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梳理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起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

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A、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B、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C、影响:开始改变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方式:

农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成功探索:

A、中共八大(1956年):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B、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失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时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期间):

A、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66、1967两年内工农业总产值损失1000亿元。

B、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其实质是对文革全面纠正,国民经济出现回升状态。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改革:

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广: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配套改革:1983年改设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影响: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

3、城市改革:

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提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

3、目标确立: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基本框架。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作用: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经济增长速度增快、生产力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

(1)概念: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

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总结

道路工程材料知识点考点 绪论 道路工程材料是道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的物质基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道路工程质量和服务寿命和结构形式。 路面结构由下而上有:垫层,基层,面层。 面层结构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良好的表面特性。 第一章 砂石材料是石料和集料的统称 岩石物理常数为密度和孔隙率 真实密度:指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单位真实体积的质量。 毛体积密度: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岩石矿质实体包括空隙(闭口、开口空隙)体积在内的单位毛体积的质量。 孔隙率:是指岩石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开口空隙和闭口空隙)的百分率。 吸水性:岩石吸入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 吸水性的大小用吸水率与饱和吸水率来表征。 吸水率:是岩石试样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最大的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饱和吸水率:是岩石在常温及真空抽气条件下,最大吸水质量占干燥试样质量的百分率。 岩石的抗冻性:是指在岩石能够经受反复冻结和融化而不破坏,并不严重降低岩石强度的能力。 集料:是由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组成的混合料,在沥青混合料或水泥混凝土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 沥青混合料 水泥混合料

表观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烘干集料矿质实体包括闭口空隙在内的表观单位体积的质 量。 级配:是指集料中各种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或分布情况。 压碎值:用于衡量石料在逐渐增加的荷载下抵抗压碎的能力,也是石料强度的相对指标。压碎值是对石料的标准试样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加荷,测试石料被压碎后,标准筛上筛余质量的百分 率。1000 1 ?='m m Q a (1m :试验后通过2.36mm 筛孔的细集料质量) 磨光值:是反映石料抵抗轮胎磨光作用能力的指标,是决定某种集料能否用于沥青路面抗滑磨耗层的关键指标。 冲击值:反映粗集料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由于路表集料直接承受车轮荷载的冲击作用,这一指标对道路表层用料非常重要。 磨耗值:用于评定道路路面表层所用粗集料抵抗车轮磨耗作用的能力。 级配参数: ?? ? ??分率。 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是指通过某号筛的式样通过百分率和。 筛分级筛余百分率之总分率和大于该号筛的各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百累计筛余百分率率。 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是指某号筛上的筛余质分级筛余百分率i i i A a ρ 天然砂的细度模数,系度模数越大,表示细集料越粗。 根据矿质集料级配曲线的形状,将其划分为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 在连续级配类型的集料中,由大到小且各级粒径的颗粒都有,各级颗粒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绘制出的级配曲线圆滑不间断;在间断级配集料中,缺少一级或几个粒级的颗粒,大颗粒与小颗粒之间有较大的“空档”,所做出的级配曲线是非连续的。 第二章 沥青按照形态分类:粘稠沥青、液体沥青。 沥青按照用途分类:道路沥青、建筑沥青、水工沥青、防腐沥青、其他沥青。 粗集料 >2.36mm >4.75mm 细集料 <2.36mm <4.75mm

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课教学

2012.No10 3 摘 要 通过对自然班级学生情况调查,了解学生基本组成情况,以专业课程《道路建筑材料》中矿料配合比设计为例,详细剖析该部分内容的知识点组成,提出更好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包括调整原有知识点讲解顺序,教会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有针对性地预习从而有选择地听课,开展课后的教学内容辅导和教学活动专题讲座,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专业课 教学 改革 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工作在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推动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加快学习型社会建立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面临学生生源素质不高、基础较差、教学质量下滑,社会口碑欠佳等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本文以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基础,以《道路建筑材料》中矿料配合比设计为例,探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课的教学新模式[1][2][3]。 1 学生样本调查 该调查样本为路桥专业学生,一个教学自然班,学生人数为110人,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占20%,往届高中生毕业生占10%、中专毕业生占20%、待业青年占15%、还有参加工作多年的在职人员占35%。在这些学生中,年龄跨度也比较大,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不等;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有高中起点,大专起点,中专起点,有的甚至是初中文化基础的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也呈现出多样性,有的是自觉学习,渴求知识增长,为将来继续深造做准备的,有的是为提高工作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有的干脆就是因晋级晋职需要奔文凭而来的。这些特征给教学增加了较大的复杂性和难度,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是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必须针对新形势下成教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4]。 2 教学内容介绍 对于土木专业学生,道路建筑材料是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结构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性质对结构物的使用性能、坚固性和耐久性起决定性作用,是土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专业 基础课,该门课程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业务水平。目前选用教材为高等学校应用本科规划教材《道路建筑材料》[5],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为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它关系到后续学习的两种建筑材料水凝混凝土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也是实际工程中控制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其基本的知识分布如图2所示。 在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习中,首先介绍级配理论,然后介绍级配曲线的绘制范围,最后讲解级配设计方法,这样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讲解顺序是符合一般认知规律的,但对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看,完全能听懂并掌握的学生大概占到20%,基本能掌握的学生比例为40%,只能掌握少 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课教学探讨 刘燕燕 管 弦 彭 莹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部分知识的学生占到30%,有大概10%的学生完全不能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就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先介绍级配理论,而级配理论中涉及到将级配曲线模型化为数学中抛物线的基本公式,然后推导出集料粒径,集料最大粒径与通过率之间的关系,这对于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思维停顿在这个知识点上。接下来的级配曲线范围绘制又涉及到对数坐标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常数坐标的换算,横坐标长度,坐标间距系数,以及距最小粒径的位置等,这又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而以上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的工程生产实践中直接用到很少。课程讲授到此,很多学生已经有些云里雾里了,而接下来的配合比设计的方法恰好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也是生产实践中学生应用最广泛的知识点,很多学生还在纠结于前面的内容,思维还没有转变过来,导致这部分知识也掌握得不好,实质上这部分内容与前面的关联度并不大,因此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和删减教学内容。 3 教学方式探索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可作以下教学方式的探讨: (1)改变教学内容顺序:根据教学内容,首先从学生容易理解且较为直观的工程实际入手,介绍常见的矿料级配类型,并列举出在水凝混凝土与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以及由于级配不合理混合料产生的一系列质量通病,顺利成章地提出合理的级配设计方法。在设计方法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放慢节奏,将设计方法步骤化,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最后在结合例题巩固所学知识点,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要求90%以上的学生都必须掌握,也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当场解决他们的疑点。然后在讲解级配曲线的绘制范围,此时只需讲解清楚级配曲线采用的是半对数坐标,筛孔尺寸成倍速增长时,在坐标上的间距相等,这足够学生在实际中的运用了,这部分内容要求60%的学生能掌握,至于半对数坐标相关的参数计算,以及级配理论中的“富勒”理想级配曲线和泰波公式可以适当做一下解释,只要30%左右的学生掌握就行,满足基础较好有继续深造要求的学生。 经过这样的内容调整和删减以后,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学生的要求,首先是90%的学生能掌握重点的内容,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60%的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理论提高,30%的学生能清楚地知道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基本达到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专业水平。 (2)提前预习: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很少有提前预习课程内容的习惯,大多数是被动地听从于老师的讲解。而教师只能从大致的比例判断学生的基础和理解力,很难细化到个体,这就要求学生自己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性学习,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上课前花一点时间提前预习。首先学生为自己准确地定位,个体的学习目的以及将来的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与考核大纲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道路材料试验检测》课程标准 教育层次:专科层次、学制三年 课程代号: 课程授课学期:3 课程教学时数:68学时 学分数:3 制订人或修改执笔人:刘灿红

目录 一、课程性质、任务 (1)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三、课程结构 (2)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2) 五、课程实施建议 (3) 六、教学考核与评价 (5)

《道路材料试验检测》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任务 《道路材料试验检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课程,具有试验内容多,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强的特点。学生学习和掌握道路建筑材料的知识,可为《公路设计》、《公路施工》、《桥梁工程》、《试验检测》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从事道路及桥梁的设计、施工、监理和养护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 《道路材料试验检测》的主要任务是论述材料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论述某些材料的强度理论及其影响因素;介绍材料的检验方法,进行试验并评定其技术性能;论述材料的优缺点和可能改善的途径。本课程是通过基本内容的讲述和试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性能,能够正确地使用材料、准确地鉴定材料。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土工材料、天然砂、石料、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和沥青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及适用范围,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集料级配的基本原理和钢材及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对学生进行土、天然砂、石料、水泥、水泥混凝土及沥青、沥青混合料的常规试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一)专业能力 1、知识目标: (1)掌握各种道路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物理、化学、力学、工艺性能的基本理论; (2)熟悉材料有关技术标准的基本知识; (3)掌握复合材料的组成设计及强度理论; (4)掌握参加国家工程质量检测员考试的基本知识; (5)了解新型材料的发展方向、技术要求及其应用。 2、技能目标: (1)能操作使用一般试验仪器及设备; (2)根据试验规范要求,能正确完成道路建筑材料各项常规试验的操作、数据处理,并能写出试验报告。 (二)方法能力 1、具有正确完成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计算的能力,并能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调整; 2、具有分析和判断材料试验检测结果的能力,并能提出改善的方案和措施; 3、能根据不同的工程环境选择和使用适宜的建筑材料; 4、具有较快熟悉新型材料性质和应用的能力;

城镇道路工程全部知识点总结

城镇道路工程 一、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 1、以地位、交通功能、服务功能,四类:快支主次 2、按结构强度:①高级路面(快速路、主干路)——水泥砼路面(30年);沥青砼、沥青碎石、天然石材(15年) ②次高级路面(次干路、支路)——沥青贯入式碎(砾)石(12年);沥青表面处治(8年) 按力学特性分:①柔性路面—沥青类路面,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 ②刚性路面—水泥砼路面,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是混凝土配比依据)。 3、沥青路面结构组成与特点 ①沥青路面结构由面层、基层和路基组成;水泥路多垫层。 ②基层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面层时, 反射裂缝(基层开裂导致面层开裂;基层开裂原因:含水率(干)、温度(冻)(其他措施:土工合成材料:玻纤网和土工格栅;旧路面的改造:白+黑,黑+黑)。 4、沥青混合料组成与材料 ①沥青混合料组成:沥青、粗骨料、细骨料、矿粉 ②沥青混合料嵌挤原则:矿质颗粒之间的嵌挤力和内摩阻力为主 按密实级配原则构成:以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为主 ③按级配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合料,其结构组成通常有三种形式: 悬浮—密实结构:AC—普通沥青混合料;粘聚力c大,内摩擦角小 骨架—空隙结构:沥青碎石混合料,OGFC排水沥青混合料;粘聚力c小,内摩擦角大 骨架—密实结构: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粘聚力c大,内摩擦角大 ④沥青性能指标—粘结性:抵抗变形的能力,夏季高温、重载交通—稠度大(针入度小)的沥青;冬季寒冷地区、交通量小的道路—稠度小的沥青; 塑性:沥青抵抗开裂的能力;低温延度越大,抗开裂性能越好;冬季低温或高、低温差大的地区,应采用低温延度大的沥青; ⑤其他:热拌密集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用量不宜超过骨料含量的20%,SMA、OGFC不宜使用天然砂; ⑥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 Ⅰ、普通沥青混合料AC:适用城市次干路、辅路或人行道 Ⅱ、改性沥青混合料: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等外加剂,适用城市主干路和城镇快速路(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高耐磨、寿命长、水稳性好) Ⅲ、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适用城市主干路和城镇快速路;SMA是一种间断 Ⅳ、改性沥青SMA:适用严格分车道单向行驶的城市主干路和城镇快速路 5、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应用 ①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关键在于沥青的再生;再生沥青的流变性质大为改善; ②再生剂的技术要求:1适当的黏度2良好的流变性质3溶解分散沥青质的能力4较高的表面张力5耐热化和耐候性(表、溶、耐、流、黏) ③目前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方法采用马歇尔试验; ④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指标:空隙率、间隙率、流值、饱和度、马歇尔稳定度(空间骝宝马) ⑤再生沥青混合料检测项目:车辙试验动稳定度、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残留马歇尔稳定度(车辙、冻融、残留)二、城镇道路路基施工 路基性能:整体稳定性、变形量控制(整形) 1、城镇道路路基工程包括:路基(路床)本身及有关的土(石)方、沿线的涵洞、挡土墙、路肩、边坡、排水管线等项目; 注:单5多8是涵洞 2、路基施工以机械作业为主,人工配合为辅。人工配合土方作业时,必须设专人指挥,采用流水作业或分段平行作业方式; 注:起重吊装必须设专人指挥,张拉作业(项目技术负责人指挥) 3、流程: ①准备工作:交通导行、围挡、施工方案、交底、控制桩放线测量、路基土实验 ②附属构筑物:涵洞、地下管线等构筑物可与路基(土方)同时施工,新建的地下管线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原则 ③路基施工步骤:开挖路堑、填筑路堤,整平压实路基、修整路床,修建防护工程 关于交通导行:①编写交通导行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报交通管理和道路管理部门(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②按照获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设置连续封闭围挡,严控占路时间和范围; ③设置临时交通导行标志,设置路障、隔离设施,夜间警示信号; ④严格划分5区。警告区、作业区、上下游过渡区、缓冲区、终止区; ⑤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签订安全协议书; ⑥设专职安全员,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居民居住区夜间增设照明设施; 关于安全技术交底:开工前,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应依据获准的施工方案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强调工程难点、技术要点、安全措施。 4、填土路基施工要点 ①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冻土块、盐渍土或淤泥,填土内不得含有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0mm的土块应打碎; 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不适合做路基填料。必须用时,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进行改善。 ②岩石或填石路基顶面应铺设整平层。厚度一般10-15㎝ ③坟坑、井穴,分层填实至原基面高;(先挖后填,分层填土压实)(属设计变更,程序:施工-监理-业主-设计与监理商量后) ④填方段内应事先找平,当地面陡于1:5时,修成台阶状,每层台阶宽度不宜小于1.0m,高度不宜大于30cm; 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同步检验;路基填土宽度应比设计宽度宽0.5m ⑤碾压前检查铺筑土层的宽度和厚度,合格后即可碾压,碾压“先轻后重”,最后碾压用不小于12t级的压路机; ⑥填方高度内的管涵顶面填土500mm以上才能用压路机碾压。 5、挖土路基施工要点 ①挖方段不得超挖(留人工余量,20-30cm); ②压路机不小于12t级,碾压自路两边向路中心进行,直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压路机走向:路两边向中心(低-高,外-内);超高曲线段—由内向外) ③碾压时,应视土的干湿程度采取洒水或换土、晾晒等措施;(翻浆土必须换掉) ④压路机压不到的部位:井口、雨水井口、沟槽、路边缘,对土进行改良,加石灰、水泥或二灰砂砾,小型夯压机夯实,重叠夯实面积1/4-1/3 6、质量检查与验收:①主控项目:压实度和弯沉值; ②一般项目:路基允许偏差,路床、路堤边坡,宽度、中线、高程、路拱、横坡、平整度 7、路基压实试验段目的 1预沉量值2压实机具3压实遍数4压实方式5虚铺厚度(松铺系数) 路基压实厚度≤30cm;基层压实厚度≤20cm;面层压实厚度≤10cm 8、路基下管道回填与压实 ①500mm是是否使用压路机的界限;800mm是使用压路机是否需要加固的界限。 ②土质路基压实应遵循的原则:“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低后高、先静后振、轮迹重叠”。压路机最快速度不宜超过4km/h ③土质路基路基压实主要检查各层压实度和弯沉值,分层同步检验。 9、不良土质路基的处理方法( ①软土(水):Ⅰ、特点: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压缩性高,强度低; Ⅱ、破坏形式:沉降过大引起路基开裂破坏;整体剪切、局部剪切或刺入破坏; Ⅲ、处理方法:置换土、抛石挤淤、砂垫层置换、反压护道、砂桩、粉喷桩、塑料排水板及土工织物; ②湿陷性黄土(孔隙):Ⅰ、特点: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Ⅱ、破坏形式:未受水浸泡时,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泡,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Ⅲ、处理方法:换土法、强夯法、挤密法、预浸法、化学加固法;加筋挡土墙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得到迅速推广的有效防护措施; ③膨胀土(加固):Ⅰ、特点:具有吸水膨胀性和失水收缩性 Ⅱ、破坏形式:显著的收缩特性可使路基发生变形、位移、开裂、隆起 Ⅲ、处理方法:开挖换填、灰土桩、水泥桩、堆载预压; 10、水对城镇道路路基的危害

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

1、管材选择 目前,绿地灌溉中常用的管材是镀锌管和PVC管,镀锌管的特点是刚度大,抵抗外力性能好,因此,在埋设较浅处、过路管、未开发区及外露管应优先选用镀锌管,但它的缺点是安装效率低。PVC管的优点是耐腐蚀,安装效率高,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绿地灌溉,尤其在工业废渣区、酸碱区,其耐腐蚀的优点可被充分发挥,但其刚度小,阀门立管等处不可采用。 2、立管设置 立管为安装阀门、喷头所用,定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皮管浇灌时,立管间距应在2倍皮管长度以内,一般不大于40米。采用喷灌时,立管间距不大于2倍喷头射程。值得注意的是,立管平面位置应成等边三角形布置,而非正方形位置,如此,可最大限度地缩小灌溉盲区。 3、喷头选择 尽管市场上喷头种类五花八门,但按安装形式可分为暴露式、隐蔽式和移动式三类,但无论采用何种灌溉设施,都会比浇灌节水,省时省力且效果好。 暴露式喷头大多为旋转式喷头,有的还可定向喷灌,射程一般在1 0至15米,这种喷头多为单阀控制,因此可根据需要局部浇灌。缺点是喷头、立管、阀门、阀门井外部暴露,不仅影响绿化景观,还会影响草坪修剪。 隐蔽式喷头克服了暴露式喷头的两个缺点,但出现了单阀控制管网复杂,总阀控制对水压要求高,对管径要求大的缺点。但其具有暴露式喷头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在某些绿地中,人们仍然选用隐蔽式喷头。 以上两种喷头都会因为乔灌木遮挡、绿地边角而出现灌溉盲区,因此,选用与皮管相连的移动式喷头可克服这个缺点。移动式喷灌形式有座式移动喷灌、手动式移动喷灌和微型喷灌等。移动式喷灌通常与固定式喷灌配合使用,它的缺点是新植绿地不宜采用。 4、阀门设计 1.阀门位置不可远离硬化区,否则新播种绿地灌溉后无法关闭阀门,这是绿地设计中常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其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 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让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总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得出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而且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探索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道路工程知识点

道路工程书本部分知识点 道路工程1概念:道路工程是以道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工程实体的总称。2主体:主体是路线,路基和路面 三大部分3特点:基本属性:公益性、商品性、超前性、储备性。4分类:按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专用道路。5公路是线性结构物,包括线性和结构两个组成部分,公路线性是指公路中线的空间几何形状和尺寸,平面线性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等基本要素组成;纵面线性由直线及竖曲线等基本要素组成。公路结构是承受荷载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构物,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排水系统、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及交通服务设施等。 6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1道路平面线性:指道路中投影到水平面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它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各种基本线性组成。2直线:直线是平面线性的基本要素之一。3平曲线:1)在道路平面设计中,应在两直线段交汇点,用曲线将其平 顺的连接起来,以利于汽车安全正常的通过,这段曲线称之为道路平面曲线。2)圆曲线是平曲线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3)道路平曲线是鉴别道路等级高低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4平面曲线的设计原理是确保汽车沿道路前进时,其横向与纵 向能同时处于安全正常状态。5最小长度的确定:1)按6S行程确定平面曲线最小长度;2)按离心加速度变化率确定平面线的最小长度;3)按最小偏角的要求确定平面线的最小曲线长度。6圆曲线:1)三个半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2)圆曲线四个要素:圆曲线长(L)、切线长(T)、外距(E)、校正数(J)。3)三个主点桩号直圆点、圆直点、曲中点。7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8作用:1)曲率变化缓和段,从直线向圆曲线或 从大半径圆曲线向小半径圆曲线变化;2)横向坡度变化的缓和段,直线段的路拱横坡渐变至弯道超高横坡度的过渡或圆曲线之间不同横坡度的过渡;3)加宽缓和 段,直线段的标准宽度向圆曲线部分加宽段之间的渐变;长度确定:1)以离

桥梁下部施工技术 学习指南

“桥梁下部施工技术”是一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后所确定的以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技术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开发的项目化课程,适用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学生自学。 一、课程描述 该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该门课程旨在前续课程《道路工程制图》、《测量技术》、《工程力学》、《工程岩土》、《道路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在施工技术员岗位按施工图完成实际施工、实现施工全过程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企业中发挥高技能、高素养,会学习、会团结,能吃苦、能耐劳的能力。 二、课程地位 该课程以校内外合作企业、道桥专业资源共享库、仿真实训系统及大量在建工程项目为依托,集合各种资源(图片、视频、动画、课件、虚拟、网络课程),使资源实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施工现场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及自主学习等,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先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任务实作+施工现场教学+课堂技能提升等形式专、兼职教师配合引导,实现“做”中“教、学”,学生分小组完成项目实作,教师逐渐淡化出教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学及做的主权返还。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中不断累积经验并反馈到工作实践中进行校验,从而提高学生扎实掌握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技术的能力,增强学生后续、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就业前为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合作精神、吃苦精神打下基础,真正实现了与公路建设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中桥梁下部结构施工的项目实施来构建知识点、技能点,使学生能描述桥梁常用基础构造、墩台构造和附属设施的基本构造,能严格按照施工图,应用桥梁施工技术规范完成施工准备、施工、事故处理、质量检验等工学项目,使学生获得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服务于当地行业企业技术人才需求。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提高如下职业能力: 1.能根据施工设计图进行图纸复核,工程量核算; 2.能进行施工方案拟定,施工前准备; 3.会进行施工前的桥位控制测量; 4.能有组织地完成桥梁下部结构的施工; 5.会处理桥梁下部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能对施工事故提出处理方案; 6.会填写施工中相关资料; 7.会进行桥梁下部结构质量检验及评定。 ?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初级阶段 基本特征: 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完善(从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来分析) 6.如何理解3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15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

《道路工程》知识点复习

《道路工程》知识点复习 材料科学与工程梅迎军 一、基本知识点 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设计的原则 2.高速公路行车视距 3.平面长直线的特点 4.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不设加宽的最小半径 5.高速公路和具有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 6.爬坡车道 7.完全互通式立交 8.截水沟 9.边坡稳定性验算方法及指标 10.对于边坡较高,或浸水等不良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的路堤边坡,则宜采用()形边坡。11.挡土墙稳定性保障措施 12.路堤分类及标准 13.重力式挡土墙墙身应力和偏心距验算位置 14.挡土墙基底计算应力σ< 0时,说明? 15.公路路基用土中,最好的填料为 16.理论分析表明,轮载作用于()时,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产生应力最大荷载位置?17.下列关于传力杆描述正确的是 18.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轴载换算规定 19.我国水泥土混凝土路面设计临界荷位采用 20.我国现行沥青路面设计理论 21.山岭区公路按照道路行经地区的地貌和地形特征,可分为? 22.公路行车视距标准 23.道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 24.挡土墙稳定性验算中,采用的土压力是? 25.路基的强度指标 26.路面设计弯沉值 27.标准轴载 28.在横坡很陡的山坡线上,为了路基的稳定,一般路中线要 定于坡度线的上方或下方、与坡度线重合 29.路线展线布局三种方式及适应性 30.高速公路竖曲线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是为了 30.沿溪线布线中,安排路线一般以?为主。 31.消灭了冲突点的平面交叉为? 31.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采用? 32.两相邻路段纵坡变化小时,尽可能采用 平面大半径、平面小半径、纵面大半径、纵面小半径 33.弯道超高横坡的大小与平曲线的半径关系 34.对于地形平坦地区矮路堤,一般应保证路基处于?状态 35.新建公路路基干湿类型的初步判断采用的标准是? 36.路堤沉陷破坏原因的是 37.路基边坡稳定性验算指标的是 38.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渗沟 39.路基边坡矿料防护设施 40.潮湿系数 41.位于基层和土基之间,主要功能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态的路面结构层是? 42.次高级路面材料类型

道路建筑材料知识点

<<道路建筑材料>>试题一 1.反映钢材可靠性和利用率的是屈强比 2.沥青温度敏感性用软化点指标衡量 3.沥青的塑性用延度指标衡量. 4.普通混凝土的等级强度是以具有95%保证率的28天的立方体抗 压强度代表值来确定的. 5.新拌的砂浆的和易性可由流动性和保水性两方面综合评定. 6.马歇尔实验时,将沥青试件置于60度水槽中保温. 7.生产硅酸盐水泥时加适量石膏主要起缓凝作用. 8.评定沥青混合料密实程度的是孔隙率. 9.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矿物含量最高的是C3S 10.水泥中的有害成分是:氧化镁、三氧化硫、氧化钾、氧化钠 11.常用的水泥技术要求有:细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强度及 强度等级、碱含量 12.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水泥强度、水灰比、骨料、养 护温度及湿度 13.硅酸盐水泥的特性是:凝结硬化快、早期强度高、水化热大、抗 冻性好、耐蚀性差 14.影响新拌混凝土和易性的主要因素是:水泥浆的数量、水灰比、 砂率、组成材料性质、温度和时间

15.石油沥青的大气稳定性以沥青试样在加热蒸发前后的那项指标来 衡量:蒸发损失百分百、蒸发后针入度 16.沥青三个主要成分是:油分、胶质、沥青质、 17.沥青主要(四)成分是:蜡分、胶质、沥青质、芳香分、饱和分 18.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包括: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久性、 抗滑性、施工和易性 19.钢材开始丧失对变形的抵抗能力并开始大量塑性变形时所对应的 应力称为:屈服强度 20.粘性表示沥青抵抗变形或阻滞塑性流动的能力。 21.冲击韧性是指钢材抵抗冲击荷载作用的能力。 22.聚合物的合成反应主要有两种:加成聚合反应和缩聚反应。 23.目前我国的车辙实验在规定温度条件下,实验轮以42+1次/min 的频率,沿着试件表面同一轨迹上反复行走,测试试件表面在实验轮反复作用下形成的车辙深度 24.石料吸入水分的能力称吸水性。 25.冻融劈裂实验是检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 26.粗集料应具备哪些力学性质:强度、耐磨性、抗磨耗、抗冲击 27.石灰稳定土强度的影响因素:石灰细度、土与集料、石灰稳定土 的最佳含水量、养生条件和龄期 28.硅酸盐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哪些:细度、标准稠度、凝结 时间、体积安定性、强度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六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 1、中共八大在召开之时,中国处于(C ) A、三大改造还未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B、三大改造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期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时期 D、三大改造全部完成,共产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期 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A ) A、中共“八大”召开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B ) A、开展土地革命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 D、领导“文化大革命” 4、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 5、1960年,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A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补充、发展、提高 C、巩固、充实、发展、提高 D、调整、巩固、充实、发展 6、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动乱局面的影响 D、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7、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其错误的实质是(A ) A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B、打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C、破坏国民经济正常的比例关系 D、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8、下列不属于人民公社的特点的是(A ) A、吃饭不要钱 B、公有化程度高 C、规模大 D、“一大二公” 9、下列不属于探索时期成就的是(D ) A、大庆油田建成投产,实现了石油自给 B、建立了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等 C、福建、宁夏、青海、新疆通了火车 D、我国粮食大幅增长,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10、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是在(D ) A、抗美援朝后 B、一五计划完成后 C、土地改革后 D、三大改造完成后 11、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A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12、为了战胜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D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提出“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C、协调与苏联政府的关系 D、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3、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其主要含义是( A ) A、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B、目标大,所有的产品都归公有 C、以人民公社为基本单位 D、超前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 14、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 1957年203 2.4 5.1 1960年163.5 1.85 1.55 出现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D )

路基路面工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道路主要是由路基和路面组成的。路基是在地表按照道路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路面是在路基顶面行车部分用各种坚硬材料铺设的层状结构物。 路基路面的基本要求:1、路基整体应稳定牢固2、路基上层应密实均匀3、路面结构应坚强耐久4、路面表面应平整抗滑 路基的断面型式:路堤、路堑、半填半挖路基 路堤:指基身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有一般路堤、浸水路堤、陡坡路堤、高大路堤等基本形式。路堑:全部为挖方的路基称为路堑,有全路堑、半路堑、半山洞三种型式。 半填半挖:整个横断面上既有填方又有挖方的路基 零填路基:不填不挖路基 路面结构层,分为面层、基层、垫层 面层:直接同车轮和大气相接触的结构层,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气候稳定性,耐久、防渗,表面还 应有良好的平整度和粗糙度。路面 的使用品质主要取决于面层。水泥 混凝土面层应设置纵、横向接缝, 以减小伸缩变形和翘曲变形受阻而 产生的内应力,并满足施工需要。 面层表面应具有一定横向坡度,以 利排水。 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行 车荷载竖直力的作用,并把它扩散 到垫层和土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和刚度、足够的水稳性 垫层:当路基水温状况不良和土基 湿软时,在路基和基层之间加设垫 层,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 扩散应力等作用 路基路面工程的特点:1、线性工程, 流动性大2、永久建筑,占地多3、 类型繁多,施工协作要求高4、施 工周期长5、干扰因素多6、经济 影响巨大 路路面设计的内容:勘察设计、路 基设计、路面设计、设计方案比选 路基路面建筑的内容:准备工作、 路基施工、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和 检验 第二章行车荷载分析 汽车对路基路面的重力作用,包括 自重和载重 第三章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路基路面体系的影响主 要表现为适度和温度 公路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 合性和主导型相结合为原则 一级自然区的筑路特点:I区—— 北部多年冻土区:采用保护多年冻 土的原则,宁填勿挖。采取保温措 施,以防路基热融沉陷。Ⅱ区—— 东部温润季冻区防治冻胀和翻浆, 采取隔温、排水和截断毛细水上升。 Ⅲ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主 要问题黄土的冲蚀和遇水湿陷,注 意排水。Ⅳ区——东南湿热区霉 雨、夏雨,加强排水,气温高、热 季长,注意热稳性、抗滑性和不透 水性。Ⅴ——西南潮暖区雨期较 长,土基较湿,注意保证路基整体 稳定性。Ⅵ——西北干旱区改铺沥 青路面。Ⅶ——青藏高旱区采取措 施保证路基整体稳定性。 路面表层温度周期性起伏同气温的 变化几乎完全同步,其温度较气温 高。路面结构内不同深度处的温度 随气温呈现周期性变化,起伏的幅 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峰值的 出现也随深度增加而越来越滞后。 影响路面结构内温度状况的因素分 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主要为气候条件,气温和太阳辐射 是决定路面温度状况的两项最重要 的因素内部因素:为路面结构的热 物性 路基湿度的来源和变迁:大气降水 和蒸发、地面水、地下水、温度 路基的干湿类型:以不利季节路床 表面以下80cm深度内的平均稠度 划分为干燥、中湿、潮湿、过湿四 类 第四章材料的力学特性 路基路面材料分三大类型:土和颗 粒材料、沥青类材料、水硬性材料 极限强度:指材料在静载一次作用 下达到极限状态或出现破坏时所能 承受的最大应力 路基路面结构出现的强度破坏有: 1、因剪应力过大而引起沿某一滑动 面的滑移或相对变位2、因拉应力 或弯拉应力过大而引起的断裂

2017年长安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

838《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考试内容范围 考试科目说明: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包含《材料科学基础》、《道路建筑材料》和《无机化学》3个模块,考生可任选其中1个模块进行考试。 考试内容范围: 《材料科学基础》模块 参考教材: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石徳珂,机械工业出版社 考试内容: 一、性质与要求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从材料的组织结构出发,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材料的制备方法、加工工艺以及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 考试要求:(1) 系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2) 能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释常见的工程现象。 二、试卷结构 题形为问答方式的简答题、分析计算和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及要点 1.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 内容:原子结构,原子结合键,原子排列方式,材料的稳态结构与亚稳态结构。 要点:了解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2. 材料中的晶体结构 内容:晶体学基础,典型金属晶体结构,离子晶体、共价晶体的结构。 要点:密勒(Miller)指数法;晶带;配位数、致密度;多晶型性;鲍林规则。 3、晶体缺陷 内容:点缺陷及其平衡浓度,位错的几何性质、运动性质及弹性性质,位错的增殖与位错源,实际晶体中的位错,晶体的界面理论。

要点:点缺陷类型、平衡浓度;柏氏矢量;滑移与攀移;位错线的应变能与张力;柯垂耳(Cottrell)气团;位错反应的条件;全位错与分位错;堆垛层错;界面吸附;界面润湿。 4、材料的相结构与相图 内容:材料的相结构,二元相图及其类型,铁-碳合金相图,相图的热力学基础,三元相图。 要点:固溶体和中间相的类型及其特点;影响固溶体溶解度的因素;相律、相图的建立;杠杆定律;枝晶偏析;伪共晶、不平衡共晶、离异共晶;包晶偏析;铁-碳合金相图;铁素体、渗碳体、奥氏体、珠光体、莱氏体;铁-碳合金平衡凝固分析以及组织组成物相对量、相组成物相对量的计算;热脆、冷脆、氢脆;相平衡条件;浓度三角形;共轭连线、直线法则;共轭三角形、重心法则; 5、材料的凝固 内容:材料凝固时晶核的形成,晶体的生长,固溶体合金的凝固,共晶合金的凝固,凝固理论应用。 要点:凝固的热力学条件;过冷度,形核,临界核心,形核率;非均匀形核;熔化熵、温度梯度与晶体生长特性间关系;固溶体合金溶质分布;成分过冷;共晶体的结构;铸锭组织特征;区域熔炼、单晶制备、定向凝固、非晶态。 6、材料中的扩散 内容:扩散现象及扩散方程,扩散微观机制,扩散驱动力,反应扩散,影响扩散因素。 要点:菲克第一定律;菲克第二定律及应用;间隙机制、空位机制;柯肯达尔效应;扩散驱动力、上坡扩散; 7、材料的变形 内容:金属的弹性变形,滑移与孪晶变形,单晶体的塑性变形,多晶体的塑性变形,纯金属的变形与强化,合金的变形与强化,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冷变形金属的恢复与再结晶。 要点:弹性模量的微观解释;位错宽度、派-纳力;滑移系;孪晶变形;施密特定律;单滑移、多滑移、交滑移;霍尔-佩奇(Hall-petch)关系;割阶、扭折;梯杆位错、L-C锁;弗兰克-瑞德源(F-R源);固溶强化;细晶强化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