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国际贸易 第二章 贸易与技术:李嘉图模型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第2章
2.1.2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模型
所谓绝对利益或者说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指在某 一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 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指明,一国出口的是那些在本国进行生产比较 有效率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在国外进行生产比较有效率的商品。 这样贸易双方国家较之各自闭关自守时能交换到更多的商品量, 从而都从贸易中获得绝对的好处。
商品 A B C D E 国家
I
23 4 7 8
II
1 2 3 8 10
以商品C为标准 I国商品成本比较: 2/4<3/4<7/4<8/4 II国商品成本比较: 1/3<2/3<8/3<10/3 比较结论:I国可出口D、 E商品, II国可出口A、B商品
2、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 将机会成本与生产函数结合起来,可做出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图
较利益理论的结论有何影响? 8.用几何图形分析分别说明来自交易和来自分工的利益。
谢谢大家!
2.4.5李嘉图模型中的国际贸易类型的分析
图2-10 国际贸易的分工类型
商品1的均衡相对价 格和产量由相对供 给与需求曲线的交 点决定。与此对应 的商品1的相对价格 位于两国贸易前的 商品1相对价格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两 国各自生产具有比 较优势的商品
名词术语
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成本 比较成本 生产费用 递增成本 机会成本 比较利益
在第1种情况下,2国生产y1,y2并出口皆有绝对利益,但按机会成 本,1国生产y2,2国生产y1皆具比较利益;据此相互分工交换对双方 都有利。
在第2种情况下, 2国生产y1,y2并出口皆有绝对利益,但按机会成 本,1国生产y1,2国生产y2皆具比较利益;据此相互分工交换对双方 都有利。

02第一章 第二章 李嘉图模型

02第一章  第二章 李嘉图模型

2004-2005-(2)
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系
14
重商主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商主义所处的时代是15世纪至18世纪 中叶。 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 国际贸易,并且要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 持出口大于进口。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 “零和”理论,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 利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
表2-4 比较优势(不考虑工资因素)
2004-2005-(2)
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系
29
表2-5比较优势(考虑工资因素:WU=6USD/H,
WB=1£/H,且1£=2USD)
2004-2005-(2)
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系
30
§4 关于比较优势的谬误

劳动生产率与竞争力 贫民劳动论(低工资) 剥削
33
Figure 2-5 Determination of Relative Wages
2004-2005-(2)
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系
34
§6 运输费用和非贸易品

考虑运输费用
非贸易品

2004-2005-(2)
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系
35
§7 对李嘉图模型的实证分析
Figure 2-6 Productivity and Exports
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系 17
2004-2005-(2)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 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 每个国家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条件不同,都 会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 果每一个国家都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生产要 素都集中到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 产上来,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用自己产品 的一部分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 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 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贸易讨论题目 张哲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贸易讨论题目 张哲

第1部分国际贸易导论第1章全球经济中的贸易讲授:国际贸易活动:货物、服务、人员、资本全球流动;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脉络;基本名词。

讨论: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国际经贸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地位。

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区域化?抑或兼而有之?第2部分国际贸易模式第2章贸易与技术:李嘉图模型讲授: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生背景、核心内容及模型解释。

讨论:绝对成本与相对成本的计算方法,比较优势的测量方法,比较优势陷阱。

研究:中国某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第3章特定要素模型中的贸易得失讲授:图示说明特定要素模型中劳动、资本、土地的收益讨论:特定要素模型的结论在长期内成立吗?研究:中国加入WTO对要素收益影响实证分析第4章贸易与资源:H—O模型讲授:图示说明要素禀赋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讨论:H—O模型与特定要素模型结论的差异及其原因。

里昂剔夫之谜研究:关于里昂剔夫之谜现象在我国是否存在的考察第5章国家间的劳动力与资本流动讲授:劳动力、资本移动的经济效应分析(短期与长期)。

讨论:你是支持移民还是反对移民?“荷兰病”现象在我国存在吗?研究:中国对外移民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第3部分国际贸易新论第6章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讲授:图示说明规模收益和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反倾销问题上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观点为什么不同?研究:产业内贸易指数、引力模型在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研究中的应用。

第7章产品与服务外包讲授:外包模型及其对贸易成本、劳动力需求及相对工资的影响分析讨论:外包的产业特征、外包与FDI的区别研究:我国服务外包现状调查第4部分国际贸易政策第8章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进口关税与配额讲授:小国与大国下的进口关税、进口配额效应图示分析讨论:大国为什么可能存在最优关税?为什么贸易保护政策易于在大国出现?研究:我国进口产品最优关税问题探讨第9章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进口关税与配额讲授:母国与外国分别垄断条件下关税、配额效应图示说明。

杭电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小结

杭电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小结

• 3.贸易构成和贸易量不同 •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禀赋不同的 两国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并且在一定范 围内,两国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越大,贸易 量越大。 • 新贸易理论则引入了异质性(相异)产品 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 。国家相对规模对 贸易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家大小越相 似,产业内贸易量越大。
4. 贸易利益及其分配方面的不同 5.在贸易的商品模式和贸易的要素模式上也 有不同
克鲁格曼PP-ZZ模型的分析结论和 贡献
• 结论之一:垄断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 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 价格。 • 结论之二: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有所减少,但 消费品的种类大大增加。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 了福利。 • 贡献:克鲁格曼模型强调了“产品多样性”所带来的消费 者福利,为衡量贸易所得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 克鲁格曼模型更重要在于指出: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 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扩 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是企业愿意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3)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H-O模型假定 下,贸易将使各国要素价格相等。(国际贸 易对世界生产要素收益差距的影响,贸易使 得各国同质要素价格趋于一致) (4)罗勃津斯基定理:产品相对价格不变 时,一种要素增长,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 品生产增长,密集使用另一要素的商品生产 下降。(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比较 优势的变化及转换生产结构)
2.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同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 异决定了两国要素报酬的差异,从而两国商 品的相对价格会存在差异,这是贸易的原因。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两国经济规模的不同就会导致生产 成本及商品的价格。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 赋的差异,由于经济规模的不同也会出现贸 易。这就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面临的发达国 家间存在大量贸易这一难题。

李嘉图模型及国际贸易利弊分析PPT课件

李嘉图模型及国际贸易利弊分析PPT课件
中国-卖1斤大米多得0.1近小麦 美国-买1斤大米少用0.2单位小麦
两国都能获利的 交换比例:
0.5小麦< 1大米<0.8小 麦
劳动生产率率
大米(R)
中国
1.0
小麦(M) 0.5
美国
1,25
1.0
李嘉图模型—总结
理论核心: “两优取其重, 两劣取其轻”
各个国家应专业生产并 出口那些他们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
古典经济学家,是英 国的约翰·穆勒。、他 第一次明确区分了贸 易利益和发展利益。 他认为,国际贸易具 有两种利益,一种是 直接利益,另一种是 间接利益。
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 的二元经济模型,与 发展中国家有特别密 切的关系。他把经济 分为两大部门,一个 是现代的、资本主义 的工业部门,另一个 是传统的尚未进人资 本主义阶段的农业部 门。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 “Worldwide Quarterly Mobile Phone Tracker,” IDC, May, 2012 2 “Worldwide and U.S. Media Tablet 2012-2016 Forecast,” IDC, April, 2012 3 “Worldwide PC Market: 4Q11 Review,” IDC, April 2012
为食品的价格将因进口而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资 本主义部门的利润和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弊端
使用不同投人系 数、使用不同生 产要素的出口产 品往往具有不同 的联系效果。
如果出口的扩张 仅仅是外延规模 的扩大,没有伴 随着技术进步和 创新,则其他部 门从出口的发展 中受益的可能就 很小。
国际贸易对收人 分配的影响对贸 易带动经济增长 的作用也是一个 制约因素。

李嘉图模型共29页文档

李嘉图模型共29页文档

单位产品成本
相对成本
A
3
B
4.5
C
4.5
D
6
E
7.5
1
1/3
2
4/9
3
2/3
6
1
10
4/3
2.3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2.3.2 多种产品模型
引入货币媒介的多种产品模型: 在不考虑汇 率或假定汇率为1:1的情况下,将一国所有商品 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由高到低排列,该国对于比较 劳动生产率高于相对工资率的产品的生产具有比 较优势,并将生产和出口该种产品。
古典李嘉图模型的缺陷:完全专业化的推断不符 合各国的实际。
2.2.2 李嘉图模型的新古典阐释
X

p1

C1 S0进口源自p0S1出口
S0自给自足的均衡; S1, C1贸易均衡
Y商品
2.2.3 李嘉图定理
在开放经济中,每个国家将出口其享有比较 劳动生产率优势的产品。
当ax/ay<a*x/a*y 其中: ax为本国生产x的单位产品劳动 Pa=ax/ay为本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 本国将出口x进口y 上式为李嘉图条件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形式
商品种 类
A B C D E
2.3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2.3.2 多种产品模型
物物交换的多种产品模型
美国 单位产品劳
动 2 3 3 4 5
单位产品劳 动 1 2 3 6 10
英国
相对成本
0.5 2/3 1 1.5
2
比较劳动生产率
(Qx/Lx)/(Qx/Lx)*
2
1.5 1 2/3 0.5
2.3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2.3.2 多种产品模型
2.3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2.3.3 运输成本的讨论

国际贸易学 第二章

国际贸易学 第二章
意义:相对技术差异论进一步发展了绝对技术差异论,指出, 即使在两国存在相对技术差异的基础上仍然可以发展国际分 工和贸易,即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有 差异,就存在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 局限性: 技术差异仅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 只考虑劳动力的投入 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认为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 产率不变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
美国具有 比较优势
英国具有 比较优势
O
X A
O
A1
X
A 国
B 国
如图,A点表示封闭经济条件下 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相应的福 利水平为Ua。 先假定该国不能改变其产出水平 (即生产点固定在A),来自交换 的贸易利益仍然可以通过贸易在 E点实现,从A到E的移动对应着 无差异曲线从Ua移到Ue。 再假定该国可以改变其产出水平, 按相同贸易条件移到Q点,代表 该国专业化于X产品的产出增加, 而此时的福利水平为高于E点的C 点,无差异曲线从Ue移到Uf。
二、绝对技术差异论的主要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或绝对成本说 对国际贸易成因的第一个理论解释 由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 斯密在《 由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 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上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异 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各国都生产自己具 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相互交换,那么, 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使国民福利增 加。

第二章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第二节 比较利益理论——相对技术差异论 第三节 相对技术差异论的扩展 第四节 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实证分析
知识点:绝对技术差异论 相对技术差异论
第一节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一、理论分析的假定条件
1、两个国家 机会成本是指一种生产 机会成本 2、两种产品 要素被用于生产某种产 3、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品时,因而不能用它来 4、一国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代价。 5、经济资源充分利用 6、机会成本不变 7、两国间劳动力不流动 8、两国间商品自由流动 9、国际贸易中无运输成本 10、两国间出口值相等,无货币兑换问题

国贸模型

国贸模型

李嘉图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1种要素,特定要素模型是2个国家,2种产品,2个要素。

而且,其中有一种要素是固定的,是不能够自由流动的。

HO 模型则是K 和L,两种要素可以在自己本国自由流动,但却不能够跨国流动。

李嘉图模型的机会成本来自于技术生产率的不同,由于生产率的不同产生了比较优势,特定要素模型是因为要素的充裕程度不同,HO模型是因为资源的相对丰裕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里由于只有一种要素,所以机会成本不变, 比较优势产生于技术差别; HO模型里有两种要素,各自适合于不同的部门,所以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比较优势产生于要素禀赋差异,特定要素模型里机会成本也是递增的,因为流动要素只有一种,而其边际产品是递减的,因此,当不断释放生产X的劳动力去生产Y时,随着Y产量增加而X产量减少,Y的边际产品减少而X边际产品增加,使得生产Y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加,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外凸的,至于比较优势应该跟HO模型一样吧。

第二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主要是;绝对优势:指某种商品在一国的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比较优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生;派生需求: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一般均衡分析:在考虑所有经济变量的关系的情况下,;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相反);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社第二章: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主要是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指某种商品在一国的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该国生产该产品占有比较优势。

派生需求: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种产品一定对最终产品有所贡献。

一般均衡分析:在考虑所有经济变量的关系的情况下,考虑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贸易与技术:李嘉图模型
情境导入案例:关于贸易原因的猜想
• H:\国际贸易(新版) \PPT\Img_00023.JPG • 问题:
– 美国完全拥有制造滑雪板的能力,为什么还要 从这些国家进口而不是自己生产?
猜想结果
• • • • 各国所使用的技术(technology) 各国所发现的资源(resources) 外包(outsourcing) 国家之间的相互邻接性(proximity)
三、比较优势原理的局限性
• 一些假定条件的限制:如机会成本不变、 劳动价值论 • 在有些情况下不能解释国际贸易。如下表。
不发生贸易的情况: (单位产品:人时数) 甲国 产品X 产品Y 乙国 1 2 2 4
四、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1.机会成本理论 机会成本是指再生产一单位某商品所必须放弃的 另一种产品生产量。 2.生产可能性曲线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补充)
分工前 英法绝对优势差异
铜(吨) 大米(吨)
英国
法国
100天
200天
200 天
100天
可见:铜是英国的绝对优势产品,大米是法 国的绝对优势产品。 绝对优势:当一个国家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最佳 技术时,它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分工后 英法两国的产量
铜(吨) 英国
• 问题:参与国际贸易为什么会提高工人的 工资?W=MPL*P,出口使两者均提高。
国际价格与国际贸易均衡
• 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 • 国际贸易均衡是小麦出口等于小麦进口时的数量 和价格。 • 母国出口供给曲线(图2-9) • 外国进口需求曲线(图2-10) • 国际贸易均衡(图2-11) •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了吗? • 参考案例:p55
90
120
80
葡萄牙
根据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和葡萄 牙不会发生贸易。
两国的比较成本:
葡萄牙、英国两国生产两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比例:
葡萄牙/英国 英国/葡萄牙
呢绒 90/100=90% 100/90=1.1
酒 80/120=67% 120/80=1.5
因此,英国在呢绒生产上有相对优势,葡萄 牙在酒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可按相对优势产品 进行分工生产。
( 100+200 )/100 =3
大米(吨)
0
法国
0
( 100+200 )/100 =3
可见,分工生产后,投入的总劳动没变, 但两种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了。
交换后 两国的消费水平
假设国际交换比例= 1:1
铜(吨) 3-1=2 1 大米(吨) 1 3-1=2
英国 法国
可见术时所生产两种产 品的各种组合。
3.无差异曲线 表示以个人或一个经济体能消费的病带来同等 满足感的两种产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求解各国的工资
• 母国的工资=? 见48页 • 外国的工资=? • 结论:
– 工资是由绝对优势(技术水平)决 定的;贸易 模式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即由每个国家的生 产机会成本决定。
结论与政策启示
• 结论:发达国家可能在什么产品的生产上 都具有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什么 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发达国家,都居于绝 对劣势。但只要两国产品的机会成本不同, 两国仍然可以贸易,并使双方都从贸易中 得到好处。 • 启示:开放是落后国家走向繁荣的通途。
分工生产后英国、葡萄牙的产量: 呢绒 酒
0 ( 80+90 )/80=2.125
英国
葡萄牙
( 100+120 )/100 =2.2 0
可见,国际分工后,世界产量随之增加。
交换后 两国国内消费量变化: 假设国际交换比例 = 1:1 呢绒 英国 葡萄牙
2.2-1=1.2 1

1 2.125-1=1.125
第二节 李嘉图模型:比较优势理论
一、假定条件 1.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2×2模型) 2. 自由贸易 3. 国内劳动力自由流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4. 平均生产成本固定 5. 没有运输成本 6. 没有技术革新 7. 劳动价值论
二、比较优势原理的内容
分工前 英葡单位产品成本(人/年)
呢绒 酒


100
可见,两国的消费量增加。
比较优势的概念
• 一个国家生产一些产品的效率比它生产其 他产品的效率高,则生产效率高的产品就 具有比较优势。 • 从机会成本角度,当一个国家生产某个产 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时,这个国家 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案例
• 服装纺织品和小麦的比较优势:美国和中 国的比较。P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