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当前乡村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我国当前乡村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谈我国当前乡村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当前社会中乡村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关注,乡村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游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2010年以后,乡村游开发骤然升温。

随着现代社会中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向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很多人的梦想。

“乡村游”旅游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和迅速发展起来了。

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边远农村地区,如我的家乡莫尔道嘎国家级森林公园,“乡村游”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人们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旅游形式。

一、乡村游含义(一)乡村游:有关“乡村游”的定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分别是由杜江、舒象连和张家恩给出的其共同点是都强调乡村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生活和活动为基础的、可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

而国外较为普遍接受的则是(1990)年的定义:乡村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

(二)我认为乡村游就是农民在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一种新型旅游活动换言之,“乡村游”休闲旅游是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依托,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人们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游”休闲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

二、乡村游发展现状近几年,乡村游旅游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已成为很多城市郊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城市居民休闲的新选择。

乡村游己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

乡村游在中国的发展己有近20年的历史。

乡村游旅游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并且使村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1992年一2002年,乡村游处于发展阶段,乡村游经营形态开始多元化,比如农业观光型、科普体验型、运动休闲度假型等。

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当前人们的消费观念转变,对旅游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和需要,消费者开始通过旅游来放松紧张的生活节奏、舒缓情绪,有气氛的文化旅游形式将成为旅游活动中选择的亮点。

特别是地域特征明显、民族风情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始吸引大量游客。

长白山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级别高、数量多、有特色等优势,其开发潜力能够影响全国,可以重点开发的文化资源有:满族、朝鲜族民俗等,针对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市场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长白山旅游品牌。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对比的方法,总结出最新的文化旅游的定义、种类等基本理论知识。

而后在分析长白山旅游发展及长白山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用相关理论,对当前长白山文化旅游相关信息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理清了最近一段时间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长白山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势以及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实际分析,找出目前长白山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对策1IAbstractChangbai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researchAs the current people's consumption idea transformation, to travel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needs, consumers begin to travel to relax nervous rhythm of life, slow down, have atmosphere forms of cultural tourism will be the highlight of tourism activities of choice. Especially obvious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ethnic customs unique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began to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 Changbai mountai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cultural level is high, the quantity, the distinctive tourism resources advantage, such as i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can affect the country,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are: manchu, Korean folk custom, etc., for the booming cultural tourism market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angbai mountain tourism brand.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oretical comparison, summed up the new defini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such as species. And th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ngbai mountain changbai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of related theory,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 tourism has carried on the induction, sorting, analysis, relevant information, sorting out the recent period of time the basic situation ofchangbai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bai mountain tourism advantage and related theory to the actual analysis, find out some of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 at pres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reference.Key words:Changbai mountain,;cultural tourism;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相关理论概述 (1)(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1)(二)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 (2)(三)文化旅游的特征 (2)(四)文化旅游的种类 (3)二、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4)(一)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4)(二)长白山文化资源类别 (4)(三)长白山旅游业发展现状 (7)三、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7)(一)发展文化旅游的思路不清晰 (7)(二)与当地民族文化结合不完全 (10)(三)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开发力不够 (4)(四)从业人员素质不足 (4)四、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5)(一)理清发展文化旅游的宏观思路 (6)(二)加强与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结合 (6)(三)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6)(四)加大宣传力度 (7)(五)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 (6)结论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后记 (14)绪论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由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开始转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收入的增加、业余时间的充裕使得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随着消费理念的改变,更多的人开始不满足于普通的旅游方式,开始关注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多元性及舒适性。

文化旅游市场的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市场的调研报告

文化旅游市场的调研报告调研目的: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市场潜力和前景,为相关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建议。

一、市场概况1.1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外游客对于文化旅游的兴趣逐渐增加,带动了市场需求的提升。

预计未来几年,文化旅游市场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2 市场结构和特点文化旅游市场主要包括景区、博物馆、历史遗迹、文化节庆等多个细分领域。

其中,景区是文化旅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大部分。

同时,文化旅游市场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既能够满足游客对于文化历史的追溯需求,又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体验。

二、市场需求及动态2.1 游客需求分析通过调研发现,文化旅游市场的游客需求主要包括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和研究、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体验、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和享受。

游客们希望通过旅游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2.2 市场动态分析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动态的推动。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大了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力度。

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给文化旅游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和销售文化旅游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市场竞争和挑战3.1 竞争格局分析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格局较为复杂。

一方面,由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和投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文化旅游市场的门槛较高,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管理能力,限制了新进入者的数量。

3.2 挑战与发展趋势面对市场竞争和挑战,文化旅游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加强数字化营销和推广,拓展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四、市场发展策略4.1 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企业应注重文化旅游产品的策划和打造,推出更具特色和独特性的产品,提升游客体验,增强市场竞争力。

2024年重庆市乡村旅游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重庆市乡村旅游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重庆市乡村旅游市场分析现状一、概述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社会经济为支撑,以农民为主体,农民与外来游客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旅游形态。

重庆市作为一个多山多水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观赏自然景观。

本文将对重庆市乡村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市场情况。

二、发展现状1.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

如大足石刻、红岩村、巫山小三峡等都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这些资源的丰富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重庆市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资金支持、产业扶持、宣传推广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 游客需求增加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满足了游客对于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

因此,重庆市乡村旅游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

三、市场竞争1. 品牌建设不足重庆市乡村旅游市场中,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与其他经济发达城市相比,重庆市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方面较为薄弱,这给市场竞争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乡村旅游点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游客体验感受差异较大。

有些乡村旅游点在设施设备、服务质量等方面有待提升,这对市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

3. 缺乏差异化竞争部分乡村旅游点在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上缺乏差异化竞争,往往采用模仿和跟风的策略。

这种同质化竞争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激烈,难以形成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

四、市场前景1. 品牌建设提升重庆市应加强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通过品牌塑造,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重庆市,推动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

2. 提升服务质量重庆市乡村旅游点应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管理和提升,提供更好的游客体验。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性(一)推动民俗旅游发展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民俗旅游大多数具有投资小、风险不大、经营灵活等特点,有利于民众开发经营,有利于发展城乡周边游,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游客来到乡村欣赏自然风光,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体验农村文化,大大推动了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也把农民带上致富之路,有效地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因此,推动民俗旅游发展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增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推动民俗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游客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民俗是最好的窗口之一。

我国有56个民族,异彩纷呈的民俗旅游正是得益于地大物博、民族众多。

各民族的服饰、饮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都是民俗旅游的文化因子。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的团结,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交流是最为重要的。

各个民族原本都具有各自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众多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

民俗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强大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看出,在很多游客中,最需要了解的是文化内涵。

特别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中国的民俗文化是神秘的,这种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正是游客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要想体验到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友善智慧的象征。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推动民俗旅游发展有利于游客了解文明古国的悠久文化,也有利于游客认识和谐文明的新中国。

(三)推动民俗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在自己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传的生活文化现象。

民俗旅游则指主要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客体的旅游,从文化的角度看审美和自娱是旅游的内核。

民俗文化经济旅游发展的研究——以雷州民俗文化为例

民俗文化经济旅游发展的研究——以雷州民俗文化为例
消费 电子
技 术 交 流 C o n s u m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 Ma g a z i n e 2 0 1 3年 1 O月 下
民俗文化经济旅游发展的研究
— —
以雷州民俗文化为例
黄 小浪 ( 佛 山职业技术 学院,广 东佛 山 5 2 8 1 3 7 )
人文 资源 景观 。 “ 雷州文化 ”作为区域文化 ,与 “ 潮汕文化 、 客家 文化 、广 府文化 ”被确定为广 东的 “ 四大文 化 ”。用 雷 州 话演 唱 的民歌雷州 戏剧 , 白斩狗 、1 0 8 座 佛教 寺庙 、雷 州 大粽 、南珠 、端午 奇俗 、被 称为 “ 南方兵马俑 ”的石狗群等 , 让这座千 年古城披上神秘 的面纱 。 3 .雷 州 民俗 文化 旅游 的新发展 。 ( 1 )大 力建造 雷文化 系列 博物馆 群 。古往今 来,与雷州 有联系 的名 人很多 ,筹 建 博物 馆群 的时机 已经成 熟,但纵观 雷州市的博物 馆,少得 可 怜 ,这与建设 文化大市 还很不相称 。应 确立筹建 系列特色 博 物馆 的计划和 思路 ,建 设各式各样 的博物馆群 。 目前雷州 市 政府 筹建雷祖 祠雷文化 主题公 园,雷 州博物馆 已经建成 并于 2 0 0 9年 开馆 。 ( 2 )精心策 划雷 文化 艺术节 。精 心策 划雷 文 化 艺术节 ,宣传 雷文化 艺术成果 ,增进 雷州 百姓 的 自信心 和 自豪感 ,增 强 民众 的凝 聚力 ;有利 于破陋俗 、树 新风 :有 利 于群 众文化事 业在 民族 化的道路 上不断发展 ;有 利于新 民俗 文化和应 用性 民族文化 的发展 。 ( 3 )着力推介 雷文化 艺术精 品。一是政府 牵头 ,文化 主管部 门具体组织 实施 ,着力推 介 雷文 化艺术精品 。二是在 2 0 7国道雷州路段 、市区雷州大道 、 西湖 大道等繁 华路段伫 立雷州著名旅游 景点 的大 型摄影宣传 牌 ,引发进 入雷州 的客人视觉冲 击力 。三是 在宾馆 、饭店 、 酒楼 的厅 、房 悬挂具有 雷文化特色 的油 画、国画、版 画、书 法杰 作。四是充分发挥市区文化广场 、农村文化楼宣传作用 。 促使 雷文 化艺术精 品走 出画室 、 书斋 、 小舞台 , 方便群众欣赏 , 让市 民喜爱 。 4 . 雷 州 民俗 文化 旅游发 展 中出现 的问题 。 ( 1 )过度 开 发破 坏 民俗 旅游资源 。从某个层面 上讲 ,雷 州地 区经济水平 还须 上一个 台阶 ,当地人 民大多处 于从温饱走 向小康 的过程 之 中,这样 的经济状况 ,在 一定程度 上导致 了人们 在发展 的 R] . 1 9 9 3 . 时候 急于求成 ,不顾 资源 的可持续 发展与全 面协调,盲 目开 指 南 【 发 民俗 旅游 资源,导致 当地的 民俗 文化 资源构 架支离破碎 。 f 2 1 张 学松 . 雷 州文化的演变及研究 f R1 . 2 0 0 8 . ( 2 ) 商业化 、 庸俗 化损 害了 民俗旅游品牌 。 开发 民俗旅游资源 , 『 3 1 谢科 民 . 俗旅游开发 刍议 [ I 1 _ 经济师 , 2 0 0 5 , 0 1 .

佳木斯市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佳木斯市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佳木斯市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摘要:赫哲族的民俗风情成为近年来佳木斯市三江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新亮点,其开发策略更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新潮流——追求原生态。

佳木斯市赫哲族人民多生活在偏远小镇,具有田园风光,空气清新,这里不仅民族风情丰富,而且当地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也极为可观,周围的湿地以及江河平原使得该地区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利,因此佳木斯市赫哲族无疑成了现今三江地区的旅游热点,开发前景极为可观。

关键词:佳木斯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一、佳木斯市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1.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佳木斯市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为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为佳木斯地区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该项目是佳木斯市政府及郊区党委于2008年,为改善当地赫哲族村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民俗旅游,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共同开发建设的项目。

景区于2011年建成,目前包括入口服务、民俗展览、水域娱乐、预留发展、狩猎休闲、赫哲新村六大部分。

在旅游区内,游客可进行参观赫哲族文博馆、在水上舞台观看赫哲族歌舞表演、游览神树广场及文化长廊、参观敖其湾影视城等多种丰富的旅游活动。

2.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赫哲民族文化村坐落于佳木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境内的街津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中,为AAA级国家旅游景点。

目前景区内已建成并开放的部分包括赫哲民俗馆、伊玛堪小院、祈福广场、天鹅广场、鱼鳇广场、祭江台、寻神之路、狩猎之路等景观节点,极具地方文化特色。

3. 赫哲族博物馆佳木斯市赫哲族博物馆位于“同三”公路零公里起点标志处东侧的天然林中,博物馆圆柱形外墙上金黄色浮雕生动地再现了赫哲族迁徙、御敌、狩猎、捕鱼、信仰、艺术六个方面的场景。

该馆是我国境内唯一全面地展示和介绍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的民族博物馆。

二、佳木斯市赫哲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佳木斯市赫哲族旅游资源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一)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①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特点总结: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某些例如陕北民歌集中体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极具原发性特点;其中还可以听到“陕西十八怪”,一些手工艺制作等等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古老性也不能忘记,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现在陕西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腔调和文字;最后一个要属多样性了,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在传统表演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特点,比如说皮影艺术,不仅是表演道具也是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正月的社火也是一种靠扮演造型获胜的艺术,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一个个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例子数不胜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2期(总第464期)

1 民俗介绍民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真正把民俗作为一门学问研究的是19世纪的英国,即“folklore”,就是指民间风俗现象。在中国,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把民俗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关于民俗的源头比较复杂,在此不做具体解释。民俗的文学艺术分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物质民俗,包括农耕、畜牧、渔猎、手工业、商业等行业民俗,以及服饰、饮食、居住这些消费民俗。简要而言就是各民族在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中所形成的文化传承,是多层次结构中的基础层面。第二类是社会民俗,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生产、生活的结合和交往形成的民俗。它包含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社会结构民俗和游艺民俗,一些社会习惯等。第三种是意识民俗,这一民俗体现的是人们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和操作行为,包含了原始的信仰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等。这三种民俗是依次深化、依次递进的,第三种比第一种和第二种更加深入抽象一点。总而言之,民俗是人类的永恒性相伴物,并且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且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2 中国现存民俗介绍完民俗以后,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的民俗。中国不仅仅地域广阔,而且还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许多方面也是各有各的特色,所以说中国的民俗是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的。中国的民俗可以分为很多类,首先是饮食民俗,中国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素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可以说是世界闻名了,也有许多外国游客来吃中国菜。不仅如此,少数民族的饮食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如满族的“驴打滚”“萨其玛”;朝鲜族的冷面、打糕;蒙古族的烤全羊、奶茶;回族的盖碗茶;维吾尔族的油塔子、抓饭等。中国的茶艺民俗,酒水民俗也是令人惊叹的。然后就是中国的服饰民俗,从古代的“龙袍”“凤袍”,到近代的中山装、旗袍、以及现代的多种多样的服饰,中国的服饰发展可谓是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悠久的过程。少数民族的服饰,如满族的袍服、朝鲜族的白衣、高山族的贝珠衣、苗族的银饰等,也体现了我国的民俗之美。除此以外还有居住民俗,古代皇帝的寝宫建设从选材到设计再到完工等都是经过细细设计,认真考虑的。还会按地域文化

来分,江南水乡的居民,华南东南沿海居民的客家土楼,华北与黄河中上游居民的北京四合院、晋商宅院等。重要的还有节日民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还有少数民族特有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满族的农历新年,朝鲜族的回婚礼,白族的绕三灵,彝族的火把节等,也是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上述的几种主要的民俗之外,还有交通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游艺民俗、信仰民俗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俗风情文化,为民俗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3 民俗旅游概述中国的民俗历史悠久,生于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民俗文化对来自其他地方的旅游者来说,它的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对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民俗旅游成为了世界旅游的重要形式。那么什么是民俗旅游?喻湘存认为,民俗旅游可以理解为:它以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促进人类相互了解和认识的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围绕民俗旅游的几个特征来展开论述的。首先是以民俗为核心,民俗旅游可以是以静态或者动态的民俗文化而进行的旅游,可以是一地的风景风光,历史文化景点,户外探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但是这些活动的中心都必须是以民俗文化为中心,而贯穿于消费者的整个旅游活动之中。第二是,民俗旅游具有文化性,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不仅仅能给游客解释事物现象所涉及的文化本体相关内容,而且还能让旅游者沉浸在我国优秀的文化氛围中,享受这种文化。除此之外,民俗旅游所有的景观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以及民族特点,所以不仅仅对国内游客,对国外游客也是十分强大的吸引力。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民俗旅游则更能体现这一点,它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还可以更新创造出新的文化,进行不同文化的有益碰撞。第三是,民俗旅游具有经济性。这一点同旅游一样,旅游可以促进各方面经济的发展,对国内的货币流通和国际的经济交流都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对旅游区的居民来说,旅游可以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最后一点是民俗旅游具有参与性,一方面体现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民众的参与。这一点不做过

民俗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王 琳(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摘 要]我国已经迈进了21世纪的大门,新世纪的窗帘已经拉开,遍及全球的民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由于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酒店以及旅行社行业的不断发展,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崛起,并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不仅仅有广阔的疆域,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只要全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就必能使中国的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壮大。本文从民俗简介谈到中国民俗,相对应引出民俗旅游的概念简介,最后针对性地阐述了民俗旅游发展与经济问题。[关键词]民俗介绍;中国现存民俗;民俗旅游;民俗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6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2期(总第464期)

多解释。另一方面是指旅游者在民俗旅游中的行动参加与情感体验。许多旅游中,比如游山玩水,景点参观等旅游项目,游客只是走马观花的体验,而民俗旅游则有十分强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能体现在旅游的整个环节里。在民俗旅游中,旅游人员要注意保护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探索不同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来丰富民俗旅游。在不断地完善民俗旅游的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使我国的民俗旅游更上一层楼,更加蓬勃地发展,以民俗旅游结合其他旅游的方式发展全域旅游。4 大力开展民俗旅游要发展民俗旅游,必须要从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礼仪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民俗等方面来全面开展。首先,要充分认识民俗旅游的价值,使之在旅游活动中得以体现和提升。通过导游、旅行社、公共媒体等方面来扩大民俗旅游的影响力,做到扬名万里。其次,有必要对该地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加强对民俗旅游的科学研究。通过此步骤来对民俗旅游的资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可对其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从而起到发展民俗旅游的作用。然后又注重民俗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安排,使民俗旅游服务于国内旅游。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旅游相关工作人员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目的地的选择,线路的合理性,产品的满意度,服务质量的程度等问题,还要进行测试,专家点评等步骤,来确定该旅游线路,产品是否值得开发。这一过程对促进民俗旅游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还要加大民俗旅游的普及力度,提高全民民俗旅游意识。社会舆论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武器,正确的关于民俗的社会舆论有利于民俗旅游的发展,反之,消极的民俗社会舆论则不利于民俗旅游的发展。因此这一环节对于民俗的发展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工作人员要注意引导舆论方向以及公共的注意力,当然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旅游服务和民俗景区的设施够硬,能够对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的基础上,正确指引民俗旅游的发展,提高公共大众对民俗旅游的关注。并且引导这些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民俗旅游才能发展,才能带动一地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从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带领旅游业走向成熟、繁荣的璀璨大道。

(上接39页)渗透到地下并显示出地下水矿化的增加。12月至次年4月冻融期,冻土层不断向下深入,深层土在消融时,水质淡化,地下水矿化度不断减小。从整个试验区来看,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春灌前期4月份最小(#4为 16.75g/L ),在7月和 11月最大(# 1 为24.36 g/L)。2.3.3 地下水埋深与地下水盐度和地下水pH值的关系(1)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关系。从浅层地下水深度和盐度分布图,定性分析,因为地下水深度和盐度易受自然气候、土壤类型,灌溉水质和灌溉和排水设施的影响。导致两者性质表现无特定规律。因此,只能定性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即:当地下水埋深较大时,矿化程度较小;当地下水埋深较小时,相应的矿化程度较大。(2)地下水矿化度与pH关系。通过分析试验区的地下水盐度和pH值数据,拟合地下水盐度与pH曲线的相关性,使地下水盐度增加。对应的 pH也有增加趋势,但是他们之间的变化不大,且相关性最大的为#3.2.3.4 地下水埋深与表层土壤盐分的关系在干早区,地下水动态时常会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这些都是土壤恶化的现象,发展下去恶化面积会逐渐扩大,对当地农业持续发展不利。地下水蒸发引起的土壤盐分积累也是土壤盐分变化的重要因素。#1,#2,#3,#4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地下水深度与表层土壤盐度之间的关系,表层土壤盐分降低,土壤盐分在两年内得到改善,表明地下水位的调节是改善盐碱土壤的必要条件。同时,如果地下水位低,地下水矿化量小,土壤和地下水的盐分组成和数量动态是一致的。2.3.5 地下水与植物生长关系土壤是运输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媒介,为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必要的保障。建立“地下水—土壤盐分—植物生长”相互关系,即地下水水位和矿化度影响土壤性质(土壤含水率、土壤盐分),土壤性质的变化直接导致植物生长条件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在种植马莲区,地下水与马莲生长发现,不同植物生长指标均有提升,在不同地下水位和矿化度下植物表现不同,不同植物的适宜地下水深度也不同。确保土壤盐分控制在作物的耐盐限度内。在研究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时,当水位较浅时,很容易形成盐渍土层。当水位超过4米时,地下水不能保证植被的供水,不利于植物生长。植被生长的最佳地下水深度为2-4米。该结果与以上研究成果相似,均表明地下水位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有利于植物生长。3 结论本文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试验区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和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灌溉对地下水位的年变化影响很大。该年最深的地下水埋深大部分发生在3月中下旬,一般为1.7-2.3米;年内最小地下水位埋深多出现在6月和11月,一般为0.7-1.2 米观察期平均地下水位埋深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且年际变化存在着相似的周期性。(2)试验区地下水为弱碱性水,地下水矿化度由北向南逐渐增高,水质也趋于变差;随着灌溉季节的变化,它会定期发生变化。(3)分析浅层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规律,即地下水矿化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明显,定量性难以确定;年内随地下水矿化度增加,pH有增加趋势。(4)地下水深度应与不同植物适宜的水深相对应,马莲的地下水埋深应约为1.2米。怪柳的地下水深度应为1.3-1.5米。[参考文献][1] 边荣荣.甘肃靖远盐碱地地下水动态及水盐调控研究[D].宁夏大学,2018.[2] 窦超银,康跃虎,万书勤.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覆膜咸水滴灌水盐动态试验研究[J].土壤学报,2011(03).[3] 孙兆军.银川平原盐碱荒地改良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