阿司匹林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用途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用途

阿司匹林的作用及用途阿司匹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有心脏病的患者,每天口服1片阿司匹林,能够预防心梗。

但临床调查显示,口服阿司匹林也会增加脑出血及胃出血风险,针对已经发生过中风或者心脏病的群体,阿司匹林好处大于风险。

但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医生思考是否每个人都能服用阿司匹林,针对阿司匹林的用途进行分析,还需思考阿司匹林的作用,以免乱服药。

一、阿司匹林是什么阿司匹林是西药名,包括胶囊及散剂、片剂,在临床上属于解热镇痛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达到缓解疼痛及抑制血栓的效果,阿司匹林肠溶胶囊及肠溶片在临床上为甲类药物,阿司匹林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属于乙类药物,阿司匹林散剂及泡腾片属于丙类药物。

二、阿司匹林适应症及作用阿司匹林片在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动脉硬化上有一定效果,能缓解暂时性脑缺血及中风。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免患者血管内形成血栓,可预防心梗及人工心脏瓣膜、手术后血栓,也能在不稳定心绞痛中治疗。

阿司匹林肠溶片主要作用便是抵抗血栓,针对心梗、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等疾病具有一定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针对普通感冒引发的发热及中度疼痛具有一定效果,比如,患者发生头痛及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均能使用阿司匹林。

二、阿司匹林使用后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比如,患者在大量用药后发生呕吐及腹部不适感,患者血药浓度高,则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

常见的反应包括恶心、上腹不适、呕吐、疼痛、胃肠道反应等,患者在停药后不良反应会消失。

长期及大量口服药物会引发胃肠道出血及溃疡。

也有患者发生中枢神经反应,引发可逆性耳鸣、听力降低等反应,患者在多口服一个疗程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较为明显。

有些患者会发生过敏反应,临床常见反应是休克、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水肿等,部分易感染的患者,在口服药物后容易发生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患者导致死亡。

患者过量使用阿司匹林后,让血药浓度超过250ug/ml时会发生肝肾功能损害,这种损害往往是可逆性的,患者在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阿司匹林的PPT

阿司匹林的PPT
Page 13
2
3
可能具有降糖 作用
大剂量用药下药物所产 生的 胃 肠 道 障 碍 等 副 作 用而未作为降糖药物应 用于临床。近年来,随 着SU( 磺 酰 脲 类 ) 阿 司 匹林药物的研发问世, 相关研究证实,应用阿 司匹 林 后 , 葡 萄 糖 耐 量 试 验 伴 有 血 中 IRI( 免 疫反应胰岛素)增加, 但 其 是 否直 接 对 胰 腺 产 生 作 用 尚 不 清 楚。
Page 19
其他用途
提高抗逆性 提高成活率
延长插花寿命
促使生长健壮
Page 20
常见的不良反应
1.1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 1.2阿司匹林哮喘
1.5水杨酸反应
1.3过敏反应 1.4瑞氏综合征
Page 21
参考文献
[1]张妍, 廖燕群, 关键科.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应用及不良 反应[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1): 65-67. [2]张斯时, 孙婷婷, 李龙健. 阿司匹林的临床新应用及不 良反应[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9 (S1): 1126-1127. [3]胡成穆, 李俊, 徐叔云. 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及不 良反应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 2001, 5(3): 161-163. [4] 王克平. 浅谈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_王克 平[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 : 187-188. [5] 孟繁鑫. 浅谈阿司匹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_孟繁鑫[J]. 生物 技术世界, 2015: 107-108. [6] 葛洪,葛钧波,霍勇. 阿司匹林6大谜团_葛洪[J]. 家庭医药, 2006: 12-15. [7] 高捷. 阿司匹林的临床进展_高捷[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5: 54-56. [8] 应明春. 阿司匹林独特的新用途_应明春[J]. 健康生活, 2006: 34.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脑梗死治疗药物方案,本文旨在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药理作用部分将介绍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机制,临床试验设计方面将探讨相关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治疗效果分析将对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不良反应部分将讨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安全性评估将衡量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结论部分将总结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并评估其不良反应风险,展望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指导,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保障。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药理作用,临床试验设计,安全性评估,风险评估,临床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由于脑梗死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而氯吡格雷则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被认为可以进一步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近年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在临床上逐渐受到关注。

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协同作用,增强血小板抑制的效果,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更有效地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关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分析仍有待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常用于脑梗死治疗的药物组合,但对于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具体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史旭波胡大一 2021-7-14 由于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具有黏附与聚集的能力,血小板是生理性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核心参与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所引发的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及凝血系统的激活,是机体维护脉管系统结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响,但过度的反响所产生的闭塞性血栓可以导致组织一过性缺血甚至坏死。

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的环节干扰了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充分评估,抗栓试验协作组对超过100个随机临床试验所做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性死亡减少15%、非致命性血管事件减少30%。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以磷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

多种刺激因素可激活磷脂酶A,使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在〔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

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两者都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PGG2和PGH2。

COX-1是结构酶,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存在,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形成。

COX-2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大量生成,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响、发热和疼痛。

血小板内有血栓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能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它是至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血小板产生TXA2的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的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阿司匹林可使COX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流不足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是目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是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常见药物,他们的联合应用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能够发挥相互协同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临床研究显示,联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提高生活质量。

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减少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栓的形成;而阿司匹林则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

两者的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心脏功能。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出血的副作用。

特别是对于患有胃肠道溃疡和其他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合并症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发挥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是治疗冠心病的常见策略之一,能够通过不同机制的作用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使用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合并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的结构式

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的结构式

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的结构与功能水杨酸(Salicylic acid)和阿司匹林(Aspirin)是两种常见的药物化合物,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药理学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的结构式、化学性质、药理学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1. 水杨酸的结构式水杨酸(C₇H₆O₃)的分子式为C₇H₆O₃,在化学结构上是一种羧酸衍生物,其结构式如下:水杨酸的化学名称为2-羟基苯甲酸,它由一个苯环和一个羧基(COOH)以及一个羟基(OH)组成。

水杨酸是无色结晶性固体,在常温常压下为固态。

2. 水杨酸的化学性质水杨酸是一种弱酸,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

它可以和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如水杨酸钠(C₇H₅O₃Na)。

水杨酸具有酚酸的性质,容易被酸性或碱性氧化剂氧化。

在碱性条件下,水杨酸还可以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水杨酸甲酯(甲水杨酸)或其他酯类化合物。

3. 阿司匹林的结构式阿司匹林(C₉H₈O₄)的分子式为C₉H₈O₄,它是一种乙酰水杨酸衍生物,其结构式如下: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它由一个苯环和一个乙酰基(CH₃CO)以及一个羧基(COOH)组成。

阿司匹林是白色结晶性固体,在常温常压下为固态。

4. 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可以在室温下长时间保存。

它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较低,但在碱性条件下有一定的溶解度。

阿司匹林具有乙酰化作用,可以与氨基酸中的羟基或氨基反应,形成乙酰化产物。

这种反应可以用来定性和定量测定阿司匹林的含量。

5. 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的药理学作用水杨酸和阿司匹林都具有以下药理学作用:5.1. 抗炎作用水杨酸和阿司匹林都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以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相关疼痛。

5.2. 解热作用水杨酸和阿司匹林可以降低体温,起到退热作用。

它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产生和释放,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

5.3. 镇痛作用水杨酸和阿司匹林都是有效的镇痛药物。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http://《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阿司匹林问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

20世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壹、二级预防中是壹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研究表明,和安慰剂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的中年男性在5年随访期间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4%[1]。

虽然阿司匹林能够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是,许多患者且没有正规接受阿司匹林的治疗。

本文旨在使临床医生提高对阿司匹林了解,正规使用阿司匹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1对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事件的认识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基石,且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壹级和二级预防。

早期的SISI2研究显示[2]:阿司匹林治疗5周使ST段上抬(STEMI)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率下降(RRR)23%,如和链激酶合用死亡率RRR为42%。

多个研究评价了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上抬心肌梗死(NSTEMI)的效果,其中1983年壹项最大的试验系退伍军人合作研究(VACS),该研究将126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325mg/d组或安慰剂组。

治疗12周后发现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死亡率和MI的RRR下降51%。

最近的荟萃分析显示:和安慰剂组比较阿司匹林能够使血管事件减少20%。

有文献报道[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不但MI发生可能性小,即使发生了严重程度也比从不服用要轻,较多的表现为NSTEMI。

阿司匹林能预防每10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19例缺血性事件的发生[4]。

糖尿病人群至少75%的死亡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事件,这些事件主要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

抗血栓治疗研究协作组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的疗效和非糖尿病患者相同[5,6]。

血管内支架的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影响预后常见的且发症,血小板在该且发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一、阿司匹林的历史背景阿司匹林,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药物,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二、水杨酸的发现水杨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柳树皮具有缓解疼痛的功效。

然而,直到19世纪,化学家们才成功地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水杨酸。

三、阿司匹林的发明阿司匹林的发明归功于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

在1897年,霍夫曼成功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这种合成物比水杨酸更加稳定,不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四、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首先,它可以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和发热。

其次,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五、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炎、肌肉疼痛和牙痛等疼痛症状。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由于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六、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虽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包括胃痛、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

此外,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胃溃疡和出血。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七、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阿司匹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对预防癌症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结直肠癌。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八、结语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物,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发明和发展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

然而,在使用阿司匹林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和使用方法,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

同时,对于阿司匹林的进一步研究仍然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