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病毒分型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引起的丙型肝炎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55~65nm。基因组为单正链线状RNA,长度约为。基因组由5'端非编码区(5'UTR)、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3'UTR)组成。5'端非编码区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序列,是设计诊断用PCR引用的首选部位。编码区仅含一个长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大分子的多聚蛋白前体。该前体蛋白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切割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C和包膜蛋白E1、E2。非结构蛋白包括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对于3'端非编码区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复制有一定关系。

根据HCV NS5区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将HCV分为6个基因型,11个亚型,即1a、1b、1c、2a、2b、2c、3a、3b、4a、5a、6a。其中,欧美流行株多为1a、1b、2a、2b和3a;中东地区以4a为主;亚洲包括我国以1b、2a和2b亚型较为多见。

(二)来源

1989年,美国学者Choo等应用了分子克隆技术在实验室感染PT-NANB的黑猩猩血浆中首次获得了病毒的cDNA克隆,测定了约70%的HCV基因序列,并利用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为抗原,检测到PT-NANB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此后,又获得了来自PT-NANB患者血清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从而确定了PT-NANB的病原体,并将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1991年,国际命名委员会将其归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三)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HCV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源意义。

(四)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此外,亦可通过非输血隐性途径的微小创伤、性接触、家庭密切接触及母婴接触进行传播。

(五)易感性

人群对HCV普遍易感染,同性恋、静脉注射者及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为高危人群。

(六)潜伏期

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 RNA。通常,潜伏期为2~26周,平均50d;输血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短,约为7~33d,平均19d。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患者的抗―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的抗―HCV阳转。

(七)剂量一效应关系

目前,尚未见有HCV对人体准确感染剂量的报道。HCV的感染主要与暴露途径和感染方式

密切相关。

(八)致病性

HCV感染引起的临床过程轻重不一,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HCV感染极易慢性化,40%~50%的丙肝患者的可转变成慢性肝炎,部分可发展成肝硬化肝癌。肝癌患者血中抗―HCV阳性率高。

目前认为,HCV的致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和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实验证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的含量与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的水平呈正相关,提示HCV的复制与肝细胞损伤有关,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异常的细胞免疫反应是HCV另一重要的致病机制。

HCV感染后不能诱导有效的免疫保护反应。实验感染的黑猩猩恢复后,在用同一种病毒株攻击黑猩猩,黑猩猩几乎无力保护。

(九)变异性

HCV的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C和胞膜蛋白E1及E2。其中,胞膜蛋白E1和E2是两种高度糖基化的蛋白。编码这两种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胞膜蛋白的抗原性发生快速变异。这种变异引起的免疫逃逸作用是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而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也是HCV 疫苗研制的一大障碍。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

HCV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氯仿、甲醛、乙醚、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敏感,加热100℃5min、紫外线照射、甲醛(1:6000)、20%次氯酸等均可使之灭活。血液或血制品经60℃处理30h可使HCV的传染性消失。

(十一)药物敏感性

对丙型肝炎尚缺乏特效药,已证明IFN-α对早期HCV有较高效率。目前,HCV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案是IFN-α和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

HCV对氯仿、甲醛、乙醚、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敏感,甲醛(1:6000)、20%次氯酸等也均可使之灭活。

(十三)物理灭活

HCV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加热100℃ 5min、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之灭活。血液或血制品经60℃处理30h后,HCV的传染性消失。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

一般,病毒离开宿主会在很短时间内死亡。HCV也是如此,一般在10min左右就会死亡。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国内外研究已证实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是肝癌的重要病因。国外资料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HCV感染对肝癌的危险比值比(OR)达,而且与HCV的混合感染表现出协同作用。HCV在外环境中较易死亡,但在血液或血制品中易于成活。

(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

⒈预防措施

我国已规定,必须对献血员进行抗―HCV检测,以减少HCV的感染和传播。对血制品亦需进行HCV检测以防污染。

⒉治疗措施

由于HCV免疫原性不强,且毒株易于变异,因此疫苗的研制较为困难。目前尚无疫苗用于特异性预防。对丙型肝炎尚缺乏特效药,已证明IFN-α对早期HCV有较高效率。目前HCV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案是IFN-α和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

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⒈感染性因子的种类

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为HCV本身。

⒉感染性因子的来源

⑴用于HCV―抗体检测的血液样本。

⑵样本采集与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⑶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

⒊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

⑴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⑵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⑶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

⑷实验室含病毒的气溶胶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⒈实验方法

⑴风险点识别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外的其他未经确定的实验方法,或在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未进行技术确认,操作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⑵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

⒉样本采集

⑴所用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⑵风险点识别

①采血过程中若被急性或者慢性丙肝患者的血液污染的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HCV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刺破皮肤,则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②血液标本溅洒可能造成人员或环境污染。

⑶风险控制措施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抽血前检查针管的密闭性,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血管用真空抗凝管,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⒊样本的包装和运输

⑴所用器材真空采血管、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运送车辆。

⑵风险点识别若是用不合格包装进行运输、容器密封不严,则将不能安全有效的防止运输过程中包装容器意外破损,从而产生污染扩散的可能。

⑶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采用三层容器包装。第一层采用真空采血管装样本,应密闭防渗漏;95千帕样品运输罐,可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密封不易破碎、耐压力房渗漏且易消毒;第三层采用B类标本运输箱,要容纳并保护、固定第二层容器,且易于消毒。样本应由中心专车运回实验室。

⒋样本接收

⑴风险点识别如果在运输途中意外发生样本破裂、血液溢漏,也可能对样本接收人员造成污染。

⑵风险控制措样本直接送至实验室,由专业检验人员接收,接收样本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帽子、口罩、双层乳胶手套。若有样本管意外破裂,则立即在生物安全柜内将尚存留的样本移出,废弃物放入带盖的防刺破的塑料罐中,被污染的容器用20%次氯酸溶液等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

⒌样品检测

⑴所用材料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移液器、洗机板及酶标仪等设备。

⑵风险点识别

①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造成离心机污染。

②实验操作过程中血液样本溅洒,从而造成人员或台面、地面等环境污染。

③洗板、读板时液体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

⑶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检测操作均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人员在实验前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加样移液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轻缓;判读结果时酶标板轻拿轻放,避免液体溅出;待实验完毕,先消毒手部,再脱去手套并立即洗手;若有意外情况发生,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①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静止30min。然后缓慢打开离心机盖,将离心机平稳地拿到生物安全柜中。如果发生泄漏,则将配制好的1%的次氯酸钠消毒液灌入离心杯腔体中消毒30min,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杯清洗后擦干。

②样本溅洒污染设备表面可用24%次氯酸溶液或75%酒精擦拭消毒。

③台面、地面及人员暴露于污染物的处理措施同“采样部分”。

④在任何可能导致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溅出的操作过程中,应保护好面部、眼睛和嘴;发生液体溅出、溢出等事故,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对事故的发生与处理作记录,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⒍阳性样本保存

⑴所用器材生物安全柜、移液器、带螺旋盖的塑料管一个密封的塑料冻存盒。

⑵风险点识别 HCV阳性标本若保存不当,则易造成人员和环境污染。

⑶风险控制措施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样本的保留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要轻缓;所有样本的血清或血浆都保留在带螺旋盖的塑料管内,在装入可密封的塑料冻存盒中,置于-20℃以下冰箱内保存,严格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⒎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

⑴风险点识别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等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会造成实验室环境污染或人员感染。

⑵风险控制措施工作完毕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积地面用100倍稀释的施康清洗消毒液Ⅰ檫拭。用消毒液擦拭后要干燥20min以上;生物安全柜用70%~75%酒精擦拭消毒。待实验和消毒完毕,先脱去手套,再脱去防护服,并正确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⒏废弃物处置

⑴所用器材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

⑵风险点识别剩余的阳性标本很大的污染源,若采血过的针头处理不当,则存在人员被刺伤,甚至感染HCV的存在风险。

⑶风险控制措施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感染性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剩余样本、酶标反应板、移液头等所有实验过程涉及的用品,需置于装有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的硬质耐高温且防渗漏的垃圾桶中,经121℃高压灭菌15~20min后才可运出实验室;针头、破碎玻璃等损伤性废弃物必须放入利器盒,利器盒严禁再次打开。装满针头等利器的一次性利器盒严禁再次打开,须密封好后,同上述垃圾一起处理。所有处理完毕的废弃物集中存放,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集中处理。同时,做好交易记录,所有相关记录定期整理归档。

(三)实验室常规活动中其他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⒈电力

⑴风险点识别若实验室没有布置双路供电,或电力供电不稳定,存在实验活动突然中断、实验设备停止工作等所带来的相关安全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尽量要布置双路供电,没有布置双路供电的应配置备用电源,以确保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等重要设备的安全运行。

⒉电气操作

⑴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活动涉及的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内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安装和维修;设备层内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产生触电、电击、电气故障等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

①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工作区内若有380V电源插座,则需明确标识,并由有资质的人进行专业操作。

②新的、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气设备在未经专业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设备符合要求安全使用要求之前,不允许使用。

③电气设备使用人员接受正确操作的培训,操作方式不降低电气安全性。电气设备使用人

员要定期检测设备可能引起电气故障的破损。只有专业人员才可从事电气设备和电路工作。禁止未经授权的工作。

④采取措施对设备去污染,以降低维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⒊实验室给排水设施设备

⑴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含有给排水的设施设备,包括位于工作区和洗消区的高压灭菌器和洗涤池。当管道意外破裂、排水管道阻塞时,感染性材料可能溢出,有污染实验人员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所产生的所有染菌物及器具,必须先经高压灭菌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洗涤,产生的污水集中排入中心污水池进行消毒处理,严禁直接排放。至少每月监测粪大肠菌群,定期检查实验室给排水管道各接口的密封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⒋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

⑴风险点识别设施设备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可能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当感染性材料溢出时,有污染环境的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所有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应严格密封,定期进行检查,避免感染性材料外溢从而污染环境。

⒌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⑴离心机

①风险识别点在分离血清的过程中,若没有做好平衡,则可能会发生离心管破裂、离心盖脱落、离心转子和离心腔被污染。

②预防控制措施离心时配备耐离心压力的且带螺旋管盖的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选择正确的离心速度和离心力;规范正确操作,定期维护,确保离心机性能正常;每次使用后做好清洁消毒和使用记录,定期进行功能检查。

⑵酶标仪和洗板机

①风险点识别在使用酶标仪和洗机板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阳性对照或在测样品污染设备表面个工作台面的风险。

②预防控制措施酶标仪每年强检一次,中途再做一次期间核查;洗机板每年进行一次功能检查;在洗板、读板时,要做到动作轻缓,小心操作;倘若有液体溅出,要马上进行消毒处理。

⒍生物安全设施设备

⑴生物安全柜

①风险点识别若不按照安全柜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维护与检测,则其防护屏障效果会明显降低,甚至消失,失去安全防护效果;若长时间使用或未及时更换HEPA过滤膜,则会使其功能丧失,造成工作窗口气流速度降低或流向紊乱;使用后若不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对清洁、维护人员将会产生污染。

②预防控制措施正确选配生物安全柜,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操作、维护培训,日常操作和维护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进行;每年请有资质的服务机构对生物安全柜进行

风速、气流、尘埃粒子、紫外线强度等关键要素的检验,确保其性能正常。一旦造成污染,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⑵高压灭菌器

①风险点识别若不按照高压灭菌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维护,其效果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效,失去污染与无害化的作用;若长时间使用又不定期做检测灭菌效果,则对其灭菌效果无从考证,可能产生功能缺损,存在灭菌不彻底从而引起污染的隐患;在长期关停期间,若内部水分不及时排干,则将会使内部器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

②预防控制措施采用下排式高压灭菌,防止气溶胶污染;规范操作,定期维护,确保高压灭菌器性能正常;定期检定、核查,做好使用记录,持证上岗;进行日常灭菌效果监测,以保证灭菌质量。

⑶个人防护用品

①风险点识别个人防护品若穿戴不规范、大小不合适或使用过期的防护用品等,则将会导致防护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②预防控制措施进行HCV血清学相关操作时要按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进行个人防护,必须选择大小合适、有效的防护用品,穿戴时相互检查确认,避免使用有破损、缺陷和过期的防护用品。

⑷应急救治设施和用品

①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若没有配备洗眼器、应急药箱等必要的应急设施和物品,或配备的急救用品种类不全、不适合或过期,则导致急用时无法发挥作用。

②预防控制措施在实验室内正确配备洗眼器,确保功能正常。配备的75 %乙醇、碘附或其他消毒剂、创可贴等急救物品与实验活动相适应,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护、清理和更新。

⑸消毒灭菌剂

①风险点识别消毒产品无生产许可证、过期、配制方法或浓度不正确、种类选择不合理,都将会导致消毒效果降低、生物灭活能力降低、对物品腐蚀性增加、对皮肤造成刺激等问题。

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选择合理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消毒浓度(剂量)进行消毒,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应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防止发生意外。根据HCV对不同的消毒剂的敏感性,本实验室选用施康消毒剂Ⅰ(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碘附、75%酒精、漂白粉等作为常用的消毒剂。

⒎管理体系的风险

⑴风险点识别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都是确保生物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果组织结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匹配,以及部门职责不清或衔接不当等,则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⑵预防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对管理体系的评审,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以确保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

(四)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⑴人员数量人员过少会因缺少相互提示或因工作量增大而导致操作过程中工作失误增加,风险增加。

⑵人员结构及资质新进职员若没有高资历人员带教操作,则不能很好地处理意外事件,风险会增加。实验人员不熟悉实验检测方法及操作规范,在进行实验前未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

⑶职业操守若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参与该项工作,则产生生物危害而危及人员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可能性较大。

⑷健康管理健康状况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素质与免疫状态。当身体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手部皮肤有开放性损伤或其他不适合工作的情况时,职业暴露风险会增加。

⑸生物安全培训及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工作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受严格的生物安全,以及相关生物安全设备操作的技术培训,易造成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上岗后没有接受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的培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控制生物安全事件。

⒉预防控制措施

⑴人员数量尽量有2名工作人员同时进行采样、检测或有质量监督员对关键步骤进行监督。

⑵人员结构及资质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年龄和资历结构应配备合理,新进人员应有高资历人员带教或监督操作。检测技术人员需经过上岗培训和在岗上持续培训。要求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熟练地操作,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⑶职业操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责任心。

⑷健康管理建立健康申报制度,遇有手部皮肤有开放性伤口及其他不适合工作的情况时,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暂停工作;对于裸露皮肤的微小伤口、擦伤、皲裂等应用防水材料严密覆盖。

⑸生物安全培训及应急事件处理能力检验人员必须接受上岗前培训和复训,每年参加本中心组织的生物安全知识或生物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考核。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意外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应急事件的处置,强化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规范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办法。

(五)实验室非常规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⒈实验室主要的非常规活动

⑴检验外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检测验证(如主要设施设备的检测验证)和更换(如高效过滤器的更换)。

⑵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对实验室及公共环境的保洁、实验器材洗刷消毒。

⑶外部人员来实验室参观及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检查。

⑷任何其他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以外的行为(如发生火灾、水灾时消防人员、急救人员的进入。)

⑴进入实验室可能会引起实验室感染,特别是不慎打翻、打破血管或损坏仪器部件情况下。

⑵实验室运行过程中某些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参观,存在影响实验室正常运行的风险。

⒊预防控制措施

⑴实行人员准入、登记制度。外部人员来进行参观或检查前,应对实验室做彻底消毒;任何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有实验人员陪同。

⑵进入人员绝对不能私自动用实验室内有标志的危险品(除非经过授权),绝不能将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拿出实验室区。

⑶在实验室进行设施、设备维护维修过程中,若发生意外事件,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

⑷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维修工作时动作轻柔,避免产生气溶胶。检测维修后、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

(六)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与预防控制措施

⒈风险点识别若阳性标本未明确标识并未实施双人双锁管理,实验活动结束后不及时消毒操作场所,其他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误用标本、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等,导致人员感染和实验室环境污染等。

⒉预防控制措施

⑴实行严格的人员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⑵所以获得批准进了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

⑶发生事故时必须及时报告并作必要的处理和记录。

⑷实验所用材料和试剂等必须有明确的标识。

⑸阳性标本严格实施双人双锁管理。

(七)相关实验室以发生的事故分析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我国有众多HCV感染者。因此,我国医务工作者有较高的HCV职业暴露危险性。据逄增昌等的报道,医务人员HCV感染率为%,卢国强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医务人员感染率为%。另有一项研究显示,与其他利器相比较,HCV更容易通过细孔针头传播,黏膜暴露于血液则极少传播HCV。实验室人员在进行采样、检测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过程中,务必严格实验室相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规范采样、检测操作,降低和规避职业暴露风险。

三、实验室理化因素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措施

(一)紫外线

⒈风险点识别生物安全柜及实验室均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消毒。紫外线波长为250~280nm,主要影响眼睛和皮肤,可引起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白内障等眼部疾病,还可诱发皮肤癌。紫外线灯开启时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可受到伤害。

⒉安全防护措施在实验室工作应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特别是眼部。生物安全柜表面贴有紫外线危害的标识。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实验人员尽量远离消毒区域,基本可规避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

(二)辐射

⒈风险点识别实验室筹建选址时未对周围辐射源进行排查,使用含辐射的仪器时未严格管理,存在辐射源或辐射事故间接导致病原微生物屏障系统破坏的隐患。

⒉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在筹建选址时对周边建筑群可能存在的辐射源进行严格排查。

(三)施康清洗消毒剂Ⅰ

⒈风险点识别施康清洗消毒剂Ⅰ属于含氯消毒剂,有效氯的含量为%~%,次氯酸钠主要杀菌因子。含氯的消毒液会残留在空气中不挥发,长期使用会使人感到头疼、恶心。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引发过敏、哮喘等疾病。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人的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使人流泪、咳嗽,并刺激皮肤和黏膜,严重可发生氯气中毒。急性中毒的出现躁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因窒息而死。

⒉安全防护措施按照使用说明,根据消毒对象不同配制不同的浓度,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浓度的消毒液,稀释和使用时戴好手套,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基本可规避消毒液对人体的危害。

(四)其他

⒈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内的照明和声音(生物安全柜等)有可能因强光和噪声对人员造成损害。

⒉安全防护措施对实验室的照明和声音等参数进行检测,确保合格,避免强光和噪声对人员的损害。

(四)实验室火灾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

⒈风险点识别

⑴超负荷用电,电线过长。

⑵电器和电源老化、电器保养不良,如电缆的绝缘层破旧或损坏。

⑶用火不当引发火灾。

⑷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

⑸使用的仪器设备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

⑹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

⑺不相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

⑻在易燃物品和蒸汽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

⑼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

⒉预防控制措施

⑴定期检查电器插座、电线绝缘层是否完好,保证用电负荷,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行有效区域隔离。

⑵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放置在易取的地点,摆放部位张贴灭火器标识。该灭火器用于扑灭可控制的火灾,帮助人员撤离火场;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使用。

⑶实验室需装设应急灯,所有出口都有黑暗中可见的“紧急出口”标识;当出现紧急状况时,实验室所有出口的锁必须处于开启状态,出口设计因保证不经过高危险区域就能逃脱,所

有出口都能通向一个开放空间。

⑷走廊、流通区域不能放置障碍物,确保人员流动和灭火设备移动不受影响。

⑸在实验室工作区显着位置张贴火警电话标识。实验室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包括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发生时应急行动等。

五、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措施

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实验室紧急状况主要包括水灾和地震等。

(一)水灾

⒈风险点识别水灾可能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实验室内感染性材料随水外溢。

⒉安全防护措施

⑴安全手册中制定《实验室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并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

⑵实验室一旦发生水灾报警时,应立刻停止工作。首先考虑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和人员的转移。实验室负责人、中心主任根据条件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时间联系相关消防人员。消防人员应有防护措施,并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实验室完成感染性物质和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

(二)地震

⑴风险点识别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存在人员受伤和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外溢的风险。

⑵风险控制措施实验室应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保证灾害发生后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发生地震后,首先设立距实验室维护结构20m范围内的封锁区。其次,对封锁区进行消毒,然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验室内部环境边消毒边清理。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没有被破坏,可把它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放。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已被破坏和发生外溢,应立即用可靠方法进行彻底消毒灭菌。

六、生物安全及其它紧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事故)处理措施

⑴当生物安全柜出现持续正压时,应立即停止操作,通知运行保障人员采取措施恢复负压。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和保持负压,应停止实验。发生此类事故或发生意外停电,造成具有传染性物质暴露潜在危险的事故和污染时,工作人员除了采取紧急措施外,还应立即报告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

⑵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时,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并静止30min。然后缓慢打开离心机盖,将离心杯平稳地拿到生物安全柜中。如果发生泄漏,用1%的次氯酸钠消毒液灌入离心背腔体中消毒的30min,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杯清洗后擦干。

⑶发生污染物破溅或溢出时,立即用清洁布或吸水纸覆盖污染处,并倒上10~25倍稀释的施康消毒液,作用至少30min,方可清理全部污染物,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所有这些操作过程中都应戴手套。如果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扩散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待其查清情况,确定消毒方案,并组织对实验室进行终末消毒。

⑷若发生针头刺伤或血液样本溅洒从而污染人员、器具或环境等,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消毒

处理措施。

①被采血针头刺伤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用75%酒精或碘附等有效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②皮肤污染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污染部位,并用75%酒精或碘附等有效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③黏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污染部位。

④物品污染那煮沸的物品煮沸20min后清洗;对不能煮沸的衣服可用1%漂白粉或%过氧乙酸浸泡2h后再用清水洗涤。

⑤地面、墙面等环境污染可用3%漂白粉或2%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洗2次。

(二)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措施

在制定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紧急救助人员。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房间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在实验室发生不可控制的火灾、水灾、爆炸或其他危险情况时,为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要进行紧急撤离。所有实验室人员须了解紧急撤离的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集合地点。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紧急撤离演习,包括急救设备使用和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三)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报告和记录

⑴发生生物安全紧急事件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立即向主管领导和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

⑵对于意外和事故必须进行登记,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处理方法及过程,包括专家赴现场指导和处理的情况。

七、生物安全和生活安全保障风险管理

(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依据

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均应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

(二)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见表7-2)

(三)风险评估人员

由中心主任组织检验科、质量管理科及其他科室熟悉HBV检验相关风险的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形成的风险评估报告经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核,请省市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和讨论,不断完善修订完善。

(四)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和制订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在记录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风险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编审人员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及数据等。

(五)需重新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

⑴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改造前(或新建造前)和正式启用前。

⑵当收集到的资料表明HCV的致病性或传染方式发生变化时,应对其背景资料及时变更,并对其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

⑶开展新的实验活动(增加新的项目),应对项目的实验活动进行再评估。

⑷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人员在进行实验活动中,发现有原评估报告中未涉及的隐患存在,或者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问题,则应进行再评估。

⑸在实验活动中发现阳性标本泄露或人员感染等意外事件或事故时,应立即进行再评估。

⑹当评估过的实验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发生改变或

者操作超出常规量,以及从事某些特殊活动时,应该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⑺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变化时需要风险再评估。

(六)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中心已对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所涉及的所有活动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的内容已逐项制订了可行的、适用的防控措施。评估报告不仅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常规运行期间,而且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及关停期间。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活动中未涉及化学、物理、辐射等相关检测和研究内容,因此,不存在相应的风险。实验室所在的地理位置海拔较高,建筑材料可抗六级地震,能够抵抗水灾、地震等灾害。

八、评估结论

(一)危害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传染防治法》规定,病毒性肝炎属乙类传染病;原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规定,HCV危害程度为第三类、危险度等级为Ⅱ级。

(二)实验活动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原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规定丙肝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2实验室进行,病毒培养、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操作在BSL-2实验室进行,灭活材料的操作、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进行。本实验室主要进行HCV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检测,从事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操作、实验活动均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采取了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配备的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的设备符合管理和检测的要求,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操作。

本实验室HCV检测所依据的方法为WS213《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该方法在项目开展时经过技术确认,实验方法风险很小。

(三)人员健康及素质

实验人员及相关辅助人员在上岗前经过充分的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合格后证上岗。新上岗人员和进修人员经过培训,并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从事检测工作。

(四)防治原则

目前,针对丙型肝炎尚无疫苗用于特异性预防,亦缺乏特效药。IFN-α对早期HCV感染有较高效率。目前,HCV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案是IFN-α和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

HCV主要经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亦可通过非输血途径的隐性微小创伤传播,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个人的防护,规范操作,避免直接接触血液;安全规范处置锐利器具;对所涉及的器械实施严格的消毒;安全处置废弃物;严格洗手和对手进行消毒,这也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五)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

相关管理体系文件如《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XJK/JS41)、《HEV-50高压灭菌器操作规程》(XJK/JS36)、《0412-1(80-2)型离心机操作规程》(XJK/JS10)、《ELX50型洗板机操作规程》

(XJK/JS71)、《微生物实验器具消毒灭菌和废弃物的管理》(XJK/JY07)、《样品管理程序》(XJK/CX32)等经过技术委员会的评审是有效和安全的。实验室对制订的《实验室意外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经过培训和反复演练,能确保一旦发生意外感染事件时能有效应对,把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限度。

综上所述,本实验室在人员素质,设施设备、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管理体系、废弃物处置等方面能满足开展HBV抗原抗体血清学检测相关实验活动的安全管理要求。实验过程中的风险是可控的,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是有保障的。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风险评估报告

灌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6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由医院生 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 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 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 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 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 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染和感 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 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 用品,在此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最新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忻府区北关小学校现有在校生2400余人,教学班42个,在职教师120人。所有班级均不开展补课,正常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时间周一至周五;小学校早上至8:00为到校时间,下午5:00为放学时间。学校现有专职保安3人,夜间门卫1人,兼职安保人员5名。 综合上述评估,忻府区北关小学校安全风险等级:为低。 二、威胁评估: 1、涉恐活动。忻府区北关小学校,未发生过恐怖袭击和人为破坏事件。威胁等级:低。 2、政治性和附非政治性不安定因素。经排查,忻府区北关小学未发现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也未发现有恶意破坏活动。威胁等级:低。 3、治安问题:忻府区北关小学校与周边地区建立有良好的关系,我校在校门口设立禁止机动车停放护栏,有交巡警在上学和放学时间巡逻,确保校园师生的安全。学校周边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较好。威胁等级:低。 4、假期安全问题:忻府区北关小学校平时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尤其是对用电、防火防震及游泳方面的安全意识教育;同时在

假期期间通过家校平台对学生家长进行安全提示,以保障学生在假期当中的人身安全。威胁等级:低。 综合上述评估,忻府区北关小学样安全风险等级:低。 三、脆弱性评估: 忻府区北关小学位于新建路前进街,为我市主要街道,人流量、车流量比较集中。学校均只有一个出入口,校门处设有保安室和门卫室,部分学校内设有安装图像监控系统,安装有入侵报警系统。 忻府区北关学校都已制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有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 忻府区北关小学校 2017.9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忻府区北关小学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甲肝病毒

甲肝病毒英文名为Hapatitis A virus,HAV,是一种寄生于肝脏上的病毒,首先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 编辑摘要 甲肝病毒- 甲肝病毒概述 1973年Feinslone 首先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甲型肝炎病毒(Hapatitis A virus,HAV ) 。属微小RNA病毒科,新型肠道病毒72型。人类感染HAV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或隐性感染,仅少数人表现为急性甲型肝炎。一般可完全恢复,不转为慢性肝炎,亦无慢性携带者 甲肝病毒 甲肝病毒-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nm。无囊膜。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20面体立体对称,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Ag),每一壳微粒由4种不同的多肽即VP1、VP2、VP3和VP4所组成。 在病毒的核心部位,为单股正链RNA。

除决定病毒的遗传特性外,兼具信使RNA的功能,并有传染性。 HAV的单股RNA,其长度相当于7400个核苷酸。在RNA的3′末端有多聚的腺苷序列,在5′末端以共价形式连接一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细小蛋白质,称病毒基因组蛋白(Viral protein ,genomic,VPG)。 它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能使病毒核酸附着于宿主细胞的核蛋白体上进行病毒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二)病毒感染模型与培养 黑猩猩和狨猴对HAV易感,且能传代,经口或静脉注射可使动物发生肝炎,并能在肝细胞冻中检出HAV。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早期,HAV可随粪便排出。恢复期血清中能检出HAV的相应抗体。 1979年Provost 等首次成功地将已适应在狨猴传代的毒株培养于原狨猴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细胞FPhK6株中。我国学者也先后成功地使HAV在肝癌细胞株中增殖。病毒在组织培养细胞中虽可增殖。但不引起细胞病变,且增殖与细胞释放均甚缓慢。应用免

细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院检验科细菌室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概述 依据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 2004),本实验室为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仅为临床检验实验室,主要实验活动为向临床治疗活动提供所需数据的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不从事大量增殖培养实验。 二、拟操作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 本实验室操作的病原微生物均属于第二类或第三类感染性物质,详见表1 病原微生物汇总表 表1 病原微生物汇总表 除此之外,其中常见检测的具有乙类传染的有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等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

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实验室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属于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另外,具有甲类传染的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以及炭疽芽胞杆菌、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布鲁氏菌、粗球孢子菌等可能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属于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本实验室只检测这类病原微生物中的“霍乱弧菌”危害相对较小的病原微生物,对于“鼠疫杆菌”及其他细菌等,本实验室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但为防止病人所送样本可能具有此类微生物,也作了相关防护措施。 本实验室常规不检测那些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等第一类微生物。 三、实验活动的危险性 三.1实验活动 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临床相关的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教学培训、诊断等活动。 三.2实验活动的类型 根据实验室流程,主要涉及的有样本采集运输、接收、处理、实验室检测(培养、鉴定、药敏)操作、锐器使用及生物安全柜等设备 的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实验操作包括标本接种,阅读平板、上机鉴 定药敏试验、补充药敏试验、涂片检查、保留菌株等过程。 三.3实验活动风险识别 1.操作风险 1.1气溶胶产生风险 主要来源于打开标本,打开平板,调菌液、灼烧接种环等实验活动,以及标本平板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倒翻、容器破裂和样本洒溅 等情况 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标本接种过程均在可靠的处于正常运行的生物安全柜操作,操作过程动作应轻柔。尽量避免使用酒精灯灼烧接种 环,采用红外灭菌器。 1.2潜在的意外伤害

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1、实验常用药品 相对安全品:氯化钠、无水硫酸钠、氯化钙、氯化锌、铬酸钡、树脂腐蚀品:氨水、盐酸、氢氧化钠、 氧化剂:浓硫酸、乙酸 易燃液体:无水乙醇、乙醇( 95% )、石油毒害品:氯甲醚、四氯化碳 2、常用实验仪器 比色管、烧杯等玻璃器皿,分光光度计,水浴恒温振荡器,抽滤装置,鼓风干燥箱,分析天平,通风橱等。 3、实验方法 3.1 硫酸盐浓度测定方法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具体步骤如下: a. 吸取10.0mL水样于25mL比色管中。另取25mL比色管7支,分别加入0, 0.10, 0.20 , 0.40 , 0.60 , 0.80及1.00mL 硫酸盐标准使用液,加纯水至 10mL 。 b. 将铬酸钡悬浊液充分摇匀,迅速而准确地向水样及标准系列管中各加入 5.0 mL ,充分混合,静置 3 min 。 c. 各加1.0mL钙-氨溶液,混匀。各加10mL乙醇,盖塞,猛烈振摇1min d. 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弃去最初的 10 mL 滤液,收集以后的滤液于 10 mL

比色管中,于 420nm 波长,用 3cm 比色皿,用纯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e. 绘制标准曲线,从曲线上查出水样中硫酸盐含量。 3.2 树脂氯甲基化实验方法 将静态实验筛选出来的预处理树脂精密称取 10g ,装入带有搅拌器、冷凝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 38 mL CCI4于65 C下溶胀36 h后,将反应装置移入超声波清洗器中。分别将预处理后的 ZnCl2 4.08 g、NaCl 14.00 g 和铁粉 0.21 g 加入到该反应器中,加入氯甲醚 15mL,于50 C温度下,在功率为75 W 超声环境中反应 36 h ,停止反应。将反应器中的树脂转入砂芯漏斗内,以甲醇和蒸馏水依次各冲洗 5 次为一个循环,反复检验和冲洗,直至在洗涤树脂的蒸馏水中加入 AgNO3 无明显的白色沉淀为止,即得到了氯甲基化后的树脂,取 1.0 g样品于120 C烘干至恒重后备用。 3.3 氯甲基化树脂氯含量的测定 精密称取 0.100 g 改性后的树脂, 0.300 g KNO 3和 0.300 g NaOH ,置于镍坩埚中,反复混合至均匀,将镍坩埚置于泥三角上,用酒精灯加热,使树脂燃烧灰化。待坩埚冷却至室温后放入 700 C马弗炉中灼烧3 h,停止加热。将坩埚移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后,转入 250 mL 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坩埚刚好浸没于蒸馏水中,密封烧杯,浸泡 15 h 后将坩埚取出,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坩埚内外 10 次。将浸泡和冲洗坩埚的蒸馏水合并入 500 mL 容量瓶中,加入 100 mL 0.1 moI/L KNO 3,用 10 moI/L NaOH 和 HNO 3将溶液的 pH 值调节到 2.95 ± 0.02的范围内,之后用蒸馏水定容。测定溶液的电位,利用标 准曲线计算溶液浓度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 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 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和我局《内部控制手册》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实测》的有关规定,我们组织开展了对我局各科室的风险评估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风险评估活动组织情况 (一)工作机制 本次风险评估活动,是在我局内部控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风险评估小组具体组织实施。为顺利完成风险评估工作,经局领导同意,财务科从各科室抽调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内风险评估小组,专门从事此次风险评估活动。 (二)风险评估范围 1、单位层面风险 单位层面风险主要包括组织架构风险、经济决策风险及关键岗位人员风险、会计体系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 (1)组织架构风险: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责不清晰、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情况导致的风险。 (2)经济决策风险:经济活动决策机制不科学,决策程序不合理或未执行等情况导致的风险。 (3)关键岗位人员风险:岗位职责不明确、关键岗位胜任能力不足等情况导致的风险。

(4)会计体系风险: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不健全、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业务处理不合规等情况导致的风险。 (5)信息系统风险。信息系统的选型不科学、日常维护不及时、输入系统数据不准确和不完整等情况导致的风险。 2、业务层面风险 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主要包括预算管理风险、收支管理风险、政府采购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三)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1、风险评估程序 (1)风险评估工作由财务科牵头组织,风险评估小组根据经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局长办公会审批通过的本年度风险评估工作计划具体实施风险评估工作。 (2)各科室按负责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和科室内部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建议。 (3)风险评估小组负责对风险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解释与指导,确保各科室及时完成本科室的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小组完成对科室风险评估结果的汇总整理并形成单位年度风险评估工作报告草案。 (4)风险评估小组各成员应对风险评估工作报告草案认真分析研究,并以召开会议的形式对报告草案提出正式审议意见,审议不通过的由责任部门重新修订后再次报审,审议通过的应当出具会议决议,提请内部控制建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57885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病毒分型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引起的丙型肝炎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55~65nm。基因组为单正链线状RNA,长度约为9.5kb。基因组由5'端非编码区(5'UTR)、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3'UTR)组成。5'端非编码区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序列,是设计诊断用PCR引用的首选部位。编码区仅含一个长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大分子的多聚蛋白前体。该前体蛋白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切割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C 和包膜蛋白E1、E2。非结构蛋白包括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对于3'端非编码区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复制有一定关系。 根据HCV NS5区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将HCV分为6个基因型,11个亚型,即1a、1b、1c、2a、2b、2c、3a、3b、4a、5a、6a。其中,欧美流行株多为1a、1b、2a、2b和3a;中东地区以4a为主;亚洲包括我国以1b、2a和2b亚型较为多见。 (二)来源 1989年,美国学者Choo等应用了分子克隆技术在实验室感染PT-NANB的黑猩猩血浆中首次获得了病毒的cDNA克隆,测定了约70%的HCV基因序列,并利用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为抗原,检测到PT-NANB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此后,又获得了来自PT-NANB患者血清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从而确定了PT-NANB的病原体,并将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1991年,国际命名委员会将其归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三)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HCV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源意义。 (四)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此外,亦可通过非输血隐性途径的微小创伤、性接触、家庭密切接触及母婴接触进行传播。 (五)易感性 人群对HCV普遍易感染,同性恋、静脉注射者及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为高危人群。 (六)潜伏期 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 RNA。通常,潜伏期为2~26周,平均50d;输血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短,约为7~33d,平均19d。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患者的抗―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的抗―HCV阳转。 (七)剂量一效应关系 目前,尚未见有HCV对人体准确感染剂量的报道。HCV的感染主要与暴露途径和感染方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47211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017 年 xx 有限公司 X)有限公司文件 安(2017 )19 号 关于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小组的通知

公司各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保护公司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使事故发生后能够快速、有效、有序地实施应急救援,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实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第88 号令)和《临沂市关于》(临安监发[2016]136 号)的相关要求,公司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特此通知。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1.1 企业简介 XX 有限公司是一家包装纸箱印刷生产企业,建于2007 年,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罗庄街道,法人宋振刚,现有职工15 人,主要生产销售纸箱、纸板、箱板纸、牛皮纸、包装纸箱等,主要设备有印刷机、模切机、粘箱机、钉箱机、覆面机、环保水处理机、燃气锅炉、变压器等。 1.2 公司工艺流程简介 公司生产工艺为: 原纸T出版T切边T印刷成型T粘箱T打包T外售。 1.3 危险源与主要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危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安全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主要的危险因素是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原料堆场的不稳定可能造成作业人员伤害和机械设备的损失;运输车辆因违章操作或运输道路不符合有关要求导致车辆伤害;现场管理不善,违章 作业等事故。 主要有害因素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性粉尘、生产性噪声、局部振动

甲型肝炎病毒--IgM检测ELISA法作业指导书

甲型肝炎病毒--IgM检测ELISA法作业指导书 1.原理 本法是用抗人μ链捕获待测血清中特异性IgM,然后用HAV与特异性—IgM抗体反应,再加酶标记抗M 抗体,最后加底物显色。 2.标本采集 2.1采集前病人准备:受检者应空腹。 2.2标本种类:血清或血浆。 2.3标本要求:采集病人静脉血2ml(可用EDTA抗凝),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分离血清备用。 3.标本储存:2-8°C保存不应超过1周,-20°C不应超过3个月,-70°C长期保存,应避免反复冻融。 4.标本运输:密封,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标本量不足、严重溶血或脂血标本不宜作此项检测。 6.试剂

6.1 试剂名称: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诊断试剂盒6.2 试剂生产厂家:厦门新创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3 包装规格:96Test/Kit 6.4 试剂盒组成: HAV-IgM酶联板1块96孔,,酶标试剂1瓶,阳性对照血清1管,阴性对照血清1管,20*浓缩洗涤液,底物A 1瓶,底物B 1瓶,终止液1瓶,封口膜1张,密封袋1套。 6.5 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C避光保存,有效期6个月。 7.仪器设备 7.1仪器名称:酶标仪 7.2仪器厂家:上海三科 7.3仪器型号:MC—318 8操作步骤 8.1平衡:将试剂盒各组分取出,平衡至室温(18-25°C),微孔板开封后,余者及时以自封袋封存。

8.2配液:浓缩洗涤液配制前充分摇匀(如有晶体应充分溶解),浓缩洗涤液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按1:19稀释后使用。 8.3编号:将微孔条固定于支架,按序编号每板应 设阴性对照3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1孔。 8.4加样:分别在相应孔中加入待测样品或阴,阳性对照50微升。 8.5温育(一):充分混匀,加上封板膜,置37℃温 育20分钟。 8.6洗涤(一):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洗涤完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秒的浸泡时间)。 8.7加酶:除空白孔外,分别在每孔中加入酶标记 抗体100 l,轻拍混匀。 8.10 温育(二):充分混匀,加上封板膜,置37℃温育40分钟。 8.11 洗涤(二):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洗涤完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秒的浸泡时间)。

学校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完整版

学校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XX镇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XX镇学校安全促进组 发布时间:一、?基本情况: XX镇辖区共有XX所学校,其中职业高中X所:XX职业中学;初级中学X所:XX镇中学、XX中学;小学X所:XX小学、XX小学、XX小学、XX小学、XX小学;私立学校X所:XX 学校、XX幼儿园。共有教职工XXX人,在校学生XXXX人,其中住校学生XXXX人。所有学校均不开展补课,正常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时间周一至周五;职业高中与初级中学星期日下午到校,周五下午3:40为放学时间,周日至周四每晚8:40为晚自习放学时间;小学校早上至8:00为到校时间,下去5:20为放学时间。各所学校均有专职校警或保安。 综合上述评估,XX镇辖区学校安全风险等级:为低。 二、威胁评估: 1、涉恐活动。XX镇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未发生过恐怖袭击和人为破坏事件。威胁等级:低。

2、政治性和附非政治性不安定因素。经排查,XX镇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未发现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也未发现有恶意破坏活动。威胁等级:低。 3、治安问题:XX镇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与周边地区建立有良好的关系,相关部门在校门口设立禁止机动车停放黄线,XX镇交巡警平台放学时间不间断巡逻,确保校园师生的安全。学校周边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较好。威胁等级:低。 4、假期安全问题:XX镇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平时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尤其是对用电、防火及游泳方面的安全意识教育;在主要河流岸边竖立有安全警示标识牌;同时,在放假期间XX镇交巡警加强了对场镇周边河流区域的巡逻力度。威胁等级:低。 综合上述评估,XX镇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威胁等级:低。 三、脆弱性评估: XX镇辖区学校除4所片区小学外,其余7所均集中在XX 场镇,人流量、车流量比较集中。所有学校均只有一个出入

活动现场安全风险预测和评估报告

活动现场安全风险预测和评估报告 本次活动项目位置在西单大悦城一层中庭 一、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依据和评估内容 对大型活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法律依据有:《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及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北京市公安局有关大型社会活动风险评估标准;北京市消防局有关大型社会活动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二、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程序 为了保证风险评估的效果,应该根据举办大型活动的内容、性质和各方面因素,对受理安全风险评估的大型活动区别对待;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必须严格执行一套工作程序,规范管理。 (一)接待受理 公司在业务开展受理风险评估项目过程中,始终按照《条例》规定,对举办活动单位提供相关材料初步核准,详细了解活动的有关情况后,双方签定协议书,明确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事项和工作时限。 (二)查勘场地 根据举办活动的情况,对举办的大型活动的现场进行实地查勘,主要了解活动现场安全设施配备的具体情况,以及应急出入口、消防设施等重点部位。 (三)分析论证 结合所举办大型活动的具体特点和活动涉及到的人、地、物、事以及其他可能涉及到的各方面的安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出具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在分析论证举办活动的可行性后,出具安全风险评估意见,逐级审核批准后,形成报告交主办单位。安全风险评估结论分为一至五级五个档次。在评估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我们会及时请教公司的专家和顾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根据《条例》及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消防局有关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结合受理的举办活动的具 体情况,按照举办活动的类型,分别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一)详尽了解举办活动的情况 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是按照《条例》规定,在允许范围内,详细了解举办活动的人、地、物、事及其他因素等具体情况,分别对主办单位、场地情况进行询问和实地查勘,为准确进行风险预测、安全评估提供条件。1.主办单位提供有关情况(1)申请举办大型活动的材料符合《条例》规定。包括批准文件、申请报告、资质证明、安全保卫方案、安全检查的设施设备证明材料、活动使用的证件和门票等全部申报材料。(2)主办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主办单位性质及隶属关系、举办活动的具体内容等。活动的安全责任人和现场负责人。(3)举办活动的情况。活动性质属国内、国际或者全国性,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其他还包括:参加活动单位情况、活动现场搭建设施情况、活动具体内容、观众群体类别等。2.提供场地单位提供有关情况(1)提供场地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及隶属关系、举办活动的场地条件,

17 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汉坦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与病毒分型 汉坦病毒(Hantavirus)系分类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得RNA病毒。该病毒得名称来自汉坦病毒属得原型病毒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汉坦病毒属依血清型与基因型区分为22个病毒种。汉坦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两种急性传染病:一种就是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与免疫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得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另一种就是以肺浸润及肺间质水肿迅速发展为呼吸窘迫、衰竭为特征得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PS)。我国尚未见HPS得病例报道。以下主要介绍HFRS得有关内容。 (二)来源 1976年,韩国学者李镐汪等首次成功地用间接疫苗荧光法在黑线姬鼠得肺组织中发现了汉坦病毒抗原,随后又用A549与VeroE―6细胞分离到汉坦病毒得毒株(78―116株)。因为该毒株就是在韩国汉坦河附近得肾综合症出血疫区分离到得,因此,被命名为汉滩病毒,并成为汉坦病毒得代表毒株。 (三)传染性 HFRS就是一种多宿主性得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宿主动物与传染源为啮齿动物,在啮齿动物中又主要就是鼠科中得姬鼠属家鼠属与仓鼠科中得白足鼠属。目前,已从世界各地得啮齿动物(小鼠、大鼠、田鼠)中分离出汉坦病毒。 (四)传播途径 HFRS得传播途径尚未完全确定,目前认为有可能得途径有3类5种,即动物源性传播(包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与伤口途径),垂直(胎盘)途径与虫媒(螨媒)传播。其中动物源性传播就是主要得传播途径,即携带病毒得动物通过唾液、尿、粪等排出病毒从而污染环境,人或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受到感染,感染病毒得孕妇有可能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带毒孕鼠亦可将病毒传给胎鼠,虽然能够从HFRS患者得血、尿中分离出病毒,但人―人之间水平传播HFRS得报道很少,仅最近有一群病例中发现人际之间传播得证据。 (五)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呈隐性感染,在流行区得隐姓感染可达3、5%~4、3%,较少数人发病,男性有壮年农民,工人、动物学家与现场生物工作者易感本病。发病率高,四季均可发病,正常人群得隐形感染率因病毒型别与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同而不同,病后可获得持久得免疫力,一般很少有二次发病者。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范本

目录 安全风险评估小组成立通知 (2)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明编制说明 (3)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3) 一、评估目的 (3) 二、评估原则 (3) 三、评估组织 (3) 四、评估过程 (4) 五、风险评估范围 (4) 六、危险源辨识 (5) 七、评估结果 (11) 1、火灾 (11) 2、机械伤害 (11) 3、触电伤害 (12) 4、自然灾害 (12) 八、预防控制措施 (13) 九、评估结论 (13)

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文件关于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小组的 通知 安(2018)10号 公司各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保护公司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使事故发生后能够快速、有效、有序地实施应急救援,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实施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

88号)和河南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豫安委[2009]第15号)、《河南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豫政办〔2017〕141号的相关要求,公司成立安全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调查小组。 组长: XXX 副组长: XXXXXX 成员: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特此通知。 XXXX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 2018年11月10日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明编制说明 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8号)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等有关规定,公司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风险进行分析、评

活动现场安全风险预测和评估报告

活动现场安全风险预测和评估报告本次活动项目位置在西单大悦城一层中庭 一、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依据和评估内容 对大型活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法律依据有:《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及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北京市公安局有关大型社会活动风险评估标准;北京市消防局有关大型社会活动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二、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程序 为了保证风险评估的效果,应该根据举办大型活动的内容、性质和各方面因素,对受理安全风险评估的大型活动区别对待;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必须严格执行一套工作程序,规范管理。 (一)接待受理 公司在业务开展受理风险评估项目过程中,始终按照《条例》规定,对举办活动单位提供相关材料初步核准,详细了解活动的有关情况后,双方签定协议书,明确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事项和工作时限。 (二)查勘场地 根据举办活动的情况,对举办的大型活动的现场进行实地查勘,主要了解活动现场安全设施配备的具体情况,以及应急出入口、消防设施等重点部位。 (三)分析论证 结合所举办大型活动的具体特点和活动涉及到的人、地、物、事以及其他可能涉及到的各方面的安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出具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在分析论证举办活动的可行性后,出具安全风险评估意见,逐级审核批准后,形成报告交主办单位。安全风险评估结论分为一至五级五个档次。在评估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我们会及时请教公司的专家和顾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根据《条例》及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消防局有关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结合受理的举办活动的具 体情况,按照举办活动的类型,分别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一)详尽了解举办活动的情况 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是按照《条例》规定,在允许范围内,详细了解举办活动的人、地、物、事及其他因素等具体情况,分别对主办单位、场地情况进行询问和实地查勘,为准确进行风险预测、安全评估提供条件。1.主办单位提供有关情况(1)申请举办大型活动的材料符合《条例》规定。包括批准文件、申请报告、资质证明、安全保卫方案、安全检查的设施设备证明材料、活动使用的证件和门票等全部申报材料。(2)主办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主办单位性质及隶属关系、举办活动的具体内容等。活动的安全责任人和现场负责人。(3)举办活动的情况。活动性质属国内、国际或者全国性,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其他还包括:参加活动单位情况、活动现场搭建设施情况、活动具体内容、观众群体类别等。2.提供场地单位提供有关情况(1)提供场地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及隶属关系、举办活动的场地条件,安全责任人和现场负责人。(2)提供场地单位保卫机构的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因子 (一)一般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1886年,Lehman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通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 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生化反应 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胺、N-甲萘基乙烯二铵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牛分枝杆菌和部分非结核性分枝杆菌不能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因此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的鉴别。结核分枝杆菌缺乏烟酸酶,故不能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烟酸,在培养中,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时的烟酸聚集量较牛分枝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高。烟酸砒啶环的氮与联苯胺及溴化氰作用后,呈现桃红色或红色沉淀反应。通过烟酸试验可以将结核分枝杆菌同其他分枝杆菌区分。 4.免疫学特性 抗结核免疫反应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起着根本作用,免疫系统能有效地抵抗大多数感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大多数人(约90%)在其一生中并不能发展成患有结核病。然而,当与免疫系统疾病同时存在时,如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发展为结核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当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未活化的巨噬细胞的抗菌活性弱,不能防止所吞噬的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但可递呈抗原,使周围T淋巴细胞致敏。致敏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淋巴因

外包风险评估报告

XX银行服务外包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注意:风险评估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根据外包活动不同各机构应详细识别外包活动中相应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最后在风险防范措施中进行总结性归纳。 一、服务外包概况 。。。。。。。 二、服务外包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估 下面对使用服务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 (一)战略风险的识别、分析 技术战略的失误导致技术开发失败。 针对上述风险,有如下应对措施: 建立和运行《质量目标管理程序》并定期检讨战略实 施情况,及时采取战略调整计划; 综上,战略风险是可控的。 (二)依赖性风险的识别、分析 技术对人员的依赖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有如下应对措施: 公司做好技术人员培养,并且制定对应的薪酬管理制 度留住核心技术人员。 综上,依赖性风险是可控的。 (三)合规风险的识别、分析 公司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

法》,导致罢置、监管部门重大经济处罚等后果。 针对上述风险,有如下应对措施: 1.建立和完善公司规章制度; 2.努力提高员工待遇; 3.由公司法律顾问对规章制度进行合规性评审; 综上,合规性风险是可控的。 (四)成本与收益风险的识别、分析 因产品价格客户不能接受导致客户无法合作,或者因产 品价格过低导致项目失败。 针对上述风险,有如下应对措施: 与客户充分沟通,采取价值工程分析法,与客户共同采 取措施以降低成本。同时,应该保持价格在合理的区间,否则价格过低会导致公司成本无法维持。 综上,成本与收益风险是可控的。 (五)知识和技能风险的识别、分析 因新员工或转岗人员的能力不够,导致产品不合格。 针对上述风险,有如下应对措施: 1.建立和运行《生产提供控制程序》与《人力资源管 理程序》、《不合格输出控制程序》,确保员工经考核合 格后方可上岗; 2.增加不合格品展示板和制作“岗位技能培训教材” 综上,知识和技能风险是可控的。 (六)业务连续性的风险识别、分析 1.线路故障 采用主备线路双线通讯,如果有线路故障会启动紧急预

实验室风险评估

实验室风险评估 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 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标题:结核分枝杆菌风险评估报告第 1 页共13 页 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因子 (一)一般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1886年,Lehman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通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 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生化反应 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胺、N-甲萘基乙烯二铵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牛分枝杆菌和部分非结核性分枝杆菌不能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因此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的鉴别。结核分枝杆菌缺乏烟酸酶,故不能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烟酸,在培养中,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时的烟酸聚集量较牛分枝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高。烟酸砒啶环的氮与联苯胺及溴化氰作用后,呈现桃红色或红色沉淀反应。通过烟酸试验可以将结核分枝杆菌同其他分枝杆菌区分。 4.免疫学特性 抗结核免疫反应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起着根本作用,免疫系统能有效地抵抗大多数感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大多数人(约90%)在其一生中并不能发展成患有结核病。然而,当与免疫系统疾病同时存在时,如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发展为结核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当结核分枝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