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_冉永平

合集下载

第1192期冉永平英语学习与使用中的语用文化 (1)

第1192期冉永平英语学习与使用中的语用文化 (1)

1192期冉永平:英语学习与使用中的语用文化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6-10-14 13:27:05 编辑:点击次数:1. 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Pragmatics)又称语言实用学,是以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

同一句话的意义会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是语境。

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是如何影响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问。

2. 语用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国家教育部于2004 年1 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中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这一目标和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加强英语语用学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教学。

让学生懂得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影响是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阅读理解力及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必要途径。

2.1 语境与语音、语速、语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交流形成的语境不仅与话语内容有关,而且与讲话的缓急轻重、语音、语调也不无关系。

例如人们在激动愤怒时语速加快、迟疑不决;解释说明时语速较慢。

而说话人因语义表达的需要,对同一话语中不同的词重读则会有不同的含义(此时其它本该重读的词亦不重读)。

这就要看处于什么样的语境。

2.2 语境与语篇理解人们的言语交际是建立在最佳关联原则的基础上的,说话人通过言语行为向讲话人表示他所提供的言语信息具有最佳关联性。

而听话人以关联原则为基础调动语境进行推理,从而正确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对作者表达文章意图还是读者理解文章的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3 语境与词语理解及运用在交际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语境去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另一方面也由此而能准确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维和观点等。

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_语用移情与离情_冉永平

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_语用移情与离情_冉永平

2007年9月第39卷第5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 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 ese ar ch(bimo nthly)Sept.2007V ol.39N o.5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提要:本文以互动交际中汉语的人称指示语为对象,探讨其使用与理解的语境依赖性。

文中重点分析它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语用视点,并在语用移情功能的基础上提出/语用离情0的概念,意在补充类似词语的人际交往功能,进一步揭示语言选择存在的语用理据以及人际关系制约下的适应性与顺应性;同时说明多数条件下它们的出现受制于人际亲疏原则的支配。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语用视点、语用移情、语用离情[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7)05-0331-71.引言/有些人0、/人家0、/我们0、/有的地方0、/过来/过去0之类的词语和结构被称为/指示语0(deix is)。

根据交际中的所指信息,人们普遍将其分为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空间指示语、社交指示语、话语指示语,并已成为语用学的传统议题(Lev inso n1983;Yule 2000)。

它们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包括特定语境信息的摄取,以及百科知识、逻辑知识等的利用,否则难以理解或抉择所指信息。

不仅如此,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而非仅仅传递信息。

就指示语的信息指示功能而言,中外学者已有较多研究,恕不赘述。

但就人称指示语的语用视点和人际功能进行的专门探索还十分欠缺。

本文以汉语中的人称指示语为对象,重点探讨它们的语用视点和人际功能,尤其是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功能,意在凸显它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顺应与人际关系调节,说明言语交际中的词语选择是一个人际关系适应与顺应的过程。

2.交际中的适应与顺应为了探讨交际所涉及的社会心理,诠释制约语言符号与形式、语体风格、策略等的选择及其互动效果的语境过程,G iles等学者提出了言语交际的适应论(acco mm odation theo ry) (C oupla nd1995;Giles&Pow esland1997)。

冉永平--语用学发展概论

冉永平--语用学发展概论
1.
d. Journal of Pragmatics,Pragmatics等(2000年以来). e. 部 分 语 用 学 新 著 ( 如 Carston 2002, Levinson 2000, Marimaridou 2000, Recanati 2004等).
2. 研究视野的扩大化
80年代初,Levinson (1983)率先提出指示语,会话含意, 命题,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以语用-语言现象为重点的 议题. Leech (1983)提出以礼貌为核心的人际修辞原则等社交语用研究,将焦点转向信息传递以外的人际关系,进一步 拓展了语用学的探索范围. 狭义的语用观——语用学研究的主流 广义的语用观 a. Verschueren(1986,1989,1995,1999)等坚持语言 使用的语用功能综观论及语用学研究的综观论. b. Mey(1998, 2001)等也主张泛式的语用研究; 微观语 用学与宏观语用学之分.
可见,以传统议题为主线的局面已被打破,出现 了多议题,多视角,多学科融汇的研究格局,日益 日益 体现其有关语言使用的语用综观论. 体现其有关语言使用的语用综观论.
3.语用学的跨面研究 交叉研究日渐凸显
语用学与语法(如Green 2004) 语用学与语法 语用学与句法学(如Goldberg 2004) 语用学与句法学
再如,根据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Horn & Ward 2004)的如下议题,可略见语用学研究重心的变化: 第一部分涉及狭义的传统议题:含意,前提,言语行 为,指示语,限定性与非限定性用法; 第二部分涉及语用学与话语(或语篇)结构问题,涉 及主题与焦点,信息结构,话语标记语,话语(或语篇) 连贯,指代,省略的制约与事件参照,非句子的语用,言 语行为的语用等; 第三部分涉及语用学的交叉研究,涉及语用学与语法 学,语义学,语言哲学,语言习得,计算语言学等学科之 间的交叉关系,以及词汇,语调的语用功能与表现; 第四部分涉及语用与认知,主要议题包括关联理论, 明示与隐含信息,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语法构建的语用 特征,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默认推理等.

语用学下冲突性话语效应分析

语用学下冲突性话语效应分析

yuwenjianshe001@97语用学下冲突性话语效应分析吕梁学院 张小瑞摘要:话语冲突是一种常见的话语交际冲突,指的是两个人在交流时所站立场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观点,出现利益冲突。

本文从冲突性话语的概念、特征、未来研究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索冲突性话语在语用学理论框架下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 言语适应论 效应引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建立在话语的基础之上,通过话语交流可以叙述事实表达情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行为。

在不同的价值观、生活背景、教育背景之下,人际交往中必然会存在话语冲突和矛盾。

缓和冲突性话语就成了矛盾事物存在的另外一个方面,产生冲突与缓和矛盾作为事物的两面性共同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当中。

这两种状态的存在始终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博弈常态。

良性的互动带有善意,并且让话语双方都感觉到了有礼貌、被照顾到了面子,趋同性的话语可以有效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社会和谐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趋异性的话语会使得矛盾进一步加深,尖锐的话语成为阻碍人类良性互动的拦路石。

缓和冲突是文明社会发展追求的永恒主题,是人性的积极展现。

究其根本,就在于当代社会语言学和语言运用学的制约和转化机制在发挥着作用。

一、冲突性话语在明确冲突性话语概念之前,必须要先明确什么是冲突。

不同的群体和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原则和背景,在各自追逐利益和目的驱使下必定会产生抵触和争论。

依据冲突话语的分类标准可分为:情景冲突、主题冲突和发生方式冲突。

社会冲突与价值冲突等宏观属性的属于主题冲突。

家庭冲突、个人冲突和组织冲突则属于情景冲突。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属于发生方式冲突,即言语冲突。

冲突性话语即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当事双方对于问题焦点产生的对立和不相容,依靠语言形式和行为策略来体现分歧,具有排斥性、负面性和干预性。

此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个人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必然会对同一事件产生截然相反的观点,随着会话的进一步深入,不同点会扩展到立场、原则等角度上,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对抗性言语行为和事件。

《生活大爆炸》中冲突性话语的冲突方式解析

《生活大爆炸》中冲突性话语的冲突方式解析
1 4 3
( 三) 直接 否定 式
P e n n y 前男友的不满情绪, 来表达 自己的嫉妒。紧接
着S h e l d o n和 H o w a r d各抒 己见 , S h e l d o n 认为 L e o n a r d 应 该反省 , 不 再去 想恋 爱 或者 继续 追 P e n n y , 而H o w - a r d则认 为 L eo n a r d应该 努 力 去 追 P e n n y 。本 例 既运
反 申诉 式 是 指 交 际 中 的一 方 并 不 直 截 了 当 地
表 达 自己 的反 对 , 而是 通 过 表 达 自 己 的意 见 、 观 点
话、 访谈等言语交际中, 受制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意 见、 观点、 立场 、 视 角等 , 交 际主体之 间就会 出现争 论、 争吵、 反对 、 反驳 、 异议等对抗性的言语事件和言 语行为, 并 体 现为交 际一 方反 对 、 不 同意或 不支 持另 方 的话语 ” 。 …G r i m s h a w把 冲 突话 语 称 为 “ c o n f l i c t
反问质疑式在冲突话语 中的应用影响并 限制了听话
人 在本 次 冲突 中的主动 性 。
作者简介 : 孙乃玲 ( 1 9 6 6 一 ) , 女, 甘肃甘谷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 学院副院长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 向: 英语语言文化和英语教育。 庄 敏( 1 9 8 8 一 ) , 女, 江苏常州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 学院硕士研源自 生, 研究方 向: 英语语言学 。

或者是 阐述理 由, 来 明确表 达 自己 的反对 立 场 。 此方 式 仅 仅 是 阐述 自己 的 观 点 , 而 并 不 是 直 接 反

言语不礼貌的语用学研究述评

言语不礼貌的语用学研究述评

言语不礼貌的语用学研究述评赖小玉【摘要】This paper is a survey of the pragmatic studies about 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First,it introduces the multiplicity of the terminology and the relevant definitions.Then,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previous studies,the paper discusses various research perspectives.Finally,some topic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impoliteness are proposed.%文章全面回顾了国内外言语不礼貌的语用学研究。

首先讨论不礼貌术语的使用及其界定;然后回顾不礼貌研究的多个视角,以揭示此类语言现象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最后总结出有关言语不礼貌的待研究议题。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言语不礼貌;术语;语用学【作者】赖小玉【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商学院,广东广州5114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言语礼貌与不礼貌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交际中,它们是交际的两个对立体。

礼貌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而不礼貌是交际者威胁对方面子,并导致不和谐的一种交际行为,因此长期被忽视。

但是,言语不礼貌的引发原因、表现形式、人际效应等在现实交际中广泛存在却又非常复杂,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对不礼貌现象的系统研究。

最近二十来年,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此类语言现象,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本文拟回顾言语不礼貌的语用学研究概况,包括术语的使用及界定、研究的多个视角与待探索的议题等。

外语学习的语用学综览与管见_冉永平

外语学习的语用学综览与管见_冉永平

see” ,“ I know ” , “ you mean” 等插入性 的话语标记 语 ( discourse marker) 。 它们的功能并非在于表达 语义 信息 。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 , 类似常用语已受到第二语 言和外语等研究者的注意 , 被看成是影响目标语习得与 学习的一 个前 期因 素 , 并被视 为 “ 助阶 石 ”( stepping stones) , 一旦习得者或学习者意识到类似常用语的语用 功能 , 便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使用话语( House 1996) 。 也有学者认为 , 无论是在外语学习之初还是在后期 , 常 用语的掌握和使用同样十分重要 , 是语用能力的体现 。 在英语等外语交际中 , 说话人能否流利 、恰当地使 用以上常用语 , 是其语用流利( pragmatic fluency ) 的重 要标志 。很多场合下 , 语言使用并非在于传递语言信 息 , 而在于建立 、维护人际关系 , 或推进人际交往的顺 利进行h , w ell , I mean , you know , okay 等常用语具有言语交 际的多功能性( 冉永平 2003) 。 难怪 H ouse( 1996) 将类 似用语视为“ 话语润滑剂” ( discourse lubricants ) 。例 如: ( 1)A : Are you leaving ? B: Yes well I don t think so . ( 2) A : Could you perhaps you know lend m e som e m oney ? B: Wel l I mean it depends on how m uch you had in m ind . 上例中斜体部分的恰当运用无疑有助于言语交际 的顺利进行 , 且体现其语用流利性 , 如果将它们去掉 , 所传递的语义信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 类似的常用语对培养 、提高英语等目标语的语用 能力 、 语用流利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 不过至今还缺少这 方面的系统研究 。 House( 1996) 等曾考察过常用语对 语用流利性的影响 , 尤其是它们的功能和语境分布对 语用流利性的作用 。该研究对目标语教学与学习的启 示是 , 目标语的语用流利性可通过恰当的引导与学习 得到提高 。 Thom as ( 1983) 和 H ouse ( 1993) 的研究也 表明 , 甚至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 失误也多数源于不能恰当使用常用语 。 因此 , 从语用 学的角度来说 , 根据语境特征恰当地使用类似用语是 语用流利性的重要标志 。 3. 语用目标 根据 Chom sky 等提出的先天假设 , 人们天生就具

家庭成员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分析

家庭成员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分析

19 年 出 版 的 《 突 性话 语 》 i a ) 。该 论 文 集 收 录 90 冲 ( c Tl 中 t k 了世 界各 地 冲 突性 话 语 研 究 者 发 表 的 l 篇 论 文 ,涉 及 课 堂 冲 2 突性 话 语 、法 庭 冲 突性 话 语 及 家 庭 冲 突 性 话 语 等 方 面 。 比如 wiim C r r和 hm s i o 美 国 幼儿 园 孩 子 的 冲 突 性 话 la os o r0 a z 把 1 a Rz 语 和 意 大 利某 幼 儿 园 孩 子 的 冲 突 性 话 语 进 行 了对 比研 究 。然 而 直  ̄2 世 纪 这一 研 究 才 逐 渐 吸 引 国内 学 者 的眼 球 。赵 英 玲 J t1 (0 4 对 冲 突性 话 语 分 析 的 背 景 、 义 和研 究 方 法做 了 介 绍 , 20 ) 意 利 用 民 俗 学 方 法 分 析 汉 语 ,对 汉 语 中的 冲突 性 话 语 进 行 了较 为 详 细 的论 述 分 析 ; 永 平 (0 0 进 行 了 有 关 冲 突 性 话 语 的 冉 2 1) 语 用 学 研 究 概 述 , 析 了 冲突 性 话 语 的语 用效 应 , 分 阐释 了适 应 论 下 冲 突 性话 语 的趋 异 取 向 。 总 体 而 言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于 冲 突 性 话 语 的研 究 无 论 从 广 度 还 是 深 度 上 来 说 都 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 果 ,他 们 的研 究 大 多 数
应 负面 语 用 效 应
是 以 自然语 言为 语 料 进 行 分 析 的 。 实 上 , 事 由于 冲 突性 话 语 在 现 实 交 际 中 广 泛 存 在 , 十 分 复 杂 , 难 以捕 捉 . 此 本 文 且 又 因 试 图 用前 人 的研 究 方 法 对 一 些 剧 本 和 影 视 作 品 中 的 冲突 性 话 语进行分析 , 旨在 扩 大 研 究 范 围 、 阔 研 究 视 野 . 日常 生 活 开 对 中人 们更 有 效 地 利 用 积 极 的 冲 突性 话 语 、控 制 消 极 的冲 突 性 话 语 提 供 理 论 指 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年 5 月 第 33 卷 第 2 期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May 2010 Vol.33 No.2
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冉永平
提要:本文以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它们对人际关系建构与解构 的语用效应,列举并探讨冲突性话语引发中的主要语言手段;再从语用学的角度,借助人际交往的 适应论,参照类似语言手段选择的和谐取向,重点分析冲突性话语引发的趋异取向,意在揭示非和 谐类话语出现的语用理据,为人际交往中对撞性话语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2. 冲突性话语的两种效应
言谈互动中说话人的断言、批评、指责、
指使、质问、反问等可能引发听话人的对撞性 回应,即冲突性话语,此时说话人的话语就是 冲突引发语,类似话语本身也是冲突性话语。 Eisenberg 和 Garvey(1981)认 为 ,反 对 、异 议 等可以针对某一行为、请求、断言等,并引发 听话人的对立性回应。 也即,通常情况下冲突 性话语产生于异议、辩论、争吵、批评、责备、 质问等言语行为, 源于交际双方在认识、态 度 、 情 感 等 方 面 的 趋 异 , 甚 至 对 立 (Farris 2000;Norrick & Spitz 2008)。 针对说话人的 话语, 听话人的回应主要体现出两种可能性 (图示,见下页)。
(1) 丈夫怀疑妻子与王某之间有不正当 的男女关系。 以下是丈夫、妻子和王某在《江 苏卫视》“人间”栏目(2009 年 4 月)的对质片 段。
王某:(面向主持人) 我们之间根本就
没有他说的那些事,......,他太小气! 丈夫:(转向王某)我跟你说,你不要再瞎
掺合了,你把我家都搞成这样子啦! 再下去, 我饶不了你的,跟你说!
“不行。 ”(人事干部) “……”(许志杰听后很气愤,未立即 回应)。 可是,许志杰突然非常气愤地把头上 的帽子摔在地上,高声叫嚷:“那么,老子也不 干啦! ”(沙舟《爱河》) (5)2009 年 4 月 11 日,某大学教工团体 乒乓球决赛中观众和裁判之间出现了争执:
观众一:刚才那球擦边! 关注二:对呀,擦边。 裁 判:没有,4∶3。 观众二:擦边啊! 裁 判:没有擦边! 我是裁判,难道看不 到吗?! 观众二:肯定擦边! 这人......。 裁 判:比赛继续,4∶3! 例 (4) 中 , “ 不 行 ” 表 示 说 话 人 的 直 接 反 对 , 由 此引发了听话人的对撞性回应。 例(5)中,观 众和裁判之间出现了对撞性的争执语对,其 中裁判进行了两次否定, 第二次否定时还凸 显了身份特征“我是裁判”,表示强势否定,也 是说话人试图解决冲突的一种强势手段,因 此在对方的对撞性回应“肯定擦边! ”之后,他 再利用该身份特征,试图强势地终止该冲突。 以上讨论了直接否定言语行为引发的话 语冲突。其实隐含否定也可能引发类似冲突, 因 为 按 照 Brown 和 Levinsin(1987)的 观 点 , 否定都是对他人正面面子的威胁; 也违反了 Leech 的人际修辞原则(如“礼貌原则”)的约 定,因此容易引发交际双方在言辞上的对撞, 出现冲突性话语(Bousfield 2008)。 4.2 元语用否定评价语 元 语 用 否 定 评 价 语 (metapragmatic comment) 是 一 种 负 面 性 话 语 , 是 说 话 人 对 对 方的所言、所行或相关内容、观点等进行的否 定评价,并隐含说话人的批评、指责、阻扰等 语用用意,且带有强势语气。 比如,汉语中的 “乱讲! ”、“乱说! ”、“胡扯! ”、“鬼扯! ”、“废 话 ! ”、 “ 胡 说 八 道 ! ” 等 以 及 英 语 的 “Nonsense! ”、“Rubbish! ”等,具有社交语用 的负面性,如直接威胁听话人的面子、身份、 地位等,因此容易引发交际双方之间在情感、 态度、看法、立场等的对立及言语行为上的对 撞(Boxer 2002;Lee 2008)。 例如: (6) 陈: 美国人对婚姻是不是还是满重 视?
第二,表示接受、认可、妥协等,即出现缓 和性话语,或回避对方的冲突性话语。 这利于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中冲突性话语的构建模式及其 制 约 机 制 的 语 用 分 析 ”(批 准 号 :09BYY070)的 阶 段 性 成 果。 作者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
冉永平
151
说话人
断言 异议 反对 抱怨 批评 责问 威胁等
王某:你不要威胁,我跟你说! (因双方言 辞激烈,节目中断)
此例中说话人(王某)解释了与对方妻子 之间的关系,并附带“他太小气”的负面评价 语,这直接引发了对方回应时的警告与威胁。 这就是一种言辞的对撞。 这样,该附加评价语 和对方的回应语都成了冲突性话语。
可见,冲突性话语的引发是双向的,并具 有很强的对撞性。 如果说话人的话语没有直 接引发对方的反对、不满、威胁、警告等,如出 现了听话人的回避、接受、缓和性回应等,说 话人的话语就不是冲突引发语, 因为没有引 起对撞性回应。 例如:
(2)“火烛啊! ”一位阿姨喊着从大楼中跑 出来,他后面跟着的几位居民,有的还在穿衣 服,有的满脸懵懂,“好像还在做梦一样,大清 早的! ”站在楼下的居民如此抱怨,大多数人 穿着单薄, 脚上的拖鞋还未及换。 (《南方日 报》,2009 年 1 月 16 日)
(3)周蘩漪:你? 你也骗我? (低声、阴郁 地)我从你们的眼神看出来,你们父子都愿我 快成疯子! (刻毒地)你们偷偷在我背后说冷 话,说我,笑我,在我背后计算着我。
角色互换
听话人
回应一
回应二
否认 反对 反驳 抗议 威胁 警告等
接受 认可 妥协 回避等
引发冲突
加剧冲突
冲突性话语
-语用效应
+语用效应
弱化冲突 缓和语
+语用效应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建构
弱化双方之间的言辞对抗, 进而缓解对立情 绪。 这是冲突性话语引发的一种正面效应(+ 语用效应),如出现观点或看法的趋同,利于 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这也是人际关系的建构 过程。
第一,表示否认、反对、反驳等,即出现 冲突性回应。 这会加剧双方的对立,如出现 观点、看法等的趋异,或引起抱怨、愤怒、不 满等负面情绪,影响人际和谐。 对人际关系 来说这是冲突性话语的负面语用效应 (-语 用效应),我们将这视为人际关系的解构过程 (deconstructive process)。 然 而 ,冲 突 性 话 语 也可能改善并提升人际关系, 或因冲突消解 后加深交际主体之间的情谊等, 这是冲突性 话语产生的正面语用效应 ( + 语用效应),是 人际关系的建构过程(constructive process)。 前一种效应比后一种效应更常见。
周 萍:(镇静自己) 你不要神经过 敏,我送你上楼去。
周蘩漪:(突然地,高声)我不要你送, 走开! (恨恶地,低声)我还用不着你父亲偷偷 地,背着我,叫你小心,送一个疯子上楼。
周 萍:(抑制着自己的烦嫌) 那么, 你把信给我,让我自己走吧。 (《雷雨》)
例 (2)的 画 线 部 分 是 一 种 抱 怨 , 表 示 说 话 人的不满、发泄怨气,但该话语却是单向的, 并未引发听话人的对撞性回应, 因此不是冲 突性话语。 例(3)中,说话人(周蘩漪)表现出 对周萍的极度不满与愤怒,尽管如此,听话人 (周萍)克制了自己的情绪,也没进行对撞性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言辞对撞、趋异取向、适应论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105(2010)02-0150-08
1. 引言
冲突与缓和是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两种常 态。如何避免或化解冲突,实现语言缓和是交 际中话语选择及其语境下语力博弈的动态过 程。在该过程中,冲突性话语的产生就是说话 人和听话人之间在认识、 立场、 观点等方面 “趋异 / 求异”的一种表现;而缓和则是其实现 “趋同 / 求同”的过程或结果的表现。针对类似 现象的系统研究十分欠缺, 多数研究都是局 部的, 未能体现人际关系制约下言语交际的 互 动 过 程 (Rudanko 2006;Norrick & Spitz 2008;Zhu 2008); 国内的研究也多是针对异 议、 抱怨等言语行为的语用学或社会语言学 研究,主要涉及它们的言语行为范式、影响因 素等, 很少专门讨论它们引发的人际冲突和 冲突性话语, 结合人际交往理论的语用阐释 则更少 (赵英玲 2004; 高萍 2006,2007;万 斌、王满荣 2006;王林海、赵海燕 2008)。 本 文以冲突性话语为讨论对象, 探讨人际关系 制约下冲突性话语的引发及其趋异取向,揭 示类似非缓和性话语产生的语用理据。
152
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
回应,类似的单向性话语不属于冲突引发语, 也不是冲突性话语。
可见, 冲突引发语就是说话人直接引发 了听话人的反对、不满、否定等的话语,多带 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因此,此类话语中常出现 否定性标记“No! ”、“Nonsense! ”或表示不信 任的语气词 “ah” 等, 表示强势反对(Boggs 1978;Goodwin 1983)。 强势反对是未成年人 言谈中常有的, 并具有明显的对撞性(Leung 2002); 或出现 “不”、“不是”、“不对”、“算了 吧”、“乱讲”等,并伴随一定的强调语气,表示 强 势 异 议 (aggravated disagreement) (Kuo 1992)。 另外,直接的、强势反对语的使用不仅 表示交际主体之间的亲密关系, 还表示他们 之 间 希 望 保 持 真 诚 和 自 我 独 立 的 愿 望 (Kuo 1992),这说明冲突性话语也可能出现在亲朋 好友之间,预示其语用效应也可能是正面的, 而非仅是负面的。
4. 冲突性话语的引发语
4.1 直接否定语或否定性言语行为 直接否定语指“不 / 没有+……”的结构, 也包括“不行”、“不对”、“不是”、“不许”等表 示直接否定用意的言语行为, 它们表示说话 人对某一观点、行为、态度、建议等的直接反 对、阻扰等。 在语用上,它们容易引发对方的 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或引发反对、抗议等 言辞上的对撞性回应, 因此属于威胁面子或 不礼貌的言语行为(Bousfield 2008)。 例如: (4)“我 看 ,人 留 下 先 工 作 , 手 续 是 否 请 组 织上派人去办?”许志杰向人事干部请求先留 下陆云青在工地工作,再回去办理人事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