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作品高觉新的性格矛盾
《家》中高觉新形象解读

“‘情 ’有 人伦 之情 ,爱 恋之情 ,友 朋 之 情 ;有 政 治感 情 ,道德 感 情 , 自然 感 情 ;有 喜乐 之情 ,悲 愁之情 ,平淡 之情 , 等 等 。‘情 ’所 表现 的人 文精 神最 富有 诗 意 ,能直接 打动 人心 ,缩 短 人与接 受对 象 的距 离 … …… 家 ”本身 是 ‘一个象 征 血缘 关 系和 亲情 的意象 ,在觉 新身 上 ,作 者将 “情” 融 于他 的身上 ,各 种情 感凝 结在 一 起 ,构成 了高觉新 这个 生动 丰满 的人物 形 象 。综合起 来看 ,他 的情感 构成 主要 有两 个 方面 :爱 情和 亲情 ,也就 是爱 恋之 情和 人 伦之情 。
亲情 足 觉 新看 得 一 度 高 于爱 情 的 另 一 种情 感 ,表现 在他 对家庭 的责任感 和 对 亲人 的 关心 上 。他 对爷 爷 和父 亲 十 分敬 重 ,从 不忤 逆 ,作 为长子 长孙 ,无 时无 刻 不在 关心着 这 个 已经 危机 四伏 的 家 :对 叔 叔 、婶婶 之辈 的 处处忍 让 ,纵 然有应 酬 中 的虚情 假意 ,但 不变 的是他 想 稳固这 个 家 的真 心 ;对 兄 弟 ,他 的感 情最 真 挚,作 为 大家 庭 里的大 哥 ,对 弟弟 妹妹 都是 关爱 有 加 ,宁愿 独 自承受 一切 ,不愿 弟妹 受苦 。 觉新 对亲 情 的极力 啊护 ,体现 了他 的责 任 感与 承担 的勇 气 。患难之 时见 真情 ,觉 新 对家 人 的维护 ,在危难 之 时最 真挚 。在 战 乱危 险来 f临之 际 ,觉 新 比长 辈 们更 有 担 当 ,他 站 出来 给 大家 想办 法 ,为家 人如 何 避难 考虑 颇 为周全 ,唯独 没有顾 及 自己。 觉新 极 力去做 家 中的孝 子孝 孙 ,对 爷爷 无 条件 服从 ,同时 ,也尽量 充 当爷爷 和兄 弟 间 的 “和事 佬”,让 家庭 和 睦 。当觉 慧积 极参 加游 行遭 到 老太爷 的 训斥之 后 ,觉 新
激流三部曲之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激流三部曲之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激流三部曲》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三部小说组成的系列作品,其中的《高觉新》是其中的第一部。
《高觉新》以描写19世纪末法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人物命运为主线,展现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下面我将对《高觉新》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小说的男主角高觉新。
高觉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他因才智过人、聪明伶俐而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喜爱。
他努力攀升社会阶层,通过自学成为了地方官员,然后逐渐爬升到大资本家的地位。
高觉新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个精明强干的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他经营工厂的过程中,他不仅关心投资回报,还忧虑工人的生活状况,努力改善工人的待遇,使他们享受到劳动成果的一部分。
高觉新的形象展示了一个能够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关注社会公正的人物形象。
其次是女主角露易丝。
露易丝是高觉新的妻子,她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年轻女性。
她对法国工人阶级的痛苦状况感同身受,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她在情感上对高觉新忠诚并支持他的事业,同时也是他道义支持和评判的对象。
露易丝的形象体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她既是一个贤妻良母,也是一个思想独立并有自己追求的女性。
还有一些次要人物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觉新的父亲和母亲分别代表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反映了工业革命使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
在工厂中工作的工人们,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性格特点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人物群像。
他们中的一些人直接参与了社会运动,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和不满。
《高觉新》刻画了19世纪末法国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示了不同阶层人物的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既有特定的背景和经历,也有独特的个性和追求,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巴金家人物形象分析

巴金家人物形象分析巴金家人物形象分析觉新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与梅相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
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
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
觉民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
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
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大哥觉新形成鲜明对比。
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
喜欢丫头鸣凤,但最终因鸣凤不忍被嫁给冯乐山做小投湖自尽和自己那“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理想破灭,随后又目睹了梅、瑞珏的死等一系列悲剧,终于无法忍受离开这个家。
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冯乐山孔教会的会长,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
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
《家》觉新封建家庭中的叛逆与觉醒

《家》觉新封建家庭中的叛逆与觉醒在巴金先生的《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形象复杂而又深刻,他深陷封建家庭的泥潭,内心却又有着叛逆的火种,在痛苦与挣扎中逐渐觉醒。
觉新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小就被灌输着传统的礼教观念和家族责任。
他温文尔雅,聪明懂事,深得长辈们的喜爱和信任。
然而,也正是这种成长环境,让他背负了沉重的枷锁。
在婚姻问题上,觉新的命运被封建家长无情地操纵着。
他原本与梅表妹情投意合,却被迫接受了长辈安排的婚姻,娶了瑞珏。
这一无奈的抉择,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他明明心中有爱,却无法抗争,只能默默忍受着失去真爱的痛苦。
这种被迫的顺从,是他对封建礼教的第一次屈服。
婚后的觉新,努力扮演着一个好丈夫的角色。
他对瑞珏关怀备至,夫妻之间也有着一定的感情。
然而,他内心深处对于梅表妹的思念和愧疚从未消失。
当梅表妹再次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想要关心梅表妹,却又碍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
觉新在家庭中承担着长子长孙的责任,他努力维护着家庭的表面和谐。
对于长辈们的不合理要求,他总是唯唯诺诺地应承下来。
他为了家族的利益,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选择了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他默默地承受着工作的压力和内心的苦闷,却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觉新内心的叛逆之火开始逐渐燃烧起来。
当他看到家族中的种种丑恶现象,看到自己的弟弟觉慧勇敢地追求自由和爱情时,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和妥协是多么的可悲。
觉新的觉醒在瑞珏的难产事件中达到了高潮。
由于封建迷信的影响,长辈们不让瑞珏在家里生产,将她搬到城外。
觉新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不敢违抗长辈的命令。
最终,瑞珏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死去。
这一悲剧让觉新彻底清醒,他意识到正是自己的软弱和顺从,导致了妻子的死亡。
他开始痛恨封建礼教的荒谬和残酷,决定不再做封建家庭的傀儡。
从那以后,觉新逐渐变得坚强起来。
他开始支持觉慧的出走,鼓励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作者:张晓晨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在巴金的作品当中,《家》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通过讲述高公馆家族这一封建大家庭之中高觉新、高觉民等人的命运发展,揭示和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同时也歌颂年青一代人勇于抗争的精神以及民主意识的觉醒。
在《家》当中,主人公之一高觉新命运的悲剧令人唏嘘。
就高觉新这一人物,本文将着重分析其悲剧形象。
关键词:《家》;高觉新;悲剧形象在《家》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非常鲜明,其中高觉新等人的性格特征非常典型,高觉新也是其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
就高觉新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形象,以下将展开深入分析。
一、家庭环境下的矛盾冲突高觉新所处的家庭环境为封建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他作为长孙、长房,需要承担高家的重担。
因此,高觉新也被剥夺了学业、剥夺了爱情,中学毕业的那天便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婚。
觉新受过新思想的熏陶,虽然不满家庭的独裁专制,但因为长孙、长房的位置,做不到反抗,因而觉新与家庭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从而也必然會导致觉新的悲剧命运[1]。
从觉新的家庭环境来看,觉新的父母早逝,长辈当中继母周太太善良、懦弱,是典型封建社会的女性,高老太爷则是封建旧势力的集中,四叔和五叔又不成器,而其弟弟、妹妹也都受到过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在这其中三叔和觉新则成为了封建旧势力和新思想中间的桥梁。
在这样的家庭结构当中,整个家庭又是封建大家庭,高觉新作为长孙、长房则必然要承担起封建势力与新思想的冲突和矛盾[2]。
因此,高觉新一方面要和封建势力周旋,另一方面要为觉慧、觉民等新思想影响下的“叛逆”行为买单。
如此一来,高觉新本身所处的家庭环境,则使得其性格特征非常矛盾,这也为其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二、对待爱情的态度高觉新的性格以及悲剧形象来源于其家庭,但是在对待爱情方面,其悲剧形象以及矛盾的性格更为突出[3]。
高觉新在毕业那天,接受父亲的安排不继续学业回家娶妻放弃了梅,这是觉新对待自己第一段爱情的态度和选择。
激流三部曲之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激流三部曲之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高觉新是中国作家贾平凹所创作的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一位主要人物。
他是一个身负罪恶和复杂性的角色,也是小说中展示人性和社会问题的重要人物。
通过对高觉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高觉新的形象非常复杂,他是一个有罪恶感、困惑和自责的人。
小说描写了高觉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参与了革命,但他也觉得自己做错了很多事情,导致了许多人的死亡和牺牲。
他在心里想过爱上女犯,而这也让他感到非常的自责。
高觉新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包括政治运动对普通人的影响和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后果的自责和反思。
除了这些负面的特点,高觉新还有积极向上的特点,他勇于承担责任和自我救赎。
在小说中,高觉新负责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地方的外来刺激和环境破坏。
他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积极的特点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极具责任感和积极性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贾平凹对于中国人文主义的追求。
高觉新还代表着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他看重家庭和传统文化,也深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高觉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看到了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困境。
他尝试挽救他们,但最终还是感到无力。
这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国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高觉新的形象是贾平凹在小说中表达思想和探索宗旨的工具。
他代表着一种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对话。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高觉新的形象,展示了对于中国文化和人性的一种追求和思考,并试图引导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
试析《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试析巴金《家》中高觉新的形象样文内容摘要高觉新是《家》中的男主人公,是小说里面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形象。
他生长在封建没落的大家庭中,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养成了懦弱、服从的性格。
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成为他的哲学。
他与梅相爱,却因母亲间的嫌隙无缘结合,他不敢反抗也不反抗,至使其郁闷痛苦,梅也因此郁郁一生,年轻早逝。
然而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因为,觉新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五四思想影响了一代人。
觉新在这样的年代里,既有向往新生活的想法,又有被旧时代旧思想的束缚,成为一个夹缝人,使其性格具有双重性。
他对家庭有一种无奈的责任感,他顺应时代,又按耐不住内心的彷徨恐惧、对于弟妹的追求,先是反对,最后于梅、瑞珏的死使他产生了叛逆之心,背着家庭给弟妹以支持,将希望寄予觉慧身上,显示出他的思想已发生巨变,也预示着封建大家庭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关键词高觉新《家》懦弱服从目录一、懦弱的服从与内心的呐喊 (3)(一)高觉新的服从性 (3)(二)内心中的呐喊 (4)二、彷徨、痛苦中生存的夹缝人 (5)三、无奈的责任、胆怯的反抗 (6)参考文献 (7)试析《家》中高觉新的形象巴金的作品《家》可以说是对人们想象中的‚家‛的一个颠覆,他不是第一个颠覆的,也不一定是颠覆地最彻底的那个,但他用他笔下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向我们展示了别样的‚家‛。
在巴金笔下,‚家‛不再是所谓的‚避风港‛,不再是所谓的‚灵魂寄托‛,而是如觉慧笔下所言:‚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
一方面,巴金在《家》对封建专制家庭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在《家》中,高老太爷是高公馆的主人,在高公馆中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同时,作为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他正是高公馆里所有罪恶的制造者。
他凭借自己的意愿决定子孙、仆人的命运,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他抵制一切新事物,不惜以牺牲别人的幸福为代价。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

52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文/张晓晨摘要:在巴金的作品当中,《家》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通过讲述高公馆家族这一封建大家庭之中高觉新、高觉民等人的命运发展,揭示和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同时也歌颂年青一代人勇于抗争的精神以及民主意识的觉醒。
在《家》当中,主人公之一高觉新命运的悲剧令人唏嘘。
就高觉新这一人物,本文将着重分析其悲剧形象。
关键词:《家》;高觉新;悲剧形象在《家》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非常鲜明,其中高觉新等人的性格特征非常典型,高觉新也是其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
就高觉新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形象,以下将展开深入分析。
一、家庭环境下的矛盾冲突高觉新所处的家庭环境为封建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他作为长孙、长房,需要承担高家的重担。
因此,高觉新也被剥夺了学业、剥夺了爱情,中学毕业的那天便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婚。
觉新受过新思想的熏陶,虽然不满家庭的独裁专制,但因为长孙、长房的位置,做不到反抗,因而觉新与家庭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从而也必然会导致觉新的悲剧命运[1]。
从觉新的家庭环境来看,觉新的父母早逝,长辈当中继母周太太善良、懦弱,是典型封建社会的女性,高老太爷则是封建旧势力的集中,四叔和五叔又不成器,而其弟弟、妹妹也都受到过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在这其中三叔和觉新则成为了封建旧势力和新思想中间的桥梁。
在这样的家庭结构当中,整个家庭又是封建大家庭,高觉新作为长孙、长房则必然要承担起封建势力与新思想的冲突和矛盾[2]。
因此,高觉新一方面要和封建势力周旋,另一方面要为觉慧、觉民等新思想影响下的“叛逆”行为买单。
如此一来,高觉新本身所处的家庭环境,则使得其性格特征非常矛盾,这也为其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二、对待爱情的态度高觉新的性格以及悲剧形象来源于其家庭,但是在对待爱情方面,其悲剧形象以及矛盾的性格更为突出[3]。
高觉新在毕业那天,接受父亲的安排不继续学业回家娶妻放弃了梅,这是觉新对待自己第一段爱情的态度和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浅析巴金作品高觉新的性格矛盾姓名: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 ________________站点:___ 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目录一、高觉新的多重性格二、高觉新的性格矛盾三、高觉新性格矛盾的成因四、参考文献五、致谢浅析巴金作品高觉新的性格矛盾[摘要]: 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高觉新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典型形象。
一方面他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另一方面他也接受五四新时代新思想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灌输使他养成了孝顺、责任感、顺从、宽容、忍耐、自我牺牲与极具爱心等性格;道家思想的熏陶使他养成了柔弱、谦卑的性格;而个性解放、民主独立思想的感召又激发了他骨子里的反抗精神。
儒家思想是他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资本;道家思想则是他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理由;五四新文化思想是他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动力。
他思想矛盾、性格复杂,他也曾为新思潮所触动,偶有奋发进取、希求新貌的一面:他善良,正直,尽管他自己不想做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却保护了那些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弟弟妹妹们。
性格懦弱,缺乏“新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封建恶势力的重重压迫,他一方面悲痛伤感,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只得逆来顺受,得过且过。
他既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不断充当着旧制度的维护者。
觉新的这一矛盾交织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礼教下个性的扭曲,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
【关键词】:觉新性格悲剧矛盾一、高觉新的多重性格:(一)儒家思想是觉新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资本1、孝道至尊、顺从至极觉新从小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儒家的孝子形象早已在他心中形成了定格。
为了尽孝,他屈从了祖父的意志,放弃了自己的前程,也放弃了自己的恋人。
儒家礼教思想时刻侵蚀着他的大脑,他无法摆脱封建孝道的束缚,也无法从感情上消除对长辈们孝顺的心理,他一切听从别人的指手画脚和捏塑,甚至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愿得罪他的长辈们,他只是按照别人给他设定好的路线来过自己的人生。
封建伦理道德,特别是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和家庭兴衰的重托的约束造就了他顺从、无违的性格。
2、重在责任、贵在坚持觉新的父亲死后,觉新必须要承担起“长兄如父”的重任,为了给弟弟妹妹们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大家庭里支撑起一片相对自由的空间,他宁愿牺牲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给弟妹们一定的幸福。
因此,他不得不与封建家长们妥协退让。
虽然觉新对封建腐朽的大家庭很是厌恶,但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高家的完整。
为以最大的能力实现父母的意愿,哪怕是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委屈也是理所应当的。
3、善于忍耐、甘愿牺牲为了避免招惹麻烦,他处处忍让。
他从小就在大人们的教导下学会了听话。
家族里的女人们把他当成了出气筒,时常无端的对他发火,他却“极力避免和他们冲突,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的敷衍他们。
他对他们非常尊敬,他陪他们打牌,他替他们买东西……”他心中没有正义感,只是他想在烦乱的琐事中偷得一丝苟且存活的空间而已。
他活着没有自己的生存目的,一切都是为了肩负父亲给他留下的大家庭的责任,并为此牺牲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和爱情。
他说:“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意做一个牺牲者。
”5生命有限、爱心无限他对弟弟妹妹们都是呵护有加,不但对亲人关爱有加,对下人更是充满无限的同情与关心。
鸣凤因拒绝做冯家姨太太而甘愿投湖自尽后,是觉新和下人一起打涝尸体、安葬尸体。
一切后事都是他安排。
倩儿生病以后,,觉新也是亲自到阴暗、潮湿、散发出臭味的茅屋里去看望她,并出钱给倩儿请大夫治病等事情都表明觉新是一个有良知的君子,善良是他的本质和主流。
这种善良使他受到上辈人的器重、同辈人的尊重和下人的敬重。
儒家文化是觉新最早接受的思想,觉新在现实的生存夹缝中恪守着儒家的一系列思想并最终使他养成了孝顺、富于责任感、顺从、宽容、忍耐、自我牺牲与爱心等性格。
(二)道家思想是觉新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基础觉新的身上不但体现了“孝”、“责任”、“宽容”、“忍耐”等儒家思想,而且他在一系列重大的打击下仍能顽强的生存,说明了“柔韧”的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觉新的命运是悲惨的,悲惨的命运更是次次考验可怜的觉新。
觉新的一生经历着一次比一次更大的致命打击,可他既没有被打倒,也没有放弃生存的权力。
觉新适应各种变故的能力愈加的增强,他以小草一样顽强的生命力挺立于世人面前。
综观整部作品,觉新总是为别人着想,为他的祖父,为他的那些长辈,为他的弟弟妹妹,为了他的孩子,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自己那颗年轻的心。
觉新能放弃这么多东西决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为了在家庭内倾轧的缝隙里和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得以生存,他选择了“忍”。
觉新对生活的极大忍耐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韧性。
就是因为我们民族身上有着这种百折不饶的韧性,才使得我们民族在复杂的社会中得以生存。
黑暗社会是惨剧的根源,千百年来,它扼杀了数以万计的年轻生命。
觉新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他的这种坚定不拔的承受能力恰恰是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正是他的以柔克刚使自己在残酷的社会和家庭矛盾中寻找到了更多的生存之路。
(三)五四新文化思想是觉新得以在新与旧夹缝中生存的动力由于觉新生活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所以觉新除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外,还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
觉新受新思潮的影响,使他逐渐变成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下觉醒的反抗者。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影响极深,但却不是他思想的全部。
一连串的痛苦并没有把他打垮,反而使他清醒起来,激起了的反抗情绪。
”觉新的反抗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由一个不反抗——思想反抗——间接反抗——行为反抗的过程。
从表面上看,觉新的生活经历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但他的内心却已经有了悄然的变化,他的思想逐渐出现了反抗意识。
当觉民拒绝冯家婚事时,他一方面不想违抗祖父的命令,另一方面又不想断送弟弟的幸福。
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求助于迷信,表面上他答应了老爷,背地里却打算向算命先生行贿以帮助觉民。
虽然结果不尽如意,但毕竟觉新的思想里已经有了反抗意识。
瑞珏的惨死使觉新有了第一次心灵觉醒,觉新终于明白了“真正夺去他的妻子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
”从此,他在思想上是反抗的。
当觉慧提出要离开这个家时,觉新心中虽然有千万个不舍,但他又不希望弟弟重走自己的旧路,所以他下决心帮助觉慧出走。
他想“我们家里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可以替我出一口气。
”他拿出与妻子瑞珏共同为觉慧准备的路费和生活费支持觉慧。
觉新的这种行为并没有让长辈们知道,也可以说,他这次举动是对封建势力的第一次间接反抗。
他又背叛高家长辈帮助抗婚的淑英成功出逃。
虽然他对淑英的帮助比觉慧、觉民还有剑云要微弱一些,但至少这让我们知道在觉新的骨子里有一股反抗的暗流在流淌着,升温着……在《秋》中作者写了大家庭的彻底破灭,此时觉新的反抗也大大的增强,高家已呈腐朽衰败之势,其反抗形式也由之前的暗中反抗发展成公开的反抗了。
在末尾分家时,觉新在面对长辈们的无理取闹,他“实在忍不下去了。
”他愤怒的说:“我赔了你们的钱,赔了你们的股票,我给你们的丫头买棺材,我出钱在井里捞起你们女儿的尸首。
你们还害得我家破人亡,你们害死了我妻子,赶走了我兄弟,难道你们还不够?我不怕你们。
我迟早也要死,我横竖只有这条命,我就拿来跟你们拼掉也好!你们就是打官司上法庭,我也不怕!”觉新这一番话说得那些长辈们目瞪口呆,他们没有想到一向顺从的觉新也会反抗。
这令觉民和琴同时认为“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
”正如作品中结尾处觉新给觉慧的信中写到的一样,“其实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这也向读者暗示了觉新从此走上了真正反抗之路。
二、高觉新的性格矛盾(一)既想追求美满爱情有恪守封建礼教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他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
他喜欢梅,他和梅本来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自己将来的配偶就是梅,然而,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毁灭了他和梅的婚姻,对于父亲指给他的婚姻,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也没有一丝的反抗意识,只是做了一个“点头”的动作,一明确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
可是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蒙头痛哭。
是他的“点头”、顺从断送了自己与梅的爱情。
父亲的“拈阄”方法使瑞钰成为了他的妻子,然而幸福没有持久,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真正夺去他的青春、夺去幸福,夺去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是整个制度和封建礼教。
(二)既对现实不满又没有坚决的反抗觉新性本善良,又是“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的,他憧憬于自己远大的前程和美妙的梦幻:对未来,他想报考北京或是上海的大学专修化学,以科学救世;对爱情,他倾心于“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表妹,想往有朝一日能终成眷属。
他接触过新思潮,心里也明白新的人生的方向,灵魂里同样不乏神往与热望。
在高家,觉新作为长子长孙,理所当然的是家族的继承人,但他“不仅是生物意义上延续家庭的承担者,更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承传者”。
因此,长孙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不允许高觉新有“越雷池半步”的思想和言论。
在封建家族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他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抛弃与梅的爱情,娶了门当户对的瑞钰来维系一个家庭的新兴和后代的繁衍,使之香火永旺,实现高老太爷四世同堂的愿望。
(三)既有对自由、平等的憧憬又不能摆脱家庭的束缚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是家族未来的继承人。
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他的身份,他被人推上了封建家庭维护者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他要沿着祖辈走过的路,屈服于封建制度,并利用这种制度去摧残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的至亲之人。
然而,他的两个弟弟——觉民和觉慧却是典型的新派人物。
觉新很爱自己的兄弟,他不愿意为难他们,可也不敢违背长辈的意思。
所以他在这个家里一直处于“台风眼”的位置,也长期处于矛盾的状态。
而对家庭,觉新有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基督精神和以身饲虎的佛徒气概,所以觉新的路有着义之所、不辞其咎的献身的悲感。
在觉新的生活中,没有阳光和雨露,那苛刻的制度把他锁的紧紧的,他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生活的方向,没有自我,在为别人而活着。
觉新在结婚不到半年之时,父亲的死去让他不得不挑起大家庭的担子。
对待弟弟妹妹们,觉新是个好兄长,他帮着三弟和二妹逃离家庭,逃离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让他们走向光明,却把自己留在了那个痛苦黑暗的家庭里,他在那里忍受着责骂,忍受着凌辱,忍受着一切痛苦。
面对大家庭有形或无形的箭向他射来时,他采取了“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向长辈们妥协,对他们敷衍、恭敬,陪他们打牌,替他们买东西,讨得他们的欢心,他用自己的付出为整个家庭以及亲人们求的暂时的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