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课教案讲解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如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种类: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力量: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2. 难点:各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观察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地表形态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周围地表形态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其塑造力量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种类和塑造力量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区的地表形态图片和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类地表形态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及其塑造过程。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科学研究。
3. 安排学生进行地表形态塑造的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第一章:地表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地表形态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与重要性。
2. 地表形态的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3. 地表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重要性。
2.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作用等。
4. 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发展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地壳运动的概念与重要性。
2. 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断裂、褶皱、火山等。
3. 地壳运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壳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4. 讨论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第三章:气候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气候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气候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气候作用的概念与重要性。
2. 气候作用的主要类型:风化、侵蚀、沉积等。
3. 气候作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气候作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气候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4. 讨论气候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理4-地表形态的塑造

3.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广布的湿润地区,在广西、贵州、云南分布 较为广泛。 (1)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3.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2)岩溶地貌的类型
(二)冰川地貌
1. 冰川地貌的类型
2. 冰川作用及一些地貌现象 (1)冰川侵蚀作用 ①包括挖蚀和磨蚀作用,通过冰川运动实现。 ②冰川中部速度快于两侧,自冰川表面向下运动速度递减。 ③从时间上看,冰川的运动速度夏季快而冬季慢,白天快而夜间慢。 (2)冰碛物 ①凡是被冰川搬运的经冰川侵蚀作用、山坡上的块体运动等获得的各种物质统称为 冰碛物。 ②根据冰碛物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表碛、侧碛、中碛、底碛、里碛、终碛。 ③冰碛物原地堆积,其堆积物结构疏松,没有分选性和层理,大小悬殊,磨圆度差。
侧蚀
溯源 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河流向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向源头方向伸长
1. 河流侵蚀地貌 (2)河谷 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
1. 河流侵蚀地貌 (2)河谷 发育成熟的河谷断面示意图
1. 河流侵蚀地貌 (3)河流阶地
概念 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由基岩组成的地面, 经风化作用、暂时的水 流冲刷及长期的风蚀作 用后,不断缩小,最后 残留下来一些孤立的小 丘,称为风蚀残丘
1. 风蚀地貌 (5)雅丹地貌
成因: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 成的地面,主要为经风 蚀作用形成的与盛行风 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 蚀残丘和风蚀谷地(垄
槽)的组合地貌
分布: 罗布泊洼地西北部 的古楼兰附近雅丹
工程建设
背斜适合开凿隧道 各类工程建设回避断层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1. 侵蚀作用
2.沉积作用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2)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地表形态塑造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地表形态变化的照片,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 讲解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搬运作用:介绍搬运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固结成岩作用:介绍固结成岩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以实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等。
4. 实践操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沉积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理。
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板块的运动情况以及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过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察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并能总结出两者的特征,并把两者作对比,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2.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理。
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根据两者的特征来区分二者,而特征的讲授要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判断岩层的新老的方法。
3.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理。
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理解;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难理解。
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压橡皮擦做出背斜与向斜的形态,并分别观察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分表面有何变化,并思考:该变化对地貌形成有何影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坚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老师据此总结: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知识结构内容解析1.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
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5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 教案

专题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考纲要求: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作用过程2、认识地貌的形成原因及过程3、理解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师生共同梳理本专题主要考点知识,探讨本专题在高考中的主要考点及考查角度,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世界观:认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以致用的思想的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1、内外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判读2、河流袭夺过程3、地貌形成及地质作用过程教学难点:地质作用过程的描述教学过程:一、阅读考纲,明确考纲要求二、重点知识回扣:过程1、学生的前置作业:自主学习,梳理重要考点知识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判读方法3、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判读方法及实践意义4、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5、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2:课堂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重点知识,掌握主干知识。
过程3: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线索,明确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三、重要考点强化训练考点1、内外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判读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考点2、河流袭夺过程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考点3、地貌形成及地质作用过程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四、效果检测: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反馈五、课后作业:见导学案板书设计专题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一系列的地质过程和力量所驱动的。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上常见的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山脉山脉是地表形态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它们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包括隆起和抬升。
板块的碰撞和相互推移使岩石层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二、河流河流是由地表水体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它们通过冲刷和搬运岩石和沉积物来改变地形。
河流的流速、坡度和附带物的大小都会影响其侵蚀力。
长期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将形成山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三、湖泊湖泊是由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
它们可以是由冰川或火山活动形成的坑洼区域,也可以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动形成的。
湖泊中的水通过降雨、河流供给和地下水补给。
湖泊的深度和水的成分也会导致不同的地表形态。
四、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的典型地表形态。
它们通常由气候变化和风蚀过程形成。
气候的干燥导致水分蒸发迅速,形成干旱地区。
风将沙粒沉积和搬运,形成沙丘和沙漠。
沙漠地貌特征还包括沙漠盆地和风成砾石。
五、岩石地貌岩石地貌是由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力量形成的。
不同的岩石对风化、侵蚀和水流等有不同的抵抗能力,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例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和火山口,以及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峡谷和洞穴等。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地质过程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这些形成地表的过程和原因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以及与地质过程和力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地表形态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专题02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堂讲义)-高二地理阶段性复习(人教版2019)

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堂讲义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①概念: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或变位,也叫构造运动。
②运动形式及塑造的地貌: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特点: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①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②特点: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③塑造的地貌:侵入岩:在地下形成只有被抬升出露地表后才算塑造地表(间接)。
喷出岩:如火山锥;阻塞河道,形成湖泊(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口地区易形成火口湖。
(3)变质作用:①条件: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条件)②特点: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后,成为地表的一部分。
间接性)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1)概念: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与风没多大关系)(2)类型①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②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课教案
第一课时:重难点突破一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岩石时代的确定
一、知识讲解
1)喷出岩时代的确定
A出露地表的喷出岩,时代比被覆盖的岩层要新;
B喷出岩夹于沉积岩之间,很显然上覆岩层形成在喷出岩之后,可见,喷出岩的
时代比下层新,比上层老;
C分布在岩层中的岩浆岩不一定是侵入岩
2)侵入岩时代的确定
A侵入接触变质现象:其特点是侵入岩在形成过程中,高温岩浆会使周围岩石发
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同时,由于侵入的强大力量,侵入岩中往往会含有周围岩
石落入岩浆中的碎块。
如图a
B岩浆侵入时,在剖面图上,有岩脉切断岩层,具参差不齐的接触面的特点, 这种情况也可确定侵入岩的时代晚于周围岩层。
如图b
D多次侵入现象:被穿过的岩体时代较老,穿越其它岩体者时代较新。
如图d,时代由老到新依次是:①②③④⑤
(1)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岩
层新老关系判断图中褶曲形态:甲地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地
是---
(2 )如果在图中A岩层发现煤层,在甲地钻孔,是否能挖到煤,
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
(1)甲地:背斜;乙地:向斜。
(2)甲地不能挖到煤,因为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甲地是背斜,背斜的顶部被侵蚀,因此A岩层在甲地已经缺失。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褶曲形态和褶皱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发生地形倒置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属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本题力图使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及图示分析得出答案。
【解题思路】
本题图示中的背斜和向斜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已经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较为
平坦的地表,因此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依据图示中所给的信息,即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甲地岩层是中心老,两翼新,而乙地岩层中心新,两翼老,由此判断甲地为背斜,乙地为向斜。
2读下图,回答:
⑴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___ ,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
⑵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油气应在图中 ________ 处;找地下水应在 _______ 处。
⑷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这是一幅地质构造剖面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的部位。
C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D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A处为断层一侧上升岩块,B处为断层一侧下沉岩块。
【答案】(1)D C (2) 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响,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3)D C (4)D 如果在向斜
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生产成本较低
向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
_,原因
甲 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 。
(2)
欲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应选择 ________ 处。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甲乙两地质构造,可知该地地质史地壳曾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
甲乙两 地上部岩层缺失,又有上覆沉积物,说明该地地质史上曾有 ____________ 运动。
【解析】从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应选择 修建在背斜部位。
即在甲处,褶皱构造说明地壳曾有水平运动。
上部岩层缺失说 明外力曾有侵蚀作用,应是出露地表的。
后有沉积物,说明该地相对于周围曾有 下降,即发生过垂直运动。
【答案】(1)背斜向斜 (2)甲 (3)水平垂直
三、针对性训练
1、右图为某“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地层由新至老或由老至新,读图回答:
(1 )图中A 处的地质构造属 (2) 地质勘探队员在M 处地层中发现 了大量三叶虫化石,在N 处地层中发现了 恐龙蛋化石,判断:图中 B 处的地质构造应属
(3) C 处地质构造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处形成谷地的原因是
图中数码序号
1〜7依次排列,表示
,依据是
.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甲乙两地地质构造名称
2、读下面的“地质构造剖示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A B C 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________________ 属于向斜的是 _________ <
(2)形成如图所示的以褶皱和断层为主的地质构造的地质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水平运动
D.升降运动
(3)图中C处成为山地,D处成为谷地,这除了地壳运动的原因之外,还同
_______ ■乍用有关,此种作用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褶皱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受__________ ■乍用。
(2)褶皱构造的上覆岩层A,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①处构造为_________ 4。
②处构造为________ 斜o
(4)试说明此地区地壳运动过程和外力作用状况。
(5)总的来说,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化的总趋势是使地表____________ ,而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如果在此地区修建如下隧道,应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o如果需打一眼水井,宜在___________ 开钻,理由是
o
4.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褶皱,A处是_____________ ,B处是___________ o
(2 ) 图中地貌,A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B处是________________ ,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3)从地质构造对生产的实践意义上看:
A处是—
B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地堑(2)向斜根据化石可知地层①比地层⑤新,所以B处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从而可判断为向斜。
(3)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后岩层破坏,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2(1)B C (2)C (3)外力太阳能(或地球外部)
3.(1)外力侵蚀(2)外力沉积(3)背向(4)首先是地壳的运动产生褶皱,后地壳上升,褶皱顶部被外力作用侵蚀,最后该地区地壳又下沉,外力作
用形成了沉积层A
(5)趋于平坦高低起伏(或趋于崎岖)
⑹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4.(1)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略
(3)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