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性话语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社会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语言的“润滑”。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就某些问题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起冲突性话语,更有甚者会发生冲突性行为。
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冲突性话语形成机制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生活中语言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
冲突性话语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
“一个巴掌拍不响”,发生冲突性话语行为,必然需要双方在会话中有一个过程:一方认为另一方的话语带有攻击性,并对此进行话语防御。
我们要认清这个你来我往的交互性言语产生的机制,就需要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一、冲突性话语与会话含义理论
当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讲座上提出会话含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强调要在实际运用中分析话语的真正含义,而不是从文字中进行简单理解。
一般情况下,会话的顺利进行以遵循合作原则为前提,违反了这一原则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的违反:
合作原则下有四条准则:量的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违反合作原则就是没有遵循这四条准则,由此引发的冲突性话语并不鲜见。
繁:(毫不奇怪地)还没睡么?(立在中门前,不动。
)
朴:你?(走近她,粗而低的声音)你上哪儿去了?
(望着她,停)冲儿找你一个晚上。
繁:(平常地)我出去走走。
朴:这样大的雨,你出去走?
繁:嗯,(忽然报复地)我有神经病。
朴:我问你,你刚才在哪儿?
繁:(厌恶地)你不用管。
朴:(打量她)你的衣服都湿了,还不脱了它。
繁:(冷冷地,有意义地)我心里发热,我要在外面冰一冰。
朴:(不耐烦地)不要胡言乱语的,你刚才究竟上哪儿去了?
繁:(无神地望着他,清楚地)在你的家里!
朴:(烦恶地)在我的家里?
繁:(觉得报复的快感,微笑)嗯,在花园里赏雨。
朴:一夜晚。
繁:(快意地)嗯,淋了一夜晚。
这段对话选自《雷雨》第四幕。
周朴园开始没有回答繁漪问话,而是进一步反问繁漪昨晚去哪了。
话轮持续,周朴园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两人从会话开始就没有显示合作的态度,所说的话中并没有包含会话顺利进行应有的信息量,违反了量的准则。
周朴园质问繁漪在这样的雨天还出去,“我有神经病”的回答违反了质准则,因为繁漪没有得任何病。
周朴园注意到繁漪的衣服湿了,就说“还不脱了它”,繁漪接下来的话与之并无关联,违反了关系准则;对于周朴园来说晦涩难懂,认为她根本是在“胡言乱语”,违反了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的遵守:即使遵循了合作原则,也仍然有可能引发冲突性话语。
萍:(急切)你呢?
繁:(无神地望着前面)就走到窗户前面站着。
萍:那么有一个女人叹气的声音是你么?
繁:嗯。
萍:后来,你又在那里站多半天?
繁:(慢而清朗地)大概是直等到你走。
萍:哦!(走到她身后,低声)那窗户是你关上的,是么?
繁:(更低的声音,阴沉地)嗯,我。
萍:(恨极,恶毒地)你是我想不到的一个怪物!
繁:(抬起头)什么?
萍:(暴烈地)你真是一个疯子!
繁:(无表情地望着他)你要怎么样?
萍:(狠恶地)我要你死!再见吧!
会话很好地遵循了合作原则,两人一问一答,虽然回答的内容与问话联系紧密且无欺瞒,却仍引起了双方的冲突。
问题在于会话外的两人间的渊源与纠葛。
因而关联理论提倡一种动态的语境观,会话双方在每一轮会话结束后将新的认知加到语境假设中,在每一轮会话中不断明确双方的意图。
这一幕对话的理解就需要对之前的文本进行一定的阅读和理解。
二、冲突性话语与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
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
出于礼貌的考虑,人们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因此利奇仿照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包含六个准则:得体、慷慨准则;称赞、谦虚准则;一致、同情准则。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冲突性话语的产生是由于交际者的不礼貌言语引发的。
那些听起来让人“不怎么舒服”的话语,基本上违反了礼貌原则。
杨晓芸:呸!离婚!马上离婚!不离我现在就踩死你!
向南:呸!没门儿!
杨:呸!
向:呸!玩儿去!你给我玩儿去!你给我玩勺子把儿去!
杨:你……
向:呸!
这是《奋斗》里向杨夫妇在民政局的一段争执。
杨的第一句话就违反了赞誉准则,向和她一样运用了非常不礼貌的表示斥责和唾弃的叹词“呸”。
不论谁听到这样不礼貌话语都会觉得很不舒服。
布朗和列文森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极力想要为自己博得的一种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这种形象在交际中并非恒定,可以被损害、保持或者增强。
每个交际参与者都有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会话中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和消极面子(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的威胁。
杨晓芸对向南发出了威胁性的言语,威胁到听话人的消极面子;向南让杨晓芸“玩勺子把儿去”,也是一种通过发出命令性言语行为威胁到了说话人消极面子。
向南在他第一个话轮时说道:“呸!没门!”对杨晓芸的言语做了否定回答,威胁到了她的积极面子。
一方言语威胁到另一方的面子,另一方为保全面子就极有可能引发冲突性言语行为,即上文中提到的这种你来我往的过程。
其中也涉及了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即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如问候、道歉、道别等。
他的关注点在于我们用语言能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因而他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抽象为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塞尔又将施事行为划分为断定式、指令式、宣告式、表情式和承诺式五种。
向南说:“你给我玩勺子把儿去!”不仅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指令式的施事行为。
这种指令类型言语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威胁到了对方的消极面子,由此就有引发冲突性话语的可能性。
又如:
朴说,请母亲喝。
冲(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朴(高声地)我要你说。
萍(低头,至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冲(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繁(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朴(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繁(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
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朴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萍爸!我——
朴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朴园每句话都是步步紧逼的指令型施事行为,这些话语威胁了听话人的消极面子。
虽然每句指令话语有各自的指令对象,但实际上这些言语不仅威胁了直接受话人的面子,而且集中影射到了间接受话人周繁漪。
周朴园通过这些指令型言语行为达到了劝繁漪喝药的浅显目的,维护了自己作为封建大家长的威严、维持家庭秩序的深层目的。
戏剧冲突通过人物一轮一轮的对话逐渐凸显。
三、现实中的冲突性话语及过程初探
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性话语生活气息更浓郁,缺少了上文例子中的艺术感。
下面我们选取生活中一段冲突性话语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杨丽萍:“......我们在座的几位决定不了,不能评判你们是否是好舞者。
”
金星:“杨老师,我们坐在这位子上必须得评判,要不白拿这个工资了。
我们就是做导师来评判的。
这段舞他们俩跳得就是不好。
”
杨:“但我自己觉得这段舞非常好,而且他们跳得非常好。
(想要继续说话)”
金:“那您给票不就完事了。
您给票我不给票,就这么完事了,简单。
”
(杨丽萍在金星说完这段话的同时拍了金星所坐前面的桌子。
)
杨:“我喜欢这段舞怎么啦!”
金:“但杨老师我不喜欢你说我们为什么要坐在这个台上,不能这么说,我们是工作,我们是请来做这工作的。
”
杨:“做评委,我们能评判一个舞者,能够是好的坏的吗?”
金:“他们是好的舞者。
他们刚才跳的不是爵士舞,因为今天比的是爵士舞。
”
杨:“因为我觉得他们是好的舞者,那么一点点爵士的东西没表现出来,对吧,但他刚才跳得非常好,对吧,体现出他本身舞者的独特性。
为什么非得要爵士呢?他自己哪去了?......”
金:“我可以什么都不说,我不举票。
”
杨:“可以,但是你不能代替我。
”
金:“我没代替你杨老师,我何德何能能代替你,我对你有无限的尊重,你是咱们中国舞蹈界的第一把交椅,但是游戏有游戏的规则。
”(还在持续没有打算结束的争执)主持人:“实话实说,两位都争得很激烈,但是我内心爱她们,因为她们都是可爱的女人!艺术家就应该这样!我相信你会按下这一票。
”
这一段发生在一台节目的评审席。
冲突开始是因为一方提出一个观点寻求支持,而另一方却进行了否定:金星对杨丽萍说出的话进行了否定,两人在观点上产生了冲突,同时金对杨的观点在公众面前进行的这种直接否定,损害了杨的面子,也违背了一致准则。
金对杨的
话进行直接否定的同时,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观点,杨又对其进行了否定。
冲突话语进行过程中,在杨想继续阐述自己为什么觉得“这段舞非常好”的理由时,被金打断,抢夺了话语权。
这类行为在现实的冲突性话语中十分常见,双方都想在对话中挽回自己的面子,积极地抢夺说话机会。
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直接引发了杨拍桌子的行为,并用质问的语气将冲突推向一个高潮。
两人接下来的对话并没有提供会话所需的信息量,只是挑选其中能够挽回面子的点进行延伸阐释。
争吵持续,两人不断指责对方,用了很多否定词。
冲突性话语并没有结束的迹象,在一个节目中,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让评审通过不断争执达成共识,需要尽快结束冲突。
这时,主持人的一番话巧妙地结束了冲突,保证节目继续进行。
主持人的介入性话语充分地考虑了两位评审作为某一领域领军人物及在节目中的权威性,同时也是对两位面子的维护,不偏不倚。
这个现实中的冲突性话语,更加全面地帮助我们认识到冲突性话语由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也是现实中冲突性话语发展的大致框架。
冲突开始于会话双方没有很好的合作态度,违反了会话顺利进行所要求的原则;冲突持续,双方没有让步的意思并极力挽回在会话中失去的面子,争夺话语权、互相否定;冲突不可能一直无限制地持续,如果任何一方都不选择让步,则要么发展成肢体冲突,要么需要第三方介入来平息争执。
四、小结
冲突性话语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相对特殊的人际交流方式。
但冲突性话语不仅仅是司空见惯的语言行为,更包含更深层的语言学规律。
在经典文本和电视剧冲突性话语的例子中,可以发现它怎样违背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而导致沟通的失败和人际关系的崩毁。
虽然有些原则并非沟通的充分条件,但经过语言学的分析解读,在理解这种行为发生机制的同时,也为社会语言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指引,避免冲突的发生,保持社会的和谐和自身的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