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考专题复习)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梳理]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a)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或者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图所示: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如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如图中的C 欧亚板块、D 太平洋板块、B 印度洋板块、F 美洲板块、A 非洲板块、E 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

4.地质构造的类型(a)

①褶皱:图中A 、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 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 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②断层:图中C 处岩层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

断层构造。其中E 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 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c)

[考点突破]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应用

(2016·浙江10月模拟)读岩石圈板块分布地球剖面示意图(局部),完成1~2题。 1.宏观地形M 是( )

A .巨大裂谷

B .岛弧—海沟

C .低缓高原

D .山脉—海沟 2.宏观地形N 是( )

A .海岭

B .低缓高原

C .岛弧—海沟

D .山脉 (2017·浙江十校联盟3月适应考)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甲处地质构造及地貌的成因是()

A.背斜,顶部岩层下降,凹陷成谷地

B.背斜,顶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C.向斜,槽部岩层下弯,凹陷成谷地

D.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形成谷地

4.关于图示地质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地后期以外力作用为主

B.甲地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C.乙处是明显的地垒构造

D.丙地最适合建造隧道

[考点专练]

(2016·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高二期末)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

D.丁岩层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

3.(2017·浙江4月学选考)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

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与图中板块A、

B对应恰当的是()

A.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梳理]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与图示(c)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2)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有些是合理、有利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填海造陆能解决土地紧张局面,但会破坏海岸带的生态平衡。

[考点突破]

1.风化作用

温度变化、水

及生物作用

→地表或近地表

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岩石碎块和砂粒

2.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沉积下来,形

流水作用的差异

(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 ;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

(2)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016·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高二期末)读沙粒粒径与起动风速的关系(离地面2m 高处)表,据此完成1~2题。

1.) A.风化B.侵蚀C.搬运D.沉积

2.当风速为7 m/s时,风携带的沙粒中已沉积的粒径(mm)是()

A.0.10~0.25 B.0.25~0.50 C.0.50~1.0 D.>1.0

[考点专练]

“雅丹”源于维吾尔语,意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构成图中雅丹地貌的岩石属于()

A.变质岩B.喷出岩C.侵入岩D.沉积岩

2.塑造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堆积C.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

[课时训练]

1.(2017·西湖高中高一月考)读图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属于()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消亡边界D.生长边界2.(2017·西湖高中高一月考)下图中所示意山峰是由于()

A.背斜形成

B.向斜形成

C.火山喷发形成

D.断层形成

(2017·浙江4月学选考)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完成3~4题。

3.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A.高温变质B.侵入冷凝C.高压成岩D.喷出冷却

4.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

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5~6题。

5.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

A.花岗岩B.岩浆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6.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流水沉积

C.冰川沉积D.海浪沉积

(2016·浙江选考模拟卷)在新疆阿尔泰山地区有个“神石城”,广泛分布着花岗岩石蛋地貌(图Ⅰ所示),当地牧民称其为“阔依塔斯”,意指这里的石头像丰满圆润的肥羊。图Ⅱ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岩浆和三类岩石。据此完成7~8题。

7.形成“神石城”石蛋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蚀作用B.风积作用C.风化作用D.冰川侵蚀

8.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Ⅱ)中,表示花岗岩所属岩石类型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⑤

9.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A________,C________。

(2)在地貌上B表现为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岩块整体下沉,下列地理事物和D处地质构造在成因上相同的是() A.汾河谷地B.长江三峡

C.华山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如果该地打算采建筑用的石料,则采石应定在AB两处中的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该地有丰富的石油,那么要钻探石油应选择在________处,如果你在野外想找地下水出露地表处,应该选择在________处。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典例示范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宏观地形M处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海域,是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地貌是岛弧—海沟,B对;巨大裂谷出现在消亡边界,A错;低缓高原主要是长期外力作用下形成的,C、D错,故答案选B。第2题,宏观地形N处是板块生长边界,附近是海岭,大洋中脊,A对;低缓高原受外力长期侵蚀,不在板块边界处,B错;岛弧—海沟、山脉出现在消亡边界,C、D错,故答案选A。

答案 1.B 2.A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甲处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从地形来看,该处比周围其他地区低,为谷地,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故选B。第4题,从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来看,先是经过内力作用,岩层发生弯曲,后来随着挤压和拉伸的力超过岩层能够承受的力,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构造;后来由于外力作用,导致背斜顶部受侵蚀,形成谷地,A对。甲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错。乙处是相对下沉的岩块,为地堑,C错。丙地为向斜构造,岩层稳定性差,不宜修建隧道,D错。故选A。

答案 3.B 4.A

【考点专练】解析第1题,考查地质作用次序的判断。因为含大型哺乳动物的新生代岩层没有断裂,中生代以前的沉积地层都发生了断裂,据此可判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第2题,考查岩石的成因及地质作用次序的判断。甲处岩石为侵入岩;丙处岩石为变质岩,为内力作用形成;丁岩层为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乙丁岩层之间有一个侵蚀面,说明丁岩层发生过地壳抬升。

答案 1.C 2.B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板块A面积较小,板块B面积较大,两大板块碰撞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形区,如山脉、盆地和高原等,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情况符合图示信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都形成了一列高大的山脉,形成的陆上地形(区)较为单一。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形成了著名的阿尔卑斯山等地形(区),形成的陆上地形区也较为单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 3.A

考点二

典例示范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类型。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位移,其外力作用是搬运。第2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过程。依据表格信息,对比可知D 选项正确。

答案 1.C 2.D

【考点专练】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第5题,读图,根据图片中的山体岩层层理构造分明,判断是沉积岩。D对。第6题,雅丹地貌是典型的外力侵蚀地貌,根据图示信息,该地比较干旱,可以判断流水不是主要外力,所以主要外力是风,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C对。

答案 1.D 2.C

【课时训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读图可知,雅鲁藏布江位于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消亡边界。故选C。

答案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图中山峰是相对上升岩块,是地垒,属于断层构造,故选D。

答案 2.D

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花岗岩的形成过程。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软流层的岩浆上涌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该小组在花岗岩面淋上具有一定温度的水,从而使岩石表面和岩石内的温度发生变化,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和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故D选项正确。

答案 3.B 4.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岩石的成因类型以及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图示。第5题,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沉积岩。第6题,“钙华梯田”出现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所以B正确。

答案 5.C 6.B

解析第7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图片信息反映出的是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地貌。第8题,主要考查岩石的类型和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岩,属于侵入岩。从图中信息看,②代表的是侵入岩。

答案7.C8.B

9答案(1)背斜断层(2)山岭(或山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3)A(4)A背斜顶部岩层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量较小,可降低工程成本(5)A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