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

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
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

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胃癌手术病例72例作为观察对象,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特征:肿瘤大小(按最大直径计算)、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总结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关系。结果:72例胃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合计12例,转移率16.7%。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关系密切(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关系密切,临床医生可以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寻找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

【关键词】早期胃癌;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

【中图分类号】r4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007-01

胃癌是起源于胃上皮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1]。早期胃癌(egc)包括肿瘤组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但研究发现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讨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常见部位是(B)

11.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常见部位是(B) A.右锁骨上 B.左锁骨上 C.右颈部 D.左颈部 E.左颌下 12.男,60岁。进食哽噎、烧灼感2个月,食管钡餐造影检查见:食管下段黏膜紊乱、断裂,管壁僵硬,应该考虑(B) A.食管炎 B.食管癌 C.贲门失弛缓症 D.食管静脉曲张 E.食管平滑肌瘤 13.男,25岁。反复上腹部疼痛5年。反酸嗳气,最具诊断意义的检查项目是(C) A.腹部B超 B.消化道钡餐 C.胃镜检查 D.大便隐血试验 E.胃液分析 (14~15题共用题干) 男性,62岁。近2个月来常有吞咽困难,伴隐痛,但可进半流质饮食,自感体力不支,逐渐消瘦。 14.该病人首先考虑的诊断是(C) A.食管炎 B.食管憩室

C.食管癌 D.食管平滑肌瘤 E.责门失弛症 15.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是(D) A.胸部x线片 B.食管吞钡 C.食管拉网 D.纤维食管镜+活检 E.纵隔CT (16~17题共用题干) 男性,55岁。反复不规律上腹部胀痛3年,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16.该患者如考虑为A型胃炎,正确的是(E) A.壁细胞抗体阴性 B.胃酸升高 C.不出现厌食,体重下降 D.不出现恶性贫血 E.主要位于胃体部 17.判断该患者炎症活动的客观依据是C) A.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B.胃黏膜出血 c.胃黏膜内中性粒细胞增多 D.胃黏膜中增多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E.胃黏膜纤维组织增生 (18~19题共用备选答案)

A.胃酸明显减少 B.胃酸明显增高 C.胃酸轻度升高 D.胃酸轻度减少 E.胃酸正常或减少 18.重度萎缩性胃体胃炎患者表现为(A) 19.萎缩性胃窦胃炎患者表现为(E) 20.肝脏Glisson纤维鞘内包裹的管道有(D) A.门静脉、肝静脉、肝胆管 B.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 c.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 D.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 E.肝静脉、肝胆管、肝动脉

早期胃癌大体分型的详细介绍

早期胃癌大体分型的详细介绍 早期胃癌的分型我们可以在很多网上资料和书籍上看到,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患者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西安国医肿瘤医院★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早期胃癌大体分型,以及各个分型之间的关系。 (一)早期胃癌大体类型及其特征 早期胃癌病变范围大小不等,以直径10一40cm最为多见(占60%以上),其大体类型有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三大类。 1隆起型(protruded,I型) 肿瘤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胃黏膜(隆起高度超过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以上),常为有蒂或广基,癌组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与黏膜下层。此型最为少见,约占4%左右。 2表浅型(auperficial,Ⅱ型) 肿瘤较平坦,无明显隆起或凹陷,可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型:表浅隆起型(elevated,Ⅱa),此类肿瘤呈平盘状,稍高于周围正常黏膜,但隆起高度不超过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此型约占73%;表浅平坦型(flat,Ⅱb),无肉眼可见的隆起或凹陷,黏膜无明显异常,可稍显粗糙,此型约占105%;表浅凹陷型(depressed,Ⅱc),病灶呈浅表凹陷,但深度只限于黏膜层内,形成癌性糜烂,此型最为常见,占39.5%。 3凹陷型(excavated,m型) 肿瘤所在部位明显下陷,形成深达黏膜下层的溃疡,此型仅次于Ⅱc型,约占23%。 以上三大类五种类型的复合型常见,如浅表凹陷型(Ⅱc)肿瘤中心形成溃疡(Ⅲ型),则定义为Ⅱc+m型,此种复合型较为常见,约占10%,而其他复合型只占6%。 WHO工作小组还将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分为小黏膜癌((4cm)和浅表性癌(>4cm)。两者可完全位于黏膜内或局灶浸润黏膜下层。当黏膜下层广泛浸润时,称为穿透变型(penetrating variant,Pen),包括Pen A和Pen B两个亚型。Pen A 的边缘呈挤推式,Pen B则在多处穿透黏膜肌层。Pen A癌比Pen B癌少见。当肿瘤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生长方式时,称为混合性变型(mixed variant)。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卫生部《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和《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0年第一版》。胃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1)临床症状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2)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3)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①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②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③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 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②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 影像检查: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磁共振(MRI)检查;③上消化道造影; ④胸部X线检查;⑤超声检查;⑥PET-CT;⑦骨扫描。 (4)原发病灶及部位的诊断 ①根治术后病例:根据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 ②非根治术后及晚期病例:未手术患者根据胃镜加活检病理,姑息术/改道术/探查术后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明确为胃癌。 ③对于胃镜见符合胃癌的恶性表现但未取到病理者,可以诊断为“胃恶性肿瘤”,并应继续取病理以明确诊断。 (5)复发或转移病灶的诊断

胃癌淋巴结

什么是第一站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 【提问】胃癌治疗里面,胃癌根治性切除术,D1、D2的定义里面,说到第一站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什么是第一站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 第一站 1.贲门右淋巴结,2.贲门左淋巴结,3.胃小弯淋巴结,4.胃大弯淋巴结,5.幽门上淋巴结,6.幽门下淋巴结, 第二站 7.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8.肝总动脉周围淋巴结,9.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第三站 10.脾门淋巴结,11.脾动脉利巴结, 12.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13.胰头后淋巴结, 第四站 14.肠系膜根部利巴结, 15.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16.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癌的淋巴结分组NO.1-贲门右淋巴结。 NO.2-贲门左淋巴结。

NO.3-胃小弯淋巴结。 NO.4-胃大弯淋巴结。 NO.5-幽门上淋巴结。 NO.6-幽门下淋巴结。 NO.7-胃左动脉淋巴结。 NO.8a-肝总动脉前淋巴结。 NO.8p-肝总动脉后淋巴结。 NO.9-腹腔干淋巴结。 NO.10-脾门淋巴结。 NO.11p-脾动脉近端淋巴结。 NO.11d-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NO.12a-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动脉淋巴结。 NO.12b-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胆管淋巴结。 NO.12p-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门静脉后淋巴结。 NO.13-胰头后淋巴结。 NO.14v-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NO.14a-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NO.15-结肠中血管淋巴结。 NO.16a1-主动脉裂孔淋巴结。 NO.16a2-腹腔干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腹主动周围脉淋巴结。 NO.16b1-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上缘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6b2-肠系膜下动脉上缘至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7-胰头前淋巴结。 NO.18-胰腺下缘淋巴结。

胃癌容易转移至身体哪些部位

胃癌容易转移至身体哪些部位?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发展到中晚期,多会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那么胃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胃癌容易转移至身体哪些部位? 1、直接浸润:胃癌可直接侵及邻近组织、器官。癌组织向胃壁浸润,可侵入血管、淋巴管,形成癌栓。还可侵入食管下端、十二指肠,也可直接蔓延波及网膜、胰腺、肝脏和横结肠等。 2、淋巴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随着癌瘤侵犯的深度及广度的增加,淋巴腺的转移也渐渐增加,如胃的淋巴来源与左锁骨上淋巴腺相联接,癌细胞可沿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腺,甚至两侧。胃癌细胞常由门静脉进入肝内形成肝转移,另外沿着血行性转移造成肺、卵巢、骨、皮肤、脑等转移癌细胞侵及胃浆膜后脱落,播散于腹腔、盆腔,造成腹水。 3、血路转移:多发生于胃癌晚期,常见受累器官为肝脏、肺。癌细胞一旦进入大循环,可在骨、脑、肾上腺、甲状腺、脾、皮肤和肾等形成转移灶。胃癌的肝转移有时可作为胃癌的首发症状,多数经门脉血行播散,在肝内形成多个结节性转移灶,肝内病灶的治疗一般效果较差。 临床上,胃癌转移治疗主张进行全身性的综合治疗。对于胃癌原发病灶,若病人能耐受手术,可先行姑息性切除,然后辅以放化疗及灰树花D阻分治疗,D阻分是真菌抗癌之王,其抗癌效果是灵芝的16倍。 对于身体机能较弱,无法耐受手术的胃癌转移病人,临床多采用联合放化疗和D 阻分治疗的方法。身体任何一个部位有病,都不单单是局部问题,它和人整体免疫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而手术、放疗或介入属于局部治疗;大多是损伤性治疗,副作用太大,不能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功能。而D阻分,既可针对局部进行治疗,又可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功能,增强病人免疫力,加快身体机能的恢复,又能抑制癌细胞生长,防止病情恶化。

胃癌淋巴结清扫的认识

胃癌淋巴结清扫的认识 【摘要】自第一例胃窦癌切除手术起,学者们不断探索胃癌淋巴结回流体系,予分组、分站,不断完善使其更加准确地从解剖学上描述胃癌淋巴结回流系统,建立起胃癌根治术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认识到胃癌淋巴结有跳跃性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肿瘤细胞淋巴结包膜外播散导致腹膜转移和肝转移增加,使理论基础不断完善。淋巴结转移情况是评价胃癌预后的独立且重要的因素已达成共识,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切除率明显影响预后,U ICC 在第5版中TNM分期也规定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数目至少要15枚,在修订的第3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废止了旧规约中解剖学N分期方法,采用以淋巴结数目确定N分期的方法,取消了过去第1站及第2站淋巴结等概念,推进胃癌根治术更加规范。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跳跃性转移;清扫 我国胃癌新发病率高居世界水平之上,是目前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随着胃癌研究的不断发展,各种治疗理念及技术日新月异,但时至今日,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理念仍然是广大学者的共识。而现代胃癌外科的治疗则是建立在淋巴结清扫基础之上,并采用以淋巴结数目确定N分期的方法,取消了过去第1站及第2站淋巴结等概念,对于淋巴结清扫范围规定了更为简明的D1/D2清扫术[2]。以下对胃癌淋巴结清扫的理论及相关问题予以综述。 1胃癌淋巴结清扫术的理论基础 1.1胃癌淋巴结解剖学理论的建立 自从1881年维也纳外科医师Billoth 首先行胃窦癌切除手术,人们便不断总结认识并探索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欧美学者最先对胃的淋巴回流系统及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尝试切除相关淋巴结,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日本学者接受了这些经验,在Kajitani的率领下日本胃癌研究会从解剖学上将胃癌相关的淋巴进行分组,描述其淋巴回流系统,并通过观察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总结转移规律,逐渐形成胃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理论基础[3],于1962年完成第1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将胃癌的外科治疗推进到胃癌根治术的新时代。 淋巴回流系统主要沿静脉方向走行,而胃的静脉变异较多,淋巴回流网络复杂,但与静脉伴行的同名动脉相对固定,更利于解剖学的描述,确定了按动脉系统描述胃的淋巴回流系统。借鉴结肠癌肠旁淋巴结(N1)、中间淋巴结(N2)及主淋巴结(N3)的分期方法,先将胃的主要供血血管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确立为主淋巴结分为一组,相当于中间淋巴结的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3根主要分支周围的淋巴结各分为一组,这三根动脉所发出的分支旁淋巴结相当于肠旁淋巴结,分别按动脉分支依次分组。由此,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向后、从小弯到大弯的顺序对各组淋巴结分别标记[4],分为3站16组。最后,以癌为中心按由近及远的原则将各组淋巴结分为第一、二、三站。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将各组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卫生部《胃癌诊疗规范()》和《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第一版》。胃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1)临床症状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2)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3)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①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②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③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 2 2020年4月19日

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 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②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 影像检查: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磁共振(MRI)检查;③上消化道造影;④胸部X线检查;⑤超声检查;⑥PET-CT;⑦骨扫描。 (4)原发病灶及部位的诊断 ①根治术后病例:根据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 ②非根治术后及晚期病例:未手术患者根据胃镜加活检病理,姑息术/改道术/探查术后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明确为胃癌。 ③对于胃镜见符合胃癌的恶性表现但未取到病理者,能够诊断为“胃恶性肿瘤”,并应继续取病理以明确诊断。 (5)复发或转移病灶的诊断 胃镜/超声内镜(EUS)以及活检病理学检查能够明确复发。以影像学检查,包括MSCT、MRI、胃镜/超声内镜(EUS)、B超、消化道造影等,必要时行PET/CT;浅表淋巴结活检能够诊断肿瘤转移。 (6)腹膜/网膜/肠系膜转移的诊断 除了Krukenberg’s瘤、左锁骨上转移、肝转移等常见的转移部位,腹膜/网膜/肠系膜亦是胃癌常见的转移。对于粟粒样或<1cm的腹膜/网膜/肠系膜转移灶,CT及MRI等影像学手段常无法及时发现,但患 3 2020年4月19日

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与淋巴结清扫_范朝刚

讲座 文章编号:1005-2208(2010)05-0400-03 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与淋巴结清扫 范朝刚,李国立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早期胃癌;手术;淋巴结清扫 Keywords early gastric cancer;operation;lymph node dissection 对早期胃癌治疗的进步主要得益于人们对其临床病理认识的深入与治疗手段的提高。最初人们仅以胃切除术治疗胃癌,以切除胃癌原发灶为主要目的,其时提高胃切除的安全性与消化道重建的合理性是胃癌临床研究的主要目标,却因未对其他转移方式做积极的治疗,所以治疗效果有限。20世纪40年代,日本开始进行以淋巴结清扫为主要特征的胃癌根治术,在进行足够胃切除的基础上对淋巴结转移也进行积极的治疗,使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样,胃癌的手术就大致上由两部分组成,以足够的胃切除治疗原发灶的直接浸润,以系统性的淋巴结清除治疗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即淋巴结转移。在胃癌根治术的发展过程中,早期胃癌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63年日本胃癌研究会将早期胃癌定义为:癌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是否伴淋巴结转移。最初日本学者在给早期胃癌定义时也曾试图排除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为此也进行过很多争论。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很难确认某个胃癌病例是否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手术前。而且确立早期胃癌概念的目的主要是对外科手术可能治愈的胃癌作出限定,而非代表癌发生时间的早晚。在浸润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胃癌,即使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其发生率也不高,而且主要出现在原发灶的邻近。基于这些考虑,最后确定只从浸润深度上衡量早期胃癌,无论是否伴淋巴结转移。 对早期胃癌这样定义的结果也为治疗带来了“后患”,诊断上的困难同样表现在治疗上,即在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时不得不考虑淋巴结转移问题,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可以采取不同范围的胃切除术进行治疗,而在可能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还必须进行相应的淋巴结清除,所以鉴别早期胃癌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对于确定手术范围非常重要。日本学者复习大量以往治疗的病例,从早期胃癌的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等特征来推断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出现转移的部位。首先,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及大小明显相关,黏膜内癌的淋巴 结转移发生率为2.7%,黏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则为18.6%,前者的淋巴结转移多出现在与癌周邻近的第1站,后者有时会出现在第2甚至第3站;直径<1cm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仅4%,直径>4cm者发生率为18%。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还与癌所在部位有关,胃下部癌第1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4.5%,第1站所属的各组淋巴结均有转移的可能,第2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9%,以No.7(胃左动脉周围)、8a(肝总动脉前方)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而No.1(贲门右侧)、9(腹腔动脉周围)、11p(脾动脉近端)、12a (肝动脉周围)和14v(肠系膜上静脉周围)淋巴结几乎无转移;胃中部癌第1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8%,No.1、3(小弯侧)、5(幽门上)、6(幽门下)淋巴结有可能出现转移,第2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9%,仅No.7、8a淋巴结有转移。从大体类型看,无溃疡的黏膜层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0,而伴溃疡的黏膜层癌发生率为2%~3%;伴有溃疡的黏膜下层癌的发生率则为23.3%。从组织学类型看,未分化型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18.8%)明显高于分化型腺癌(7.4%)。 从癌的表面特征能够推测出有无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出现转移的部位以后,早期胃癌的手术模式也就应刃而解,对于有出现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病例在胃切除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范围的淋巴结清除或重点淋巴结清除,而对无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病例仅以足够的胃切除手术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开展胃癌根治术几十年的结果,使日本学者充分地掌握了早期胃癌浸润与转移的规律,以此为据,采取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在完成手术治愈胃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创伤,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提倡的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与标准胃癌根治术相比,缩小手术包括了胃切除范围的缩小、淋巴结清除范围的缩小以及相关脏器功能的保留等等。近年来,内镜技术与微创技术正迅速地在外科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开展、进步,应用于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更使降低创伤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日本胃癌学会(Japanese Gastric CancerAssociation,JGCA)在2001年出版了《胃癌治疗指南》,正式提出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并对其适应证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2002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 通讯作者:李国立,E-mail:drguoli@https://www.360docs.net/doc/d510171600.html,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40例医院收治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患者中,病灶位于胃窦部有21例、胃体部有11例、贲门胃底部8例;病灶直径超过2cm的患者有22例;内镜检查中以Ⅱ型例数最多,共计28例;组织学分型中低分化腺癌检出例数最高,有18例;粘膜内癌有24例,粘膜下癌有16例。40例患者中发现有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通过分析发现,病灶大小、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病灶超过2cm、未分化型且黏膜下癌的早期胃癌患者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可以考虑行胃癌根治术并配合内镜随访,避免癌症出现远端转移。 【关键词】:早期胃癌;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胃癌发生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0年胃癌发生率为5.6/10万,而2015年胃癌发展率为7.2/10万,增幅为6.5%[1]。相关研究指出,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而进展期胃癌患者仅有40~50%[2]。尽早发现是提高胃癌患者存活率的重要途径。早期胃癌的常用治疗方案为胃癌根治术、局部切除术和原发病灶切除术。近些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引导下粘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在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通过患者的病历资料来有效评估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对于临床手术方案确定具有重要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40例医院收治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为(36.5±10.6)岁。 1.2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采用日本内镜学会的分型方法:Ⅰ型:隆起型;Ⅱ型:浅表型,包括浅表隆起性、浅表平坦型、浅表凹陷性;Ⅲ型:凹陷性;此外还有复合型。组织学分型主要参照WHO关于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分型标准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分化型主要包括管状腺癌与乳头状腺癌;未分化型包括低分化腺癌与、未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根据浸润深度可细分为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40例患者中,病灶位于胃窦部有21例、胃体部有11例、贲门胃底部8例;病灶直径超过2cm的患者有22例;内镜检查中以Ⅱ型例数最多,共计28例;组织学分型中低分化腺癌检出例数最高,有18例;粘膜内癌有24例,粘膜下癌有16例。40例患者中发现有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见表1。 表1 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病理特征未出现淋巴出现淋巴结X2值P值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 正常情况下,随淋巴结直径的增大,其数量相应减少,而转移淋巴结由于癌组织不断生长,其大小可不断增大。Fukuya的研究中,直径小于5mm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5%,5—9mm 者为21.7%,10一14mm为23%,15mm以上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82.6%。阳性淋巴结的平均直径为73±4imm。这一结果说明随淋巴结直径增加,转移率明显升高。淋巴结直径与转移的相关性,是判定淋巴结转移的依据之一。 应当指出,CT上淋巴结增大并不意味一定是转移,当增大淋巴结出现下述表现时,提示转移的存在:蚕蚀状、囊状、周边高密度中心低密度、相对高密度及花斑状者,呈串珠状排列、对血管产生压迫和肿块状增大的淋巴结多有转移。Fukuya利用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的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的CT值明显高于非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较非转移淋巴结有更大的短轴/长轴比值,如果前者以1OOHu,后者以0.7为界,二者同时应用的阳性预期值可达89.5%。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根据上述淋巴结形态及增强表现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只适用于较大的淋巴结,而对于较小的淋巴结,在诊断上仍存在较大难度。 以淋巴结大小作为诊断转移的标准,各家标准不尽相同,从8mm至15mm均有报道。研究人员通过53例手术切除病例的研究注意到,随淋巴结直径的增加,转移率明显升高。 螺旋CT检出淋巴结的大小与转移情况 琳巴结最大径l-mm5—9mm10—1415mn及以上总计(枚) 检出数11612010159396 阳性数21285351153 阳性率(%)18.123.352.586.438.6 特异性(%)68.780.992.899.2— 敏感性(%)69.259.747.123.1— 上述结果表明,单纯以淋巴结直径为标准,难以同时保证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若以15mm为标准,虽然CT诊断的特异性达99.2%,但敏感性却仅为23%,如果以8mm作为诊断标准,虽提高了CT诊断的敏感性(54.6%),但特异性却明显下降(86.2%)。 由于小淋巴结仍有相当比例的转移率,如5N9mm组为23.3%,5mm以下组仍有18.1%的转移。因此,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较大的淋巴结,提高对小淋巴结的重视程度,对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胃癌的治疗水平,降低假阴性有更重要意义。 西安国医肿瘤医院专业治疗胃癌二十年 免费咨询电话:400-6866-012

胃癌淋巴结转移CT分析

M M I BIMONTHLY Vol21No.3Jun2012—169— 胃癌淋巴结转移CT分析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CT室(542800) 莫景雄黄力营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分析CT能发现的70例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表现,术前常规CT检查,平扫、增强扫描,观察影像学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1042个淋巴结,转移为367个(35.22%),>8mm淋巴结419个阳性246个(58.71%)。CT检出淋巴结数758个,手术后病理检查阳性346个(45.64%)。其短径、长径、平扫CT值等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不同大小淋巴结、不同CT强度阳性率不同,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结论:胃癌术前进行CT检查,具有无创、准确率高等特点,为胃癌根治术制定手术方案和预后评估奠定基础。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转移CT分析 胃癌是上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可判断胃癌分期与预后,术前淋巴结状况的评价对决定术式,判断预后意义重大。术前确定胃癌淋巴结转移存在与否,对胃癌术前分期、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估计预后等有重要的意义[1]。我们对70例胃癌患者螺旋CT检查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讨胃癌淋巴转移的螺旋CT特征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胃癌患者70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2岁。男性48例,女性22例。其中低分化腺癌39例,中分化管状癌28例,印戒细胞癌3例。手术摘取的淋巴结按日本胃癌研究会淋巴部位分类法[2]标记其位置。 1.2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_Brilliancei16s螺旋CT机,扫描层厚2mm,准直16?1.5mm,扫描条件120KV,200mAS,矩阵512?512,螺距1.2。数据行2mm 薄层重建,层间距2mm;病人常规禁食6h,CT检查前20min肌注654-2,服温开水800-1000ml。先行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300mg I/ml碘海醇,剂量80-100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3.5ml/s,注射对比剂后30s行动脉期扫描,60s行静脉期扫描。所有患者均嘱其平静呼吸屏气进行扫描。 1.3病理学检查[3]术后切取的胃癌标本,临床可疑受侵的脏器,和胃周围各组淋巴结。所有标本均经福尔马林固定,全部作HE染色,光学镜下判定胃癌癌肿及周围淋巴结受转移情况。病理报告淋巴结标记的位置、大小与数目及转移阳性或阴性。便于与CT发现的淋巴结作对比。 1.4CT影像特征观察[4] 按病理淋巴部位分类法标记分组与CT发现的淋巴结相对比。对各组淋巴结的CT显示情况与分布,淋巴结短径、长径以及淋巴结强化形式,边缘形态进行分析。探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CT不能明确确定的淋巴结组,将不作为观察讨论对象。 1.5统计学方法,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间的数据以mean?SD表示,计量资料各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RC表资料的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表现,70例患者手术扫除淋巴结1042个,病理检查为转移367个(35.22%),其中检1-4mm淋巴结348个,阳性为15个(4.31%);5-8 mm淋巴结275个阳性为106个(38.60%),>8mm 淋巴结419个。阳性246个(58.71%)。

日本早期胃癌EMRESD指南(中文翻译完整版)

日本早期胃癌EMR/ESD指南(中文翻译完整版) 为了使早期胃癌EMR和ESD取得良好的结局,优秀的技术、有关诊断的知识、适应症、操作程序、治愈性的评估、并发症、术后的长期随访和组织病理学都是非常必要的。随着EMR和ESD被应用得更广泛和更复杂,适合患者的治疗标准已经确立。尽管这些技术和知识已经被日本的内镜医生所熟知,我们推测这些知识在其他国家仍然是有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消化内镜学会(JGES)与日本胃癌协会(JGCA)共同制定了早期胃癌EMR和ESD指南。 该指南的目标对象为接受EMR或ESD的患者。该指南的使用者为实施EMR或ESD的临床医生以及他们的管理者。该指南仅仅是一个指导的标准,选择治疗前应充分考虑每个病人的年龄,并发疾病,社会状况和其他因素。 适应症 基本观点 早期胃癌一经确诊,推荐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证据水平Ⅳa,推荐等级 B)

目前尚没有研究表明内镜治疗早期胃癌具有更好的预后和生活治疗,也没有证据表明开腹手术与内镜治疗在预后和生活治疗方面的差异。 但是,在一项长期随访研究中,71名患者经内镜诊断早期胃癌,这些患者没有接受外科手术或诊断后延迟6个月以上才接受手术,5年内发展为进展期的比例为63.0%(95% CI: 48–78%)。包括这个研究在内的不同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胃癌的患者,即便在诊断后延迟6个月接受手术,也是获益的。 一般来说,只有当淋巴结转移的几率非常低的情况下方可实施内镜切除术,而且病变的大小和位置应确保能够整块切除。(证据水平Ⅴ,推荐等级 C1) 内镜治疗作为保留全胃的技术,虽没有正式测试,我们可以推断内镜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要优于外科手术。因而,内镜治疗应当用于那些治愈的可能性高的病变。 虽然一些观察性研究旨在阐明早期胃癌的自然病程,但我们不期望未切除的早期胃癌导致死亡。除了术前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基于风险-获益分析并考虑每个病人的病情。根据肿瘤相关的因素被分类为绝对适应症,扩大适应症及无适应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度)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 度) VS 经典分型在区分癌与非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学者又进一步对MV/MS 分型细化,以期预测组织学分型和早癌浸润深度,从而为后期内镜或外科治疗提供决策。 在预测组织学分型上,2010 年Akira 推出基于MV 的胃早癌ME+NBI 分型,即FNP(精细网格,fine network pattern),CSP(螺旋型,corkscrew pattern)(图1),此前一直被定义为「未分类型」的表型被进一步细化为IIL-1(小叶内环型-1,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1),ILL-2(小叶内环型-2, 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2)(图2)。根据研究结果,FNP 与ILL-1 大部分为分化型腺癌,而CSP 多为未分化型腺癌。ILL-2 主要分布于分化型腺癌,但也可在未分化腺癌中存在。此外,64% 未分化ILL-2 腺癌中可见CS(螺旋状)微血管(图3),但在分化腺癌中未见此现象发生。 图1 FNP 与CSP 分型。A FNP 为MV 的精细网络状结构;B CSP 为MV 的螺旋型结构 图2 ILL-1 与ILL-2 分型。A ILL-1 为包含环形MV 的绒毛状腺体结构;B ILL-2 为上述基础上出现腺体断裂 图3 IIL-2 型胃癌中出现CS 型MV。A 胃体中部后壁一 0-IIc 型早癌;B NBI 可见不规则茶色区域;C ME+NBI:断

裂绒毛状腺体上可见CS 型MV;D 病理示黏膜固有层未分化腺癌相反,Masashi 等另辟蹊径,从癌灶周围非癌黏膜表型推测癌灶组织学类型,将癌灶周围非癌黏膜的ME+NBI 表现分为以下四型:A 点状型(圆形或针眼点状);B 短线状(扩张、垂直长凹痕结构);C 条纹型(管样,小梁嵴样结构);D 颗粒型(绒毛、乳头状结构)(图4)。该分型由sakaki 的胃黏膜ME+NBI 七类分型简化而来。C 与D 预测着分化型癌的组织类型,其理论基础是 C 和 D 表型为黏膜萎缩相关表型,是分化型癌(肠型)发生基础。B 型为HP (-)炎性黏膜表型,萎缩程度较 C 和 D 轻,预测未分化型癌组织学类型,也间接反映了不同于分化型癌的发生路径。 图4 胃癌周围黏膜的ME+NBI 分型。a-d 分别对应A-D 分型以下为ABCD 分型应用实例: 图5 A 白光下病灶经靛胭脂染色后,病变为平坦结节形高分化腺癌,周围黏膜呈细颗粒样萎缩表现;B 放大后观察,可见小绒毛状结构(D 型) 图6 A 胃体中部前壁可见凹陷型未分化型早癌,褪色,大小约10 mm;B 放大观察,背景黏膜为B 型(短线状)2014 年Takashi 等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认为MV 结构缺失(AMSP,absent microsurface pattern)为区分未分化癌与分化型癌重要因素,并通过ROC 曲线判定出边界值为50%,

胃癌清扫淋巴结分组图

胃癌基本知识-胃引流淋巴结的分组 胃引流的淋巴结可分为22组,其名称分别为: N01.贲门右,N02.贲门左,N03.胃小弯,N04.胃大弯(左群为4s,右群为4d),N05.幽门上,N06.幽门下,N07.胃左动脉旁,N08.肝总动脉旁(前表示为N08a,后表示为N08p),N09.腹腔动脉旁,N010.脾门,N011.脾动脉旁(脾动脉干近侧为N011p,脾动脉干远侧为N011d),N012.肝十二指肠韧带(沿肝动脉为N012a,沿门静脉为N012p,沿胆管为N012b),N013.胰头后,N014.肠系膜根部(肠系膜动脉旁为N014a,肠系膜静脉旁为N014v),N015.结肠中动脉旁,N016.腹主动脉旁(祥后),N017.胰前,N018.胰下,N019. 膈肌下,N020.食道裂孔部,N020.下段食管旁,N021.膈肌。 NO16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淋巴结的进一步分组:以膈肌腹主动脉裂孔、腹腔动脉根部上缘、左肾静脉下缘、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上缘及腹主动脉分叉5处为界,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进一步分为16a1、16a2、16b1、16b2等4个区。根据前后左右的关系,每个区又可分为腹主动脉外侧组(lateroaortic)、腹主动脉前组(preaortic)、腹主动脉后组(retroaortic)、下腔静脉外侧组(laterocaval)、下腔静脉前组(precaval)、下腔静脉后组etroaortic)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组(interaorticocaval),这样,16组淋巴结可进一步分为28组,临床上较重要的有16a2和16b1区的淋巴结。 胃癌基本知识-D 手术 D 是 Dissection 的简写,即淋巴结清除术(Lymphadenectomy),又称淋巴结廓

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

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 超声对上腹部淋巴结的显示与部位、大小有关。胃周淋巴结分布常见部位为贲门旁、小弯侧、幽门上、肝动脉、腹腔动脉、脾门、脾动脉、肝十二指肠韧带、胰后、腹主动脉周围;在良好的显示条件下,以肝脏、胃、胰腺、脾脏为声窗,以大血管为解剖标志,超声能显示5mm大小的淋巴结。胃癌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灵敏度为77.6%,特异度为64.1%,准确度为72.6%。 淋巴结转移漏诊与淋巴结大小有关,5mm以下淋巴结超声难以显示,此外,肥胖、胃肠内容物的干扰可能导致1cm以上淋巴结超声不能显示而漏诊。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假阳性并不少见,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统计假阳性率达13.2%,主要是由于超声难以准确鉴别淋巴结转移(恶性)与胃癌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良性)。 大小通常被认为是判断淋巴结性质的重要指标,恶性淋巴结较良性淋巴结大,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直径S4mm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达18.4%,5—9mm为45.7%,≥10mm 达70.6%,淋巴结越大,发生转移可能性越大,10mm以上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高。以淋巴结长径≥1.1cm为诊断淋巴结转移标准,灵敏度达81.3%,特异度仅为56.5%,难以鉴别良恶性;以淋巴结长径≥2.1cm或横径≥1.6cm为诊断恶性LN的诊断标准,灵敏度低,仅为30%左右,但特异度高达90%以上,提示淋巴结长径≥2.1cm或横径≥1.6cm时恶性可能性大,但以此为诊断淋巴结转移标准,漏诊率高达67.7%~70.8%。虽然良恶性淋巴结大小有统计学差异,但两者大小重叠范围较大,大小判断淋巴结性质价值有限。 超声对良恶性淋巴结诊断结果 诊断指标灵敏度(%)特异度(%) 长径≥11cm81.356.5 ≥1.6cm47.976.1 ≥2.1cm33.395.7 横径≥1.1cm50.084.8 ≥1.6cm29.293.5 不规则16.795.7 融合状16.7100 浸润状l2.5100 回声不均16.7100 除了淋巴结大小外,淋巴结形状及回声也常用于判断淋巴结性质。恶性淋巴结多呈圆形,以弱回声为主;在健康人及良性病变(如胆囊炎、肝炎或肠炎等)中,良性淋巴结多呈扁平状或细长形、等回声或稍强回声,所以最初认为良恶性淋巴结回声形状不同,两者可以区分;随着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常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这些肿大的良性淋巴结常呈弱回声圆形结构,与恶性相似,声像图不易区分。 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典型声像图仍有助于判断,淋巴结呈不规则形、融合状、回声不均、边界呈浸润状均为转移性淋巴结典型表现,特异度达95%以上,上述征象之一均提示恶性可能性大,但恶性淋巴结出现上述表现并不多,诊断淋巴结转移灵敏度低于20%。

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胃镜是胃癌常用的检查方法,诊断灵敏性高,但仅从黏膜面观察病变,对胃癌浸润深度诊断价值有限。内镜超声能清晰显示胃壁结构,对胃癌浸润深度诊断灵敏而准确,但此方法在中国未能普及。体表超声对胃壁解剖结构的研究为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奠定了基础。饮用胃充盈剂后改善胃壁解剖结构的显示率,尤采用高频探头或可变聚焦探头,通过体表超声检查能显示胃壁层次,并能观察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及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有助于对肿瘤浸润深度的判断,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超声对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参考TNM胃癌分期标准,可分为以下4期。 T1:肿瘤浸润限于第1—3层,即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肿瘤位于黏膜层,第1层显示不清晰或第2层黏膜肌层增厚,第3层黏膜下层强回声带连续完整、显示正常;当肿瘤侵至黏膜下层即第3层,黏膜下层强回声带不连续或消失,第5层即浆膜层未见异常。 T2:肿瘤侵至第4层、达第5层,即达固有肌层或达浆膜下。声像图表现为黏膜下层强回声带中断或消失,肌层增厚,浆膜层尚清晰完整。 T3:肿瘤侵至第5层,即侵达浆膜层。胃壁层次消失,浆膜强回声带不连续或消失。 T4:肿瘤突破浆膜侵达邻近组织或脏器。与受侵脏器分界不清,胃壁全层增厚受侵。 2.诊断符合率 由上可见,超声对早期癌和进展期癌的诊断要点是第三层即黏膜下层强回声是否中断。胃癌浸润深度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74%一84%(表8-4-1),对进展期胃癌浸润深度灵敏性较高,多为70%一90%;早期癌浸润深度诊断率较低,最低仅为30%。早期癌易过深判断为进展期癌,过深判断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肿瘤浸透黏膜下层导致黏膜下层强回声消失、或癌灶旁炎症、水肿等导致黏膜下层呈低回声改变,与低回声固有肌层界限难以区分,而易导致过深判断。故有学者提出,以超声能清晰显示的固有肌层无明显异常改变为诊断早期癌的诊断标准,但体表超声分辨率有限,有时难以准确判断肌层;另一方面当胃癌伴溃疡时,溃疡底部纤维化、瘢痕形成,壁增厚明显,层次消失,浆膜中断或不清,常易误诊为侵达浆膜或浆膜外。超声难以可靠区分肿瘤与肿瘤周围炎症、瘢痕,为浸润深度过深判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有报道采用高分辨率内镜超声或术中超声扫查明显提高了早期癌浸润深度诊断率,可达70%~80%。 超声对T1及T2期误诊主要为过深判断,而对T3、T4期癌的误诊则为过浅判断为T1或T2期,过浅判断常见原因有: (1)扫查不全面:病变较大,或位于胃底、胃犬弯侧,超声不易全面显示; (2)与受侵脏器的位置有关:脾门、膈肌及胰尾区域的病变受气体影响,超声扫查常显示不良; (3)镜下浸润为过浅判断的另一原因:术前超声检查及术中肉眼观察,浆膜未受侵或可疑受侵者,经腹超声诊断价值有限。 3超声对胃癌侵及周围组织脏器的诊断 胃癌侵及周围组织脏器直接影响手术切除可能性,故为术前超声检察需重点观察的内容。受侵邻近脏器包括胰腺、肝脏、横结肠、脾及脾门、膈肌、十二指肠、胆囊等。 声像图表现: (1)胃壁浆膜中断,肿瘤与周围组织脏器分界不清。 (2)间接征象为肿瘤与胃呼吸移动性受限、甚至消失,或胃与其他脏器呈相连的同步运动。 (3)胰腺为最常见受累器官,受侵典型声像图为胰腺形态失常、包膜强回声带残缺中断,与胃壁肿瘤分界不清,或包膜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饮水后改变体位、多方向观察更为清

胃癌的转移途径

胃癌的转移途径 文章目录*一、胃癌的转移途径*二、如何预防胃癌*三、胃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胃癌的转移途径1、胃癌的转移途径之直接播散 浸润型胃癌可沿粘膜或浆膜直接向胃壁内、食管或十二指肠发展。癌肿一旦侵及浆膜,即容易向周围邻近器官或组织如肝、胰、脾、横结肠、空肠、膈肌、大网膜及腹壁等浸润。癌细胞脱落时也可种植于腹腔、盆腔、卵巢与直肠膀胱陷窝等处。 2、胃癌的转移途径之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占胃癌转移的70%,胃下部癌肿常转移至幽门下、胃下及腹腔动脉旁等淋巴结,而上部癌肿常转移至胰旁、贲门旁、胃上等淋巴结。晚期癌可能转移至主动脉周围及膈上淋巴结。由于腹腔淋巴结与胸导管直接交通,故可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3、胃癌的转移途径之血行转移 部分患者外周血中可发现癌细胞,可通过门静脉转移至肝脏,并可达肺、骨、肾、脑、脑膜、脾、皮肤等处。 4、胃癌的转移途径之腹腔种植性转移 胃癌侵及浆膜可脱落在腹腔内引起种植。见于腹腔、肠系膜、肠壁和盆腔,均属于疾病的晚期。临床上癌性腹膜炎、大量的血性腹水、肠腔压迫梗阻等都是由胃癌转移而来。 如何预防胃癌1、提高对胃癌的惕和认识。

2、检查和治疗癌前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溃疡、胃息肉、胃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病人,列为胃癌前期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感染阴性者的3~6倍),应定期检查和治疗。 3、胃镜检查。胃镜诊断应为早期胃癌诊断的方法,胃镜观察对怀疑有溃疡、胃黏膜异形增生或胃癌的病例,取活检能获得早期病理诊断依据。 4、影检查。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也是一种能早期发现病变的方法,但为了确诊,仍应动员进行胃镜检查并进行活检,以得到病理的诊断。 5、超声内镜检查。现在有一种新的胃镜可以安装超声探头,对胃隆起性病变如黏膜下或胃壁外肿瘤均可获得早期诊断,并能清楚地显示胃壁的各层结构和肿瘤侵犯的深度。 6、对可疑病人一定要追踪观察,在1~3个月内复查一次。 胃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手术治疗胃癌 手术治疗是当今治疗胃癌最为可行且治愈可能性较高的一 种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在胃癌的治疗中分为几种不同的种类,即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及全胃合并脾、胰体尾切除术、Appleby术、胃癌合并受累脏器联合切除术以及姑息性手术。为了提高胃癌治愈率,应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