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风湿病经验介绍(风湿相关)
娄多峰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身 的正 常适 应范 围 , 使 机体 气机 紊乱 , 腑 阴 阳气 会 脏
类风 湿关 节炎 的演 变 过程也 是 正邪 双 斗争 的
中 医研 究 2 1 0 2年 1月 第 2 5卷 第 1期
T M R sJ n ay 0 2 V 12 o 1 C e . a u r 1 o. 5 N . 2
根 据 “ 、 、 ” 论 , 老 指 出类 风 湿 关 节 炎 虚 邪 瘀 理 娄 的病 因病机 主要 是 正虚 、 邪 、 瘀 。正 虚是 指机 体 外 痰 精 气血 津液 等物 质 不 足 及 脏 腑 经 络 组 织 功 能失 调 , 导 致机 体 的抗 病 、 御 、 节 、 应 、 复 能 力 下 降 , 防 调 适 修
聚而 为痰 , 最终 形 成 痰 浊 瘀 血 。类 风 湿 关 节 炎 初起 即有 痰浊 瘀血 , 期 , 始 病 邪 大 都 减 弱 或 消 除 , 后 初 而 主要 病理 变化 难 以修 复 , 浊瘀 血难 以消除 , 痰 不断作 用 于机体 产生 新 的病理 变 化 , 气血 不通 更甚 , 使 正虚
岐伯 日 : 逆 其气 则 病 , 其气 则 愈 。不 与风 寒 湿 气 ‘ 从 合, 故不 为 痹 。 ’ ” 据此 , 风 湿关 节 炎 的发 生 与机 体 类 内在 的营 卫 之 气 虚 弱 关 系 密 切 。营 卫 是 气 的 一 部 分, 营气 又是 血 的主 要成 分 , 血温 煦 、 气 濡养 肌肤 、 防
中, 正气 不 足是类 风 湿关 节炎 发病 的 内在 因素 , 起决
定 性作 用 , 当正 气 亏 虚 时 , 邪 才 可 趁 虚侵 袭 机 体 , 外
使 经络 气血 痹阻 不 通 而 发 为 类 风 湿关 节 炎 , 其病 机
浅谈娄多峰教授应用历节清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浅谈娄多峰教授应用历节清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作者:杨林江娄玉钤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年第08期【摘要】娄多峰教授系国内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创立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体系,历节清饮是“虚邪瘀”理论体系下的验方之一,功效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为主,兼以益气养血。
娄多峰教授经加减后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虚热证,疗效确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虚邪瘀;历节清饮;虚热证;治疗经验;娄多峰娄多峰教授专于风湿病(痹病)60年余,系国内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等风湿病经验丰富,1983年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痹病专著《痹证治验》。
娄多峰教授创立风湿病“虚邪瘀”理论体系,在中医风湿病学领域自成一家,推动了风湿病学科发展。
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疑难病[1]。
本病以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侵犯的靶器官主要是关节滑膜,滑膜炎可反复发作,而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还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引起系统性病变。
本病多发于40~50岁女性,我国发病率约为0.34%[2]。
西医治疗一般为口服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近些年来,广泛应用生物制剂配合治疗,效果明显。
娄多峰教授临床总结出多个风湿病效方验方,研制出了“痹苦乃停”“痹隆清安”等风湿病专科药物及制剂,被广泛應用于临床。
历节清饮乃娄多峰教授效方验方之一,临床上以历节清饮为基本方加减,尤其是治疗RA虚热证,疗效确切,且长期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学习与借鉴。
现将娄多峰教授应用历节清饮加减治疗RA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RA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其临床表现与“历节”“顽痹”“尪痹”等相似[3]。
《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沈丕安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乌 祛风 除湿 、温 经止 痛 ,白附子燥 湿化痰 、祛风 止
痉 、解 毒散 结止 痛 ,姜黄 破血行 气 ,通 经止 痛 ,白
芥 子温 肺豁 痰利 气 、散 结 通络 止痛 。诸 药合 用 ,补 虚 泻实 , 标 本兼 顾 , 共 奏养 阴祛 邪 、 化瘀 解毒 之效 。 2 卫气 留滞 而致 痹 的观点 沈 丕 安 教授 认 为 ,R A的发 病 为 卫 气 留滞 、卫 气 内伐 所致 。 《 内经 》提 出风 湿痹 病 的发生 ,并 非 卫 气虚 弱 ,而是 卫气稽 留 ,卫 气实 滞 ,脉道 不通 , 从 而发 病致 痹 。 《 灵 枢 ・口问 》日 : “ 脉道 不通 , 阴 阳相 逆 ,卫气 稽 留 ,经 脉空 虚 ,血气 不次 ,乃 失 其 常 。” 《内经 》尚有 “ 卫气 内伐 ” 的观点 (《 灵
参及 温补 之药 者 ” “ 恐 有 留邪 之患 ”的 观点 。因此 ,
R A应 以祛 邪 为 主 ,包括 祛 风 化湿 、清 热解 毒 、温 寒 化饮 、化瘀 通 络 ,并 结合 养 阴益 肾 。 由此拟 定 了
治 疗该 病 的有效 方剂一 羌 活地 黄汤 。 药物 组成 :
羌 活 、生地 黄 、黄芩 、苦参 、金雀根 、制川 乌 、 白 附子 、姜黄 、 白芥子 。方 中羌 活解 表寒 ,祛 风湿 , 利 关节 , 生 地黄 补 肾滋 阴 、 清热 生津 黄芩 清热 燥湿 。
。
6 6‘
风 湿病 与关 节炎 2 0 1 3年 第 2卷 第 9期 R h e u ma t i s m a n dA r t h r i t i s 2 0 1 3
・
,
Vo 1 . 2 , N o. 9
国医传 承 ・
名中医王杏林学术思想(风湿病)总结

2016.06中医中药197名中医王杏林学术思想(风湿病)总结李天专昆明市寻甸县中医院 云南省寻甸县 655200【摘 要】王杏林: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中医院院长,副主任中医师,寻甸县名中医。
王老师年轻时认真研读历代各时期著名医家典籍,博览古今,采众家之长,具有深厚的中西医理论根基。
在临床工作中,王杏林老师主张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辨证运用这两种方法,二者取长补短。
他注重经典的研究,精于伤寒,钻研《伤寒论》的理论与实践。
学以致用,勤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擅长诊治咳嗽病、风湿痹证、脾胃病及妇科疑难杂证。
【关键词】名中医;风湿病;学术思想;总结王老师知识渊博,精通医理,在临证中重视扶正,顾护脾胃,辨证立法不忘脾胃,组方用药顾护胃气,注重整体观,把握正与邪,明确标与本,擅用经方,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理法方药有绪,善用药对,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奥秘。
他的宝贵诊疗经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寻甸中医药学术的最高水平。
近三年来在跟王老师的临床学习过程中,深刻领悟他在治疗风湿痹证中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在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主题思想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提高风湿痹证的临床疗效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通过归纳剖析王老在治疗风湿痹证中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治疗风湿痹证的特色: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虚邪瘀辨证,擅用温通之法,重在温散寒湿,清热除湿不忘养阴,重视益气扶正,调理营卫,补养气血 ,护脾胃贯穿始终,擅用虫类药。
1 风湿病的致病因素,风寒湿热导致痰瘀痹阻经络痹证的发病原因与发病学依旧是承袭了《内经》一书中的相关学说与记载,其中提到“痹者”,即“闭”也。
而《素问•痹论》中也有记载,提出:“痹者,主要是重感明显胜于风寒湿气。
”另又有说法称:“风寒湿由三种气混合导致,组合在一起之就会出现的痹,也就是风气明显胜于行痹,寒气较胜者则为痛痹,如果是湿气较胜则为痹者。
”在我国著名的《景岳全书•痹》一书中,提出痹证虽然是以风寒湿合痹为主,但在治疗时必需区分其属于阴证还是阳证。
房定亚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风湿性疾病经验

·10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Nov.2015 Vol.22 No.11 房定亚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风湿性疾病经验李斌1,唐今扬1,周彩云1,寇秋爱2,指导:房定亚1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091;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药保健中心,北京 100091 关键词:名医经验;房定亚;芍药甘草汤;风湿性疾病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11.030中图分类号:R259.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11-0100-02房定亚教授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50年,临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及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论治的思维方法,擅治多种疑难疾病。
房师常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风湿病,尤其是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笔者跟随房师学习,观察此方疗效颇佳,兹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类风湿关节炎本病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双手小关节对称性肿痛为主要表现,发作期常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乃湿热毒瘀的表现。
结合其中西医病机特点,房师创制四妙消痹汤,由金银花、当归、玄参、甘草、白芍、威灵仙、青风藤、山慈菇、蜈蚣、生地黄、黄芪、豨莶草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活血、抗炎止痛之效,其中芍药甘草汤具有解痉止痛作用。
本病顽固难愈,故常加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穿山甲、蜂房等,方中白芍可防止此类药物燥烈伤阴。
另外,大剂量白芍可通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滚动项目(CM2014GD1028) 腑,故尤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伴有便秘者。
案例1:患者,女,61岁,2010年1月13日就诊。
2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关节肿痛,累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膝、踝关节,曾于外院查类风湿因子+,间断服用“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但因胃部不适而停用。
战胜风湿病,中西合璧有疗效——访国家级名老中医阎小萍

2022.10您健康战胜风湿病,中西合璧有疗效——访国家级名老中医阎小萍◎车 翀阎小萍 全国名老中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科主任医师。
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主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等社会职务。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师从全国首批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
擅长运用中医汤药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白塞病、复发性风湿症、纤维肌痛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系统性血管炎等多种风湿病,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调整脏腑功能。
专家介绍当我们不断向着深处地层前进,总会发掘出一些绚丽瑰宝和无声的故事。
有些时候,那些不断向着未来传递信息的古代文物,会提示我们——我们身边的常见病早就写在地球的过往中,风湿病便是其中一种。
风湿病算得上是从史前便折磨人类至今的一种疾病。
我们智人的亲戚尼安德特人,就广泛地受到风湿关节炎的困扰。
以至于第一具发现的遗骨恰好是一位脊柱关节炎的患者,让科学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尼安德特人都是驼背的形象”。
智人也没有幸免,欧洲曾经出土了不少象牙质化骨关节病变的早期智人骸骨,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特征之一。
得益于干燥的黄沙与防腐技术,我们也发现金字塔之地的法老们,很多都终身受到强直性脊柱炎的困扰,也见到了最早关于风湿病的圣书字文字记载——记录在公元前1550年左右的2份莎草纸上。
在华夏中原之地,我们的先人不会将疾病的发生归咎于神明或诅咒,不断摸索着其中规律。
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以及商代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就有关于风湿病的记载。
如“疾手”“疾肘”“疾止(趾)”“疾骨”等,并以骨针治之。
《黄帝内经》中,也已经明确提出了沿用至今的风湿病分类、病因病机。
这些智慧在一代代医家手中积累、发展了千年,化作了风湿病治疗领域发展的养分。
娄多峰教授藤类药治疗风湿病经验介绍

1 常用藤类药 1 . 1 忍冬 藤 甘 、寒 。人心肺 经 。本 品具有 清热 祛风 , 活血通络的作用 。清络 中之 热 ,通络 中之滞 。用 于风 热 痹病 ,湿热痹病 。反 四肢关 节肌 肉红肿 热痛 、身热 、舌 红者 ,为必用 之 品。其用 量多 为 3 0  ̄6 0 g ,最 多 曾用 至 1 2 0 g ,尤其兼 喉痹者更佳 。 1 . 2 青风藤 苦 、平 。祛风湿 ,通 经络 ,利小便 。为祛 邪平 性药物 ,治风湿 痹痛 、鹤膝 风、水肿 、脚 气 。内服 煎剂一般为 1 2  ̄3 0 g 。其为治风寒湿痹之要药 ,且舒筋活 血 ,壮骨利髓 。配 合黄 芪、当归 、白芍等应 用 ,治 风病 软弱无力 ;配葛根 、桑 寄生 、狗脊 治风湿痹 督 的腰 脊强 痛 。《 本草汇言 》日 “ 青风藤 ,散风寒湿痹之药也 ,能舒 筋活血 ,正骨利髓 ,故风病软弱无力 ,并劲强偏 废之证 , 久服常服 ,大建奇功 。 ”《 本 草便读 》 日:“ 凡 藤蔓之 属 , 皆可通经入 络 ,此物善治风疾 ,故一切历节麻 痹皆治之 , 浸酒 尤妙 。以风气通 于肝 ,故 人肝 ,风 胜湿 ,湿气 又通
络止 痛。本 品苦 燥 、辛散 、温通 ,为 治风寒 湿 痹 ,肢节 疼痛 ,屈伸不利 、筋脉拘挛 的常用药 ,常与当归 、桂枝 、 羌活 、独活等配伍 。《 本草再新 》载海 风藤 “ 行经络 ,和
2 4 g ,青 风藤 2 1 g ,革 解 1 5 g ,木 瓜 1 8 g ,陈皮 9 g ,桑 枝 3 0 g 。上药取上药取 6 剂 ,水煎 口服 ,日 1 剂 ,早晚分服 。 三诊 :上药 服 6剂 ,肿痛 全消 ,行走 自如 ,但 仍稍 有低热 ,自汗 。舌质红 ,脉 正 常。证 属湿 热未 尽 ,正气 待复 。拟 以益气健脾利湿为主 ,佐 以养血清热。 处方 :黄 芪 3 0 g ,土茯 苓 2 1 g ,白术 1 8 g ,薏 苡 仁 3 0 g ,革薜 1 8 g ,老鹳草 3 0 g ,忍冬藤 6 0 g ,木 瓜 1 8 g ,自 芍1 2 g ,丹参 2 1 g ,生地黄 1 8 g 。上药取 6剂 ,水 煎 口服 ,
陈湘君治疗风湿病经验撷菁内服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收稿日期:2005212214; 修订日期:2006205217陈湘君治疗风湿病经验撷菁———内服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顾军花,茅建春,周时高,苏 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关键词:陈湘君; 风湿病; 脾气亏虚; 风寒湿热外袭; 肝肾不足; 痰瘀交阻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6)1022114202 陈湘君教授为首批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长期从事风湿病的中医诊治及教学、科研工作,学验俱丰。
笔者跟师十余载,对先生诊治风湿病经验略窥管径。
今就其治疗最擅长的疾病之一———类风湿性关节炎(RA )之经验简单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基本病机祖国医学虽无针对RA 的准确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反复多关节肿痛伴肌痛、关节畸形等,一般将之归属于“痹证”“历节风”等范畴。
历代医学对痹证论述非常详尽,外因多归于风寒湿三邪为患,内因则责之气血不足与痰瘀阻络为主,并由此提出了祛风、散寒、化湿、化痰、活血等多种治疗原则。
陈湘君教授在四十余年的风湿临床诊治中发现,由于患者的体质及感邪的性质都有寒热偏胜,临床上RA 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证型,如寒湿阻络型、湿热阻络型、痰瘀交阻型、气虚湿热型和肝肾亏虚型等,但就活动期RA 患者而言,所感之邪大多表现为二种复合邪,即风寒湿邪与风湿热邪,而其之所以感受外邪,往往首先责之患者本身存在的正气不足。
正如《济生方》所言:“……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久而成痹”。
陈师认为活动期RA 除了感受外邪外,同时它还存在着本虚的一面。
其发病往往是因禀赋不足、正气虚弱,加之劳累过度或气候的转变而引发,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
因此正气虚弱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致使机体卫外不固,腠理不密,使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引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