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战争史研究的新视角_拓边西北_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_评介

合集下载

评《宋夏关系史》

评《宋夏关系史》

摘要:李华瑞先生的《宋夏关系史》,客观公正,结构新颖,立论科学,见解独到,该书是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关键词:西夏;宋夏关系;西夏学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史学界对历史上的党项与汉、契丹、女真、蒙古之间的民族关系研究比较深入,这方面的著作有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沈起炜《宋金战争史》、赵永春《宋金关系史》、胡昭曦和邹重华《宋(蒙)元关系史》、杜建录的《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等力作。

对两宋政权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之间关系的研究,由于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则显得比较薄弱。

令人欣慰的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李华瑞先生的《宋夏关系史》,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全书39万字,引用各种文献资料近200种。

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高屋建瓴,客观公正。

作者站在民族平等观念的高度,客观地叙述了宋夏政权之间的国家关系。

前人研究宋夏关系,具有明显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大多以汉族中心论为指导,大大贬低了西夏境内各民族对历史的贡献,例如,当时两宋朝野人士的作品对西夏等少数民族大多使用蔑视词语,莫不视之为夷狄,元朝修《宋史》、《辽史》、《金史》而未为西夏修史:当代研究宋夏关系的史家,也囿于传统观念,以宋朝为中心。

李华瑞先生从民族平等观念出发,客观地评论宋夏关系,史学涵养是相当深厚的。

例如,作者客观地评价了西夏多年征战的意义时就说:“西夏对西部的统一和北宋对南部的统一一样,是安史乱后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大趋势中,由小割据走向大割据,再由大割据走向新的一统历史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从这个角度出发,李继迁的叛宋活动在客观上顺应了统一进步的历史潮流,由此李继迁的历史作用将得到新的评价。

”把西夏历史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充分肯定了西夏立国的历史作用,与以往对李继迁的评价大不相同。

体现了作者海纳百川,客观公正的史学涵养。

其二,视野广阔,结构新颖。

该书是系学术界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全面论述了宋夏关系的各个方面。

第一章至第四章论述了宋朝的对夏政策以及两宋与西夏关系发展的历史,第五章至第九章论述了宋夏之间的战争及其原因,第十章至第十二章论述了宋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及宋夏互聘交往,对宋夏关系作了全面论述。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战争与和平的博弈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战争与和平的博弈

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战争与和平的博弈在中国历史上,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交织着战争与和平的复杂博弈,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这段历史时期的故事。

北宋与辽的关系北宋与辽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战争与和平并存。

在一段时间内,两国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争夺北方边境地区的控制权。

辽国的强大势力给北宋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宋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尽管战争时有发生,北宋也曾与辽国进行过多次和谈,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化解矛盾,维持边境的相对稳定。

这种战争与和谈的交替,展现了北宋当时外交策略的灵活性和智慧。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同样是战争与和平的交织。

西夏作为北宋的西北邻国,曾多次发动战争侵扰北宋边境,给北宋带来严重威胁。

北宋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也不得不对西夏进行抵抗。

然而,北宋与西夏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和平时期。

在一些历史时期,两国之间通过外交途径达成一定的和解,创造了一定的和平局面。

这种战争与和解的往复,展现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变化。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外交事件,战争与和平的博弈影响着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民生安危。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外交决策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在这段历史中,战争与和平并存,外交手段的灵活运用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

北宋在与辽、西夏的关系中展现出了智慧和韧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历史是一面镜子,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战争与和平的博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应该学习历史教训,坚持和平发展,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分歧,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

北宋西北堡寨

北宋西北堡寨

北宋西北堡寨李健超在北宋(公元960—1127)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它与西北边区的西夏政权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百四十多年。

在这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北宋为了防御西夏的进攻和进攻西夏,在西北地区构筑了近五百个关、城、寨、堡。

这些寨堡的分布是受当时军事形势和地理条件影响的。

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北宋与西夏间形成一条东北起自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南到今甘肃省中部,长达一千多公里,蜿蜒周折的军事分界线。

当时称为“山界”或“横山”。

包括今陕西省北部的横山山脉和陕甘两省交界的子午岭北端以及子午岭与六盘山之间的马莲河谷和清水河之间的分水岭地带1。

横山以北为广漠无垠的毛乌素沙漠,以南是陕甘黄土高原。

横山则是一条西南东北向波状起伏的黄土丘陵,高坂险要,间隔南北,有踞高临下的地形优势,再加以发源于横山南北两坡的河谷是战争行军的孔道,还有居住在横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具有强悍的战斗力2,横山山区又有较好的农牧业基础,所以横山这条军事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不仅北宋历任边防将帅都把经营横山作为对西夏作战的基地,而西夏也把横山视为生命线,常常发动全力来攻战和控制横山。

3军事分界线横山及两侧在行政区划上,除河东路外,北宋初期均属陕西路。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出于对西夏军事上的需要,分陕西沿边为泰凤路(治所今甘肃省天水市)、泾原路(治所今甘肃省平凉县)、环庆路(治所今甘肃省庆阳县)、鄜延路(治所今陕西省延安市)等四路。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又置熙河路,故又称陕西五路。

因此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常在陕西五路和西夏控制的银(陕西省横山县)夏(陕西省靖边县)宥(陕西靖边县)盐(陕西省定边县)韦(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州内进行。

西夏向北宋的出击方向是:东向河东路(治所今山西省太原市)的麟(陕西省神木县)、府(陕西省府谷县)二州;东南向鄜延路和环庆路;南下泾原路。

随着出击方向形成了六条主要军事通道:一是窟野河路,从夏州沿无定河向东至银州,再向东北直趋麟、府二州,威胁黄河东岸及河东地区;或从银州继续沿无定河南下,绕过横山山脉,迂回包围延安。

探析北宋对西夏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

探析北宋对西夏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7(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探析北宋对西夏三次战争失利的原因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名称历史学学生姓名曲东明学号0指导教师王艳副教授完成时间2007-05-08探析北宋对西夏三次战争失利的原因曲东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学号:0指导老师:王艳副教授摘要:西夏建国后与北宋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即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

这三次大战均以北宋战败而结束。

其战败的原因主要有:宋夏的对外政策不同,北宋实行“守内虚外”和重辽轻夏的政策,西夏奉行灵活的对外政策;双方军队的战斗力强弱不同,北宋军队武器质量低劣,战斗力弱,西夏军队训练有素,士气旺盛,精神面貌强于宋军;双方的军事策略不同,北宋的防守策略不当,西夏的战术正确且灵活多变;宋夏的用人策略不同,北宋用人重文轻武,领兵将领谙于军事,西夏则注重招揽人才,注意量才录用。

关键词:北宋;西夏;战争;失利原因引言北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十月,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夏,史称“西夏”。

此前,党项一直臣属于宋朝,李元昊建国后,遣使向宋朝上表呈告称帝之事,意在使宋朝承认其建国的合法性。

这一举措当然遭到宋朝的拒绝。

北宋对其实行了关闭榷场,断绝互市,削夺李元昊姓名官爵,加强边备的举措,李元昊决定以发动战争来回应宋朝。

经过两年的准备与军事试探,分别于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和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对宋发动了三大战役即: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

这三次大战均以北宋的失败而结束。

北宋拥有数量众多的军队,但却屡战屡败,而对北宋在三次大战中失败原因的分析,对研究北宋的积贫积弱和对外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多是从北宋的对外政策和军事制度方面来研究这三次大战,而很少从西夏的角度来分析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

①本文通过对北宋和西夏双方的比较研究,以求对北宋在三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

夏与宋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夏与宋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夏与宋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夏与宋之间的战和关系及其影响
夏宋和战交替,和辽密切相关,没有迎来长期的和睦。

宋初,拓跋氏与宋关系密切,其藩镇地位未被剥夺。

夏太祖继迁叛宋后,夏宋矛盾不断加剧,战争随之扩大。

联辽抗宋给北宋造成严重边患,也给西夏自身带来损失和影响,夏太宗明德时期一度与北宋修好。

1038年,党项族领袖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成为北宋在西北最大的威胁。

北宋采取强硬态度,拒绝承认,下令削夺赐予元昊的官爵及赵姓,禁止与西夏贸易往来,募人捕杀元昊。

夏宋关系变化。

宋廷对西夏实力和宋本身的腐败程度并没有做正确估计,在战争中屡吃败仗。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间,双方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损失都很大。

宋朝耗费大量军资,加速了国内的社会危机。

西夏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经济上与北宋断绝贸易后,财力不给,亦无法承受持久的战争。

结果双方订立“庆历和议”,缓和了两国关系,促进了西北各族经济、文化交流。

但西夏不愿向北宋称臣,也不愿听命于辽,使得夏宋矛盾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夏毅宗后期、夏惠宗时期,夏宋关系再度紧张。

时值王安石为相,北宋改变被动、消极的边防战略,收复被占土地。

但在宋元丰(1081)四年宋军再次打败,北宋采取“出赛进筑”抑制西夏,西夏只能求助于辽。

宋宣和元年(1119年),经辽斡旋,北宋全线停战,双方关系缓和。

夏宋和战牵扯了北宋大量精力,使宋更无力对付辽。

夏也在经济上遭受了损失。

趁着夏宋鹬蚌相争,辽渔翁得利,又从宋谋取了更多岁币和物品。

宋夏战争对北宋边塞词创作的影响

宋夏战争对北宋边塞词创作的影响

第21卷第2期 Vo1.21 No.2 鄂州大学学报 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2014年2月 

Feb.2014 

宋夏战争对北宋边塞词创作的影响 赵瑞阳,郭艳华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北宋边塞词中表现的征人渴望立功边塞与久戍边地而思乡的矛盾心态,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与关怀等主题, 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士人对边塞复杂情况和战争特点的认识,直接影响边塞词的创作。宋夏战争激 发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环境中,边塞词突破了花间词派和南唐婉约词风,将边塞生活、民 生疾苦写入词中,创造出雄壮激荡的风格,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关键词:宋夏战争;北宋;边塞词 

中圈分类号:I2o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14)02-0047-03 

北宋一朝,先后处在与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 对峙局面中,战事时有发生。但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争战是 北宋民族关系的主线。持续近百年的宋夏战争.致使少数 民族的铁马胡笳不断骚扰北宋边疆,宋代士大夫发扬了儒 家强调个体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应有的社会忧患意识, 而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在他们的诗词创作中有鲜明的体 现。目前学界对北宋边塞词的风貌已有初步的涉及。如何 尊沛教授的《论宋代边塞词》,对边塞词源流的探究、范畴 的界定,从题材内容的角度对两宋的边塞词进行开拓性的 研究;吴逢箴先生《论北宋边塞词》,从北宋边塞词的思想 内容、在诗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边塞词数量甚少的原因等 三个方面作了一些概念性的探讨;此外还有张雪飞《宋代 边塞词探析》、董继兵的《宋代边塞与边塞词创作》《略论宋 代边塞词的情感内蕴及其呈现》《宋代边塞词中“边塞”的三 维解读》《浅析宋代边塞词的人物典故》等,都涉及北宋边 塞词的文学风貌和总体特征,尚未涉及宋夏战争这一具体 历史事件的直接影响。边塞词在北宋形成是政治现实与文 学规律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宋夏战争则是其中重要的因 素。有鉴于此,本文欲对宋夏战争与豪放词风边塞词创作之 间的关系做先期的轮廓性探讨。 一、宋夏战争对北宋文士忧患精神的激发 jE宋建立之初,西北方有党项部族不断扰乱宋朝边 疆,战争时有发生。元吴于1034年(宋景事占元年)正式建立 西夏。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从元吴称帝(公元1048年) 开始,发生了“--J rl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 次规模较大的战役,都是以宋军失败而告终,史称“镇戎三 败”。之后宋夏签订庆历议和,宋求得暂时和平,但此后西夏 仍不断侵边。直到北宋灭亡才停止。面对辽和西夏经常侵扰 西北边境,晏殊有感于边事,写下了<清商怨》一词,表现了征 人、恩妇的相思之苦。镇守西北延州的范仲淹作《渔家傲》, 以其边塞生活的亲身实践。着重表现将士卫国保边的决心 和久戌怀乡的情思。他们将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精神注入 词体中,将边塞题材引入词中,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扩 宽了词的境界.表现久戍边疆征战的艰苦与思乡情怀。增强 了词的现实功能。 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加强中央集 权,防止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国家因唐五代之 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 皆人主自为之也”【I1。对内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太 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 兵权,封他们为仅有虚衔的节度使,从而根除了将领拥兵自 重乃至割据叛乱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宋王朝重用文臣,“不 但宰相需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读书人 担任。文臣由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样的措施,有力加强了 政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增强和参政热情高涨”121。 而对外则采用守内虚外的政策。并通过更戌使得兵不识将, 将不识兵的局面。这样便直接影响了边疆军队的战斗力。詹 安泰《词学论稿》中说“军权集中带来了军力的削弱,政权集 中带来了官僚机构的庞大与瘫痪。财权集中带来了统治阶 级的腐化。从而加速了北宋阶级矛盾尖锐化和加深了国防 

戍边、屯田、筑堡:宋代民兵弓手为何成为了抵挡西夏的王牌?

戍边、屯田、筑堡:宋代民兵弓手为何成为了抵挡西夏的王牌?

戍边、屯田、筑堡:宋代民兵弓手为何成为了抵挡西夏的王牌?在古代战争中,弓箭几乎是一种最为成熟的远程投射武器,这种冷兵器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古代战争史所绑定,除了少数地区外,可以说,它在各个古代国家中的普及程度近乎百分之百。

然而作为一种远程兵器,它的弊端也十分明显。

首先,羽箭的损失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是一笔令人无法忽视的战略消耗,而由于使用者需要持弓荷箭,往往也不能配备更多的近战兵器,一旦被敌军接近,往往会遭到意料之外的损失。

尤其是我国古代,中原部队与游牧部落的骑兵作战时,对手往往会在遭遇弓箭手后选择陷阵强攻,大批弓箭手因为近身战陷入混乱,无法组织齐射,往往损失惨重。

因此,弓箭虽然是一种极具威力的武器,但在大的会战中,古代部队往往只会配备三四成甚至更低比例的弓箭手作为辅助部队。

西夏铁鹞子然而在宋代的西北战场,我们却会看见一幅令人错愕的场景,在当地的军队中,数量最多的并非手持长枪重铠的步兵,也非骑马驰骋,纵横跳荡的骑兵,反而是动辄成百上千的弓手。

从一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在西北地区的军镇中,弓箭手的数量和比例占据军队总数的绝对优势,比如边防重镇原州,就有“六宅使郭志高请部内募置弓箭手五千人, 从之”的记载;秦凤路的秦州(即如今的甘肃天水)守将则“募勇士三千为南市城弓箭手”;至于曾经由范仲淹经略的河东路,更是早在庆历五年就“募人距敌界十里外占耕, 得二千余户……涅手背为弓箭手。

”这些做法表明,在宋朝与西夏边境地区,宋朝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似乎都在尽力扩充当地弓箭手的数量,甚至于一方军镇全部士兵皆为弓箭手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那么,这种违背常规军事常识的做法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呢?这些弓箭手,又真的能承担起防备党项骑兵的重任么?下面我们针对这两个问题来一一分析一下。

一、边军弓箭手的由来在讨论宋代西北一地的弓箭手时,我们首先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这些弓箭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队,而是从边地平民甚至番民中招募的民兵。

《宋夏关系史》读后感

《宋夏关系史》读后感

波澜壮阔融会贯通——《宋夏关系史》读后杨倩描写书和读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记得《旧约全书·传道书》上有句极易被圣徒忽视的话:“读很多书,劳损肌骨。

”当然,这种书决不是《爱丽丝梦游仙境》、《天龙八部》之类的消遣性读物,而是严谨的学术著作。

读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固然劳损肌骨,但当读者尚未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便从书中获得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捕捉到了作者跳跃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时,往往在感叹高山仰止的同时也有一种空前的阅读快感。

笔者忝列于史学研究者的行列,尽管专攻宋史,但由于宋史研究的特殊性以及本人见异思迁的天性,因而也对西夏史有着浓烈的兴趣,凡是西夏史或宋夏关系史的论著,只要能找到的,就没有不读的。

但平心而论,我自觉读后有强烈震撼力的这类专著却只有两本:一是吴天墀先生的《西夏史稿》,二是李华瑞先生的《宋夏关系史》。

《西夏史稿》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宋夏关系史》则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

两书的出版时间相距有18年。

我个人认为:这两部专著无疑是在这18年的两端所树立起的两座学术界标。

吴天墀先生学力精深,其《西夏史稿》自然有着筚路蓝缕之功,代表着国内西夏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而李华瑞先生的《宋夏关系史》可谓殚见洽闻,其不仅全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且能拔新领异,在目前宋夏关系史的研究领域中堪称执牛耳之作。

王曾瑜先生在为《宋夏关系史》所作的序中认为其与前人说研究成果相比,确为更上一层楼之佳作,完全是实事求是的评价。

公元10—13世纪,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再度崛起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以契丹人为主体的辽朝、以党项人为主体的西夏、以女真人为主体的金朝、以蒙古人为主体的蒙古汗国先后与两宋长期对峙,而最终以元朝军队攻灭南宋为结局,结束了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同时共存的波澜壮阔的特殊历史格局。

在这些迭相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中,辽朝、金朝、蒙古汗国都是疆域辽阔、金戈铁马足以使两宋王朝闻风丧胆的强大政权,而西夏则不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