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视诱发电位
Cz
右眼
AVERAGING
O'z A1 O1 Oz O2
70 cm
刺激.:棋盘格 大小:视角 频率.:最大. 2 Hz 暗室
O'1-Cz O'z-Cz O'2-Cz
N145 N75
P100
100
200 ms
• 反应从视网膜到视皮层的整个视觉通路的传导 功能。这条通路的解剖结构包括:视网膜→视 神经→视交叉→视放射→视觉皮层。
• VEP在检查视交叉前视神经传导障碍时最有价 值,但VEP的异常并没有特异性,例如,肿瘤 压迫视神经、缺血改变或脱髓鞘疾病都可引起 P100波潜伏期延长。
检测方法:
常用方法为棋盘格翻转VEP
正常VEP波性辨认及正常值
波形命名:N75、P100、N145 波形辨认及正常值:由三相复合波组成 异 常 : 波 形 消 失 ; 潜 伏 期 > M + 3 SD
(117.6ms) ;波幅降低;潜伏期和波幅均异常 N145
N75
P100 12
VEP异常的临床意义:
(1)波形消失:尤其是双眼波形消失,可能出现技 术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或势力极差。若排除, 说明视觉传导通路病变。单眼波形消失,提示 病变侧视交叉前部病变。
刺激强度:主观听阈+60dB 短声(click);频率:1030c/s 刺激方式:单耳,对侧白噪音掩盖;每侧重复2次 记录电极:Cz,参考:乳突或耳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I VII
IV V III II
I
刺激
V
IV III II I
诱发电位简介

倘若I-V IPL延长,则可能提示脑干听通路受累。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简称SEP)是常见 的感觉诱发电位,是当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 何一点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引导出的电位。它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脑皮层的机 能状态
图形
一般神经科仅需了解1°方格刺激时P100的潜伏期和 波幅情况。
眼科需了解1°及15′方格刺激时P100的潜伏期和波幅 情况。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项脑干受损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 是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能 客观敏感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耳科除了根据PL、IPL、ILD的异常来判断脑干通路障 碍的情况外,还要结合纯音测听来判断听力障碍的性 质,如是感音性、神经性、还是传导性的;是蜗性的 还是蜗后性的
神经科和耳科根据需要来测定感觉阈值
引导不出BAEP,可以考虑为听神经近耳蜗段的严重 损伤;
各波消失,可考虑听神经颅内段或脑干严重病损。
好。 血肿量>30ml且<50ml时,若Ⅰ~Ⅴ IPL趋于正常,多不需手术治疗。
若呈进行性异常时,它提示对脑干有进行性受累,应及时手术治疗。 血肿量>50ml,Ⅰ~Ⅴ IPL显著延长时,一般手术治疗也难以达到理想
效果。 因此,通过测试BAEP来判断有无脑干受损及受损程度,同时与CT及临
床结合起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另外,监测BAEP可判断脑干功能恢复 程度,为评价治疗结果、判定病人预后提供信息。
家兔大脑上皮诱发电位

(1)实验对象
家兔
(2)实验器材
家免常用手术器械、咬骨钳、骨钻、止血钳、剪毛剪、银丝电极(单电极)、免固定箱、兔体手术台、石蜡油、20%氨基甲酸乙酯、竹片刀、生理盐水、棉球·棉线·生物电·隔离刺激器等;
(3)药品试剂
生理盐水、20%乌拉坦
实验步骤
1、家兔称重,麻醉: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3.3mL/kq)麻醉家兔(不宜偏深),背位固定在兔台上。
2、进行气管插管手术:将廣醉后的兔子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用剪毛剪将颈部的毛剪去,再用手术刀由颈部向后切开皮肤,用止血钳夹住切开的皮肤,放在两侧,再用止血钳向下插入肌肉,撑开肌肉3~4cm.可看到气管和两根颈总动脉·分开食管和气管,穿2条线,将2条线前后分开备用。在气管上切一个‘T '形切口,插入三通气管插管,分别在插管的上方和下方结扎固定。
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
1、麻醉剂量要适合,既要让家免麻醉也不能让家免死亡,严格按照家免重量进行麻醉剂注射;2、气管插管,注意气管叉通顺;
3·刺激家兔大脑时,注意不要将针刺入其大脑,将其损坏;
4、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动物处死并按规定处理其尸体。
实验结论
3、对家免进行开颅手术(注意家兔气管通气顺利):用剪毛剪将头顶部被毛剪去,再用手术刀由眉间至枕骨纵向切开皮肤,沿中线切开骨膜。用手术刀柄自切口处向两侧刮开骨膜,露出额骨及顶骨。用骨钻在一测的顶骨上开孔后,将咬骨钳小心伸入孔内,自孔处向四周咬骨以扩展创口。向前开颅至额骨前部,向后开至顶骨后部及人字锋之前(切勿掀动人字缝的顶骨,以免出血不止)。将温热生理盐水浸湿的薄棉片盖在裸露的大脑皮层上,防止干燥。
指导老师
实验人员
实验名称
家兔大脑上皮诱发电位
实验目的
体感诱发电位N20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体感诱发电位N20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发病初期患侧体感诱发电位N20与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变化情况的关系即N20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关系。
方法:搜集50例病程<30天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临床症状采用相应的内科基础疾病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并分别于康复治疗前监测其患侧体感诱发电位N20的潜伏期,及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评价上肢运动功能。
经治疗3周后再次用Fugl-Meyer评分量表评价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1)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Fugl-Meyer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
(2)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与治疗前后的上肢Fugl-Meyer评分均呈负相关。
结论:脑卒中早期患侧体感诱发电位N20的潜伏期越长,患者上肢功能恢复越差。
【关键词】脑卒中;体感诱发电位N20;上肢功能【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216-02据统计,在脑卒中起病开始时就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占全部患者85%[1],不管是根据统计数据还是我科临床患者观察,上肢功能的恢复均比下肢功能的恢复慢,且康复效果欠佳,特别是手功能的康复也是康复科的一个重点及难点。
上肢功能是日常生活能力能否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上肢功能的恢复又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情况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脑卒中常使相邻的感觉、运动通路受损,故有学者认为SEPs可有效评估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预后[2-3]。
Rollnik发现两周内脑卒中患者SEPs单侧或双侧缺失提示预后较差;只有12.5%的SEPs双侧缺失患者预后良好(Barthel指数≥50)[4]。
为了找出SEPs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我科特别观察了50位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N20与上肢运动功能的关系,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康复科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共50例。
事件相关电位与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诱发电位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引起的电位变化。
受刺激的部位可以是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的任何一点。
但是广义地说,用其他刺激方法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变化,也可称为诱发电位。
例如,直接刺激脊髓前根,冲动沿运动神经逆向传至脊髓前多角引起的电位变化,亦可称为诱发电位。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一般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由于皮层随时在活动着并产生自发脑电波,因此诱发电位时常出现在自发脑电波的背景之上。
在动物皮层相应的感觉区表面引起的诱发电位可分为两部分,一为主反应,另一为后发放(图10-49)。
主反应出现的潜伏期是稳定不变的,为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
后发放尾随主反应之后,为一系列正相的周期电位变化。
皮层诱发电位是用以寻找感觉投射部位的重要方法,在研究皮层功能定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10-49家兔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诱发电位上线:诱发电位记录,向下为正,向上为负下线:时间,50ms第一个向上小波为刺激桡浅神经记号,间隔10ms后即出现先正后负的主反应,再间隔100ms左右后,即相继出现正相波动的后发放诱发电位也可在人体头颅外头皮上记录到。
由于记录电极离中枢较远,颅骨的电阻很大,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极微弱;而且诱发电位夹杂在自发脑电之间,电位很难分辨。
运用电子计算机将电位变化叠加、平均起来,能够使诱发电位显示出来,这种方法记录到的电位称为平均诱发电位(averaged evoked potential)。
平均诱发电位目前已成为研究人类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疾病、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一种手段。
临床常用的有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几种。
现简述体感诱发电位的引导方法和波形;刺激电极安放在上肢正中神经经过的皮肤表面(也可放在下肢的某一部位),记录电极放在颅顶靠近中央后回的头皮表面,参考电极置于耳壳;记录到的标准波形如图10-50所示。
图中的P9波起源于正中神经的第一级神经元;P11波可能起源于脑干或颈脊髓,因为丘脑以上中枢病变时,P11不受影响,而颈脊髓病变时P11消失;P13和P14波可能由脑干内侧丘系活动所产生;N20波是一个负波,一般认为它来源于丘脑向皮层的投射或皮层感觉区,因为在丘脑病变时可使N20波消失,而N20波以前的电波成分不受影响。
肌电图-诱发电位

巨大体感诱发电位----皮层兴奋性增高
• 皮质性肌阵挛,kojevnikov持续性局灶癫痫,负性肌阵挛,常伴巨大运动诱 发电位,提示感觉运动皮质兴奋性增高
• 进行性肌阵挛癫痫
听觉诱发电位
• 给声音刺激后,头顶头皮记录到的电位 • 检查方法:click声音,强度75-85dB,或声域加60dB,刺激频率10-15Hz,
神经。以脉冲电流或电压刺激,程度以拇指或小趾肌收缩为主。 • 记录电极:盘状电极,至少3个记录点(外周、脊髓、皮层)
• 上肢 C3' C4' (Cz后2cm,左右旁开7cm处)、颈7、Erb's点(锁骨上窝中点)-N9 N13 N20
• 下肢 CZ (Cz后2cm,左右旁开2cm处)T12、PF点(腘窝)-N22 N32 P40 N55
肌收缩,是一个真正的反射。
瞬目反射 blink reflex
• 评估面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延髓、脑桥功能。三叉神经眼支眶上支传入,面 神经传出。
• 早发用
• MS、颈椎病、脑血管病、脊髓疾病等 • 是对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的补充 • 术中监测,保护运动传导束
evoked spinal potention
F波
• 神经干在超强刺激下,肌肉动作电位M波后出现的一个小的动作电位。 • 刺激神经顺向去极化产生肌肉动作电位,逆向去极化,传到脊髓前角细胞,
• 最常用,受试者注视视屏固定亮点,特别是半视野刺激时,容易视觉疲劳。
• 闪光VEP
• 精神病、婴幼儿、昏迷不能配合者 • 受视敏度影响小,能了解视网膜至枕叶通路是否完整。适用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者 • 不足:波形、潜伏期变化大
• 记录
• 记录电极:双侧O1、O2,多导时可T5、T6 • 参考电极:Fz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2) 导联2:第七颈椎棘突CV7——正中 前额FP2,记录N13电位,记录到的是下 颈髓后角与延髓交界楔束核的综合电位。
3) 导联3:对侧顶部P3——正中前额 FP2纪录N20-P25复合波,是主感觉皮质最 早的反应波。
3. 测量指标
1) 上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可由腕锁距离和欧勃电位N9潜伏期计算出。 2 ) 波 峰 间 潜 伏 期 ( IPL ) 及 左 右 侧 差 值
3. 按刺激后诱发电位出现的潜伏期长 短分短、中、长潜伏诱发电位。
4. 按纪录部分距离诱发电位神经发生 源的远近分近电场电位和远电场电位。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1.
广义的脑诱发电位分两大类,即非特异
性和特异性。
1) 非特异性:脑自发电位经各种诱发刺激 (光、声、电、感觉、过度换气等)而形成的
脑电位变化。其特点为不同刺激形成相同的脑 波变化。如视反应、觉醒反应等。
神经发生源,是神经的脑群体突触后电 位的综合。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LSEP) 基本特点:
1. 与刺激有锁时关系。潜伏期长短取决于 1) 传导通路长短 2) 神经传导速度 3) 突触延搁时间 2. 恒定的反应形式,即有固定的波形组成,他
们都有相应的神经发生源。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在50ms分析时程内,可在刺激点对侧顶部恒常 纪录到一个“w”形波群,即N20-P25-N35-P45。 其中N20-P25复合波起源于主感觉皮质S1区。
2) 特异性:因不同刺激(体感、视或听)通
过特定的神经传导道路,在脑的不同部位形成 不同的诱发电位信号。其电位波幅低(2μv) 通常被埋没于自发电位中。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2. 锁时特性:诱发电位信号的形成和刺 激有固定的时间间隔,是同步的,和叠 加次数形成正比的增大。
颅底及脑干手术中的电生理监测

颅底及脑干手术中的电生理监测颅底及脑干手术中的电生理监测主要包括肌电图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
1.肌电图监测肌电图监测可以在颅后窝和脑干手术中监测有可能损伤的面神经、三叉神经以及舌咽神经。
因为面神经监测能够改善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面神经的功能,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的预后,建议所有的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术中均应监测面神经功能。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面神经功能可以提醒外科医师,避免损伤神经,并在术中提示手术是否充分并成功改善患者的术后症状。
进行肌电图监测的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不是十分重要,但监测过程中应当避免或限制肌松药的使用。
有临床研究探讨如何在不使用肌松药的情况下避免手术中的体动,也有少量临床医师在肌电图监测中使用低剂量肌松药避免手术中的体动。
2.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用于监测混合神经传导通路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广泛地应用于神经内外科多个领域。
由于颅底及脑干解剖结构和手术操作的复杂性,手术中由于机械刺激或损伤和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引起的重要神经通路或皮质的损伤时有发生。
虽然并不完美,但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涉及颅底重要血管和脑干手术的预后。
在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或波幅变化时可以提示手术医师优化手术操作和麻醉医师通过血流动力学的调节改善缺血区域的灌注。
大多数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和挥发性麻醉药都会对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产生影响。
监测体感诱发电位时选择麻醉技术的原则包括:静脉麻醉药的影响明显较等效剂量挥发性麻醉药小;复合几种麻醉药物产生相加作用;在手术中尽量保持稳定的麻醉深度;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时,挥发性麻醉药呼气末浓度应当小于1.3MAC,复合麻醉性镇痛药时可以进一步降低到1.0MAC;皮质下(脊髓和脑干)感觉诱发电位对麻醉药的耐受能力很强,如果皮质下反应可以给手术提供足够信息,所选择的麻醉技术并不重要,皮质记录的反应可以被忽略。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用于听觉通路或其周围部位的手术,以及有可能危及整个脑干功能的颅后窝手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一、什么就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SEP指得就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得电位,它
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与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得功能。
二、方法与波形辨认
1、 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
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
波形辨认
Erb’s:N9(臂丛电位)
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
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 Erb‘s点记录到得N9起源于臂丛;
❖ 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得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
❖ C3、C4记录到得N20就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 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
刺激:踝部胫后神经
记录: Cz‘、T12
波形辨认
T12:N24
Cz‘:N33,P40,N48,P55
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
❖ Cz点得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得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
❖ 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得电位(LP)。
记录到得其她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 依据波得起源可以认为上肢得N13-N20、下肢得LP-P40就是中枢传导时间。
❖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得临床应用
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
波形消失。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与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与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脊髓空洞症常侵犯颈膨大,可见N11波幅降
低及其以后得波峰潜伏期延长,脊髓压迫症及脊髓损伤可致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
脑部病变,脑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N20及其以后得成分异常、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或波形消失。
多发性硬化,SEP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作用在于肯定临床上不
确切得病灶与发现亚临床病灶,SEP在多发性硬化中得阳性率统计为,确诊型68-96%,
拟诊型58-79%,可能型30-60%。一般说下肢得SEP阳性率高于上肢,这可能由于病
变易侵犯胸髓之故。异常表现也就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昏迷与脑死亡,昏迷时上肢SEP对预后不良得判断较BAEP准确;对脑死亡得判断上
肢SEP加BAEP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