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煜词的艺术风格(定稿)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李煜,南唐末代君主,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词人。
他的词作风格清丽婉转,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
在他的词作中,亡国之思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悲剧命运下,李煜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的挽歌和悲愤,这种情感被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词作之中。
本文将从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着手,探讨李煜如何通过词作表达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国家兴亡的关注与表达上。
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他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里通过描绘长亭外的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景象,表现出了他对逝去的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在《渔家傲·秋思》中,他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通过描绘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景象和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美景观,展现出了对国家兴亡的悲愤之情。
在这些词作中,李煜通过对国家兴亡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了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民众疾苦的关怀与抒发上。
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他写到:“先悲为念后忧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里通过描绘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客观事实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抒情语句,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抒发。
在《渔家傲·秋思》中,他写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里通过描绘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如春水的境界,表现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抒发。
在这些词作中,李煜通过对民众疾苦的描绘,表现了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上。
在《虞美人·宫怨》中,他写到:“宫邨锁闭重黄昏,寂寞空庭春欲暮。
”这里通过描绘宫邨锁闭重黄昏和寂寞空庭春欲暮的情景,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
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他写到:“吴泊前樯绿日新,江头风雨几时休。
”这里通过描绘吴泊前樯绿日新和江头风雨几时休的景象,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
论李煜词风的变化

论李煜词风的变化摘要:李煜对词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从描写宫廷生活的富丽堂皇到描写国仇家恨的无力抗争,词的内容不再是普遍的娱乐生活或爱情,而是对自身悲惨境遇的慨叹。
他的词风随着他的经历而改变,为后来苏轼、辛弃疾等的“豪放派”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词风宫廷生活怀念故国李煜在词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特殊的经历,使他的词前后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将李煜的词分为亡国前和亡国后两个阶段,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析其词风的变化。
一、李煜生平及时代背景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后改名李煜,是南唐元宗李�的第六子。
公元959年,李弘冀暴卒。
李�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公元961年,李�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
六月李�死,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公元973年,宋太祖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公元975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公元976年,后主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
据宋代王�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
二、李煜词的分期及其特点根据李煜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特殊经历,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亡国前后两个阶段。
(一)前期1.帝王奢华生活。
李煜因为生在帝王之家,从小衣食无忧,养于深宫,所以诗词多局限在奢华的生活上。
并且,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一片萧条,人们多沉浸在女乐声伎之词中,逃避现实,而李煜也不例外。
2.离别相思之作。
李煜的这一类词并不是很多,但也明显有自己的特色。
这类词的创作标志着李煜摆脱了花间词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这一时期由于李煜特殊的地位和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以豪奢香艳为美的审美情趣,使得他这时的词作还呈现出一种富贵之态,华丽之彩。
尽管李煜这一时期的词作具有不少特色,但总体上还没跳出“花间”樊篱,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情调都与当时香艳而柔软的词坛世风是一脉承的。
浅谈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煜词的艺术特色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他“雅善属文,工书画,知音律”,是一位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
他著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遗诗18首,词30余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词.李煜的词同他的人生道路、政治命运一样,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以王子和国主的身份、地位进行创作的时期。
他前期词的创作,内容题材上也主要是描写和表现他在宫中的富贵享乐,宫廷爱情生活。
如《玉楼春》“晚妆处了明肌雪”,《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等,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
后期则是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由座上皇沦为阶下囚的创作时期。
这个时期尽管只有短暂的两三年时间,然而李煜却经历了巨大的生活变难,饱尝了丧家丧国,被俘囚的奇耻大辱和深切悲痛,对社会、人生和情感的体验和认识也得到了巨大扩展和丰富。
因此李煜这个时期词的创作在内容题材上便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即由前期的表现宫廷享乐生活转向抒写王国的哀思惨痛。
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乌夜啼》“无颜独上西楼”,《望江南》“多少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都是他后期用血泪凝成的佳作绝唱。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煜在后期词的创作中,还能在咀嚼和书写个人不幸痛苦的基础上升华到对宇宙人生的哲理体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至深,遂变伶公之词为七大夫之词”,“后主之词,正所谓以血书者也”。
当然,这里的感慨至深,“血书”是指李煜词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但是,大凡杰出的艺术作品,其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特别是象诗词这样的文学体裁。
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形式,单就思想内容而言是不会产生如此巨大而久远的影响和魅力的。
可以这样说,李煜在我国词史上的成就,更多地决定于他的艺术成就,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及特色进行探讨。
大致来说,李煜的词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李煜词的突出特点是情真,其词都是由自己亲身感受出发,大胆抒写,无拘无束。
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李煜词的艺术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后主,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他的
词作以其豪放洒脱、深情苦楚而著称。
下面列举一些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自抒忧愁,深情苦楚
•李煜词充满了自抒忧愁的情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哀怨和痛楚。
他借词抒发心中之情,笔触纤细却表达深刻,让人
感受到他的忧伤和痛苦。
•他的词作往往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热烈渴望和无尽哀怨。
他的词语饱含情感,激荡着读者心中的情绪。
豪放洒脱,意境广阔
•尽管李煜表达了内心的忧愁,但他的词作却不乏豪放洒脱之气。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忧愁寄托于广阔的意境之中,使其情感显得更加凄凉壮美。
•李煜以秋天、夜晚等寓意广阔的意象来烘托自己的痛苦情感,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形成了意境宽广的艺术效果。
这
种手法使他的词作既自然流畅又富有诗意。
显达其才,自成一家
•李煜的词作在南宋以后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唐之绝艳也”。
他以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才情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煜深受王安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词语简洁明快,运用了许多新颖的表达方式。
他善于把握词牌的特点和音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及他独有的艺术手法。
总结
李煜词的艺术独具特色,以自抒忧愁,深情苦楚为主题,同时兼
具豪放洒脱和深邃广阔的意境。
他的词作凭借独特的才情和艺术天赋,在南宋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煜的词作表达了他内心的忧愁和痛楚,却又不乏豪放洒脱之气,使读者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了他的情感
世界。
李煜诗词风格与诗词成就

李煜诗词风格与诗词成就李煜诗词风格与诗词成就李煜,著名的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煜诗词风格与诗词成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南唐国君李煜人物生平李煜,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相见欢》等词。
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对后世影响亦甚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
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
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
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
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
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璟未遂后不久也死了。
李璟打算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
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
”李璟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
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
略论李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中国文学网

略论李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中国文学网李煜、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婉约派词人中的大家.李煜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真”,他的词一任真情的流露,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前期主要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悟;后期主要写亡国之痛,血泪之情.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前期主要写略带苦涩和忧虑的望夫词和对大自然、禽鸟花草的热爱的抒情词;后期主要写的是亡国亡夫的血泪词,这既是词人情感历程的写照,又是时代苦难的象征.一、李煜词的特色李煜,字重光,是晚唐五代词人中造诣最深、成就最大的一个,他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音乐,均有很深的研究.王国维称他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1]李煜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故史称后主.李后主虽然在政治上一塌糊涂,但却天生是一个文人,心灵的细腻婉约和对外界事物超乎寻常的敏感使得他成为一代词坛大家.李煜的词前期和后期无论在题材还是在内容上,都不相同;但不管前期还是后期,他的词都具有纯真的灵性和悠长的神韵.[2]前期词主要写宫廷享乐生活和男女的情爱,“与《花间集》的不同在于作者率情任真,描写较生动活泼.”[3]对此他毫不掩饰,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将踏马蹄清夜归.此词为后主早期作品.描写了夜宴歌舞的盛况.上片写歌舞夜宴的盛大场面.嫔娥们晚妆登场,明艳照人,鱼贯而入.精美的乐器不断弹奏出优美的《霓裳羽衣舞》曲调,悠扬的乐声传至远方水天相接处.宫中香料的香气随着风飘散,作者有些醉了,兴奋得依着曲调在栏杆上打着节拍.到此,夜宴的盛况呼之欲出.结尾不放烛花却让马蹄踏着月色前进,文人的雅致冲淡了前面奢华的盛况,使整首词进入了一个抒情而又韵味十足的境地而又显得淋漓尽致.一般说来,愁苦之词易佳而欢愉之词难工.此词前六句皆描写歌舞夜宴的盛况,盛极而结尾易流俗.而后主此结尾,纯真风雅,由盛况转清淡而又丝毫不觉突兀,过渡得自然而然而又使整首词脱离了一般的宫廷奢华生活的描写,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作者艺术功力,可见一斑.至于南唐亡后数年,后主所做十余首词,尤为凄惋动人.后主遭此大变,前半生固有的精神乐园一旦塌倒,无所适从,其词中遂融入了更深的俯仰人生的叹息与不尽的家国身世的感慨,故其触类兴发的力量无处不在,而其词之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其后期所做名句如“流水落花春去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已涉及到了探索生命的本源,思索人生的意义与终极价值.寻找归宿而不得,成为后主晚期的基本精神状态.所谓“剪不断,理还乱”,盘旋郁结,如烟雾弥漫心头,排遣不开.故其词作,时时流露出一种莫名的焦虑与恐惧,散发出沉重的生命迟暮的喟叹与浓郁的感伤情调.李煜后期的词主要写亡国之恨、血泪之情.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这首词用象征手法写出了失国之痛,同时又感叹自己无能,不能挥复失国的悲哀.因此后代诗人郭麟曾叹息道:“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综观李煜的词,其最大魅力之处便是用情的真切.他的词能融真情于内而不加雕饰,能抛弃俗事而突显本心.李煜前期词把欢娱之乐写得自然而美丽,“真切”在这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李后主社会地位特殊,所做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较少,在摆脱了一些其他词人难以摆脱的顾虑以后,他的词传递的人性真实一面就相对变得多了起来.男女欢情可以“媚眼暗相勾,秋波欲横流.”也可以“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宴乐之事可以“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也可以“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一种纯粹的欢乐和一种纯粹的感情是理想化而又让人期盼的,李煜前期的词在表达这一点上显得很直接,可以明显看出他的作品并不为赞颂盛世,也不为自己歌功颂德,其他文人在欢娱作品中多有不得已的习惯性做假之处,李词则是淋漓尽致的抒发自身的感受.他这一期的词应是词中的侠客,能够不羁的表现作者的欢乐,能够脱去很多限制,表达作者对美感和享乐的追求!但值得提出的是,这些作品见新见奇却不粗俗、不淫乱.柳永也善男女情爱的艳词,却被当时人看作俗不可奈,这固然有社会原因但李词的高明之处也可概而言之,要而言之, 后主之词,不论前期后期,均为其生命精神之贯注,均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情之所至,发而为词,如花之香,如光之影,故能真切自然,不假思索、巧饰,与单纯用语朴素之作,自不可同日而语.二、李清照词的特色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她多才多艺,工诗书,善画,兼通音乐,在文学上更是全才,诗、词、文赋均为一代名家.据史家记载,李清照作品颇丰,但大部分都散失了,只是在一些文学结集中又以《漱玉词》之名收集的词作及部分诗文,然已是微乎其微了.李清照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却极高.明代杨慎称她:“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4]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丰富,既享受过幸福,又遭受过苦难.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夫妇二人诗词唱和,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得舒心惬意,《词论》即作于此时.《词论》是一部评论性的作品,李清照在书中对北宋的几位大家词人都作了批评,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柳永和大文豪苏轼,足见其胆识与魄力.后来丈夫出仕,她的词便转向了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比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藫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写的是初秋的一天,作者对久出未归的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此情深沉无法排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此可见,在作者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色.王士祯曾这样评论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5]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前期的词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其主题是表现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的生活,基调基本上是明快清新的.另一方面则是表达词人伤春别离的闲思愁绪,但这种愁绪是较淡的,而且是满怀憧憬与希望的.比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这首小令写暮春时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感叹之情.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流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6]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7]然而好景不再,好梦也有睡醒的时候.靖康之变以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受尽劫难和折磨.人生命运的巨变,导致她心境和词意的变化.她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丈夫,深切地感受到了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时的作品往往带有失落和无奈,比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一个过着孀居生活的老妇,怀念死去丈夫的情景.开头连用14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心理感受等多层次的表现出了作者的孤寂愁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对词的贡献最大的女性作家.现在人们提起李清照,都尊她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8]纵观李清照的作品,可发现她的作品多以抒发情感为主.前期作品大多限于与丈夫赵明诚之间分离的不舍,属闺情一类的词.到了后期,金人的大举入侵、丈夫的病死,在顛沛流离中,凄凉的身世却也深深影响她的创作,使风格产生改变,用愁苦之词反映个人感情.虽然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但作品都脱离不了“情”这一字!然而李清照把她的情感真挚而不虚伪的表达出來,且篇篇韵味不一,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鉴于此,沈东江曾下这样的结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即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三、李煜、李清照词相似之处通过对李煜、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的艺术特色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点.首先,他们的词都非常明显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且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在思想感情上,在词风上都截然不同.这说明文学是人生的表现,人的经历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也就不同.“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愁强说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次,他们两人对语言的应用,对形象的塑造,都达到了绝妙的境地,看似平淡无奇,朴实无华,实则超凡入圣,老成持重.如后主的名句:“离恨正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青平乐》);“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玉楼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往事已成空,还入一梦中”(《子夜歌》);“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醉乡路稳宜频倒,此外不堪行”(《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等等,都是古今中外最典型的表离愁的名句.再看李清照的名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的叠字叠句更是绝妙千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只用了七个形容词连用,就构成了四重境界,传了难传之情,达了难达之意.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有亡国失家之痛,都有怀国念人之哀.尤其是李后主,读其词时,完全让人忘了他是亡国之君,而是同情他亡国失国之痛.如“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重”(《子夜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等等,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是多么真挚.再看“几曾识干戈”(《破阵子》)悔之晚矣!(他和故臣徐铉的谈话中谈到了“悔杀了潘佑、李平”的话);“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痛彻肺腑!(他给故人的信中说:“此中日月,只似眼泪洗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忧愁怎能随流水东去?流水已去,忧愁更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愁得痛得不知道身在何处,不知道是生是死的程度了.他亡国后,真是“人生长恨人长东”(《乌夜啼》).李清照生于礼部员外郎之家,嫁于丞相之后,丈夫连任太守,这是比较优裕高雅的生活.在北宋灭亡,仓促南迁,国事危亡的情况下,李清照发表了明智的政治观点,比如她不同意南渡建都,作诗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当时执政者的不满也流于笔端:“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怠欠刘琨”;尤其对一心想着议和的人表示不满:“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虽然李清照对当时的现实有清醒地认识,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她壮志难酬,因此她只能苦闷地看待这一切,将所有愤懑付诸于笔管.如:“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多么真挚的爱国情感,多么想恢复故国旧都啊!可惜英雄气短,壮志难酬.“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清玉案》)“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思乡之情何其浓厚?有家难回,何其苦闷?“春归秣陵树,人老健康城”(《临江仙》),回家无望,触景生情,两鬓白发,“更行更远还生”.“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老年人四海飘零,感叹时过境迁.“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水土不服,寝食难安.“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永遇乐》)国家危亡,风雨无时,怎不令人忧心忡忡?国破家亡,同声一哭,何其悲壮哉!李煜、李清照的人生遭遇让人同情,但是他们的作品却又让人为之倾倒.他们的词是我国诗词史上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注释:[1]【清】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零六条)[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21.[2]【清】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零六条):“李重光之词,神秀也.”[m]. 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21.[3]郭裕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80.[4]【明】杨慎.词品(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卷一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9.[6]转引自康景媚.文坛奇女子——浅析李清照词风之转变[j].[7]陈大桥.诗话词话编[m].山东:明天出版社,1988年:151.[8]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09.作者简介:焦晓云(1980—),男,河北省定州市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陈静(19),女,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discussing theartful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of li yu and li qing-zhaojiao xiao-yun1,chenjing2(college of humanitiesand law,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hebei,066004,china)abstract: li yu and li qing-zhaoare great poets of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school in our country in ancienttime.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li yu’s poems is “true”, a genuine feeling of his poemsshow unintentionally, less of reasonable forbearance: his former poems mainlywrote about the palace to seek pleasant of the living feeling; but the later mainlyabout the sufferings of losing his country, the feelings of the tears andblood. li qing-zhao is the mostoutstanding female poet in sung dynasty short after moving to south china .inher earlier period she expressed slightly bitter and astringent emotion in thepoetry concerning the great miss to husband and in her lyric poetry explicitlyunderlying passion of the great universe, the birds and beasts flower andgrass; in her later period mainly her masterpieces regardingthe sorrowfulemotion suppressed on her due to the state’s deterioration and husband’s death reflected the contents her sentimental processing and symbolized thecontemporary distress.keyword: ii yu; li qing-zhao;before and after state’s deterioration;artful character of poetry。
最新-浅谈李煜词的艺术风格 精品

浅谈李煜词的艺术风格摘要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把词作为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感情真挚、直抒胸臆;不事雕饰,自然神秀;以景抒情,情景妙合;比喻贴切,生动感人;善用白描,刻画人物;高度概括,创设意境等特点,对后世词的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李煜词词风神秀淳美李煜,是五代时期南唐国主,他为人仁惠、有慧性、雅善属文、工书画、知音律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突破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浓丽绵密、工于雕琢的浮靡风气,感情纯真深沉、语言精练隽永,意境高爽清明,无论是写帝王生活的声色豪奢,风情旖旎,还是写囚徒生活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都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形成了他特有的艺术风格,现浅论如下一、感情真挚直抒胸臆王国维认为词有真感情,才会有真境界,大画家徐悲鸿也有名言真感是一切艺术的渊源。
纵观李煜的全部词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真,无论是前期宫中的纵情享乐,还是后期囚居的悲苦心境,他都能大胆直率,不加掩饰、毫无顾忌的抒写出来。
在写情爱艳事、生活奢华方面,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等,虽然写的是侈纵的宫廷生活,君妃的声色游乐,但在富丽中饶有清致,逸乐中颇见真情。
再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中写他与小周后幽会,那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一向偎人颤,教郎恣意怜的大胆抒写,足见后主之情。
李煜后期,尤其是亡国后的词作,更表现了他在悲苦愁恨的生活中的深切感情。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赵宋皇帝派曹彬率兵打破金陵,灭了南唐,一夜之间,国破家亡,第二年李煜又被押送到汴京,刹那间,帝王变成了囚徒,天堂变成了地狱,生活的巨变带来了他感情的巨变,他把自己所特有的这种悲愁怨恨之情都艺术地浓缩在词的字里行间,真挚而强烈,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李煜是南唐末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生于乱世,死于战火之中,他经历了南唐王朝的全盛和日趋衰败以及最后的覆灭,这些国家命运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
亡国之思是李煜词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他在不断地颂扬和挽歌南唐,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园的眷恋,展示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感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以李煜词为例,探讨亡国之思在词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
一、意境营造李煜在描绘亡国之痛时,往往采取了悲壮、凄凉的意境来营造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比如《长恨歌》中写道:“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如果只是几句话,毫不妨碍。
但细细品味,孤灯神伤,长夜人寂,无奈思量,不禁让人心生感慨,深深地沉浸其中。
二、用典贴近实际李煜在表达亡国之思时,经常采用一些典故和史实来贴近实际,突出国破家亡的悲惨和荒芜,如《虞美人》中写道:“浓妆淡抹总相宜,翻来覆去为谁悲。
黄笺瘦搭凤楼西,为问秋风何时来。
这首词中为了表现亡国之痛,词人采用了虞美人这个典故,展示了一个文化沉淀的时代。
三、表现人物心理在描述亡国之思时,词人常常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思考,如《虞美人》中写道:“浓妆淡抹总相宜,翻来覆去为谁悲。
玉楼天半起笙箫,半是流年醉梦中。
”这首词中,玉楼女子沉浸在美丽的场景中却依然无法摆脱亡国之痛,形象地展现了人物心理的矛盾和挣扎。
四、手法运用在表现亡国之思时,词人常常采取大气磅礴、雄浑深沉的词句,让人体会到强烈的豪迈和悲壮。
如《南歌子词》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一句表现了词人嫉恶如仇的情感,不向权贵低头的坚定立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大义凛然之感,形象而深刻。
综上所述,李煜在表现亡国之思时,通过意境营造、用典贴近实际、表现人物心理和运用各种手法,充分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充满情感的词作。
尽管李煜所生活的时代主题时代已过去,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乡的眷恋,始终为我们所铭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定稿)题目:论李煜词的艺术风格指导教师:_ 房锐________ 准考证号:___ 030401100067___考生姓名:_ 范永江________ __自贡_ 市__ 大安__ 区工作单位:__自贡市大安区回龙中学写作时间:____ 2008年2月__论李煜词的艺术风格内容摘要:南唐后主李煜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虽然留下的词作数量不多,但一千余年来却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
作为人君的李煜和作为词人的李煜,其帝王生涯的得失成败和艺术生命的历程也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
李煜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后期由于生活的巨变,其词凄凉悲壮,意境深远,语句清丽,音韵和谐,充满着对人生的忧患及对国破家亡的深沉忏悔与痛悼。
李煜词最终摆脱了《花间集》的浮艳,成为五代词的集大成者,被奉为宋词的开山祖师。
关键词:风格白描主观抒情语言清丽情感浓烈正文李煜(937—978年),五代词人,南唐国君。
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
李煜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虽然留下的词作数量不多,但一千余年来却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
清沈谦《填词杂说》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近人钱基博则进一步论述道:“南唐诸主多善为词,而后主尤工。
词之有后主,犹诗之有杜,文之有韩;宋初词家,靡不祖述。
五代文学之馨烈所扇,有开必先者,莫如词;而后主则词之宗也。
”〔1〕现根据史料将李煜的生平分为四个时期。
就他不同时期词作的艺术风格,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从公元937年到公元956年,是他生活的第一个时期。
这时期,李煜生活于皇宫内苑之中,过的是“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子夜歌》)的欢宴游乐生活。
这时的词多写宫廷豪华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风格上以花艳[注释]〔1〕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P448—449温馨为主,虽然已显示出一定的艺术才能,但题材狭窄、内容空虚,风格绮丽柔靡。
如写宫中春夜歌舞宴游之乐的《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和写宫中歌舞的《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十足地放纵性情,耽于声色。
这些作品,声色豪奢,格调较低。
但描写较细致生动,画面鲜明突出。
尤其是善于截取典型的生活片段,抓取典型生活细节,巧妙的把场面的渲染与具体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
又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刻画得生动逼真,维妙维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在前一类表现豪奢艳丽生活的词中,重在对人物外在的形体、动作的描写;在后一类表现艳情生活的词中重在对人物内在的情感、心态的刻画。
而对人物心态的刻画又常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情态的描写来实现的。
正如詹安泰先生所说的,这类词作“是冲破了抒情小词的界域而兼有戏剧,小说的情节和趣味了。
”〔2〕除此而外,在这一时期,李煜还有一些表现相思情怨的作品。
这类词作,主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典型神态的刻画,很细腻的把人物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如《采桑子》(庭前春逐红英尽)。
李煜这一时期的词作,题材均取自日常生活,内容香艳,充满脂粉气息。
但这些都是他真切生活的体验,其言情写景又总是“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所以,“读之者但觉其沈挚动人”,“精力弥满”〔3〕却不觉其淫、鄙。
由于李煜初涉人世,内心无物,使他此时的词作多局限于对客观物象的描画和记叙,虽说也有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但终究未能向人的精神世界作深层次的开掘。
总之,由于李煜当时特殊的地位和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以豪奢香艳为美的审美情趣,使得他这时的词作还呈现出一种富贵之态,华丽之彩。
尽管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具有不少特色,但总体上还没跳出“花间”樊篱。
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注释]〔2〕詹安泰《李煜和他的词》,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P224 〔3〕滕咸惠《人间词话新注》,济南,齐鲁书社 1981年版。
P103情调都与当时香艳而柔靡的词坛世风是一脉相承的。
但较之花间词,他的词多流动清晰。
他常以描述对象的心理活动、感情起伏为主线,把视觉意象贯穿在情绪主线之中,意象与意蕴结合得十分自然,这些特点为日后的突破埋下了伏笔。
二从公元957年到公元961年,是他生活的第二个时期。
这时期后周国力渐趋强盛,南唐国势岌岌可危。
有着诗人一样敏感情思的李煜,面对咄咄逼人的政治局势,时常感到苦闷不已。
如《新谢恩》:“冉冉秋光留不住,滴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茉萸香坠,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嗈嗈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此词表面上是一首悲秋之作,实际上却是诗人内心情怀的表露。
“愁恨年年长相似”,愁什么呢?“冉冉秋光留不住”。
正是危机即将来临且不可抗拒的预感的一种隐曲表露,末句“愁恨年年长相似”表明这种不祥的氛围一直笼罩在他心头。
又如《新谢恩》:“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还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鬓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这首词描写得精工细致,人物形象塑造也非常生动。
词中人物的庸懒之态,凄苦之情可以说是揉合了李煜自已的愁怀。
写的虽是艳情题材,但流荡于中的已不再是那种轻薄之气,而是对人生的感慨,这是他在此之前的词作中所不具有的。
日益严峻的家国之忧终于使李煜的词作渐渐变得情深味厚了,而且由于感怀渐多,使他在创作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由前一时期的重客观对象的描写开始转向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了。
总之,此时李煜因初识人世复杂,愁苦渐多,生活情趣改变了,象前一时期那种放纵任性的轻薄之作已经没有了,尽管仍有一些相思别怨的“艳体”词作,但大多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寄托,词中主观情绪越来越浓,情感更加厚重。
在遣辞造语上,前一时期那种华辞艳句少了,代之而起的是“愁”、“恨”、“泪”、“空”、“穷”、“困”等字眼,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伤感的情调。
三公元961年,李煜被推上了人生中最高的政治舞台。
此时南唐政权已是日薄西山,风雨飘摇,亡国之感沉重的压在他的心头。
“屋漏偏遭连夜雨”,正在这凄风苦雨之时,又传来妻亡子夭的噩耗,真是“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消心里恨,又失掌中身……”(李煜《悼亡妻夭子五言诗》),失妻丧子,把他从温柔沉醉的大国,拖到悲哀凄惨的境域里来,他再也感觉不到人世间的美好存在,失落和惆怅始终填塞于胸。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之中,深沉悲切,催人泪下。
《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生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词人即景生情,将眼前景、心中恨,并在一处,无一字一句雕琢,纯是自然的流露。
尤其是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比喻浅显生动,给人以离恨无穷,有增无已的感觉,意味特别深长。
春去秋来,愁怨郁结于胸,无法排遣,更无从诉说,只有他独自品尝。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在万籁俱寂的月夜,面对着萧瑟清凉的秋色,千愁万虑奔袭心头,国家的不幸,命运之多舛,此种离愁别恨远非思亲念家可比。
所以词人只觉得愁苦,却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凄惋欲绝。
宋黄升《花庵词选》称:“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的确如此。
北宋对南唐步步紧逼,李煜忧思忡忡,束手无策。
如《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这首词表达的是国之将亡的愁思。
国破家亡只在旦夕,昔日与自已结伴欢歌饮宴的风物,不久就要更姓易主了。
抚今思昔,实是苦不堪言。
结尾一句言愁思之深不堪承受,形象突出而鲜明。
这一时期,李煜误作人主,外强欺凌,妻丧子亡,屡伤其怀,千忧万愁,盘结于胸,终使那些表达儿女之情的香艳之作在他的笔下彻底消失了,所有的都是国家危亡、家庭不幸给他带来的忧愁之作。
尽管格调还较为软弱,且多伤感成分,但这已不是“花间”的艳科樊篱所能牢笼的了。
他开始把眼界从生活的小圈子扩展到大自然。
他的词作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首先,那些娇花新月,秋衰春长的自然现象,往往成为触发他郁苦情怀的导火索,如“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使得他“凭栏半日独无言”;“昨夜风兼雨,簾帏飒飒秋声”使得他“起坐不能平”。
其次,大量的景物被染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进入词中,成为他抒情言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几树惊秋,昼雨新愁”,“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胭脂泪,相留醉”等。
再次,词人还常常把自己无常的苦难人生结合着永恒不变的自然景物进行思考,在这种对比性的思考中产生了许多生动、形象、新颖、贴切的佳句,如“自是人生长恨永长东”“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
除此而外,这个时期由于词人愁情满怀,作品里直抒胸臆的成分增多,如“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等,情实笔沉,明朗率真,凄怆动人。
总之,李煜这时的词总是将眼前景,心中情揉合在一起,给人以情因景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感觉。
有时还因为写景、比兴的巧妙结合,更给人一种意蕴隽永、韵味深长之感,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有正比,也有反比,更有兴寄,感情浓烈而意旨隐曲,具有强烈的感发力量。
至此,词人终于使“娱宾遣兴”的“伶工之词”一变而成为“消愁遣恨”的“士大夫之词”,彻底完成了他由对客观现象的描绘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这一历史性转变。
五代的“花间”词,此时已开始步向广阔的天地,使词逐渐的具备了可以“兴怨群观”的诗的功能,这实质上就是“以诗入词”、“以词言志”的进一步发展。
故王国维先生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四公元975年腊月,北宋大军围攻金陵,李煜出降,从此过着寄人篱下的囚徒生活。
国破家亡,人事巨变,因此“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成了李煜这一时期词创作的主题。
《破阵子》写他拜别宗庙、挥泪故土时的凄怆沉痛。
《望江梅》写他对南唐故士的眷念。
《望江南》写他在梦中的欢乐和醒后的凄凉。
李煜此时的词作无一不是这种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融合体,并且感情沉着深厚,表现率真爽直,不矫揉做作,任其胸中郁勃之情,将眼中泪、心头恨一并汇聚笔端,形诸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