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青红》分析

电影《青红》分析
电影《青红》分析

电影《青红》——视听语言分析

片名:《青红》

导演:王小帅

编剧:老泥、王小帅

摄影:

主演:高圆圆、李滨、秦昊、姚安濂

国家:中国

时间:2005年

故事梗概:

在青红幼儿时,便随父母同工厂一起迁往贵州的偏远小镇落户。十几年后,青红已是一所技术学校的学生,并有了自己的男朋友,一个同父亲在一个工厂工作的当地人。

青红的父亲一门心思地要带领全家回上海,阻挠青红与当地人恋爱。

青红对上海没有好印象,反而对生活了十几年的小镇充满感情。青红的男朋友小根,发工资后给青红买了一双红色的高跟皮鞋,悄悄地放在了青红的课桌里。青红上课时发现了那双皮鞋,欲看又止。放学后,青红在好朋友小珍的鼓励下,试穿那双红色的高跟鞋。不巧被接青红放学的父亲发现了。在父亲愤怒的注视下,青红穿着高跟鞋随父亲一起回家。到家后,父亲责问鞋那里来的,是不是那个“小混蛋”送的?青红不承认。愤怒的父亲将高跟鞋仍出家外,并下决心对青红严加看管。

从此,青红便在父亲的看管下,不但失去了外出实习的机会,更失去了和小根约会的机会。

青红看到好友小珍因追求爱情私奔后,两个家庭的争吵、着急,父母们四处寻找,让青红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恋爱不是两个年轻人自己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认清现实的青红开始慢慢地疏远小根。固执的小根,天天在约会地点等青红。

当青红意识到父亲很快会带全家离开小镇时,一天晚上,青红来到约会地点,告诉小根,我们要走了。愤怒的小根借着酒劲强暴了青红。

父亲得知后,发疯般的找小根拼命,被工友们拦下。

父亲到公安局报案。小根被公安局带走,青红在家自杀。

由于抢救及时,青红没有生命危险。但精神恍惚,终日在家,不能上学。

为了让青红有一个好的恢复环境,父母在好友的帮助下,决定离开小镇,回上海。

就在青红全家回上海时,半路遇到公审大会,宣布公审结果,小根被判重刑。

枪声响起,青红的梦破灭了,带着心灵的伤痕,精神的崩溃,最终随父母离开了这座小镇。

一、影片的开始段落

(一)片头——黑底白字式

影像:

黑底。黑底上面是白色的字幕:

某某公司、某某公司联合出品——淡出

淡入——影片的文字背景介绍:时间、地点、因何而来、盼望着回到故乡——淡出

淡入——片名——《青红》

声音:

在文字背景上出声音——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第六套广播体操,……

随着广播体操的音乐声,左上角出现——片名《青红》

分析:

影像——

《青红》的片头是单纯的黑色片底,黑色中央,一行行地出现字体正规的白色字幕。

简单的黑白二色的对比,使影片的片头具有一种质朴、凝重、严肃的艺术效果。

这种影像方案的设计,与影片严肃、凝重的主题和纪实风格相一致。

声音——

片头的声音部分,是由人声和音乐两部分组成的。声音在此是以一种开放、活泼的形态出现的,弥补了片头影像部分的呆板、提供了新的信息。

如果说片头的影像部分是“静”的,是“收”的,那么与之对应的声音部分,则是“动”的,“放”的。使片头形成——动、静结合,相互补充的视听效果。

广播体操的声音,在表面上不具备任何情节意义,但它的出现,引出了下面的场景——即,人物的出场和身份的界定。

(二)人物出场

A:第一位人物出场的场景分镜头文本:

镜头1:内景,楼房走廊。全景——推——。构图——遵守平衡原则,机位居中,大片的暗影包裹着窗户,造成压抑感。

走廊内放置着撑开和未撑开的雨伞,多数为黑色。走廊尽头的窗户上,绑着两个高音喇叭,正在播放广播体操。演职人员的名字在此画面上出现

镜头2:内景,窗户全景——推——机位居中。

前景——窗户,背景——做操的人。演职人员的名字继续出现

镜头3:外景,小全(固定),构图(线条),机位(画左)——许多做操的人。

镜头4:外景,中景(固定)机位(画左)——出场人物在做操。

分析:

影像——

镜头1,走廊内的雨伞,说明此地雨多,且阴、晴不定。雨伞多为黑色,表明是那个年代的产品。高音喇叭,也表明是那个年代所特有的。

镜头2,从窗户内可以看到窗户外做操的人。

镜头1和镜头2的构图,利用了走廊中的窗户,隐喻外面做操的人生存空间的狭小和不自由。

镜头1与镜头2采用“动接动”的组接方式。

演职人员的名字在镜头1和镜头2出现,将片头的部分内容延至人物出场的场景中来表现,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加画面的信息量,也能缩减影片的时间。

镜头2与镜头3采用“动接静”的组接方式,从室内转到室外。

采用无技巧转场——

相同主体——做操的人,从而将我们的视线引向第一位出场人物。

镜头4,第一位出场人物出场——女性,中景,欢快地做着广播体操,时而从画面下方出画,时而从画面下方入画。

通过这几个镜头,可以看出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十八、九岁的在校女学生。

蒙太奇——

前进式句子。逐步接近出场人物,最后一个镜头,揭开人物的面纱。

光效——

室内:采用窗户射进来的自然光源,使得走廊具有纵深感,暗部与亮部的层次依次渐亮。

室外:由于是阴天,采用的是天空光源。人物无阴影,明亮。

色调——

镜头1中大片的暗影,从窗户中透射出的天空光也为偏蓝的冷色调。这个镜头奠定了全片的主色

调——冷色调。

局部色相——

出场人物的服装——黑红相间的格子外套。对爱情的追求、向往。生命的蓬勃、健康。

运动——

摄像机的运动——两个镜头采用缓慢地----推镜头-----

这两个镜头正好将演职人员的字幕出完。

人物原地运动——出画、入画;原地跳跃。使画面气氛活跃,能更好的表现出学生的朝气。

声音——

从片头延续下来的广播体操声。整体划一、集体运动。

剪辑——

采用“动接动”、“动接静”、和“静节静”组接方式。低剪接率。

遵守轴线原则,人物方位没有发生变化。

B:第二位人物出场的场景分镜头文本:

镜头1:室内,特写机位(人左后)可看见人物的胳膊和手在机器下放置需冲压的金属物件。

镜头2:室内中景机位(人左前)巨大的机器做在画左,人物在画右,从机器上取下物件,测量。第二位人物出场。

镜头3:外景,全景机位()小镇一条街的局部,可见远处的火车从小镇街道的上空走过。

从火车轨道下的涵洞中出来两辆马车,驶过镜头——

随着马车向左运动——镜头也向左摇。

镜头4:商店内景,全景机位(人右前)前景——柜台、售货员、商品。

背景——驾驶到门口的马车,人物从马车上下来,进入商店。

随着人物向画右运动,镜头也向画右摇。

第一句对白在此画面出现——“哟,小根,来了!”

镜头5:膝盖以下,特写,机位(人左侧)手拿一双红色的高跟皮鞋入画,在自己的鞋上比大小。

镜头随着人物身体的运动,向上摇成——中景。

镜头6:近景——向下摇,机位(人正前)人物后退一步半弯腰看面前摆放的皮鞋。

前景——皮鞋,中景——人物在看,背景——售货员分析:

影像——

镜头1和镜头2,画面内容给出的信息——人物的工作性质、身份,年龄——青年工人。

坐在巨大的机器前,从事着简单的操作。机器与人的对比,人的弱小无法与社会前进的脚步抗衡。

从场景地的选择,以及构图上可以看出,导演对这个人物悲剧性的描述。

镜头3对镜头2来说是一个无技巧转场镜头,从工厂室内转向街道室外,也是一个长镜头。

开始画面为——固定的空画面,随着马车的入画——驶过镜头——带动镜头跟随马车的运动向左摇摄。此时,我们看见青年工人坐在马车上,画面固定。相同主体。

通过这个向左的摇摄镜头,预示着场景地要发生变化

果然,镜头4——无技巧转场——从街道转到商店内。

镜头4也是一个长镜头。人物场面调度——迎面从远景走到——全景——中景转向画右走。

镜头也随着人的走动向右摇摄。

镜头5,特写,俯拍。这个镜头告诉我们,他在商店找到了较满意的物品——红色皮鞋。

细节——在自己的脚上比大小。说明他对对方的了解程度。

随着手的向上运动,镜头也由俯拍上摇成人物的中景,观看柜台上摆放的不同颜色的皮鞋。

声音——

对白:人物的对白在镜头4中出现。几句对白,交代了人物的名字——小根,以及经济状况。

音响:环境音响始终伴随着小根的出场——机器声、火车声、马车声以及街道上的叫卖声。

运动——

从镜头3——镜头6都使用了运动镜头——摇向左,摇向右,上摇,下摇。对称的拍摄和剪辑。

起幅落幅——

运动镜头起、落幅剪辑点的选择,与人物的运动紧密相连,匹配和谐。

场面调度——

镜头3、4、6中,人物在画面中运动。

视线——

摄影机的视线与人物的视线几乎一致。镜头5、6的运动,就是按照人物的视线做上摇,下摇运动。

光效——

镜头1、2,灯光加从门射进的自然光。在这两个镜头中,可以看到两种光效——暖色的灯光和冷色的自然光。两种光的抗衡,表明人物所处矛盾之中。

色彩——

以冷色调为主。自然光和人物的衣服都为冷色调。局部加入暖色的灯光,给人物以温暖、恬静带有朝气的感觉。两种色调的对比——矛盾的心境

局部色相——商店的红皮鞋,象征着爱情。男青年的蓝色衣服,表现出他的冷静、忧郁和浪漫。

组接方式——

均采用“静接静”的组接方式。低剪接率。

遵守轴线原则,人物方位没有发生变化。

(三)青红家庭出场的场景分镜头文本

镜头1:厨房内,中景机位(人右侧)青红画右,母亲画左。青红在准备茶水。母亲在忙碌。传出画外音。

镜头2:客厅内,中景机位(人右前俯拍)手风琴老师。

镜头3:客厅内,中景机位(人正前俯拍)父亲和儿子。

镜头4:客厅内,中景机位(人正前)青红进来倒茶,给画右的老师,再给画左的父亲,之后走向画右进自己的房间。

镜头5:卧室,中景机位(人正前)青红看向画右,若有所思,摘下袖套,转向画左取下衣服,对镜子整理头发,迎面走来。父亲的画外音出现,青红停下,向左与父亲对话。父亲出现在画右,两人继续对话。

分析:

影像——

镜头1:青红在明亮的窗户前,母亲在后边的阴影里。青红的袖套和忙碌,说明青红是个懂事,能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听话孩子。白色的高领毛衣,象征着青红的纯洁和单纯。

镜头2和镜头3:表现出这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采用俯拍的方式,我认为是用了青红的视线。镜头4:这是一个运动长镜头。镜头始终随着人物的运动而运动,使得原本狭小的空间、呆板的平衡构图有所变化。

镜头5:这也是一个运动长镜头。2/3的固定镜头,1/3的运动镜头。随着父亲声音的进入,镜头向右缓慢运动,青红与父亲在画面上的比例,也缓慢的趋于平分状态。

从这个镜头,可以看出,父亲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以及青红与父亲在力量上的均衡。

在这个镜头中有一个道具:一大一小两个葫芦,挂在两人中间的墙上。大葫芦颜色深,是年老的葫芦。小葫芦颜色浅,是生长时间短的年轻葫芦。大葫芦由于个大,把小葫芦挤得歪靠在大葫芦上,好想孩子靠在父亲身上。我感觉,这个道具就是用来比喻青红与父亲的关系,以及父亲的强权。声音——

两次采用了画外音——镜头1和镜头5.。

镜头1的画外音告诉我们,在这个空间外,还有一个空间存在。也正是这个声音,使转场有了依据。镜头5则告诉我们,父亲在这个家庭中的话语权。

音乐:有声源音乐——手风琴教师在拉琴。

音响:与画面想吻合的音响声。

场面调度——

镜头4:人物从全景走到——中景——全景。

镜头5:人物从中景走到——近景。

光效——

青红始终处在光源下,明亮的白光照在她的身上,没有暗影。

色调——冷色调。

组接方式——“静接静”。

(四)小根在约会地等青红场景的分镜头文本:

镜头1:外景(天还没黑),气象站中景机位(左侧)小根背着书包从画右入画,走向画左出画。镜头2:外景(天已黑),气象站近景(人物中部)机位(左侧后)装着鞋盒的书包挂在栏杆上,小根从画右入画,手拿一个小棒在栏杆上边划边走,走向画左出画。

镜头3:外景(天已黑),气象站全景机位(左侧)小根手拿小棒,面向画左站立,片刻后转身向画右走,用小棒边走边划栏杆至画右站定。

分析:

影像——

约会地点的场景选择很有意味——气象监测站。白色的栏杆围绕着测试箱,离摄像机最近的是一圈栏杆的顶部,相隔几米又是一圈栏杆,留给人行走的空间不大,小根在两圈栏杆中间来回走动,等候青红。

栏杆的象征意义:

A:小根不可能进入青红的家庭,栏杆将小根——当地人,青红——上海人分开了。

B:栏杆还表明一种规范,一种规则,限制了人的行动自由。

C:白色的栏杆。白色表现纯洁,安宁,同时它也是一种丧葬色、悲哀色。在这个场景里,白色表现的是他们两爱情的纯洁,以及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悲哀。

因此,这个场景的选择预示着小根悲剧性的命运。

三个固定镜头——中、近、全,将时间从傍晚延至晚上。小根百无聊赖的来回走着。

镜头2的近景,特意表明他从商店里买了中意的皮鞋,准备送给青红。但青红始终没有出现。

声音——

这场戏的环境声很弱,几乎没有,表明这个地方的偏僻。唯一清楚的声音是——小根用小棒划过栏杆的音响声。正是这个音响声,给死气沉沉的画面注入了一丝活力,一些生气。

色调——同样的冷色调。

局部色相——红色的鞋盒。从书包里露出部分红色的鞋盒——小根的希望和憧憬。

光效——模拟出的月光,洒在小根身上。冷色的光。

场面调度——三个镜头均采用了人物的调度。

镜头1、2是从画右走向画左。镜头3是从画左走向画右后,结束这场戏。

组接——采用“静接静”的方式。

(五)皮鞋风波分镜头文本:

场景1——教室(只作总体分析):

教室这场戏共有7个镜头,镜头1是介绍性的运动镜头,其余的6个镜头都是固定镜头。6个固定镜头表现了青红在发现抽屉里的鞋盒子后的表情及动作——欲看又至,还生怕被同学看见,最后还是将盒子推进抽屉里端。

在这个场景里,我们在她与同学的对白中第一次知道她叫“青红”。

音响——在青红没有发现鞋盒子时,教室里的嘈杂声、广播中的声音都清晰可辨。但当青红发现鞋盒子时,那些音响瞬时没有了,只有她拉出鞋盒时微弱的声音。表明青红此时头脑的空白和紧张,听到的只有自己发出的声音,其他声音已被屏蔽掉了。音响的使用非常符合人物的心里状态。

场景2——试鞋——被发现

镜头1:外景空画面远景房屋和大山——出现小珍的笑声。

镜头2:外景中景机位(人右前)青红和小珍。小珍说鞋好看,鼓励青红再走几步。青红转向画左走。

镜头3:外景小全机位(越轴—人右后)青红面向画右走,几步后左转又走了几步,向后转。

镜头4:外景中景---近景机位(人前)青红从中景走到——近景,人右转走---摄影机左移,人再向后转走,向右看,高兴的表情变成不安的状态。

镜头5:外景远景仰拍机位(人前)父亲站在远处的台阶上。

镜头6:外景近景机位(右侧)青红转成正面,看着父亲。表情不安。

镜头7:外景近景俯拍机位(人物右后)父亲的背影(近景),远景处是青红和小珍。镜头稍稍右移。

镜头8:外景近景走到---中景机位(右前)青红与小珍从台阶下向上走入画面,站定。

镜头9:外景---气象监测站全景----拉----右摇移—中景机位(右前)青红与小珍从父亲面前走过,三人迎面走来,左转面向画右走成---中景。

镜头10:外景—山坡台阶下全景仰拍机位(人左前)三人从画左上方入画,走下台阶成中景。镜头11:外景—较平缓的台阶远景机位(人右前)三人从远处走来,人物在画面的右侧,左侧为大片的缓坡。人物从画右出画。

镜头12:外景—较陡的台阶全景仰拍(摇)--中景机位(人右前)三人从全景向画右走成---中景。

镜头13:外景—较陡的台阶下全景仰拍机位台阶下(人前)三人从台阶上下来,站在平台上,小珍与青红告别,向画左走,父亲走到画右。

镜头14:外景—较陡的台阶和平台远景俯拍(13的反打镜头)机位台阶上(人后)小珍往画右走,父亲在画左,中间站着青红。青红转向画左,走在父亲前边。

镜头15:外景一段平路中景—横移机位(左侧)青红从画右走向画左。

镜头16:外景一段平路中景—横移机位(左侧)父亲从画右走向画左。

镜头17:外景一段平路中景—横移机位(左侧)青红从画右走向画左。

镜头18:外景一段平路中景—横移机位(左侧)父亲从画右走向画左。

镜头19:外景一段平路全景—横移机位(左侧)青红和父亲从画右走向画左。

镜头20:外景一段平路中景—横移机位---越轴(右侧)青红和父亲从画左走向画右。背景为一群小青年吹着口哨,在看青红父女俩。

镜头21:外景一段平路中景—横移机位(左侧)青红和父亲从画右走向画左。(青红中景,父亲全景)

场景3——冲突——第一次较量

镜头22:外景青红家院子,远景机位(正前)前景是母亲面向画左中景。景深处是远景中走来的父女俩,走成全景,右转(镜头右移机位右侧)---面向画右走成---中景,父女俩相继进房间。

前景---窗户框,画外传来父亲的声音和女儿的争辩。母亲中景从画左入画,走到门口听里面的说话,并询问父亲---。之后离开门口从画左出画。

镜头23:内景青红家中景机位(正前门外)青红坐在里间屋的床上,面向正前,左侧的是白墙,右侧是深色的门,青红居中。父亲从画左入画,占据左侧的白墙位置与青红对话。此时父亲的头部和腿部在画外。说着说着,父亲从画左走到画右并出画。又从画右入画,占据画右门的位置。镜头开始左摇,并微微拉开,景别为青红的全景。青红脱鞋,父亲弯腰将鞋拿起,走向画左开门。

镜头24:外景青红家院子,全景机位(正前)父亲从家里出来,将手中的鞋子用力从画右扔出。

镜头25:外景青红家院子,近景机位(右侧后)儿子吃惊地抬头看着父亲。被父亲呵斥的一激灵,低头看乐谱。

镜头26:内景青红家近景机位(右前)青红难过的表情。

场景4——结束——父亲胜利

镜头27:青红家厨房全景机位(右前在门外)青红和弟弟在洗脚。由于天黑的原因,左侧的墙为黑色,右侧的也为黑色,两侧的黑色包围着青红。稍后,镜头右移,露出弟弟和母亲。母子三人在暖色的灯光下,安详、和谐。但对话依然是冲突的。青红此时穿了一件红色的毛衣,格外显眼。母亲端起熬好的中药,走出来,向画左出画。留下姐弟俩,青红为弟弟擦脚。

镜头28:内景母亲全景机位(右后)母亲背对镜头在铺床,抬头看向画右,与画外父亲对话。

镜头29:内景父亲全景机位(右前)父亲在洗脚,可以看见父亲旁边柜上的收音机。

镜头30:内景母亲全景机位(右后)母亲在铺床,与父亲对话。

镜头31:内景父亲全景机位(右前)父亲在洗脚,父亲伸手调整旁边柜上的收音机,与母亲继续对话。镜头缓慢地推。

镜头32:内景母亲全景机位(右前)母亲坐在床边,与父亲说话。

镜头33:内景父亲全景机位(右前)父亲在洗脚,不耐烦地说-----

分析:

影像——

镜头1,通过全景介绍了青红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大山连着大山。

小珍的笑声将镜头1与镜头2连接起来。

镜头2,承接了上一个镜头---很近的笑声,从远景直接跳到中景,表现两个好朋友对那双鞋——的喜爱程度。

镜头3,是一个越轴镜头。镜头2的结尾---青红右转面向画左将走未走,切断,接镜头3小全---青红面向画右---走动。镜头2的机位在青红的右前,由于青红的一个右转,将机位带向右侧,从而使这个镜头有了越轴的依据。

镜头4,是一个场面调度镜头:人物调度——青红走了一个---L型。从迎面的中景走向近景后,向右转面向画左继续走。当人物走到镜头3的开始位置时,向后转,面向画右继续走,无意间青红向她的右侧看去,表情由高兴变为不安,从走动变为呆立。

摄像机调度——向左移动。配合人物的运动而运动。

这个镜头大部分是以近景出现,让观众看的是青红喜悦的心情,而不是她脚上的那双红皮鞋。

在这四个镜头中,只有镜头3的全景出现了一次红皮鞋,其余的镜头都没有出现,说明皮鞋在这里不是主要表现的因素,人物的心情才是表现的主要因素。

镜头5,青红表情的变化,动作的呆立,都源于这个镜头深处、站在高坡台阶上的人——父亲严肃的面孔。镜头4和镜头5是一个两级镜头的组接,它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别看父亲站在远处的高坡上,但他的视线穿透了空间距离,直抵青红的心里。这个感觉在镜头6中得到印证。

镜头6,青红不安地面向父亲,高兴的表情一扫而去。这些感觉从青红的眼中就能看出。这就是两级镜头组接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镜头7,很有意思的镜头。父亲以俯视的角度看青红——父亲是近景,离摄像机最近,处于强势地位;女儿离摄像机很远,是远景,处于弱势地位。

但——并不感到父亲有多么强大,反而感到父亲的悲哀。天天接青红放学,还是没有看住,还在与那个男青年来往。在父亲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得不到理解——伤心。

镜头8,青红和小珍从画面下方入画,从台阶下走上来,与父亲站在一起,构图变化,强弱平衡。青红始终没有脱下红皮鞋,而是穿着它走到了父亲面前。青红的固执与倔强在此显现。

接下来的14个镜头(9——22),描述了青红被父亲“接”回家的情境。

严格的按照右出左进的组接原则,前进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第20号镜头上,用了一个越轴镜头。这个镜头承接了上一个镜头中,青红向摄像机方向看了一眼,也就是向她的左侧看了一下。表明,在青红的左侧,有什么存在。此时摄像机要到青红的右侧,即越轴拍摄才能回答青红在看什么——原来是一群小青年在看他们。此时的画面——前景青红父女俩;背景散落的小青年。有一个青年赶紧把正在抽的烟从嘴上拿下来,藏在身后。他就是影片中副线的人物——吕军。

这一段的剪辑,表达的情绪是——先抑后扬再转抑的马鞍型。镜头9——14为抑,镜头15——21为扬,长镜头22转抑。

镜头15——21,剪接速度明显加快,景别由之前的全景变为中景,青红与父亲交替出现。通过视觉达到越来越紧张、压抑的感觉。

镜头22,是一个长镜头。青红一家四口人,都在画面中出现。这个镜头将前7个镜头的紧张、压抑感稍稍减弱了点。随着青红与父亲相继进入房间,父亲将房门关上。此时,我们最想知道的是房间里面的事,但导演并没有让我们看见房间里的情境,而是将镜头停留在这儿,只传出父亲的声音,让母亲入画,又出画。表现出在这个家庭里父亲的强权地位和母亲的弱势地位,并将减弱的压抑感重新加强。也就是——看不见的时候,最想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此时的情绪也是最不安的时候。

镜头23,导演用了18个镜头的铺垫,才让我们看见要发生的冲突。回到家中的青红,所有的灵

气都消失了,被父亲的强大阴影压抑着,无助的坐在床前。父亲高大的身影俯视着青红,教训着青红,青红正对门而坐,一个门框将青红框在了画面中间。青红被约束着,没有自由。

有意思的是,18个镜头的铺垫,却用一个镜头解决。并且镜头始终对着青红,没有给父亲一个正面镜头。一个力量对比悬殊的镜头,正是由于镜头始终对着青红,使得悬殊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力量在往青红这边倾斜。通过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青红的力量,在这个家庭里,唯一能与父亲抗衡的就是青红。

镜头27,是一个温馨的镜头,母子三人在厨房安详的说着话。虽然在影像上带着门框拍摄,会有阴影出现在画面两侧,但是安详的环境,低声的话语,暖色的灯光,都透露出这个家庭还是温暖的,相互关爱的。画面两侧的阴影,预示着青红以后的命运。

镜头28——33,是母亲与父亲的一段对话,在这6个镜头中,始终是一人一个全景,没有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阴影以及冷色调,预示着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声音——

音响:

在青红试鞋的时候,发现了父亲,也就是镜头4的结尾处,画外传来了部队下班或是开饭的号声,一种规范的,集体统一行动的声音,在青红发现父亲的一刹那吹响,好像是给青红吹响的警钟。我在听到这个声音时,头皮一阵发紧。音响选的真好,所有的感觉——视觉的,听觉的一起向青红压下来。

但随后,我们又听到青红穿着高跟鞋走路的“嗒嗒”声。高跟鞋走路时清晰的声音,在这里是主音响声,这个声音一直伴随着青红走到家。导演突出高跟鞋的“嗒嗒”声,一是表达青红对父亲的限制、不自由的抗义,二是表达青红倔强、不畏强权的勇气。

音乐:

在镜头5中,号声结束,播放的是一首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

青红此时的境遇与歌声正好相反——花儿不能开放,歌儿不能随风飘荡,心儿不能飞向远方。不但如此,连放学后的那一点自由,父亲都不肯给。反差如此之大,是导演给我的又一个震动。虽然歌声在这里很微弱,可你能感觉到,青红生活之外的世界是变化的,轻松的,多彩的。青红的世界却是固定的,压抑的,单调的。

摄影机的运动——

这个段落共有33个镜头,运动镜头占了14个。主要分析其中的7个镜头。镜头15——21。

这7个镜头均采用正侧面(正侧面可以很好的表现出人物的运动速度。其他机位表现速度要弱一些),横移的拍摄方法。镜头的运动速度与人物行走的速度一致,景别一致,非常好的将“回家”部分推向高朝,并从视觉上提高了剪辑速度,剧情上增加了紧张感,将观众的心提起来了。

场面调度——

在这个段落中,场面调度保持了人物运动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机位的调度恰到好处。例如,镜头22,人物的运动,加上摄影机的运动,虽然镜头长,但内容丰富,含义颇多。

光效——

整个段落以冷色光源为主,只有镜头27中采用的是橘黄色灯光。这种光效带给人以一种家的温暖的感觉。当母子三人相处时,给的是橘黄色的暖光,母亲呵护下的孩子是幸福的,温暖的。

色调——冷色调为主。

局部色相——镜头27中,洗脚的青红穿了一件大红色毛衣。虽然与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将红色高跟鞋扔掉,但扔不掉青红心中对爱情的向往。此时的红色毛衣,象征着青红对爱依旧没有改变。

组接——

镜头15——21,采用了动接动的组接方式,从而加快了剪接速度,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

整个段落的蒙太奇句子为循环式。其余的组接效果分散在影像分析中,不再重复。

青红自杀

镜头1,内景,青红家,青红中景固定镜头机位(左前侧):青红面朝画左,坐在床边,头扭向右边,看着窗外,一动不动。寂静。

镜头2,内景车间,小根近景固定镜头机位(左前侧):小根面朝画左,坐在机器前的椅子上,眼睛向下,无神的看着,想着什么,或是脑子一片空白。寂静。

镜头3,外景,马路,远景——近景机位(画右):远景处开来一辆吉普车,经过摄像机从画左下方出画。摄像机左摇。马路上的音响声----小孩子的声音,汽车声。

镜头4,内景,车内,司机,近景固定镜头机位(右后侧):司机开车,挡风玻璃上有较厚的灰尘。从服装上可以看出是警察。

镜头5,内景,车内,近景固定镜头机位(左后侧):副驾驶座上的警察。

镜头6,内景,车内,中景固定镜头机位(正前):父亲与一名警察。父亲一脸的悲哀,看着画左前方。颠簸的路面使父亲左右摇晃。

镜头7,内景,车间小根中景机位(正后---向右侧移动):小根背对镜头,坐在机器前工作。摄像机向右侧移动至小根的右边,小根从机器上拿下零部件测量。机器声。

镜头8,外景,马路,远—全—远景机位(画左转弯处):一条空马路,垂直方向开来一辆吉普车,经过摄像机向画右开去,摄像机也随着汽车向画右摇。汽车声。

镜头9,外景,马路,全景——远景机位(画右):一条空马路,从画右开来一辆吉普车,开进工厂大门,背对摄像机垂直向前,左拐。汽车声。

镜头10,内景,青红家,青红,中景,机位(左侧)青红与镜头1的坐姿相同,不同的是,头扭向左侧,面对摄像机看着。此时,摄像机向左前方移动,青红始终保持面对摄像机。寂静。

镜头11,内景,车间,小根,近景机位(左后):小根的头扭向摄像机方向,看着摄像机。

隐约的机器声。

镜头12,内景,车间,全景机位(正中):车间的门外停着那辆吉普车。隐约的机器声。

镜头13,外景,空画面全景:一片房间。下雨。隐约的机器声。

镜头14,外景,青红家院子,全景机位(正前):透过厨房的窗户拍摄,远处跑来一群孩子,打着伞,到青红家门前时分手,弟弟回家,经过摄像机向画右走开门。摄像机也向画右移动,停在另一扇窗前拍摄弟弟开门。一会儿,弟弟跑出来,沿着回来的路跑走,摄像机也向画左迅速移动。孩子的打闹声,开门声,跑的声音,雨滴的声音等。

镜头15,外景---雨,马路上,全景——跟,机位(左前):弟弟向着画左奔跑。雨声,跑动声。下班的号声响起。

镜头16,外景---雨,马路上,远景——全景摇——升机位(左前):弟弟从画右向着画左奔跑。到了工厂门口,正好下班,工厂开门,工人们往外走,弟弟往里跑。。

镜头17,外景---雨,工厂里,全景---俯拍---降机位(正前):弟弟在人群中跑,与下班的人方向相反。

镜头18,外景---雨,工厂里,中景---横移---全景---上摇机位(左侧---后垂直):弟弟在路边向画左跑,拐弯垂直跑上阶梯的一个平台,看见母亲,告诉母亲什么,母亲站起身呆了一下后,迅速跑下阶梯,拐弯向画右跑中景。隐约的音乐声—“幸福地-----”。

镜头19,外景---雨,工厂里,中景---横移---固定机位(右侧):母亲向画右跑,出画,弟弟在后边跑,同事在跑。

镜头20,内景,青红家,特写,机位(右前):床边,青红的半截手臂,血从手指尖滴下。穿着红色的毛衣。隐约的音乐声—“幸福地-----”。

镜头21,(与14号镜头机位相同)外景,青红家院子,远景---全景固定镜头机位(正前):透过厨房的窗户拍摄,远处跑来母亲和同事们,相继进入房间,成为空画面。在这个空画面中是一段对话。

镜头22,内景,青红家,中景固定机位(正中):弟弟站在青红卧室的门口,从里边出来拿毛巾的同事,左下角出画,弟弟湿淋淋的站在门口,大口喘着气。同事左下角入画进入卧室,弟弟站在门口。

镜头23,外景,院子全景固定机位(正中):背着青红的人们从屋里出来,弟弟留下来站在门口,向前方看着。隐约的音乐声—“幸福地-----”

镜头24,外景,全景固定机位(正中):父亲打着伞站在雨地里。雨声。隐约的音乐声—“幸福地-----”

镜头25,外景,中景固定机位(正中):父亲打着伞站在雨地里。雨声。隐约的音乐声—“幸福地-----”

分析:

影像——

印度电影推荐!(宝莱坞四大天王)

1沙鲁克·汗/ Shahrukh Khan /SRK /king khan 宝莱坞之王 1965.11.2 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沙鲁克·汗如同一个“印度梦”。他双亲早逝,出身平凡,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宝莱坞近20年来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人物。1992年进入电影圈,第二年,1993年开始拿最佳男演员奖,此后凭着努力敬业的态度,出色的演技获奖无数,成为印度头号男影星。本世纪初,《阿育王》和《宝莱坞生死恋》成就了他的国际巨星身份,曾被《时代》评为“影响亚洲的人”。他每次去英国出席颁奖典礼都如同一场风暴来袭,2004年前往芝加哥取外景时曾造成万人围观交通堵塞,2008年被《商业周刊》世界最具影响力50位人物排名41位(唯一入围影星)。 2010年出品《我的名字叫汗》更像是他代表宝莱坞向好莱坞发起的一次宣言。 推荐! 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保持者 2009 《好运理发师》 2008 《天生一对》 2007 《宝莱坞传奇》/《轮回》/《爱在宝莱坞》 《加油印度》 2006 《追踪再现》/ 《夺面煞星宝莱坞》 《永不说再见》看的次数最多 2004 《爱无国界》 《宝莱坞不可完成的任务》 《故土》 2003 《爱没有明天》 2002 《宝莱坞生死恋》 2001 《阿育王》 《花无百日红》/《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情字路上》大家熟悉印度歌曲《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就出自里面 1998 《怦然心动》 《迪尔·瑟》/《发自内心》 1997 《烈火恩仇》 《缘来是你》/《我心狂野》 1995 《勇夺芳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下线向800周冲刺 2 阿米尔·汗Aamir Khan 宝莱坞完美主义者 1965.3.14 出身演艺世家,8岁时就是国民童星。随后却坚决不愿从影,但最终在九十年代初重返影坛。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印度影坛最具才气和创造力的明星,2001年还以制片人的身份获得了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印度往事》),就艺术成就而言,他甚至高于沙鲁克·汗。他是片酬最高的印度演员(约2000万人民币),也是唯一主演一部电影时从不接受其他工作的明星,2007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00字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00字5篇 我开始看起关于教育得各经典大片、其中一部:《放牛班的春天》,颇有感慨。记得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看电影,每一次看完都要写观后感。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篇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世上只有不负责的老师,没有真正的坏学生”,这是从电影中得到的道理。克莱蒙·马修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和代课老师”,却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可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学生对老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品德。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次,张伯苓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于是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不但不听劝,还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对身体就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问,歉意地笑了笑,答应戒烟,同时也让其他教师一起当众毁烟。从那以后,张伯苓再也不吸烟了,那个学生也把烟戒了。 教师的品德宛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同样,如果没有马修,谁会相信,那样一群已经被社会“淘汰”的孩子会有美好的未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对教师认可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

才能。 “我一看见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句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此句话出自皮尔保罗一位校长之口。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在他不长的人生中,只有奶奶振奋过他一次,他坚信皮尔校长的话,从此他的衣服不像往常污秽,语言不再肮脏,行动不再漫无目的。经过40年的努力,他成功当上了州长。 看吧,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幼小心灵的一生。所以,只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就会有创造奇迹的可能。马修老师不仅是电影里的角色,也是现实世界中那些德艺双馨的师者形象化身。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学生对教师钦佩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管教。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到办公室,分别给了他们四块糖。陶行知说:“第一块,因为你比我先到;第二块,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你尊重我了;第三块,你打他是为了正义;第四块,你及时认错了。”听完,打人的同学知道自己错了。这是有名的“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管教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春风化雨,这样才会被学生接受。 电影看过,感动却久久不能弥散。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克莱蒙·马修之所以打动万千观众,就是因为他用灵魂捧起了更多的灵魂。教师兮,灵魂之工程师,吾信!吾敬!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青红观后感

《青红》观后感 影视艺术欣赏课上观看了《青红》这部影片,看完之后对其中的女主人公有所同情,为那份悲剧的爱情感到悲悯。同时悲剧的爱情故事增添了哀伤的色彩,让这部影片结束时感到伤感和微微的叹息声,符合了整部影片的色调和情调。以下是对这部影片的具体想法和思考。 《青红》整部影片的情节在众多暗流的前呼后应下向前慢慢推进的,但是通过影片的结尾的影像,我们产生了许多思考,整个故事就像结尾那个连绵不断的山峰画面,让我们感到迷茫,不知下一个方向在哪儿,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这部电影主要描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叫张青红。张青红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在六十年代中期,随内迁的工厂,由沿海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迁移到了内地边远的贵州(当时这被叫做支援三线建设), 十九岁的女孩张青红开始了她的第一次感情历程。20年过去了,当初因具有战略意义而迁移的工厂也在新的改革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本以为将终老此地,人们开始惶惶不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家庭都开始在想办法能够回到上海老家,那里有他们熟悉向往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根,也能够给下一代更好的前途。这些家庭正面临着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青红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青红的父亲心里只有一个意念,那就是回到大都市上海,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在上海发展,因为只有在那里才会有出息,只有那里才适合自己的女儿生活。然而青红并不理解父母的愿望。她和她的伙伴生于这里、长于这里,这里就是她人生中记忆的一切。在青红心中,这里才是她的家园,有童年的乐趣,有真诚的友谊,还有在青春萌动的心中难以割舍的初恋情人小根,一个来自当地农民家庭,刚刚进工厂做临时工的小伙子。然而女儿心中美好的恋情,在父亲看来却是一个最大的障碍。在她父亲的心里,那地方的人根本不配和自己的女儿谈恋爱。于是他是千方百计地组织女儿与小根的恋情。于是青红父亲开始严密的监视女儿的一举一动。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摧毁这段感情。 为了阻断女儿的恋情青红父亲像押解犯人一样,每天跟着女儿上下学,编造 病假条以尽力压缩女儿与外界接触的空间。青红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折磨,心中充满对父亲粗暴干涉的反感。在好友小珍的帮助下,青红以各种方式和借口与父亲周旋、对抗。直至使用绝食这样的极端手段。在青红近乎搏命式地抗争下,父亲暂时退缩了。青红重新获得一丝自由空间。与此同时父亲也加快了步伐,决意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把全家迁回上海。在青红父亲与同事策划抛弃户口、工作,不顾一切离开贵州的时候,青红与小根在后山相会了。小根不解于青红突然冷淡的态度,而青红也终于讲出家庭正在发生的私密,在爱恨交织情绪亢奋的状态下,小根不顾一切的占有了青红。之后,青红自杀,被救过来之后精神恍惚。青红父亲则告发了小根。小根一开始拒不认罪,听说青红自杀后悉数交待。青红一家秘密返回上海的路上,正遇上通报执行所有死刑,小根亦在此列。当听到小根的名字时,青红父母紧张地看着青红的表情,青红全无反应,青红一家所乘的车子盘旋山路上,一边传来数声清脆的枪声。这就是《青红》所讲述的一个在边远山区,一个来自上海的家庭所发生的故事。 在《青红》中有三个人物的想法和一系列的动作能够影响全局,这就是青红,青红的父亲以及小根。三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使影片故事情节,由平淡举荐引入高潮,奠定了整部影片的主基调。父亲错误的教育方法。影片开场不久,在青红穿那幢红色高跟鞋被父亲发现后,通过一个过肩镜头中青红惊恐的眼睛以及父亲那模糊的背影都在向观众表达父亲在这个家中的权威的至高无上。父辈对子女的“爱之深,责之切。”在影片中有充分的展示。父亲希望青红通过考上大学光明正大的回到上海,不再走自己的老路,在这种思想下,对青红的管教成都日益加深,本着“现在恨我,将来感谢我都来不及”的想法,让青红失去了去工厂实习的机会,而青红也已绝食来回应父亲的蛮横,影片中另一个知青家庭也就是小珍家,与青红家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温暖舒适,一个沉默呆板,小珍的性格也与青红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个活泼开朗,一个安静沉稳。通过这种反差,也说明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青红的顺从冷漠。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在亚洲的电影市场上,除了经过早期成熟发展的日本电影,浓墨重彩的偶像剧韩国电影,温馨精湛的伊朗电影,日益发展的中国电影外,就要数独树一帜的印度电影了。在前一段时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虽然这部片子不是很地道的印度本地制造生产的影片,但是整个影片中充满了浓郁的印度风情,展现了其厚实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里面很纯粹的印度歌曲和舞蹈,即使是以孟买的贫民窟为背景,却也是那么的韵味深远,令人陶醉。 印度是一个开放与保守并存的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软件开发、电影制造方面的成就与世瞩目。但由于其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受西方影响较大,且自身的宗教与社会矛盾又是层出不穷,这也必然决定了印度电影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印度电影的发展 (1)诞生 印度电影始于19世纪末,1896在孟买第一次放映的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激起了一些印度人制片的兴趣。萨-达达以两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训练猴子为素材拍摄了印度最早的两部短片,被誉为印度电影的先驱。可以说在电影刚刚诞生的翌年7月南亚港城孟买就响起了放映机的马达声,从此电影伴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度过了百年岁月。初期的印度电影主要以反映印度人民的生活、自然风光、重要的政治事件、趣闻或者是舞台剧为主的短片和纪录片。 (2)早期发展与顽强抗争 随着制片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影片公司。1913年巴吉尔拍摄的印度第一部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为其赢得了”印度电影之父”的美誉。1918年制定的“印度电影法”规定了对电影审查的制度.。在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3个电影中心城市建立影片审查委员会,指定担任警察局长的英国人为主任,这样审查权力便落入英国人之手。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扼杀当时逐渐兴起的印度民族电影。这些电影以保卫祖国、宣扬民族精神、反抗外族侵略为内容,以豪华的场景、艳丽的服饰和惊险的情节见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在30年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活跃时期,现实主义倾向在电影中日渐增强。再加上此时有声电影在印度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印度传统歌舞与戏剧在电影中占据了支柱地位。对印度电影以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3)独立之后的曲折前进 1、对现实的呼喊 1947年印度自治,1950年独立成为共和国。此时的印度影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成长起来。他们不愿被娱乐片的洪流所吞噬,要求真实的反映现实。这批青年导演举起“新电影”的旗帜,指出“电影不是低级水平的娱乐形式,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手段”,强调“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室内布景和多拍外景,选择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 2、动荡与寄托 70年代,印度政局动荡不定,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严重,贫困的人民群众把摆脱重重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幻想之中,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有些商业制片人为了迎合群众的这种心理和谋求更多利润,便模仿西方影片,拍摄了风行一时的“武打片”。影片的情节纯属虚构,大致相同,形成一种模式;影片摄制成本高,场景豪华,而且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参加演出,构

疫情思政课初中观后感5篇

疫情思政课初中观后感x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疫情思政课初中观后感x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通过我们各位思想的碰撞,一定会激发出您写作的动力。还有,阁下能将此文档加入收藏或者转发出去,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让我们携起手肩并肩,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接下来是我推荐的疫情思政课初中观后感,仅供各位借鉴。 疫情思政课初中观后感(一) xx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国事家事天下事,因与自身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自上而下,没有人敢无动于衷。 病毒疫情,兹事体大。各种资讯消息、文字图片,铺天盖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关注关心,未可厚非。对待疫病,何以自处,该做些什么?…… 防治结合,防患于未然。有病尽快诊治,没病及早预防。 追根溯源,痛定思痛。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不能不引以为戒。温疫,战争,地震,旱、涝洪荒,龙卷台风,凶杀惨案……

或天灾,或人祸;要想太平无事,悲剧不再重演,且行且珍惜,血的教训,当牢记!回顾十多年前的非典事实,与此次冠状疫情,是“本家”,异曲同工,有着相互相通的关联,何其相似!敬畏生灵,与生物界和谐共处,何错之有? 这场疫情,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有能力者,逆行援助,值得敬重,令人钦佩!好多医务工作者及爱心人士,热血奋战人,功不可没,功勋卓著。为他们点赞!反观哄抬物价,借机发财的极少数个人、团体,你们羞不羞?还有人性吗?良知何在? 疫情紧迫,宣传,报道,鼓呼,传递正能量,力挺支持!而不分青红皂白,传播消极负面消息,荒诞讹谬,就不看好了。不准确的、未经官方核实认可发布的讯息,务必坚决杜绝。对灾难疫情,无能为力,没人怪罪。只要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不捕风捉影盲目跟风,自律自觉,就是对国家的最大支持,是做贡献。 非常时期,国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并没有因疫病而被打乱。只是,议事日程和长远计划有所调整,变动。 做为普通公民,在特定环境,面对此情此景,我也发了些许言论,转发了别人的视频及文字链接于群里。激浊扬清,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疫情思政课初中观后感(二) 当前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随着各地学校陆续启动在线教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大 众 文 艺 155 摘要:印度是世界上电影年产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宝莱坞”电影以其产量多和特色鲜明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传统两个方面分析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并揭示了其给我国电影业发展带来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印度电影;民族特色;现实主义传统 本论文属于咸阳师范学院院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XSYK319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电影《流浪者》引进我国以来,印度电影以其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曲,真实感人的情节让我国观众耳目一新。进入二十一世纪,《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印度影片更是征服了全球观众。印度电影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特色鲜明 提起印度电影,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贯穿影片始终的富有印度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印度自从有了有声片以来就听见了歌声: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阿尔德希尔?伊拉尼的《世界之光》里有7首歌;另一部早期印地语影片则贯穿了40首歌曲;更有甚者,一部泰米尔语影片里面的歌曲竟然达到整整60首。据统计,目前印度故事片每年的产量达到700部左右。在这700部左右的影片当中,大约500部属于歌舞电影,充满丰富的歌舞元素(多于3个舞蹈场面,且每场歌舞的时间不少于3分钟)。 印度电影充满歌舞元素的根源在于其民族传统和宗教影响。印度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非常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宗教领域,印度的歌舞在神庙与殿堂里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就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尤其受到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从观影的角度来看,很多印度电影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在影片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歌舞有利于调节气氛。另一方面,印度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语言众多,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歌曲和舞蹈容易为各种语言的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所以,影片制作的需要以及市场等因素的推动使得印度电影人十分重视对歌舞元素的编排,不仅要使歌舞赏心悦目,还要使歌舞完美地融入剧情当中。大受好评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一群大学生在洗澡遭遇停水时,男主角兰彻带领大家边唱边跳,特别是他们唱的歌曲“Aal izz well”,风趣且励志,既把剧情推向高潮,又让观众在大笑之后受到心灵的深深触动。 除了音乐和舞蹈,华丽的民族服装和鲜艳的色彩蒙太奇也彰显了印度电影的民族特色,一同构成了印度电影的绚丽多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电影领域。虽然印度电影的民族性特色十分显著,主要针对本土观众,但这反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使得印度电影业成为目前全球最大且最有魅力的电影产业之一。所以我国的电影人应该向印度电影人学习,充分发掘和巧妙利用自身的独特资源,如武侠文化,以及东方的审美观和道德观,这样我国的电影才能够真正吸引全世界观众的目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说,广阔的国土不会使一个国家成为大国,只有强大的文化才能够使一个国家成为大国。在大国 崛起的过程中,我国应该多利用电影等手段充分展示和传播我国丰富独特的文化,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二、现实主义传统悠久 电影源于现实并反映现实。印度电影虽以“歌舞升平”的画面著称于世,但同时也敢于直面尖锐的社会问题并充满人文关怀。印度电影具有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每个时期都出现了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4年,巴夫纳尼导演的《工厂》大胆揭露了工人遭受的残酷剥削和他们与资本家进行的激烈斗争。20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很多印度影片开始以现实为题材进行拍摄。兰吉特公司拍摄的《不可接触的人》关心印度地位低下的人民,抨击印度的贱民制度,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导演阿巴斯的《新世界》,则表达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要求民族独立的人民的呼声。奇坦?阿南德拍摄的《贫民区》,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一个“上等”社会高级住宅区和“下等”社会肮脏的贫民区的巨大差别,反映了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从1950年代开始,受到《偷自行车的人》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印度出现了一批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杰作。如比麦尔?洛伊的《两亩地》,讲述了一个农民流落到城市拉人力车的辛酸遭遇。卡塔克和雷伊等著名导演都提倡电影应在题材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各方面问题,不能对尖锐的社会现实视而不见。1970年代,帕塔皮拉姆?雷迪监制和导演的《改革》揭露了婆罗门的保守思想和伪善本质,受到大众欢迎。1980年代,印度现实主义影片也有优秀作品涌现,导演谢克哈?普卡尔导演的《强盗女王》和女导演米拉?奈尔导演拍摄流浪小孩的《你好,孟买》都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并获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进入二十一世纪,印度电影依然坚守其现实主义传统,从各个层面深刻反映了印度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2001年女导演米拉?奈尔执导的影片《季风婚宴》揭示了一个印度中产阶级家庭讳莫如深的乱伦问题,从历史的高度对印度民族进行了自省,反映了印度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和变化。2011年的印度影片《自杀现场直播》虽是一部喜剧片,但尖锐揭露了近几年来印度农民自杀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印度现实主义电影不只是观众逃避生活烦恼的避难所,也是通过揭露社会矛盾来促进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对比印度,反观我国。新世纪以来我国商业大片的题材大多是古装武侠或历史传奇,如《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三枪拍案惊奇》,这些影片仅仅依靠名导演和名演员以及去历史化的叙事来吸引观众,根本无法触及巨变中的我国社会现实。因此,借鉴印度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我国的影片应该尝试与鲜活的社会现实进行有效互动,不仅要吸引观众创造高票房,而且应该承担起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讴.《印度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2]拉利萨?高普兰,五七.“世纪之交的印度电影”.《世界电影》,2010年03期. [3]吴延熊,李晓丹.“印度歌舞片的市场特征分析”,《现代传播》,2010年06期. 作者简介: 赖春,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集群。 印度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启示 赖 春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文艺评论

关爱儿童守护青苹果观后感

关爱儿童守护青苹果观后感 学会自我保护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啊!它不但能在比必要时给予我们帮助还能令我们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下面是unjs小编整理的关爱儿童守护青苹果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有人把青年初期称为人生的花季,也叫多梦季节,高中生正处于这一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丰富,而且深刻、细腻,他们特别渴求社会交往,关爱儿童守护青苹果观后感[专题]。许多高中生认为朋友比父母、师长更知心,朋友和自己更谈得拢,谈得深,不愿向父母、老师讲的秘密可以向朋友和盘托出。因此他们希望交到坦诚相待、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他们希望与人共同分担多梦时节的苦与乐、成长过程中的悲与喜。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异性朋友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我们应该意识到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已经趋于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是正常的心理,这时候我们如果采取不科学的态度,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倒,反而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与老师对着干;内向一些的学生也许会稍稍收敛,但这必将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孩子们在压抑与委屈的心境下是不可能有好的表现、不可能有真正的改变的。 因此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要营造正常的异性交往情境。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我都要找合适的时间分别

召开女生会、男生会,进行恰当的心理教育,打破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让学生知道自身发展、成熟的规律,与异性交往是很正常的事。另外要经常组织一些需要男女合作的活动,在班级中营造正常的异性同学交往的氛围,让学生处于正常的心态进行异性交往,而且要让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待异性交往,避免有些同学蜚短流长,拿一些同学的交往做文章,不但对当事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还会影响到整个班级风气。 其次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感情。人的情感是非常微妙的,渴望沟通、多愁善感的女孩子常常错将对异性的好感当作神圣的爱情,让学生明白喜欢和爱的不同,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我曾经在一次写作课上很自然地将这种区别传达给学生:喜欢不等于爱,喜欢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很温馨的感觉,把眼光放远一些,你会发现每个有个性有优点的人都有让人喜欢的地方;而爱是个厚重而圣洁的话题,爱的内涵太多太多,有理解、有宽容、有忍耐、有付出……,爱的外延很广很广,有父母之爱、有朋友之爱、有兄弟姐妹之爱、有对祖国民族的爱……但它们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为爱负责。许多学生若有所悟。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言情小说成了畅销书籍,名作家出书也要费尽心机起个能抓人眼球的名字作卖点,报刊杂志上到处都是情感倾诉、绝对隐私,电视、电影更是一片“爱”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一: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感觉心中有很多东西想倾吐一下,可是不知道该怎样动笔,想起朋友那句“想表达什么就直接表达出来”的文论,我还是慢慢地在灰白的页面上打出了字。 有人说现在的人活得太压抑了,所以看电影、>戏剧等便成了抒发、释放感情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或者说不知道这方面的因素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只是今晚我是实实在在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哭得走出图书馆的地下多功能厅时直低着头不敢让人瞧见那张泪迹斑斑的脸。 在黑压压的地下多功能厅里,看着主人公耶莎曼以一个善良的弱小者的身份被生活、被社会的黑暗与作为人的渺小的无奈慢慢吞没,及至慢慢地走上死刑台,旁观者的心也慢慢地变得沉重了起来,变得困惑起来。为什么那样一个一心只想挣足钱为儿子治疗家族遗传的眼疾的母亲、那样一个一心只痴迷、追求着自己心中的音乐剧梦想的女人,不能好好地活着,不能享受着作为人而应当享受的人的权利与>幸福?她辛辛苦苦、日夜工作攒钱有什么错?她用生命护住苦心为儿子积攒的手术费有什么错?如果真的有错,那也是错在不该生下带有遗传基因的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女人,“想把一个小婴儿抱在怀里”,又何错之有?都说法理不外乎人情,可是为什么这人情之网就不为她而开呢?人生于世,是为万物主宰,可是,当比尔为了那笔钱而不惜出卖良心时,当律师因为无辜者没有钱打官司而狠心置人命于不顾时,当社会的执法者因为条条板板的律令而不管那些真情切切的喊冤语时,究竟是物役于人,还是人役于物?这一个个的“不解”,随着剧情的进展不断地在心头加重,直到我走出图书馆,回到明朗朗的宿舍。 本来以为观后感之类的东西最佳者应该是抒发观看之后最直接的心灵震动,而不是用生硬的>文学评论术语来对其手法进行一次长篇探讨,毕竟各种手法、技巧都是为达到前者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当那些最直接的感情刺激慢慢消退后,我发现自己眼睛依然红红的脸竟然笑得这么甜、这么美,让人有一种入画的感觉。我知道这种莫大的快乐的缘由——因为享受了一场富有艺术内涵的文化盛宴。这部戏的亮点之一就是它没有像很多作品一样去磨合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正常的审美要求,而是异笔突起,将人生的最黑暗的一面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而且这种灰色面的展现也不同于很多的悲剧,它让人的眼泪不仅是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流,也为人的命运而流,让人能切切底底地感到一种生命的无奈、可悲甚至绝望。它将人的懦弱,人的渺小,人的善美很好地展现在了人的面前。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制作者也颇具匠心,把音乐剧很巧妙地融合在戏中,在人物身上,让音乐来传达人的内心情感、人的生命追求,以及浓浓的母爱,同时也让音乐来舒缓灰色的感情基调、舒缓紧张甚至有点让人近于窒息的气氛。这部戏能够达到赚人眼泪、引人深思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音乐在剧中的巧妙利用,因为音乐升华了主人公。相信看过这部戏的人都会对剧中那种旷远的歌声、都会对主人公在音乐中那种陶醉的、幸福的笑忘怀不了吧。 《黑暗中的舞者》!我仿佛看见耶莎曼在漆黑的舞台上忘我的起舞,嘹亮而动情的歌声在空旷的舞台上回荡着,舞台中心那点光明慢慢地,慢慢地渗透开去,慢慢地将整

印度电影院行业分析报告

印度电影院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管理 印度电影开始于19世纪末。目前的宝莱坞是除好莱坞以外全球闻名的电影制作地区,每年出品电影在1000~2000部之间,多数电影在印度国内播放,少数电影出口。 1.行业主管部门 印度的电影审查工作由印度新闻广播部下设的中央电影审查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在各个地区还设有电影审查顾问团,协助审查各地的影片。电影制片人在向市场发行其影片前,必须经过中央审查委员会批准。 2.行业法规政策 印度电影在2001年左右成为政府认可的正式产业,可以合法地从正规渠道得到制片资金,从而根本解决80年代以来印度电影业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的状况。另外,印度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取消娱乐税,使得电影票价大大降低,同时政府也放宽了对电影的审查。目前印度政府2016年最新政策,全国所有影院必须在放映电影前播放印度国歌,观众也必须起立聆听以示尊重。 3.行业监管政策 在印度,不论国营公司、私营公司还是外国公司,只要拿到进口许可都能进口影片,并且国家对进口外片没有指标限制。但是不论印度本土出品影片还是进口影片,都对影片内容有一定要求。影院的建设和开业,除了许可证以外,其余部分要求目前暂时还不能获取相关信息。 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2014年度,印度电影的产量较2013年增长242部,达到1966部,2013年度是1724部。其中数字电影1778部,增长迅猛,胶片电影188部,而2013年两者相差还不大(980:744),2012年这一比率更是接近(722:880)。可2011年,印度的故事片基本上还全部用胶片拍摄。相比于中国的华柯洗印公司于2012年关闭,印度电影拍摄的数字化晚了许多年。2001年,印度电影有过千部的产量(1013),但次年便有所回落,从2005年至今产量也依然一直过千,并于2014年度达到高峰(见表1)。其中,钦奈(泰米尔/Tamil)、海得拉巴(泰鲁固/Telugu)、孟买(印地语和非印地语/Hindi&No-hindi)是三大电影基地。 1990-2014年印度故事片产量

《菊次郎的夏天》电影观后感五篇

《菊次郎的夏天》电影观后感五篇 《菊次郎的夏天》电影观后感1 我以前对日本电影关注不够,究其原因,部分是民族主义情结作祟,部分是日本电影 给我的印象是冗长琐碎,节奏慢,不像欧美电影那么节奏明快,让人目不暇接,而且 因为不懂日语,我们只能看字幕,不像欧美电影,至少还能听懂一部分英语,心里安 慰自己看电影也是学英语的一种形式,减轻看电影是虚度时光的愧疚感。 我知道的日本电影导演只有大名鼎鼎的黑泽明和宫崎骏,其他的都不知道。我知道的 电影(电视)演员只有高仓健、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其他的也不知道。关于日本影 视界,我的知识结构好像非常陈旧。和我一样的人,在中国估计不会少。我们掌握的 关于日本的知识不多。尽管马克思主义最早是从日本传输到我国的。 这两年,因为陪孩子看电影《千与千寻》,我开始逐步看起日本电影来。前两天,我 们又看了北野武导演的《菊次郎的夏天》,因为这是孩子几次提到的影片(个人年度 目标是希望陪孩子看30部电影,去年差不多完成了,今年到目前,看了两部)。这部电影1999年公映,几乎是20年前的片子了,因为是经典电影,看起来还是觉得很有 意思,觉得耐人寻味。之前,我对北野武的知识等于零,所以不知道《菊次郎的夏天》中那个像二流子一样的家伙就是大名鼎鼎的导演、演员北野武,我心中对北野武说: 失敬失敬,原来您就是北野武。 《菊次郎的夏天》的主要剧情是:三年级小学生正男自幼丧父,母亲据说在很远的地 方工作,现在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对他来说,暑假漫长无聊寂寞。由于从来不见母亲,正男非常想念,下决心去遥远的城市寻找,凭借母亲寄东西写的地址,希望能够按址 寻母,当他背上行囊要出发时,被邻居家好心的阿姨发现,叫她的丈夫(在电影最后,正男才知道他叫菊次郎)和他一起去找妈妈。菊次郎是个游手好闲的家伙,有时还抢 劫不良少年的钱财,有时还抢劫良好少年的钱财,经常满嘴脏话,标准的二流子形象。菊次郎带着正男玩轮转赌博,开始时,菊次郎让正男随口说了两个数字,中了奖,后来,他让正男再说数字他去下赌注,却发现好运不是经常光顾他们,结果把菊次郎媳 妇给的路费都输光了,两个人只能搭顺风车去正男妈妈所在的城市。 在路上,他们邂逅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喜欢吮吸儿童生殖器的变态老头,有恋爱的 情侣,有文学爱好者,有喜欢骑摩托车的暴走族。菊次郎教正男使用各种手段让别人 载他们一程。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正男母亲的家庭附近。正男却意外地发

印度电影的国际传播特点分析

国际信息流通的逆流——印度电影 摘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全球信息的流动方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也有机会改变信息流动方向,如印度电影,但却无法撼动信息流动的主流方向。 关键词:逆流信息流通印度电影 背景: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认为他们的发展受到了世界经济秩序的阻碍,同时也收到了社会文化面的不公平影响,其中更包括了南、北半球间资讯流通极不平衡的影响。发展中国家认为在智识方面,现存的世界资讯秩序根本无法和他们的利益配合。对他们而言,大量的投资和对传播通讯科技的依赖并没有刺激经济和政治之发展。而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方式和传布方式根本忽略了他们的利益,而只是在强调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上早已存在的陈腔滥调。为了创造新的资讯和传播通讯的世界新秩序,急进的动作似乎是必要的。 同时,新的传播通讯科技在七十年代的时候逐渐出现,这正是发展中国家提出重组新秩序的一个机会。这个时期,美国和苏联正在把通讯卫星送上太空;各个国家也正筹备组织国际卫星组织,进行有线电视系统的实验,讨论直播卫星应用,以及预测光纤、雷射等未来的通讯工具。 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积极推动新传播通讯科技时,发展中国家希望他们使用这些科技的需求不要被忽视,因此提出了传播通讯流通不平衡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施压下,国际电信联盟(ITU)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便开始从事世界资讯流通的研究。 接下来开展的种种研究结果都表明:发展中国家对全世界传播通讯能力的分布的关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很有理由的。传播能力分布的不公平使得这些国家无法有效禁止其他媒体的产品进入其国家,特别是电视节目、新闻通讯稿、录音产品等。整个世界的信息文化流动的过程和方向几乎都把握在发达国家手

小学生三百字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小学生三百字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导语:希望以下的范文大家能够喜欢!更多的内容请关注聘才网! 在学校,我看了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员共同出了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闪闪红星》。 话说在抗日战争初,潘东仔在上山砍柴被狗腿子捉住。红军第一次起义,占据了被夺的地方。在红军长征路,有一部分人留了下来。就这样,仗一直打来打去,长征的红军准备返回时,潘东仔正在租界里生活。晚上他给红军写信,偷袭租界地。过了一会儿,潘东仔提着油灯,带着火柴,打着一根约四十厘米长的铁棍,最后点火。等红军开枪时,潘东仔早就砍死可恶的狗腿子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被潘东仔的机智,深深吸引。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孩子,为了顺利除掉狗腿子,居然抱着连大人都难有的决心:百姓们买米,都聚着狗腿子的米粮店。当晚上把米放在船上时,潘东仔很生气,觉得租界里的人真可恶,就把“今日无米”改成“今日有米”,就盗走了船上几千斤的粮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机智、乐观、勇敢的潘东仔那种“抗日援朝”的战火童心时时激励着我,让我知道成大器,依靠的是不折不挠。 战争中的孩子是不幸的,战火是无情的。可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潘东仔在战争中坚持不懈的爱国精神时

刻激励着我,点亮生活中的黑夜! 星期三上午,老师说要带我们去看《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我们高兴地大喊大叫。 电影的题目叫《闪闪的红星》,说的是潘东子的爸爸要去当八路军,临走前,爸爸送给他一样礼物!是一颗闪闪的红星,他爸爸的意思是看到红星,就看到了八路军,就看到了爸爸。他爸爸离开家乡后,因为当地的霸王胡汉山经常来捣乱,所以,他们也读不成书,学不到知识。有一次,他还偷了胡汉山一个最重要的东西:电波。这样,反映了潘东子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不怕死的好孩子。 我要向潘东子学习,学习他机智、勇敢、不怕苦和不怕死的精神。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学好本领,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大家一定看过《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吧?今天我与大家不讨论电影,来说说《闪闪红星》这本书,虽然没有电影有声有色,但看了以后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书中写到:“要是工农民主政府还在,要是能念书,就送他上列宁小学。。。。。。”冬子听见爸爸临走前对妈妈说的话,好像真的背上书包去上学了,啊!那学校是青砖青瓦,有好多和我一样的小学生穿着新衣裳。。。。。。。 冬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这样渴望学习,而我的生活却被幸福包围着:每天吃的是鸡蛋、牛奶;穿的是耐克、

印度电影赏析及特征浅析

印度电影赏析及特征浅析 姓名:张彦兰学号:2008040045 院系:2008级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情字路上》所描述的是爱情故事。三个年轻人来到了古鲁克学院,古鲁克学院的掌管者用自己的理念:传统、荣耀、律己管理学校,一旦有人谈论爱,就意味着被开除出学校。三个年轻人在初来这个新的环境中,都邂逅到了他们的意中人。但是校规和校长成为了他们追求爱的障碍。也在这时,来了一位教音乐的老师。其实这位老师就是当初爱上了校长的女儿,因而违反了校规,被校长开除出去,而校长女儿也因为他的开除而自杀的。他的理想是希望古鲁克学院在他的到来后,使之能有所改变,变的充满爱,充满音乐。于是,他帮助这三位年轻人最终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爱。在长期的波折后,终于用爱感动了顽固的古鲁克学院的校长,使古鲁克学院充满了阳光、音乐和爱。 故事很平淡、并不深刻,但电影的表现手法很给人新奇的感觉,看过之后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电影中穿插了大量的歌舞,这可能是印度电影的特点,我并不反感这个特点,我也觉得音乐的节奏很好。电影中配之以歌、舞,似乎是更能体现“印度式的浪漫主义”,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很不一样。 《宝莱坞生死恋》中帕萝(Paro)和德夫达斯(Devdas)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两人感情益深,彼此缘定终身。但青年的德夫达斯被父亲送到英国求学,帕萝若一直痴心地等他回来。十年以后,德夫达斯学成归来,满以为可以娶帕萝为妻,但是自己的母亲卡萨亚却拒绝接受宝若做儿媳。理由是门不当户不对。由于卡萨亚在公开场合辱骂了帕萝的母亲,她一气之下把女儿嫁给意味富有的鳏夫。德夫达斯与帕萝决定私奔,但是被德夫达斯的父亲发现,宝若再次受辱。德夫达斯离家出走,并且给宝若留下一封信,劝她忘掉他,伤心欲绝的帕萝听从母亲的安排远嫁他乡。与此同时,德夫达斯走向了自我放逐和自我毁灭。他沉浸在酒精的麻醉当中。但是始终无法消除失去帕萝的痛苦。名妓山德拉姆对德夫达斯一往情深,但是始终无法取代帕萝的位置,无法获取德夫达斯的心。德夫达斯在四处流浪沈溺杯酒之中,最后抑郁病危。但为了完成一个他对帕萝的许诺,他抱着病跋山涉水来到帕萝跟前,只为了再看最后一眼。就这样,德夫达斯怀着对昔日恋人的爱情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本片藉由一对年轻貌美的男女的爱情故事控诉种姓制度,一位是婆罗门贵族阶级、另一位是舞娘贱民阶级,因青梅竹马而情定终身,却因门不当户不对而导致悲恋结局,汇集华丽、激情、悲剧于一身。导演桑杰·里拉·班萨里将印度上流社会的场景发挥到了极致。 印度电影之所以多传奇性质的题材和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印度人收入水平低下,电影是他们唯一的消遣方式,是他们摆脱生活重压寻求心灵慰籍的工具。印度各地影院林立,票价极其便宜,在大城市里一般是1—2美元,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只有10美分。电影在印度是穷人都能够承担得起的大众化的消费。在许多电影里那些传奇故事,有浪漫的爱情而没有现实的残酷,有歌舞升平的幻像而没有追求生存的竞争,为普通大众带来的娱乐,也带来了暂时的逃避之所。 而且,印度是个教育水平尚且落后的国家,民众接受和理解的能力较为欠缺。电影里多采用歌舞的表现形式与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接近,因此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

四大名著之一读后感

四大名著之一读后感 第一篇:四大名著之一的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友情.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咿咿呀呀学语时,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束,只有欢乐.邻居家的姐姐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和邻居经常一起聊天,但是我们开始装上了一扇木门. 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一条河,让我们和邻居的感情隔在天地两岸.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对于关怀,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喜笑颜开,就让人感受母亲般的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 到 英 书 自 刻 是 松 些 不 是 是

印度电影分析

印度电影分析 ——《三傻大闹宝莱坞》 印度电影又称宝莱坞电影,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除了其特有的印度舞蹈元素外,华丽已经成为了其另一个代名词。印度电影的情节很丰富,一部影片经常融合了多种元素。三大歌舞片中,好莱坞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两个,《芝加哥》《红磨坊》,而第三部就是来自印度的电影《宝莱坞生死恋》。纯美爱情,伟大友谊,华丽歌舞,惊险悬疑,多种元素融合到了一部电影。 印度拥有当今最庞大的电影市场,每天约有2000万~2500万忠实的印度观众在电影院里体验着各种喜怒哀乐,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电影市场,印度也是惟一一个持续能看到观众排队买票看国产影片的国家。 由于印度政府长期把宝莱坞归于二等产业。印度政府把电影业列为正式的产业,这使得在印度奇特的控制型经济体系有了正式的名分,并首次能合法地得到银行贷款,能发行债券和得到安全保障。 宝莱坞的影片多以震撼人心的情节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吸引世界各地的广大观众。宝莱坞影片就是凭着异域情调的情节和音乐吸引了西方观众和制片商的眼球,特别是那些制作精美、情节生动的影片。丹尼博伊尔用好莱坞方式诠释了同名印度小说改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用宝莱坞欢乐团圆爱情万岁歌舞狂欢结尾,规避了书里不容易解释消化的各种社会问题。 在各种风光的背后,宝莱坞电影业面临着其自身的一些困境。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宝莱坞电影的增长率都保持在15%,但只有10%的宝莱坞电影能盈利,效率和商业价值与好莱坞电影相比更是相形见绌。这同时也就体现了宝莱坞电影的一些缺点。 印度电影热衷于宣扬复仇、惩恶扬善这类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印度的影评家们纷纷批评印度出产的电影“格式固定,充满老套故事与不必要的歌舞,夸张并明显地脱离现实”。电影深受《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两大史诗的情节和古梵文传说的影响,比如在过分夸张的情节中宣扬报恩复仇、惩恶扬善的永恒主题;至于剧情形成的套路,则起源于印度本土观众比较喜欢一成不变的公式化剧情。 但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完全跳出了印度电影给予的束缚,影片没有印度电影热衷的惩恶扬善的主题。这么一个宝莱坞大片也就没有不红的道理了,虽然长达2小时44分钟,导演玛扎尼每隔十五分钟抖一个包袱,隔二十五分钟来一段舞蹈,加上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尾,成就了这个出片量惊人的国家2009年的票房冠军。 主演是印度一线,男主角阿米尔汗,长的像印度憨豆,还有人说像印度谢耳朵,印度艾米纳姆等等。四十五岁高龄却能完全胜任一个愣头青大学生的角色。女主角出身电影世家,演过许多印度当红影片。 《三傻》说的是是印度电影里不太多见的喜感校园青春,青春片是近几年泰国电影相当痴迷的一类影片,像《小情人》《爱在暹罗》《爱久弥新》《荷尔蒙》,以清新的校园风格吸引着众多人的关注。印度电影这种类型的并不多见。故事简单明了戏剧生动,就是三个大学新生历经磨难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活,这其中出现了很多印度当下的社会问题,教育体制,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00字五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00字五篇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放牛班其实是由一些难缠的问题学生组成的班级,影片是从两个老人看马修老师的旧相片和日记开始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00字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群“有问题的叛逆少年”,但他们在新学监马修的带领下,慢慢的转变,这正是安徒生的童话中丑小鸭褪变成天鹅的故事。《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两种教育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是校长哈森的严厉派,这似乎让我想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私塾中,从来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骂就骂,而且禁锢学生的思想,背不过文章便拿戒尺责罚。只不过与现在不一样的是,古时候的学生都很听话,用戒尺也能使学生拿到好成绩。但是现在,21世纪里,学生愈发叛逆,像弹簧一样,老师硬,则他硬;老师软,则他更硬。有的老师也懒得理会,便保持一贯传统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二是学监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种开放教育。老师从来就不打骂学生,而是靠“温暖”来感化学生,就算学生再不听话,但学生“冰冷的心”也会有融化的那一刻。电影中的小男孩皮埃尔开始也是一个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马修却发现了他异常的唱歌天赋。他美妙的歌声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么让这个叛逆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的?是马修的坚持不懈,是他的火热的心,终于感化了学生。这两种教育我都经历过,我也被老师打过骂过。我也遇到过像马修一样的老师,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在电影中马修最终战胜了哈森,思想派战胜了严厉派。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教育模式还依然并存着,但不管怎样,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都是为了学生们的未来!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00字 学校组织大家观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以后感觉有很多的借鉴意义。电影中的学生都是一些问题学生,而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中也会有个别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就更多了,电影中马修老师的成功和校长的失败给我很多启发。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马修老师用音乐启发孩子,他不顾院长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