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本以中国历史为主题的巨著。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感中国历史的壮阔和丰富多彩。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全面地回顾了中国历史的奥秘和重要事件,从上古时期一直讲述到现代。

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整个漫长的历史脉络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从不同的维度分析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的本质。

在书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例如,书中详细讲述了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各个朝代的兴衰历程,揭示了这些朝代的政权更替、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黄帝、尧舜、孔子、墨子等,通过对他们的介绍,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

在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中国历史中的共同特点。

例如,中国历史上经常会发生政权更迭的事件,这一点在书中被多次提到。

这种政权更迭常常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以及人民的苦难。

然而,不论怎样的动荡岁月,中国人民始终能够坚定不移地寻求和平、稳定与繁荣,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韧性和智慧。

此外,我还发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现象与外部因素有关。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征服可以追溯到非常早期的时期,这是因为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接触和互动导致的。

另外,一些重要的变革常常是由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引起的,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这些外部因素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也凸显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阅读《中国大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我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宏伟的史诗,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些历史的记忆和经验成为了我们前行的力量和智慧,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了中国历史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样性。

中国历史不仅包含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还融入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精髓。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读《中国大历史》有感读《中国大历史》有感财务总部马时佳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所著《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有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和印象,体会了作者贯通古今中外的视野和心境,以及作者所采用的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研究方法,有以下感想、感悟。

一、综合与归纳的方法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力图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的研究里去。

由于身在海外,授课对象是异国学子,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阅读“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我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

或许这些观点在历史课本、野史小说中早所提及,不敢确定是作者首创或独创,但这种写法确实是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态、道德意识去写史,让读者体会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等其他因素对于历史、社会、朝代更迭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的推进作用。

二、视野与胸怀的开阔本书自华夏文明起源至近代中国景象作通史串讲,宏观看去全面系统,朝代更迭、烽火硝烟、分合之势、民族聚散等展现的淋漓尽致,五千载烟云换作寥寥数语,千古风流人物化为过眼云烟,其中既有中华血脉的传承,也有脉络发展的足迹。

在畅游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感受世事无常、时事造人,一些大事件,借力于天时地利人和,顺势发生或无可避免;一些大人物,受命于危难,问鼎于乱世,有的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有的功亏一篑、遗臭万年。

在思想意识推演方面,本书将儒、法、道、墨等各家并举,涵盖佛说禅学、老庄之道、基督天主、伊斯兰等各家宗教信仰,包罗万象、交互辉映,争鸣冲撞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阅读本书既是沉淀知识、开阔眼界和心胸的体验,也是穿越今古,凝练智慧和思想的盛宴,深感受益匪浅。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精选范文欣赏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精选范文欣赏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精选范文欣赏《中国大历史》是一部由黄仁宇著作的书籍,该书讲述了中国古代各朝的发展问题,本文库整理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欣赏吧!此书为黄先生所写,之前因读过其《万历十五年》而知晓这本书。

读来略显生涩,不及万历顺口,需要再读。

今勉强将一些想法琐碎堆积在此,供后期修整。

本书有21章节,从夏写到新中国成立,跨度时间长,书中主体为作者对那时朝代兴衰的一些思考,书中重点有提数字化管理,倒可以留心。

中国有具体文字考证的第一任朝代为距今约3600年的商朝,夏以及之前的三皇五帝在文中就未提及。

中国古代史的日期只在公元前841年后才确定无误。

商朝国都在河南安阳(为主,之前频繁搬迁),为周朝(西周公元前1046到前771年)所灭后,国都改在镐京(西安西南),由周武王创立,后为周幽王时,烽火戏诸侯,为犬戎所灭,后迁都河南洛阳,成为东周(前770年到前256年)。

东周与春秋以及战国相互存在,"春秋"(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年)缘于孔子所著《春秋》(记载鲁国历史),"战国"(公园475到公元前221年)缘于西汉刘向所著《战国策》。

西周为井田制度,父为子传代替商朝的兄终弟及。

秦定都陕西咸阳,黑色为帝国色彩,实行郡县制,以实现中央集权。

黄老的书,确实不容易读。

断断续续读了2周多才读完。

读的时候,总觉得不那么通俗易懂,放下书却又觉得爱不释手。

读到最后,酣畅淋漓,痛快!痛快在于,发现历史有新的读法。

从前不爱读历史,读历史只是为了考试。

一直觉得历史枯燥、乏味、碎片、无声。

如今这本大历史,虽然标题大,却不空泛。

教材版的历史,只是把历史事件堆砌,何年何月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事。

就那么放在那,不管不顾的感觉。

内在其中的关联、因果和逻辑,全凭自己去想。

有一种:"来,米、锅、水、柴在这,要吃饭自己做。

"的态度。

全然不顾是否有做饭技能。

所以,以前读历史,是吃夹生饭,消化不良。

大历史虽然援引的史实不多,对史实也没有大篇幅的详尽陈述,但是却不断的在用现在角度去剖析已经发生过的事件。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
最近一段时间,在阅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颇有感慨,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我非常赞同黄先生的历史观,macro-history之为黄先生所创,与micro-history相对而言。

他用一个"整体感""归纳法",动辄五年,十年,甚至一个朝代地来分析历史,尤其是他的《万历十五年》。

2
关于中央集权制。

现如今的中国某些人抨击中国的制度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民主,不自由,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可是,如果你认真仔细地读读中国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制度。

中国一个"小自耕农"的集合体,按学者们所说,中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庞大的农村社会组织。

如作者在书所列,当时的中国必须实际"中央集权制",原因有:地理,气候,地缘政治因素,还有黄河,黄土地等因素。

当时的中国分裂为多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大大小小的国家有170多个,后被几个有实力的国家吞并,后被秦统一,在公元前221年。

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些早熟,但必须付出代价,如今的中国仍没有一个完善的司法制度。

3
少数民族的功劳。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当时称为"夷狄")的功劳不可埋没。

在"五胡乱华"之后,北方的鲜卑族拓跬氏异军突起,在北魏北周北齐之后,他的"均田令"很好地将分裂局面下的中国农村很好地组织起来,以利于以后统一。

一直到公元581年的杨坚建立隋朝为止,分裂200多年的中国又实现统一。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主线,展现中国文明发展脉络的巨著。

在阅读完这部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长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远古时代的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兴衰,再到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作者将中国历史串联起来,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历史的时间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明以其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让我对中国文明的独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再次,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其发展规律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通过《中国大历史》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传统的历史,它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大历史》这部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横贯五千年的中国史需要多少字写完?如果按传统写法,事无巨细,一一道来,需要至少数千万字。

若要细细研读,非十数年不可成其功。

而若用春秋笔法,微显志晦,婉而成章,所需字数虽少,却未免失之偏颇,难以窥其全貌。

所以,要用数十万字把数千年历史一一道尽,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立足宏观,抛其细节,抓其重点。

用简练之笔法,介绍最重要之事。

其二,必须找到合适的分析方法,分析历朝历代之得失。

而做到此两点者,非黄仁宇先生莫属。

我读此书,最在意的就是他所用的分析方法。

黄仁宇先生的思路,可分为两条明线: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一条暗线:儒家文化。

中国五千年之历史,之所以合少分多,战乱不休,个中原因大抵可从以上三个方面找到。

制度方面,可以用一词来形容:平衡。

从秦朝设立郡县制以来,中国政治制度之变化一直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君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平衡。

先看君臣的平衡。

中国的所有行业中,皇帝绝对是最辛苦、也最短命的工作。

秦始皇每天规定自己必须看完1 20斤的竹简文件才能休息。

朱元璋“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渊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

雍正在位期间,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

但不管这些帝王多努力,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所以,分权是必然。

但是分多分少是个问题,分多了皇帝会被架空,西汉的外戚专政,带来的就是王莽篡位,朝代灭亡。

分少了皇帝无人制约,到最后还是百姓受害。

汉武帝死后汉朝国力由盛转衰,明成祖险些踏上隋炀帝后尘,大抵都是主强臣弱带来的后果。

强干弱枝还是强枝弱干,是中国政治制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古代通讯不畅,地方需要一定的自治权。

但是权力大了,容易尾大不掉,唐朝安史之乱后数百年,一直到朱温灭唐,都饱受军阀割据之苦,无非是放权太过。

而权力小了,事事等中央决定,却又失去了反应的灵敏性,让原本容易解决的小事最终变成颠覆国家的大事。

明朝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之所以能够荼毒四方,未尝不与地方政府袖手旁观有关。

《中国大历史》心得体会

《中国大历史》心得体会

《中国大历史》心得体会我向来对中国历史总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因此,寒假看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

但是,我读起来却磕磕绊绊,困难重重,总没有一种顺畅淋漓的感觉,很多的观点论述也没有非常透彻的理解。

在名为《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的中文版自序中,作者已经坦言,关于这“大历史”的思路,起源于给外国学生讲授中国历史的实际需要。

大凡学习历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个大概、懂个基本的发展脉络,而不可能到具体的每个细节。

对于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即是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这与教科书上的简单的概述法有所不同。

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为何自然科学没有首先产生于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明朝末年产生的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是否真的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而随着1644年清军入关导致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黄仁宇作出了宏观的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从古代到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根本没有形成以数目字管理的制度。

当一个国家尚不能用数目字管理时,君主立宪不可能成为事实。

很多当时盛行的说法,关于明朝末年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之说,在之看来,绝不可能。

当时的“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学说只能是国人自我安慰的说法。

中国的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的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的大历史读后感《中国的大历史》是一部让人震撼的历史著作,它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深刻揭示了中国文明的辉煌与沧桑。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迁。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明清,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尤其是在书中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书中也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秦始皇的统一天下、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等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除此之外,书中还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传统价值观念的了解,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中国的大历史》,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发扬光大。

希望这部著作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500字,仅
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500字:
“一部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用经济学的视角看中
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演变,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这是这本
书封面写的,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被这句话给迷住了。原因之一是
上学期刚好学了一点经济学,其次就是本身就喜欢这种独特视角下的
分析,这种分析能让人的思维更加具有客观性。
寒假在家,比较冷,在被窝里过冬的时候就顺便把这本书翻来看
了,起初看序的时候,实在是太长,又有许多人为此书作序,总之,
有点儿枯燥,但是当正文开始之后,便开始觉得好看起来了。由于这
本书是小篇章的模式,每读一章,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我就简单抽
取一些章节来谈谈我的感受吧。
一、轻重之说与国家干预。这个章节讲述了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国
家干预,比如汉武帝采取了由中央上林三观铸五铢钱;在中央和地方
设立均属平准机构以进行各个地方商品的调度‘盐铁实行官营
等······国家干预的存在,使得在一定时间内,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经
济市场变得更加稳定。但随着国家干预强度的增大,负面影响则显现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观主体的发展受到制约,其自
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二是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了比较
多的问题,在层层叠叠的行政机构之间中反映得尤为突出。
正如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说的:“国家干预”在现代社会
中,是政府与政策性干预来维护社会公正和经济正常运转;但中国古
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
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是国家调
整经济运行的两种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史上都曾起过重要的作
用。我国目前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
期,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尤为显得必要。市场经济的普遍规
律告诉我们,必须把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这
一转型时期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就现阶段来说,中国的国情决定了
我们在注重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必须强化国家对公共生活
领域的干预,才能完成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总之,
国家干预是一个有效控制经济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但
是如何掌握一个度,是一个难题,应引起重视!
二、交子制度的前前后后。这个章节讲述了中国货币的历史。交
子作为中国最早的纸币,开创了一代先河,极大的方便了贸易,之后
出现的会子,会钞,大名宝钞等,都极大的节约了中国社会的商品交
易费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纸币的滥
发,纸币贬值,通货膨胀,反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今,我们国家
使用的是“不兑换的信用货币”,“不兑换的信用货币”一般是指是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
由现金和存款通货构成;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不能兑换黄金,
货币发行也不以金银做担保,因而发行数量不受金银的储备数量限制,
而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对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国家宏观调控的重
要手段;货币通过信用程序进入流通领域,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调节
流通中的货币量。这种货币由于得到国家控制,有国家信用担保,比
较稳定。总之,对比“交子危机”以及当今稳定的人民币,我们可以
明白两点:一是“交子危机”在今日仍有现实。我们必须牢记:所有
的通货膨胀都是因为货币发行量过大而造成的;二是当新的交易方式
出现时候,我们不应该只为他的便捷性等优点而兴奋,更应该考虑到
他未来可能会导致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今出现的移动支付,还有新兴
的区块链技术的货币,我们应该慎重对待!
总之,《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这本书真的挺好看的,虽
然只看了大概一半,但是看完后我不但了解了不一样的历史,更明白
了世界某种潜在的规律,懂得了用更加客观的观点看待世界。作者:
庄煊威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