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专业培养方案

德语专业培养方案
德语专业培养方案

德语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人文思想情怀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高级德语专门人才。掌握德语国家的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接受德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巧训练,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力,毕业后能进入国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或在教育科研、新闻传媒、外事部门、德资企业、旅游会展等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和服务等相关工作。

二、专业毕业要求

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全部学分(包括通识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与方向课等),完成各项实习实践任务,用德语(特殊情况下可用中文)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0个单词的学术论文,掌握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在各个社会岗位上胜任一般工作,或者进入国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继续深造。具体来说,学生毕业时需达到以下能力要求:

1.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II”、“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课”、“军事理论”、“职业生涯与发展”、“哲学概论”以及“知识经济与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1.1 道德品质

1.1.1基本道德品质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老爱幼;具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1.2 身心健康

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1.1.3责任意识

积极充当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清楚自身的公民责任与义务。

1.1.4 社会事物责任

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状况,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和责任。

1.2职业素养

1.2.1 积极进取和主动精神

善于学习新技能与新知识,积极进取,主动承担工作,勇于承担责任。

1.2.2 创造性思维

具有综合和通用化能力;能运用创新性思维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1.2.3 时间和资源管理

科学安排个人的时间,讨论任务安排的主次;运用卓有成效的方法进行个人掌握的资源管理。

2.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综合德语”、“德语视听说”、“德语阅读与写作”、“德语词汇学”、“德语口译”、“德汉互译”、“科技德语”、“德语报刊选读”、“德语学术论文写作”、“德语文学史”、“德国文化史”、“德语国家国情”等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

2.1日常听解能力

2.1.1日常生活对话听解能力

能听懂日常交际中一般的对话。

2.1.2新闻报道听解能力

能听懂德语广播,理解准确率不低于80%。能听懂语速每分钟240-260个字,生词不超过10%的新闻等材料,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情节,并能辨别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理解准确率在75%以上。

2.2口语表达能力

2.2.1朗读与复述能力

能够正确朗读各类的题材的德语文章,语音准确清晰,语调节奏准确、自然。能够复述听到或看到的音频或视频,表达连贯、内容完整、语言规范。

2.2.2陈述与讨论能力

能够简要陈述个人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能够就某个话题参与讨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2.2.3演讲与问答能力

能够就有关话题进行即兴演讲,并且内容紧扣主题、语言丰富、表达连贯、结构完整,并能够就所讲题目回答相关提问。

2.3文字阅读能力

2.3.1快速阅读及理解能力

能读懂德语原版材料,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文章的事实细节,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根

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

2.2.2文学作品赏析及文献理解能力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德语文学名著和各种体裁的德语作品,了解文章大意,了解创作手法、创作技巧、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掌握德语报刊的阅读方法,正确理解报刊的标题、常用语、缩语及相关领域的词语等。

2.4文字表达能力

2.4.1基础写作能力

掌握德语写作的基本要领和技巧,能通过所学的德语语法使用正确的词汇、句子和语篇风格进行书面表达,能做到用词准确,思路清晰,行文流畅。

2.4.2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

掌握各种类型的应用文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重点掌握常见文类的撰写,用词准确,思路清晰,行文流畅。

2.4.3学术文章写作能力

掌握德语学术文章(如科研论文、毕业论文、读书报告等)的写作方法,论述清晰准确、论证有力、行文流畅。

2.5翻译能力

2.5.1双语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具备快速、灵敏的语言反应能力和熟练的双语思维能力。

2.5.2双语转换能力

掌握德汉互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具有跨文化意识,能自如地进行德汉口笔译实践。

3.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德语国家国情”、“中德跨文化交际专题研讨”、“轨道交通德语”、“中德关系专题研讨”“第二外语(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和“高等数学D”等课程以及“社会认知实践”、“德语翻译实践”、“德文办公自动化”等校内外实习实践培养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思维与交际能力。

3.1对象国文化知识

3.1.1地理情况

了解德国国家地理情况,具有分析风土情况如何影响风俗习惯的能力。

3.1.2风俗习惯

了解德国的基本概况和德国民族的风俗与禁忌,能够在交流尊重对方的习惯。

3.2 对象国社会礼仪

3.2.1 生活礼仪

了解德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情况,知道与德国人交流时应该注意的礼貌礼节。

3.2.2 商务礼仪

了解在德国企业的商务活动的运行情况以及在各个商务环节需要注意的细节和应对方式。

3.3 跨文化意识

3.3.1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见解,并能有意识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宣传。

3.3.2国际化视野

了解德语语言文化的国内外发展概况,把握学术界前沿动态。

3.3.3 判断能力

能够冷静客观判断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形势,通过分析能够抓住本质问题。

4.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大学生心理学、思想道德与修养、交流与沟通技巧、社会认识实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1 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

4.1.1 自省、自查、自控

能恰当描述个人的能力、兴趣、特长和不足,保持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经常自省,面对问题能良好自控。

4.1.2理解他人需求与意愿

能与同事和项目关系人良好交流,善于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愿。

4.1.3沟通技巧

熟悉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并能有效利用沟通技巧与相关各方关系人沟通和交流。

4.2 环境适应能力

4.2.1人际关系协调

了解各类人群的性格特点,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训练气度与胸怀,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4.2.2工作环境适应能力

了解德国企业的工作环境,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能在各种工作环境中快速转变角色,培养良好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德语

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德语德语视听说德语阅读与写作德汉互译德语口译德语词汇学德语文学史德语报刊选读德语学术论文写作

五、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注释:a. 新生研讨课属通识教育模块,设置在第一学年,学院提供多门课程组成限选组供选择,学生第一学年完成2学分。

b. 外语类课程为3+3学分,4+4学时

六、课程设置细化表

【注】课外创新实践与学术讲座2学分由学生按照《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规定修习并取得;

必修环节课程设置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2016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801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学制四年,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学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中药学应用型高级人才。 毕业后能够在医药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中医院校等部门从事中药研究、生产、检验、经营管理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从事中药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中药专门人才。)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

域从事标准化中药材生产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质量与分析、中药药理与安全性评价、药事管理与法规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药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 三、专业学制及修读学分规定 学制:四年。学分要求:总学分170学分,各模块不低于要求的相应最低学分。 四、学生毕业要求 毕业生必须修满的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通过答辩才能毕业。 本科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时,专业水平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中药七情配伍和用药禁忌、用药方法、常用剂量; 2.掌握中药品种鉴定、质量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掌握中药化学成份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技能; 4.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5.掌握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6.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7.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8.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 9.熟练运用计算机,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10.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11.了解中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一、培养目标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国际商务(英语)(双学位)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管理理论基础,掌握国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包括WTO在内的通行的国际商务规则和惯例,有较强的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熟练掌握英语的听、说、阅、写、译等技能,运用计算机处理国际商务业务,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及政府经贸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high quality education, the program produces internationalized, compound and specialized students with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master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ules and customs including those of WTO, with stro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kills, with the skills of computer for business handling, with the strong ability of conduct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and research in various kinds of corporations concerning foreign affairs,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investing corporations, etc.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Skills Profile 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双学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能运用计算机从事国际商务工作; 3. 了解中国及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商务政策、法规; 4. 了解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最新的发展动态; 5. 学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对主要英语国家·268·

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院长签字: 教学系主任签字: 浙江大学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化学系是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宽厚数、理、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能挑战化学发展前沿,解决生命、材料、环境、化工等领域中化学问题能力的高级人才。毕业生主要作为化学及相关学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生源,也可在科研机构、大中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开发及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 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化工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运用机算机获取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独立开展科研和开发工作的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将拥有专业的素质和潜能,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专业分为基地班和普通班,采取滚动制,优秀学生进入基地班。 专业核心课程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谱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化学实验中级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 教学特色课程 全英文教学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 双语教学课程:物理化学 原版外文教材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研究型课程:综合化学实验 讨论型课程:现代化学导论 计划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60+4+5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辅修专业说明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48学分+5学分 (1)思政类5门11.5+2学分 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第一学年秋冬

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第一学年春夏 021E00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第二学年春夏 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第三学年秋冬 02110081 形势与政策 +2 (2)军体类 5.5+3学分 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第二学年秋 031E0020 体育Ⅰ 1.0 第一学年秋冬 031E0030 体育Ⅱ 1.0 第一学年春夏 031E0040 体育Ⅲ 1.0 第二学年秋冬 031E0050 体育Ⅳ 1.0 第二学年春夏 03110021 军训+2.0 第一学年短学期 体育达标+1.0 (3)外语类9学分 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并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同时,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4)计算机类5学分 1)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3学分 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11G0030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11G0040 VB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2学分 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秋冬 211G0090 计算机技术创新与社会文明 2 秋冬 以及其他课程号带“G”的课程(不含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课程) (5)导论类2学分 学生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程中任意选择修读,并取得学分。建议在第一学年秋冬修读。 (6)其他通识课程15学分 学生在历史与文化(3学分)、文学与艺术(3学分)、经济与社会(3学分)、沟通与领导(1.5学分)、科学与研究(1.5学分)、技术与设计(3学分)等6个课程组中选择修读。 2. 大类课程 38.5学分 (1)自然科学类32.5 学分 1)必修课程11门28.5学分。 061B0170 微积分Ⅰ 4.5 第一学年秋冬学期 061B0180 微积分Ⅱ 2 第一学年春学期 061B0190 微积分Ⅲ 1.5 第一学年夏学期 061B0200 线性代数 2.5 第一学年秋冬学期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 4 第一学年春夏学期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 第二学年秋冬学期 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第二学年秋冬学期 061B0600心理学导论 2 第一学年

2019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模板】

2019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二、培养目标及特色 培养目标: 法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服务首都、面向全国,掌握法律方法和技术,熟悉法律和政策、法规,具有相关建筑和法律知识背景,培养掌握城乡建设、管理与服务基本能力的应用型法学本科人才。毕业后能在城乡管理与服务、行政和司法系统、法律服务机构及建设企业等从事相关法律服务工作。 专业特色: 依托我校学科优势,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践紧密结合,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接受法律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特点,在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开设工程法与国际工程法等专业方向课程,形成建设法律专业特色。 三、主干学科: 法学 四、主干课程 1.主干基础课程 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律史、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职业伦理; 2.主干专业课程 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商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证据法、国际经济法、工程法、房地产法、建设工程合同、物业管理法;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模拟法庭比赛、社会实践、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六、毕业学分要求 参照XX大学本科学生学业修读管理规定及学士学位授予细则,修满本专业最低计划学分应达到163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2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41学分。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3593

果洛职业技术学校 药 学 人 才 陪 养 方 案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药学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 一、指导思想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为总体指导,以医药行业一线岗位对药学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医药行业、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基本要求,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建立规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二、专业分析: 1.行业背景及发展现状 全球医药市场继续保持增长,预计全球药品销售总体将保持3%~6%的增速,到2015年达到约11000亿美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仍居全球药品消费主导地位。我国由于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化、医保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医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医药行业将持续健康发展,到2015年,福建省医药产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550亿元,年均增长25%;到2015年,福建省药品销售总额达到29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 2. 人才需求状况 在国内外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福建省医药行业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医药产业将继续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集聚,以化学制药、中成药为主导,以现代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突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医药经济总量快速扩大,同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医药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3. 就业面向 (1)初始岗位群:从事制剂生产、质量检验、药品调剂、药库管理、静脉药物配置、药品营销等相关岗位工作。

2017德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2017德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一、专业特色 德语专业以语言学习为核心开展交叉贯通多元化培养,将培育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其一: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教授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逐步提升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以此实现综合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二: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对德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与积累,注重拓展专业知识。同时通过第二专业辅修课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平台。其三:国际化及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近年来德语系不断开拓国际交流以适应全球化进程,与德国多家高校合作,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德进行长期、短期交换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四: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知识结构的构建,注重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专业教育更富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也是德语专业近年来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又一举措。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及聘请行业专家授课、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文化、商贸、科技交流等需要,具备扎实的德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相关领域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外企业、对外事务、信息处理等单位(部门)从事与德语相关的教育、研究、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德语专门人才。 三、毕业要求 1.通过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初级听力、德语中高级会话、德语中高级听 力等一系列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德语基础知识,逐步获得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通过德语国家概况、德国历史等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学理论知识, 了解德国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般知识; 3.通过德语泛读、高级德语、毕业论文写作等课程锻炼学生的理解思辨能力; 4.通过高级德语、文学作品选读、毕业论文写作、德汉翻译、汉德翻译等面向 高年级的专业课,让学生获得阅读相关专业文献的能力,具备初步的语言、文学、翻译等方面的研究创新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 5.通过德语国家概况、德国历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 力; 6.高级德语、高级德语泛读、德语在线选读、德国文学史等课程旨在让学生获 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训练其文学赏析能力;

贵州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充分发挥贵州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国家急需的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实践、复合型、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具备必要的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知识与人文素养(包括较高的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从事法律工作或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和其他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从本科学生的应用领域与就业方向出发,本专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增强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和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为主要方向,培养符合培养目标的高素质法律专门人才。具体而言,本学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准确掌握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法律制度; 2.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能; 3.熟悉我国的基本法律、法规; 4.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口才和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能力。*所属学科类 1、学科门类:法学 2、学科类:法学 *核心课程 法理学、中国法制史、民法总论、宪法、刑法总论、刑法分论、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经济法、行政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债与合同法、物权法 *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宪法学、刑法学、证券法学 研究型课程:财产犯罪专题研究法学前沿问题讲座(包括基础法学前沿问题讲座、刑法前沿问题讲座、诉讼法前沿问题讲座、国际法前沿问题讲座) 讨论型课程:民事案例分析刑事案例研讨经济法案例研习 *计划学制3—6年最低毕业学分165+4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说明 1、辅修专业:最低44学分,标注“*”的课程(辅修法学必须修满法学专业的所必修课程);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一、专业介绍 中药制药行业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我国中药行业以其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孕育着无限的商机。近年来,随着世界对绿色消费的崇尚,寻找有效的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物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趋势,国内的中药制药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渊源流长。河北省是我国的中药大省,保定的安国药材市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八大药材集散地,因此开设中药学本科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深厚的资源优势。河北大学中药专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自身不断发展,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多年来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药学子。 中医学院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教案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中药专业相关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以上。 中医学院现有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药专业拥有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即中药制剂实验室和中药生物工程实验室。教案资源丰富,图书馆藏书和期刊较多,每年还在不断增加。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实验技能以及与中药学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有中药药剂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能在中药栽培、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鉴定、制剂、质量控制及评价、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中药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药种植、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药剂及质量控制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学科实验技能、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中药研究与开发、中药生产、中药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并熟练应用一门外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传统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现代中药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掌握中药质量分析方法,掌握中药研究与开发、中药生产、中药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技术; 、具有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中药化学、中药药剂、中药炮制、中药药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备从事中医药科研及中药生产开发的工作能力;

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English 一、培养目标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英语专业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high quality education, the program produces versatile students with the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 who are well prepared to do practical work.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Skills Profile 学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对主要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With a sound grounding of English language i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culture of English countries, students can embark on careers in commerce, education and various foreign affairs sectors as translator, teacher, manager and researcher. 三、培养特色 Ⅲ.Program Features 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 Internationalized, compound, and practical 四、主干学科 Ⅳ.Major Disciplines 英语 English 五、学制与学位 Ⅴ.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修业年限:四年 Duration: 4 years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70302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Applied Chemistry)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化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化工、医药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开发、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理论课和人文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有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2.掌握数学、物理、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化工的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 4.了解关于化工相关产业、知识产权、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 5.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用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6.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四、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六、专业核心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结构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化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分离与分析。 七、主要专业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精细化工实验、化工

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司法实务技能,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够在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和法学教育、研究以及社会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国际规则; 2.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理论前沿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趋势; 3.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1.基本学制为4年。 2.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缩短和延长,学习年限最短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 四、专业核心课程 宪法学、法学导论、法理学、刑法学(总论、分论)、民法学(总论、分论)、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学、商法学、国际法、中国法制史、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法律文书写作。 五、各类课程学分分配 1. 课程学分结构

2.开课规划 六、毕业学分要求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件 修完本专业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获得14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8学分,学科基础课程18学分,专业核心课程4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16学分,实践课程18学分,即可毕业,发给法学专业毕业证书。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海南师范大学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可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一)通识教育课程(48学分) 1.必修课(41学分)

长沙医学院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长沙医学院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培养方案(2013年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药学学科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具备较强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药学领域从事一般药物制剂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始终以防治疾病、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为己任。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公众健康利益,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3. 具有人际交流能力,善于与病人、家属、同事等沟通,相互学习,善于合作。 4.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追求卓越,并具有在药学某一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5.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真理。 6. 具有创新意识、主动获取信息、适应各种变化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 1. 掌握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方法和技术;了解临床医学和临床用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掌握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药学实践。 3. 掌握合成药物及天然药物的性质、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 4. 掌握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知识。 5. 掌握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以及药物在临床上的合 理应用。 6. 掌握生物制药等现代药学的基本理论。 7. 掌握药事管理与药政的法规、政策和营销的基本知识。 8. 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技能目标 1. 具备化学药物制备、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 2. 熟悉生药(药材)的来源、品质评价、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为从事天然药物的品种评价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3. 具备药物制剂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药物评价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4. 以临床合理用药、评价药物及新药开发研究为目标,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临床用途、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基本理论知识及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017德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2017德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2017德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一、专业特色 德语专业以语言学习为核心开展交叉贯通多元化培养,将培育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其一: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教授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逐步提升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以此实现综合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二: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对德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与积累,注重拓展专业知识。同时通过第二专业辅修课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平台。其三:国际化及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近年来德语系不断开拓国际交流以适应全球化进程,与德国多家高校合作,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德进行长期、短期交换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四: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知识结构的构建,注重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专业教育更富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也是德语专业近年来响应国家创

新创业教育的又一举措。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及聘请行业专家授课、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文化、商贸、科技交流等需要,具备扎实的德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相关领域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外企业、对外事务、信息处理等单位(部门)从事与德语相关的教育、研究、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德语专门人才。 三、毕业要求 1.通过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初级听力、 德语中高级会话、德语中高级听力等一系列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德语基础知识,逐步获得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通过德语国家概况、德国历史等课程,让 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学理论知识,了解德国国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编号:20091901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化学及与化学相关学科中、初等学校教师,以及从事教学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并为日后成为中、初等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基本规格及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与技能,了解应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等级,掌握获取和应用科学研究信息的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4、掌握化学教育理论,了解化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具有良好的从事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有比较宽厚的文化修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学制与毕业要求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三至六年内完成学业。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可取得毕业资格。 四、授予学士学位要求 达到学院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化学教学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六、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要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法学 Law 一、专业介绍 南京农业大学法律系于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硕士学位者6人。 教学方面,除了法学教指委指定的16门核心课程,法律系还设置了涉农特色课程《农业法》、《土地法》、《食品安全法》、《社区法律咨询》、《三农法制问题调查》、《农村经济法治专题》、《循环经济法》。重视模拟法庭、社区法律服务、诊所法律教育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技能,目前已在江苏省及安徽省的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新闻媒体等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10余个。 学科建设方面,2006年获得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成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治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承办了2011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及江苏省经济法学会年会。2014年,取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资格。 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师生从事科研活动。研究方向集中在农村土地法制、农产品、食品安全、资源与环境保护、土地纠纷解决等几个方面。近年来,教师已累计出版学术著作8部,主编、参编教材20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指导学生开展以“三农”法治建设为主题的科研训练,目前完成国家创新、江苏省创新及校级SRT训练项目共计22项。 社会服务方面,4名教师担任学校法律顾问;打造品牌活动“法律人在行动”,通过社区法律工作站、送法下乡、青少年法制教育、探访工地、农村法制调研等活动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涉农法律等领域的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满足法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又兼具从事涉农法律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三、毕业要求 要求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 要求2: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宪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基本理论知识;要求3:熟悉我国宪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法律和相关政策内容; 要求4: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 要求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从事本专业理论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 要求6:掌握法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要求7: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8: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 要求9: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和体育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军事和体育训练合格标准; 要求10:具有健全的心理、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交往能力。

最新德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最新德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几十年来,德语专业的规模由小到大,专业内培养方向越来越明确细化,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科技、外事、外经外贸、旅游、涉外企业等部门和领域;在不同时期,受国家政策、就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分布状况也各有侧重。 一、自我评估 1、运用回顾法等方法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 喜欢经济,对贸易、管理、营销有浓厚兴趣; 喜欢时尚,对新奇的东西,服装与化妆护肤养生等兴趣浓厚;?喜欢电脑应用,对网络、软件、有一些基础;?喜欢做有挑战的事,热爱生活 2、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 人前是外向的,自己一个人独处相当内向冷漠。 3、分析自己的能力与能力倾向 社交方面:我是发起人,大一创办德语社,并担任社长两年,有一帮很好很铁的朋友,我喜欢与人打交道 技能方面:计算机技能(办公室软件运用熟练),英语(可流畅的进行对话,德语客流畅的进行对话以及翻译文档,化妆造型。 言语方面:可以进行英语基本对话,阅读一般商务函电等;管理

方面:两年的50人以上的社团社长,多次组织集体活动,管理宣传能力较强。逻辑方面:逻辑思维能力强专业能力:德语; 附:相关证书及获奖情况全国专业德语水平四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C类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青岛国际帆船周志愿者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团员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学生干部等 4.谈谈你自己的核心职业价值观,分析自己属于安全型、技术型、自主型、管理型、创新型中的哪一种? 提示:我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安定、自由等 ②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业绩,以获得职位和薪酬上的提升; ③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可是初步尝试和他人合伙独立进行贸易; ④建立自己的贸易公司,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人际关系和从各种途径获取的客户资料,将企业做大做强。?不放弃考取公务员的努力。 4、职业晋升图 外贸业务员―》外贸经理助理-》外贸经理-》自主创业海关公务员 四、依据职业目标,实现规划 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有利于我阶梯状的实现我的目标,把职业规划详细的执行过程进行细分,制定合适的措施。?1、短期目标:目标1:获得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证书,身临其境运用德语。

(完整版)东南大学级化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东南大学级化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门类:理学专业代码:授予学位:理学 学制:制定日期: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安全环保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能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的预期目标: 、能够作为成员或领导,在一个团队中独立承担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 、可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及管理工作; 、在化学及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或有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途径,实现自我知识拓展及能力提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二. 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化学基础及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环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人文科学素质修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有六项。 、知识要求:握化学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以及化学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化学应用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并可灵活、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问题研究和分析能力:善于发现化学及相关领域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能够利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遇到的问题以得出有效结论。 、设计与开发解决方案能力要求:具备进行化学化工产品的应用开发能力,针对化学及相关领域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完成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化学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在复杂应用环境中能够实现各方面的科学管理。 、团队合作与社会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就复杂化学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职业规范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 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化学。 相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四. 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波谱分析、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电化学原理、化工原理()等。 五. 主要实践环节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Ⅰ(无机分析)、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波谱分析实验、中级有机合成实验、有机创新实验、中级无机化学实验、化学创新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 六. 双语教学课程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中级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有机合成、生物化学、电化学原理、化工原理()、药物化学。 七. 全英文教学课程 有机化学(上)、有机化学(下)、化学信息学Ⅰ、化学信息学Ⅱ、波谱分析。 八. 系列研讨课程(含新生研讨课)

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设计

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基础,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专业基础厚、专业方向宽、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发展需要,能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法学研究、法学教学工作及其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备一定的外文检索及相关应用能力,能用外语进行交流。 4、具备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熟练运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处理事务的意识和技能。 5、具备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6、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修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7、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技术、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熟悉我国主要法律法规、法律实务和有关方针政策,了解法学理论发展前沿。 8、具有不断获取、处理新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与法律规定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主干学科 法学。 三、主要课程 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民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军事教育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专业实践、素质拓展、普通话、读书活动、毕业论文、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模拟法庭演练、诊所法律教育。 五、修业年限 四年;学习年限(含休学)最长不得超过其学制两年。 六、授予学位 法学学士。 七、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80基本学分才能毕业和取得学位。其中,公共课(包括思想政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