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

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

(1)两国两产品模型。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现在根据上述假定以两国两产品模型说明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假定有A、B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均生产X(呢绒)、Y(酒)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以劳动量(小时)表示生产成本。表2-3是两国分工和贸易前的生产状况:

从表2-3可以看出,B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即以比A国更少的劳动生产这两种商品。但是,B国在这两种商品上所具有的优势程度是不同的,同样,A国的劣势也有程度的不同。A国生产呢绒和酒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B国要高,但比较起来,A国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高一些,或者说成本相对低一些,即A国生产呢绒具有比较优势;B国尽管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劳动成本都低,但两相比较,生产酒的相对成本更低,更为有利一些,也就是B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生产呢绒则相对不利。

如何知道相对优势?可以比较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比率:

120/100>80/90 Y A/X A > Y B/X B(2-1)

在以X商品为价值标准时,A国Y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较高,B国较低,B国具有成本优势。

100/120<90/80 X A/ Y A < X B/ Y B(2-2)

在以Y商品为价值标准时,A国X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较低,B国较高,A国具有成本优势。

如果两国实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A国专门生产X商品,B国专门生产Y商品,并进行贸易,那么,两种商品的产量都得到了提高(见表2-4)。

或者,假定两国消费总量不变,则A国2码的X和B国0.125桶Y的生产就不必要了,可以因此节约A国20人和B国10人的劳动。这些增加的产量,或者节约的劳动,就是得自贸易的利益(gains from trade),简称贸易利益。

李嘉图的学说也是以完全的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李嘉图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须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数,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4]

三、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从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表明其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定义是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李嘉图模型假定了技术不变,但各行业、各种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存在差别的。

为了简便,假设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简称为L),在两个国家(假设为A和B) 生产两种产品(假设为X和Y)。我们用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具体的是以a L来表示单位产品的劳动需求,即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

[4]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3页。

这是一个简化和特殊的例子,表中假定了B 国的X 、Y 两种产品的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相同,但重要的是比较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从表2-5可见,A 国在X 产品的生产上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Y ,对A 国来说,若A LY B LY A LX B LX a a a a //>,则A 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应地,如果对于B 国来

说,有B LX A LX B LY A LY a a a a //>,则B 国在Y 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还值得注意的是,A 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B 国(或者说成本低于B 国)。但是,在X 产品生产上其效率为4倍,而在Y 产品生产上仅为2倍,因而就有A

LY B LY A LX B LX a a a a //>,A 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 过的相对优势在Y 的生产上。

也就是说,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比较差异时,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可以增加,通过交换各国都可以得到比较利益。

四、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20世纪30年代,哈伯勒(G . Haberler)提出了机会成本概念,并以这一概念分析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因而不能用它来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代价。一般而言,一种生产要素可以用于生产数种产品,当他被用于其中某种产品生产是实际上就丧失了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可能性,而生产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可能带来利润的。机会成本就是指这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即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必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取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机会成本是说明比较优势的重要手段。假设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L), 在两个国家(假设为A 和B) 生产两种产品 (假设为X 和Y)。以a L 来表示单位劳动需求,即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以P 表示价格。注意,这里谈论价格相当于引入了货币因素。

A 国用X 表示的Y 的机会成本就是A LX A LY a a /,

B 国相应地为B LX B LY a a /。如果两国的机会成本不同,那么就可能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和进行国际贸易来获得贸易利益。根据表2-3,对于A 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X 的机会成本是100/120=0.833,增加生产一个单位Y 的机会成本是120/100=1.2。也就是说,Y 的机会成本大于X 的机会成本。A 国在X 产品有比较优势。对于B 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X 的机会成本是90/80=1.125,增加生产一个单位Y 的机会成本是80/90=0.89。也就是说,Y 的机会成本大于X 的机会成本。B 国在Y 产品有比较优势。这与前面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机会成本的概念用于国际贸易也可以根据国际间商品相对成本比例的差异计算其对外交换的价值。当某种商品增加其产量,所使用的要素是从制造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转移过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