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生成鉴析_韩凝
古典诗词意象与意境鉴赏

李清照: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孤雁(孤鸿、断鸿):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
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 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 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 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 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
比喻高洁的人品。
咏蝉诗“三绝”
骆宾王《在狱咏蝉》
虞世南《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李商隐《蝉》 本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 示慷慨激昂。 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 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 香来。”诗句含蓄地表 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 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 效果。
陆游《卜算子》:零落 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
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 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操。
莲——1、爱的表达
(“莲”与“怜”音同,古诗中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关于中国诗的意象(共5篇)

关于中国诗的意象(共5篇)第一篇:关于中国诗的意象关于中国诗的意象意象是中国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古代,没有确定的含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
《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圣人用卦象把要说的意思乃至事情的真伪表达出来。
三国时期儒家学者、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这一段话论述了象、意、言的关系。
从创作的角度谈到意象的,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刘勰所谓意象,是意中之象,意念中的形象,轮扁即依据这意中之象来运斤。
唐代、宋代,意象一词已较为广泛地使用。
署名为王昌龄的《诗格》中就有“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明末陆时雍《诗镜》:“树之可观者在花,人之可观者在面,诗之可观者,意象之间而已。
要在精神满而色泽生。
”“精神满”是意和对意的要求,“色泽生”是象和对象的要求。
在这里意和象、主观和客观是两个方面。
“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悠闲,不类人境”(姜夔),意象接近于境界。
“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方东树),意象接近于艺术形象。
现代诗评家的意象概念多是从国外引入的。
钱钟书《管锥编》:“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
”朱光潜《诗的意象和情趣》中说:“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印下的图影,概念是同类许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见出的共同性。
”艾青《诗论》认为:“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
意象是诗的题材问题,意象是诗人感觉到并写入诗中的具体事物。
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意象与意境中国古代诗词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意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意象与意境是古代诗词中的两大核心要素,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
一、意象的表达与感受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来表达,它是作者用精巧的语言塑造和再现出来的形象,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意象可以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动物形态、物体形状等等。
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这一句就表达了月色的明亮清冷,给人以宁静和思索的气氛。
意象的表达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它不仅限于描写事物的外表,更需要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事物的内涵和背后的情感。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是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界或人物等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者能够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二、意境的创造与感悟意境是古代诗词的精髓所在,它是通过意象的组合与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行文的节奏和韵律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感受。
意境是通过语言塑造的,但它超越了语言本身,直触读者的心灵,并给人以审美享受。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常常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抒情,表达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它可以是宏大的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微妙的人物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豪迈和壮美的感受;而《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萋萋别离苦,望望相逢难”则表达了人物思乡离别的哀愁之情。
意境的创造需要作者具备独特的感悟和想象力,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情感的投入,使诗词作品在细节表达的基础上,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统一。
一个成功的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与共同体验。
综上所述,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
通过对意象的准确表达和对意境的创造,中国古代诗词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们带来了深沉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中国古诗词意象赏析

中国古诗词意象赏析作者:肖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摘要:诗词创作是物化于心后的语言表达。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古诗词是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诗词在文化内涵和情感传递上都有其独到的特点。
在中国古诗词创作和赏析中,对意象的应用与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古诗词中所使用的意象语言具有特征性和功能性,同时也为古诗词的情趣和想象力增添了色彩。
在古诗词赏析和研究中,意象类语言在意境渲染、情感传递上都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中国古诗词的意象分类、语言特征和功能与情趣方面分析古诗词意象赏析的关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让更多人对中国古诗词的意象有深入理解。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意象情感;诗词情趣作者简介:肖麗(1988-),女,硕士研究生,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2含蓄凝练是中国古诗词创作的重要特点。
在古诗词创作中,很多诗人并不喜欢直抒胸臆,而热衷于采用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等手法进行情感的抒发和渲染。
在中国古诗词中,所写之景色,所咏之事物,都是古诗词意象中的“象”,而对这些景物所融合及赋予的情感,就是意象中的“意”。
古诗词中的“意象”实际上是对创作者主观内心情感和客观观察形象和事物的总结与融合。
在中国古诗词创作中,那些壮怀激烈的情感与婉约含蓄的情绪,经常通过这些意象传递给赏析者。
对古诗词意象的分析与理解,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诗人的创作情感和意图,能够将诗人创作心境通过意象传递给读者。
一、中国古诗词意象分类在中国古诗词的意象应用中,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即人像、景象、物象。
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
(一)古诗词中的人像所谓“人像”,就是古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诗词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悠然归隐、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通过分析古诗词中这些人物形象外貌、动作、神态或者语言性格的描写,能够掌握诗词创作者的情感态度。
古典诗词典型意象及其含义

考点:高考诗词鉴赏之意象和意境汤云整理诗词典型意象及其含义:一、A自然意像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风、烟、霜。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杨柳(垂柳、柳枝、柳)。
“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菊、梅。
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
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第3编:意象篇(上)-2021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第3编:意象篇(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袁行霈一、什么是意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
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
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
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
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
”“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
“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之意象、意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之意象、意境 作者:李凡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8期
摘 要: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诗歌与中国人的关系就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说“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教育保持了圣洁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诗歌应该如何欣赏,本文将从意象、意境的角度做一个探讨。
关键词:诗歌欣赏;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010-02 诗歌是文学的原初形式,也是文学的至高境界,诗歌以其精练、含蓄和深刻的语言,通过意象、意境的整合来表达诗人情感的文学体裁。意象、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构筑诗歌思想和美感的最重要的因素,诗歌没有意象、意境和意蕴就想先天不足的孩子,或者说是没有根基的浮萍和墙头芦苇一样。所以诗歌欣赏主要宜从意象、意境切入。
一、诗歌与意象 (一)何为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意象的认知是奠定文学审美能力的基础,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即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指包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意象和形象的区别,“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陈涛《文字意象论》),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
鉴赏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篇

之意“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
象离之恨,跃然纸上。苏轼《水龙吟》:“细看
·
意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境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20
·
梧桐
高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意 象 意 境
梧 桐 —— 遇 秋 先 陨 —— 悲 秋 之 情 —— 孤 独 失 意 者 。 (凄凉悲伤)
23
2、花草类
高
考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专 题
花落:凋零,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
辅导深沉喟叹和哀愁,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 对
古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晏殊《浣溪沙》:“
代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
歌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如:“正是
鉴赏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写
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6
高 菊花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赏之意象畏权菊贵—,—坚临守秋晚而节开—,—凌志冰士傲。霜——不 意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 境曾吹落北风中。”
27
·
高 菊花
考
专
题 辅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
导 古 代
——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
考 专 题 辅 导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之意 象 意
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
诚信 体 主 能有化 李几, 煜多的从愁而《增虞?强美恰诚实诗似人的一》表江词达春中效水的果向诗东句。流:如南“ ”何唐问 ,后君 将 : 愁 一 的 长 无 情 深绪幅 故 时江 形度,喻生 都 无象,《 现 代 汉 语 词 典为觉动 金 刻化因一得的陵不,此江自画在,可该己春面翻以站句,守信用。的水:波确在遂愁词涌切城。成情人浪地楼读流简此感上。着传直刻受眺这它千跟仿到望样,古这佛作浩把令的江回者荡抽人名水到感东象想为 诚 信 ?句一了情流的象样他的的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生成鉴析◎韩凝(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意象是诗歌艺术美的重要构成元素,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极富特色。
诗词意象的选择角度与组合方式具有共同的文化审美背景与特点,同时表现了民族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
关键词:诗词;意象选择;意象组合芒种论衡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构成包含意象的选择与意象的组合。
意象的选择与意象的组合结构是诗歌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
诗词的审美直接着眼于意象构成的选择取向和组合方式。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构成是主体创作与客体审美的交汇点,是诗词创作与审美双向的共同作用体。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构成在选择和组合上有其表现与特征,同时这种表现既蕴含了共同的中国文化审美旨趣又表现出创作主体的个性风格。
一、意象选择的取向特征诗词中所运用的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元素,具有结构和功能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寄意于象,以象尽意”。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当它被诗人取用构思时,则会具有主观性。
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提炼和思想情感的化合,就成为融入了主观情感之象,从象到意象的转变是情感化的艺术创造过程。
象是诗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诗歌审美的载体,同时成为诗词的形象元素和表达符号。
诗词意象生成的过程就是作者将生活图景和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的形象化的过程。
面对丰富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群体,无论划分的角度如何,都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典诗词在象的选取来源和取向上表现出规律性和稳定性特征。
(一)类型化特征中国古典诗词对于象的归类虽有多种不同阐述和见解,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别:1.自然之物象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借助自然之景寄托诗人的人生情趣,变幻多样、丰富瑰丽的自然现象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标志性表意符号,彰显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气质和审美情趣。
所涉及的自然之物象包括动物、植物、节令、物候、自然景观等,以及客观存在的天文、地理的自然之象。
孟浩然以泊舟、烟渚、暮日、野天、江月等物象勾画了一幅日暮泊舟图,营造了《宿建德江》的乡愁。
王维以辋川山水的空山、春涧、明月、白云、秋雨、静夜、青苔、檀栾、幽篁、返影、夕岚、山泉、落花、飞鸟、跳波、涟漪为辋川组诗的可视、可闻、可感的物象,承载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2.社会之事象古典诗词立足于人类社会生活,以社会生活事象为观察对象,取象内容为社会生活方式、礼俗与社会事件,涉及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社会景观,以社会生活为诗词之象,在诗词中常体现为人物活动或有人物活动的场景。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写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
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耗费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但就意境而言,这一月夜幽林之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人物此时的活动和行为仿佛一个智者、仙者、隐者,遗世独立,静观万事万物之象,参透万事万物之机,营造了一个清幽绝俗、空寂灵动的诗境,传达出诗人空静淡定的心境。
3.主观之想象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
天姥山的熊咆、龙吟、烟水、青云、日月辉映、群仙盛会壮丽缤纷,而梦游奇境,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通过对梦境神仙世界的向往寄寓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借梦抒怀的意象生成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审美符号,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元素和意象符号。
(二)情感化特征象是诗歌审美的载体,是诗词的形象元素和表达符号。
从象到意象的转变是一个情感化的艺术创造过程。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依附于事象、物象之实象或主观想象之虚象上,因象动情,借象抒情,寓情于象,以象托情。
诗词意象的生成就是情感附着于象,去营造其深刻的内涵,以展现和刻画诗人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象与情的交融过程。
苏轼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境界宏大;而柳永词清幽凄冷,悲伤愁苦,相看无语,风情舒卷。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大江、故垒、周郎、乱石、惊涛、羽扇、纶巾、谈笑、灰飞烟灭等波澜壮阔的历史意象和自然意象抒发昂扬向上、奔放澎湃的豪情,而华发、如梦、酹江月则转入低沉,两者构成对比,展现了作者对英雄事业的热烈向往和自己失意早衰的怅恨和感伤,是其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
二、意象组合的方法特征意象是一个具有主客观内涵的情感生命体,诗人对其进行并置与选择,使其在诗歌结构中的功能065总第期460M angZhongLiterature得以发挥。
意象组合遵循诗歌的审美特质,表现出一些组合规律和组合原则。
(一)意象并列组合为了烘托气氛,创造出神入化的境界,诗人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似的意象叠加,使之相互映照,相互加强。
意象并列组合的主要特点是诗人从抒情的需要出发,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色调、气氛、情趣、倾向的意象缀合接连。
陶渊明《归园田居》十句诗就是一个长长的意象叠加,描写了朴素、宁静、闲淡的田园风光,体现诗人守拙归田园的愉悦自得的心情。
在反复铺陈的意象中烘托出浓烈的田园氛围和情感。
(二)意象承接组合以事件或人物行为顺序为线索,意象之间存在着时间或事件的先后关系。
李白《宿清溪主人》前两句以清溪、碧岩意象展现在山中游到天黑,方才找到投宿之处的所见所闻;中间两句写躺在床上,欣赏满天星斗及清风溪水琴鸣般的协奏;后两句月落鸟啼时,李白方才欲睡未睡,因为有“啾啾”的猿啼。
意象以主人公的行为为线索构成,既是行为过程,又是心路历程,脉络清晰,易于读者感知和理解。
(三)意象对比组合相互连接的意象在内涵、色调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由于对立的意象形成巨大的映照与对比,强烈的反差,使意象鲜明突出,往往能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具有鲜明的画面反差,使塞上景致的壮丽和使者内心的情怀得到渲染和强化。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直接而又强烈的对比暴露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和严重性,控诉了现实的腐败,表达了作者的忧患之心。
(四)意象论证组合在这种意象组合中,中心意象是诗篇的题旨,居于支配地位,其他意象则起到对中心意象具体渲染、强化、说明和映衬的作用。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对梅花的赞叹是中心意象,先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梅花的艰难处境,继以群芳之媚映衬梅花的自甘寂寞、坚贞不渝的品格,最后进一步以碾作尘土香如故强化梅花的高洁。
(五)意象虚实组合这种意象组合方式表现为诗人遵循情感的旋律对意象进行自由连接,其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都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跳跃。
意象在现实与想象、现在与未来之间转换。
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前两句是对实际生活情境的抒写,用巴山、夜雨、秋池等意象构成了凄苦、寂寥的境界。
后两句写对将来回归、聚会的想象与期待,氛围安静、温馨。
虚实意象之间的转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审美空间。
(六)意象错位组合诗词中的意象通常具有约定俗称的认知。
当意象在非常规、非一般的时空场景下进行组合时,便会有新的意蕴和趣味生出。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原本有象征希望和美好的“春雨”,因与静谧的“夜”和幽邃的“深巷”组合,却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哀苦之情,凸显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哀愁落寞。
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代世家望族堂前的燕子穿越渺远的时间飞到唐代,而乌衣巷早已物是人非,令人顿生沧海桑田之感。
燕子的意象经时间的错位,新意顿出。
三、意象生成的文化特征(一)意象生成基于并可反观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构成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大都反映着几千年来厚重的人文积淀。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某些意象被因袭沿用,频繁地出现在诗词中,使意象成为一种带有文化积淀与历史印记的表意符号。
古典诗词中,凭栏、倚栏、登楼意象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是孤独、思念、寻觅知遇等精神内容。
在汉代至唐代的诗歌中,这一意象已多次出现,如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韦庄的“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夜月凭栏干”,李煜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欧阳修的“楼高莫近危栏倚”等。
对不同历史语境下意象的流变考察可以从中发掘民族文化与心理的深层动因。
(二)意象生成基于并可反观民族思维与表达方式诗人以意象入诗,就是利用“象”来象征和喻示“意”,将本来较为抽象或是难以理解的事物和概念具体化,从而更加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通过意象隐喻来表达更高层次含义的表现手法,即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写作手法。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反映出我们民族思维与表达的特点。
[参考文献][1]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严亮.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内涵之再审思:兼论读者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J].名作欣赏,2013(11).[3]韩凝.王维《辋川集》诗意蕴含的意象特征[J].作家,2011(20).[4]李晓明.纳兰性德诗词意象组合方式及其所呈现的美学风貌[J].理论月刊,2007(11).[5]刘锋杰,莫先武.援“诗”入“学”的创造:读严云受先生《诗词意象的魅力》[J].学术界,2004(1).[6]孙春旻.论古典诗词意象的因袭[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7]黄河,张义君.试论诗词意象的营造与解读[J].学术探索,2003(9).[8]方守金.诗歌意象魅力的探寻:评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J].中国文化研究,2004(2).[作者简介]韩凝(196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语言学。
[责任编辑李佳怡]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