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iter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es mutually

一、引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i。次争论至少从公元前就已经开始。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ii。也没有考虑到翻译都是有一定标准的。那么首先就来了解一下英语翻译的标准。

二、阐述英语翻译的标准

1、翻译标准的含义。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理论和衡量翻译文章的好坏的尺度。

2、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所谓信是翻译的准确性能够忠实于作者的表达内容,达是翻译的通顺性,也就是说能够使用本土语言通顺的表达原文的主旨和思想,这也是翻译的一般要求,而雅是翻译的艺术性,比喻为原作的投胎转世,精神紫致和依然故我。

3、忠实和通顺。

忠实是译者把原作内容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的篡改和歪曲。通顺是指译文必须通俗易懂,符合语言规范。忠实和通顺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对于原作内容,风格都有全面的照顾。例如:I am up to my neck in your bullshit(你让我倒八辈子霉),没有把它译成“你把我害得好苦”,如果这样翻译就达不到前面的效果。翻译是具备一定标准的,但在翻译中,我们得掌握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来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这就谈到了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表达阶段。

三、直译与意译的含义

1、直译的含义。

直译就是在翻译文章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内容,又得保持原文形式。直译可以对号入座,字字翻译,保持原文的忠实,却常常产生生硬和晦涩。其实对于一件作品,其中包含着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原著的内容和风格。他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和浓厚的地域色彩,已成为作品的重要特点。其中在语言表达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互译。但是直译时,有些直译的词汇需做调整。这两种语言之间有许多差异,在汉译英是,如完全字字翻译,势必会出现英语中的汉语,就像人穿错了鞋,叫人找不着北,痛苦不堪。这时需要意译,在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使翻译的文章结构更加规范。2、意译的含义。

意译就是在原文思想内容和译文的表达方式有冲突,又不便采用直译方法处理的时候,灵活处理,不需过分注重细节,找到合适可以替代表达方法和意境,当然意译不能做死译。言外之意就是在深入领会原作精神时候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作的字面形式,创造性的表达原作思想。但凡事有度,直译很好表达的时候,自然让读者领会到原汁原味,但任何翻译优秀的作品,并不是单纯的某一方法贯彻始终,而在保持原文内容准确性和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翻译者必须善于结合两者,在一篇文章中使用直译与意译的并用情况下一定能够翻译出优秀的作品来。

四、直译与意译的关系分析

1、从概念角度来区分二者的关系

直译出现于五四运动时期,它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样,翻译才能实现“达”和“雅”。直译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由于英文和中文有着不同的结构,所以不可能都进行逐字翻译。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有时甚至连原来的情绪或情感,比如愤怒或窘迫,挖苦或讽刺,喜悦或幸福都不应忽视。傅斯年、郑振铎都主张直译。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准则。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作品《域外小说集》被视为直译的代表。

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

流畅。在翻译时,如果不能直接采用原作的结构和表达形式,我们必须根据表达形式和特点改变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作的内涵。由于原语和译语在语序、语法、变化形式和修辞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只能用适当的方式来传达原作的意思和再现原作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要使语言清晰、有说服力,并且符合语言习惯,译者必须尽量遵照所使用的语言习俗和正确的用法,而不是坚持原作的表达模式。赵景深先生曾经说过,“一个通顺流畅的

版本比只注重于忠实于原作的版本更好”。显而易见,赵景深先生赞成意译,严复先生也喜欢意译。严复的许多经典作品都采用了意译,例如《天演论》就是意译典型的例子。

在直译中,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应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忠实于原作的形式,再次是翻译语言的流畅性和通俗性;而在意译中,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应放在第一位,翻译语言的流畅性和通俗性位居第二,但意译并不局限于原作的形式。可见,直译与意译都注重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当原文结构与译语结构不一致时,仍字字对译,不能称为直译,是“硬译或死译”,即形式主义。凭主观臆想来理解原文,不分析原文结构,只看字面意义,编造句子也不能称为意译,是“胡译或乱译”,即自由主义。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各有所长,可以直译就直译,不可以直译就采用意译,甚至双管齐下,两者兼施,才能兼顾到译文的表层结构和原文的深层意思。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直译与意译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

2、从应用方面来区分二者的关系

英语和汉语在文学形式上也存在着差异,不同文体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选择翻译方法呢? 对于直译和意译,我们很难说孰优孰劣。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有时,可以使用直译,有时可以采用意译,有时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肯定,在翻译中既有直译存在的可能性也有意译存在的必要性。使用直译还是意译,取决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规则。该直译的要直译,这样才能忠实传达原语的思想,反映原语的表达方式甚至作品的风格,做到形神兼备,否则译品就会失去原作的精髓;相反,如果该使用意译而采用直译的话,这就是所谓的“硬译”或“死译”,必定文理不通,读者不知所云。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直译或意译。

直译常常被用来翻译一些术语和成语,有时局限于一些简单句和科技术语翻译。直译可以完全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民族特色。但直译必须具有可读性,也就是说,译品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并且也不违反表达方式。直译还适用于含有修辞的句子。在某种程度上,直译不仅能保持原作的特点,而且还可使读者逐步接受原作的文学风格。例如:angel “天使”,dark horse“黑马”,software“软件”,cold war “冷战”,等等。事实上,许多英语词汇已经被广泛地

应用于汉语中了。同样,许多汉语词汇也被翻译成英语。例如:铁饭碗“the iron rice –bowl”,丢脸“to lose one’s face”,大锅饭“big pot system”,等等。作为一种语言的社会功能,翻译是两种语言转化和文化移植的过程。

直译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使西方人了解中国。通过直译,读者更容易了解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相当多的句子不能采用直译来翻译,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意译,特别是文学著作。因为语言基础发生变化,所以大部分文学著作都要求采用意译。例如:英语:He was seized with the despairing sense of his helplessness.译为:他忽然产生了束手无策的绝望感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有一些修辞不能采用直译,我们必须求助于意译。例如:汉语:她怕碰一鼻子灰,话到了嘴边,她又把它吞了下去。译为:S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 So she swallowed the words that came to her tips.如果我们用直译翻译“碰一鼻子灰”,外国人肯定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当我们采用直译来保持原作的想象时,我们也可采用意译做适当的补充,这就使译文能清楚地、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思。例如:汉语:“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译为:This girl was a11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在任何翻译中,几乎都要用到直译和意译。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其中任何一种翻译方法的译品会是什么样的。因此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作为一部优秀的译品,甚至一个长句子,既不是靠单纯的直译也不是靠单纯的意译,而是靠直译和意译

的结合。

从上述分析来看,直译和意译互为补充。直译和意译仅仅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手段。在翻译工作中,二者是合作伙伴,紧密相连的,因此他们是不可分割的。在翻译中,虽然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同时被使用,但直译使用的频率要比意译少得多。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有他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

五、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守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两种极端。在运用直译和意译时,我们必须首先要透彻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根据一些基本的翻译准则和方法把原语翻译成符合语言习惯的译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既是对作者负责又是对读者负责。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的共同点。另外,在直译时,我们应该竭力摆脱僵硬的模式并且严格坚持翻译准则,设法灵活运用;在意译实践中,我们应该谨慎,避免主观性、无根据的断言或任意的组合。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译文必须忠于原作并且译语通顺流畅。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有必要,我们

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或者把二者相结合,当读者读译品时,能够收到和读原作一样的效果。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断定,直译与意译是相互协调、互相渗透的,他们互为补充、不可分割。我们不能否认其中任何一方。它们之间也没有任何排斥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把直译与意译完美地结合,那么将不会有完美的译品产生。

六、使用直译与意译的学习要点和技巧

上面已经对直译与意译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在就其具体的技巧来做一归纳。

1、英语句型中有修辞介入时不可直译:

英语语言表述中,经常会有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中有不少修辞格很难用直译方式表达清楚,即便是同一修辞格,由于处于不同场合,也不能直译:

(1)simile(明喻)与metaphor(暗喻)不能直译:

如:David is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本句采用了Simile(明喻),如果译作“David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就显得粗俗滑稽,而且不是该句的本意。这时就要采用意译:David一贫如洗。又如:Johnson was a dark horse. 本句采用了metaphor(暗喻),如果译作“Johnson是一匹黑色的马”就显得词不达意,而且不是该句的本意。这时就要采用意译:Johnson是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

(2)metonymy(借喻或借代)不能直译:

如:In his cradle, Simon started to get special training to be a knight.

误:在摇篮里,Simon就开始为成为骑士(贵族头衔)而接受特殊训练。

正:从童年时起,Simon就开始为成为骑士(贵族头衔)而接受特殊训练。

2、allusion (引典)不能直译。如果是尽人皆知的典故。可以直译,不必加说明,如果多数人不知道,最好是意译,或者直译加注释。

如:When invading Masco, Hitler met his Waterloo.本句中meet one's Waterloo是欧洲文化中的典故,由拿破仑在Waterloo(滑铁卢)遇到惨败而来, 所以要意译为:“在进攻莫斯科时,希特勒吃了大败仗”。

3、diomatic usage(习语)不可直译:

(1)英语语言表达中蕴含着丰富的习语,使英语语言极具表达力与感染力。其中有些可以直译,有些则不可直译,只能采用意译:

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Good to begin well, better to end well.? 要善始善终。

以上两句可以采用直译。

再如:You can tell John is a big shot, and he rides in a limousine everywhere he goes. 你可以看出约翰是个大人物, 无论去哪里他都坐豪华轿车。

Tom is a big john. Tom是个新兵。

以上两句不可直译,只能采取意译。

(2)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直翻译保留习语的表达方式,并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的习语可供套用,就得用意译翻译法来配合上下文把英语含义表达出来

如:The teenagers donno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a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青少年门不邀请BOB 参加婚礼,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

又如:but the die was cast ,he could not go back.但是事情已经决定,绝不推翻。

4、有时用一种翻译方法反而不能表达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需要把两种翻译方法结合起来,所谓两腿走路,缺一不可,从而促使翻译句更加传神。

例如:RUTH was upsetting the other children,so I showed her the door.RUTH一直在打扰别的孩子,我就把他撵了出去。

这也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时采用直译与意译处理的例子。前一部分是直翻译,后一部分意译。如果把后者SO I SHOWED HER THE DOOR直翻译为我把她带到门口或我把门指引给他看,都不能确切的表达原意。

又如:But a broader and more generous, certainly more philosophical, view is held by those scientists who claim that the evidence of a war instinct in men is incomplete and misleading, and that man does have within him the power of abolishing war.

这个句子的主句部分可以意译,从句部分可直译。“有些科学家的观点更开阔,更富有普遍性和哲理性。他们指出,有关人类战争本能的证据尚不完全,而且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人类自身具有消除战争的能力。”这个句子虽长,结构不复杂,如果进行直译,其译文将十分逊色,如果进行综合处理,译文将有声有色地传达原文的神韵.

七、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和意译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二者有其各自的功能,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是它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我们反对任何否定或忽视直译与意译并存价值的观点。我们也反对强调其一而忽视另一方的观点。钱歌川先生说“ 翻译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方法”。我们只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寻找出一些规律,把直译和意译自由地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此外,还要深深体会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

八、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泽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刘宓庆文体与翻泽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4】吕瑞昌汉英翻泽教程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5】黄天源直译和意译新探J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

【6】百度网站论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现象

【7】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Z.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九、注释

i罗新璋,1984:4

ii Newmark 1988b:45

英汉翻译词汇搭配

英汉翻译中的词汇搭配问题 Colloc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代绍荣许芳 摘要:在英汉翻译中,词汇搭配问题不容忽视。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实例说明词汇搭配的规律,并探讨解决词汇搭配问题的办法以及考虑这个问题的角度。 关键词:英汉翻译词汇搭配现象分析解决办法考虑角度 Abstract: Collocation is highly worth special attention in the translation work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llustrate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for collocation in translation , and proposes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and the seven angles from which to consider this problem. Key words: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llocation phenomenon analysis solution consideration angles 在翻译活动中,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础,而对原文中词汇的恰当翻译是做好翻译工作的重点。在词汇翻译过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词汇搭配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翻译活动就没法进行下去,或者就不会译出好的作品来。本文拟就英汉翻译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各种词汇搭配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以供参考。 一 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都有一些可以直接对译成目的语的词汇,包括简单的词、短语和习语等。它们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在目的语中有比较明显的对应词汇。这种直译不影响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是词汇翻译中最简单的一种,例如: He is a diligent student。 他是个勤奋的学生。 也因为如此,这类翻译中的词汇搭配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又例如: I bought a bunch of red roses for my girlfriend. 我买了一束红攻瑰送给女朋友。 这种搭配大多是因为下面的原因: (1)词汇本身意义不复杂,如diligent, bunch等。 (2)两个词汇经常搭配使用,形成惯用法。如:a lucky dog(幸运儿), watch TV(看电视), crude oil (原油) 等。 (3)涉及专用词汇,如in China 等 虽然这种情况下的翻译比较简单,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弄清原文中每个词汇的含义,选择恰当的目的语词汇来翻译。 二 大多数情况下,词汇的翻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动一番脑筋。词汇的搭配对所涉及的每个词汇的具体含义起相当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有些词,本身含义比较广泛,词性也比较多,当它们和不同的词搭配时,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熟读原文,弄清原文的准确含义、文体风格、表现手法,然后在目的语中捕捉最贴切的词汇来翻译。下面举一个例子: free competition 自由竞争free room 空房间 free medical care 公费医疗free goods 免税货物 free bloomer 开花多的植物free state 游离状态 free gait 从容和步伐free wind 顺风

英汉互译论文2

英语2班方佩112214101232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现象及对策 [摘要]中西方语言差异和习俗文化、思维方式差异造成了公示语言翻译中Chinglish的现象, 克服或减少这种现象, 必须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言素质, 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使译文更准确、更地道。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Chinglish;对策 公示语指的是街头路牌、商店招牌、宣传语、警示语、旅游简介等,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增多,全国各地公共场所的汉英双语标识及提示语也越来越多,但Chinglish现象也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不规范、不正确的翻译不但影响到国外友人在中国的吃、穿、住、用、行等,甚至还关系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近年来在众多语言学、翻译学专家的呼吁声中,公示语翻译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热点。 一、公示语翻译中Chinglish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1.重复和累赘 汉语和英语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不同, 所以, 对重复强调的用法也不一样。汉语中经常出现重复使用名词的现象,而英语则较多地用代词、短语或省略来表达。 2.片面强调忠实 现行的翻译标准包括忠实与通顺,有些译者片面理解忠实的含义, 以为忠实就是形式上的相似, 因此,在词语与句法结构的选择上没有摆脱中国味。例如:在我们的周围, 随处可以看到小心碰头、小心地滑等公示语, 有人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Take care of your head, Take care of your foot。这种翻译必然会使外国人来中国有一些紧张感。其实, 此公示语可以翻译为Be careful,则更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3.语言习惯的差异 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往往忽略汉英两种语言中词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表述,从而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例如:小心地滑,翻译成Don’t Fall Down。本来想体现人际间的关心,但翻译后却带有命令的语气, 没有达到交际目的。正确的用法是Watch Your Step或Slippery!。 4.没有吃透原文 经验不够丰富的译者比较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在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情况下过于机械地、字对字地翻译, 这样死译的后果只会是误译。试看以下5个误译的例子:1.小心碰

4英语翻译技巧-直、音、意译

英语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 这里所讲翻译方法是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特点对比,分析其异同,阐述表达原文的一般规律。英、汉语结构有相同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但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如完全照译,势必出现“英化汉语”,这时就需要“意译”,在忠实原文内容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特别要注意是:“直译”不等于“死译”,“意译”也不等于“乱译”。试比较: 1、直译与死译 原文结构与汉语结构是一致,照译即可。但如果原文结构与汉语不一致,仍然采取直译方法,就成“死译”了。如: ①、In some automated plants electronic computers control the entire production line. 在某些自动化工厂,电子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线。(直译) ②、The earth acts like a big magnet.地球作用着像一块大磁铁。(死译) ③、Manganese has the same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steel as silicon. 锰有同样影响在强度上像硅。(死译) 例②、例③既不忠实原意,又不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因此,必须运用“词类转换”广成分转换”、“词(语)序调整”等手段使译文通顺。例②、例③应分别译为:“地球作用像一块大磁铁。”…“锰像硅一样会影响钢强度。” 2、意译和乱译 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基础上,运用相应翻译方法以调整原文结构,用规范汉语加以表达,这才真正做到“意译”。翻译实践证明,大量英语句子汉译都要采取“意译法”。 如果把“意译”理解为凭主观臆想来理解原文,可以不分析原文结构,只看词面意义,自己编造句子,势必造成“乱译”。如: It is easy to compress a gas,it is just a matter of reducing the space between the molecules. Like a liquid a gas has no shape,but unlike a liquid it will expand and fill any container it is put in.气体是很容易压缩,这正是压缩分子之间距离根据。气体和液体一样没有形状,但又不同于液体,气体膨胀时会充满任何盛放它容器。(乱译) 例句中“乱译”是由主观臆想(不正确选择词义、任意转换成分)造成。在这里,将matter译成“根据”在物理学上是讲不通,因为“压缩气体也就是减少分子之间距离”,两者是一回事。matter应作“事情”、“问题”解。 将will expand任意转换为时间状语,致使不符合原义。will expand and fill应译为“会扩张并充满”。综上所述,原译文可改为“气体很容易压缩,那只不过是缩小分子之间距离而已。气体和液体一样没有形状,但又不同于液体,因为气体会扩张并充满任何盛放它容器。” 就翻译方法而论,总来说,就是“直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又可细分为“照译”、“词义引伸”、“成分转换”、“句转成分”等译法。 英语翻译训练方法-直译 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据估算,大约70%的句子要用直译方法来处理,所以直译广为译者采用,由此可见直译法之重要。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所以,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闯红灯,进入误区,造成误译。直译之所以有误区,是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少人批评过直译硬译,指出过直译有局限性,但是直译到底有哪些局限性,它都表现在什么地方。英语直译至少有五大误区,明确这些误区,就要在翻译中避免一些错误,就可在直译行不通的地方采用意译。 一、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

汉英翻译中的词类转换

英语知识 在汉英翻译中可进行各种词类的转换,例如: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名词、形容词、介词;汉语形容词或副词转换成英语名词;汉语名词转换成英语动词等等。其中,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抽象名词尤为普遍。高校常用的翻译教材,如张培基、吕瑞昌、冯庆华等编撰的翻译教材均将这种转换列在第一位。请看以下各例: 例1.中国政府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如不注意词性转换,译文可能是: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takes not to use (that it will not use) nuclear weapons against non-nuclear countries. 这种译文显得有些口语化,不够庄重。不如改用抽象名词non-us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takes non-use of nuclear weapons against non-nuclear countries. 例2.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 译文一:To prohibit any act of treason, acts to split the country, incite rebellion and steal secrets. 译文二:To prohibit any act of treason, secession, sedition and theft of state secrets. 以上译文一使用split , incite, steal 等动词虽然语义正确,但似乎不够庄重。译文二使用抽象名词,因而显得文字严谨,适合正式法律条文的风格。 例3.技术引进合同应当订明下列事项:引进技术的保密义务,改进技术的归属和分享。 译文一:Provisions on the obligation to keep confidential the

翻译技巧英语笔译技法——正反译法

【翻译技巧】英语笔译技法——正反译法 由于国家、历史、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性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正说和反说时有很大差异,尤其英语在否定意义的表达上更为复杂,有时形式否定而实质肯定,或形式肯定而实质否定。在两种语言互译时,原文中正说的句子可能不得不处理成反说,或是用反说表达更为合适。反之亦然。翻译中,这种把正说处理成反说、把反说处理成正说的译法,就称为正反译法。 正反译法是翻译技巧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属于引申和修辞范围。 笼统的说,英语句子中含有“never”、“no”、“not”、“un-”、“im-”、“in-”、“ir-”、“-less”等否定词以及否定前缀或后缀的单词,以及汉语句子中含有“不”、“没”、“无”、“未”、“甭”、“别”、“休”、“莫”、“非”、“勿”、“毋”等否定词的即为反说,不含有这些否定词的即为正说。 但实际操作时,正说和反说的界限又变得极为模糊,例如“correct”可以翻译成“正确”(正说),也可以翻译成“没有毛病”(反说)。因此,到底译文要采用正说还是反说,就完全要看译文语言的惯用表达和上下文的语气语态了。 在正反译法中,英译汉正转反(正说反译法)和汉译英反转正(反说正译法)是最为重要的两种正反译法。 英译汉正转反 英语中有些否定概念是通过含有否定意义或近似否定意义的词来表达的,虽然形式是肯定的,但这类词大多是某些肯定词所引申或变化出来的反义词,或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而引申出其他否定词义,即所谓的“含蓄否定词”或“暗指否定词”,这类词在译成汉语时,需要变成汉语的否定词组,必要时还需要作词类转换。 1、名词 —含蓄否定名词主要有:shortness / shortage(不够;不足)、lack(缺乏;没有)、absence (不在)、failure(未能;不成功)、defiance(不顾;无视)、denial(否认;否定)、exclusion (排除)、freedom(不;免除)、refusal(不愿;不允许)、loss(失去)等。 Shortness of time has required the omission of some states. 由于时间不够,没能访问那些国家。 Behave yourself during my absence. 我不在时要规矩点。 We were perplexed by his failure to answer the letter. 他何以不回信,我们大惑不解。 2、动词或动词短语 —英语中常见的含蓄否定动词包括:refuse(不愿;不肯;无法)、lack(缺乏;没有)、defy(不服从;不遵守;不让)、forbid(不许)、stop(不准;别)、ignore(不理;不肯考虑;无视;不顾)、hate(不愿意)、miss(没听清楚;没赶上)等。

英汉互译中正说与反说探讨

英汉互译中正说与反说探讨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执意要按照字词的本身去翻译,在语言上就会显得生硬、不流畅,从而使句子和文章产生翻译遗憾。然而,使用正反说翻译法,对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翻译出来的句子就会有声有色,顺理成章,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标签:翻译;正说;反说 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间交往的频繁,英语这个媒介就成了最大众化的交际工具了。其独特的实用性、普遍性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英语翻译又在其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般来说,翻译可分为直译和意译,无论笔译还是口译都牵涉这一既简单又复杂的原理。很多情况下,直译的效果是生搬硬套的,听起来不顺,因为某些句子的翻译是需要根据语境,及对有关国家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的同时综合应用本身的知识进行翻译,即意译。 1 正说与反说的内涵 本文所述的“正说”与“反说”属于意译的范畴,是引申的翻译。正说,是以常规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就能够得出的翻译,以肯定的方式表达;而反说就是改变一下思维的角度从反面推理得出译意的一种否定表达方式。反说不仅仅包括形容词,也包括副词、名词、动宾词组,介词词组和不定式词组等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在社会、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方面存在差异,往往初学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和牵强附会以致词不达意,因此,常需要把英语中的正说译成汉语中的反说。英语虽然是正说,但译成汉语的反说往往更能表达作者的原意,同时,更能符合汉语的习惯;反过来,有时也需要把英语中的反说译成汉语中的正说,才能曲尽原意。要想将正反说互译得更好,要选取相关的词语,进行反复的推敲,从汉语中相关场景和氛围中找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另一方面,译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渊博的知识,能熟练运用中国成语、俗语、俚语等使得译文流利顺畅,读来毫无晦涩之感,让读者可以越过语言的障碍,在对原文理解正确上与作者达成默契与共鸣。下面来举一些例子说明这一转换的原理。 2 正说变反说 常见是的正说变反说,也比较容易理解。例如: 1.Wet Paint! 译成:油漆未干! 2. We have an although open mind.译成:我们完全没有成见。 3.This explanation is quite thin.译成:这种解释的理由很不充分。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商务英语翻译练习 - 直译与意译

Translation exercises A.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 1.I’ve read your articles and I expected to meet an older man. 2.The ship turned just in time, narrowly missing the immense wall of ice which rose over 100 feet out of water beside her. 3.To appease their thirst its readers drank deeper than before, until they were seized with a kind of delirium. 4.For White, to disclose his long-held privacy means to strike the heel of Achilles. 5.In the court action, Alain sprang his trump card by calling a surprise witness. 6.Jefferson believed that the Baghdad Pact had already been reduced to less than a shadow. 7.We in Zambia would like to build a color-blind society where all can have equal opportunities. 8.Every time Robert visits me, one of my books disappears. I’m beginning to smell a rat. 9.We are very sorry to disappoint you, but hope you will understand that stock offers are a touch-and-go kind of things. 10. What sort of force does the sun exert on the planets which causes the planets to move according to the laws which Kepler has discovered. B.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into Chinese In 1776, Adam Smith, a Scottish economist, wrote the wealth of Nations, a book that has had an enormous influence on American economic development. Like many other thinkers, Smith believed that in a capitalist system people are naturally selfish and are moved to engage in manufacturing and trade in order to gain wealth and power. Smith’s originality was to argue that such activity is beneficial because it leads to increased production and sharpens competition. As a result, goods circulate more widely and at lower prices, jobs are created, and wealth is spread. Though people may act from the narrow desire to enrich themselves, Smith argued, “an invisible hand” guides them to enrich and improve all of society. And yet, Americ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19th century took a toll on working men and women. Factory owners often required them to put in long hours of low wages, provided them with unsafe and unhealthy workplaces, and hired the children of poor families. There was discrimination in hiring: African Americans and members of some immigrant groups were rejected or forced to work under highly unfavorable conditions.

常用十大翻译技巧之五:正反译法

译国译民 专心翻译 做到极致 常用十大翻译技巧之五:正反译法 正译法和反译法: 这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有同义的效果,但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比较地道。如: (1) 在美国,人人都能买到枪。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ryone can buy a gun. (正译) In the United States, guns are available to everyone. (反译) (2) 你可以从因特网上获得这一信息。 You can obtain this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正译) This information is accessible/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反译) (3) 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新主意。 Suddenly he had a new idea. (正译) He suddenly thought out a new idea. (正译) A new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struck him. (反译) (4) 他仍然没有弄懂我的意思。 He still could not understand me. (正译) Still he failed to understand me. (反译) (5) 无论如何,她算不上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 She can hardly be rated as a bright student. (正译) She is anything but a bright student. (反译) (6) Please withholdthe document for the time being. 请暂时扣下这份文件。(正译) 请暂时不要发这份文件。(反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英语 直译与意译-试讲教案

Good morning,class. In the last period we have learned chapter one-Gener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nd we have studied two important points: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ompetence of a translator. And I will check you in the next class. As what we have mentioned last period,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onsists of two phases: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理解和表达) Generally speaking, comprehension is of foremost importance, and express is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of thorough comprehension.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we may find that now and then some words in their usual senses are very difficult to deal with becaus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is case, we have to resort to some special means of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re two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ackle this problem. So, in this class, we are going to lear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1.4.1,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To begin with, what’s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12. 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 1. Literal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having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Literal translation takes sentences as its basic units and the whole 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ng. 直译把句子作为基本单位,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考虑整个文本。 2). Literal translation strives to reproduce bot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entire literary work and retain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igures of speech. 直译是要再现文本的中心内容和原文风格,并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修辞。 2. Free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a supplementary means to mainly convey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ithout trying to reproduce its sentence patterns or figures of speech. And it is adopted only when and where really impossible for translators to do literal translation. 意译其实是直译的一种补充的翻译手段。意译就是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精髓,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一) 一个词变成一个句 著名翻译家奈达说,“翻译就是翻译意思”。言外之意,翻译一句话不能逐一翻译一串个别的单词,也不是翻译某种句子结构。初学翻译的人之所以译得不好,就是因为摆脱不了原文各个单词和句子结构的影响,总觉得英语中每一个词译成汉语都是一个词。殊不知,为了说明原文的意思,有时候要将一个词译成几个词,乃至一个短句。这就是翻译中对某些词的‘增益’。 例如,英语中有些单词相当于汉语的一个词组:read“看书”,drive“开车”,giggle“咯咯地笑”,stumble“蹒跚而行”,等等。这些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一般英汉词典上都能查得到。 再如,英语句子中有大量的“副词+动词”的结构(副词也可能在动词之后)。在不少情况下这种结构可以译成汉语“副词+动词”的偏正结构(汉语中副词修饰动词时只能放在动词之前),许多人往往用“……地”来译所有的英语副词,如: (1)They were patiently listening to him. 他们在耐心地听他讲。 (2)He quickly stood up. 他很快地站起来。 (3)I will gladly join you in the work. 我会乐意地和你一起工作。 这三句中都用了“地”字结构,第一句还可以,后两句就显得有点“翻译腔”,“地”字似乎可以省去,可分别改译为:“他很快站起来”和“我乐意和你一起工作”。但是这三句中的副词和动词仍然译成了偏正结构(不完全正确,有

新方法),这是因为三句中的副词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 但是,是不是英语中所有的这种结构都可以这么译呢?请大家考虑一下下面这一句应如何翻译: This is a NATO matter and any comment on it should 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 将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译成“合适地来自北约”显然不通。从意义上看,appropriately与其说是表示动作come的方式,还不如说是表示其结果,因此该词应抽出来放到后面,将此句译为:这是北约的问题,关于此问题的评论应由北约做出,这才是适宜的。 再请看下面这一句: Law enforcement cannot responsibly stand aloof. 如将此句照字面译成“司法部门不能负责任地冷漠”会让人不知所云。问题在responsibly这个词的处理上,它也不表明动作的方式而是表示一种结果,因此可将此句译为: 司法部门对此不闻不问,那就是失责。 例如: 1. In the late 14th century, Marco Polo famously made his way along trade routes from Italy to China. 十四世纪后半叶,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沿贸易通道来到中国,因而一举成名。

笔译技巧3 英汉互译中的增词法和减词法

英汉互译中的增词法和减词法 (一)语法增减词 A.英汉在语法上存在某些明显的差异; B.英语有冠词,汉语没有; C.英语多用代词,相较汉语; D.英语介词丰富,汉语介词很少; E.英语多用关联词语,汉语主要靠逻辑关系来铺排句子,强调意念的连贯性;F.汉语多用助词表示各种语气。 例如: a.I’ve been rich and I’ve been poor —and I tell you , rich is better. 富裕也罢,贫穷也罢,我都经历过。说实话,富裕当然胜过贫穷。(省略关联词和已出现过的作主语的人称代词) b.活到老,学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增加人称代词) c.该地区已没什么城乡差别。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in this region .(增加介词) d.Is more growth really better ? 经济发展得越快越好吗?(增加语气词) (二)词义增减词 A.很多情况下,英汉词汇的语义范围往往有宽窄之分,并非一一对应; B.如果英语词汇的语义范围比汉语宽,英译汉时要采取增词法,使原文隐含的 意思得以充分表达; C.如果英语词汇的语义范围比汉语窄,英译汉时要则要采用减词法。 例如: a.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heer(纯粹的,一味地)increase in quantity of products has imposed an enormous cost on society in the form(方式,形式)of pollution ,crowding , proliferation(激增)of wastes that need disposal , and debilitating(使虚弱,使衰弱)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effects. 一味地追求产品数量的增长 已经让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需特殊处理废物的激增, 以及由此造成的负面的心理及社会影响。(增词法) b.The only cure for envy in the case of ordinary men and women is happiness , and the difficulty is that envy is itself a terrible obstacle to happiness. 对于普通人而言,治疗嫉妒的唯一方法是快乐,然而困难在于,嫉妒本身就是快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资料讲解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 译和意译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一)、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异化法 foreignization ) Free translation 意译(归化法 domestication)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着雷同和差异,翻译时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直译把忠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要求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无限接近)。 直译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1)直译的应用: (1.1.1)某些习语和短语的翻译,例如 cold war 冷战 hot line 热线 spicy girl 辣妹 black market 黑市 paper tiger纸老虎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The heart is seen in wine. 酒后吐真言 (1.1.2)含义广为流传,读者较为熟悉的短语、习语等, 直译可以丰富译语语言。例如: A.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那鳄鱼的眼泪。 B.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today extended the olive branch to the Clinton Government by pleading for cooperation in developing foreign polic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