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插花特点

西方艺术插花特点
西方艺术插花特点

西方花艺艺术,一般指欧美各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形式。

欧美各国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似,因而在宗教信仰、插花艺术等思想文化形态方面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特点,形成了统一的西方花艺艺术体系和风格。其特点:

1.用花量大,多以草本、球根花卉为主,花朵丰满硕大,给人以繁茂之感。

2.构图多用对称均衡或规则几何形,追求块面和整体效果,极富装饰性和图案之美。

3.色彩浓重艳丽,气氛热烈,有豪华富贵之气魄。

西方传统花艺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可以回溯到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人就把金字塔建在大片金黄色的沙漠之上,以蔚蓝色的天空为背景,在烈日照耀下,金字塔闪闪发光,显得宏伟、壮阔、崇高、神秘,表现了法老的权威和稳固的统治,这种几何形的建筑给西方文化极大的影响。西方哲学也影响着西方的文化艺术,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看,始终是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因此认识、看待一切事物都是建立在"唯理"的基础上的。

美学也不例外,公元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在此指导思想下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原理,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寻找美的因素。这种"唯理"观念到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强烈,提倡"人文主义",认为"人是万物之首"、"宇宙也要由人来主宰",人与自然是艺术的真正对象,因此美学也醉心于人体比例的研究,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条和最美的比例,想用一种程式化、规范化的模式来确定美的标准和尺度,强调整齐一律、平衡对称,推崇几何图形等等。

这一美学思潮一直顽固地统治着西方几千年之久,并广泛地影响着文化艺术的发展,使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几何审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论建筑、雕塑还是园林乃至插花艺术等,都采用一整套抽象的数学和几何方法进行构图设计,以水平线和垂直线的对比、轴线对称的平衡和稳重的量感,突出主体,显示威严,很有慑服力。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艺术又接受了解剖学、色彩学和透视学等科学成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在插花艺术上,形成几何形、图案式插花,强调理性和色彩,以抽象的艺术手法把大量的色彩丰富的花材堆砌成各种图形,表现人工的数理之美,装饰性强,在节日里摆设更增添热烈气氛。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是西欧、北美人民长期历史活动的产物。它起源、发展并成熟于欧洲,由于19世纪列强势力的向外扩张,到20世纪初扩展到了南北美洲,澳洲和南非的广大地区并影响全世界,是一种具有扩张性的文化。 西方文化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莱文化,中世纪的近千年时间都处于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下并融进了阿拉伯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于14世纪出现了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又出现了宗教改革,西方文化逐渐定型。17世纪又出现了科学革命,18世纪开始了思想启蒙运动,发展到19世纪的工业社会,西方文化日趋成熟完善,并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向外侵略而向世界扩张。总体来说,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其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理性和科学;重视个人的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斗争,崇尚民主法制意识,扩张征服意识和冒险精神等,概括起来,西方文化有如下主要特点: 1.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 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主张“天人相分”,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西方文化注重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人要生存,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由于其

发源地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不像中国是宽广的大陆平原,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就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获取财富,因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古希腊、罗马时期,许多人都是集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般。注重对自然的探讨,注意深入事物的内部,探究本质上的东西,尤其重视理论上的总结思考。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后,科学更是开始发出灿烂的光芒。17世纪英国的自然科学革命,宣告了现代科学的诞生。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是思想启蒙无能无力。从此科学在西方开始获得蓬勃发展,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威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剧烈运动。现代科学的出现是西方社会从传统走向文明的转折点。此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并列,共同构成了西方社会的主要特征。 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奥德赛》到18世纪笛福的《鲁宾逊飘流记》、19世纪雨果的《海上劳工》、20世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人怎样在对自然的征服中证明自我的价值。 2.理性精神 由于征服自然的需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

东西方园林景观的不同特点

东西方园林景观的不同特点 东方风格: 东方园林景观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景观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东方园林景观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

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西方风格: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海神、农神、酒神、花神、阿波罗、丘比特、维纳斯以及山林水泽等到华丽的雕塑喷泉,放置在轴线交点的广场上,园林景观艺术主题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树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景观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

西方现代艺术

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授课时间:2018年4月3日星期二 主讲人:陈吉玉 课题:西方现代美术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鉴赏》一书中的第十三课时,此教材共20课时,1至8课为美术鉴赏基础知识,9至20课为不同的鉴赏内容,美术语言的基础知识篇幅不少。在学习第13课时之前学生基本掌握了美术鉴赏知识。所以这一课更容易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去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事件及我们的艺术家,也更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利用教材学习。 学情分析:根据高中学生年龄的特点,求知欲强,独立思考能力争强,很有分析评论的能力,同时,他们又不仅满足与现在教学内容,喜欢创新,喜欢刺激,喜欢独具匠心,喜欢博览群书,更喜欢在网络上收索他们喜欢且易接受的信息。另一方面,他们的艺术基础不是很扎实,艺术素质高低差别大,接受艺术的能力不均衡。根据这些我考虑在本课教学中,加些互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西方现代前卫艺术及其思潮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学会鉴赏与评述的基本方法。并敢于大胆的在实践中运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与提高学生观察、鉴赏、评述、创新、实践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鉴赏西方现代绘画流派。主要介绍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及超现实主义,初步理解其艺术特性及表现手段。 2.难点:西方现代绘画各流派的特点及总体艺术风格体现。现代派艺术较为复杂,历史的评价不一,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示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民国建筑风格特点

民国建筑风格特点 南京是民国时期的主要代表城市,南京的民国建筑也非常具有特殊,下面以南京为代表来介绍一下民国建筑风格特点的内容。 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 民国建筑的风格 建筑风格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气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相融合的结果。民国时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大连、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建筑更多的体现的是“西化”,尤其是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这些建筑对这些城市而言,并非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政治上、文化上强加的色彩,有被动的成分在里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近代史与东西方关

系史上的一个“怪胎”。 而南京则不然。南京的民国建筑并不含有任何政治上、文化上的强加成分在里面,它是主动的吸纳。中国北方建筑的粗犷浑厚、南方建筑的灵巧细腻,与西方古典建筑的雍容典雅、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既互相共存,又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都市繁会图卷。直到今天,民国建筑依然是南京城市建筑中的一大景观,令人驻足流连。 南京民国建筑现存状况,无论是从现存面积上来讲,还是从数量上来讲,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建筑流派纷呈,造型独特,风格各异。概言之,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有六种风格。 一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大多数是单层,少数是双层,宫殿、庙宇多为重檐歇山顶,民居多为人字顶。民国时期,这一形式的建筑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风貌,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 二是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是19世纪2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类建筑风格,或自用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民国建立后,这类建筑逐渐淡出。

论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论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西方文化的特点:1、时空分立与天人相分。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为了征服自然,首先得认识它。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导致了其哲学和科学的长足发展。近代西方人在征服自然方面远远超过中国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使人对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刻。2、崇尚理性。西方很早就把理性当作内在自主的活动,所以理性包含着一个辩证的过程,其自身的发展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大。西方科学的发展就证明了西方文化在崇尚理性的前提下方法意识的不断突破。3、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构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4、基督教精神。在西方,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基督教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自己信仰的主宰,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上帝面前,人人施展才华,竞争、进取、冒险、开拓,取得成绩后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 西方文化的优缺点:西方文化的独立性和开拓性使西方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不断地进行广泛、细微的知识性探索。正是这种积极的开拓精神, 使西方的政治体制在不断地完善, 科技也取得了飞速地发展且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当然这种文化的挑战、冒险、开拓精神又往往具有征服性和掠夺性。这一点与它的文化传统有关, 我们从希腊神话里就能发现一些具有人格的超人, 大都是些勇敢的冒险家和强悍的征服者。而这一特征无论是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还是近代的殖民地也都能证明。 二、为什么说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粹,在世界文明史上,希腊文化不但以其成果辉煌著称于世,而且以其理性精神独树一帜。希腊文化形成以后,像一个高能量的“精神能源”,呈幅射状向地中海周围地区强劲地扩散,自古及今,一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文明。其影响是巨大的,以致有学者断言:“一切文明国家在一切有关智能的活动方面,都是希腊的殖民地。希腊文化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继承希腊古老本土文化和吸收域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究其形成的源头,主要有三个:一是爱琴文化、二是原始希腊文化、三是古代东方文化。 希腊人进入爱琴地区以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使之成为希腊文化世俗性特征的重要来源。由于爱琴文化成果和风格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所以学者把爱琴文化看成是“欧洲文明之链的第一个环节.”希腊原始文化和爱琴文化这两部分构成希腊最古老的本土文化,这是希腊城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古典时代希腊哲学、戏剧、雕塑、史学与科学技术等的繁荣兴旺正是在这样的本土文化基础上起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希腊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使之有形无形地溶进了欧洲文化之中,并作为传统表现于欧洲文化的诸多领域。西方学者这样写道:“在我们的文化中,除了机械以外,几乎没有一样现世的事物不是自希腊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无一不是我们今天文明的缩影。”“由于精神上的和思想上的继承性,我们的身上有着希腊的传统,它的深远影响历经世纪的更替而不衰。 所以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说说希伯来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希伯来文化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从欧洲文学的角度来讲,大体上可分为改编、模仿、借用和借鉴等几种方式。对希伯来文学的模仿和改编主要发生在中世

西方古典园林—发展及影响

西方古典园林—发展及影响 西方园林发展开端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 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成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 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圃,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和游憩的园地等。在今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校园中还保存这种传统。13世纪末,罗马出版了克里申吉著的《田园考》,书中有关于王侯贵族庭园和花木布置的描写。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图案形的植坛,顺山势运用各种水法,如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园林通称为意大利台地园。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1638年,法国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干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仿效。 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英国申斯诵的《造园艺术断想》,首次使用风景造园学一词,倡导营建自然风景园。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创作者中较著名的有布里奇曼、肯特、布朗等,但当时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意义

身体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以及超极现实主义艺术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大大超越了二十世纪初现代艺术的范畴。如何看待当今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美术? 自缭乱缤纷的西方现代派美术出现以来,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美术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派的,关键是它的内容:表现什么?反映什么? 另一方面,作为美术创作方法和流派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应该对艺术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历史主义的社会学的分析,笼统地肯定和否定,或者简单地把现代派美术和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划等号都是不科学不全面的。现代艺术史已经证明,现代派关于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关于色彩、视觉的研究,以及关于新材料的运用等等,对广告制作、家具造型、服装设计、建筑构思、封面装帧等实用美术的应用、发展和变革产生过影响,今后还会继续起一定作用。总之,现代派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是极为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西方现代艺术运动迭起、流派纷呈,从宣言到行动无不标新立异。这刺激了人们的想象,活跃了人们的思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欧洲的美术思潮,讲授影响较大的流派和团体: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等等。它们的活动中尽在法国巴黎。二战以后,美国纽约逐渐取代巴黎成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由于现代艺术得到各方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承认了现代艺术,使现代艺术蓬勃发展起来。现代派最初是以反抗现存制度,反对官方沙龙艺术起家的,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拒绝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古典艺术遗产,专以创作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艺术为目的,他们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时髦,否定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认为艺术形式可以不依赖内容而独立存在。他们脱离生活,忽视群众的审美要求,片面追求和探索美的形式,因而作品不能表现社会生活。他们的艺术观和世界观反映了某些上层资产阶级的精神空虚和悲观厌世情绪。 科学进步,技术的发展,各方面水平的提高,使广告的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由于其独特的媒体特性,广告受到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消费者的青睐。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美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给艺术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眼睛延伸到宏观与微观世界。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现代哲学直接影响现代美术创造,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唯意志论观点导致认识上的直觉主义,这使艺术家的天才和灵感升华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尔后的尼采、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领域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又成为现代艺术创造之源泉。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哲学”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和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和背叛,从此艺术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观世界的表现。现代美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沿着必然规律运行的,西方艺术自远古产生始就注重实用、物质性的再现,经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完善,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达高峰。当照相术发明,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已被摄影部分取代,绘画必然另择其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客观物质的形态走向表现画家自我内在精神为追求。绘画自产生起就以为别人服务为宗旨,原始社会为实用,后来为神、为人的生活、为政治斗争等服务。西方艺术家宣称他们不再为谁服务,艺术就是为完善艺术自身而独立存在。因此艺术的价值观与传统决裂了。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2008年第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8,2008 第24卷J O URNAL OF E D UCAT I O NAL I NST I TUTE O F JI L I N PR O V I NCE Vol 124(总176期) Tot a l No 1176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纪社强(1972—),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讲师,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形态。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及特点 纪社强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本文以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为面,以西方建筑的时间发展为线,以西方建筑各时期的代表建筑为点,分析论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风格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08—0108—02 风格是时代的特征,是民族的特征,是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透过西方建筑风格的流变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和领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古埃及和古西亚建筑是西方建筑史的引子。无论是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还是古西亚人的萨艮王宫,它们都以极其宏大的规模来反映王族的威武和显赫,企图在理想上达到强化帝国统治的目的,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古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盛之时。其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讲究度量及秩序的和谐,神人合一的喜悦和热情,推崇人体美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意境。这种时代理性和美学精神深深地烙印于合称为“古典建筑”的古希腊罗马建筑之上。雅典卫城的显阔繁华,图拉真广场的庄严高贵,虽然没有摆脱神庙的主题,但又似在宣示时人战胜自然的喜悦和向天神靠近以至和合的热情和期盼。如果说这仅是建筑外观的气氛和建筑整体的意境,那么,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结构形式则更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时人的审美情趣。希腊柱式有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种。希腊人以多立克石柱模仿男性,象征魁梧与雄壮;以爱奥尼石柱模仿女性,象征温文与典雅。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又加上了塔斯干和混合式两种,统称为古典五柱式。古希腊 罗马的建筑柱式严谨地模仿了人体的度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充满了对现世人体的热情讴歌,反映了时人人本主义世界观和对理性美的崇拜,表达了欲将理想美和现实美统一于艺术构图法则之中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理想。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此后近千余年历史,称之为中世纪时期。这是一个宗教社会,神的时代,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由于教会大力宣扬禁欲主义以及对世俗文化的仇视,这一时期里科学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无不具有神学的性质。建筑亦不例外。反映神的威严和天的高远成了中世纪建筑的主题。缘此,教堂便成为中世纪建筑的最主要形式,从而汇成了中世纪建筑的独特风格。近千年历史跨度的西欧封建建筑通常按其历史特点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其中最能体现中世纪建筑风格的是哥特式建筑。而所谓罗马风建筑,即其“建筑风格既像罗马又非罗马”,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真实写照,反映出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走向结合的过渡心理。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可谓代表之作。它们采用了柱式,但不严谨。“它们既不追求神秘的宗教气氛,也不追求威严的镇摄力量,作为城市战胜强敌的历史纪念物,它们是端庄的,和谐的、宁静的”。此后,哥特式建筑兴盛。其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世 8 01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摘要: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差异 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 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1]。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且呈现出诸多差异, 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1.2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气候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和大西洋气候区。通过水路与陆路的相互渗透,恶劣的气候才得以避免,从而也鼓励了航海的发展”[1]。 西方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这种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而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

西方建筑的特点

西方建筑的特点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古埃及的神庙也一样,例如位于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巨大而沉重,威严而神秘,完全显现了一种阳刚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庙最著名的是大殿,又称“多柱厅”,其面积达5000平方米,密密层层排列着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壮的石柱。它们的底径比柱间净距还要大。这种处理,显然是追求压抑,超感性的艺术效果。马克思在论说西方宗教建筑时曾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阿蒙神庙建筑所夸张的正是这种纯物质的重压,旨在引起人们惊愕和震撼的观感,在这里,秀丽,含蓄的阴柔之美已完全被排斥了。

二、西方文化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二、西方文化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所谓西方,是指今天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历史上,西方(Occident)最初是指相对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及以东的“东方”而言,亦即“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 )。所谓基督教世界起初主要是指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后来专指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的地区。“西方”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地域,实质上就是随着上述这三种因素综合影响所及地域的变动而定的。 1、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欧、北美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印欧人。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斯拉夫人还有北欧的日尔曼人及凯尔特人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基督教对中世纪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人会将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500年中,尽管罗马帝国拒绝古代雅典很前卫的民主理念,但却将希腊语、拉丁语随着罗马法传遍了欧洲。罗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塞尔特文化,但随着罗马的衰落,希腊与罗马的许多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随着罗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圣经成为西方文艺中的核心部分,几乎影响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艺术、法律、哲学、教育以及政治。罗马基督教成立了许多神学院,现在的许多大学、学院即起源于此,总体而言这些学院促进了早期西方文化的传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知识,随着十字军东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尔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对西欧产生影响,终于在14世纪,希腊的文化遗产重又被西欧发现,于是文艺复兴诞生了。 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被探险者、殖民者、商人以及传教士传播到新大陆。随后的启蒙时代,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时达到顶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这些社会构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诸实践。如今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19世纪,美国开始发展自成一体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后,占据了主导地位,连同美国时尚、娱乐、技术以及政治,泛滥于其他西方世界。 2、西方文化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1)、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尔后是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

中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

东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 一.东方园林 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一.西方园林 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

论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美学特征

论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美学特征(转载) 包晓光 从时问上说,西方现代派艺术形)Jw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迄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从空间上 看,“现代派”作为一种思潮或文化现象,其影响已经波及世界各国。无庸讳言,这种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 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在东欧还是在代国,现代派艺术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这不单单是由于有意识的介 绍、引进、模仿和鼓吹,而且也由于不同文化间相互渗透和借鉴的历史必然性,由于艺术创造和认识的需 要。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和辩证的方法对西方现代派艺术进行分析,以把握它的美学特征。 一由“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到“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不寻常的阶段,现代派艺术产生于此时绝非偶然,特有的 历史文化氛围、复杂多变的时事、知识分子精神落魄无依的孤独心态—所有这些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因素统统在此时汇集起来,孕育并产生了最早的现代派艺术。这一过程的外在表现是,资产阶级蓬勃上 升时期建立起来的价值信仰体系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而崩溃,与之相应的是各种非理性主义和实 证主义思潮在西方知识文化界中的大流行.而内在表现—现代派艺术家作为个体存在的精神世界—则是理性的王国四分五裂,既定的信仰(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人道等)先是遭到怀疑,继而受到批判, 随后被颠覆和摈弃.当理性完成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着手进行新的建构之时,却发现自己已陷入窘境:原 来的信仰地域出现了真空,而理性又无法提供新的能够不受怀疑的绝对价值以建立信仰,于是理性的地位 因内部的空虚和怀疑的不可解脱而变得岌岌可危。在此危机之中,理性趋同于感性,感性直观、原始本能、 潜意识,非理性作为确切的实在上升到信仰的地位,被理性推崇和信奉。置身于复杂残酷的现实之中,现 代派艺术家一方面对外部世界感到不满和厌恶,另一方面又感到作为个人的渺小,滑稽和无价值,完全被 不可知的命运支配,被某种异己的力量玩弄于股掌之上。因此,孤独、冷漠、畸零、飘泊无根之感便油然 而生,这种人生的感哨并不止于感性,而且借助理性的力量升还形而上的领域,为人所反复咀嚼和玩味。在 现代派艺术家那里,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对立和分裂的,感性体验促使并加剧理性对自身的怀疑与否定,并 且感性总是企图f替越,使自己上升到理性的尊崇地位。现代派艺术家推重感性直觉,反对传统的艺术价值 观念和艺术表现方式就证明了这一点。换言之,在现代派艺术家那里,感性与理性、理性与自身已经不能 保持同一了,正是这一点把现代派艺术家与非现代派艺术家从主体本质上区别开来。 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生活与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例证。卡夫卡生活在时代的巨大阴

西方现代意艺术流派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艺术倾向(二元对立与艺术倾向的基本形态) 一、形式-结构倾向 塞上提出现代基本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并突破焦点透视法,用色彩造型,开创了现代艺术中结构主义的倾向。 1.立体主义:产生于1907年。依据塞尚对自然物体的归纳法则,通过变形分割分解归纳等手法,将物体打散后进行主观上的重新再定义,然后运用多种不同的视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将重新再定义的形态综合成一种具有意想语汇的画面组合。他摆脱了把绘画作为视觉真实再现来进行模仿,建立了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形态造型的全新的视觉方式。 代表人物:毕加索(1881-1973)《亚维尼翁姑娘》 《格尔尼卡》 勃拉克(1882-1963)《大裸女》《抱着曼陀林的女子》 2.纯粹派:从立体派分离出来的,带有机械性,主张纯化“造型语言”的绘画运动,他们以立体派的几何造型学为出发点,更深一层探讨造型因素,追求“永恒而普遍的形体”的画面构成。多取才日用品,赋予半抽象,构成一种不受时间空间所拘束的普遍造型。画面带有直率平面的装饰性质,依据色彩理论去组织物象的构成。他们的作品强调以澄清、明确、瑞丽的线条和体面,使画面形体构机械式的组合,尽量避免作者主观情感的介入。 代表人物:奥藏方让纳雷《路灯静物画》 3.至上主义:创始人马列维奇,1913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是最早出现的几何抽象绘画,艺术常用一些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作为新的创作符号进行绘画。 代表人物:马列维奇(1878-1935)《基本的之上注意要 素》《百上加白》 李西茨基(1890-1956)《两个方形故事》

《用红色楔子打白色》 4.构成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由非传统材料金属、玻璃、木块、塑料、纸板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注重体量感。接受了立体主义拼裱和浮雕技法,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代表人物:塔特林(1895-1956)《角落里的雕塑》《第三国际纪念碑》 罗德琴科(1891-1956)《距离的构成》 《悬吊的构成》 5.风格派: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风格派又称作新造型主义.风格派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认为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 代表人物:P.蒙德里安(1872-1944)《红树》 《红黄蓝的构图》论著《新造型注意》 凡·杜斯堡(1883-1931)《红黄蓝的斜构图》论著《新艺术的基础》主编《风格》杂志 6.欧普主义:又被称为"光效应艺术"和"视幻艺术",在西欧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新的风格流派,兴起于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普艺术就是要通过绘画达到一种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使视神经在与画面图形的接触过程中产生令人眩晕的光效应现象与视幻效果。欧普艺术家以此来探索视觉艺术与知觉心理之间的关系,试图证明用严谨的科学设计也能激活视觉神经,通过视觉作用唤起并组合成视觉形象,以达到与传统绘画同样动人的艺术体验。出于这一目的, 欧普艺术作品摒弃了传统绘画中一切的自然再现,而是在作品中,使用黑白对比或强烈色彩的几何抽象,在纯粹色彩或几何形态中,以强烈的刺激来冲击人们的视觉,令视觉产生错视效果或空间变形,使其作品有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与西方古代建筑特点的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中国古代建筑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方古代建筑的特点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优缺点

中西方文化的优缺点及应当坚持的传统文化 当我们提起一种文化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或者几点令我们印象深刻。中国文化的中庸,美国文化的自由至上,德国文化的谨慎,法国文化的浪漫……而我今天要讨论的西方文化自然也有它最显著的特征,最大的优势、致命的缺陷。 一、中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地方是它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根本的关系。按照这个规范,就可以把社会处理统治得非常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忠、义、礼、智、信五个常德。三纲应该抛弃,它的核心是等级和不平等;五常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5个美德。今天依然有用: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新加坡则是把“忠孝仁爱礼仪廉耻”8个字化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动准则,并赋予新的含义;台湾蒋介石规定的军人精神要素是:学识、信义、仁慈、勇敢、严格;而朝鲜,早在新罗朝代,为士兵规定的品质是:忠诚、孝顺、信义、仁慈、勇敢。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儒学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套和有理性的原则,目的是维护世俗人生的秩序和发展”。 中国文明对文明冲突,总是有着一种伟大的情怀──“以仁为本”。即或对于那些曾经以野蛮方式对待他们而后来成为失败者的夙敌,也不睚眦必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春秋对夷狄,秦汉对匈奴,隋唐对胡人,明对蒙古,民国对满族,二战中对我们日本战俘,抗美援朝对美国战俘……正是这种伟大的“王师”气魄,使中国文明保持了饱满的文明正义的资本,从而在危亡关头敢于大无畏的面对任何强敌。整个农业文明的数千年,中国屡屡面对敌人的纠缠,但却从来没有丧失高贵的人性尊严,从来没有与残暴之敌一起堕入灵魂的地狱。 “在世界大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的崛起会象中国民族这样具有文明的正义性与资本的正义性。中国民族没有文明历史的大血债,没有资本掠夺的大血债。中国的崛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勤奋与智慧。不要以为这种伟大的文明情怀是一种迂腐,她是人性文明的高贵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最欠缺的是什么?科学,法律,民主。 科学精神的欠缺,使中国一次一次地错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机会。一直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无法解决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无法解决效率问题。 与科学精神相对应的是创新精神,实业精神,理性精神,几千年的枪打出头鸟的文化熏陶,从尊老到拜老,中国已经变得非常缺乏创新精神。中国是个文科至上的国度。论语是中国文化最珍贵的财富。但也正因为它太强大,就好像是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就发现了他的文学天赋,所以这个孩子就被要求朝着文学方向发展。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跷脚了。浪费了多少青春年华。也耽误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进程。 传统文化导致了国民性格中三个致命的缺陷。一是窝里斗;二是爱面子;三是爱耍小聪明。我们还有很多缺点。但惟有这三个是硬伤。中国性格的致命伤就是大家都不舍得放弃小聪明和小利益。结果是大家损失了很多大利益。 二、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多元化。其实多元化是分几个方面来说的,一个是文化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