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公共管理学》第二章 课堂笔记

吉大《公共管理学》第二章 课堂笔记
吉大《公共管理学》第二章 课堂笔记

吉大《公共管理学》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主体课堂笔记

本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掌握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政府,非政府组织相关知识,全球治理下的国际组织相关内容。

在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谁来管理,谁实施管理,这实际上涉及的就是公共管理的主体问题。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公共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主体管理体系。也就是说,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主体,政府以外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社会力量也都逐渐被纳入到了公共管理的主体范畴之中。它们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公共管理活动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本章将介绍作为公共管理重要主体的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我们将从它们的一般理论入手,进而分析它们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主体:呈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

1.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形成的背景

从政府一元化主体垄断管理向多元化主体合作共治的转变,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总得来看,这主要源于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危机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崛起。

(1)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危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这意味着传统公共行政中政府一元化管理模式的失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管理模式的形成是与凯恩斯主义时期全能政府的建立是分不开的。

20世纪30年代之前,在自由放任主义经济理论的主导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政府只相当于“守夜人”的角色,它的作用仅限于保护社会免受外敌侵犯;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成员的强制,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和保护公共设施。但是,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人们也发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而是存在着失灵现象。外部性、垄断、不正当竞争、宏观经济失衡、分配不公等弊端通过市场本身无法解决,从而导致了失业、贫富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市场的神话最终被1929—1933年出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所打破,这场危机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对自由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主张建立一套与不同的国家干预理论,通过增强政府干预、采取赤字财政、公共工程、福利政策、政府采购的办法来刺激需求,从而扩大有效供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遍认可。由于许多国家面临战争造成的严重困难,迫切需要依靠高度集权的政府来恢复社会经济秩序,因而普遍推行了政府干预政策。这些政策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保证了战后近30年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繁荣。但与此同时,这也将政府干预推向了极点。政府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有限政府”转变成了“全能政府”,其行政权力日益增加,管理职能也无限扩大。在公共管理领域,这种全能政府的管理也发挥着重要影响,政府几乎垄断了对所有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他的组织和个人全部被排斥在外,进而形成了政府一元化的管理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严重的经济“滞胀”,政府一元化的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政府部门效率低下、机构臃肿、政策失败、寻租和腐败、财政入不敷出等问题越发突出。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如同市场一样,政府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这使得政府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因此,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纷纷走上了改革之路。其主要措施有:缩小政府的职能范围,政府由“划桨”向“掌舵”转变,在此基础上重塑政府,改革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场改革运动很快波及全世界,引发了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总得来看,这场运动所采取的各项政府改革举措,必然会使政府体制之外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空间得到不断拓展,这无疑促进了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

(2)非政府组织的崛起

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不仅是政府下放部分公共权力和职能的过程,而且也是市场和社会积极参与

公共事务管理并努力承接相应职能的过程。因此,20世纪70年代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崛起,可以说也是促成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关键所在。

一般而言,非政府组织就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那些社会组织(如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结社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这些组织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显示出了日益扩张的趋势。总得来看,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内容和范围遍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它们也逐渐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活跃于各国的国内公共事务,乃至国际公共事务中。与政府和企业组织相比,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表现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一方面,由于非政府组织大多是社会公众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自发建立起来的,因此它们是以实现社会利益而不是而以营利为活动宗旨,从而能够有效弥补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在处理公共事务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非政府组织贴近民众,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并及时地对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做出回应,这弥补了政府组织反应迟缓、行动力不足的弊端。因此,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随着实践活动的丰富和拓展,非政府组织也成为了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奠定了公共管理的良好社会基础。

2.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主要特点

从当前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的实践来看,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导趋势。通过归纳总结,它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主体结构上,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甚至公民个人等政府体制外的力量在内。

(2)在管理方式上,公共管理多元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合作开展活动。

(3)在主体地位上,政府的核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第二节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

1.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所谓政府角色就是指政府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它“与政府的性质、地位、权力、职能、任务等紧密相关,涉及政府的权力界定、功能范围、行为方式等”。因此,政府角色实际上是对政府的内在特质和外在功能价值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对政府角色进行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行政环境和行政观念的发展变迁而不断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和修正。其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引起政府角色转变的主要依据。在公共管理的模式下,由于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格局的新变化,政府角色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和竞争关系,而是逐渐建立起了一种彼此配合、相互合作的关系。这主要体现为: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得到了拓展和加强,进而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管理的主体格局。这意味着政府在公共管理中不需要再包揽一切,应该“掌舵”而不是“划桨”,要把市场和社会能够做得更好的事情交给市场和社会,只集中力量去做市场和社会无法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上。也就是说,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应扮演“有限政府”的角色。

2.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主要职能

我们认为,可以概括为如下六个方面。

(1)调控宏观经济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通过各种必要的公共政策,如财政政策(例如预算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收支监管政策)、货币政策(例如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等)、金融政策(例如利率、汇率等)、就业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干预,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趋于基本平衡。

(2)提供公共物品

有些公共物品却只能依赖于政府来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包括:①公共性程度高的公共物品。一种公共物品的受益人或消费者人数越多,则其公共性程度越高,一种公共物品的受益人或消费者的人数越少,则其公共性

程度越低。②不宜或不应由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供应的公共物品。有许多种类的公共物品即使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能够提供,也不能由它们来供应,因为由它们来供应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③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不愿意或无力提供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程度越高,搭便车者一般来说会越多,单独收费也就越困难,市场力量越不愿意提供。④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没有能力提供和虽有能力提供但非竞争性程度高的公共物品。

(3)完善法律和制度框架

总得来看,政府必须在以下两个层面有所作为:第一,建立并逐渐完善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第二,完善法律法规防止垄断的发生,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4)治理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又称外部性或外部经济,是指经济当事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会对其他经济当事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施加的有益或有害影响的效应。外部性应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好的或积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正效应(如花圃或果园给养蜂人带来的好处);坏的或消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负效应(如化工厂有害化学物质和噪声的散布对环境所产生的消极或危害性影响)。当外部效应出现时,一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以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5)调解和再分配社会收入

总得来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一定限度内属于经济问题,会抑制一些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但如果对这一现象不加任何调解而任其长期发展,最终势必会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引发政治和社会的动荡。因此,政府有责任以公共权力的力量,通过调节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将不公平的程度限定在社会可以接受和允许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社会公平目标,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节非政府组织是公共管理的新兴主体

1.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

(1)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一般是指介于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社会组织形态。但由于语言的、习惯的或者意识形态障碍等方面的不同,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称谓,如独立部门(independent sector)、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慈善组织(charitable organization)、志愿者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免税组织(tax-exempt organization)、公民社会组织(c 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等。目前,它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包括的社会组织类型相当广泛。由于非政府组织在性质、形态、功能方面的差别,以及产生方式、运作模式、所处的法律制度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研究视角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其概念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观点。从当前来看,国际上主要存在四种比较流行的定义:①法律角度的定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非政府组织作出了相应地界定,如美国税法第501条就规定,免税组织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该组织的运作目标完全是为了从事慈善性、教育性、宗教性和科学性的事业,或者是为达到该税法明文规定的其他目的;该组织的净收入不能用于使私人受惠;该组织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不是为了影响立法,也不干预公开选举。②资金来源角度的定义。联合国的国家收入统计系统采用的就是这种定义。该系统认为非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金融组织、非金融组织、政府和家庭)的区别在于,它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③目的和功能角度的定义。即凡是为了促进“公共利益”或者“团体利益”而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组织,皆可成为非营利组织。例如,沃尔夫(Wolf)认为非政府组织具有如下五个特征:服务大众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有一个不致令任何个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具有可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④“结构-运作”角度的定义。这一定义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提出的,它着眼于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认为凡是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这些条件的组织都可以称之为非政府组织。

参见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家比较研究》,8~10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邓胜国:《非营利组织评估》,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综上所述,本教材认为所谓非政府组织,就是在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之外的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取向,组织成员志愿参与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自治性社会组织的总和。

(2)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关于非政府组织特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提出的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这五点,成为了学界公认的经典概括。对于它们的具体内涵,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一,组织性。非政府组织必须是制度化的正式组织,在组织内部要有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定的组织结构和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并能够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第二,民间性。非政府组织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上都是独立于政府组织的,它们不属于政府组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决策者不由政府官员控制的董事会领导,它们的内部成员不由政府组织决定任免,而且,它们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也不受政府组织的支配。

第三,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最终促进公共利益在更大程度上的实现。

第四,自治性。非政府组织是一种独立的自治性组织,它们按照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

第五,志愿性。非政府组织所开展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志愿为基础的,它们的成员大多是基于利他主义、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而自愿参与组织活动。

(3)非政府组织的类型

迄今为止,比较有影响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the U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简称ISIC)根据各种组织的主要经济活动将它所分列的17个门类中的教育类、卫生和社会工作类、社会和私人的其他服务活动类中的种活动视为对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②欧共体经济活动产业分类体系(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简称NACE)将非政府组织划为教育、研究和开发、医疗卫生、其他公众服务和休闲文化5类。

③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和赫尔穆特·安海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所形成的“非营利组织国际分类体系”(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简称ICNPO),将世界上的非政府组织依据都被划分到12个大类27个小类之中,其依据的主要标准包括:活动领域、活动范围、活动方式、活动对象或受益者等。第一类是文化和娱乐,包括文化与艺术、休闲、服务性俱乐部;第二类是教育与研究,包括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其他教育、研究;第三类是卫生,包括医院与康复、诊所、精神卫生与危机防范、其他保健服务;第四类是社会服务,包括社会服务、紧急情况救助、社会救济;第五类是环境,包括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第六类是发展与住房,包括经济、社会、社区发展、住房、就业与职业培训;第七类是法律与政治,包括民权促进组织、治安与法律服务,政治组织;第八类是慈善中介与志愿行为活动;第九是国际性活动;第十是宗教活动和组织;第十一类是商会、专业协会和工会;第十二类是其他非政府组织。这是当前在国际上比较权威和流行的分类方法。

随着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兴起,理论界参考国际分析体系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也进行了规范研究。从当前来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中国社团组织分类识别体系”。这种方法是针对我国政府分类中的“问题”提出来的。这个体系“将中国所有社团组织分为四大门类:即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宗教团体以及其他社团组织。”其中,人民团体是指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社团组织;社会团体是指由官办、半官办以及民间创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开展活动的互益性群众组织,具体包括产业性团体、专业性团体、推促团体、联谊团体、基金会、其他社会团体;宗教团体是指国家法律认可的宗教团体;其他团体组织是指不属于上述范围的社团组织。第二种是“民间组织分类”。这种方法针对两个不同目的。针对学术研究的目的,将我国现有各种组织分为:行业组织、慈善性机构、学术团体、政治团体、社区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公民互助组织、同人组织、非营利性咨询服务组织等共九类。

2.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优势

具体来看,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贴近民众的优势

非政府组织是民众以自愿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

公众意志和公共利益的凝聚体。

(2)行动灵活的优势

非政府组织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事务的变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并解决困扰公众的各种社会问题。对此,奥斯本和盖布勒就曾指出,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组织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在于:①更容易接近服务对象;②更灵活地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做出反应;③更适合处理高风险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兴趣、价值和信念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并且具有变动性。在这样的情形下,非政府组织往往更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

(3)敢于创新优势

非政府组织由于较少受到体制和利益等方面问题的掣肘,在公共管理改革中往往能够首开先河,对公共管理中所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创造性处理。非政府组织的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公共管理活动充满了变革性,通过变革的力量也使公共管理对公共问题和公共需求更具有适应性和回应性,这无疑有利于推动公共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4)专业性优势

针对特定问题,照顾特定对象恰恰是非政府组织的特长和优势。绝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将自己的目标定得很明确,即关注某一类社会问题或救助某一弱势群体。从而,它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目标设定标准来吸纳组织成员以组建自己的人才队伍,这使它们在解决某类特定问题时拥有着专业的技术和知识优势。

(5)广泛性优势

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所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在政府不愿或无法顾及到的地方,它们也可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3.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

总得来看,这些功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非政府组织能够为社会提供广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非政府组织能够推动社会就业和社会发展

非政府组织通过自身的努力,它们能够筹集资金来填补政府用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同时还能够创造一定比例的国民生产总值,并为社会群体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由此可见,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就业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3)非政府组织有利于激发承担责任和积极奉献的公民精神,并促进自律性社会秩序的形成

政府通过外在于社会的强制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非政府组织则不同,它依靠价值的认同和社会的自律来实现维系秩序。非政府组织的成员是自愿参与的,他们集结于某一组织中是基于对共同目标和价值理念的认可。

(4)非政府组织能够培育民主价值观,提高民主化水平

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结社、相互交往,在工作中相互信任和合作,并用平等的方式处理矛盾以及其它各种问题,这往往有利于形成民主的生活方式,培育出民主的意识和价值观,进而为政治民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5)非政府组织能够制约政府的公共权力

非政府组织以其组织化的优势将分散的公众力量联合了起来,从而为社会监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有利于政府增加责任感和透明度,保证公共权力的公共性的实现,进而有利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第四节全球治理下的国际组织是公共管理的辅助主体

1.国际组织概念、特征与分类

(1)国际组织的概念

关于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以及相关学派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综合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本教材将国际组织作如下界定:由多国成员组成、活跃于世界舞台上、具有独立地位、以解决公共问题和处理公共事务为目标导向的国家间组织实体。

(2)国际组织的特征

一般而言,国际组织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跨国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主体构成上来看,国际组织是由多国成员组成的,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团体和个人等构成;从活动领域和作用范围来看,国际组织主要活跃于世界舞台;从目标导向来看,国际组织要解决和处理的是每个国家或者是多个国家共同面临的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

第二,组织性。国际组织一般都具有永久性的机构,有一套阐述目标、结构和行动方法的基本章程,有常设的办事和管理部门和机构,因此它良好的组织性也能够保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实现。

第三,独立性。国际组织是由多个国家的成员构成的,要维护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甚至是更广泛的世界利益,因此它在解决公共问题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要不受某个国家或组织的意识形态和私利等因素的影响,不代表任何政府和国家的立场。因此,国际组织一般都具有独立自主权和活动能力,这是它发挥作用的首要前提。

第四,非营利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初衷和目的是要解决和处理仅凭某个国家和组织的力量无法解决的跨国界的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其宗旨是要维护公共利益,这决定了国际组织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从而,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3)国际组织的类型

由于国际组织的多元化以及它们之间在活动宗旨、职能及运作方式上的相互重叠,一般很难对它们做出严格精确的划分。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国际组织划分为不同类型:

①按照成员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前者是以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为成员;后者通常是以民间的社会、宗教、经济等组织为成员。

②依据组织的功能来划分,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前者一般是要处理多种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职能范围比较广泛,如联合国兼有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科技文化合作,以及人权保护等多种职能;后者具有某种特定功能,仅限于某一特定的领域和范围的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最典型的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还有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

③依据组织成员的地理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组织的成员资格对一切国家开放;地域性国际组织受制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或某种共同的文化民族背景,只对特定地域、特定利益、特定背景的成员开放。

2.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

经过归纳总结,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全球性法律规则的创制者

国际社会中不存在能够凌驾于各个主权国家之上的立法机构,因此,对于国际关系的相关规范原则和条约化的制度就可以看作为国际立法形式。而这些国际法的编纂、国际公约基本上都是由国际组织来订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组织实际上扮演着全球性法律规则的创制者的角色。

(2)国际合作的促进者

促进各国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以解决共同关注的公共问题并处理全球公共事务是国际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实际上,国际组织也确实在密切各国合作交往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大多数的国际组织都可以看作是连接、沟通各个成员国的纽带和桥梁,它们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为多个成员国之间交换意见和开展合作创造便利条件。通过国际组织,各个成员国都能够平等地表明各自的立场,这有利于求同存异,进而有利于协调成员国的观点和行动。

(3)国际和平的维护者

事实表明,国际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早已成为和平解决成员国之间争端的有效工具。一般而言,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几乎都将维持世界及地区和平作为自身的行动宗旨,在此基础上还规定了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当国际冲突将要发生时,国际组织能够及时使争端当事国之间进行沟通,从而它们尽早化解敌意;当国际冲突发生后,国际组织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适时介入,以避免争端当事国之间的冲突再升级;当国际冲突结束时,国际组织还能够为双方的冲突所造成的损失进行适当的弥补,并为它们重建各项事业的提供帮助。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国际组织对于关乎和平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确实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解决机制,从而推动着全球化的健康和有序发展。因此,在全球治理中,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公共管理学作业homework答案

《公共管理学》homework(1)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公公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实行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3.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4. 公共管理监督是指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二、单项选择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 B ) 25 A.泰勒和法约尔 B.怀特和威洛比 C.威尔逊和古德诺 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公共选择理论理论对政府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B)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3.大萧条以后,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经济理论是( A ) A.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B.新自由主义取消政府干预理论 C.亚当?斯密的“小政府”理论 D.古典经济学派的限制政府干预理论 4. 最早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5.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________,在他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 C ) A.威廉?配第 B.马歇尔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

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

公共管理学的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2: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3:企业型政府:系指有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4: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5: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 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6: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及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7: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的内容构成。 8:市场失灵:简单来讲,便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1)

《公共管理学》homework(1)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指公共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最求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利,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实施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事务:指设计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的一切事务的总和。 3.公共管理人格;指公共管理者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共管理者的伦理尊严伦理品质伦理境界以及所理解与现实的社会伦理价值的总和。 4.改变航道原理:指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保持行政计划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目标的进程可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使计划的执行过程具有应变力。因此,在行政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和调整。 5.公共管理监督:指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单项选择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 B ) A.泰勒和法约尔 B.怀特和威洛比 C.威尔逊和古德诺 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公共选择理论理论对政府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B )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3.大萧条以后,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经济理论是(A ) A.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B.新自由主义取消政府干预理论 C.亚当?斯密的“小政府”理论 D.古典经济学派的限制政府干预理论 4. 新公共管理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出现了( C )。

A.政府集权的特征 B.政治行政二分法c“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D.官僚制 5.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________,在他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 C ) A.威廉?配第 B.马歇尔 C.亚当?斯密 D.洛克 6.美国公共行政学创始人伍德罗·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C ),通常被认为是进入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标志。 A.《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 B.《公共行政原理》 C.《行政之研究》 D.《行政行为》 7. 孙中山先生在借鉴国外的“三权分立”之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B)思想。 A.四权分立 B.五权分立 C.六权分立 D.议行合一 8.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有三种研究途径或三种研究范式,即公共行政途径、公共政策途径和(A )途径。 A.公共管理 B.公共组织 C.公共问题 D.公共事务 9.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通的公共管理途径,其中的一种是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被成为(B ) A. B途径 B. P途径 C. S途径 D.T途径 10.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放任时期认为国家充当的是一个(B )角色。 A.全知全能政府 B.“守夜人”和“警察” C.服务型政府 D.懒汉 11.美国管理大师麦克尔·哈默博士在工程再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D )。 A.政府失灵 B.市场转变 C.政府改革 D.政府再造 12.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的国家是( B )。

公共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 一、填空 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布坎南。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政治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经验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经济学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 二、多项选择 1、我国学者往往以(AC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 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 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AB )基础上 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 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ABC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 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 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BCD )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 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AC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 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 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 BC )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 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BD ) A 立法 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 三、解释概念 1、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2、公共管理 答: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的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3、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排他性的货物。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word 公共管理学一一名词解释 B 1.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 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2.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 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 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 4.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 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C 1.层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次的数额. 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 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在分配的过程. 4.创新型组织:认为通过持续学习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不是创意活动和 脑力激荡.创新应该成为组织流程,并能产生持续的新价值.创新应该是在每个部门进行,整个组织就像爵士乐队一样发挥即兴演奏的效果. 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 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D 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地方分权制:也称多元制和分离制.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 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3.单向沟通:是一种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反馈信息的沟 通.故亦称无反馈沟通. 4.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F 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 道进行的沟通. 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3.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 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 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5.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 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6.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7.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 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的风险. G 1.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法律所确认的各 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 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1 一、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模式得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2)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5)管理所追求得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6)公共组织得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2、简要说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得主要职能。 第一,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第二,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第三,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第四,进行收入与财产得再分配。 第五,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3、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与作用就是什么? 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就是(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作用: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得联系,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得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公益性得作用。 二、论述题 1、论述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得启示。 答: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主体机制等方面有在本质上得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得效率达到最佳得情景。这一理论对人得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就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得一切行为都可以瞧成就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得目得肯定就是

增进公共利益得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就是现在公共政策得失效;公共物品供给得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性; “寻租”及腐败。 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得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单纯依靠市场与过多依靠市场政府干预都就是行不通得,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得健康发展。 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得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就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3) 在进行经济改革得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体制改革得顺利进行。 4) 加强各项法律、法规得建设,使政府得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得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2、结合实际谈谈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得职能应如何转变。 答:所谓政府职能转换并不就是简单得加强或削减政府得干预范围或力度,而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得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方式要有重要得改变。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得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管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得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综合以上政府工作内容、重心得转移,我们可以用简单得四句话概括政府职能转化得特点,即: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例如: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得影响下,无论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就是平民百姓都以文件为依据,即所谓得红头文件。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条件下,就显现出不稳定、随意性等一系列得问题与局限性。我们过去曾经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严重对立起来,否定了市场经济对促进生产力所起得重要作用,阻碍了社会经济得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尤其在竞争充分得领域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得调节作用,积极利用这支“瞧不见得手”,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保证市场经济得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简答题: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大全题库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1(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 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1、C 2 、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2(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 2、反比 3、结构及功能 4、外部环境的、原有的状态 5、“人力资本” 6、需求和供给预测 7、政务官、事务官 8、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9、公务员制度 10、“市场”、“公共” 11、资源配置、稳定经济 12、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国家决算 二、选择题 1、C 2、A 3、ABD 4、ABCD 5、A 6、C 7、C 8、C 9、B 10、D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3(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数据,信息接收者 2、欧洲 3、知情权 4、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

5、绩效评估 6、方向标准,优化标准 7、政府自身,社会组织,公民个人 8、用户满意原则 9、道德定位 10、公正原则,效率原则,人本原则 11、公共管理主体 12、回应性,负责性 13、行政控制,立法控制 14、诉讼责任 二、选择题 1、A 2、B 3、C 4、D 5、C 6、B 7、D 8、C 9、B 10、C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4(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市场失灵 3、价值标准 4、反比 5、工作内涵 6、财政预算预决算 7、以不公开为例外 8、绩效评估 9、行政控制机制 二、选择题 1、B 2、B 3、D 4、D 5、C 6、C 7、A 8、A 9、A 10、D 《公共管理学》课程作业评讲(1) 三、简答题 (一) 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 1.本题考核知识点: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 2.解答提示: (1)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 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几点要义: 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④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公共管理学答案

公共管理学 交卷时间:2018-04-25 08:56:40 一、单选题 1. (3分)要素性资源一般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等。 A. 企业能力 B. 土地资产 C. 货币资产 D. 公共资产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A (3分)战略管理包括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 A. 监督 B. 评价 C. 审查 D. 推广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B 3. (3分)PEST分析法是从技术、政治、经济和()四个角度入手的宏观分析模型。 A. 环境 B. 创新 C. 发展 D. 社会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5. (3分)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和法律制度两大方面。 A. 文化制度 B. 技术水平 C. 物质技术 D. 政治制度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4. (3分)下列哪类产品属于具有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 A. 公园 B. 高速公路 C. 有线电视 D. 海洋资源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6. (3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环境因素、程序因素和()三方面。 A. 交易因素 B. 文化因素 C. 竞争因素 D. 道德因素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A 7. (3分)根据政策监督的层次性可以将政策监督分为逐级监督、越级监督和()。 A. 公众监督 B. 自我监督

C. 目标监督 D. 事后监督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B 8. (3分)公共池塘资源是指具有竞争性和()特点的资源。 A. 非排他性 B. 非竞争性 C. 排他性 D. 公共性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A 9. (3分)精神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状况和()状况。 A. 精神文明 B. 宗教信仰 C. 精神品质 D. 思想道德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10. (3分)公共预备编制的基本过程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三个步骤。 A. 预算计划 B. 目标制定 C. 预算分配 D. 决算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 公共管理学 作业1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客体是公共事务,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2、公共物品或服务是指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 非排他性等特性的产品。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是在公共行政学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一般来讲,政府的职能应分为两部分:政治职能和管理职能。 5、政府职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和对政府职能 的重新思考三个阶段。 6、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和 志愿性。 7、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构成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8、目前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有:环境保护、扶贫救困、社会公益等方面。其具有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的公益性特点。 9、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政府公职人员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 人员。其职业具有鲜明的特点,主

要表现在执行公共权力、服务公共社会两个方面。 10、当代公共管理者必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认知能力、管理诊断能专业资料. . 力、管理决策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四个方面。 二简答题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何区别?、1⑴目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的目的是盈利; ⑵限制因素不同,公共管理整个过程受到法律的限制,企业管理的根本原动力是追求高额利润,经济气候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法律在其活动中仅是一个外部制约因素; ⑶物质基础不同,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于税收和发行债券,其经费预算属于公共财政支出,必须公开化,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企业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投资的回报即利润,其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是自主的,不需要公开化; ⑷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公共管理人员是由专门的部门或机构相对独立地考核、评估,主要考虑其政治才干和倾向,公共管理人员有职业化、终身化的趋向,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其处理特定事务的能力被聘用; ⑸绩效评估的指标不同,评估公共管理成效的主要指标是行为的合法性、公众舆论的好坏、各种冲突的减少程度、公共项目的实施与效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及消耗程度,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绩效的主要指标是销售额、净收益率、生产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一、关键术语 1、公共管理学6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新公共服务理论76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管理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3、公共组织85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责公共责任。 4、事业单位108 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实际承担者。 5、人力资源216 人力资源(human resouce,HR)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

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人们的总和。 6、公共预算255 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等。 7、政务信息存储308 政务信息存储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继加工之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是指将加工处理后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8、公共危机管理340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9、经济手段382 经济手段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10、公共管理监督433 公共管理监督就是指种类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新公共管理(47):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近20 年来经济与合作组织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 政府失灵(失败论)(36):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的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这样一些情况。 市场失灵: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目标管理(174):主要是指对组织目标的管理。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绩效管理(161):是在设定的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 公共组织(64):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产品为基本职能。(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公共物品(270):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公平理论(152):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当员工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横向和纵向)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该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它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权变理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课本33:认为不存在一种对所有管理者都适用的一般模式,管理是因时、因人、因条件而变化的。 企业型政府(323):是与“官僚政府”相对应的。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与“官僚政府”相比,"企业型政府"是非官僚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富于活力与生气的、以人民需求(或称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政府。 国家干预主义(105):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重商主义,在当代则集中表现为凯恩斯主义) 公共选择基本理论(34):经济人假设——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简答: 1.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手段,全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新公共管理全面继承了公共选择理论的看法。与市场相比,政府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让政府去承担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在所难免。政府应该全面后撤,只做那些只能由自己做、又有能力做好的事,而把那些社会有能力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尽可能交给社会实现自我管理。 将政策职能(掌舵)和管理职能(划桨)分开,政府应该完全由自己来承担的制定公共政策或掌舵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政策评估的( B )反映的是政策的效率和效能标准。 A.稳定标准 B.事实标准 C.价值标准 D.成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B )。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政策手段?( D )。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思想政治手段 D.文化手段 我国的社会团体具有“半官半民”的特点,说的是其组织的( B )。 A.广泛性 B.双重性 C.针对性 D.中介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有( CD )。 A.公益性 B.正规性 C.专门性 D.志愿性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ABCD )方面的能力。 A.管理认知能力 B.管理诊断能力 C.管理决策能力 D.人际沟通能力 )( A 。,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论述了对政府角色理解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胡德C. D.史蒂文·科恩 )界定政府职能的主要依据是( 3 A.财政赤字商品服务质量下降 B. 市场失灵 C. D.政府干预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 C )的学科 A.公共决策 B.公共组织维护 C.公共管理活动规律

D.公共环境 ( C )是由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本质特点决定,也是其阶级性的反映。 A.目标指向性 B.权威约束性 C.功能多极性 D.利益选择性 公共政策具有( ABCD )等特征。 A.公共性 B.利益的选择性 C.权威的约束性 D.功能的多极性 本来应当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却因没有尽到职责而出现了“真空”现象,我们称其为政府职能的( A )。 A.缺位 B.越位 C.错位 D.不到位 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 ACD )。 A.政府官员 B.企业领导 C.政府公职人员 D.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员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和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B )。 A.小政府 B.全能的政府 C.间接的政府 D.恰当的政府 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有(ABCD )。 A.公共政策失效 B.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C.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寻租及腐败D. 现代公共管理是以( B )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 A.企业 B.政府 C.文化团体 D.研究机构

电大公共管理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管理的内涵: 所谓公共管理, 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1)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 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的阶段: ( 1) 限制政府干预( 2) 主张政府干预( 3) 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 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 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 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 公共政策失效 ( 2)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 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 ”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 1) 非政府性( 2) 公益性( 3) 正规性( 4) 专门性( 5) 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公共性( 2) 利益选择性( 3) 目标指向性( 4) 权威约束性 ( 5) 功能多极性( 6) 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 1) 执政党( 2) 立法机关( 3) 行政机关( 4) 利益集团( 5) 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 1) 公正原则( 2) 受益原则

2020年整理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全).doc

治理: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合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规律与过程的科学。 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共同满足公共需求、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实现良好治理的管理的活动。 公共政策:公共组织为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经过政治协调和管理过程,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公共目标的过程。 SWOT分析:在全面评估组织内外环境及其对组织影响的基础上,了解组织的优势与弱势,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 非营利组织: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强调个人奉献与成员互益等价价值观念、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或互益活动的各种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社会监督:非国家机关的监督,通常指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公民及公民团体、新闻媒体等社会行为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监督:指国家设立的专门行使行政监察职能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命令的情况,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遵纪守法的情况进行监督、监察和惩戒的活动。 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维护国际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国务院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入河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依法独立进行监督活动。 福利国家:是指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公民基本福利或社会福利的职责的国家。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得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范行为。公共服务性政府:满足这回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在政府。 电子政府:政府运用现代化技术,将政府内部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整合、重组、优化后到网络上完成,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神会公众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绩效评估:将实习工作结果与绩效目标比较,评价公共组织与公职人员的实际工作成果,从而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政府间关系: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而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产生法律后果,具有国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指公共部门为实现其组织目标,通过一定的管理机构及相关的法规、制度、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教材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政府部门:以财政拨款作为经费来源,免费或部分免费地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的单位 的总称。 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 (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过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它试图为公共管理学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增进公共利益的学问。 二、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主体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的公共部 门,包括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 门和非政府组织;公共行政的主体是行政部门,特别是政府的行政机关。 (2)追求目标不同。公共行政更关注组织 内部的执行过程,而公共管理则 将视野大大拓展到组织的外部,以追求最终的好的结果为己任,并时时强调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3)公共管理的逐渐兴起并对公共行政有取而代之之势。政府部门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它的期望和定位,公共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公共管理学有哪些学科特征? (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科技整合的学科。 它需要综合地吸收当代各门社会 科学的合理内核,来搭建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范式和分析框架。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也呈现 多样化特点。 (3)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与实践发展是相 吻合的。 (4)公共管理学从“内部取向”转向“外 部取向”。它重视战略管理、绩效 管理、责任机制和外部整合,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竞争性。 (5)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开放性 学科。 (6)公共管理学提倡案例分析法。 (7)公共管理学(作为指导政府部门活动 的理论规范前所未有地)强调管 理者个人责任和对结果负责。 3、如何理解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从其 管理对象来看,有相当多的事务 属于经济事务(如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食品和药品安全的管理、对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制定和管理等)。一方面,对管理这些事务的政府部门官员来说,具备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和精深的专业经济知识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还要承担管理国有企业的任务。(管理竞争性领域的公公企业是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特色之一。) (2)政府管理的即使是非经济事务,仍需要采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法。(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当政府部门的官员都时刻提醒自己资源是有限的、并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收益-成本分析法来权衡他所要处理的众多事情时,管理的成效将要提高的多。) (3)经济学可以首先明确事务性质而后选择恰当的制度工具,从而节省管理的成本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协调矛盾、均衡利益的基础上处理好公共事务并花费尽可能少的成本。)(4)公共管理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管理过程和方式呈现市场化取向,如何把握合适的度仍需要运用经济学知识来加以回答。 4、你是怎样理解工商管理理论和政治学理论对公共管理的基础性影响的。 (1)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科,工商管理理论和实 践必然会对公共管理学产生影响。当公共管理学在经济学途径上诞生并强调“企业型政府”理念时,工商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当然构成公共管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一) (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得最终目标为(A)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得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得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得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得本质特征为(D)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得合法性基础为(C) A、公共性与私人利益 B、效率性与私人利益 C、公共性与公共利益D、效率性与公共利益 4、有效得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得起点就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得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得标志为(A ) A、《行政学之研究》得发表B、《经济与社会》得发表 C、《行政学导论》得发表D、《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得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得直接动因为(C) A、经济得发展 B、政治得推动 C、公共部门得改革 D、私人部门得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得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得就是(A ) A、威尔逊B、韦伯C、杰弗逊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得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 D) A、会计学B、政治学C、行政学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得提出者就是(D ) A、凯恩斯B、布坎南C、韦伯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得基础为(A) A、管理B、法律C、经济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得就是(B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得基础为(C)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得那些人发布命令得权力”为基础得权力属于(A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得传统、神圣不可侵犯得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得人得地位得合法性为基础得权力属于(B) A、合理-—合法型权力B、传统型权力C、魅力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