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复习题集锦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
犯罪学复习题集锦

判断题

一、

1、犯罪学的体系是指有关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知识与理论,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的系统的整体。(R )

2、《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学者边沁。(W )

3、白领犯罪是由杰出的美国老一辈犯罪学家埃德温·萨瑟兰教授提出的。(R )

4、1997年刑法修订后,将犯罪分为八大类。(W )

5、犯罪准备,是指为犯罪行为的实施准备条件。(R )

6、我国的综合治理犯罪预防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W )

7、犯罪实施,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将要指向犯罪所要侵犯的目标。(W )

8、根据犯罪现象的显隐程度,犯罪现象可分为常规犯罪现象和随机犯罪现象。(W )

9、有罪过犯罪行为是指行为实施时,行为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W )

10、近代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一步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便以古典学派理论为基础。(R )

11、刑法学和犯罪学都研究犯罪,但它们的视角和重心不同。(R )

12、犯罪学以承认犯罪的不可避免为研究的逻辑起点。(R )

13、意大利法学家加罗法洛在犯罪原因上主张自由意志说。(W )

14、把染色体与犯罪联系起来的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R )

15、早在1956年,被害人学的创始人本杰明·门德尔松应予被害人以适当补偿。(R )

16、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物(即犯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总是一致的。(W )

17、犯罪学在我国得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W )

18、刑罚预防的主体是国家机关。(W )

19、刑罚规定的不合理可能会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W )

20、风俗犯罪,即违背社会善良风俗的犯罪行为,如贪污、盗窃等犯罪。(W )

答案

判断题

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错误

7、错误

8、错误

9、错误10、正确11、正确12、正确13、错误14、正确15、正确16、错误17、错误18、错误19、错误20、错误

二、

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在外延上与刑法学的概念一致。(W )

2、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这一定位集中表明了犯罪学的价值基础。(R )

3、犯罪预防的可能性问题是一个关涉到犯罪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R )

4、社会预防、心里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构成了我国预防犯罪的四道防线。(R )

5、刑罚预防的工具是刑法。(W )

6、犯罪生涯是个人成为犯罪人的过程。(W )

7、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是犯罪者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R )

8、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犯罪学研究的是19世纪德国的实证犯罪学派。(W )

9、犯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R )

10、故意犯罪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R )

11、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表现出犯罪学在内容与方法上所具的有独特位置。(R )

12、犯罪的的主要原因是外在的。(W )

13、罪因结构,是指犯罪原因的诸因素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也可简化表述为犯罪原因的组合与作用形式。(R )

14、犯罪现象的不可避免性和某些积极功能构成对犯罪预防必要性的否定。(W )

15、事件发生后,被害人因此而在生理、心里和社会方面所产生的不良状态,是被害后遗症。(W )

16、女性被害人是遭受犯罪侵害而担受被害后果的妇女。(R )

17、控制和防止犯罪可能性的大小以及犯罪预防的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性质以及政府的决策和作

为。(R )

18、破坏犯罪,即采用破坏手段损坏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如计算机犯罪等。(W )

19、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W )

20、吸毒是一种无被害人犯罪。(R )

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7、正确8、错误9、正确10、正确11、正确12、错误13、正确14、错误15、错误16、正确17正确18、错误19、错误20、正确

三、

1边沁在司法改革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的监狱建筑设计。(R )

2、被害妇女的非女性化是遭受性攻击的被害妇女的自我救助方法之一。(R )

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违反公共生活准则的捣乱行为的社会根源是群众受剥削和群众贫困”。(R )

4、连带性犯罪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的而实施的行为所引发的与行为目的有关的犯罪行为。(W )

5、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犯罪的积极避免和主动出击,后者是对犯罪的被动防守和事后处置。(R )

6、刑罚适用中的不公正可能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W )

7、犯罪习性矫治的目的是改造惯犯。(W )

8、被害率,是指一定时空内遭受被害的社会成员与全体社会成员的比率。(R )

9、过失犯罪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R )

10、行为方式指实施犯罪行为所采取的手段和形式。(R )

11、联合国大会每隔五年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商讨控制犯罪问题,此即“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R )

12、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萨瑟兰。(W )

13、犯罪学研究的犯罪现象与刑法学研究的犯罪现象是一样的。(W )

14、所谓犯罪现象的特性,是指为各类犯罪现象所同构而表现其质的规定性的一般共性,其特性的静止的分割样态。(R )

15、被害测定将伤害分为轻微伤害、一般伤害和严重伤害三级。(R )

16、根据被害人所承受的被害现象的个数,被害人可分为符合被害人与单个被害人。(R )

17、犯罪个体原因的特性,是指为犯罪个体的身心所具有,而表现其质的规定性的个性。(W )

18、动机是基于内在需要和外部刺激而引发的、推动人们去行动的动力。(R )

19、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3月21日。(W )

20、智能犯罪,即运用智谋和技能实施的犯罪行为,如爆炸、放火等犯罪。(W )

答案: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5、正确6、错误7、错误8、正确9、正确10、正确11、正确12、错误13、错误14、正确15、正确16、正确17、错误18、正确19、错误20、错误

四、

1、根据被害人的彼此连接程度,被害人可以分为共同被害人与独立被害人。( R )

2、所谓被害后遗症,是指被害事件发生以后,被害人因此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产生的持续性不良状态。( R )

3、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只采用实证方法( W )

4、对重要场所进行犯罪控制,应当贯彻“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原则。( W )

5、财产犯罪,是以非法手段侵占公私财产和谋取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如杀人、伤害、爆炸等犯罪。( W )

6、突发性犯罪行为是指有预谋实施的犯罪行为。( W )

7、综合治理是我国预防犯罪实践的基本模式。( R )

8、治安预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和犯罪行为,尽可能地减少犯罪的条件和机会。( R )

9、心理预防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养成来实现对犯罪行为的预防。( R )

10、以消极地不实施法律义务所要求的某些动作,从而危害社会行动是作为方式。( W )

11、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女性犯罪的研究。( W )

12、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R )

13、犯罪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就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犯罪原因研究的根据指导思想。( R )

14、犯罪现象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永恒存在的,是进入阶级社会出现的。( R )

15、犯罪原因的具体内容永远出于不变的过程中。( W )

16、西方启蒙思想家边沁对“自由意志论”思想做过充分的阐述。( W )

17、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依据行为的道德评价和规范根基把犯罪行为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两大类。( R )

18、犯罪决意,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决心和意向。( R )

19、罪犯特征主要表现为惯犯、职业犯所具有,是长期的犯罪生涯烙于犯罪人生理和心理、表明其罪犯身份的各种符号和标志。( R )

20、犯罪治安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其他措施相比有针对性、专门性两个特点。( W )

()

答案: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 5、错误 6、错误7、正确 8、正确、9、正确 10、错误 11、错误12、正确13、正确14、正确15、错误16、错误17、正确18、正确19、正确20、错误

五、

1、根据犯罪现象的存在状态,犯罪现象可分为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R )

2、法律意识的的缺失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R )

3、刑罚执行中的某些弊端可能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W )

4、对重要场所进行犯罪控制,应当贯彻“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原则。(W )

()

5、暴力犯罪,即以实施暴力行为为其基本特征的犯罪行为,如贪污、盗窃等犯罪。(W )

6、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加害者。(W )

7、给他人造成重伤害是由于梦游,也应承当刑事责任(W )

8、蓄谋性犯罪行为是指随着某种情景的出现而突然发生的犯罪行为。(W )

9、孪生子与犯罪的关联研究始于日本精神病学家J蓝格。(W )

10、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模式,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适应犯罪预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R )

11、人格获得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是主体具有良好地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R )

12、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是犯罪预备。(R )

13、犯罪原因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是由犯罪原因引起的,犯罪原因就是引起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切因素。(R )

14、卢梭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创始人。(W )

15、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只采用思辨方法(W )

16、“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同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是马克思对犯罪的明确阐述。(R )

17、人本主义疗法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R )

18、在我国,综合治理模式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特点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和形成的。(R )

19、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R )

20、以积极的行动实施某些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是不作为。(W )

答案: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错误7、错误8、错误9、错误10、正确11、正确12、正确13、正确14、错误15、错误16、正确17、正确18、正确19、正确20、错误

单项选择

一、

1、联合国每隔( A )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商讨犯罪控制问题,此即“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

A、五年

B、四年

C、三年

D、一年

2、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 B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3、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 A )

A、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B、各级政府

C、各级党委

D、政法部门

4、文化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

A、索斯坦?塞林

B、罗伯特?默顿

C、艾伯特?科恩

D、劳埃德?奥林

5.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 C )。

A.多拉德

B.萨瑟兰

C.弗洛伊德

D.斯金纳

6、“白领犯罪”最早是由( D )提出的。

A龙勃罗梭B李斯特

C塔尔德D萨瑟兰

7、古典犯罪学派的创始人贝卡里亚的主要观点是( B )。

A、天生犯罪人论

B、自由意志论

C、犯罪饱和律

D、三元论

8、建国后,我国第四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在( D )。

A、50年代初

B、60年代初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

9、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的下限是( A )。

A、14岁

B、16岁

C、18岁

D、20岁

10、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 C )。

A、暴力犯罪的研究

B、女性犯罪的研究

C、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D、反革命犯罪的研究

11、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 C )。

A、犯罪工具

B、犯罪地点

C、犯罪原因

D、犯罪载体

12、20世纪60年代以后,诸如染色体、( C )等生理因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都对认知犯罪的个体原因有了新的发展。

A、年龄

B、遗传基因

C、荷尔蒙

D、性别

13、犯罪现象的核心是( B )。

A、犯罪率

B、犯罪行为

C、犯罪人

D、被害人

14、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春秋时期( A )提出贫困是犯罪的原因。

A、管仲

B、白居易

C、庄子

D、孔子

15、智能犯罪,主要指运用现代高技术手段进行的犯罪,其中最常见的是。( A )

A、计算机犯罪

B、盗窃罪

C、渎职罪

D、抢劫罪

16、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B )

A、正常性反应

B、侵犯性反映

C、异常性反应

D、变态性反应

17、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B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18、在犯罪学研究中,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是( C )。

A、访谈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临床诊断法

19、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B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20、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 A )。

A、性别

B、犯罪类型

C、再犯的可能性

D、文化程度

答案

1A 2B 3A 4A 5C 6D 7B 8D 9A 10C 11C 12C 13B 14A 15A 16B 17B 18C 19B 20A

二、

1、《犯罪人论》的作者是(C )。

A、菲利

B、塔尔德

C、龙勃罗梭

D、加罗法洛

2、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是( D )。

A、麦凯

B、萨瑟兰

C、莫顿

D、科恩

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为中国犯罪学开拓新的领域。

A、许鹏飞

B、李剑华

C、鲍如为

D、严景耀

4、全部犯罪学研究说到底最终就在于认识、掌握(C ),从而设定有的放矢的预防犯罪对策。

A、犯罪事实

B、犯罪情节

C、犯罪规律

D、犯罪动机

5、萨瑟兰1939年出版的代表作是( B )。

A、《犯罪学》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癔症研究》

6、总体来看,( A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和人员活动空间,存在于社会本身,却又构成一种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独特性状的基本社会空间。

A、单位

B、社区

C、山区、林区、水网地带

D、国、边境地区

7、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学家(D )。

A、萨瑟兰

B、约瑟夫?威斯

C、德尔伯特?埃利奥特

D、孟德?佛洛依德

8、( A )犯罪学家托尼?马歇尔提出了一个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使用的恢复性司法定义。

A、英国

B、美国

C、奥地利

D、德国

9、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A )非常重视道德感化对预防犯罪的作用,他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诸葛亮

10、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B )。

A、违法性

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应受惩罚性

D、社会危害性

11、人的需要各种各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 )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A、马斯洛

B、边沁

C、贝卡里亚

D、卢梭

12、综合治理作为犯罪预防的方针和实践模式是在(D )年被明确提出的。

A、1950

B、1960

C、1976

D、1981

13、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14、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15、将A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16、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17、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18、( A )是对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预防犯罪的作用认识较早的国家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英国

19、根据被害人的年龄,可以分为( B )。

A、女性被害人

B、老年被害人

C、共同被害人

D、独立被害人

20、(C)是指一定时空中已经告发和被害人已经知道、但尚未告发的被害现象,与实际存在的被害现象之差。

A、被害率

B、被害盲点症

C、被害黑数

D、被害标签

答案:1、C 2、D 3、D 4、C 5、B 6、A 7、D 8、A 9、A 10、B 11、A 12、D 13、A 14、C 15、C 16、B 17、A 18、A 19、B 20、C

三、

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2、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 )。

A.社会危害性

B.形式多样性

C.传染性

D.违规性

3、新中国社会治安的“黄金时代”是指(B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

4、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D )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5、佛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不包括( D )。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现实我

6、在西方已经成为恢复性司法的象征有三种模式,下列哪种模式不是( C )。

A、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调解模式

B、小组会议

C、方桌会议

D、圆桌会议

7、关于犯罪对策问题( A )指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诸葛亮

8、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出现过( B )次犯罪高峰。

A、3

B、5

C、7

D、9

9、在我国,公安机关的立案数约占全部立案数的( D )。

A.60%

B.70%

C.80%

D.90%

10、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C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11、我国《刑法》的第( D )条,对犯罪做了如下表述:“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A.十

B.十一

C.十二

D.十三

12、( A )是指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进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是一种未完成犯罪的行为状态。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13、病态家庭不包括(B )。

A.教育不当的家庭

B.离异的家庭

C.滥施暴力的家庭

D.违法犯罪的家庭

14、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春秋时期( A )提出贫困是犯罪的原因。

A.管仲

B.白居易

C.庄子

D.孔子

15、以犯罪原因为其研究对象的是( D )。

A.广义犯罪学

B.刑法学

C.刑事侦查学

D.狭义犯罪学

16、各地公安机关报警台的电话号码是( D )。

A.119

B.114

C.120

D.110

17、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是( A )

A.对犯罪现象的研究

B.对犯罪原因的研究

C.对犯罪对策的研究

D.对犯罪矫治方法的研究

18、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 B )

A.高技术犯罪

B.暴力犯罪

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

19、涉及到犯罪分子犯罪时的时空、工具、对象因素的是( C )

A.犯罪原因

B.犯罪根据

C.犯罪条件

D.犯罪的相关因素

20、当代犯罪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 B )

A.犯罪原因“单元论”成为主流

B.广义犯罪学成为主流

C.注重犯罪的单向研究

D.犯罪社会学研究思路复兴

答案1、A 2、A 3、B 4、D 5、D 6、C 7、A 8、B 9、D 10、C 11、D 12、A 13、B 14、A 15、D 16、D 17、A 18、B 19、C 20、B

四、

1、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叫作( A )。

A.精神分析理论

B.挫折攻击论

C.智能低下理论

D.社会控制论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犯罪学脱胎于( A )

A.刑法学

B.社会学

C.统计学

D.生物学

4、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是( D )。

A.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B.各级政府

C.各级党委

D.政法部门

5、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C )。

A.惩罚犯罪分子

B.教育犯罪分子

C.预防犯罪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改造罪犯

6、世界各国衡量犯罪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B )。

A.被害数量

B.被害率

C.被害风险率

D.被害死亡率

7、建国后,我国第四次刑事犯罪高峰发生在(D )。

A.50年代初

B.60年代初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

8、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A、古典犯罪学派

B、实证犯罪学派

C、当代犯罪学派

D、社会犯罪学派

9、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中率先对封建专制的刑事司法制度进行批判的是法国的学者( B )。

A、费尔巴哈

B、孟德斯鸠

C、贝卡里亚

D、边沁

10、1992年4月中国犯罪学研究会成立,定期出版( A )刊物。

A、《犯罪学评论》

B、《犯罪学通论》

C、《犯罪学大辞书》

D、《犯罪学大纲》

11、1922年( D )率先翻译了龙勃罗梭著作《犯罪人论》A、陈大齐B、张廷键

C、许楼庭

D、刘麟生

12、1991年起( A )法律系开始招收犯罪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这标志着中国犯罪学的教学与科研又上一个新台阶。

A、北京大学

B、中国人民大学

C、中国政法大学

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13、女性犯罪的比例历来( B )男性。

A、高于

B、低于

C、相当

D、差不多

14、在我国社会综合治理的诸手段中最具强制性的是( B )。

A、政治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经济手段

15、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女性犯罪中多见的犯罪类型是( B )。

A、扒窃

B、抢劫

C、投毒

D、伪证

16、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前苏联心理学家( B )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强化说。

A、佛洛依德

B、巴普洛夫

C、荣格

D、塔尔德

17、下列诸项中,易发生扒窃案的场所是( B )。

A、公寓的卧室

B、集贸市场

C、办公室

D、学校教室

1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D )。

A、财产矛盾

B、利益观念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19、参加社会活动的需求、求知的、爱的需求等均为(C )需要。

A、生理

B、物质

C、精神

D、繁衍

20、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 C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综合性

D、主观性

答案:1、A 2、C 3、A 4、D 5、C 6、B 7、D 8、B

9、B 10、A 11、D 12、A 13、B 14、B 15、B 16、B 17、B 18、D 19、C 20、C

五、

1、对罪犯予以惩罚的目的是( C )。

A.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使之不敢重新犯罪

B.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C.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

D.满足被害人惩罚犯罪的愿望

2、从世界范围看,造成犯罪暗数的原因主要是( D )。

A.气候

B.地理环境

C.时间

D.人为因素

3、被害人学认为应予被害人赔偿的理由不包括( D )。

A、国家责任说

B、命运说

C、社会福利说

D、构成说

4、( A )世纪开始,欧洲大陆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启蒙运动。

A、18

B、19

C、20

D、21

5、在中国,最先成立的全国性犯罪学研究团体是(A )。A、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B、中国犯罪学研究会

C、中国监狱学会

D、中国警察学会

6、精神分析疗法是以( D )的精神分析法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疗法

A、巴普洛夫

B、斯金纳

C、塔尔德

D、佛洛依德

7、九十年代初代表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和实践最高成果的文件是D )。

A、《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

B、《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D、《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8、在建国初期已基本绝迹或发案极少而80年代后又死灰复燃的犯罪是( B )。

A、杀人

B、制贩毒品

C、抢劫

D、抢夺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12、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 D )。

A、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

B、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

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

13、(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4、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 C )。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5、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青少年犯罪犯罪十分严重,犯罪率急剧上升,占犯罪总数( C )以上。

A、50%

B、60%

C、70%

D、80%

16、1992年4月中国犯罪学研究会成立,截止到2006年底学会召开了( D )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A、10

B、12

C、13

D、15

17、下列诸项中,属于财产犯罪人特有的道德观内容是(D)。

A、为朋友两肋插刀

B、不自由毋宁死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唯利是图

18、下列诸项中,不属于宏观社会环境范围是( A )。

A、学校环境

B、市场经济环境

C、司法环境

D、进阶斗争环境

19、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是在( D )做出的。

A、1979年

B、1981年

C、1989年

D、1991年

20、犯罪动机产生于个人畸形的心理需要,是推动和维持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是( A )。A.犯罪冲动和犯罪意念B.犯罪结果和犯罪危害

C.犯罪现象和犯罪条件D.犯罪原因和犯罪形式

答案:1、C 2、D 3、D 4、A 5、A 6、D 7、C D 8、B

9、D 10、A 11、D 12、D 13、B 14、C 15、C 16、D 17、D 18、A 19、D 20、A

多项选择

一、

1、形势政策的中心是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具体表现三个方面(ABC )。

A、打击面的宽窄

B、打击力度的大小

C、惩罚方式的设计

D、惩罚力度的大小

2、犯罪调查以下几种方法(ABCD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文献法和实验法

3、下列属于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BD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菲利

D、费尔巴哈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对于“犯罪”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对犯罪学影响较大的学科是( AB )

A、法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物学

6、犯罪现象基本包括下列三方面内容(ABC )。

A、犯罪状况

B、犯罪特点

C、犯罪规律

D、犯罪事实

7、按照行为形成的方式对犯罪行为分类,可分为(AB )两种。

A、作为方式

B、不作为方式

C、故意

D、过失

8、按照犯罪行为状态,被害人可以分为(ACD )。

A、潜在被害人

B、群体被害人

C、正在被害人

D、既然被害人

9、根据犯罪预测的范围,把犯罪预测分为(ABD )。

A、宏观预测与微观预测

B、长期预测、中观预测和近期预测

C、宏观预测、微观预测和综合预测

D、综合预测、类型预测和单项预测

10、犯罪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BD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李斯特

D、李斯特

答案1 ABC. 2 ABCD 3ABD 4ABC. 5AB

6ABC. 7AB. 8ACD 9ABD 10ABD

二、

1、根据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益,犯罪类型可以分为。(ABD )

A、对个人法益的犯罪

B、对社会法益的犯罪

C、对家庭法益的犯罪

D、对国家法益的犯罪

2、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禁绝了( AC )。

A、烟毒灾害

B、暴力犯罪

C、卖淫嫖娼

D、青少年犯罪

3、对于“犯罪”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对犯罪学影响较大的学科是( AB )。

A、法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物学

4、刑罚对犯罪的预防功能主要通过以下( ABC )三个途径发生作用。

A、明示刑罚适用的对象

B、具体适用刑罚

C、实际执行刑罚

D、执行缓刑

5、按照犯罪人实施犯罪的主观罪过心里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ABD )。

A、故意犯罪行为

B、过失犯罪行为

C、法定犯罪

D、无罪过犯罪行为

6、犯罪准备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

A、准备犯罪工具

B、学习犯罪技术

C、收集犯罪情报

D、制定犯罪计划

7、我国家庭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不当教育方式通常有以下(ABCD )几种类型。

A、溺爱型

B、虐待型

C、放任型

D、行为不良的家庭

8、犯罪的文化原因一般具有(ACD )特性。

A、人文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悖逆性

9、综合治理的实践原则有(ABCD )。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

B、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C、法制原则

D、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原则

10、犯罪治安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其他措施相比,有(ABC )特点。

A、针对性

B、专门性

C、有效性

D、普遍性

1ABD 2、AC 3、AB 4、ABC 5、ABD 6、ABCD 7、ABCD 8、ACD 9、ABCD 10、ABC 三、

1、暴力犯罪一般包括(BC )。

A、诈骗

B、伤害

C、杀人

D、赌博

2、下列行为不是犯罪行为(ABCD )。

A、反射动作

B、睡梦状态中的动作

C、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D、身体遭受暴力强制下的动作

3、享有刑事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有公安机关(ABCD )。

A、国家安全机关

B、检察机关

C、人民法院

D、监狱机关

4、刑罚在适用中应注意(ABC )。

A、刑罚使用的必然性

B、刑罚适用的及时性

C、刑罚适用的教育性

D、刑罚适用的正确性

5、犯罪心理矫治的基本内容(BCD )。

A、锻炼身体

B、改善生活态度

C、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D、消除思想障碍

6、古典犯罪学派所提出的预防犯罪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ABC )几点。

A、法律控制论

B、心理强制论

C、报应刑论

D、犯罪控制论

7、龙勃罗梭按犯罪人是否具有天生特质及主观恶性程度将犯罪人分为四种类型(ABCD )。

A、天生犯罪人

B、精神病犯罪人

C、激情性犯罪人

D、偶发性犯罪人

8、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把犯罪进行分类(ABCD )。

A、暴力性犯罪行为

B、蓄谋性犯罪行为

C、突发性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9、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ABCD )

A、青少年犯罪增多

B、女性犯罪上升

C、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10、犯罪技巧主要为(BC )和进行有组织犯罪活动的罪犯所具有,是在犯罪过程中逐渐习得并传承的有关实施隐匿犯罪和逃避惩罚的一系列具有专门技术性的方法、技艺和经验。

A、经济犯罪

B、惯犯

C、职业犯

D、暴力犯罪

答案;

1、BC

2、ABCD

3、ABCD

4、ABC

5、BCD

6、ABC

7、ABCD

8、ABCD

9、ABCD 10、BC

四、

1.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BD )

A.康德

B.贝卡利亚

C.加罗法洛

D.边沁

2.犯罪现象的特性有(ABCD )

A.直观性

B.综合性

C.因果性

D.相关性

3.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研究关注的是(ABCD )

A.犯罪发生的根源

B.犯罪发生的条件

C.犯罪发生的相关因素

D.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犯罪产生的原因

4.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是(AB )

A.互相对立的

B.互相依存的

C.互相包容的

D.互相认同的

5.影响个体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ABCD )

A.不良的认识观念

B.畸形的需要

C.不良的动机倾向

D.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

6、犯罪学必须关注研究的关于犯罪现象课题有( ABCD ) A.犯罪现象属性 B.犯罪的基本状况

C.犯罪特点

D.犯罪规律

7、研究犯罪原因的意义在于促进( ABCD )

A.犯罪预防

B.治理犯罪

C.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D.从深层次上认识犯罪现象

8、下列行为哪些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ABC )

A.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D.人在受到精神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9、犯罪的基本特征是(ABC )

A.具有社会危害性

B.具有刑事违法性

C.具有刑罚当罚性

D.具有特殊复杂性

10、我从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犯罪的技术预防手段有(BCD )

A、检测装置

B、检测手段

C、抗阻手段

D、自救手段

答案:1、ABD 2、ABCD 3、ABCD 4、AB 5、ABCD 6、ABCD 7、ABCD 8、ABC 9、ABC 10、BCD 五、

1、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孟德?弗洛伊德,其主要著作有(ABCD )。

A、《癔症研究》

B、《释梦》

C、《图腾与禁忌》

D、《精神分析引论》

2、犯罪心理矫治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ABC )。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集体灌输

3、刑罚预防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BCD )。

A、刑罚适用的可能性

B、刑罚适用的必然性

C、刑罚适用的及时性

D、刑罚适用的教育性

4、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犯罪的技术预防手段相适应的技术设备有(BCD )。

A、检测手段

B、检测装置

C、抗阻装置

D、自救装置

5、完善法制应抓住以下环节(ACD)。

A、法制环节

B、预防犯罪环节

C、执法环节

D、法制宣传环节

6、成瘾性犯罪行为主要由以下特征(ABC )。

A、犯罪人的动机不合常情常理

B、犯罪行为有连续性

C、行为人并没有处心积虑的反侦查手段

D、犯罪人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7、容易导致老年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个体原因主要包括以下的因素。(ABCD )

A、孤独感

B、身体衰退带来的恐惧或者因病痛折磨而产生心理变态

C、失落感

D、绝望感

8、20世纪60年代以后,诸如(CD )等生理因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都对认知犯罪的个体原因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A、DNA

B、毛发

C、染色体

D、荷尔蒙

9、犯罪的个体原因具有以下特征(ABD )

A、综合性

B、个体性

C、层次性

D、终极原因性

10、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D )。

A、决定性

B、普遍性

C、系统性

D、间接性和可控制性

答案:1、ABCD2、ABC3、BCD4、BCD5、ACD6、ABC7、ABCD8、CD9、ABD10、ABCD

犯罪学期末考试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醉驾 姓名:彭双高学院:理学院学号:11008030117 为了能够更为公正、客观、统一的规制醉驾行为,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应该由最高司法机关及时发布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性案例,对较为典型的犯罪情节予以明确。 近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议,把醉酒驾驶的争执从最初是否应该犯罪化推向今天醉驾行为能否一律入罪的高峰。如果说,立法上醉驾行为应否入刑是可以借助公众讨论的“民意”问题,那么,司法中醉驾能否一律入罪应当是相对专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犯罪认定是依赖严谨与科学,需依法进行的司法过程,不能掺杂任何非理性的激情与私利。就此而言,回顾近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问题所面对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相关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可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 一、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

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 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二、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预防犯罪 D.学科建设 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事实分析法 B.规范分析法 C.法律论证法 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 3.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 A.法学观点 B.心理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 4.“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 A.孔德 B.托皮纳尔 C.塔尔德 D.加罗法洛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犯罪的心理预防 B.犯罪的社会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6.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 A.法律 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 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D.刑罚 7.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A.被害人 B.刑罚 C.犯罪情境 D.犯罪人 8.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对芝加哥地区的犯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A.同心圆说 B.犯罪饱和说 C.犯罪的生物遗传说 D.模仿论 9.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 第 1 页

A.配额抽样 B.判断抽样 C.等距抽样 D.随机抽样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A.解释性分析 B.描述性分析 C.横向比较分析 D.纵向比较分析 11.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A.立案率 B.破案率 C.人犯率 D.犯罪率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恒比数 13.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 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 1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15.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违法性 B.社会性 C.形式多样性 D.社会危害性 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核心作用 D.基础作用 17.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8.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 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 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 19.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第 2 页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修订稿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 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 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 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7、犯罪学家( D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着《犯罪学》。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菲利 D.加罗法洛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A )。 A.边沁 B.霍尔巴赫 C.孔德 D.菲利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 ( 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 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 B )开始的。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 D.暴力犯罪 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 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 )。 A. 社会危害性 B. 形式多样性 C. 传染性 D. 违规性 15、(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 B ) 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B.抑制犯罪动机 C.严厉打击犯罪 D.预防重新犯罪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犯罪学复习问题

2013-2014-2学期 1、简述犯罪现象的主要特征。P47 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犯罪原因所决定的有关犯罪、犯罪人及其被害人形态的诸客观事实的总和。 非理性、直观性:犯罪现象是具体而浅显、无需理性思维的基本客观事实。 因果性:由一定犯罪原因引发犯罪现象。 综合性:犯罪、犯罪人和被害人三者共同组成。 负价值性:犯罪现象就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不利于社会安康,有一定负面影响。 隐蔽性、被忽视性:犯罪心理是主观内在隐蔽的,相应的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也是隐蔽、容易被忽视。 2、简述极端暴力犯罪的特征。P62;P284 突发性:极端暴力犯罪属于激情犯罪、临时起意等。 凶残性(犯罪手段复杂多变、危害后果严重):利用现代科技谋取杀伤力强的武器,造成恶性事件,甚至牵连无辜,与社会为敌。 纠合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是有组织的(团伙、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犯罪)) 交错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伴随着其他犯罪行为(抢劫、强奸、杀人等) 由民事纠纷转化而成的暴力犯罪比例上升: 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发生频繁: 恐怖组织繁多、活动猖獗: 攻击对象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以革命危害社会、以民族分裂、宗教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3、简述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P73 犯罪时间、犯罪时空、人(犯罪人、被害人)、犯罪工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工具是犯罪行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行为方式:自由选择(主要情况下)、被迫采取(特殊情况下)、秘密、欺诈、暴力、威胁 4、从性别比较角度简述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P83;P113;P163 在犯罪人数上,男性犯罪远多于女性犯罪,但当今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 女性犯罪大部分属于非暴力犯罪,且具有依附性,如卖淫、偷窃、欺诈、伪造等财产犯罪; 女性犯罪具有较难悔改的特点,特别是性犯罪具有顽固性、持久性、恶劣性; 女性暴力犯罪一般是杀婴、因婚姻家庭纠纷发生的奸情杀人案件,这是女性嫉妒、烦躁、焦虑、恐惧等强烈情感积累的表现; 根据体型性格理论,女性偏于体格弱小、情绪较为感性,以非暴力犯罪为主,相应的男性体格强健、情绪较为理性,倾向高科技、暴力犯罪。 5、简述犯罪被害人化的五个阶段。P98 被害人化是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导致被害后果不断恶化的过程。 第一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过程。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因素,预防被害是关键。第二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或其亲属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在被害后没有说到社会(刑事司法机关)的公正对待,或没有得到外界的感情支持,这些来自外界不良的反映会加深被害后果,即再次被害。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援助的缺失感到压力,成为被害人。 第三次被害化是指经过两次被害化的被害人,自我消沉产生极端心理,转向犯罪人的过程。这是被害人自身性格、生活态度和外界压力造成的报复犯罪行为。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压力和被害人的带动,与被害人一起报复社会,成为犯罪人。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FI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自然犯罪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 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B 3、AB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ABC 9、C10、AC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1、X 2、X 共12分) 3、V 4、V 5、V 6、X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菲利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各种因素起作 用的程度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 (2)据此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故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或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 (3)菲利的三因素论实际上标志着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即在重疏导、轻刑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替代措施”的概念,主张以社会防卫概念取代刑罚的概念,在刑罚制度方面,主张广泛使用保安处分和其他预防性措施,并极力推崇不定期刑。 2、(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 (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3、犯罪现象基本包括:(1)犯罪状况;(2)犯罪特点;(3)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有:(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 (5)饱和性

犯罪学试题库

犯罪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罪犯予以惩罚的目的是( C ) A.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使之不敢重新犯罪 B.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C.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 D.满足被害人惩罚犯罪的愿望 2.认为“犯罪不外是一种疾病,故刑罚不应是对既往的,而应是对将来的”,是由18世纪以前西方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B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托马斯·莫尔 3.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 C ) A.3—5人组成 B.3—7人组成 C.3—9人组成 D.3—6人组成 4.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 A ) A.抑制犯罪动机 B.抑制犯罪目的 C.抑制犯罪的机会和条件 D.防止已经犯罪的人重新犯罪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各部门分工协作来抓( C ) A.条块结合,以条为主 B.条块结合,分工负责 C.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D.条块结合,统一领导 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是( A ) A.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共抓,办事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 B.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 C.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党的有关部门负责 D.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司法机关具体负责 7.综合治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打击、预防和( A )

A.改造 B.教育 C.挽救 D.感化 8.犯罪预测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指( B ) A.犯罪预测的方法 B.犯罪预测的价值 C.犯罪的预测目的 D.犯罪预测的对象 9.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外推法、因素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 B ) A.回归分析预测法 B.专家评估法 C.临床诊断法 D.问卷法 10.针对犯罪分子和有前科劣迹、露出犯罪形迹的人所采取的刑罚或其他惩戒性措施的预防是( D ) A.改造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保护性预防 D.惩戒性预防 11.公安保卫机关依法采取的各种预防、减少犯罪发生的专业性防范措施,被称为( C ) A.社会预防 B.心理预防 C.治安预防 D.刑罚预防 12.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A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3.因主动实施了某种刺激性行为,招致加害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而受到侵害的人,在犯罪学理论中被称为( C ) A.轻浮型被害 B.受挫型被害人 C.挑衅型被害人 D.贪婪型被害人 14.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D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犯罪学期末考点

犯罪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再度被害:就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随之而来的调查与诉讼过程中,因不得不接受警方询问、出庭作证或进行控诉、辩论等活动,而再次遭受的物质损失(时间与金钱等)、人格侮辱与名誉损害以及精神刺激。这些因犯罪被害而来并具备被害性的损失、损害或痛苦,通称为再度被害。 2、犯罪场:就是指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领域。或者说,犯罪原因产生犯罪效应的特定领域,称为“犯罪场”。其构成内容包括四种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犯罪侵害对象有关情况,社会犯罪控制机制。这些因素给犯罪人以易于得逞的印象。无犯罪人则无犯罪场,通过控制犯罪场可以制止犯罪。 3、被害人贬值:犯罪人在预备,实施犯罪或就是犯罪后,为了防止产生或就是消除自己的犯罪感,有意无意地贬损被害人的存在价值,否定被害人的固有人格的一种心理纹饰活动。 4、犯罪饱与理论: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促使犯罪发生与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分别就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人类因素。这三种因素就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每个国家始终都存在一定数量与一定种类的犯罪,犯罪始终处于与其原因相适应的饱与状态。环境与犯罪数量之间的比倒就是保持不变的,呈现动态的规律,有可能局部国家或地区犯罪会出现超饱与现象,但最终还就是会回到饱与状态。(菲利的观点) 5、犯罪标签理论:犯罪并不就是客观的,而就是人们主观的产物。犯罪之所以为犯罪就是因为人们将之解释为犯罪,即司法认定。任何行为本身都不就是有罪的,而就是社会把某些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并给她们贴上犯罪的标签。 6、犯罪亚文化:就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与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如犯罪暗语,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与仪式,纹身以及与犯罪有关的手势、图像等非语言符号。 7.自然犯罪:就是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这种最基本的怜悯与正直的道德观念的犯罪,其为任何文明社会所不容,就是真正的犯罪。

00235犯罪学(一)2018年10月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更真题资料请咨询Q或微信28225803。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试题犯罪学(一)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A. 倡导主文化 B. 克服社会弊端 C. 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 A. 搭建自行车棚 B. 开展就业指导 C. 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 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A. 转处 B. 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 刑罚预防 D. 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A. 最终目标 B. 战略目标 C. 阶段性目标 D. 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A. 罪前预防 B. 罪中预防 C. 罪后预防 D. 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 A. 犯罪预防 B. 犯罪控制 1

C. 打击犯罪 D. 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A. 先行关系 B. 后行关系 C. 逆相关关系 D. 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A. 被害人的亲属 B. 犯罪人的邻居 C. 公安人员 D. 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A. 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 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 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A. 孤独型被害人 B. 挫折型被害人 C. 职业型被害人 D. 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A. 初犯年龄 B. 累犯年龄 C. 差别年龄 D. 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A. 犯罪心理 B. 犯罪现象 C. 犯罪行为 D. 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A. 生理病变 B. 生理异常 C. 犯罪动机 D. 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A. 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 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 犯罪心理学观点 D. 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2

2016年东师秋季《犯罪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犯罪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错)1.“万恶淫为首”,此为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孔孟儒学所奉行的性道德信条。 (对)2.人类性行为不仅是性生理本能的反映,而且是包括、情感、道德形态影响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错)3.我国现今性犯罪的增长同淫秽色情信息的恶性传播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 (错)4.我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虽有“青少年”这一称谓,但对“青少年”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 (错)5.从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年龄结构来分析,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比“文革”前提前了1到2岁 (错)6.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分类,可将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经济犯罪,性犯罪,激情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街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 (对)7.犯罪概念回答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犯罪的形式标准、犯罪的本质意义以及犯罪的应然期待。(错)8.犯罪的形式标准,严格地说,就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具体犯罪。 (对)9.总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含在总体犯罪现象之中,它们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错)10.某个个体犯罪现象的变化对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波动,有直接而根本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犯罪学犯罪分类结构。 (1)犯罪主体性质类型,基于主体性质的特殊特征,展开犯罪分类。 (2)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基于行为性质的特殊特征,包括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附随情况等的特殊表现。 (3)犯罪特殊类型。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有哪些? (1)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2)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着力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3)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在预防和化解上狠下功夫 (4)加强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化建设 3、财产犯罪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贫富差距,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经济根源,是财产犯罪滋生的重要原因。 (2)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看,失业是犯罪滋长的重要诱因。 (3)文化冲突,现代文化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和,以及在交流融和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 4、暴力犯罪的对策有哪些? (1)发展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2)发展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犯罪学考试试卷2汇总

宁夏大学函授犯罪学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二分,共10分) 1、犯罪学: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 2、犯罪亚文化: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3、斯德哥尔摩模式: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彼此产生欣赏、喜爱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被害人对当局和法律抱持怀疑与敌视态度。 4、犯罪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犯罪的第二位原因,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5、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D.犯罪学罪犯矫正学C.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典型调查C.

( ) 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3.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A.直接访谈间接访谈B. 非结构性访谈D.C.结构式访谈)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8. 财产矛盾B.利益观念A. D.私有制社会分工C. )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B. 差别规律A.恒比定律漏斗效应 C. D.反射效应) 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10.( 消长律B. 起伏律A.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全国13年10月自考00235 犯罪学(一) 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85年出版著作《犯罪学》的学者是 A.托皮纳尔B.加罗法洛 C.费尔巴哈D.德哈尔特 2.犯罪学是一门 A.心理学类学科B.从属学科 C.单一学科D.综合性学科 3.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认为,犯罪的根源在于 A.社会分层B.分配不公 C.私有制D.财富不均 4.杰里米·边沁是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的核心是 A.自由意志理论B.功利主义理论 C.保安处分论D.社会契约论 5.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 A.人类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B.生物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1页(共5页)

C.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D.人类学、空间学和社会环境因素 6.下列学者中,从事犯罪人类学研究的是 A.德国的李斯特B.英国的格林 C.法国的塔尔德D.美国的塞林 7.通过收集某一地区特定时期的犯罪数据,总结该地区犯罪特点的研究方法是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 C.思辨研究D.演绎研究 8.在毒品犯罪调查中,让中学生填写关于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是否有涉毒行为的问卷。这种调查方式是 A.自我报告调查B.参与调查 C.被害人调查D.滚雪球调查 9.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被称为 A.确定选题B.提出假设 C.研究设计D.资料收集 10.以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为主要特征的犯罪类型是 A.经济犯罪B.暴力犯罪 C.毒品犯罪D.财产犯罪 11.犯罪行为与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下列诸项中,属于具体生活环境的是A.政治环境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D.社区环境 12.犯罪人在人生态度、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被称为犯罪人的 A.人生观特征B.世界观特征 C.情感特征D.生活方式特征 13.犯罪现象是指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犯罪现象属于A.心理现象B.法律现象 C.社会法律现象D.社会伦理现象 14.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的犯罪统计数量之间依次存在着 A.恒比关系B.明、暗数比例关系 C.递减的“漏斗效应”关系D.递增的“漏斗效应”关系 浙00235# 犯罪学(一)试题第2页(共5页)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

精品文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D.门德尔松萨瑟兰 B.施耐德 C.京蒂 A.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犯罪学》。7、犯罪学家( D D.加罗法洛C. B.贝卡利亚菲利A.龙勃罗梭 A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D.菲利B.霍尔巴赫 C.孔德 A.边沁 D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 B.A. 犯罪社会学理论 D.C.犯罪生理学理论。)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A B.芝加哥学派 A.激进派犯罪学 社会结构理论学派D.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A D.菲利C.费尔巴哈 A.贝卡利亚 B.边沁 )开始的。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B D.暴力犯罪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A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违规性 D. C. 传染性形式多样性A. 社会危害性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B 15、( D.犯罪相关因素C.犯罪根源 B.A.犯罪条件犯罪直接原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B B.抑制犯罪动机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预防重新犯罪 D C.严厉打击犯罪)B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实证犯罪学派A.古典犯罪学派 D .社会犯罪学派C.当代犯罪学派 )、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18 D AB.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精品文档 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