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白血病骨髓移植后为什么会复发呢

白血病骨髓移植后为什么会复发呢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由白血病性干细胞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属于血液系统肿瘤的一种。
目前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是骨髓移植,这是一种通过替换患者异常造血系统的方法。
然而,虽然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手段,但也存在着复发风险。
那么为什么白血病骨髓移植后会出现复发呢?白血病的复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白血病细胞的残留: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之前,患者经过化疗或放疗等方式进行一定的预处理,以杀死体内的白血病细胞。
尽管这些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杀死大部分白血病细胞,但仍有一部分白血病细胞可以幸存下来。
这些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移植后可能会再次复活,导致白血病的复发。
2.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骨髓移植时,移植物和宿主之间的免疫系统相互攻击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尽管这种反应是由于免疫系统重新建立的过程,但如果GVHD发展得太严重,它可能导致器官功能损害并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将削弱宿主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得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有机会复发。
3. 移植后细胞浸润:骨髓移植过程中,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受到免疫抑制药物的干预,使免疫功能降低。
这就会导致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风险增加。
这些感染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还可能引起细胞产生突变,使得白血病细胞再度增长。
4. 移植物功能衰竭:即使骨髓移植手术在一开始取得了成功,移植物可以正常发展并对抗白血病,在长期的观察中,移植物的功能也可能出现衰竭。
这可能是因为移植物的免疫功能最终被疾病复发或其他因素所攻击,无法继续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5. 遗传突变:一些白血病的复发还与遗传突变有关。
在白血病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或宿主体内的细胞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异,导致白血病细胞重新出现并复发。
总的来说,白血病骨髓移植后的复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为了降低复发的风险,患者在骨髓移植后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并进行定期的随访和检查。
造血系统疾病

造血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血液、骨髓、淋巴系统以及相关器官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分为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和出血性疾病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造血系统疾病。
白血病是一组由白血病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导致的血液恶性肿瘤。
按照病变的类型和进展速度,可以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快速进展的疾病,由幼稚的白血病细胞取代正常造血细胞。
慢性白血病则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由较为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取代正常造血细胞。
白血病症状常常包括乏力、贫血、易出血和感染等。
淋巴瘤是一类恶性淋巴细胞增殖引起的肿瘤。
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类型。
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其特征是存在一种称为“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异常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除霍奇金淋巴瘤以外的其他淋巴肿瘤的总称。
淋巴瘤的症状通常包括肿块、乏力、发热和夜间盗汗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一组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这种疾病会导致骨髓中某一种或多种血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异常增多。
常见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和多发性骨髓瘤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的疾病,其症状包括贫血、出血和感染。
骨髓纤维化是指骨髓中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的造血受阻,导致骨髓中正常造血细胞减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由浆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骨髓疾病,其症状包括骨痛、贫血和易骨折等。
出血性疾病是指机体凝血、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异常导致的出血倾向。
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凝血因子缺乏等。
血友病是指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而引起的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其症状包括皮肤和黏膜出血。
凝血因子缺乏是指机体内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和出血倾向。
在治疗造血系统疾病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增殖。
血液肿瘤病理

血液肿瘤病理一、血液肿瘤的概述血液肿瘤是指发生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浆细胞瘤等。
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造血干细胞或其分化产物发生恶性克隆增殖,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损,并可能侵及其他组织器官。
二、血液肿瘤的分类1. 白血病:白血病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急性白血病又可分为淋巴细胞型和髓系细胞型。
2. 淋巴瘤: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类型。
3. 浆细胞瘤:浆细胞瘤主要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和孤立性浆细胞增多症两种类型。
三、血液肿瘤的诊断1.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血液肿瘤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贫血、出血等。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骨髓象、免疫分型等。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4. 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血液肿瘤的关键,可以通过骨髓穿刺或淋巴结活检等方式获取组织样本。
四、血液肿瘤的治疗1. 化疗:化疗是治疗血液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药物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杀死癌细胞。
2. 放疗:放射治疗主要用于局部控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常用于霍奇金淋巴瘤和浆细胞瘤等。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之一,主要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杀死癌细胞。
4. 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替换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来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五、血液肿瘤的病理检查1. 骨髓穿刺:骨髓穿刺是最常见的病理检查方式之一,可以获取到造血组织中癌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
2. 淋巴结活检:淋巴结活检是诊断淋巴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确定淋巴瘤的类型和分级。
3.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通过特定抗体标记癌细胞表面蛋白来帮助确定肿瘤类型和分级。
4. 分子遗传学检测: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帮助确定某些特定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六、总结血液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其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协作。
血液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血液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血液病是一类以造血系统疾病为主的恶性肿瘤,其中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类型。
这些疾病通常会对患者的造血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的产生。
对于这种疾病,目前的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治疗现状和未来发展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治疗现状目前,对于血液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放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具体的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疾病类型。
放疗主要针对淋巴瘤等部位局限性的肿瘤,该疗法使用高能量射线照射肿瘤部位,以杀死肿瘤细胞。
该疗法的优点在于无创性、无痛性,但是只适用于部位局限性的病变。
化疗也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该疗法使用化学药物杀死恶性肿瘤细胞,以起到治疗的作用。
化疗疗程一般比较长,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包括脱发、恶心、呕吐、免疫功能低下等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对于一些血液病患者,还可以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该疗法可以通过从病人的骨髓或者血液中提取未成熟的造血干细胞,然后将其移植到受影响的部位,以重新恢复患者的造血功能。
二、未来发展虽然目前对血液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难题需要解决。
其中一个重要难点就是如何针对不同的血液病类型开展更为精准的治疗。
目前,许多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某些副作用,这与治疗方案并不一定完全匹配有关。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各种血液病的病因机制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治疗的效果。
许多血液病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尤其是长期的化疗之后,会出现治愈后反复的情况。
而且,由于化疗药物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治疗后形成的局部瘢痕组织容易成为治愈后的巢穴,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科学家需要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实现更为彻底的治愈。
综上所述,血液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目前的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多发性骨髓瘤mpt方案

概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骨髓中的浆细胞。
MPT方案是一种常用的化疗方案,由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本文将详细介绍MPT方案的治疗药物、疗程、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MPT方案的相关信息。
MPT方案的组成MPT方案由以下三种药物组成:1.麦达喹啉(Melphalan):是一种碱化剂,主要对骨髓中的恶性浆细胞起到杀灭作用。
2.长春新碱(Prednisone):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减少浆细胞的生长。
3.硼替佐米(Bortezomib):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能够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MPT方案的疗程MPT方案的疗程通常为周期性的治疗,每个周期包含以下三个阶段:1.诱导治疗阶段:初始阶段,持续4-6个周期。
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麦达喹啉和硼替佐米。
2.维持治疗阶段:在诱导治疗后进行,旨在控制疾病的复发。
患者继续口服硼替佐米,但剂量可能会调整。
3.观察阶段:停止药物治疗,但定期复查,观察疾病的进展情况。
一般来说,每个周期的治疗时间为3-4周,期间可能需要分段给药。
治疗方案的具体疗程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需由专业医生来制定。
MPT方案的副作用MPT方案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下所述:1.骨髓抑制:由于麦达喹啉的作用,MPT方案可能会导致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减少,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现象。
2.消化系统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3.神经毒性:硼替佐米可能会引起神经病变,导致手脚麻木、刺痛等症状。
4.免疫抑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体内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易感染。
以上副作用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具体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
患者在接受MPT方案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副作用和不适情况。
注意事项在接受MPT方案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以下事项:1.遵医嘱用药:按照医生的嘱托,准时服用药物。
who造血淋巴系统肿瘤分类

who造血淋巴系统肿瘤分类造血淋巴系统肿瘤是一组罕见且复杂的肿瘤,涉及到身体内的造血和免疫系统。
这些肿瘤可以影响骨髓、脾脏、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肿瘤,医学界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系统,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造血淋巴系统肿瘤可以分为两大类: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在未经治疗时会继续生长和扩散,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良性肿瘤则较少对人体造成威胁,通常可以通过手术完全切除。
恶性肿瘤的分类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肿瘤的细胞类型、扩散程度、病理特征和患者的特定情况。
造血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分类是淋巴瘤和白血病。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淋巴瘤细胞的特征,可以将其进一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恶性淋巴细胞肿瘤,通常从一个或多个淋巴结开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扩散到其他部位。
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多种类型的淋巴样肿瘤,它们起源于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其他免疫细胞。
白血病是一种影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在骨髓中开始,并可扩散到其他造血组织。
根据白血病的发展速度和细胞类型,可以将其分类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由不成熟的白血细胞(幼稚细胞)过度增殖的恶性疾病。
这种类型的白血病通常发展迅速,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
慢性白血病则通常是由成熟的白血细胞增殖引起的,发展相对较慢。
除了恶性肿瘤,造血淋巴系统还可以发生良性肿瘤,如淋巴结增生和脾脏肿瘤。
淋巴结增生是一种非恶性病变,通常是淋巴结对感染或其它刺激做出的正常反应。
脾脏肿瘤可以分为囊性和实质性肿瘤,它们在脾脏内的定位和生长方式有所不同。
确诊和分类造血淋巴系统肿瘤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
这些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骨髓检查和组织活检。
这些测试的结果将帮助医生确定肿瘤是否为恶性以及何种肿瘤类型,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CDE发布CAR-T治疗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设计原则

CDE发布CAR-T治疗淋巴造⾎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设计原则⽬前,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CDE)收到多家企业或研究机构递交的CAR-T细胞治疗淋巴造⾎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申请。
CDE在审评过程中发现,申请⼈递交的临床试验⽅案在受试者筛选、疗效预后指标、风险控制等⽅⾯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可能影响受试者的安全性和疗效判断。
为了进⼀步促进我国CAR-T类细胞产品治疗淋巴造⾎系统恶性肿瘤的新药临床试验的规范开展,保障患者在临床试验期间的权益和安全性,我中⼼对上述共性问题进⾏了梳理并与相关领域的临床专家进⾏了探讨,旨在与专家和业界在科学设计和开展CAR-T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达成共识,本⽂中的相关内容及考虑要点可能随着CAR-T类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相关疾病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进⼀步完善。
同时,也⿎励申办⽅或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产品的种类特征和研究进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有利于探索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案。
⼆、临床试验设计中的考虑(⼀)受试者年龄在以急性B淋巴细胞⽩⾎病为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中,考虑到⼉童及青少年与成⼈患者在致病原因、免疫表型、染⾊体异常、化疗⽅案、临床预后等⽅⾯存在较⼤差异,⽽上述差异⼜可能对临床试验中的⼲预⼿段(细胞治疗)的反应带来差异,因此,建议不要在⼀项临床试验中同时招募⼉童及青少年患者与成年患者,申请⼈可基于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发病和治疗预后等⽅⾯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验⽅案,在⼉童及青少年患者与成⼈患者中分别开展研究。
(⼆)受试者⼊选标准1、急性B淋巴细胞⽩⾎病(B-ALL)成⼈ALL患者接受系统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病⽣存(DFS)率达30%~60%;⼉童ALL患者的长期⽆事件⽣存率可达70%~80%。
因此,为保护受试者利益,应⾸先考虑让患者接受现有的标准的系统治疗。
⽽对于免疫细胞产品的临床试验则应选择在缺乏有效治疗⼿段的复发性或难治性(R/R)患者中开展,以期患者参与临床试验的获益能⼤于风险。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骨髓中浆细胞的异常增殖。
它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但是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些常用治疗方案。
1. 全身化疗全身化疗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基本治疗方式之一。
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RVD(雷那莫德、长春新碱、地塞米松)、VTD(硼替佐米、长春新碱、地塞米松)和CyBorD(环磷酰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等。
这些方案通过服用药物破坏异常增殖的浆细胞,控制疾病进展。
然而,全身化疗可能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因此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声明化疗声明化疗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案,通过将放射性物质注射到体内,准确地破坏异常增殖的浆细胞。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减轻全身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局部镇痛的作用。
声明化疗一般用于骨骼病变较多的患者,通过减小肿瘤负担来缓解骨痛。
3.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该方法通过将患者自身的干细胞采集并存储,然后在全身化疗后重新注入体内。
这样可以恢复造血功能,减轻全身化疗对正常造血细胞的影响,并延缓疾病的进展。
干细胞移植一般包括自体移植和同胞移植两种方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的方法。
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靶向药物如依达拉尼布、利妥昔单抗等可以选择性地破坏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靶向治疗在治疗效果和耐受性方面相对较好,是个人化治疗的重要选择。
5.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利用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式。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因此免疫疗法较为复杂。
但是一些新型的治疗策略如CAR-T细胞疗法等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了希望。
这种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
总的来说,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是多样的,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胞0>(3急0性%髓,细无胞嗜白天血青病颗微粒分及化Au型er)小体骨,髓髓原过始细氧 化酶(MPO)及苏丹黑B阳性细胞<3%;电镜 下 淋巴,系MP抗O原(+);常C为D(3-3)或,C血D小l3等板髓抗系原标(-)志。可呈(+),
髓M非l(急红粒系未有分核化细型胞)
原粒细胞(I型+Ⅱ型)占骨 (NEC)的90%以上,其
原始幼稚细胞
成熟细胞
常见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白血病 急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或AML) 慢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HL);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浆细胞病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
发病情况
2.76/10万,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的恶性 肿瘤中居第一。
AL:CL约5.5:1 成人中ANLL>ALL>CML>CLL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EB,HIV 电离辐射
化学因素:苯,乙双吗啉,烷化剂
遗传因素:单卵孪生中另一人发病率为 1/5,是双卵孪生的12倍。Downs综合征 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0倍
临床表现
起病急,多数1月之内 正常造血功能受抑表现 贫血 感染 部位(口腔、咽峡、肺、肛周),致
病菌(G+orG-,继发真菌) 出血 PLT减少,DIC,白细胞淤滞等引起;
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骨关节疼痛:胸骨中下段压痛 牙龈增生(尤其M4及M5),皮肤结节 粒细胞肉瘤、绿色瘤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L 睾丸白血病
中至少3%细胞为MPO(+)。
3M0%2(急一粒89部%分,分单化核型细)
原粒细胞占骨髓NEC的 胞<20%,其他粒系细
胞>10%。
FAB分类——ANLL
M的3早(急幼性粒早细幼胞粒为细主胞,白占血N病EC) 中骨>髓30中%以。多颗粒
M胞4占(急N性EC粒的—3单0%核以细上胞,白各血阶病)段
骨髓中原始细 粒细胞占30%
~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M4Eo 除M4型各持点外,Eo在NEC中≥5%。
M幼5单(急核性及单单核核细细胞胞白≥血8 0病%)
骨髓NEC中原单核、 。如果原单核细胞
≥80 %为M5a,<80%为M5b。
FAB分类——ANLL
M6(急性红白血病) 骨髓中幼红细胞≥50 %,NEC中原始细胞(Ⅰ型+Ⅱ型) ≥30%。
T系ALL:CD3、TCR-αβ、Tdt、CD5、 CD2等
ANLL:MPO、CD13、CD33、CD15、 CD14、CD117等
染色体及基因改变
染色体异常
基因重排
白血病类型
t(15;17)(q22;q21) PML-RARα M3
T(8;21)(q22;q22) AML1-ETO M2
髓外白血病的防治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般治疗
防治感染 消毒隔离;G(M)-CSF缩短粒 细胞缺乏期;经验性抗生素使用
成分输血 浓缩RBC;血小板悬液输注, 维持血小板计数至少≥10×109/L
防治尿酸肾病 水化碱化尿液,别嘌呤 醇,尤其高白细胞者或大剂量化疗者
营养支持
治疗
一般治疗 抗白血病治疗 诱导缓解治疗:联合化疗 缓解后治疗:全身化疗
髓外白血病的防治 造血干细胞移植
完全缓解标准
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
Hb>100g/L(男)或90g/L(女及儿童),中 性粒绝对值>1.5×l09 /L,血小板 ≥100×109/L,外周血细胞分类中无白血 病细胞;
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原单核+幼单核细 胞或原淋巴+幼淋巴细胞)≤5%,红细胞 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
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白血病 LEUKEMIA
概述
性质及分类
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急性白血病(A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少见类型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HCL)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等
实验室检查
血象 WBC可增高、正常或减低,多数 可见幼稚细胞;正细胞性贫血;程度不 一的血小板减少
骨髓象 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30%;原 始细胞为主,少量成熟粒细胞,中间阶 段细胞缺如,即裂孔现象;Auer小体见 于ANLL。
实验室检查——细胞化学染色
免疫学检查
B系ALL: CD79a、CyCD22 、 CD19、 CD20 、CD10等
其他血液病:如MDS(尤其RAEB及 RAEBt),淋巴瘤
急性白血病
分类方法
FAB分类 形态学 MIC分类
形态学morphology 免疫学immunology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MICM分类 MIC+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FAB分类——ANLL(M0~M7)
Inv(16)(p13;q22) CBFβ-MYH11 M4Eo
T(9;22)(q34;q11) BCR-ABL
ALL,CML
鉴别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类白血病反应 巨幼细胞性贫血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治疗
一般治疗 抗白血病治疗 诱导缓解治疗:联合化疗 缓解后治疗:全身化疗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中原始巨 核细胞≥30%。血小板抗原阳性,血小 板过氧化物酶阳性。
FAB分类——ALL
L1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 L2 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 L3(Burkitt):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
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细胞内有明显 空泡,胞浆嗜碱染色深。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正常血细胞分化
多 BFU-E、CFU-E
原幼红
网红、RBC
向 祖
CFU-G
原幼粒
成熟粒细胞
造 血
细 CFU-GM
胞
CFU-M
原幼单
单核细胞
干
CFU-Meg
细 胞
淋 巴
前B细胞
原幼巨核 成熟巨核 原幼B淋巴细胞
血小板 B细胞
系
干 细 前胸腺细胞
原幼T淋巴细胞
T细胞
胞
造血干细胞 造血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