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性话语中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研究
浅析不礼貌策略之打断在《非诚勿扰》中体现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于2011年推出的大型生活服务类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意在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婚恋交友平台。
《非诚勿扰》打破传统婚礼交友中既定模式:场上24位青春靓丽单身女嘉宾在“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和“爱之终决选”三个环节中,通过亮灯或灭灯来表达对男嘉宾的看法或喜爱程度。
男嘉宾在最后“权力反转”中可以选择心动女生牵手,或者独自遗憾离开。
《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和情感专家黄菡、乐嘉(后改成曾子航、宁财神)配合默契。
孟非思路严谨,更多时候从理性角度点评一两句;黄菡身为心理学专家,知性、睿智;性格色彩分析创始人乐嘉言辞犀利,快言快语,三者配合相得益彰。
而场上男女嘉宾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喜怒情绪。
现场戏剧冲突感较强,话题经常被强行打断,或出现双方言语中出现冲突情况。
1打断言语打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常见的现象,是交际者为了取得发言权而试图与说话人争抢话轮的语言现象[1]。
West和Zimmerman(1977)认为言语打断是对正在说话人的话语内在结构的深层侵扰,和对当前说话人句法界限的侵入[2]。
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1974)提出控制话轮转换的机制(turn-taking system)认为在理想的会话中,每次都有、且只有一个人讲话,很少出现重叠和长时间沉默。
话轮转换出现在话轮转换的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TRP)即话轮可能结束的位置上。
违反这一原则就有可能出现打断或话语重叠。
打断是在当前说话人结束话轮前开始讲话,即说话人为了争抢当前说话人的话轮,致使当前说话人停止说话从而获得自己说话的位置[3]。
不难看出,在平时交际中,同时进行的话语以及话语打断是广泛存在。
话轮打断违反话轮转换规则的同时也违反了语言和社会行为规范,因此可以将言语打断和特定的交际意图、策略、话语权利等联系起来。
2打断和不礼貌言语Kerbrat-Orrechioni(1994)将打断分为四类,其中就有非合作性打断和非合作性的故意打断。
应对挑衅和攻击性沟通的策略

应对挑衅和攻击性沟通的策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挑衅和攻击性沟通的情况。
这类沟通往往具有冲突性和负面情绪,容易引发摩擦和争吵。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衅和攻击性沟通,我们需要学会采取一些策略。
本文将从积极应对和冷静思考两个方面介绍如何应对挑衅和攻击性沟通。
首先,积极应对是应对挑衅和攻击性沟通的重要策略。
当我们面对挑衅和攻击时,往往容易产生冲动和激动,陷入情绪化的争吵中。
然而,这样的反应只会加剧争执的程度,造成更大的矛盾。
相反,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并采取积极的回应方式。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
很多时候,挑衅和攻击性沟通是因为双方的观点存在分歧,缺乏理解和共识。
通过主动倾听对方的意见并表达自己的理解,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冲突和误解。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善意的推理和主题。
在挑衅和攻击性沟通中,很容易激起彼此的敌意和负面情绪。
为了打破僵局,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善意的推理和主题,以平和的语气和态度来回应对方的挑衅。
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紧张气氛,还能够为双方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了积极应对外,冷静思考也是应对挑衅和攻击性沟通的重要策略。
当我们受到挑衅和攻击时,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和判断力,采取过激的回应。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并运用一些冷静思考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停顿一下,平复情绪并回顾所发生的事情。
通过回顾过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有助于我们做出更明智和合理的回应。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反思的时间和空间。
当我们被挑衅和攻击时,往往很难立即做出回应,因为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因此,我们可以暂时离开场景,寻找一些安静和沉思的时间和空间,以便更好地反思和冷静下来。
最后,我们可以尝试采用非侵害性的语言和行为。
在处理挑衅和攻击性沟通时,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过激或侮辱性的语言和行为。
相反,我们应该使用理性、冷静、尊重和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便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总之,应对挑衅和攻击性沟通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和冷静思考。
代际话语冲突介入性和谐管理的语用策略研究——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为例

任与尊重 ,疏解成员间矛盾 ,协调各方利益 的语用 差数 :态度和行为的集体认同感。 本文的代际概
策略
念指 生 物学 意义 的亲缘 关 系 ,即亲 辈 和子 辈 的亲
缘关系。由于年龄 、社会身份和价值观的不同 ,代
本刊网址 ·在线杂志 :www.jhh.net.cn
基金项 目 :安徽 省社科 规划项 目“对 自然语言非正常理解 的认 知研究 ”(AHSKY2014D142) 作者简介 :钱立 新(1966一 ),安徽铜 陵人 ,铜陵学院外 国语 学院教师 ,主要 研究方 向:语用 学 ;王江汉 (1965一 ),安徽 潜山人 ,铜陵学
冗余信息 、提升权 势 、移情和语用 缓和等语 用策略在化解 代际话语 冲突 中对 唤醒权利 自觉 与平等意识 、
提升调解语力 、促进情感趋 同等 具有 不可替代 的作 用。语用策略 与非语言 交际因素相结合 ,增加语用策
略 的普适性 ,有利于提升语用效果 ,拓展策 略的作用空 间。
新闻发言人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回应策略

新闻发言人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回应策略作者:王岩岩景晓平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中国外交部官网上发布的16场发布会为语料,以Bull和Mayer、Jiang的分类为依据,探讨发言人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回应策略。
研究发现,面对对抗性问题,发言人主要采取直接回答策略,其次是闪避策略,拒绝策略最少。
这表明面对对抗性问题,发言人倾向于直面回击记者的质疑和谴责,维护国家形象利益。
关键词:对抗性提问;回应策略;新闻发布会一、引言新闻发布会中记者提问环节备受关注,记者常提出一些敏感锐利,具有对抗性的问题。
面对对抗性提问,发言人需要做出适当的回应,在避免冲突的情况下维护国家的利益。
Clayman 和Heritage(2002)等学者较早关注记者提问中的对抗现象,并针对美国新闻发布会中对抗性提问做了大量研究。
他们从四个维度来判断记者问题的对抗程度:记者提问的主动性、直接性、断言性以及问题本身的对抗性。
此外,根据记者提问的功能,Jiang(2006)区分了四类问题:询问信息、确认信息、澄清信息、询问观点。
其中,澄清和确认信息类被认为具有冲突对抗性。
本文以Clayman和Heritage(2002)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四个分析维度和Jiang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功能为依据,从研究语料中将对抗性提问提取出来,分为三类:澄清类、确认类和询问观点类,探讨了发言人对记者对抗性提问的回应策略,以及不同对抗性问题的回应策略差异。
二、研究综述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对抗性问题的识别。
Emmertsen(2007)以英国辩论采访为主探究了记者对抗性提问的语言表征。
Eriksson(2011)针对新闻发布会中后续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后续问题的使用不仅体现记者的对抗性,同时具有其它的语用功能。
Clayman(2002)研究了对抗性问题判别的四个维度,在2012年他又提出记者提问的对抗性与记者的性别、所属媒体的社会地位、记者对发言人的熟悉度以及政府和媒体的关系相联系。
衔接理论视角下冲突话语中的研究

衔接理论视角下冲突话语中的研究【摘要】冲突话语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根据衔接理论,以英语自然冲突话语为语料,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阐述了冲突话语的衔接手段,揭示了冲突话语衔接的特殊性。
【关键词】衔接;冲突话语;英语语料grimshaw(1990)认为,冲突话语即“conflict talk”它是指一方话语与另一方话语发生冲突,实际上是生活或者工作交际的一方对于另一方的言行、举止以及对某人某事双方所持有的不同意见,进而产生的话语冲突。
实际上,冲突话语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争执(arguing)、反对(opposing)、争论(squabbling)以及反驳(disputing)等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英语语言下的冲突话语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关于话语分析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
笔者发现,在冲突双方强调自身观点并且反驳对方观点的时候,自身的话语与对方的话语的衔接会随之增多,这对于研究冲突话语的特性有着一定的助益。
文章试图以衔接理论视角,并以英语自然冲突语料为研究对象,探讨冲突话语内在结构的衔接特性。
一、英语冲突话语的衔接手段1.替换衔接。
冲突话语之中,有一种替换是纠正式的冲突话步,双方的话语都有明显的衔接关系,而这种话步都是通过一个结构功能相似的词与对方话语中的另一个词相替换完成的,通过这种替换,产生一种对比语气,从而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
如:mom:dad was right.daughter:dad was wrong.mom:it’’s right.daughter:it’’s wrong.mom:right.daughter:wrong.以上的替换纠正式话步就是通过替换反义词实现的,这种替换并不局限于反义词,也可以是量词或者其他的。
2.返回式重复。
所谓的返回式重复是指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词汇在语篇的两个句子中出现,这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冲突话语衔接手段,如:tom:you are lying.jimmy:you are lying.这就是典型的返回对反话步模式,这种冲突话语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它主要是通过重复来完成,受话人直接使用发话人的语言来反攻对方,其话语几乎一致或者完全一致。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冲突话语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冲突话语的研究摘要:冲突话语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具体表现为交际双方连续的,对立的争论性话轮转换。
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采取描写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综艺节目《爱情保卫战》中的冲突话语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冲突话语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关键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冲突话研究背景国外的冲突性话语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A.Grimshaw在 1990年出版的《冲突性话语》中。
冲突话语相关理论引进阶段国内对会话冲突的介绍引进始于21世纪初,较早的一篇文章是赵英玲(2004)的《冲突话语分析》,介绍了冲突话语是涉及许多言语行为和言语事件,近几年冲突话语的研究语料主要有亲子之间,夫妻之间等的日常会话。
它不像日常语料来自自然情景下发生的会话。
但是很少有人研究综艺节目中的话语冲突,综艺节目中的冲突话语并不想影视剧排练好的一样,有一定的突发性,更能真实的反映冲突话语的特点。
1.理论框架言语行为理论已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理论系统,它不但重视意义与言语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强调意义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所研究的冲突话语实际上正是这样一种在言语交谈过程中一方反对另一方的言语互动过程。
因此,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下对其成因、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及时有效地缓解和消除冲突。
1.冲突话语的类型分类冲突语表现为交际的一方反对另一方的言行、举止,或就某人某事双方持有不同意见,继而产生话语冲突;本文所探讨的冲突话语,是指在交流交际过程中,由于持不同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一些影响或妨碍交际正常进行的、对抗性的言语行为,一般来说,冲突话语具有碰撞、双向、对抗性和负面情绪等显著特点。
2.1言内行为冲突话语的形成原因是多样的。
我们可以把冲突话语分为对抗型冲突话语和迁就型冲突话语。
所谓对抗型冲突话语是指由听话人蓄意引发的对说话人的身份或面子造成威胁的直接性冲突。
如:例1:男方:“主持人,是这样的,他们家明确提出要有一套房才能结婚,而且他们家还给她找了一个备胎…”女方:“他哪里是我备胎了,其实就是我从小玩到大的玩伴。
从不礼貌原则视角解读《雷雨》中不礼貌言语行为[论文]
![从不礼貌原则视角解读《雷雨》中不礼貌言语行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4a440ce87101f69e31951e.png)
从不礼貌原则视角解读《雷雨》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摘要:目前来看,对于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显得非常不足,且礼貌原则也无法对不礼貌言语行为做出系统的解释。
对此culpeper提出了不礼貌策略和不礼貌回应策略框架。
本文应用这两个框架,试图通过分析戏剧《雷雨》中人物的不礼貌言语行为来探索不礼貌原则在中文中的适用度,并总结影响不礼貌策略和不礼貌回应策略选择的因素。
关键词:不礼貌策略不礼貌回应策略不礼貌言语行为《雷雨》一、引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在语言学研究中长期受到普遍重视,但学者们对culpeper(1996)所说的“不礼貌(impoliteness)”,却少有关注。
culpeper(1996)将不礼貌定义为“不礼貌是旨在引起社会负面影响即社会不和谐的策略的使用。
这些策略是为了攻击对方的面子”。
学者们倾向于认为礼貌是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不礼貌则是一种特殊现象。
leech (1983: 105)曾说“冲突言外行为在正常人类言语行为中属于边缘现象”。
谢朝群(2004)说过:“在我们看来,根本用不着勾勒另一个理论框架来专门研究不礼貌现象”。
针对brown & levinson的礼貌原则,culpeper(1996)提出了“不礼貌(impoliteness)”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提出了与brown & levinson 的礼貌框架相对应的不礼貌策略框架和不礼貌回应策略框架。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对不礼貌的研究。
在国外对不礼貌的研究起步较早且成果颇多,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不礼貌言语现象研究和对不礼貌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国内对于不礼貌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现有的有关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专著中少有专门讨论不礼貌现象的章节,在期刊和学位论文中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很少,相当部分学者都是以顺应论作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解释汉语和英语不礼貌言语的生成机制。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基于前人对不礼貌现象和理论的研究,尝试运用的 culpeper 提出的不礼貌原则,以《雷雨》中的具体实例为语料来探讨不礼貌策略框架和不礼貌回应策略框架,以期验证不礼貌原则在中文中的可行性和解释力,并总结不礼貌策略和不礼貌回应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拓展不礼貌原则的视野,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国际商务谈判语用策略研究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国际商务谈判语用策略研究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商务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商务谈判已成为企业间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的载体和策略的体现。
礼貌原则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它强调在言语交际中应遵循礼貌原则,以维护双方的和谐关系和社会和谐。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原则的应用尤为重要。
通过遵循礼貌原则,谈判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对方的可能反应,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回应,提高谈判成功率。
礼貌原则还有助于营造积极的谈判氛围,促进双方的合作与交流。
尽管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但学术界对其内涵和适用性的研究尚显不足。
本文旨在从礼貌原则的视角出发,探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
本文将从礼貌原则的基本理论入手,深入剖析其在商务谈判中的具体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国际商务谈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文章背景及目的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世界中,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随着企业不断地扩展海外市场,跨文化沟通变得尤为重要,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从礼貌原则的视角出发,探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以期为商务人士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文章背景及目的部分主要强调了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以及跨文化沟通中礼貌策略的应用价值。
具体内容包括: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国际商务谈判成为企业间交流的重要渠道,而礼貌原则作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在商务谈判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文化差异,商务谈判往往伴随着误解和冲突,运用礼貌原则可以降低误解,促进双方的合作。
本文将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何运用语用策略,以提高沟通效果,实现合作共赢。
通过探讨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差异,文章旨在为国际商务谈判的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突性话语中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研究 近年来,冲突性话语引起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冲突性话语的缓和性回应策略研究,关于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小说《亮剑》中的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从言语行为的施为力度和语言顺应论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运行模式和语境顺应性理据,以期帮助人们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其实质。
标签:冲突性话语 回应策略 刻意不礼貌 运行模式 语境顺应性 一、引言 冲突是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交际双方之间因看法、观念、利益等方面出现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一种敌对状态。冲突可分为语言冲突和非语言冲突(行为冲突、心理冲突等)。本文的研究焦点是语言冲突,即冲突性话语(conflict talk)。针对这种话语形式,由于研究视角不同,不同学者对其命名具有多样性,如:言语不和(verbal discord)、言语对立(verbal opposition)等。冲突性话语是一种言语不礼貌行为。学界对不礼貌话语的研究较少,在语用领域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更加鲜有涉及。
国外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集中于语用学、话语分析和社会语言学视角。国内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起步较晚,如:许炳坤(2009)对电视访谈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研究,赖小玉(2011)对家庭成员之间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夏玉琼(2014)对医患会话中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等。纵览国内现有资源,尽管相关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语言结构、人际功能、种类范畴、回应语中的缓和策略以及它与权势、身份建构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学者们对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却关注较少。据此,本文以冲突性话语回应语中的对抗策略即刻意不礼貌言语行为为中心,重点研究其运行模式和语用理据,希望能丰富此领域的学术研究。
由于李云龙个人性格等原因,《亮剑》这部小说中的冲突性话语非常典型。因此,本文将其作为分析语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二、冲突性话语与刻意不礼貌言语行为 (一)冲突性话语 “冲突性话语”一词源于Grimshaw主编的论文集,指由于意见、观点、立场等方面的差异,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言运用上出现某种对立、否定或争执的状态。之后,由于研究视角的丰富性,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定义各持己见,比如:冉永平认为,在会话、访谈等言语交际中,受制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意见、观点、立场、视角等,交际主体之间就会出现争论、争吵、反对、反驳、异议等对抗性的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并体现为交际一方反对、不同意或不支持另一方的话语, 影响甚至通过话语去阻止某一交际目标的实施。通过分析发现,相关定义没有和社会因素相结合,如身份、权势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定义具有更全面的可操作性,本研究认为,冲突性话语是指交际一方因观念、立场、思想等方面的差异或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体现自身高权势地位、实现特定目的等而与另一方在话语上产生的不同程度的不和谐现象,具体表现为反驳、争吵、威胁等形式。
(二)刻意不礼貌言语 言语不礼貌是人际交流中的常态,它和言语礼貌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人们话语交流行为的统一体。Culpeper(1996)认为,不礼貌是指说话人使用言语或行为攻击对方,造成不和谐或社交崩溃。Bousfield(2008)把不礼貌描述成说话者有意为之的伤害交际对方面子的冲突言语行为。目前,学术界对不礼貌的定义还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认为,在交际中,任何给对方带来不快的话语都可视为不礼貌言语。根据交际意图的不同,不礼貌又可分为刻意不礼貌和无意不礼貌。刻意不礼貌即交际一方故意使用一些具有挑衅性的话语回击对方,从而威胁对方的面子,使自己处于交际的上风。
三、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运行模式 通过分析《亮剑》中的冲突性话语,根据言语行为的施为力度,本文发现: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主要有以下6种运行模式。
(一)负面评价 负面评价主要是通过否定性话语表达说话者对对方言行,或言行涉及的内容、观点、性质等的负面性评价,并隐含说话者的指责、讽刺、批评、侮辱等语用用意。负面评价势必会给交际对方造成面子上的损坏,伤害其人格尊严。
(1)语境:秀芹借给独立团战士送军鞋的机会,向李云龙说起妇救会的情况。
秀芹:村里的民兵都发了枪,凭啥不给妇救会发枪?这不是看不起妇女吗? 李云龙:哪能看不起妇女呢,只是怕你不会使,没打着鬼子倒把自己打了,妇女就是妇女,拿枪打仗是男人的事,要枪干啥?
秀芹:团长说话不算话,尽糊弄人,还大丈夫呢!连妇女都不如。 当秀芹提出为什么部队不给妇救会发枪的问题时,李云龙的回应话语中透露出轻视妇女的意思,并且以革命分工不同为理由拒绝发给她。秀芹听到后立刻对李云龙做出负面评价,指责李云龙言而无信,表达她的不满,使得李云龙挂不住脸。 (二)驳斥/训斥 针对说话人不合理的话语,听话人多用拒绝等对抗性的回答来进行驳斥或训斥,以表达不同看法,目的是让说话人无言以对,从而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然而,这种方式却可能会延续甚至激化双方的冲突。
(2)语境:李云龙县城赴约回来之后,赵刚正在对其进行质问。 赵刚:闲话少说,你到哪里去了? 李云龙:老在这鬼地方呆得筋骨都软了,我出去活动活动筋骨,一不留神就逛到县城了。咱乡下人没进过城,一进去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这可不能怨我,要批评只能批评你,谁让你这么小气,不把手表借我戴戴。
赵刚:你这人真无赖,我还没说你,你就倒打一耙。俗话说,话说三遍淡如水。我再说最后一遍,团长同志,你应该随时和你的部队在一起,而不应该单独行动,这叫无组织无纪律……
李云龙回来后,赵刚试图让他说出私自离开部队的实情。但是,李云龙拐弯抹角,故意推脱。因此,赵刚对李云龙的不诚恳进行严厉驳斥,同时用部队纪律训斥他,让他明白自己犯下的错误。由此可见,赵刚用严厉斥责的方式表达对李云龙做法的严重不满。(三)质疑
质疑是表达反对意见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反问句来实现。当权势位置低的一方对权势高的一方做出的决定提出疑问时,往往会使双方的对话发展成为更加强烈的冲突。赖小玉(2012)认为,说话者以强势语气质问对方,表面是要对方做出解释或进行回应,实际上是指出其观点或行为的不恰当性,将对方置于无力辩解的尴尬位置。
(3)语境:从赵家峪突围后,李云龙决定集合剩余兵力,攻打平安县城,营救秀芹,为牺牲的百姓和战友报仇。
副团长:团长,这太草率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呀,咱们手里有多少兵力?弹药是否充足?有没有攻坚重武器?鬼子增援怎么办?咱们心里都没底,再怎么样,至少也得请友邻几个县的主力部队配合一下。
李云龙:通知一下也行。要是不敢来就算了,咱们不怕撑着,自己包啦。 副团长:团长,你要三思,咱们一个团顶得住吗? 李云龙:怕什么?我是军事主官,就算将来上级要追查,枪毙我就是,你就执行命令吧。
副团长对李云龙的决定坚决反对,对其提出质疑,奉劝他要三思,做好全面 准备再攻打县城。李云龙对副团长挑战自己权威的话语感到非常恼怒,基本听不进去,扬言出了问题由他一人承担。对话之间火药味很浓。
(四)指令 指令即交际一方针对另一方发出的请求类、建议类、命令类等施事行为语力。其中,命令类的指令性话语对听话人的面子带来的威胁最大,对冲突性话语程度的加深最为明显。
(4)语境:在决定攻打平原县城之后,李云龙正在召开作战会议,分配作战任务。
副团长:团长,总要选择一个主攻方向,把主要兵力集中在主攻方向…… 李云龙:你那个战术太墨守成规,敌人的外围兵力分布在城墙上很薄弱,咱们倾其兵力四面强攻,每个点上都是主攻方向……你负责分配兵力,这件事就这么定下了,散会。
副团长对李云龙的作战方案持有异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李云龙丝毫不予理会,直接表明他的战术太墨守成规,还是坚持己见,最后直接下命令。李云龙的命令式言语表现得极为专制,加剧了会议的紧张气氛,使作战会议以不愉快的方式结束。
(五)威胁/警告 威胁/警告是一种刻意攻击性言语行为。在权势非对称或权势相当的话语交际语境中,当双方意见或看法出现不一致时,高权势者或权势相当者中的一方倾向于用威胁或警告的方式来强制对方做其愿意或不愿意做的事。Limberg(2009)认为,为了防止对方的反对,一方会通过威胁直接或间接地提出其做法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作为对对方不合作的惩罚。听话者如果不按照发话者的意愿做事,发话者就会采取对其不利的行动。
(5)语境:听闻和尚在给师部送信的路上遭土匪暗算遇害的消息,李云龙下定决心要为他报仇。
孔捷:老李呀,你不能意气用事,还是以大局为重吧。 李云龙:别说你来求情,就是刘师长来,老子也不买账,杀人抵命,欠债还钱,自古就是这规矩,谁也不能破。
孔捷:老李,咱们不是土匪,是正规军,党有政策,军队有纪律,你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今天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
李云龙:一营长,给我把孔团长他们几个的枪下了,先关起来,等咱们回来 再放人。 孔捷替刚投靠八路的土匪求情,要求李云龙以大局为重,放弃报仇的想法。但是李云龙的个人性格决定了他为和尚报仇的决心是不会变的。听到李云龙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话语,孔捷试图用党和军队的纪律压制并且威胁他。这个警告使双方的言谈骤然紧张起来。然而,孔捷的威胁不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使自己被关了起来。
(六)詈骂 詈骂是冲突性回应策略的最高表现形式,可以说是言语攻击的极点。詈骂语是一种粗俗、恶意的言辞,通常用来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强烈不满,宣泄愤怒,或实施谴责、批评、讽刺、辱骂,或阻止对方的行为等。当交际一方的情绪处于极度不满状态时,有很大的倾向会选择詈骂方式反击对方,以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
(6)语境:抗战即将结束时,楚云飞邀请李云龙赴宴。关于去不去,李云龙和赵刚正在发表各自的看法。
李云龙:要是不去,楚云飞那张嘴还不到处坏我名声,老子不能失节呀。 赵刚:扯淡,你当你是什么节妇烈女?他楚云飞是摸透了你的脾气,故意给你下套儿,你不能去冒这个险。
李云龙:老赵,咱们好像有分工呀,军事上的事我说了算,你越权啦。 赵刚:那是以前,现在我是团长,你不要搞错了,我不同意你去! 李云龙:放屁!你少给老子摆团长架子,老子给你敬礼是给你面子,让你狗日的高兴高兴,你他娘的还当了真啦?老子还非去不可,惹急了老子,老子就不认你这狗屁代理团长……
赵刚不同意李云龙去赴宴,认为这是一个圈套,使得李云龙非常不高兴。他用“扯淡”“放屁”“狗日的”“你他娘的”“狗屁”等詈骂语辱骂赵刚,作为对他的反对话语的回击。这使得双方的争吵更加激烈,加剧了言语冲突。
以上结合具体语料,阐述了冲突性话语中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6种运行模式。语言的使用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其它场合中使用刻意不礼貌用语时,既可以是上述6种中的任何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多种的结合。这取决于交际者的话语使用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