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语文第一册 第五单元 第十九课 荷塘月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五单元

十九荷塘月色

教学要求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文学语言。

课文说明

(一)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与月色,表现了作者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情,交代夜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这一段第一句中的“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贯串了全文。由于“心里颇不宁静”,想去看看“另有一番样子”而出游,并因此而得到了片刻的宁静,但终于又因此而产生了失落感,重回于现实的“不宁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衣,带上门出去。”一句为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作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和氛围,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第2自然段紧承第1自然段,写初到荷塘时对荷塘环境的感受,用粗线条勾勒出荷塘的轮廓及当时的氛围。第3自然段进一步写自己漫步于荷塘小径时的感受,通过内心独白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含蓄地表示了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引出下文对荷塘的描写,过渡十分自然。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细腻而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月下荷塘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这是全文的重点。

第4自然段写月下的荷塘景色。从荷叶写起,写到荷花、荷香和荷波,以及荷下的流水,逐一写来,层次井然。描写中用了许多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使人如见其形态,而且有色、有香,也有声,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月光下荷塘所特有的景色。

第5自然段写荷塘上的月光。先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直接写月光,再通过荷塘中的雾气、月光映照下荷叶、荷花和树影等侧面,写了有着“一层淡淡的云”时的月色,最后再直接写“月色”是不均匀的,但光和影却和谐统一。凡此种种,都是此时此地所特有的月色。这朦胧的月色,与荷塘的优美景色构成了一种“静穆美”。

第6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是荷塘月色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月夜所特有的。整个

描写突出了迷蒙静寂的环境。写“树上的蝉声和水中的蛙声”的“热闹”,既是以声衬静,为写景之所需,也是抒情之需,为“我什么都没有”的失落感的产生作了垫衬。而“我什么都没有”的失落感又为下文的美好回忆做了必要的铺垫,使作者终于逐渐重新回到“不宁静”的心境中。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回忆江南采莲的旧俗,表现对江南的怀念,再一次含蓄地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回忆往昔的美好,总是缘由对眼前现实的失望。而美好的回忆其实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眼前的苦恼的。“……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8自然段删节部分中还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句)云云正透露出这一点。结尾处“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与第1自然段末尾“我悄悄地披了大衣,带上门出去”一句遥相呼应,构思十分缜密。

(说明:也有不把第2、3两个自然段独立出来而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的,但有的把第1、2、3个自然段归为第一部分,有的把第2~6自然段归为第二部分。)

(二)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本文的抒情方法,有直接的,如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3自然段中比较集中的内心独白和第6自然段中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等。它们都通过叙述自己内心的感受含蓄地抒发了对当时生活现实不满,又不能离开现实的矛盾苦闷心情。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不管是零星的,还是比较集中的,看上去都并不十分强烈,没有义愤填膺的大声疾呼,但都透露出作者心中极度的矛盾和痛苦。

但是,更大量的,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寓于对荷塘与月色的描写之中,使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水乳难分。综观全文,本文写景的基调是静、寂二字。“我”外出的时间,是在夜阑人静以后:“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我”所走之处,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更何况,“路上只我一个人”。其静、寂可想而知。这与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十分吻合的。因此,尽管荷塘是优美的,但月色却是朦胧的,四周的环境又是迷蒙静寂的:“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多么令人感到压抑!这不正是作者虽然在这里得到了暂时的解脱,有了一丝淡淡的喜悦,但其中还夹杂着隐隐的哀愁的反映吗?作者心头的愁云,原是驱不散、挥不去的!难怪他要感叹“我什么也没有”,要觉得“不行”,要“惦着江南”了。而这种感叹和感觉,又不正是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是对现实不满的流露吗?

描写细腻,语言形象是本文的另一长处。

以第4自然段为例。作者写荷塘,首先用一句话作整体的勾勒,概略地描绘荷塘的轮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紧接着,就用工笔重彩涂抹,细腻地描绘荷塘内部的景色。先写它的静态美:荷叶是“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是“零星地点缀着”,“有袅娜地开着的,也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写它的动态美,从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写到花与叶在微风吹动下的“颤动”及其“像闪电般”的传动过程中产生的“一道凝碧的波痕”,再写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等等。在这过程中,既用了“曲曲”、“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等叠音词来直接摹状有关事物的形态,还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和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反复描摹荷花和荷香,把整个荷塘的美景形象地一一展现于读者的眼前,使人不仅睹其形,见其色,闻其香,而且分外感觉到整个荷塘的幽静宜人,倍感静谧之美,获得美的享受。

此外,本文大至构思缜密,布局精巧,小至用词贴切,表意准确,都显示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夫,值得我们仔细琢磨,悉心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