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准断句

一、掌握断句六大标志

——知从何处断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其前其后可考虑是否断开。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代)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尤其注意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代)词,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常见代词有:

(1)“我”:吾、余、予……

(2)“你”:尔、汝、女、公、卿、君、若…

(3)“他”:彼、此、其……

(4)“这”:此、是、斯、兹、夫……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

[应用体验]

1.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于)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应用体验]

2.用“/”为下面文段画线的句子断句。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三)凭借虚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特别关注5种情况

(1)“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5)“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都不能点断。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应用体验]

3.请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四)凭借特殊句式断句

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等;

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

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

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

[应用体验]

4.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据此特点可断句。

[应用体验]

5.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六)凭借修辞断句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到对偶、排比、对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例】请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应用体验]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二、应用两步解题流程

——快析巧断定答案

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

【特点】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选项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

[典例示范]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点津】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可以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解题的关键,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

比如“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本处是说“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然后结合后面句子“承宪妻每扬言……”中的“承宪妻”为名词,作主语,前面一定要停顿。由此可排除A、D两项。再分析B、C两项,不同停顿的句子为“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句中的“承宪妻每扬言”含有主语和谓语,“扬言”缺少宾语,所以“事由己发”是“扬言”的宾语,后文“用以恐喝勋贵”为这样做的目的,故“扬言”后不能断开,整句话可译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故可排除B项。答案为C项。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

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文言文翻译之快准断句

一、掌握断句六大标志——知从何处断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三)凭借虚词断句

(四)凭借特殊句式断句

(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

(六)凭借修辞断句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之快准断句

一、掌握断句六大标志

——知从何处断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其前其后可考虑是否断开。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代)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尤其注意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代)词,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常见代词有:

(1)“我”:吾、余、予……

(2)“你”:尔、汝、女、公、卿、君、若…

(3)“他”:彼、此、其……

(4)“这”:此、是、斯、兹、夫……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

[应用体验]

1.请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于)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点津】找出名(代)词:“宰相李揆”、“休烈”(反复)、“国史”、“史馆”、“国子祭酒” 、“之”(反复)。

参考答案: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参考译文:

于休烈不久调任工部侍郎、修撰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帝非常赞许他。宰相李揆为人骄傲且嫉妒贤能,因为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齐列,嫉妒他,上奏折让于休烈任国子祭酒,权且留

在史馆修撰(史书)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恬然处之,丝毫不介意。

(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应用体验]

2.用“/”为下面文段画线的句子断句。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答案】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信)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译文】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各自是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您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所捉?”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陛下您所捉获的原因。”

(三)凭借虚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特别关注5种情况

(1)“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5)“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都不能点断。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应用体验]

3.请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点津】(1)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于、而、也、其、者、则;

(2)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而(某些)、其、则”属于句首虚词,“也、者”属于句尾虚词,“于、而(某些)”属于句中虚词。

【答案】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译文:徐孟祥隐居深山,不被世俗重用,贫穷困顿居于人下,就像天寒地冻的冬天;说到他用善惠及别人,并且有成就万物之心,他这样做大概不是为了结果吧!这就如大雪一样有蕴含生机、消除灾祸的功绩啊。

(四)凭借特殊句式断句

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等;

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

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

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

[应用体验]

4.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解析:这段话的末尾有两个“德”字连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要断开。从第二个“德”字到结尾,“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很明显是结构为“……者……也”的判断句式,判断句中间的“者”,表示判断内容和被判断对象之间的停顿,必然要断开。

【答案】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译文】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据此特点可断句。

[应用体验]

5.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点津】两个对称句:“冠足以修敬”与“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饰”与“不务其美”。

【答案】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就会欢悦。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

(六)凭借修辞断句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到对偶、排比、对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例】请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点津】例句中多次出现两字重复,运用了顶真手法。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

[应用体验]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点津】不难看出有四组对

比句:“贵诈力”与“贱仁义”相对,“先”与“后”相对,“富者”与“贫者”相对,“国强”与“弱国”相对。

参考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参考译文:

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他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

二、应用两步解题流程

——快析巧断定答案

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

【特点】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选项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

[典例示范]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点津】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即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可以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解题的关键,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

比如“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本处是说“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然后结合后面句子“承宪妻每扬言……”中的“承宪妻”为名词,作主语,前面一定要停顿。由此可排除A、D两项。再分析B、C两项,不同停顿的句子为“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句中的“承宪妻每扬言”含有主

语和谓语,“扬言”缺少宾语,所以“事由己发”是“扬言”的宾语,后文“用以恐喝勋贵”为这样做的目的,故“扬言”后不能断开,整句话可译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故可排除B项。答案为C项。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点津】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由此可见“痴名”后必定停顿,可排除A、D两项。

比较B、C两项,不同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者”两种断法皆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必定归到上句,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B项,确定答案为C项。

答案:C

【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

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点津】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寡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然后分析“时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此处大意是“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不能看作“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时”,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

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文言文翻译之快准断句

一、掌握断句六大标志——知从何处断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三)凭借虚词断句

(四)凭借特殊句式断句

(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

(六)凭借修辞断句

二、应用两步解题流程——快析巧断定答案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可以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解题的关键,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经典句子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1、见侮而不斗,辱也。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一寸山河一寸金。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5、不迁怒,不贰过。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县的人对他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

以为戒,有则改之。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11、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12、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13、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译: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中抚尺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1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15、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受到两狼的攻击。 16、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译: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训练

(一)崔枢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蓄异宝?”伺无人,置於柩中,瘗於阡陌。後一年,崔游丐毫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於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於毫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沛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得疾既笃笃:沉重 B.脱殁,君能终始之否脱:假如 C.巡州邑以自给巡:巡视 D.并勘珠所在,陈於公府勘:寻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海贾同止同止:同住 B.今疾势不起不起:不能起床 C.实至宝也至宝:最好的宝贝 D.汴帅王彦谟奇其节奇其节:对他的节操感到惊奇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 2)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 (二)淳于髡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史记·滑稽列传》 1、解释下列括号中的词。 1)道飞其鹄(道:) 2)多相类者(类:) 3)是不信而欺吾王也(不信:) 4)叩头受罪大王(受罪:)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水上 B.齐王使臣来献鹄 故来服过痛吾两主使不通 C.去我飞亡 D.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欲赴他国奔亡故来服过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 2)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3)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翻译整理 (31~60) 3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主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32.管鲍之交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33蜀贾卖药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其中)一人优质不优质的都进货,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其中)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点,不计较。于是(人们)争着到他那(买药),他店铺的门坎每个月换一次。过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那专门进优质品的商人,中午时的店铺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 郁离子见了叹道:“当今为官的,也如此啊!从前楚国边远的三个县的三个县官。其中一个廉洁却不能得到上司的提拔,他离任的时候,没有钱租赁坐船,人们都笑话他认为他蠢。其中一个选择方便获取的利益就取,人们

古文之句子翻译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句子翻译训练 《小石潭记》(八上)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动,俶而远逝。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水)像蛇那样蜿蜒曲折,时隐时现。 9.其岸势犬牙差互。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马说》(八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千里马吧!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 ——抄完,跑者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4翻译句子

命题方向四翻译句子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命题方向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 学生甲(1)其中难道没有 刚正的人,但不能 忍受龃龉,大多无 法安身。 4分 “但不能忍受龃龉”,文白掺杂,读者还是不知道具 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但禁不住抵触 排挤。”该生对“龃龉”一词该译不译,导致丢分。 (短板一:该译不译, 文白混杂) (2)副使崔应麟看 见百姓吃湖中雁 的尸体,便包来给 陈登云看,陈登云 上报给朝廷。 3分 “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该生译为“尸 体”,脱离语境,生硬翻译,导致丢分。 (短板二:脱离语境,生硬翻译) “登云即进之于朝”中“即”是“随即”之意,该生 遗漏,导致丢分。(短板三:要点遗漏,字未落实) 学生乙(1)其间难道没有 刚正的人,但禁不 住抵触排挤,大多 无法过上安稳的 日子。 4分 “不能安其身”中“安”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保 全”的意思,该生不能甄别该词类活用,译为“安稳 的”,导致丢分。(短板四:该活不活,词意谬错) (2)副手崔应麟看 见百姓吃湖泽中 2分 句中“副使”为官职名,不用翻译,该生译为“副 手”,画蛇添足。(短板五:不译而译,画蛇添足)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答题技巧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 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 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

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 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 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 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 "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25.★和尚敬茶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参考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阅读训练】 1.解释: (1)以:凭借,因为;(2)及:以及;(3)进:进献;(4)待:等待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热:热情

答案:C (A储蓄;B恭敬;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A.愉快、满意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D.仇恨、恼怒 答:C 31.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复件 中考文言文阅读篇目中重要句子翻译的整理复习

中考文言文阅读篇目中重要句子翻译的整理复习 《<论语>十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夸父逐日》 9、道渴而死。译文: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公输》 10、夫子何命焉为?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1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文:北方有人欺侮我,我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 12、请献十金。译文:请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 13、宋何罪之有?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4、然胡不已乎?译文:但是为什么不停止呢? 15、胡不见我于王?译文: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16、此为何若人?译文:这是什么样的人? 1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文: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行为一样的。 1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文: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的进攻。 19、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译文:我知道用来抵挡你的方法,可是我不说。 20、虽杀臣,不能绝也。译文: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鱼我所欲也》 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练基础 1、【18届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母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通邀,邀请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完成 【答案】B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B.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C.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D.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文言文经典句子翻译

中考文言文经典句子翻译及考点归纳 新疆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黄萍 邮箱:huangf@https://www.360docs.net/doc/d48276767.html, 邮编:839009 【中考试题分析】 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考题中设置的文言文翻译题目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反映人物性格、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句子,或者是琅琅上口、意蕴优美、至今流传甚广的名句,抑或是含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虚数、词类活用、句式特点明显,或者词法、句法有变化的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试题得分解析】 一般来说,文言文句子翻译中往往含有“知识点”,即得分点,在评分时各知识点都占据一定比例的分值,如若答不到或答不完整这细小的得分点,该试题往往拿不到满分。所以掌握文言文句子翻译必须要弄明白句子的知识点即得分点所在。 【中考文言文经典句子翻译及考点归纳】 《论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得分要点分解:词类活用。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知识。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得分要点分解:名句。罔,迷惑。殆,有害。 翻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也是有害的。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得分要点分解:三,古代表示多数,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行,走路。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掉它。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得分要点分解:(前四个)知,知道,懂得。(后一个)知,通“智”,聪明。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得分要点分解:凋,凋谢。 翻译: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桃花源记》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得分要点分解:乃,竟。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不论”。 翻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2分,各1分)(1)慢;(2)看。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2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语文组安彦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强化文言翻译知识的记忆,使学生能够科学思维,规范翻译,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文言翻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现场指导、分析、点评,再进行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做到对文言翻译的知识心中有数,对翻译不惧怕,能把知道的词句译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强化文言翻译知识记忆与方法运用,训练翻译思维,规范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教学措施: 知识回顾、实践运用、指导点评、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些因文言翻译错误而闹出的笑话。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让你忍俊不禁的答案: 1.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 2.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其实,第一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是词类活用,可理解为“用蹄子踢”,“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应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去踢老虎”。第二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代词,应该翻译成“你”,整句的意思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以上的翻译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家还记得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吗? 二、知识回顾:(此部分让学生自己回顾,详细内容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23-124)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专题突破

20XX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专题突破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节选自《颜氏家训》) 【答案】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练基础 1、【18届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母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

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通“邀”,邀请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200522181250)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2)平生于书 (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2)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 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2)辄以水沃面:(3)食不给:(4)乃至被谗受贬: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文言文阅读——翻译句子

文言文阅读——翻译句子 1.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的文字。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是非君子之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将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

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短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近。”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子夏之晋,过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

一、楚人学舟 【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椎鼓径进……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或.谓之曰(有人)(2)以.子之长(凭)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译文: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一牛且.数万斤(将近)(2)募能出.之者(使…出)(3)徐.去其土(慢慢地)(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填满,充实)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椎鼓径进…… 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译文: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译文:那横木就像秤杆秤锤称东西的样子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于是船浮起来,铁牛也被钩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答:怀丙和尚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四、勉谕儿辈 【原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等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3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译文: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答:要求我们要节俭,千万不能浪费。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返回困难。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答:有必要。因为一有利于美德的培养。二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已。过多的奢侈和浪费会使我们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最终导致整个社会走向灭亡。 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雨(y 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②陛:宫殿的台阶。③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