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分析(1)
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

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摘要乳腺导管原位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
本共识全面阐述了导管原位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导管原位癌标本取材、病理评估以及相关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促进导管原位癌病理报告内容的规范化,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正文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Icareinomainsitu,DCIS)是一种乳腺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显示不同程度的结构异常和细胞核级。
在临床、影像、组织形态及基因改变上均具有异质性,有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但并非必然。
随着乳腺影像学检查的普及,DC1.S检出率明显增加,占所有新发乳腺癌的20%~25%°由于DC1.S生物学行为不一,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
正确诊断DC1.S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患者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
2016年中国乳腺原位癌诊疗共识专家组制定了《乳腺原位癌诊疗专家共识》,但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中国乳腺DCIS病理诊断规范。
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乳腺疾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乳腺肿瘤学组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由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涵盖DCIS标本取材、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及病理诊断报告内容等各环节规范化操作要点,旨在使DC1.S的病理诊断更精准,为相关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一、乳腺DCIS取材及切缘评估1.瘤床取材:手术科室应提供详细的临床病史和病理信息,包括病变解剖部位(左右侧及象限)、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无术前穿刺活检及病理诊断、有无乳腺癌病史和家族史等。
对于乳腺广泛切除或区段切除标本,外科医师应用缝合线或其他标志物作解剖学定位(如上、下、内、外侧)。
病理取材医师应涂染料标记切缘,并结合临床标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肿物定位,间隔5~10mm将整个标本平行切开,作好标记。
有条件的单位可对标本进行X线照相。
若病变区域的直径<5cm,建议全部取材;若病变区域的直径25cm,需间隔1Cm至少取材一块组织,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更多取材。
乳腺恶性病变MRI

非浸润性的DCIS,由于其发生部位、少血供以及多发钙
化等特点,形态学评价的权重往往大于动态增强后血流动
力学表现,如形态学表现为导管或段性强化,即使动态学
增强类型不呈恶性特征亦应考虑恶性可能。图
[<
体部磁共振诊断学>P370]。
乳腺浸润型小叶癌
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较小,肿瘤细胞间粘附力和凝聚力差, 在早期发育阶段常不损害内在解剖结构或引起基质的结缔 组织反应,无明显肿块出现。
动态增强MR检查不仅使病灶显示较平扫更为清楚,且可发现平扫上 未能检出的肿瘤。动态增强MRI检查,乳腺癌边缘多不规则成蟹足状, 信号强度趋于快速明显增高且快速减低,即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 出型,强化方式多由边缘强化向中心渗透,成向心性强化趋势。
良恶性病变在强化表现上亦存在一定重叠。《体部磁共振诊断学》 P367
《体部磁共振诊断学》P366
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MR表现亦不完全相同,部分乳腺 癌在MR上可有一些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下面介绍几种不 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MR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X线检查是诊断DCIS最重要的方法。DCIS在X线上的 特征是钙化出现率高,钙化形态可以呈针尖状或线样、分 支状,钙化分布可以成簇分布或为沿导管走行及段性分布。
MR由于本身具有的成像优势不仅可对DCIS早期检出,更 重要的是可对其准确确定病变范围。DCIS在动态增强上多 表现为沿导管走行方向上的不连续的点、线样或段性强化, 伴周围结构紊乱;也可表现为不规则、边缘毛刺肿块,呈 不均匀或边缘强化。病变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既可呈流 出型或平台型图,也可呈渐增型表现。MR对DCIS的敏感 性高于乳腺X线检查,但相对而言,MR对DCIS的检测敏感 性低于浸润性癌,大约仅50%的原位癌具有典型恶性病变 的快速明显、不规则灶性强化。《体部磁共振诊断学》 P369-370
磁共振成像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磁共振成像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作者:张雅萍赵振华刘芳黄黎明杨立铭孟利伟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5年第29期[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和导管内乳头状瘤(BIDP)的MRI影像学特点,探讨磁共振成像对DCIS、BIDP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 50例、BIDP 48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 MRI),分析病灶的数量、分布、信号、形态、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
结果动态增强扫描,98例患者中点状/灶状强化病灶4例(4.1%),非肿块样强化81例(82.7%),肿块样强化13例(13.3%)。
DCIS组点状/灶状强化病灶2例(4.0%),非肿块样强化43例(86.0%),肿块样强化5例(10.0%)。
BIDP组点状/灶状强化病灶2例(4.2%),非肿块样强化38例(79.2%),肿块样强化8例(16.7%)。
TIC曲线:DCIS I型13例(26.0%)、Ⅱ型28例(56.0%)、Ⅲ型9例(18.0%);BIDP Ⅰ型9例(18.8%)、Ⅱ型27例(56.3%)、Ⅲ型12例(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CIS与BIDP的磁共振动态增强表现均以非肿块样强化为主,DCIS主要表现为段样强化或区域状强化,多不伴导管扩张,BIDP主要表现为沿乳腺导管分布的小结节状强化及导管样强化,多伴导管扩张。
DCIS TIC常表现为Ⅰ、Ⅱ型,以Ⅱ型居多;BIDP TIC常表现为Ⅱ型、Ⅲ型,以Ⅱ型居多。
[关键词] 乳腺;磁共振成像;导管内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29-0099-04Value of MRI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tosis and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ZHANG Yaping1 ZHAO Zhenhua1 LIU Fang2 HUANG Liming3 YANG Liming1 MENG Liwei31.Radiology Department, Shaox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Shaoxing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China;2.Pathology Department, Shaox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Shaoxing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China;3.Breast Surgery Department, Shaoxing City People's Hospital, Shaoxing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and 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tosis,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MRI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CIS and BIDP.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DCIS and 48 patients with BIDP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ly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morphology, signal intensity, enhancement pattern and 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 types of lesion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 Results During dynamic enhanced scan of 98 patients, 4 cases (4.1%) with focal point and focal lesion, 81 cases (82.7%) with non mass-like enhancement, 13 cases (13.3%) with mass-like enhancement. Two patients (4.0%) showed punctate/focal enhancement, 43 patients (86.0%)non-mass-like enhancement and 5 patients (10.0%) mass-like enhancement in group DCIS. Two patients (4.2%) showed punctate/focal enhancement, 38 patients (79.2%) non-mass-like enhancement and 8 patients (16.7%) mass-like enhancement in BIDP group. As for TIC, 13 patients (26.0%) showed type Ⅰ, 28 patients (56.0%) of type Ⅱ, and 9 patients (18.0%)of type Ⅲ in DCIS group. 9 patients (18.8%) showed type I, 27 patients (56.3%) of type Ⅱ,and 12 patients (25.0%) of type Ⅲ in BIDP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Both DCIS and BIDP demonstrate non-mass-like enhancement during dynamic enhancement. DCIS mainly demonstrate segmental or regional enhancement without ductal ectasia. BIDP mainly demonstrate tuberculous or tubular enhancement along lactiferous ducts with ductal ectasia. TIC of DCIS is type Ⅰ or Ⅱ, type Ⅱ predominantly. TIC of BIDP is type Ⅱ or Ⅲ,type Ⅱ predominantly.[Key words] Breast; MRI;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tosis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又称单纯导管内癌,是一种导管内肿瘤性病变,14%~75%可能发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1]。
乳腺导管内癌的MRI表现

乳腺导管内癌的MRI表现张爱莲;刘梦琦;杨娜;张晓晶;程流泉【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2(000)009【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癌在 MRI 上的特征表现.资料与方法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8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术前行常规 MRI、增强 MRI 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 MRI 特征表现及对诊断的价值.结果 MRI 显示38例患者中非肿块型26例,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为1.34×10-3mm2/s ;肿块型12例,平均 ADC 值为1.27×10-3mm2/s.增强 MRI 显示病灶局限在一个象限内、呈节段性分布29例,区域性分布9例.非肿块型的26例患者中,节段性强化12例,导管样强化8例,网状强化4例,斑点样2例.12例肿块型,边缘不规则、分叶状8例,边缘光滑4例;均匀强化10例,环形强化2例.增强曲线中流入型6例,均为非肿块型;平台型17例,非肿块型12例,肿块型5例;廓清型15例,非肿块型8例,肿块型7例.MRI 诊断 BI-RADS 分级:3级5例,4、5级33例.结论非肿块型、节段性分布,不均匀强化、导管样或线样强化高度提示乳腺导管内癌.【总页数】4页(P653-656)【作者】张爱莲;刘梦琦;杨娜;张晓晶;程流泉【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R730.42【相关文献】1.乳腺导管内癌的MRI诊断价值 [J], 张利平2.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癌临床、X线与病理表现对照 [J], 陈卫国;文婵娟;徐维敏;赵亮;周大菊;叶华秀;廖昕3.乳腺导管内癌MRI动态增强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J], 周健;张曦;何妮;李姣;伍尧泮;许达生4.超声与MRI联合应用对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 [J], 欧晓霞;陈晓琼;王月爱5.乳腺导管内癌的钼靶钙化表现与其术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J], 魏红霞;陈体;王良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钼靶与磁共振检查的对比观察

乳腺导管原位癌X线钼靶与磁共振检查的对比观察
高红玲;王爱花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10(23)12
【摘要】目的评价X线钼靶与MRI对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对病理明确诊断的35例DCIS行MRI及X线钼靶(30例)摄片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X线钼靶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16例(53.3%),MRI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28例(80.0%).结论 X线钼靶与MRI检查对DCIS的诊断各有其优势与局限性,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率.
【总页数】2页(P1171-1172)
【作者】高红玲;王爱花
【作者单位】214023,江苏,无锡,无锡市人民医院放射科;214023,江苏,无锡,无锡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R445
【相关文献】
1.数字化X线摄影与磁共振成像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中的对比应用 [J], 刘泉源;张升华;杜海岭;徐鲲;王帅;刘新疆
2.用彩色超声检查和X线钼靶摄影检查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对比 [J],
汪杨
3.用乳腺超声检查与X线钼靶检查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对比 [J], 宋云霞
4.用磁共振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胆道结石的效果对比[J], 许杰雄;汤彩敬;李智健
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全数字化X线钼靶摄影对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效能的影响 [J], 王卫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X线与MRI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

乳腺X 线与MRI 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晶鑫【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X 线和磁共振成像(MRI)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诊断中的效果。
方法 75例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 均使用乳腺X 线检查和乳腺MRI 扫描, 病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
结果 乳腺MRI 扫描检出69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 6例被诊断为良性, 属于误诊;根据图像结果观察, 69例患者有强化表现, 有54例非块状强化, 其中30例段样强化、16例区域性强化、4例弥漫性强化、4例多灶性局灶性强化。
乳腺X 线检查检出57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 18例被诊断为良性, 属于误诊;根据图像结果观察, 有30例单纯钙化, 18例钙化合并其他表现, 9例没有钙化。
乳腺MRI 扫描的准确率为92.00%, 乳腺X 线检查的准确率为76.00%, 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乳腺MRI 扫描能够反映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病灶和附近组织的 关系, 乳腺X 线检查无效患者, 可以选择乳腺MRI 扫描诊断方式。
【关键词】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X 线平片;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DOI :10.14164/11-5581/r.2019.15.023作者单位:163000 大庆油田总医院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是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种恶性导管内病变疾病, 早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能够让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1]。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是乳腺导管内上皮细胞的恶性增生病变, 恶性病变细胞不断增加, 附近的组织会出现浸润, 导致了患者的预后受到影响, 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能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现在, 临床中的诊断方式包括乳腺导管造影、乳腺MRI、CT 等方式, 乳腺 X 线检查的使用比较多, 根据研究显示, 该种方式可以观察乳腺整体。
该疾病在发展阶段会逐渐浸润, 和小叶原位癌相比,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浸润风险程度要更高一些, 因此人们对其关注度也更高一些。
乳腺导管原位癌38例诊治分析

2 Dp r et S re ,h eodH si lfB P,h oh u1 1 0 eat n ugr T eScn o t G Z uzo 0 2 0 m o f y pa o
【 bt c】 b cv T vsgtt i ns dr tetf r sdc l a i m t D I) Me os 8 ae ptn A satOj Ke o ne i e h d goia e m n ob at ut r n a n i r e i ta e a s n ta e a c c o i su( CS . t d 3 ss aet h c i s
内分 泌 外科 杂 志 2 0 08年 9月 第 2卷 第 5 ̄ ( o ra o n o r eS rey S pe e 0 8 V 1 , o 5 J J un l fE d ci ug r, e tmb r 0 , o. N . ) n 2 2
一 39一 1
・
临床研究 ・
乳 腺 导 管 原位 癌 3 例 诊 治 分 析 8
b e s u t lc r i o a i iu r a td c a a c n m n st
O i i D N a JA G H n cu n U Lu n jg I G K i I N og h a
1 D p r etfS re , h oa gH si l e i 0 0 0 eat n gr C a y n o t i g 10 2 m o u y pa B j n
下象 限 2例 , 上象 限 2例 , 内 内下 象 限 3例 , 腺 中 乳 心 8例 。腋 窝淋 巴结 触及 肿大 2例 。乳 房肿 块直 径
月 一 07年 1 , 科 共 收治 乳腺 癌 7 7例 , 由 20 1月 我 3 均
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等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应用

114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2月 第2卷第3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状态,健康体检意识逐渐形成,在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
乳腺导管原位癌作为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大约存在着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的几率发展为浸润性癌[1]。
在手术之前,一旦诊断为乳腺导管原位癌,保乳手术就可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分析后期浸润性癌全乳腺切除术,保乳手术显然成为首选方案,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痛苦,减轻他们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2]。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3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和34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析其ADC值等磁共振影像特点诊断特点,明确ADC值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鉴别中的具体作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3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和34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在3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中,低级别的患者有13例,中级别的患者有10例,高级别的患者有7例。
病变肿块样11例,非肿块样19例,最大层面长径是10~42毫米,平均是23毫米。
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在33~73岁,中位年龄是46岁。
因为原位癌能够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因此可以参照导管原位癌患者的年龄、病变大小及肿块样比例数,选择出同期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4例患者在手术之前接受的MR检查资料作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在29~68岁,中位年龄是47岁。
病理组织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等级,Ⅰ级患者有12例,Ⅱ级患者有14例,Ⅲ级患者有8例。
病变肿块型15例,非肿块型19例,最大层面长径是11~40毫米,平均是22毫米。
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并不明显,无法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MR检查法 在使用此种检查方式的时候,主要运用的设备是超导磁共振和乳腺专用线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年11月第26卷第11期JPractRadiol,Nov.2010,V01.26,No.11・1643・
◇乳腺放射学◇
BreastRadiology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l分析
阈庆华1’2,许玲辉1,彭卫军1,杨军2,杨宝锋1,王春桃3
(1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32;
2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影像科}3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MR形态特征,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原位癌20例,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14例,根据BI—RADS数据系统从病灶分布形式和内部强化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4例患者中MR检出34个DCIS。
其中非肿块性强化30个,肿块性强化4个。
在非肿块性强化中,以段样分布13个(43.3%),区域性分布5个(16.7%),簇状分布4个(13.3%),分支导管样强化6个(20%),线样导管样强化2个(6.7%)。
内部强化中成群强化11个(45.8%),均匀强化5个(20.8%),不均匀强化8个(33.3%),6个分支导管样强化不作归类。
肿块性强化的4个,均呈类圆形,分叶、毛刺,直径约1.5~2am;强化不均匀3个,边缘强化1个,3个肿块性强化病灶时间一增强曲线呈廓清型曲线。
结论
段样、分支导管样分布,成群强化在DCIS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意义。
关键词:乳腺;乳腺导管原位癌;磁共振成像doi:10.3969/j.issn.1002—1671.2010.11.027
中图分类号:R737.9;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71(2010)11—1643--04
MRImagingAnalysisofDuctalCarcinomainSituoftheBreast
MINQing--hua,XULing--hui,PENGWei--jun。
YANGJun,YANGBao—feng,WANGChun--tao
(Departmento,Radiology,theAffiliatedTumorHospital,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32,China)’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eMRimaging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ofthebreast.Methods20caseswithpathologicallyprovedDCIS(14caseswithfocusinfiltrating)wereretrospectivelyreviewedonthebasisof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Results34DCISswerefoundin34patients.Oncontrast--enhancedMRimaging-30le—sionsshowednon—mass--likeenhancementand4lesionsshowedmass—likeenhancement.Amongthemorphologicfindingsinnon—mass—likeenhancement,13lesionsweresegmentaldistribution(43.3%)15wereregionaldistribution(16.7%)and4werefocaldistribution(13.3%).6lesionsappearedasbranching--ductalenhancement(20%)and2appearedaslinear—ductalenhancement(6.7%)enhancement.11lesionsshowedclumpedinternalarchitecture(45。
8%)。
5showedhomogeneousenhancement(20.8%)and8showedheterogeneousenhancement(33.3%).However,the6lesionswhichshowedbranching--duetalenhancementwerenotbecategorized.The4lesionswithmass—likeenhancementshowedsimilarcircle,lobulatedandburr-thediameterofmasseswas
1.5~2am.Theheterogeneousinternalenhancementandborderlineenhancementwasseenin3lesionsandonelesion。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segmentaldistribution。
branching--ductalandclumpedinternalarchitectureonMRimagesareconsideredasthecharac—teristicfeaturesindiagnosisofIX:IS.
Keywords:breast;breastductal
carcinomainsitu;MRimaging
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又称导管内癌,属非浸润性癌,是指乳腺导管内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但未超出周围基底膜的病变,其本身可进展成为浸润性导管癌。
近年来,由于乳腺钼靶摄影的普及,极大提高了乳腺DCIS的发现,目前国内关于
收稿日期:2009—10一29;修回日期:2009—11—30
作者简介:闵庆华(1977一),女,上海市人,本科,主治医师。
工作单位: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影像科。
通讯作者:许玲辉。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重点专科(编号:0511025).DCIS乳腺钼靶的文献颇多,而探讨MRI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就DCIS的MRI形态特征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探讨。
1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7--01--2008--06,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20例和DCIS伴微浸润14例,共34例,均女性,年龄范围33~67岁,平均50岁。
右乳17例,左乳17例,术前1周内常规MRI检查。
34例患者中,临床扪及乳腺肿块20例,乳头溢液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年11月第26卷第11期JPractRadiol,Nov.2010,V01.26,No.11
图133岁,临床发现右乳肿块数天。
右乳矢状位增强示外下象限典型段样分布的成群强化,指I句乳头方向图251岁,临床发现扪及左乳肿块1月,钼靶提尔簇状点状钙化。
矢状化增强图像示左乳外上象限沿导管走行的成群小环状强化图3,4为同一患者,53岁,左乳术后定期检查,外院钥靶提示右乳钙化。
均为增强图像,图3轴位,图4矢状他分支样导管强化图558岁,体检发现右乳外上增厚,术前MR诊断BI—RADS:3。
轴位增强图像,线样导管样强化图6与图1为同一患者。
平扫TzwI呈片状稍高信号,尖端指向乳头方向图7~9与图2为同一患者。
图7.矢状位平扫T。
wI示沿导管走行呈树枝状轻度扩张的高信号。
图8.增强图像,导管样强化边缘不规则、导管扭曲、壁厚薄不均,边缘毛糙。
图9.矢状位平扫T。
WI导管呈断续高信号改变
图10轴位增强图像,右乳外上象限簇状小环状强化灶,边缘可见浅毛刺
管样强化并非DCIS的特征性表现,Liberman等[2]研究发现导管状强化表现除了DCIS外,还可见于纤维囊状改变、管状增生或发生于导管的纤维化等良性病变。
刘岘等[3]研究表明DCIS可表现为管状强化、区域性强化或分支状强化,其中分支状强化较有特征性,但是仅仅管状、区域性强化仍缺乏特异性。
由于正常乳腺导管呈树枝状分布,如果肿瘤在远离乳头的小导管内扩展性生长,则可表现为分支导管样强化方式,在本组资料中,6个为分支导管样强化,仔细观察导管边缘可发现管壁毛糙,可见浅毛刺状改变,其中2个由于术前诊断医师经验缺乏等因素而低估。
因此当分支样强化导管边缘不规则、局限性增厚、中断或扭曲时,DCIS可能性很大。
但是线样导管样强化缺乏特异性,在本文中1例线样导管样强化的病例,仅靠MR诊断DCIS困难,倘若钼靶提示多形性钙化,钙化分布与MR强化分布一致时,则对DCIS的诊断帮助较大。
区域性分布和簇状分布可理解为肿瘤位于远离乳头的小导管内,由于侵犯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可表现为多种形态。
如果区域性分布的强化走行指向乳头方向,且
内部强化为成群强化,则诊断DCIS可能性较大。
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