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最新整理)

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最新整理)
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最新整理)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2回延安优秀教案

2回延安优秀教案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yì)县人。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

《回延安》教学设计详案

《回延安》教学设计详案 教材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以民俗为主题。从情感上要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建立文化自信。从语言形式上,要引领学生关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会品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上课班级学生在学习《回延安》之前,已经完成了本单元的《安塞腰鼓》的学习,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和精彩动词形容词初步有了独立品析的能力。加之学生已经学过《关雎》《蒹葭》《木兰诗》等传统民歌作品,对于比兴、回环反复的艺术手法有了初步体会。 《回延安》作为民歌信天游,首先继承了中华民族诗歌从民歌中来的传统,与诗经南北朝民歌一脉相承。我们在引领学生关注独特的表现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勾连古今,联系学过的古诗。目的让学生能独立分析民歌中比兴、排比反复、拟人夸张等常见语言形式。 同时可以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民歌的群文阅读中,拓展视野,熟悉形式特点,更建立对于民歌民俗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表现、分析民歌中丰富细腻的情感。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对民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赏析。 3.在古今中外的民歌对比阅读中培养对民歌的热爱,建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能独立品析各种民歌中比兴、排比反复、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诵读表演、群文对比、情景创设。 教学准备: 录播教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作者在这首民歌中表现了对于延安的什么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就来研究破解这个秘密。 二、我读我精彩 1.放声朗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民歌,体会感知。 2.圈点批注。在打动自己的诗句边上进行圈点批注,要求读出丰富的情感,读出表达形式的独特。从情感和形式两个角度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赏析。 3.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各自对于精彩语言的品析。 4.小组通过讨论确定本小组要诵读的两到三小节民歌,确定朗诵重音停顿等变化,并安排一位同学负责分享赏析。 5.小组展示诵读和赏析,师生互动,共同发现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6.总结民歌形式特点:感情热烈、奔放自由;独特的民俗风情; 比兴手法、各种修辞(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三、群文阅读对比深化 1.课内民歌古今对比阅读。阅读《木兰诗》《蒹葭》《关雎》,发现与《回延安》之间的共同点。民歌是中华诗歌的源头活水。 2.民歌中外对比阅读。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美国民谣歌手鲍比迪伦,我们阅读一下他的经典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歌词,发现与民歌之间的共同表现技巧。 3.欣赏2016年春晚的民歌表演《华阴老腔》,独立赏析歌词,建立文化自信。 4.师生总结:从民间出发,可以歌可以文,就是民歌,更是诗歌。民歌带着独特的民俗特色,文学技巧。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越是世界的! 四、我写我精彩 设想二十年后再回到母校,你的心情如何?尝试着用今天学习到的民歌技巧来创作几句民歌,表现你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模仿课文,创作一首民歌,赞美我们的学校。注意模仿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通过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文章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有关“信天游”的文体知识,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2.难点: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预设:黄土高原、劳动人民、延安)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者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预习课文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糜.子(méi)脑畔.(pàn)油馍.(mó) 眼眶.(kuàng)窑.洞(yá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登时:立即,立刻。 白生生:形容非常白。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2.了解作者 贺敬之,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市台儿庄)人。1924年出生,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该剧剧本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他的作品以政治抒情诗为主,擅长从比较开阔的角度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并以在生活中提炼的某种思想作为构思的线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作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3.写作背景 1940年,诗人到延安,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了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无比兴奋,因此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4.了解文体知识 信天游 也叫“顺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回延安》全诗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同时,大量采用比兴、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质朴,感情热烈。全诗始终洋溢着浓厚的民歌风格,而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读出韵味 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先提示指导,然后让学生读,也可以先让学生读,然后指出不足,

优质课教案《两小儿辩日》

优质课教案 《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语文 李立峰 淮滨县王店二中 2017-3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导入 猜一猜:——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请同学给大家补充介绍有关他的文学常识。孔子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可这位以博学多闻而著称的伟大哲人在往东方各国游历的路上却被两个小孩的争执给难倒了。到底是什么难题难倒了这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去看个究竟。。 二、温故知新 1.(出示幻灯片2 温故知新)辨析“辩、辨、辫”并简释文题中的“辩”。 2. “日”与“曰”区分,你能背诵有“日”的诗句吗?。 3.释题:两小儿辩日(出示幻灯片3常识简介) 4.质疑: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4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出示要求:出示幻灯片5读对、读通、读懂.。(出示幻灯片6课文)(三)小组合作,理解重点词语。 1.结合课下注释,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

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

2 回延安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一、新课导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⑷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六、朗读全诗 七、作业:背诵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回延安表格式教案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2018年3月3日学期总第课时修改时间:年月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作业 板 书 设 计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Iou3)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类(shu3)馍(mo2 )喘(chuan3 )眶(kuang1)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 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 “几辈辈”等, 都有 “一……又 ... 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 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 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 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迅 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 )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 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 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四、听录音朗读 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五、再读诗,有感情地朗读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回延安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忆延安, 圣地养育我感激 话延安, 欢聚话今昔喜悦 看延安, 旧貌换新颜赞颂 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读准下列加点 字的音 解释词语 学生交流思考 学生交流思考 听录音朗读 组长查阅 教 学 感 悟 武威第十四中学“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白鹭》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2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白鹭|人教(部编版) <<白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露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露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在学习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能把这些诗句补充完整吗? 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上青天。默默水田飞(),隐隐夏木啭黄鹂。板书:白鹭 2、指名介绍白鹭。出示图片。 白鹭,这种南方常见的水鸟,一身洁白,高贵优雅,赢得了多少人的喜爱。看,文人墨客纷纷把它写进诗中来赞美它。大文豪郭沫若先生

甚至觉得“白露本身就是一首诗”。板书:诗 (二)品味 1、仔细朗读6-8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选择其中的一幅画细细欣赏,欣赏的时候,你可以把你认为值得品味的词语、句子画出来,读给同学听;也可以边欣赏边想象,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学听。 2、学习6-8自然段(讨论交流,三幅画面可交叉出现) (1)清水田里,静静钓鱼--垂钓图(静) A、赏析“钓鱼”:清水田里,白鹭伫立,正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他成了一位悠闲自在的钓鱼先生了。多媒体出示图片,你能读一读吗?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画中的主人公是谁?相信你读着一句,一定能把它读好。 B、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水绿田中的白鹭钓鱼图吧!齐读第六自然段。 (2)小树绝顶,悠悠瞭望--瞭望图(悠) A、赏析“望哨”: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最高处,就是小树的绝顶。风儿吹来,小树轻摇,看来像是不大安稳,可白鹭却很悠然,你能把它读好吗?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如果不是在望哨,它可能在-----;如果它是在望哨,它站立在小树的绝顶,或许它望见了-----或许它望见了----……(它的双眼透出柔和的光芒,它或许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它的眼睛灵活的转动,那样伶俐,或许在选择理

回延安_教案教学设计_1

回延安 教学建议一、结构思路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激动满情怀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二、思想感情诗贵在有激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三、夸张手法的运用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四、富

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难点: 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阿宝),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精品课件】展示“信天游”文体知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可参考【微教案】《信天游》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作品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3.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4.初步感知。 (1)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诗情。 (2)听读【音频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搂.定(lǒu)脑畔.(pàn)糜.子(méi)油馍.(mó) (3)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生点评。 (4)你认为洋溢于全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激动、喜悦。回延安的过程。 (5)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 参考 第一部分:写与亲人重逢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前程。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2回延安教案

2回延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成诵,理解诗人在每节诗中运用“信天游”和夸张等艺术手法所表达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难点 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朗读法、启发式。 延安挂图、有关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45年,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1.写作背景

贺敬之语:“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2.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魅力。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注意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等感情。 2.提问:本诗共五个章节(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节: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节: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节: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1.本诗是“回延安”,如果把“回”改成“去”“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诗歌第一节,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运用“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在第二节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

公开课教案 (2)

教学内容: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难点:正确画出图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48页的例2是让学生经历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一方面能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了解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探究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补充例1的目的一是复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二是通过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性质。 补充例2是一道典型题,是关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与矩形面积的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解析式x k y =(k ≠0)中k 的几何意义。 四、课堂引入 提出问题: 1.一次函数y =kx +b (k 、b 是常数,k ≠0)的图象是什么?其性质有哪些?正比例函数y =kx (k ≠0)呢? 2.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什么?其一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呢? 五、例习题分析 例2.见教材P48,用描点法画图,注意强调: (1)列表取值时,x ≠0,因为x =0函数无意义,为了使描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可以“0”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式取值,即正、负数各一半,且互为相反数,这样也便于求y 值 (2)由于函数图象的特征还不清楚,所以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便于连线,使画出的图象更精确 (3)连线时要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4)由于x ≠0,k ≠0,所以y ≠0,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x 轴、y 轴相交,只是无限靠近两坐标轴 例1.(补充)已知反比例函数32)1(--=m x m y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 值,并指出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变化情况? 分析:此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1-=kx y (k ≠0)自变量x 的指数是-1,二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时,k <0,则m -1<0,不要忽视这个条件 略解:∵32)1(--=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 ∴m 2-3=-1,且m -1≠0 又∵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m -1<0

1.2.1排列(优质公开课教案)

1.2.1排列 上课班别:高二授课教师: 教材:人教版选修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 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排列数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排列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 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 内容分析: 分类计数原理是对完成一件事的所有方法的一个划分,依分类计数原理解题,首先明确要做的这件事是什么,其次分类时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在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类.分类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每类办法都能完成这件事.分步计数原理是指完成一件事的任何方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步骤,必须且只需连续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才算完成这件事,每步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这件事.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分类计数原理更具有一般性,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先分类,每类中再分成几步.在排列、组合教学的起始阶段,不能嫌罗嗦,教师一定要先做出表率并要求学生严格按原理去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深刻、理解到位、思路清晰,才会做到分类有据、分步有方,为排列、组合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 教学过程:

《回延安》教案设计

2《回延安》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陶鸿中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陕北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本诗中大量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第4课时) 教学要点:1.熟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形式。 2. 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二、朗读课文,了解“信天游” 1、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生字词听写注音。 羊肚(dǔ) 登(dēng)时羊羔(gāo) 糜(méi)子油馍(mó)脑畔(pàn)眼眶(kuàng)灯盏(zhǎn) 2、了解“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分组朗读,整体感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教案(含教学反思)

2回延安 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

《回延安》教案2

第2课《回延安》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赏析、点拨拓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目标引领】 1、诵读,品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意义建构】 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这些镂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总之,信天游的歌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赏析诗歌。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7.诗歌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完整版)《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标: 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多媒体展示)《回延安》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

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 学生质疑预设: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读这首诗?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感情?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们这样读? 提示方法:理解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示学习成果 .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培养学生质疑精 神,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