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实践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摘要】本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展开研究。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以及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中小学教育。

对传统文化教育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内涵、特点、作用、教育、策略、影响、重要性、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重视。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和教育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仅获得知识,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实际教育中,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挑战和困境,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意义和路径,探讨其具体的实施方式和策略,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理念,对于塑造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草药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中草药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中草药文化” 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摘要新冠疫情下,中医药发挥了巨大功效,为了让高中学生浸润中医药文化,感受中医药魅力,并在中草药栽培种植、标本制作、香囊制作等系列劳动实践中激活心智,强健身心,我校积极开发实施“中草药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尝试在“中医药文化”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高中学生全面、有个性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为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草药文化劳动教育融合教育校本课程1、课程背景1.1中草药校本课程开发历程我校生物教研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校本课程活动实践开展中草药研究。

为了保护药用植物的多样性,老师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到本地山区进行中草药的采集鉴定和标本制作,借此了解野生中草药面临的环境因素,探索其保护利用和开发的方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校建成本区域中草药标本室和植物标本室,相关校本课程也汇编成册。

1.2新时代的中草药校本课程中央深改委《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都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坚持五育并举,要以劳动教育为先等思想。

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医药深度介入,全程救治,在不同阶段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人认可和接受,教育部也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了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李亚婵就强调,中医中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国家已经把中医药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青少年是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后备力量,抓好中医药文化在下一代的的传播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我校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中草药文化”课程群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系列,并通过专家论证,确立为市级前瞻性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我们生物教研组开发实施的《我们的中医药》校本课程是融合教育系列的主导课程之一。

2、课程目标总目标:让学生领会中医药内涵,浸润中医药文化,感受中医药魅力,并在劳动实践中激活心智,健全体魄,促进身心共同发展,为文化课的学习提供动力和保障,为促进学生、家长、社区和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K医科大学为例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K医科大学为例

心理论研究科技风2021年3月DOD10.19392/ki.1671-7341.202108066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K医科大学为例罗滢1杨国华2*张蕾21.昆明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云南昆明650500 ;2,昆明医科大学团委云南昆明650500摘要:高校是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工作主线,把握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核心要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聚焦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主责主业,主动作为,做好新时代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拓展校园文化平台与载体的建设,形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效衔接,积极构建突显高校特点、学科特色、专业优势的校园文化工作格局!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共青团;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凝聚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特色,具有明显先进性,并能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文化。

大学肩负着构建新文化、培养新人才的重任,文化建设过程应当体现坚定文化自信这一新时代要求,参与学生精神上的深刻转变,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殊使命J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拓展文化育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高校要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实第二课堂;大学要想实现全过程育人需要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利用好校园环境文化育人的优势J高校共青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者,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应主动作为,积极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一、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共青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

”高校是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工作主线。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培育人才、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教学育人的过程一样,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力量,以广大教师作为主导力量,师生齐动,形成合力。

在科学课程中以跨学科实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析

在科学课程中以跨学科实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析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学课程,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与文化 的交流与互鉴,推动创新发展。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跨学科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科学与文化相结合, 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科学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意义
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课程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文化自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研究目的与方法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科学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实践案例 分析其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科学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究了陶瓷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
精神。
02
案例2
学生通过研究中药材的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联,了解
了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解释,并深入探讨了中医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优
势和局限性。
03
案例3
学生通过观察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生长规律及与农业生态系统的
关系,了解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并探讨了可持续农业
案例2
以中华传统中医理论为例,研究中药材的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联,并探讨 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解释。
案例3
以中华传统农业为例,研究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生长规律及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 并探讨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
实践案例的实施与效果
01
案例1
学生通过制陶实践,了解了陶瓷材料的制备、成型、烧结过程,并探
2023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3篇)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一、引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参与度低等。

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一代。

2.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三、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方法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内容,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2. 教学方法的创新(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体验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开展跨学科教学,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绘画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价值逐渐被重视起来。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体现,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融合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推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智慧,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优秀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旨在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体现,挖掘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深远影响;2. 探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3. 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点;4. 提出融合路径和措施,为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启示。

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教学已经深入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提升,更应注重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支撑,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分析当前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导英语教师和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尊重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在英语学习中实现本土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国际交流。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文化自信的培育。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性思考,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形成健康的文化心态和开放的国际视野。

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

具备文化自信的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同时也能够更加包容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自信的培养也是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文化自信的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背景介绍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精神财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推崇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让年幼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能够更好地了解、接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意义1. 培养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让幼儿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2.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忠孝、诚信、孝顺等传统美德,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其成长具有积极影响。

3. 提高审美情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我国书法、国画、剪纸等,融入幼儿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

4. 增强文化自信心: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国家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融入幼儿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途径1. 课堂教学:在幼儿园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华传统节日、故事、民间艺术等内容,通过游戏、歌曲、手工等形式向幼儿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 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节、书法比赛、传统技艺体验等活动,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3. 家园共育:幼儿的家庭教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学堂等形式,引导家长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

四、实践研究成果展示1. A幼儿园的实践经验:A幼儿园通过多年的实践,创新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学校师生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了种类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2. B幼儿园的先进做法:B幼儿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指南》,为教师们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导和案例分析,全面提升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实践
作者:马靖宇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3期

【摘要】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堂中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探索了专业教学与文
化自信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总结分析了学生在专业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对文化自信
教育的吸收和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实施文化自信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起到良好的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19-01
一、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
力的坚定信念,是国家建构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
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在不同国家间的传输,以及促进文
化间的同化与异化成为可能,且越来越频繁。

通常大学生在从小学到中学期间,就已经学习了一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里还多开设了
政治人文素养课堂、讲座等公共课程,当然也有些文科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开设了一些其他的文
化专业课程。但作为普遍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塑造,这些还不够。作为在大学课堂中占据主要分
量的专业课堂,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文化自信塑造阵地。专业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在专业课
堂上的有效融合,会使得两者在教學组织活动过程中相辅相成,对塑造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养,发挥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施
(一)文化自信在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作为专业课堂,各种实用技术以及新技术应用的讲解训练,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
分。但通常理论教学部分多枯燥和较难吸引学生,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但是当我们拓宽视野
纵横时代,一切就显得不一样了。因为每一项现代科技都是人类历史创造和文明的成果,也都
深深的渗透着文化自信的要素。

文化自信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本土文化的礼敬与推崇。二是吸收与改造外来文化的
勇气与魄力。文化自信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中,文化自信不是漠视或排斥外来文化的一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价值,而是持一种开放的批判借鉴的态度,敢于直面外来文化的挑战并主动做出取舍。三是对
文化发展繁荣前景的崇敬感与自信心。

在专业课堂上,当我们考虑到文化自信的融合与教育,那么每一项技术的应用和介绍,都
可以回溯到技术出现的历史时刻。比如,当我们介绍现代通信技术,怎能不回顾中国几千年的
飞马传递和驿站方式变革,而每一次的变更又怎能不回顾时代的需求和朝代的兴替更迭。近代
史上,欧洲的工业革命带来的通信技术每一次划时代发展,也都可以对比中国当时闭关和被迫
开门的国情。当学生感慨古老中国的强盛和近代的衰弱,我们自然又联想到现代技术的腾飞和
大国的唤醒和崛起!再结合社会发展对通信不断技术革新的需求,各种新通信方式的适用和优
劣对比,这样的专业教学,使学生深深着迷。既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又积累了国家人文历
史的基本素养,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并提高了对事物认知的思维平台。教师更可以在这样的专
业技术教学中,融入哲学的思辨,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专业课堂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文化
自信也深刻建立起来。

(二)文化自信融合专业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文化自信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自然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当讲到现代检测技术
超声波应用,举例其在中国古青铜器修复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引申到国家的文化自信。就要求
老师不但掌握超声波的工作原理和方式,还要了解青铜器的成分配比、冶炼工艺和各种器型构
造,并引申出青铜器对古代中国的文化意义代表和作用。

我们国家的教育模式,较长时间都是文理分科的方式。导致理工科的教师,可能对人文、
历史、艺术和哲学等,欠缺一定的文化素养积累。而文科生,通常对理工科目也是隔行如隔
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进步的同时,自己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不断的自我增值。不断的
文化自信修养提升需求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师生共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建
立文化自信。使得大学作为文化殿堂,更突显其教育的意义。

三、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效果
通过近两年的专业课堂融合文化自信教育的教学实践与观察,发现学生对专业课程兴趣有
明显提升,对课堂的教学组织也更积极参与,课堂的活跃度,教学的效果,都得到意想不到的
收获。通过教师在专业课堂中对有趣的VS枯燥的,严谨的VS探求的,感性的VS理性的,
重复性的VS创造性的,不同教学思维和学习模式组合,使学习效果远胜于满堂时间的专业知
识灌输训练。更好的贯彻和实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
的目标。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塑造,更使得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更加落地、落实。满足了新时代对
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文化自信是以社会、民族的整体形式存在的,其本质上就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一种积极的
集体意识,具有整体性、可塑性等特点[1]。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群体,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巩固理想和信念,是塑造和提升
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也是筑造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齐尚才,石重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