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规范

合集下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2023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表面抗原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1基本知识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目前,由于对献血人员实施了严格的筛查,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

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等。

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HBsAg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

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

与HBsAg阳性者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乙肝病毒危险性增高。

乙肝病毒不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未发现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传播。

2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

动态的评估比单次的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对HBeAg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建议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可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

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

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

2024年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方位指南

2024年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方位指南

2024年乙型慢性肝炎防治全方位指南乙型慢性肝炎(CHB)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5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有约1亿人口感染了HBV。

本指南旨在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乙型慢性肝炎防治指导,包括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1.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血、手术等;- 母婴传播:如分娩过程中、母乳喂养等;- 性传播:与HB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2. 乙型慢性肝炎的诊断乙型慢性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标准:- 血清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 血清HBV DNA水平高于检测限;- 肝功能异常或肝脏组织学检查显示慢性肝炎病变。

3. 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3.1 药物治疗乙型慢性肝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等。

3.1.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型慢性肝炎治疗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和干扰素(如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等)。

3.1.2 免疫调节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主要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HBV的免疫力,常用的药物有免疫球蛋白和胸腺肽等。

3.1.3 抗纤维化治疗抗纤维化治疗主要用于防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常用的药物有肝素和肝纤维化抑制药等。

3.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乙型慢性肝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肝硬化、肝癌等。

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有肝移植和肝脏切除等。

4. 乙型慢性肝炎的预防乙型慢性肝炎的预防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血液制品筛选、安全性行为等。

4.1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主要用于新生儿和儿童接种。

什么是乙肝,如何治疗?

什么是乙肝,如何治疗?

什么是乙肝,如何治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为临床多发急慢性传染性疾病,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诱导所致,以肝脏病变为主要特征,可诱导机体多器官发生损伤。

乙肝现为病毒性肝炎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型别,经调查显示,我国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国,目前感染者在1亿人左右,乙肝已是重大对公众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公共卫生问题,已在重点防控传染病中列入。

那乙肝有哪些特征表现,在患了乙肝后,应怎么办呢?一、乙肝传染源是什么?乙型肝炎病毒在患者或携带者体液、血液中存在,故各型HBsAg携带者和急、慢性乙肝患者,均可为传染源。

对于急性乙肝患者而言,在发病前数周至全阶段,均具一定的传染性。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而言,仍常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且病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情况,故也为诱导乙肝发生的传染源。

通过对我国健康人群展开调查发现,在全人群中,HBsAg携带者比例为7.18%,经对人数展开调查,为1忆多,故均属重要传染源。

二、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接触传播为主。

三、乙肝的易感人群是什么?人群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普遍易感性。

受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影响,在易感人群方面也存在差异。

若国家或地区乙肝高发,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高,故可经各种传播途径引发感染,以婴幼儿、新生儿为主要易感者;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居其次。

我国即为此种传播形式。

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普遍开展,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表现为普遍降低的情况。

在乙肝发病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调查发现,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率也呈较低显示,感染多于暴露机会较大的高危人群中集中,如注射吸毒者、血液透析患者等。

四、乙肝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实践显示,乙肝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

人体在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除可诱导急、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外,还易向慢性携带者转变,并可有较高的引发肝细胞肝癌或肝硬化的风险。

据研究示,在已知的各型病毒性肝炎中,乙肝所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其发病率在急性肝炎患者中,占比为25%;在慢性肝炎患者中,占比为80%-90%。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治疗部分1-药物、适应症、疗程、监测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治疗部分1-药物、适应症、疗程、监测


普通IFN-和聚乙二醇IFN-2a,疗程至少1 年 (I)。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耐受性等 因素进行调整。
11
IFN 治疗后取得HBeAg 血清转换 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病人生存率
1.0 0.8 0.6 0.4 1.0
无并发症患者的比例
P=0.004* 0.8
0.6 0.4 P=0.018*
15
基于核苷(酸)类似物的长期治疗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替比夫定
16
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HBeAg阳性慢每日1次口服。 阿德福韦酯 10 mg,每日1次口服。 恩替卡韦 0.5 mg,每日1次口服。 替比夫定 600 mg,每日1次口服。 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 HBeAg 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 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 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 减少复发。
对82例接受LAM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接受 平均16个月的LAM治疗获得完全应答(HBeAg血清学 转换,HBV DNA检测不到, ALT正常)平均随访44月.
累计复发率%
40 20 0 0 2 4 6 8
巩固治疗 >8 月
10 12
随访月
Chien R-N, et al. Hepatology 2003; 38: 1267-1273. 22
欧洲研究
50 40 100 80
亚洲研究
HBeAg 转换率 (%)
30
40 10 0
29% 24%
31%
HBeAg 转换率 (%)
60
40 20
60% 37%
63/266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慢性乙肝治疗指南_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慢性乙肝治疗指南_

健康社区健康新知2015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乙肝预防治疗指南》发布,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第一份慢性乙肝治疗指南。

该指南推荐将高耐药屏障的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列为慢性乙肝的一线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初生婴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政策,我国乙肝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而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可及性及乙肝的规范治疗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

在中国的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中,恩替卡韦的使用量占33%,与耐药率较高的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药物的使用量基本相当。

而于2014年在中国上市的抗乙肝新药替诺福韦仅占1%。

价格昂贵是限制上述两种药物临床应用的一大原因。

目前,我国居民对血脂异常危害的认识水平与重视程度已有显著提高,但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降胆固醇治疗模式依然任重道远。

在血脂异常防控工作方面,我国主要面临的认知误区是对国外指南的盲从,以及对种族与地区差异的漠视。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的最新血脂指南取消了降脂目标值,并推荐高强度的他汀治疗。

而我国多项研究证实,由于国内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基线水平较西方人普遍偏低,大剂量使用他汀的临床获益并不明确。

另有研究显示,欧洲患者每日服用辛伐他汀40毫克,仅1/3的可使LDL-C 降至1.74毫摩尔/升;而中国患者服用相同药物、相同剂量,74%可达到1.51毫摩尔/升的标准水平。

不仅如此,服用相同剂量辛伐他汀,国人出现肝酶升高以及肌病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欧洲患者的10倍。

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国患者而言,服用中等强度甚至低强度的他汀即可获益。

中国患者服用中等强度他汀即可获益含糖饮料导致全球每年死亡近2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慢性乙肝治疗指南近半数锌缺乏为误判大剂量补锌可诱发铜缺乏6月29日在线发表于《循环》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含糖饮料导致每年近20万人死亡,主要死因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亟需引起全球的重视。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问题同样存在。

2022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2022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PPT课件

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遵循医嘱,定 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等指标。
0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建议
定期随访评估病情进展
01
02
03
定期检查
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肝功 能、HBV DNA定量、甲 胎蛋白和肝脏超声等检查 ,以评估病情。
动态监测
对于肝硬化和肝癌高风险 人群,建议进行动态监测 ,包括肝纤维化扫描、CT 或MRI等检查。
合并糖尿病患者
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减轻肝脏负担;选择对肝脏影响较小的降糖 药物。
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
关注心血管事件风险,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 检查。
合并肾脏疾病患者
根据肾功能调整抗病毒药物剂量;关注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肾毒性 药物使用。
05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与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象及时机选择
新生儿
所有新生儿均应在出生后24小时 内接种第一剂乙型肝炎疫苗,并 按照0、1、6个月的免疫程序完
成全程接种。
高危人群
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 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应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其他人群
对于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型肝 炎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5岁以下
未免疫人群,应进行补种。
提高接种率和覆盖率途径探讨
加强公众宣传,提高认知度
制作宣传材料
01
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如海报、宣传册等,向公众普及乙
型肝炎防治知识。
开展宣传活动
02
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如健康讲座、咨询义诊
等,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知度。
建立合作机制
03
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乙型肝炎防治宣传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引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引
? 生化学应答:指血清ALT和AST恢复正常 ? 组织学应答:指肝脏组织学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程
度改善达到某一规定值
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续)
? 时间顺序应答 ? 初始或早期应答:结束后随访6个月或12个月以上,疗效维持不变,无复发 。 ? 维持应答:在抗病毒治疗期间表现为HBV 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于 检测下限,或ALT正常。 ? 反弹:达到了初始应答,但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重新升 高,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可有或无ALT升高。有时也指ALT和AST复 常后,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再度升高。 ? 复发:达到了治疗结束时应答,但停药后HBV DNA重新升高或阳转,有时 亦指ALT和AST在停药后的再度升高,但应排除由其他因素引起的ALT和 AST升高。
? 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 3个月检测 1次HBsAg、HBeAg 、 抗-HBe和HBV DNA
? 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和肌酐等指
抗病毒治疗: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者
? 对慢性HBV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 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炎症坏死者,需进行 抗病毒治疗。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 ,建议暂不进行治疗
抗乙肝病毒药物
? 干扰素类
?普通干扰素a ?聚乙二醇干扰素a
? 核苷(酸)类似物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抗病毒治疗的监测和随访:干扰素类
? 治疗前应检查:
? 生物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 及肾功能
? 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 ? 病毒学指标,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
? 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应检测病情变化, 如持续HBV DNA阳性,且 ALT异常,也应考 虑抗病毒治疗 (III)

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

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

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抗病毒治疗,其常见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一种是抗病毒核苷类似物,主要有里昂沙米特(Ribavirin)、米西泮(Micxonanabin) 、索拉司琼(Soravinson) 、寡聚核苷类似物(Pegiunavirin);
第二类是抗病毒抗体,如特异性抗肝炎病毒抗体,能有效阻断肝炎病毒的感染;
第三类是其他抗病毒药,如伏立康(Virchlamycin)和索洛昔康(Solcoxan)及其它抗病毒药物;第四类是免疫抑制剂,如米非司韦(mefisenon)、硫利群素(suloidolin)、新可乐宁(tenokinol)等;
最后一类是免疫调节药,如利巴韦林(ribavirin)、环糠果(inolete)、氯胺酮(chloramphenicol)等,可以通过激活机体免疫力来促进肝脏修复。

因此,建议患者服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这样可以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另外,为了更有效地治疗乙型肝炎,还可以考虑联合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药。

医生还可以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让患者的内科保健更加全面、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治疗乙肝一般适应证包括:
①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IU/ml);HBeAg阴性者,
HBV-DNA≧104拷贝/ml(相当于2000IU/ml);

②ALT≧2×ULN;如用IFN治疗乙肝,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
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
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应用
抗病毒治疗来有效的治疗乙肝:

①对ALT大于ULN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乙肝;
②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组织活检;如
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乙肝抗病
毒治疗;

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
应对乙肝给予抗病毒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