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民族主义的欧洲观:哈贝马斯及其批评者
第九讲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

一、哈贝马斯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
(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
利奥塔认为,“现代”一词是指任何参照元话语来 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而元话语则是能统率一切话语 的话语。由于在西方传统中,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 学”,元话语自然就是哲学的话语。哲学话语表现为 对人类本质和宇宙本质的“宏大叙事”,可称为元叙 事,就此言之,“哲学— — 元话语一元叙事是三而 一的东西。宏大叙事是利奥塔对‘现代’乃至古希腊 以来的西方社会的总陈述。它就是阿多诺批评的‘总 体’和德里达批评的‘逻各斯中心’的另一种说法。” 元话语是一种消除了差异性的、统一的“共识”。
在对话过程中,对话者应该保持真诚, 并对他者保持包容,这样就可以使“每一个 一致性都能够以合乎理性的方式通过新的论 证而被再次置于问题之中,也就是说,置于 流动之中”。故而,在由话语构成的生活世 界中,对话本身就有一个主体间的预设,是 去中心、平等而非压制,对话过程既不同化 他者,也不利用他者,所以没有消除差异性, 而恰恰是对差异的尊重。
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理论和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等人强调,个人在经济权力面前完全是无能 为力的。哈贝马斯也是从这个地方入手建立其对晚期资本 主义批判的,直到80年代初的研究中,他都试图坚持《启 蒙的辩证法》的“辩证发展的理论”。因此,在对晚期资 本主义进行批判时,他直接面对的仍然是“人被奴役”的 普遍社会状况。“科学、技术、工业管理,今天成了相互 支撑,其独立性不断增长的因素。在技术可资利用的知识 的制造,技术的发展,工业和军事对技术的运用以及在包 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一切社会领域内全面的行政管理, 今天似乎已经集结成一个能够抗拒危机、不断扩张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面前,主体的自由和自主的目标制订已经变得 毫无意义。”
意识哲学的致命之处 :
全球化_民族国家与世界公民社会_哈贝马斯国际政治思想述评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全球化、民族国家与世界公民社会———哈贝马斯国际政治思想述评彭霄 内容提要: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被誉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和“西方学界的领军人物”。
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很广,其中也包括国际政治学。
他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等广泛运用于国际政治理论研究。
对于国际政治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民族主义的积极意义和危害性、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挑战、改革联合国与修订国际法、建构全球公共领域、创立世界公民社会等,他都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
本文旨在对哈贝马斯的国际政治思想及其影响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哈贝马斯民族主义全球化世界公民社会尤尔根・哈贝马斯(以下简称“哈氏”)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杰出的代表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
“近半个世纪以来,哈贝马斯一直活跃于国际学术论坛,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他的独特理论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①哈氏的研究领域及其成果涵盖面很广。
②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出版了30多部专著。
他试图打通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边界,①②哈贝马斯的主要学术著作和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可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哈贝马斯在华讲演集》,“附录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序言”第1页。
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等融为一体,建立一种可实践的、跨学科的“批判的社会理论”。
他从研究西方古典哲学和语言哲学入手,首先建构了强调主体间性和实践理性的哲学理论;然后进入社会学领域,对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以及人类社会中出现的生活世界殖民化趋势进行批判和反思;接着又深入个体,揭露由于形而上学所造成的虚无主义;随后,开始政治学、法理论的研究,进入国家领域,全面审视民族国家的民主制度、文化规范和民族认同等;最后对国际政治展开研究,重点在于分析民族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在全球化语境下所遇到的挑战和关于“世界公民社会”的构想。
论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的反思、转型与重建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2019·100论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的反思、转型与重建王绚灏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他继承批判理论的学术传统,同时结合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承认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关注资产阶级民主扩大带来的批判理论范式转型,通过建立在日常语言基础上的“交往理性”,实现对传统意识哲学真理观的超越和整个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哈贝马斯建构对话、沟通、交流的主体间性,倡导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实践,发展了批判理论的理论形态,拓展了批判理论的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批判理论;交往理性; 主体间性;语言学转向作者简介:王绚灏,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 541004)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9)01-0100-04批判理论又称“社会批判理论”,是由法兰克福学派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理论形态。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哈贝马斯一方面继承了批判理论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对批判理论进行了反思、转型和重建。
通过对传统“历史哲学的理性概念”的全面反思,他开始关注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指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重新考察,他发现早期批判理论已经不适应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确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带来的批判理论范式转型;通过对理性概念的重新定义,他抛弃了传统的意识哲学真理观,建构起以日常言语交往行为为基础的“交往理性”,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
哈贝马斯改变了批判理论强烈质疑和否定的激进立场,抛弃了单一视角的批判模式,建构起对话、沟通、交流的主体间性,推动批判理论走向异质多元和开放融合的理论革新。
一、反思:突破早期批判理论的客观局限哈贝马斯对批判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抛弃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主义色彩,并指出其三大缺陷:“规范的基础”、“低估民主——法制国家的传统”、“真理概念以及同科学的关系”。
哈贝马斯的批判美学-作为交往行为的未来哲学

第三,它未能认真对待资本主义民主,因而不能客观 评价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采取福利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他认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直接结果就是交往行为 的不合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与其他欧美思想家关于方法、关于现代性 与后现代性、关于历史的等激烈论争
哈贝马斯进入学术领域后,便不断向各种不同 的思想路线提出挑战,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学 术论争。值得重视的有:与波普尔、伽达默尔 等的方法论之争;与福科的现代性之争;与亨 利希的形而上学之争;与诺尔特等的历史学之 争;与鲁曼的社会理论之争、与罗尔斯的规范 民主之争、与斯洛特迪杰克的基因技术之争等。
4)当代国家、交往、科技不再以经济基础为转移, 反过来却对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因此,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不再适用了。
2:社会交往行为理论与晚期资本主义
“改造”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社会交往 行为理论”。
所谓“交往行为”,是指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和相 互作用,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和一致。
法兰克福学派的弱点 :
哈贝马斯认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主要
有三大弱点:
第一,它未能认真对待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并 拒绝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沉醉于工具理性批判之 中,拘泥于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而没有对这个复杂 的现实社会进行经验分析。因而,这种批判对社会经 验研究的贡献微乎其微。
第二,它未能扬弃黑格尔的理性概念,仍然把理性看 作是一种先验的力量,不能把握理性的真正意义。
“人 并不是想要彼此交往,而是必须相互交往。”
资本主义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
资本主义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们的交往关系呈现出病态的状况,如交往
哈贝马斯社会历史观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哈贝马斯社会历史观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这篇文章将介绍哈贝马斯的社会历史观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哈贝马斯的观点强调历史条件对于社会演变的影响,同时也强调对话交流的重要性。
这两点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借鉴哈贝马斯的理论来加强教育的质量。
结合哈贝马斯的社会历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注重历史条件和对话交流的培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的发展。
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如何结合理论和实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哈贝马斯、社会历史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交流、历史条件、质量、培养1. 引言1.1 介绍哈贝马斯社会历史观哈贝马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社会历史观是其重要的理论观点之一。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历史是由各种历史条件和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括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他强调历史条件对社会演变的影响,认为了解和分析历史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哈贝马斯的社会历史观还强调对话交流的重要性。
他认为,各种社会群体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可以增进理解、减少误解,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话交流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立场,还可以促进共识的形成,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哈贝马斯的社会历史观为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启示。
了解和借鉴哈贝马斯的社会历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轨迹,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1.2 介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对于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迫切需要,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论哈贝马斯后世俗社会的宗教观

论哈贝马斯后世俗社会的宗教观宗教一直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传统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机制方面。
作为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文明,哈贝马斯的宗教观也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就哈贝马斯后世俗社会的宗教观展开探讨。
首先,哈贝马斯后世俗社会的宗教观坚持统一神论。
哈贝马斯崇尚天道,他们认为只有一位神,即上帝,只有他拥有永恒的力量和绝对的权柄,而一切事情都是由他满足的。
换句话说,哈贝马斯的宗教信仰强调的是上帝的普遍性和唯一性,唯有上帝才能创造并管理世界。
其次,哈贝马斯后世俗社会的宗教观强调正义正义。
哈贝马斯人从神看到正义,并从神看到社会指导。
他们相信,只有行使正义才能保证社会持续地和谐和繁荣。
所以,哈贝马斯社会强调正义行为,他们遵守他们信仰的伦理道德,用利他主义和社会公正来维护社会的正义。
此外,哈贝马斯后世俗社会的宗教观强调礼仪文明。
哈贝马斯的宗教伦理观强调尊重和礼貌,他们相信,通过礼貌行为可以表达对上帝的尊重,并促进社会间的和谐。
因此,哈贝马斯以成文礼仪作为社会文明和平等的标准,并以此来制定一种基于内在价值观的文明形态。
最后,哈贝马斯后世俗社会的宗教观强调政治参与。
哈贝马斯的宗教信仰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参与政治生活,并维护自己的正义。
因此,哈贝马斯社会推行民主政治,支持和调节政治行为的同时,要求政府实行社会平等,保证政治参与的法律持续和有效发挥。
以上是哈贝马斯后世俗社会宗教观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个重要的古代文明,哈贝马斯的宗教观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提出的理论不但影响了古代,而且对今天的社会道德伦理仍存在着重要的启示。
因此,认识和理解哈贝马斯后世俗社会的宗教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担当责任至关重要。
_后世俗社会_的批判理论_哈贝马斯与宗教_童世骏

收稿日期:2007-10-18 * 本文的英文稿在2007年7月25-26日在希腊西部召开的“宗教与合理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中文稿的部分内容以文献综述的形式(题为“哈贝马斯近年来有关`后世俗社会'及宗教的论述”)发表于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① 见Juergen Habermas :“Faith and Kno wledge ”,in Juergen Haber mas :The Future of Human Nature ,Pol ity Pres s ,Oxford ,U K ,2003,p .105;Juergen Habermas :“Religion in the Publ ic Sphere ”,Eur opean Journal of Philos ophy ,14:1,p .1;J uergen Habermas :“R el igion in “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童世骏 摘 要: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尤根·哈贝马斯最近几年来频繁讨论与宗教信仰及其社会作用有关的话题,本文在澄清这些讨论的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哈贝马斯在“内部超越”观念的语言学转译、“后世俗社会”对宗教传统的世俗转译、实现“内部超越”的社会文化条件观念等方面的观点,并设法表明,哈贝马斯以“超越性”的内在化作为重点的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意义,思考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沟通的文化前提,甚至还可能有助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
关键词:哈贝马斯;后世俗社会;批判理论;宗教;内部超越中图分类号:B911;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1-0004-12作者简介:童世骏,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上海 200020)进入新世纪以后,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 )在不少讲演和论著中频繁涉及宗教话题,多方面讨论在所谓“后世俗社会”中宗教信仰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

Vo . 4 N l 1 O
M E 2 0 L f 02
现代性重建 与后现代主义批判
— —
哈贝 马斯 对后 现 代 的 回应
博 永军 ,商祥 江
( 山东太学 哲学与社鲁发展 学院,山东 济南 21 0 ) 5 10 }
摘
要 :哈 贝马斯 以论 战者的姿 态夼入现代一 胜问题 的思考,对贯穿 于尼采 、海德 格 尔以厦福 柯之 间的
r so t o t e p smo e i wh r ii d m i . e p r e I h o t d m s s  ̄ o c i cz mo e l t e y Ke r S mo e i y WO d : d m l y;p smo e n  ̄ o t d r i n;c mmu ia ie r t l I y c o n c t a i  ̄ i v oa l
反启 蒙理一 点进行 了批判 ,并倡导交往理一 胜观. h 生,转 向一种 主体 间性 的社会理论 范式 ,进 而提 出丁重建现代
一
眭方 案 ,这 是 现 代 主 j 者 面 对 后现 代 主 j 的 攻击 作 出 的积 极 的 回 应 。 L L 关键 词 :现 代 性 ; 现 代 主 卫 :交 往理 性 后
的方 向 ; 只需 要 自己刨 造 出所 需 要 的规 范。现 它 代 性就 是保证 自己得到 完 完整 整 、 多 不 少 的复 不 制 。 l 可见 , t 斯是将 “ ” 『 哈0马 现代 ” 传 统 ” 与“ 对 照起来 加 以理解 。现 代性 表达 了一种 与传统 断 裂 的意识 , 现代 一 胜就是对 传统 的造 反 , 现代 一 打 破 胜要
、
后 现 代 性 反 抗 现 代 性
哈贝马斯 认 为 , 现代 是 一个 脱 离 了示范 性 过 去, 并从 自身创造 所有规 范 的时代 ,现代 性 ” “ 因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民族主义的欧洲观:哈贝马斯及其批评者
【摘要】:自二战以来,欧洲一体化一直被视为世界上最为创新、最富有成果的政治实践之一。
然而,对于欧洲一体化的研究,长期以来,却一直局限于国际关系、经济、政治等实证科学的领域,而以理论研究为特点的政治哲学对这一政治实践的研究却是相对滞后的——这一欧洲一体化研究特点在中国学术界尤其如此。
但这一局面在最近十多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政治哲学家对欧洲一体化产生了兴趣。
当然,这些理论家主要来自西方国家。
作为以理论讨论见长的政治家们,他们对一般意义上的区域政治一体化、世界多层治理等也展开了越来越多的讨论。
在这些理论家中,哈贝马斯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哈贝马斯最近十年来对欧洲一体化的学术讨论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否认是巨大的。
自从哈贝马斯提出了他著名的后民族主义理论后,他的欧洲观念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就频繁地出现于讨论欧洲一体化的文章当中。
九十年代后,哈贝马斯在他早期的“后俗成社会”概念基础之上,又提出“后民族主义”的理论。
在集中阐发这一理论的《后民族结构》政治理论论文集中,哈贝马斯深入地讨论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现代社会集体认同的规范内涵等相互关联的问题。
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或社会团结应该建立在一系列抽象而普遍的法律规范之上,而不应该建立在前政治的血缘、种族、语言、文化或传统生活方式基础之上。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后民族主义的欧洲统一观。
他极力极支持欧洲的政治一体化。
他
认为一体化的欧洲应该在宪法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培育起一种新型的、脱离了特殊的民族认同的、基于法律的集体认同。
面对来自社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批评,他又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以期包容它们所提出的一些合理的关切。
哈贝马斯之所以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来讨论欧洲一体化的问题,不仅是因为他想将他的后民族主义理论以及现代性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欧洲,也是因为他坚信只有走上后民族主义道路的欧洲,才能既抵制民族主义复兴的危险,同时又有效地应对欧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然,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欧洲观也引起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家们的担忧和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来自民族主义、公民共和主义以及后民族主义内部。
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欧洲观并不是孤立地提出来的。
哈贝马斯的欧洲一体化理论与现实问题、与学术界的理论争论、与他自己的理论发展脉络,甚至与欧洲的政治思想传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欧洲观背后的这些问题也许比理论本身更为重要,或者说,它们就是其后民族主义欧洲观的一部分。
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欧洲观并不是他为了应对欧洲局势的变化而提出的一时之作,相反,在他的后民族主义欧洲观后面有着哈贝马斯深厚的理论背景,这其中既有他一以贯之的东西,也有大量的观念上的调整。
因此,对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欧洲观作一个重构就显得非常必要重要,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哈贝马斯理论的理解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俯视来自各方面的针对后民族主义理论的争论,并帮助我们在哈贝马斯的理论内部寻找对这些批评观点的回应途径。
本论文首先将以思想史
的研究方式,对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欧洲观做一个理论的重构。
重构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欧洲观,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理论本意以及它的发展脉络;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意见给予恰当的评论。
在呈现出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欧洲观的基础之上,基于对之的种种批评意见,我们将试图为他的后民族主义欧洲观做出一定的辩护。
事实上,批评意见主要来自两侧。
简而言之,民族主义者从右侧展开攻击,认为哈贝马斯的理论太靠近自由主义;而激进的后民族主义者则从左侧出发,批评哈贝马斯的理论给予特殊主义以太多的让步,从而使他自己的理论太靠近他本人所批评的民族主义了。
但是,经过我们的仔细分析,这些批评(或担忧)实际上都可以在哈贝马斯自己的理论内部找到回应的答案。
我们还将指出,这些批评者所提出的替代方案要么与哈贝马斯在理论观点上的差异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要么就是在某些对哈贝马斯的理论的误解基础之上得出来的。
【关键词】:哈贝马斯后民族主义欧洲观宪法爱国主义集体认同民族主权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1.5
【目录】:内容提要5-7Abstract7-12引言12-22第一章历史上的思想家22-38第一节,欧洲统一的目的24-29第二节,欧洲统一的基础29-31第三节,欧洲的统一与世界主义31-35第四节,小结35-38第二章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38-50第一节,前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40-43第二节,现代社会集体认同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43-45第三节,现代社会集体认同的规范内涵45-50第三章后民族主义的集体认同——突破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框架50-74第一节,宪法爱国主义51-57第二节,哈贝马斯与泰勒之争——以法律建制为中心的集体认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57-64第三节,民族国家在当代全球化、多元文化压力下的困境64-68第四节,土耳其与欧盟的集体认同:规范的,文化的,抑或是现实的考虑?68-74第四章普世主义价值—欧洲与世界74-102第一节,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合法性75-78第二节,人权的普遍主义与人权的相对主义78-88第三节,作为法律规范的人权与作为道德规范的人权88-93第四节,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93-95第五节,欧洲——通向世界内政的先行者95-102第五章哈贝马斯后民族主义欧洲观的批评者102-132第一节,民族主权主义者的基本主张103-113第二节,民族认同的人为性113-116第三节,对民族国家“衰落论”的批评116-117第四节,对宪法爱国主义的批评117-122第五节,公民共和主义:超越民族主义与宪法爱国主义?122-126第六节,激进的后民族主义——拒绝任何形式的认同政治126-132第六章为后民族主义辩护132-150第一节,如何应对来自民族主义的批评?133-141第二节,倒向民族主义的后民族主义?141-146第三节,余论146-150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