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2
第2课《回延安》教案

第2课回延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是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说其他事物,以引出要说的事物),下句点题。
短的只有一节,长的可达数十节。
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演唱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回延安》是采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现代诗,其新意在于:(1)描写革命生活,抒发革命情感;(2)多用普通话而少用陕北方言;(3)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
二、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写作背景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3篇《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教学难点】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新诗创作【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环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习环节〗1、关于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
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
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
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3、讨论学习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难点全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树梢树枝树根根,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
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学会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鲁迅,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背景:作者在延安生活和工作时期的经历和感受。
2.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课文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描写延安的景色、回忆延安的生活、表达思乡之情;课文特色: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准备: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任务。
4.2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特点;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布置写作任务,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学习和借鉴;5.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关注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和印象?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经历。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同学们好,提到贺敬之这个名字。
可能大家觉得非常陌生。
可是在半个世纪以前,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
那今天的课,我们就从了解贺敬之开始。
介绍作者: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和剧作家。
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那么,什么是信天游呢?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其真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略同。
环节二、积累字词1、朗读下列词语,2、解释下列词语。
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件上的内容,加深印象。
环节三、明确核心问题诗言志,诗歌是用来传情达意的,作者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这是本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问题逐步解决。
1、本首诗共五章,每一章写了什么?2、五章之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3、本首诗歌采用信天游的形式有什么特点?环节四、讲解课文一、思考第一个问题。
本首诗共五章,每一章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完成课件上的题目。
第一章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1-4节是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
作者回到延安,先是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然后用一抓一贴两个动作再荡开一笔,表达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持久愿望。
最后以千声万声呼唤你直抒胸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教案

2回延安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课回延安2课时教案

2课回延安2课时教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回延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继续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三、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朗读和讨论。
2. 各组分享自己的朗读和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前几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之处。
第2课《回延安》教案

2 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歌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分析诗作的语言形式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写作背景、信天游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诗歌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把握诗歌的写法特点,学习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了解“信天游”的文体知识,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蕴含的对“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两幅图片。
教师:同学们,已经辨识出图中是我们的革命摇篮——延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回延安》。
板书课题:回延安(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贺敬之”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课本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涉及的重要文体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信天游是广泛流传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名“顺天游”。
常用“比”或“兴”的手法,所谓“比”,就是第一句用比喻起兴,紧跟第二句说出与“比”相关的意思。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理解延安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访问延安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以豪迈激昂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佳作。
2.2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介诗人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回延安》,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通过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抒发。
3.5 实践拓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延安为题材,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情况。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应用和拓展能力。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回延安》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赏析、点拨拓展。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目标引领】1、诵读,品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意义建构】上一节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下面我们来交换作业,共同欣赏。
“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这些镂心刻骨的描绘和倾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和他们发自肺腑的怨愤和呼号。
有表现生离死别人生之大痛的,有大胆泼辣地表达真挚热烈爱情的,有表现革命斗争生活的。
总之,信天游的歌词大胆泼辣、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这一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二、赏析诗歌。
1.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
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
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
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分析诗歌第二节的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
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
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5.分析诗歌第三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6.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7.诗歌第五节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8.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三、概括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四、诗歌的艺术特点。
1.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道“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又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2.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即比喻。
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3)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3.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诗歌第一节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至于“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4.语言的运用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四、巩固提升】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①千声万声呼喊你________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五、回顾小结】《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六、检测反馈】七、阅读下节诗歌,回答文问题: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贺敬之,当代()、()。
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剧本《》(与丁毅等合作)。
《回延安》选自《》,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2.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宝塔山下留脚印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C.延河滚滚向“前进”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3.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
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
请摘抄这节诗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4.“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5.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七、布置作业】完成三维课堂第二课时。
背诵《回延安》【板书设计】《回延安》(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3)会亲人,欢聚话今昔(4)逛新城,旧貌换新颜(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