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糖尿病)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理ppt模板

生物作用
骨骼肌、脂肪组织、心脏
代谢综合征
• 又名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是其基础障碍
•包括一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症候群
•基因背景的异质性→表型表达不一致
•1999年WHO的工作定义建议
•
IGT 或 DM 和 IR
•并伴有2种以上下列成分: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 或(和)HDL-C降低、微量白蛋白尿
肥胖 热量摄入过多 体力活动不足 吸烟 衰老 ……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1)
—胰岛素(效应)抵抗
机体对一定量(一定浓度)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 减低,主要指机体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代谢能 力减低,包括胰岛素的敏感性、反应性
组织器官水平的IR
骨骼肌 脂肪 肝脏 血管内皮
糖利用↓ 脂肪/生酮↑ 糖异生↑糖分解↑ NO↓,CT↑
芬兰白人 芬兰白人 …………
方法
ASP ASP QTL (发病时年龄) ASP QTL (胰岛素水平较低) ASP
糖尿病的基因
未知的2型糖尿病基因
(70%)
Wolfram (<1%) MIDD (<1%) 胰岛素受体基因 (<1%)
MODY (4%)
未知的 LADA
基因 (10%)
未知的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2– 染色体12q 在芬兰家系中,连锁分析法,此家系中有三或以上成员受累。 其中在六个家系中,葡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Nature Genetics 1996; 14:90-6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
染色体
1q 2q(+15) 10q 11q 12q 20q …
人群
美国犹他州白人 墨西哥美洲人 墨西哥美洲人 匹玛印地安人
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为了掌握我乡居民中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我乡居民中糖尿病的防治对策,为今后糖尿病预防医疗工作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开展本次调查工作。
一、方法1、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我乡居民中65岁以上人群。
采用集中整群抽样法。
2、血糖化验采用快速血糖检测仪和有效期内的血糖检测试纸进行化验。
3、糖尿病诊断依据经过县级以上医院确诊的病人。
4、资料管理每天返回的调查表格,经专人审核,确认项目填写完整,数据准确无误,无逻辑错误后,由专人进行汇总分析存档。
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总共对我乡178人进行了免费血糖监测,其中发现了51人患有糖尿病,并进行了登记,发病率为29%。
男性患病率为%;女性患病率为%。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
在51名糖尿病患者中,出现并发症16人,丧失劳动能力6人,发生率为43%。
结果说明,患糖尿病年限越长,出现并发症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危险性越大。
三、调查结论通过人群调查及统计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糖尿病是我乡居民中的一种常见、高发病。
人群中总的患病率为29%,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明显高发;发病随年龄增长。
体力活动减少、生活紧张和精神压力及过度优越的生活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四、建议针对本次调查结论,对我乡居民中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建议如下。
第一,对糖尿病现患病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指导医疗用药。
积极促进康复,预防出现并发症。
第二,对于筛选出的高危人群,也就是有家族遗传史也要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定期体检,培训预防知识。
第三,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及时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7月25日。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且又高发的疾病。本论文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危害;研究进展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是肆无忌惮的各种吃,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一、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饮、多食、多尿,但体重下降 因体内的糖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不加选择地吃很多甜食。尿液也比平时明显增多。由于摄入的糖分大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就导致体重不断下降,且下降很快。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 3、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就是糖尿病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明显表现。 二、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会引发很多种病发症,因此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主要有: 1、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这是糖尿病的危害。 2、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 3、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 4、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 四、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分为3种类型: 1型、2型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目前对于各型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但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颁布了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并于1985年对其进行修改,而后成为世界公认的诊断1型糖尿病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关于1型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尚无诊断1型糖尿病的金标准,临床上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临床针对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儿童患者,而针对成人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及大型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型糖尿病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并为全国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依据。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临床上也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的标准。 目前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 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桥梁,促使糖尿病这一高发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 1、基础研究进展 2010年,我国学者采用腺病毒转基因技术介导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和神经源性分化因子进入胰腺导管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发现这2种因子混合能直接诱导胰腺导管细胞和外分泌细胞转化成胰岛素细胞。 2012年,中美学者首次解析了胰高血糖素受体7次跨膜区域的三维结构,为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张“精确地图”。与此同时,科学家们成功地在小鼠和大鼠实验中阻止了2型糖尿病形成,并逆转了已建立疾病的进展。 2013年,有研究者利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提出糖尿病的治疗应“从脾(胰)论治,兼顾五脏”的治疗原则,并建立了糖尿病中医“三早”综合防治体系。 2、前沿研究进展 治疗糖尿病的传统疗法包括胰岛素注射和口服降糖药物。随着医学的发展,糖尿病治疗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外科手术及其他新疗法开始引入糖尿病的治疗。 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表声明,认为减重手术是血糖控制不良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适宜治疗手段。随后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手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糖尿病外科治疗荟萃研究对1694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77%的患者在经过胃肠手术后,糖尿病完全或部分缓解。 国外学者利用实验鼠胚胎干细胞,高效培养出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将其移植到患糖尿病的实验鼠体内后,糖尿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利用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培养胰岛细胞将有望扩大糖尿病移植治疗机会,在验证其安全性后,希望在10年内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华章,陈亮.糖尿病的现状与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1):1209-1211. [2]钱虹,陆锐明.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13):2418-2420. [3]Engelgau MM.Diabetes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impaired Glycemic states :evolving evidence base[J] .Clin Diabetes , 2004 , 22(2):69 -70. [4]田浩明,李秀钧.2型糖尿病的病因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2, 22(2):78 -81.
2024版糖尿病ppt医学课件10[1]
![2024版糖尿病ppt医学课件10[1]](https://img.taocdn.com/s3/m/27b0739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d.png)
0102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可分为4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定义及分类全球及中国糖尿病现状02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01中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数量居世界首位,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0102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如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等)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等。
年龄、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不良生活习惯等。
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等“三多一少”症状,以及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其他表现。
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伴有糖尿病症状。
同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是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其临床特征为严重的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无明显酮症,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
01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
02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肾小球和视网膜微血管,导致肾和视网膜病变。
03神经系统并发症可累及神经系统任何部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
0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会导致患者身体不适,如疼痛、麻木、视力模糊等。
身体不适长期患病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压力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能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如工作能力下降、社交活动减少等。
社会功能受限对生活质量影响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因素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开展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至关重要。
一、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大规模人群的调查,以收集和分析糖尿病的相关数据,从而推断其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的一项科学工作。
1. 调查目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糖尿病的患病率、发病规律、分布特点等,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对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对象通常是特定范围内的人群,如城市居民、农村人口、老年人等。
通过抽样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
3. 调查内容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包括患病率、病因、病程、并发症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被调查人进行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测以及问卷调查,收集样本数据。
二、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分析除了流行病学调查,对糖尿病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
1. 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史是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他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2. 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糖、高脂肪、高盐、低纤维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3. 生活方式缺乏体育锻炼、长时间久坐、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有关。
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作息习惯对预防糖尿病有积极的影响。
4. 脂肪堆积和肥胖过度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特别是腹部肥胖。
这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5. 高血压高血压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长时间的高血压会对胰岛素敏感性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6. 其他慢性病患有其他慢性病,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性。
三、防控策略基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包括:1. 健康教育开展针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流行病学糖尿病》课件

全球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尤 其在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较快
。
全球约有4.2亿糖尿病患者,预 计到2045年将达到6.2亿。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 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社
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 者最多的国家,约有 1.4亿患者。
据。
跨学科合作
加强流行病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 作,如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 ,共同推进糖尿病的研究。
个体化诊疗
基于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研究成果 ,实现糖尿病的个体化诊疗和预防 ,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提高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流行病学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 技能水平,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 能的复合型人才。
初步评估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 的筛查方法进行初步评估 。
确诊
根据筛查结果,如异常则 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诊 断标准中的检查,以确诊 是否患有糖尿病。
治疗建议
根据确诊结果,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 治疗、饮食调整和运动建 议等。
05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展 望
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流行 病学研究面临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难度 加大,需要更高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
机遇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更精准地分析糖尿 病的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 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深化病因研究
进一步探索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 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
总结词
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 理和治疗,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等指标,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论文综述

糖尿病论文综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面的新观点,本论文将综述糖尿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是探究疾病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大量人群的调查和统计,研究者揭示了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布及其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2. 糖尿病的早期预警指标糖尿病患者通常具有一系列的代谢异常,而早期预警指标的发现可以帮助人们及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干预。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早期预警指标,如血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等,这些指标对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糖尿病的治疗策略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以口服药物和注射胰岛素为主,而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不同的治疗策略将被采用,并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糖尿病与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血糖的长期不稳定会引发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并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因此,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
本节将综述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策略,以期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方法。
5. 糖尿病与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节将综述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促进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6. 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在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方面,除了医疗机构和研究者的努力外,大众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将综述糖尿病的预防及自我管理的策略,包括饮食方面的建议、运动指导、血糖监测等,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完整版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完整版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一个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一、背景和目的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加,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为了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疾病患病率、患病风险因素以及其与其他疾病的关联,我们需要进行一项全面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制定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策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二、调查设计1. 研究区域的选择: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经济条件选择一定数量的调查地区,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2. 调查人群的选择:选择不同年龄层、性别和职业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以反映整个人群的糖尿病患病情况。
3. 调查内容:a. 个体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职业等。
b. 糖尿病患病情况:包括是否患糖尿病、糖尿病的诊断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
c. 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情况、吸烟和饮酒情况等。
d. 疾病史: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等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e. 家族史:包括一级亲属中是否有糖尿病患者。
f. 生活环境:包括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卫生条件等。
g. 心理健康:包括压力水平、抑郁症状等。
4. 调查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和生物样本采集的方式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调查实施1. 调查人员培训:对调查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调查程序、问卷填写指导和生物样本采集方法。
2. 问卷调查:在调查区域中设立调查点,调查人员按照指定的调查流程,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
3. 生物样本采集:对愿意提供生物样本的调查对象进行血液、尿液样本的采集,用于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和研究。
4. 数据管理:采用专业的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1.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以获得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风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
一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的疾病,2003年全世界有1.89亿患者,现在已超过2.0亿,预计2025年患者人数将达3亿多。
在发达国家,60岁以上的人群中近10%为2型糖尿病人。
在中国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为9.7%。
中国糖尿病人目前已达9240千万,还有1.48亿糖尿病前期病人,其中90%-95%是2型糖尿病。
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一)以2型糖尿病为主
我国2型糖尿病占90%,1型、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总计只占5%。
(二)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曾经有学者在2007—2008年的调查中发现,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
(三)中国人肥胖不如外国人明显
中国人的体重平均指数为25,高加索人(欧洲人)的体重平均指数为30。
(四)餐后血糖高的比例较空腹血糖明显
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以上。
多数人都是早晨空腹查血糖,若空腹血糖不太高,便觉得自己不是糖尿病,其实他的餐后血糖已经升高,而且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以上。
(五)儿童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匮乏
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而且研究发现,近年来20岁以下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
(一)城市化
我国城市人口2000年占34%,2006年占43%,城市化后饮食好,进食的油脂多,活动量减少,易患糖尿病。
(二)老龄化
在糖尿病人群中,60岁以上占了20%,20-30岁不到5%。
年龄每增长10岁,患病率可增长68%。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故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三)生活方式改变
城市化后,人们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入并没有减少,而且脂肪摄入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劳动机械化,即使在农村,劳动强度也大幅减少。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特别紧张,节奏特别快,在这种应激状态也易患糖尿病。
(四)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
根据我国2007—2008年的调查结果,我国超重人群占25%,肥胖人群占5%。
肥胖和超重易患糖尿病。
(五)饮食结构
中国人的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如米、面条,而西方人特别注重蛋白质、脂肪的摄取,主食量很少。
碳水化合物多,也容易患糖尿病。
(六)体型不同
中国人体型偏瘦,欧美人体型多胖,所以中国人多吃了点东西就不能承受,稍微一胖就容易患糖尿病。
综上所述,我国糖尿病具有自己的特点:①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同于西方,我国是以碳水化合物,以主食为主;②糖尿病血糖代谢状态不同于西方人,餐后高血糖比例较西方高,因为馒头、面条、米饭含碳水化合物高,所以餐后血糖容易升高;③体型不同于西方人,肥胖患者较西方发达国家少;④胰岛素抵抗相对
较轻,但β细胞功能减退更严重。
四 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和结局
导致2型糖尿病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两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缺损,出现血糖升高,糖耐量低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可导致高血压,内皮功能细胞障碍,出现微蛋白尿;而且可出现低纤维蛋白溶解状态,血液处于特别容易栓塞的形态,容易发生脑梗塞、心肌梗死;导致血管炎症,造成大、小血管的许多并发症。
五 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1.从哪一天开始不知道。
到临床来看病时,病史已有5-8年。
肥胖10年后才出现糖尿病。
2.一般从正常发展到糖尿病大概12年左右。
3.有一个从血糖正常逐步发展到糖耐量低减,再逐渐发展成糖尿病的过程。
4.糖耐量低减时,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状态,胰岛素比正常人高3-4倍。
患病前20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几乎一致;患病前10年空腹血糖逐渐升高,餐后血糖升高得更厉害一些;真正患糖尿病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持续升高。
吃的越多,管理血糖的β细胞分泌的越高,若患病前10年、20年都不管,照吃不误,最后β细胞分泌下降,胰岛素下降,血糖就升高。
胰岛素抵抗仍然存在,血糖就一直持续性地升高,胰岛素分泌减少,这就是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六 2型糖尿病的首诊症状
1.肥胖+高血压
2.肥胖+高血脂症(尤其高甘油三脂)
3.肥胖+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
4.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等)
5.眼底出血、白内障、青光眼、失明等
6.反复尿路感染、尿蛋白阳性
7.长期反复皮肤瘙痒、皮肤感染
8.顽固性阴道瘙痒症
9.伤口经久不愈
10.四肢末端麻木、行走如踩棉花感
11.反应性低血糖:餐后3-5小时引起的反应性低血糖为首发表现。
12.因各种疾病需手术治疗,在围手术期化验发现高血糖。
13.并无明显症状,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高血糖。
七高血糖的诊断
部分病人是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不高;有的病人是独立餐后血糖升高;还有很多病人是单纯的空腹血糖异常,就是血糖总是偏高一点点,在6.1-6.2左右;还有的人是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增高,在7.8-11.1之间。
以上各种情况都与高血糖有关系。
八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要求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餐后血糖≥11.1mmol/L(200mg/dl)。
2.糖耐量低减
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餐后血糖7.8-11.1mmol/L(140-200mg/dl)。
3.空腹血糖异常症
空腹血糖6-7mmol/L(108-126mg/dl),餐后血糖<7.8mmol/L(140mg/dl)。
糖耐量低减、空腹血糖异常症都是糖尿病的前期,继续发展就是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诊断要求
1.有严重症状和明显高血糖者的诊断,要求其血糖值超过以上指标。
2.在急性感染、外伤、循环或其它应激情况下,测定出的严重高血糖可能是暂时性的,不能因此而立即诊断为DM。
3.无症状者不能依据1次血糖结果诊断,必须还有另一次的血糖值达到诊断标准。
无论是空腹或任何时候的血糖或OGTT结果,如果还不能诊断,应定期复查,直到明确诊断。
4.儿童糖尿病:多数儿童糖尿病症状严重,血糖极高,伴大量尿糖或尿酮症,诊断清楚,一般不需做糖耐量试验。
少数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症状不严重,则需测空腹血糖和(或)糖耐量试验诊断。
5.糖耐量低减已不作为一种独立的糖尿病类型,现把它归入了糖代谢紊乱的自然病程的一个分期。
空腹血糖达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才能诊断为糖耐量低减。
它是一种重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大量证据表明,糖耐量低减患者发展成为糖尿病及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
把FPG(空腹血浆葡萄糖)的诊断标准由7.8mmol/L降至7.0mmol/L后,一些原先属于糖耐量低减的患者将被归入糖尿病患者中。
6.考虑到一些人的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新的分类中又增加了IFG(空腹血糖异常)。
其范围为6.1-6.9mmol/L。
IFG发展为糖尿病的机率较IGT者小,但比一般人群高。
所以强调对IFG患者应做一次完整的OGTT试验。
九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糖
1.OGTT(75g葡萄糖耐量实验)
这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对可疑的糖尿病者或者糖耐量低减者,可以做75g葡萄糖实验。
因为葡萄糖里含有水,故75g无水的葡萄糖折算后等于83g葡萄糖粉。
(1)适应证
①空腹或餐后血糖在诊断边缘上。
②空腹血糖正常但伴有尿糖阳性;糖尿病阳性家族史。
③有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考虑有糖尿病可能。
④病史有肥胖、感染不愈、反复牙周炎、视网膜病变、神经血管及肾脏病变者。
(2)禁忌证
①已明确糖尿病者。
②各种原因所致肠道吸收功能不良以及应激状态卧床不起者。
2.试餐糖耐量(2两馒头餐)
2两(100克)馒头含有75克的葡萄糖。
具体操作:可以给患者吃100克馒头,算好时间,2小时后抽血检查血糖。
本试验只适于已经诊断的糖尿病者。
3.注意事项
(1)经一夜10-16小时的空腹后进行。
(2)在之前3天,每天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克。
(3)整个试验期间,禁止吸烟,禁止一些特殊运动。
(4)抽取空腹血后,要在2-3分钟内服完75克葡萄糖(溶入300毫升水),或5分钟内随水吃完2两馒头。
(5)儿童葡萄糖负荷以1.75克/Kg计算,直到75克。
(6)服糖水第一口算起,1、2、3小时抽血检测血糖。
4.结果分析
(1)正常结果
空腹血糖3.8-6.1mmol/L;餐后1小时﹤10mmol/L;餐后2小时﹤7.8mmol/L;餐后3小时恢复正常。
(2)影响因素
①血糖水平生理波动:空腹时相对稳定,随进食改变。
②年龄:一般随年龄增长糖耐量而减退,每10年增加空腹血糖0.11mmol/L,餐后2小时0.44-1.11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