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学基本知识点

药物治疗学基本知识点
药物治疗学基本知识点

1.药物治疗具有必要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规范性

2.药物治疗的适度性原则

?药物适度治疗是指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基础上从病情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循证医学为依据,选择适度的药物治疗方案。

?药物过度治疗是指超过疾病治疗需要,使用大量的药物,而且没有得到理想效果的治疗,表现为超适应证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无病用药、轻症用重药等,以病因不明或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而又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最为常见。

?造成治疗过度的原因:A.患者求医心切B,虚假广告泛滥,患者受诱惑C.为减少医疗纠纷,导致部分医务人员有意识地采取一些保护性的过度用药行为,处方追求“大而不全”,也有个别医务人员或医疗单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开大处方、贵处方。

?治疗不足:一是剂量不够,达不到有效的治疗剂量,二是疗程太短,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原因有:A.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依从性差,未能坚持治疗B.患者收入低,又没有相应的医疗保障,导致无力支付C,一些安全有效的廉价药因利润低,企业停止生产而缺货。

3.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明确诊断——确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方案——开始治疗——

监测、评估和干预

4.药物选择的原则:安全、有效、经济、方便。

5.治疗阈: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治疗上限:机体出现耐受的不良反应时的

血药浓度。治疗窗:治疗阈与治疗上限之间的范围

6.处方是由取得了处方权的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

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经济上、技术上和法律上的意义。

?处方由前记、正文和后记构成,麻醉药品处方——淡红色,急症处方——淡黄色,儿科处方——淡绿色,普通处方——白色。

?处方中每个药物占一行,药名在左,剂量在药名的右边,除法定或协定制剂外,应写明药物的浓度。普通内服药品一般为3日剂量,慢性病为不超过2周剂量,最多不超过1个剂量,医疗用毒性药品不得超过2日极量,一类精神药品不超过3日剂量,二类精神药品不得超过7日剂量

7.向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的基本内容:药物的疗效——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使用——

告诫患者(什么情况下不应再服用此药物,不要超过的最大剂量,为何需要全程服药)——关于复诊(何时复诊,哪些情况下不必复诊,哪些情况下要提前复诊,下次复诊时医师需要了解什么信息)——确定沟通效果。

8.药物不良反应: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者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

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药物不良事件: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6种):

?A型: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该类反应主要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过强所致,通常与剂量有关,特点是可以预测,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如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B型:剂量不相关性反应,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特点是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如大多数药物过敏反应。

?C型:剂量和时间按依赖性不良反应,发生缓慢,与剂量逐渐累积相关,发生率低,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抑制

?D型:时间依赖的迟发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通常与药物剂量有关,随药物的应用其效应渐显,如药物的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及迟发性运动障碍

?E型:停药反应,发生率低,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F型:治疗意外失败型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其发生的原因,发生率高如联合用药过程中应用了特异性药物代谢酶抑制剂课引起此类反应。

9.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原则:⑴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正确对症用药⑵严格掌握药物

的用法,区分个体用药⑶合理选择联合用药种类,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⑷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必要时检测血药浓度⑸提高患者防范意识,及时报告异常反应⑹加强对执业者的专业水平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避免用药失误。

10.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s):是指同时或相继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

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其中一种或几种药物作用强度、持续时间甚至性质发生不同程度改变的现象。一个典型的药物作用对包括目标药和相互作用药(促发药)。

⑵慎用肝脏代谢且不良反应多的药物,改用主要经肾脏消除的药物⑶禁用或慎用可

以诱发肝性脑病的药物⑷禁用或慎用经肝脏代谢活化后方起效的药物⑸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小心逐渐加量,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⑹评价应用药物的效益和风险,如用药风险大于效益,则不要使用该药。

?肾脏疾病时临床用药原则:⑴禁用或慎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避免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⑵避免选用毒性较大或长期使用有可能产生毒性的药物⑶选用疗效易衡量判断或毒副作用易辨认的药物⑷选用经肾脏外途径代谢和排泄的药物⑸必须使用有效浓度范围窄、毒性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的药物,或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13.妊娠期用药的基本原则

⑴需有明确的指征⑵宜用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的老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不良影响的新药⑶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单药有效的避免联合用药。

在妊娠头3个月是胚胎器官形成期,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应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用药,若病情急需,应用肯定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则应先终止妊娠后再用药。

14.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⑴表型分型⑵基因分型⑶基因芯片技术

15.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见课本)

16.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⑴提出问题⑵获取证据⑶评价证据⑷应用证据⑸效果评价

17.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⑴药物治疗原则:要早期溶栓治疗,恢复血氧供应。要改善脑循环,降低脑代谢,减轻脑水肿。全身治疗药纠正高血糖,降低血黏度,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稳定病情,减轻神经损伤。

⑵早期溶栓治疗的病例选择标准:①头颅CT扫描能排除颅内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②无出血素质和出血性疾病③年龄小于75岁④脑细胞对缺氧耐受性差,溶栓时机要求严格,一般要在发病6h内⑤患者家属签署同意书

⑶治疗药物分类:溶栓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igen activator,t-PA)、链激酶、尿激酶]、抗凝药(巴曲酶)、脱水药(甘露醇)、血容量扩充药(低分子右旋糖酐)、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

18.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活动减弱、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焦虑、强迫性反复思考、妄想等症状。

19.躁狂症的临床表现: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患者精力充沛,行为积极主动,活动增多,

不感疲劳。自感能力很强、做事常常是有始无终。凡事以我为主,自制力欠缺)、言语动作增多(表现为联想奔逸、记忆力好、言多语快、高谈阔论、吹嘘夸大。话题常随境转移,意念飘忽。如患者的基本情绪是易激惹,则其言语内容常是抱怨、讽刺、指责甚至怒骂。)20.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

(1)个体化原则:个体化给药、用单一药物为宜。即用药因人而异,每个病人选择药物应根据各人血压水平和有无临床合并症等选用药物。无合并症的轻度高血压,可单药开始,若血压控制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最佳疗效

(2) 24小时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尽量选用一天服用一次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可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更平稳地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理想降压药物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50%,即给药24小时后仍保持50%以上的最大降压效应

(3)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多药联合治疗。如第一种药无效,血压未能达到目标,联合用药优于大剂量单药治疗,故通常是加用小剂量的第二种抗高血压药物,而不是加大第一种药物的剂量。联合用药可达到最大的降压效应、最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见联合用药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ACEI

21.心绞痛的药物治疗原则:抗张冠状血管,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从而增加心肌供氧,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减慢心率,从而减少心肌耗氧,有效调整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应用,从而稳定斑块,减轻炎症,防止血栓形成,尽快终止发作,预防心绞痛再发,积极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2.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发作先兆(喷嚏、流鼻涕、咳嗽、胸闷)、典型哮喘发作症(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缓解期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23.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⑴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控制症状,预防复发及巩固疗效。⑵坚持対因治疗,去除病因,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⑶对症治疗及预防复发的巩固治疗相结合,最终达到症状消失或减轻。

24.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药物:支气管扩张药(控制症状)中效类: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克仑特罗,长效类:福莫特罗、班布特罗、沙美特罗;抗炎平喘药: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抗过敏平喘药(预防性):色甘酸钠、酮替芬、扎鲁司特

25.哮喘重度或危重度发作用药:应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静脉用茶碱类,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结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

26.预防结核病的基本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增强免疫力、降低易感性。

27.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原则:早期(一旦发现和确诊后立即给药治疗)、联合(根据病情及抗结核药的作用特点,联合两种以上药物,以增强与确保疗效,防止或延缓耐药性)、适量(根据不同病情及不同个体规定不同给药量,能发挥最大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的治疗剂量)、规律(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化疗方案规定的用药方法,有规律地坚持治疗,不可随意更改方案或无故随意停药,亦不可随意间断用药)、全程(患者必须按照方案所定的疗程坚持治满疗程,短程化疗通常为6—9个月)。

28.抗结核药物:第一线抗结核病药(疗效高、不良反应较少、病人较易耐受)异烟肼(各种类型的结核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第二线抗结核病药(毒性较大、疗效较差)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乙硫异烟胺、利福定等

29.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粘膜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被胃液消化所形成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超过黏膜肌层。包括发生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的溃疡;其中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约占98%,故消化性溃疡通常指的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1)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原因是在胃肠粘膜保护机制减弱的基础上,被增强的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

2)病因:⑴胃粘膜攻击因子增强(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过多)、DU近半数患者的胃酸分

泌有增高,而GU患者的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胃蛋白酶依赖胃酸的分泌、胃酸(无酸则无溃疡,壁细胞质量↑壁细胞的敏感性↑反馈抑制↓迷走神经张力↑)、幽门螺杆菌(HP)感染⑵胃粘膜防御因子减弱⑶长期精神紧张、忧郁或受到心理应激(如创伤)时,可通过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酸、胃粘液的分泌和胃粘膜的血流量、胃运动功能障碍时幽门关闭不全,使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和胃排空延缓,反流液中的胆盐、胰液及溶血卵磷脂等损伤胃上皮细胞及胃粘膜,增加H+的反向弥散损伤胃粘膜。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酒、咖啡、浓茶和饮料、药物、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3)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不适和疼痛,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一般与溃疡的部位、

大小、深度和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有关。a、十二指肠溃疡的典型表现是上腹部规律性疼痛,多在空腹或夜间饥饿时痛,进食后或服用抗酸药后可缓解或消失b、胃溃疡多在进食后疼痛

4)治疗目的: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5)一般治疗原则: 控制各种诱发消化性溃疡的因素[保持生活的规律性、少食多餐;避免

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忌烟酒和咖啡等;停止或慎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NSAIDs)] 对消化性溃疡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应注意补充水、电解质和热量

6)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目的:①降低胃液中胃酸浓度,减少胃蛋白酶活性,从而减少

“攻击因子”的作用②增强胃肠粘膜的保护功能,修复或增强胃的“防御因子”

7)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⑴抗酸药:氢氧化铝、碳酸钙、铝碳酸镁、氢氧化镁等⑵

胃酸分泌抑制药:质子泵抑制药(活动期消化性溃疡首选):奥美拉唑;H2 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首选)等;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等;

促胃液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⑶胃黏膜保护药:前列腺素衍生物、硫糖铝、胶体次枸橼酸铋、枸橼酸铋等⑷抗幽门螺杆菌药: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四环素、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⑸促胃肠动力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8)药物治疗的选药原则:PU活动期首选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在胃酸不高的

胃溃疡患者,宜选用增强防御因子的粘膜保护药;胃酸较高的十二指肠溃疡,应选择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合并出血等并发症以及其他治疗失败的病例应优先使用PPI治疗

30贫血:是指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数以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值。诊断标准:

成年男性Hb < 120 g/L,RBC < 4.5×1012/L,Hct < 0.42

成年女性Hb< 110 g/L,RBC < 4.0×1012/L,Hct < 0.37

31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储存铁耗尽,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铁缺乏症的晚期表现。

1)病因:(1)摄入不足而需要增加(2)吸收障碍(3)丢失过多(指各种原因引起慢性失血(消化道出血、妇女月经血过多等),失血lml丧失铁0.5mg,故慢性失血较急性失血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贫血的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等非特异性症状并伴有体能下降

3)组织缺铁的表现:异食癖、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燥、易怒和淡漠;

4)引起缺铁的基础疾病的表现、体征(皮肤、粘膜苍白、毛发干燥、无光泽、易碎裂,类

似枯草、舌炎、口角炎、指甲扁平、表面有条纹隆起、严重者呈反甲、原发病的体征)5)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方法:a、治疗原则:去除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补充足够合成血红蛋白和贮存的铁(铁剂治疗)b、病因治疗★★:主要是针对消耗过多;病因或原发病确诊后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尤其是对于妇女和儿童以外的人群,更应注意原发病的病因的查找,如积极治疗溃疡病。

32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典型临床症状: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三多一少)。

1)临床表现:代谢紊乱症群:许多无症状,体检发现(约2/3)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消瘦) 血糖增高→尿糖阳性→渗透性利尿→多尿、多饮。糖利用下降、Pr分解增多、脂肪分解增多→消瘦、多食。

2)糖尿病的并发症:急性: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感染;慢性: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骨质疏松等

3)治疗药物:a、胰岛素【1) 1型糖尿病(2)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无效2型糖尿病(3)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感染(4)合并其它严重疾病(5)外科手术、麻醉、应激(6)妊娠、分娩】b、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苯乙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c、胰岛素促分泌剂【磺酰脲类(仅对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糖尿病人有效):甲苯磺丁脲、格列齐特(对预防或减轻糖尿病人微血管并发症有一定作用),格列奈类:那格列奈、瑞格列奈】d、肠道葡萄糖吸收抑制剂: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伏格列波糖(适合空腹正常,餐后不正常的糖尿病患者)

4)治疗药物的选择:(1)1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胰岛素(2)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罗格列酮、少用磺酰脲类药物和胰岛素,以免造成高胰岛素血症(3)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磺酰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时,可加用二甲双胍或a-糖苷酶抑制剂

3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组织疾病,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化、破坏为特征,从而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代谢疾病。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其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25%以上。

1)防治措施:补钙,服用维生素D (400-800 IU),防止磷的过多,摄入适量的蛋白质,适量的运动和日照,少饮酒和咖啡、不吸烟、不滥服镇静药,防止跌交。

2)治疗药物:(1)促进骨矿化的药物:活性维生素D、钙制剂(2)抑制骨吸收的药物:雌激素类、双膦酸盐类、降钙素(止痛)(3)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氟化物、生长激素、同化激素。甲状旁腺素

3)药物选择:(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选用骨吸收抑制剂:a、补充雌激素,必要时与孕激素合用b、不能用雌激素者可选择双膦酸盐类c、降钙素d、其他:钙剂、氟化物(2)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选用骨形成促进剂:a、有中等程度以下腰背痛的患者,可补充钙制剂合用活性维生素D类药物;b、疼痛剧烈者选择降钙素或合用活性维生素D类药物c、其他: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氟化物(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a、皮质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手术切除或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补充钙剂和VitD、依替磷酸二钠b、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补充钙剂和VitD、双磷酸盐类、氟化钠34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可由多种原因致病,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一过性少尿和氮质血症等。

1)药物治疗原则: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水肿严重应使用利尿药,高血压应给予降压药,对有细菌感染表现的患者,应给予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病灶及清除病灶,如有急性心衰、高血压脑病、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时,应给予对并发症的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卧

床休息,限制水分和盐的摄入;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利尿、抗高血压、抗凝和激素疗法

2)高钾血症的治疗:注意限制饮食中钾的摄入量,应用排钾利尿剂可防止高钾血症的发展,如尿量极少,导致严重高钾血症,可用25%葡萄糖溶液200ml加胰岛素10-20U,以促使钾由细胞外转入细胞内。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口服或灌肠,以促进排钾,必要时可用腹膜或血液透析治疗。

35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指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1)临床表现: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居多;起病缓慢、隐袭,以蛋白尿及(或)水肿为首发症状,轻重不一;伴有轻重不等的高血压;晚期主要表现为终末肾衰-尿毒症症状。

2)治疗原则: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注意饮食;药物治疗:控制高血压、预防感染、防止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避免使用有肾毒性的药物等

36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晨僵、疼痛和触痛、肿胀、关节畸形、关节X线检查异常、关节功能障碍;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肺(肺间质病变、结节样改变、胸膜炎)治疗药物:一线: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芬酸、塞来昔布)、二线: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甲氨蝶呤常作为联合治疗的基本药物)、三线: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1、金字塔方案:对RA初发病人首先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如不奏效,再加用慢作用抗风湿药,以控制病情发展。2、下台阶方案:开始用多种药物(一开始用小剂量泼尼松,同时联合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和一种以上的满作用抗风湿药)应用治疗,然后把组合药物逐渐分别停用,最后选择1种有效、副作用小的药物维持(病情得到控制,即逐渐停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继续使用满作用抗风湿药)3、在一种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以阶段性治疗,在病情呈波动上升时给予加强治疗,以后再恢复基础治疗,如此重复多次。(早期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病情加重或复发,立即换用另一种慢作用抗风湿药,重新控制病情,使RA的病情呈锯齿形,适用I型和II型RA,临床较常用。

7.急性肾衰竭少尿期高钾血症如何处理?

答:最有效的方法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具体方法为:(1)限制食物及药物中钾的摄入量,每天进食钾应小于2.0g。(2)积极控制感染,清除病灶及坏死组织,不输库存血。(3)伴代谢性酸中毒者可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250ml静脉注射。(4)10%葡萄糖酸钙10~20ml稀释后静注可拮抗钾对心脏的毒性作用(5)25%的葡萄糖液500ml加胰岛素10~20U静脉滴注(6)阳离子交换树脂(多用钙型树脂)15~20g加入25%山梨醇溶液100ml口服,每日3~4次。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解剖学基础》13章知识点整理

《解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何雪梅 第一章绪论 1、解剖学基础就是介绍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学科。 2、人体的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 细胞:组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人体的四类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人体的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循环)、感觉器、神经、内分泌。 3、内脏:人体九大系统中消化、呼吸、泌尿与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腔、腹腔与盆腔内,并有孔道与外界想通,故总称为内脏。 4、人体的分部:头、颈、躯干、四肢。 5、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两侧,手掌与足尖向前的姿势。 6、人体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前)——近腹面背侧(后)——近背面 上(颅侧)——近头下(尾侧)——近足 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近腔内外——远离内腔 浅——近体表深——距体表较远 近侧——近躯干远侧——远离躯干 7、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 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与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与矢状轴相垂直的轴。 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8、人体的切面 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9、石蜡切片就是研究人体组织学及胚胎学最常用的标本,基本程序就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与封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就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又称HE染色。 第二章细胞 1、细胞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长发育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2、人体最大的细胞:卵细胞;最小的细胞:小淋巴细胞。 3、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膜:包绕在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最新《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 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 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 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 权力性核心问题 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 价值型基本功能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 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3.政治的定义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 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为政以德 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无为而治 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兼爱兴利 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以法治国 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 (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 (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 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 (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 (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 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 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 第三讲《政治体系》 1.政治体系的含义 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2.国家的定义 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 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 5.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 (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2)邦联制:若干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6.国家元首的职权 (1)颁布法律,发布命令 (2)召开议会,解散议会 (3)任免政府官员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2.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 贴于骨表面,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3.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4.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 末端分叉。第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 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 骶前孔,后面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5.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6.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7.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 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版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教育学》考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学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总之,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期望和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4、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首先课程方案不仅要反映国家的教育目的而且要体现普通教育在学生培养上的的特点和要求。其次,它是对课程设置做出规定。最后,它还要对学年编制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

6、教学: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起着引领的重要作用,它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双边性。在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8、德育: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和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教育。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9、美育:美育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感知、领悟、评析与操作自然、生活与艺术品等对象的各种美的形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掌握与运用有关美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实现情趣的融合、共识和分享,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简言之,美育即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10、教师:教师强调“有意识”地利用影响改变对方的身心,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11、教师标准: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学习要求:引领与导向,依据与标准,规划和发展。 二、各种题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2010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10秋《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教学要点回顾 第一章绪论 政治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获取、组织和掌握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以决策为核心内容来谋求人民利益的一切形式和行为。 西方的政治学家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政治”的含义。而马克思主义将“政治”概念界定为: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描绘了政治的基本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这表明了政治的特征。 西方的政治研究可大致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第二章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 国家指的就是某种具有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的特殊政治共同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表述。但是,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会脱离阶级属性而存在,这表明国家还具有相对自主性。 国家的起源理论包括自然生成论、君权神授论、社会契约论、暴力征服论和社会分工论等。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社会阶级分化两个角度相结合来说明国家起源的。 国家的历史类型分为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两大类。其中,传统国家形态包括古代城邦国家、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专制国家等几种具体形态。现代国家的具体形态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威权主义国家。 国家的基本职能从本质来看,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现代西方国家职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迁。 第三章国家形式 国家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二是国家结构形式。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国家权力机构,具体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即同一层级上不同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本章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古代政体理论、波利比乌斯的近代混合政体理论及现代民主政体理论。重点对比了君主制和共和制、议会内阁制与统制的差异。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也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单一制和联邦制是两种最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在坚持单一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四章国家机构 现代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责任政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 国家元首是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立法机构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集体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代表职能、立法职能和监督、制约职能。其构成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院制还是两院制、委员会制度、议

《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要点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完成者: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评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但有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为始点范畴,以剩余价值为基本范畴,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物关系,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同时也研究和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 列宁的经济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理论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D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E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在分配政策上,提出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F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G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最新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1、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教育家乌里。 3、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4、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于1933年出版,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5、文化教育学生死德国的传统与风格。 6、课程与教学论是根据教育的组成内容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8、班级授课制首兴于16世纪的欧洲。 9、“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来自《说文解字》。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11、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12、古代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1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早出现于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学校。 14、唐代设立的“六学二馆”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古代教育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 16、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是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18、科学间接对教育产生作用。 19、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就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 20、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提出的。 21、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科教兴国战略。 22、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功能。 23、必须把教育理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四大。 24、教育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 25、我国古代社会设定学校教育目的为明人伦,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有影响。 26、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27、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28、“学校消亡论”的提出者是伊里奇。 29、机体成熟有赖于教育。 30、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可归为社会和生物。 31、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向社会的延伸和发展。 3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的是圣西门。 3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教育目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 34、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35、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36、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既是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37、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8、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古代学校的出现。 39、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贴于骨表面, 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第 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 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3.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4.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 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5.颅前、中、后窝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门? 答:●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内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 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内耳门。 6.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于何处?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教育学理论主要知识点.

1. 人的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 2. 3. 4. 承为标志的。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5. 育学所研究的对象, 一般是指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6. 孟学派所写的《学记》。比《学记》晚三百多年的古罗马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被认为是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法论著作。 17世纪,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于 1632年出版的《大教育论》一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9世纪的赫尔巴特被西方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于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7.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8.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教育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9. 理两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10.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1. 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活动在人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2. 产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是影响教育目的直接的决定因素。 13.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二是以人的发展规律性为客观依据; 三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为现实依据。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