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婚俗
畲族婚俗

畲族婚俗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人口较少,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自称为“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宋末元初,各地畲民组织义军,加入抗元斗争的行列,《元史》中又出现“畲军”、“畲丁”等名称。
明、清时期,闽、浙各地方志以“畲民”、“畲人”和“畲客”等称畲族。
史书对畲族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
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1984年国务院宣布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鹤溪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
现在的畲民,除了分布在广东罗浮山区的少数人操本族语言外,基本上操客家方言和闽南,或者说操与客家方言十分相近的畲族特色的客家话。
除去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畲汉共同的节日外,畲民有一些特殊的节日。
例如“三月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农历十月十四(五)的“五谷母生”节,这一节日一直到今天,仍在闽南和潮汕地区广泛流行。
畲族长期以来实行族内婚,严禁与外族联姻。
族内同姓同祖禁止通婚,姨表可通婚,姑表则禁止通婚。
而畲族婚俗成为一种行将失传的“绝唱”,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展示的就是畲族完整的结婚仪式。
【得定】小伙子由媒人带领到女方家,畲语叫“肽布娘”(看老婆)。
如果双方有意向,则姑娘由母亲或姑姨陪同,来男方了解家境。
小伙子送姑娘一些礼物,姑娘回小伙一条自织的彩带。
阿昌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习俗

阿昌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习俗阿昌族是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
你了解阿昌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少数民族阿昌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习俗。
少数民族阿昌族的婚俗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
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
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
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少数民族阿昌族的食俗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云南省一带。
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
居住在边疆的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
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如果盖上焖肉,(火+巴)肉、鸡丝等配料,可做成各式不同的饵丝;米线除同饵丝一样热食外,还可凉拌,或在米线里加一勺热稀豆粉(豌豆面与水合煮),再加油辣椒、蒜姜泥、味精等调料,做成稀豆粉汁米线,辛辣滑嫩,是阿昌族入夏之后经常食用的小吃。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
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
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
)最具特色。
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男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
苗族传统习俗

苗族传统习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苗族传统习俗为主题,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习俗。
婚俗在苗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是“拉弓娶亲”,新郎要提前展示自己的射箭技巧,成功射中则代表着喜事即将来临。
婚礼当天,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苗族传统服饰,新郎则会戴上独特的苗族头饰。
在婚宴上,新郎和新娘要互相敬酒,并向亲友们致谢。
苗族有一种传统舞蹈叫做“打铁舞”,这是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郎要与亲友们一同跳舞,传达幸福和吉利之意。
而在婚宴上,还会有丰盛的苗族传统美食,如酸汤鱼、酸姜酉鸡等。
整个婚礼过程中,邻里亲友齐聚一堂,共同欢庆,传递着浓厚的喜庆氛围。
节日习俗苗族拥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山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八,苗族人民会聚集在花山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在祭祀仪式开始前,人们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巫师舞,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然后,会举行祭祀仪式,献上食品、水酒等供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花山节上,人们还会穿上盛装,跳起传统的花山舞。
花山舞是苗族人民表达喜悦和庆祝的方式,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手持彩绳,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除了花山节,苗族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如“尧回节”、“大寨会”等。
这些节日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服饰习俗苗族的传统服饰以宽松、色彩斑斓为特点,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美的热爱。
苗族服饰的一个重要元素是银饰,银饰不仅作为装饰品,还具有保平安、驱邪避祟的功能。
苗族妇女通常会佩戴耳坠、项坠、腕饼等银饰,展示出其高尚的身份和美丽。
在苗族传统婚礼中,新娘穿着的婚纱也是非常讲究的。
新娘的婚纱由红花布制成,上面还点缀着各种绣花和银饰,展现了苗族妇女的风采和婚姻的美好。
同时,苗族还有独特的发饰和头饰。
什么是压床压床的条件

什么是压床压床的条件压床又称压喜床,压新床等,中国汉族婚俗之一。
那么你对压床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压床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压床的简介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
压床的人也有条件限制,不是任何人随便就能压的。
首先,压床的人必须是小于新郎的青年,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
如果在自己的亲戚范围内没有这样的人选,新郎也可以找同村的朋友和要好的同学。
压床人的第二个条件,必须是未婚青年。
压床的条件如果是结过婚的弟弟辈,他们已经知道结婚的奥秘,懂得男女之间的私情,新郎家就不再把他们排在被请之列了。
被请的压床人,都是充满青春气息的少男,他们是纯洁和阳刚的象征。
对娶亲的人来说,压床是一件吉利的事情。
而作为被请的人,经过重重筛选能被选中,也是一件光荣的事,他们会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压床的其它习俗另外,汉族民间传说新娘的床有灵气,睡睡可治百病。
腰腿疼的睡过新娘的床后,立刻就会痊愈。
除了请十七八岁的少男压床外,有的地方还讲究请四五岁的男孩儿压床,这是从延续子孙的角度来考虑的。
这个压床的男孩儿与压轿的男孩儿一样,都是新娘婚后生育的象征。
如果男孩儿在压床的时候,不小心尿在了新床上,这是吉利加吉利,人们更是欣喜异常。
压床的时间,各地不一。
有的压一两天,有的要压到新婚后五六天。
婚俗的简介在中国,各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
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的婚俗少数民族的婚嫁融入了他们自己的风情和民族文化。
现对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婚嫁礼仪简单地介绍一下。
基诺族婚俗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婚后很少离异,过去婚礼中仍保留着某些对偶婚和群婚残余。
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之后,即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瑶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服饰与婚俗瑶族的服饰在颜色与样式上非常独特。
男性一般着装为短衣和乌裙,而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裙子,头上戴着花环或发簪。
婚礼是瑶族人生中重要的仪式,瑶族人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及其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婚俗仪式,如拜堂、献茶和拜祖先等。
祭祀和宗教信仰瑶族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瑶山神和红帽神等。
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瑶族的黄粱大祭。
在这个祭祀仪式中,瑶族人会用黄粱米、猪肉和酒等物品,向神明献祭并祈求丰收和幸福。
舞蹈与音乐瑶族人喜欢跳舞和音乐表演,他们在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都会进行舞蹈和音乐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而闻名,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颂扬和感激之情。
瑶族音乐多以民族乐器如三弦和锣鼓等为伴奏,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茶文化瑶族人喜欢饮茶,茶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瑶族有自己的茶叶制作技艺,他们以手工采摘的鲜叶晒干,然后进行发酵和炒制,制成独特的瑶族茶。
在瑶族人的家庭和社交聚会中,茶常常被用作款待客人的象征,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与庆典瑶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有名的是瑶族新年,也被称为花山节。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会打扮得漂亮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赛马和花车游行等。
此外,瑶族人还有其他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节日,如龙船节和鼓舞节等。
瑶族的婚姻制度瑶族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在瑶族社会中是被允许的。
此外,瑶族人也有着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仪式,婚姻问题往往需要家族和长辈的介入与决策。
瑶族人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在婚姻中也有着注重家族间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传统。
土家婚俗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详细介绍[导读]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下面就请跟着小久久一起详细的了解下吧。
土家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至今传承着一些传统婚嫁的习俗,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就是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的相关一些内容,想知道吗?那就跟着久久一起来看看吧。
土家族结婚习俗土家族简介:土家族作为中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主要聚集地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的龙山、保靖、永顺、桑植、古丈、泸溪、吉首及张家界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铜仁市。
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
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一、求肯(即求亲)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
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
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
“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土家族传统结婚习俗二、定亲求肯成功以后就是定亲,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
布依族民俗礼仪

布依族民俗礼仪
布依族是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礼仪深厚,颇具特色。
以下是关于布依族民俗礼仪的介绍,按照列表划分详细阐述。
一、布依族的婚俗
1. 婚姻的选择
布依族的婚姻自由,存在包括自由恋爱、亲密性亲婚等多种方式。
2. 纳彩礼
布依族男方家庭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纳彩礼,礼品包括猪肉、蜜糖、米酒等物品。
3. 结婚仪式
布依族的结婚仪式通常在早上举行,全村男女老少搬出门,到新人家中庆贺。
二、布依族的祭祀活动
1. 布依族祖祭
每年的农历二月或者三月,布依族会进行为祖先所举行的祭祀活动,
还会进行占卜仪式等。
2. 水神节
水神节是布依族传统的重要祭祀活动,多在每年的五月或者六月进行,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三、布依族的葬礼习俗
1. 布依族的出殡仪式
布依族的出殡仪式表现了对死者的哀思和敬重,会有乐队前行,女性
会哭泣搭桥等。
2. 做坟堆
在布依族的葬礼上,家属和父老村民会共同建造坟堆,坟堆上会摆放牛、羊等动物的牙或者骨头。
四、布依族的节日习俗
1. 龙船节
龙船节是布依族的重要节日,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或者六月进行,以
表达对水源的敬畏之情。
2. 芦笙节
芦笙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份举行,是为了感谢丰收和传承民族文化。
以上是关于布依族民俗礼仪的介绍,布依族人民始终保持着淳朴的民间传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揭秘西藏特殊婚俗:一妻多夫与一夫多妻

揭秘西藏特殊婚俗:一妻多夫与一夫多妻来源:川藏老司机户外俱乐部西藏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所以有多跟我们不一样的民风民俗这些风俗很多都一直延续至今最引起我们好奇的莫过于西藏古老的婚俗比如试婚、走婚、一夫多妻、一妻多夫...... 试婚走婚在其他少数民族我们也都有了解尤其是“一夫多妻、一妻多夫”让人格外好奇为什么会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的都是有钱人?一妻多夫是因为家庭贫穷娶不起媳妇吗?一连串的疑问是不是已经涌上你心头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西藏秘密】希望能解开你心中的疑惑▼西藏的一夫多妻与一妇多夫由来已久,是古代群婚习俗的遗迹。
西藏解放前,有许多贵族家庭都是一夫多妻,这些主要是政治联姻和经济联姻,将出身于不同的土司或部落的女子娶到家里,贵族家庭可以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巩固自己的财产地位。
▲农奴制度下西藏人民的悲惨生活此外,过去在西藏,一夫多妻并非贵族的专利,很多平民也是一夫多妻,而这些家庭的妻子多为姊妹或者表姊妹。
▲解放前西藏贵族的武装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些是女人结婚后,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妹妹也有感情,便嫁了过来,有些则是女人结婚后,一时半会儿没有生育,那么就要把自己的妹妹或者亲戚家中的姊妹娶到家里来。
家中的老人都认可,双方又是亲戚,因此相处起来就更不会产生矛盾。
《西藏秘密》剧照与一夫多妻相对应的就是一妻多夫。
一妻多夫家庭一般是兄弟共妻,也有极少数是朋友共妻,甚至父子共妻。
《西藏秘密》剧照那么他们是因为贫穷娶不起媳妇不得已而为之吗?西藏有句俗语,“一家分开,乞丐一堆”。
一妻多夫家庭都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家庭。
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这种婚姻形式,主要还是出于经济原因。
在1951年前的旧西藏,征收赋税或支差都是以户计算的,一妻多夫的家庭既可以避免了财产的分散,又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就寻常百姓而言,与一妻多夫家庭相比,那些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的家庭,经济状况要窘迫得多。
因为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家庭劳动力少,子女人数却不比一妻多夫家庭少甚至会多很多,如此以来,家庭负担就要重很多,生活条件自然好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