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模型剖析共54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3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第3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 经济的全部资源定义为 L, 全部劳动力供应 (如果 L = 120, 那么这个经济拥有120小时劳动,或者120个工 人).
31
பைடு நூலகம்
单一要素经济
• 生产可能性
– 生产可能性边界(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PPF)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 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F L/aLC 本国奶酪 产量
, QC(磅)
33
单一要素经济
• 相对价格和供给
– 每种产品所生产的特定数量是由价格决定的. – 产品X (奶酪)对产品Y (葡萄酒)的相对价格
是指多少Y (葡萄酒)能换一个单位的X (奶 酪). – 相对价格:指两种商品之间相交换的比率
• 如果一听可乐的价格是0.5美元, 那么可乐的相对 价格就是多少美元能换一单位的可口可乐, 是0.5.
—— 亚当.斯密,1776
12
背景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又称《国富论》),书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 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资产阶 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 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 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 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 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竟争和自由贸易。 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 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重商主义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4
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 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
5
背景
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 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生产管理知识)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生产管理知识)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第2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古典贸易理论以李嘉图(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李嘉图之前的主要贸易理论。

2.1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流行于十七和十八世纪的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其主要观点在于:贵金属(金银)是唯一的财富,因此国家富强的标志在于金银的多寡;反映在国际贸易上,一国走向富强的根本手段在于保持出超(出口大于进口)。

由于全世界作为一个封闭经济,其贸易必须平衡,因此一国出超必有他国入超,因此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更富强必以他国更贫弱为代价。

与重商主义者相反,自从亚当·斯密之后直到现在,人们衡量国家财富并不主要以金银的存量,而是以商品生产能力、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等。

虽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是极其片面的,但是,即使以现代观点看来,重商主义至少也有以下三个可取之处。

(1)重商主义文献多是献给当时统治者的,有了更多黄金,统治者可维持更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以占领更多的殖民地。

(2)一国流通中黄金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商业更增活力;(扩张性货币政策)(3)鼓励出口,抑制进口,国民收入增加,失业率降低。

(积极财政政策)2.2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斯密(Adam Smith )认为,国际贸易并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相反,国际贸易应该是互利的(mutually beneficial)。

斯密是从他的绝对优势理论展开对此的论述的。

当A 国在商品X 上的生产率较B 更高,则称A 国在商品X 上具有比较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以X a 表示A 国在X 商品上的生产率,而X b 表示B 国在X 商品上的生产率,那么如果A 国较B 国在商品X 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充分必要条件为:X X a b >绝对优势还可以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来表示。

我们以一个221⨯⨯模型来说明绝对优势理论。

[经济学]第二章李嘉图模型

[经济学]第二章李嘉图模型
1
所需劳动人 数 (人/年)
120
葡萄牙 1
80
毛呢产量 (单位)
1
1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00
90
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的机会成本
国家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6/5
5/6
葡萄牙
8/9
9/8
评价
• 为自由贸易的确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从分工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贸易 ← 价格差异 ← 劳动生产率差异 (比较优势)← 劳动分工 • 局限性:把世界抽象成静态的
(三)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进一步说明
• 1、前提条件
• 2、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呢?
• 一般有三种方式:通过计算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 定。
•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 •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 •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单位产品B 的要素投入量 •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一定的生产资源用于增加生产一单位某
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 z (5)实行自由贸易; z (6)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z (7)货物按物物交换进行 ; z (8)不存在技术变化。
• 2、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 优势呢?
• ①用劳动生产率,即通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 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aLj = (Qj / L) 来表示。
•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 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的。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 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 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 了好处。

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
编辑本段H-O四大定理
在Ohlin的论文于1933年经哈佛大学翻译成英文之后,H-O模型以及由此所建构起的一般均衡体系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后续的学者由此出发,也发展出了许多重要的定理。 其中有三个最为有名: Stolper-Samuelson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Rybczynski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以上三大定理与H-O模型所导出的比较利益预测结果合称为H-O四大定理。
模型推导
结论
H-O模型预测当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某中相对较丰富的资源禀赋时,生产使用该项要素较多的产品,将使该国在生产这项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也生产劳动密集财上有比较利益。
编辑本段里昂铁夫悖论
根据H-O模型的预测,拥有相对较多资本要素的国家当生产较多的资本密集财出口以获取比较利益,反之,劳动要素密集的国家则会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财。 华西里·里昂铁夫于1953年提出了著名的李昂铁夫悖论,认为H-O理论预测的结果有问题。里昂铁夫以美国的实证资料为本,认为美国既已是资本最密集的国家之一,却仍出口相对劳动密集的财货,与H-O理论的预测不合,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参见列昂节夫矛盾。
模型假设
简单的Heckscher-Ohlin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同时都生产两种财货X与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要素(Labor, L)与资本要素(Capital, K)。 相较于李嘉图模型而言,假定使用两种生产要素使得本模型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其每个国家都会生产两种财货的假定也与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不同。 两国在生产时使用相同的技术,且此技术符合规模报酬固定(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的特性。但单一要素的使用则符合规模报酬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to each factor)。 规模报酬固定的生产技术据以下的特性: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on)仅是资本:劳动比例(K/L)的函数。 生产X财货与Y财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也就是生产这两种财货时,耗用的资本/劳动比(K/L)不同。 在这个模型里,假定了X财货拥有较Y财货低的资本/劳动比,也就是生产X财货相对Y财货而言,要花比较多的劳动要素。我们在这里称呼X财货为劳动密集财(Labor-Intensive Goods),相对的Y财货则称为资本密集财(Capital-Intensive Goods)。 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在此假定A国拥有相对较多的劳动要素(劳动禀赋拥有量对资本禀赋拥有量的比例K/L较低),称劳动丰富国(Labor Abundant Country),B国拥有相对较多的资本要素(K/L较高),称为资本丰富国(Capital Abundant Country) 在这里所说的资本密集和劳力密集,乃是由两国的K/L比比较得来的,是相对而非绝对。 两种生产要素在国内都可以任意的移动,但在国际间则不能移动,且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此项假设意在把国内市场中资源分配与超额利润的问题忽略掉,专注于处理国际间贸易分工的结果。 两国有相同的需求型态,且需求函数为齐序的(Identical and Homothetic) 此项假设目的在将模型的重点放在探讨两国供给面的差异上,故假设两国有一样的需求型态。齐序的需求函数则保证无论所得水平如何改变,当面对相同价格时,这两个国家所消费的X财货与Y财货的比例不变。 H-O模型强调各国所拥有的要素秉赋比例不同,,个别产品生产所需的要素比例也不同,因此又称为要素比例模型(Factor proportion Model)。

李嘉图模型 精品

李嘉图模型 精品

2.2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这样的分工和贸易对两国的相对工资率有隐 含的意义:相对工资率处于相对生产率之间, 而相对生产率是由两国各自的成本优势(绝 对优势)决定的。
2.3 多产品下的比较优势
贸易模式 假设:两个国家,一种要素,N种商品,技 术由每个商品的单位劳动投入表示。单位劳 动高投 排入 列::本国aLi;外国a*Li 。aLi / a*Li从低到 aL1 / a*L1 < aL2 / a*L2 < … < aLN / a*LN。
2.2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哪个部门的小时工资率高(或者说相对价格 大于机会成本)就生产哪种产品:
1、 PC/ aLC > PW /aLW 或 PC/PW>aLC/aLW, 专门生产布。 2、 PC/ aLC < PW /aLW 或 PC/PW<aLC/aLW ,专门生产麦。 3、 PC/ aLC = PW /aLW 或 PC/PW=aLC/aLW ,都生产。
这时,如果允许贸易,会 不会发生贸易?
2.2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允许贸易后,价格就不再完全由国内因素决 定。贸易会进行到两国相对价格相等时为止。
1、展开贸易后,价格 由什么决定? 2、贸易会不会无限止 地进行下去?
2.2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贸易后相对价格的确定
1、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与其他价格一样,由供 给与需求决定,但要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2、要确定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就要知道它们 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2.2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贸易后相对价格的确定
(1)相对需求曲线与一般需求曲线相似,它 向下倾斜体现了替代效应(图3) 。
相对供给曲线的形状为 什么那么奇怪?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1)两国两产品模型。

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

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

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

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

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

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

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

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第1章 李嘉图模型总结

第1章 李嘉图模型总结

(一)人物介绍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出生于苏格兰东岸的克卡尔迪 ,14岁考入 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17岁时转 入牛津大学。
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 物之一,国际分工及传统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提出“经济人”、“看不见的手”、“大 市场”,“小政府”等重要思想。著作有《 国富论》和《道德感情的理论》。
➢ 南美工人在生产复杂产品如计算机时的 效率要低一些.
导言
➢ 假定美国生产1000万玫瑰的资源可以生产10万 台电脑。
➢ 假定南美生产1000万玫瑰的资源可以生产3万 台电脑。
美国 南美 合计
万支玫瑰 -1000 +1000
0
万台计算机 +10 -3 +7
导言
➢ 总结:
➢ 国际贸易使得世界产出增长。
(三)背景
➢ 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完成、以机器生 产逐步代替手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 命时代。产生了扩大海外市场并获得海外廉价 原料的迫切需求,要求摆脱重商主义思想和政 策束缚。
Hale Waihona Puke (四)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 斯密以制针为例,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 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针。如果实 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则平均每 人每天能生产48枚针。
美英两国分工后的贸易利益 (200日) 假设:按1:1
美国 英国
小麦 50吨 50吨
布 50匹 30匹
美国比自给自足时多了30匹布;英国比自给自 足时多了10匹布。
(六)简评
▪ 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 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
本国单位劳动投入 (aLi) 苹果 香蕉 柠檬 柚子 葡萄 1 5 3 6 12 外国单位劳动投入 (a*Li) 10 40 12 12 9 本国生产率相对优势 ( a*Li /aLi) 10 8 4 2 0.75
28
如果w/ w* = 5,前二种商品在本国 生产,后三种在外国生产。 如果w/ w* = 3,前三种在本国生产, 后二种在外国生产。 看工资比例是大于还是小于相对生 产率,也就是单位劳动投入之比。
* * PC PW > a LC a LW 5)
无穷大,世界没有任何麦的供给
2.5 贸易利益
布 本国 外国 aLC=1 a*LC=6 麦 aLW=2 a*LW=3
国际相对价格 PC P = 1 W 1、微观上得利
1个人时的劳动可以直接生产1/aLW单位麦 ,也可以生产1/aLC单位布,然后用布去交 换麦。每单位布可以交换到PC/PW单位麦。 1个人时的劳动可以交换到(1/aLC)( PC/PW)单位的麦。因此,只要(1/aLC)( PC/PW)> 1/aLW,或者PC/PW >aLC/aLW,就 值得。 (具体例子,参见书p27) 2、宏观上得利
2.3 国际分工与贸易均衡
1、比较优势假定
aLC aLW < a aLC a
* LC
* LC
a
* LW * LW
(2.2a)
(2.2b) 假定本国布与麦的单位劳动投入之比要比 外国低,或者说本国的布相对于外国来说 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麦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我们就可以说,本国在布的生产方面具有 比较优势。
2.1 基本假设
1、有两个国家,我们分别称作本国和外国; 他们都生产两种产品,我们称为麦和布; 2、两个国家都只用劳动一种生产要素进行 生产,并且劳动的供给给定。令本国的劳 动供给为L,外国的为L*; 3、生产1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是唯一给定 的。令aLC和aLw分别表示本国布和麦的单位 劳动投入,a*LC和a*LW表示外国布和麦的 单位劳动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