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5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悟本文写景形神兼备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

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

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

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

举例如下:(1)荷叶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

(2)荷花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

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

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3)荷香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

(4)流水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

“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

(5)月光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

(6)月光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

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

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品味其典雅清丽、准确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本分析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 理解荷塘月色象征的作者独处时自由的精神世界。

2. 理解作者在动荡时代背景下“颇不宁静”的心情及其原因。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2. 朱自清《荷塘月色》相关赏析文章●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荷塘月色相关图片和视频●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课前阅读《荷塘月色》全文,查阅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播放一段《荷塘月色》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夜晚散步的经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散步的经历?有没有在月光下欣赏过荷塘的美景?”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新课讲授1. 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段落划分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全文共11段,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交代半夜去荷塘赏月色的原因。

●第二部分(2-3):在去荷塘的路上的所观所想。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文学地位1.2 介绍《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1.3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安排第二章:作品梗概2.1 概述《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2.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2.3 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第三章:文学特色分析3.1 品味朱自清的语言风格3.2 分析作品的结构布局3.3 鉴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4.2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4.3 思考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五章:主题探讨5.1 阐述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5.2 分析作品中的家国情怀5.3 探讨作品对人性的启示第六章:课堂练习6.1 请学生概括《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6.2 请学生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6.3 请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特色第七章:拓展阅读7.1 推荐与《荷塘月色》相似的文学作品7.2 请学生选择一篇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其内容7.3 讨论拓展阅读作品与《荷塘月色》的异同之处第八章:分组讨论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看待作品中的家国情怀?8.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第九章:课堂小结9.2 强调重点知识点9.3 布置课后作业第十章:课后作业10.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第六章:作品解读6.1 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如荷塘、月色等,探讨其象征意义6.2 解读作品中的内心独白,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6.3 探讨作品中的审美观念,如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感悟第七章:作者写作风格7.1 了解朱自清的写作背景和文学流派7.2 分析《荷塘月色》中的写作特点,如细腻的描写、真实的情感等7.3 探讨朱自清其他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分析第八章:课堂活动8.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8.2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完成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评论文章8.3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朱自清的诗歌魅力第九章:综合评价9.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和表现9.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第十章:教学反思10.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10.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二章作品梗概重点关注内容:学生对于《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

2.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情感内涵。

2.如何让学生在分析修辞手法时,能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阐述。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荷塘月色》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朱自清及其散文的初步了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感知散文的内容和情感。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

三、分析散文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找出表现主题思想的语句。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散文的主题思想。

四、品味散文语言1.教师选取散文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语言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散文语言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散文主题和语言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分析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找出修辞手法的例子。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深入理解散文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2.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散文的情感内涵。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散文主题、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荷塘月色”为题,写一篇散文。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写作思路和主题。

3.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文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作文,给出修改建议。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散文主题、语言、修辞和写作实践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表达的主题。

3. 诗句解析与背诵(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 写作技巧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小作文创作与分享(5分钟)教师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文。

学生完成后,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诗句。

2. 完成小作文,题目为:“荷塘月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小作文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四、释义: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五、讲读第一段[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

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

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

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

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六、讲读第二段:(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

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漫步——思索(二)、讲读第2节[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

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

幽僻是基本的特点。

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怎么理解这种感受?[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

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来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感受:自由——(苦闷)(四)、讲读第4小节: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田田(多)。

荷叶亭亭(美)[板书]: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涩(态)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象闪电(快)荷波凝碧(色)流水:脉脉(态)静态美[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提问]: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

[解答]: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绿》)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长江三峡》)[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

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五)讲解第五节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解答]:泻、浮、洗。

[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

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如流水—流动[板书]:(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六)讲读第六节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七)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七讲读第三段[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

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

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

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