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历史哲学思想评价
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成就与争议

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成就与争议历史学家汤因比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部巨著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但也曾引发争议,甚至使汤因比“跌落神坛”。
要理解这一切,自然需要去了解这本著作诞生的来龙去脉。
完整的《历史研究》一共12卷,其出版历程跨越27年(1934—1961)。
若从汤因比开始酝酿这部作品的1920年算起,则是41年,基本上囊括了汤因比的大半生。
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完成的作品,不能不受到作者人生际遇变化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结合其人生来阅读《历史研究》。
威廉·麦克尼尔的《阿诺德·汤因比传》为我们追索汤因比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打开了一扇窗。
这本传记详细考证了《历史研究》从酝酿到诞生的过程,并对如何评价、理解这部作品乃至汤因比本人发表了看法。
青年锐气:《历史研究》的酝酿在麦克尼尔眼里,《历史研究》最大的贡献应在于,开启了一种宏观、平等地囊括所有人类文明的系统研究,这与他自己所坚持的全球史研究是相通的。
麦克尼尔通过大量史料,追溯了汤因比这种世界性视野的形成经过。
汤因比的母亲曾担任历史教师,叔叔阿诺德是以研究工业革命知名的史学家,哈利叔公曾是远洋商船的船长,这样的家庭环境给汤因比提供了关注历史和开阔视野的启蒙教育。
英国传统的精英教育则给汤因比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从温彻斯特公学到牛津巴利奥尔学院,成绩优异的汤因比已经展现出成为史学家的基本素养,他不受牛津大学当时排斥宏观思考的课程和氛围影响,坚持从宏观视角思考历史。
1910年的汤因比立下了远大志向:“我希望成为一名史学巨擘——这不是出于虚荣,而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确实还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并且我渴望自己在其中承担尽可能多的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汤因比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一战爆发后,他辞去在巴利奥尔学院的教职,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政府情报工作。
耳闻目睹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汤因比感受到似乎历史在重演,他想起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于是开始思考历史循环的模式与可能性。
汤因比文明冲突

论汤因比的文明冲突理论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内容摘要:当代杰出的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是文化形态史学的集大成者。
他将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 试图通过对不同文明的深入比较, 对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进行分析和诠释, 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汤因比的思想一反西方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企图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历史形式的发展及其意义,揭示人类文明运动的轨迹。
其文明冲突论与亨廷顿的有所差距,通过对二人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汤因比及其思想,对我们了解文明冲突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关键字:文明形态文明文明兴衰文明冲突在现代西方史学界,文化形态史学是一种试图对历史进行宏观研究的重要的史学流派。
以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为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异化,信仰的空虚,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文化与文明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学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
汤因比的思想一反西方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企图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历史形式的发展及其意义,揭示人类文明运动的轨迹。
文化形态史观认为:文明是历史运行的基本单位,是具有生长周期的有机体,不同文明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一般规律。
文化形态学作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一、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一)文明——文化形态史观的基本单位历史研究的单位是什么?西方史学的传统思潮习惯于以断代和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或主要对象。
汤因比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
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范围,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一个极端上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从文明的角度,而不是从国家的角度去考察历史,把国家仅仅看作是文明的生命中相当次要的和短暂的政治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国家正是在文明的怀抱中诞生和消灭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就是文明社会。
《历史研究》读后感_《历史研究》读书心得范文

《历史研究》读后感_《历史研究》读书心得范文《历史研究》作者(英国)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汤因比,深感战争残酷,为让人们不再相互残杀,而著此书。
书中,作者以时间和空间为基准考察人类历史,整体系统地分析了各种文明兴衰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历史研究》出自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r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为十册鸿篇巨著,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
汤因比认为,不应该把历史现象局限在一个民族国家研究,而是要放到更大的范围进行比较和考察,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少数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引导发展的,或言之,没有这些人,文明将会停滞不前。
而这些有着创造力的少数人也并不是总保持着创造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斯宾格勒等著名历史学家就认为文明终究会衰弱,正如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规律一般。
然而文明真的无法摆脱“衰弱”之命运吗?恐其非然,文明是人所创造的,人是造物主的杰作,虽存在诸多的缺点,却仍可承受此等赞誉。
认识存在相当的主观能动性。
文明之所以会有兴衰,原因无他,皆是人能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衰无他因,根源于人本源之惰性。
正如一基督主教所言“敌人正好在你的体内,你所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那里面,所以我要说管好你自己。
”文明的进步与否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关。
经验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都会让社会上的多数人来模仿自己的行为。
这种模仿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有创造的心灵。
此种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已有的文明在空间上拓展,在时间上延续。
同时,这些有创造力者在社会作用下有可能会迷失自我,他们也因此丧失创造力。
当他们丧失创造力时,人们将不再模仿、遵从,是此,有些“原有创造力者”会采强迫方式。
正谓之,“先知变成教官,圣人变成暴君”。
亦即,当已失去创造力之人迫使社会其他成员模仿、遵从其反文明的行为或言语时,衰亡便露出端倪。
谈谈史学家汤因比的人文情怀

谈谈史学家汤因比的人文情怀谈谈史学家汤因比的人文情怀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原题为“浅论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以汤因比为例”难以割舍一以贯之阿诺德·汤因比(Am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堪称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其人其作不管在当时或是现在对史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他早年曾受过良好的西方古典教育,后在英国伦敦大学执教多年,又数次在英国外交部任职,一生经历丰富。
由于这样,也由于他的长寿,使他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著述宏富的历史学家。
在2O世纪的西方史家中,既用哲人的眼光,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广泛的探讨,又用叙史的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细致的描述,无疑要首推汤因比了。
至于前者,当是指他12卷本的《历史研究》。
在这鸿篇巨制中,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德国人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说,成为“新斯宾格勒派”的“代言人”。
至于后者,说的是他那部以抒情诗般的文笔,向读者展现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大著——《人类与大地母亲》。
汤因比著作等身,上面之所以只提及《历史研究》和《人类与大地母亲》两书,其因在于:两书是其代表作,一前一后,一为思辨,一为叙事,风格迥异,但却充分显示了作为优秀史家的互为补充的两种之长,汤因比因此奠定了西方史家“大师级”的历史地位。
其因更在于:《历史研究》从酝酿、写作到成书,历40年矣,从《历史研究》至《人类与大地母亲》,汤因比走完了他作为史家的漫长的学术生涯,其人其作不可能没有变化,但不变的始终是他在书中所透析与发散出来的那难以割舍的和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催人思考,亦感人至深。
对此,试作一点论证。
“文化形态学说” 的始作俑者斯宾格勒曾云: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和“最后一幕”,而西方文化亦然,也必然合乎命运走向自己的归宿:“有生就有死,有青春就有老境,有生活一般地就有生活的形式和给予它的时限。
汤因比 历史研究

汤因比历史研究汤因比是法国历史学家,他以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深入的历史知识而闻名于世。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汤因比对中世纪欧洲政治的研究是其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通过深入研究中世纪欧洲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运行方式,揭示了中世纪欧洲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汤因比认为,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是由封建体系主导的,各个封建领主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他从不同层面和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入手,对中世纪欧洲政治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观点。
其次,汤因比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研究也是其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
他通过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变迁。
汤因比认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特点是等级分明、封建主义盛行。
他着重研究了封建制度的运行和封建领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封建社会生活和封建制度运行的实证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迁的重要线索。
此外,汤因比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研究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揭示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他对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和宗教文化,文学和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汤因比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他的研究对我们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严谨研究方法和深入的历史知识使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观点。
我们应该重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和学习他的理论和方法,为推动中世纪欧洲历史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汤因比:世界那么多文明,为何唯独中华文明不会中断?

汤因比:世界那么多文明,为何唯独中华文明不会中断?汤因比,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对历史有独到的眼光。
其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及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汤因比的中国观最初成形于1931年出版的《中国之旅见闻录》,最终成熟于1972年出版的《历史研究(插图本)》。
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预测: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如果成为一体,这个东亚共同体将来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中坚力量。
汤因比划分时代的一般性条件,首先是属于前代文明的大帝国的崩溃、民族迁徙,即要经历相当长时期的蛮族入侵,接着是以这个帝国解体期新形成的宗教为中心,进行文明革新。
这样的过程已成为希腊模式历史构成的一部分,而中国模式也能与之一一对应。
崩溃的罗马大帝国对应的是汉王朝,蛮族日耳曼人对应的是鲜卑、匈奴,而作为新宗教的基督教对应的是大乘佛教,后继的西欧、拜占庭文明对应的是隋唐以后的中国文明。
但二者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照,即希腊文明与西欧、拜占庭文明之间是断绝的,而从汉到隋唐文明则是连续的。
汤因比认为,在中国,由于增添了希腊文明中不曾存在过的传统社会要素,即支撑大一统国家官僚体制的文人阶层的存续,因此产生了与希腊史不同的对照性的现象。
希腊模式和中国模式正是在相互对照中才发挥出它们真正意义的,而希腊—中国合成模式却通过把二者合而为一,“以人类的语言说明其全部的历史阶段”,这就像是要把人类的历史事实转化为以道德眼光看待的道德故事。
汤因比在取消时代分期后,没能给予文明连续中的断绝现象以合理的评价和相应的地位。
在汤因比此前的学说中,时代分期的一般性条件中最终的决定因素在于,大帝国崩溃后,再现的文明是否由新宗教——无论是从大帝国还是分裂的国家中产生——承载着这一点。
蛮族以怎样的形式参与新文明、新帝国的形成也不是重点,核心在于他们的宗教是否变为承载新时代的宗教形态。
在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之后尽管重现了统一帝国,保持了帝国的连续性,但其文明的性质却被基督教改变了。
对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简析

对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简析作者:宋怡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4期[摘要]阿诺德·汤因比是文化形态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历史的特点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他对西方文明的担忧是他研究历史的出发点。
[关键词]汤因比;历史研究;文化形态史观一、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98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汤因比的母亲是一民历史学家并且小有名气。
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汤因比从小就受到历史方面的熏陶,因此对史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作为当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在文化形态史学领域,他的成就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颇丰,出版了《历史研究》一书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因此被看作“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是西方思辩历史哲学家的主要代表。
汤因比在政治领域也曾有所涉及,他曾在英国的外交部担任过职务,并且也代表英国参加过两次巴黎和会。
扎实的历史学功底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使汤因比对历史有了独到的见解。
中国人对汤因比并不陌生,而且很喜欢,因为当我们许多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失望的时候,认为我们的文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时候,正是由于汤因比的出现,他对我们的文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理解中国人虽然对自己的文化有所失望,然而也不愿意起亦步亦趋的学习外来文化。
有别于以国家作为划分界限的管理,他的着眼点在与文明,从文明的层面划分历史范畴。
他说:历史研究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既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也不是另以极端的人类全体,而是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某一群人类。
这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无法阻挡,而汤因比的文化史观对于我们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表达了高度的赞赏,他期盼并且相信中国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对世界的政治以及文明的统一发挥一个大国可以发挥的作用。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1. 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 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 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2. 汤因比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主要是指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 思想和大乘佛教引领人类走出迷 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 大道。
《历史研究》
文明具有两个特点
• 第一,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 解体和死亡5个发展阶段。 • 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间具有一定的 历史继承性,或称“亲属关系”, 就像几代人生命的延续,每一个文 明或者是“母体”,或者是“子 体”,或者既是母体又是子体。
《历史研究》
6000年的21个成熟的文明 1. 原始社会产生的第一代文明 :埃 及、苏美尔、米诺斯、古代中国、 安第斯; 2. 第二代亲属文明:玛雅、赫梯、 巴比伦、古代印度、希腊、伊朗、 叙利亚、阿拉伯、中国、印度、 朝鲜、西方、拜占庭、俄罗斯、 墨西哥、育加丹。
宗教现象
• 三种崇拜:自然崇拜、人的崇拜、超越者的崇拜。 • 超越者的崇拜是高级宗教,现今存在的所有的文 明都与高级宗教有关,高级宗教是第三代文明诞 生的前提,它是文明的蛹体和精神凝聚力的中心。 • 七种现今仍然存活的高级宗教:有三种属于印度 系,即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印度教;有四种属 于犹太系: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伊 斯兰教。儒学被当作一种试图成为宗教的哲学, 没有被列入高级宗教。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自我中心
• “自我中心不仅是人类,而且是地球上所有 生物都具有的一种内在的限制和缺陷” . • 自我中心首先是必须的(否则个体无法存 活),又是罪恶的。它既是理智的错误 (因为你不是中心),又是道德的错误 (你也不应该成为中心)。对自我中心的 坚持直接导致狂妄自大,甚至使光明天使 (Lucifer)“放纵、犯罪、自暴自弃、妄 自尊大以至堕落”,成为魔鬼(教父们称 堕落前的撒旦为Lucifer,光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大叶
摘 要 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被誉为“西方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是“文明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 其思想的世 界性影响至今不衰。汤因比思想涵盖历史、哲学、伦理、宗教、外交事务、政治制度等诸多内容, 具有十分复杂的因素。本篇 仅对汤因比思想中的历史哲学作一综合评价。
战, 变物质挑战为精神道义上的挑战, 变环境的挑战为人的心理 态势的挑战。他认为, 文明发展的最终境界, 应该是社会发展的 主 体 心 理 和 客 体 自 身 蕴 藏 着 的“ 终 极 存 在 ”相 一 致 。“ 我 还 相 信 , 处于人类精神的意识之下的渊底的终极层, 实际上与整个宇宙 底 流 的‘ 终 极 之 存 在 ’相 吻 合 。 ”[5]这 是 令 人 费 解 的 神 秘 的 唯 心 主
- 136-
· · 2007·6
CANGSANG
专题研究
过程论是一致的。汤因比把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放在过程中去 到不能胜数时, 考核纪实和归纳法则的方法难以奏效, 应采用
考察, 并认为这是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超越了历史宿命论和循 虚 构 的 艺 术 方 法 , 用 直 觉 和 灵 感 去 综 合 、处 理 、加 工 制 作 研 究 材
学家对此有重大责任 , 并且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人类的生活 是生活在时间的深度上的, 现在的行动的发生不仅预示将来, 而 且也是根据了过去。假如你随意忽视过去, 不去思考或损伤过 去, 那么你就会妨碍自己采取有明智的行动”[2]。
从总体上看, 如果把斯宾格勒看作是天才的启示, 汤因比则 是西方思辨历史哲学系统的总结。文明形态理论体系的实质是 泛自然主义的社会有机论, 即把整个社会比拟为生物体。然而他 又并不止于此, 进而探讨历史规律背后存在的精神价值, 试图以 宗教价值来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 汤因比是思辨 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系统的思辨型历史哲学随着他的离世而 走向沉默, 思辨的历史哲学在当代已经没有了实践者。因为, 西 方世界在二战后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 这使人们冷落了思辨的 历史哲学。但是, 并不能因此认为人类社会未来不会再遇到新的 危机, 思辨的历史哲学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和思想文化土壤仍将 继续存在, 它也将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汤因比真正为世人所知晓, 享誉大名的是其中年时期完成 的 12 卷《历 史 研 究》( 1934~1961) , 正 因 此 他 被 誉 为 是“ 文 明 形 态史观”的集大成者, 也标志着其思想由历史学走向了历史哲 学。这部书卷帙浩繁, 内容庞杂, 使人难以尽读。
“ 文 明 形 态 史 观 ”肇 端 于 德 国 历 史 学 家 斯 宾 格 勒 。他 的《西 方 的 没 落》于 1918~1922 年 出 版 , 这 部 著 作 是 以 比 较 文 化 形 态 学 为理论体系的历史哲学著作, 它更宏观地观察历史, 扩大了历史 学家的视野, 又正符合了西方一战后的悲观心理,“对历史哲学 家 、社 会 学 家 和 文 化 人 类 学 家 则 有 相 当 的 影 响 ”, 因 此 成 为 轰 动 一 时 的 名 著 。 汤 因 比 对《西 方 的 没 落》中 那 些 闪 耀 着 历 史 洞 察 力 的篇章感到震撼并深受启发。他超越了西方历史学家的局限, 转 而 对 其 他 文 明 重 视 ,“ 正 是 因 为 他 最 早 发 动 了 对 欧 洲 中 心 论 的 猛 烈批判, 因而具有解放的作用, 这才是他名满天下的主要原 因”[1]。但是, 他认为斯宾格勒的文明的兴衰永远按照一成不变的 时间进行的观点是最无启发性的教条主义和决定论的观点, 并 试图用英国人的经验主义去取代德国人的先验方法进行自己的 探索。汤因比理论的独创之处在于他不但探讨了文明的兴衰原 因, 而且研究了新旧文明交替继承的机制。
义理论。二是“超人”理论继承了柏拉图和尼采等人的思想, 带有 浓重的历史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色彩。汤因比在其著作中也 多次称采用了柏拉图的哲学和方法, 并且借用了德国哲学家尼 采 关 于“ 超 人 ”的 理 论 , 认 为 人 民 群 众 不 过 是 供“ 超 人 ”实 验 的 材 料而已。汤因比认为“超人”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领袖, 对普通人发 出 命 令 并 进 行 大 规 模 社 会 训 练 。 尼 采 认 为“ 超 人 ”使 得 人 类 千 年 历 史 生 色 , 汤 因 比 指 出“ 超 人 ”使 得 人 类 文 明 生 长 , 二 者 异 曲 同
环论。
料。这种研究方法无疑带有非理性的认识因素, 难以保障历史
其 次 ,“ 挑 战 与 应 战 ”法 则 中 最 佳 模 式“ 中 庸 之 道 ”是 唯 物 辩 研 究 的 科 学 性 。 况 且 , 直 觉 与 灵 感 在 艺 术 中 带 有 较 强 的 个 人 体
证法中“适度”原则的具体体现。汤因比认为, 文明的发展过程, 验 色 彩 , 把 它 直 接 运 用 于 历 史 研 究 和 对 历 史 规 律 的 认 识 上 , 难
柏格森主观唯心主义在历史哲学中的体现。 虽然汤因比在思想界备受称誉, 然而却也遭到了正统史学
首 先 ,“ 文 明 ”比 较 方 法 本 身 的 弱 点 。 这 种 方 法 的 优 势 在 于 , 它可以克服研究历史的狭隘性, 把所研究的个别事物归纳入广 阔的历史背景中, 从而更好地为综合创造前提, 为深入探求历史 现象的规律创造条件。然而, 这种方法也有诸多不足, 主要表现 在:( 1) 文明形态史观是以希腊历史和西方历史为依据建立起来 的, 特别是把古希腊罗马和西方世界的特殊经历和发展道路当 作普遍的历史规律, 硬套到其他文明的历史上, 虽有所调整, 但 难免牵强附会;( 2) 文明形态史观把历史运动等同于自然与生物 运动, 但是没有从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出发分析历 史运动的机制, 没有从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等社会基本矛盾角 度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肤浅的
到相反的结果。也就是说, 挑战的力量不足, 不能引起对方应战; 汤 因 比 认 为 , 人 类 文 化 的 生 长 和 死 亡 , 包 含 着 历 史 与 心 理 学 、文
挑战力量过大, 会使得对方难以应战。挑战的不足与过强都不能 明发展与人类心理“原始意象”相平行。汤因比强调瑞士心理学
引起成功的应战。他提出的所谓“中庸之道”的思想符合度是事 家 卡 尔·荣 格 命 名 的“ 原 始 意 象 ”的 主 要 目 的 是 论 述 文 明 发 展 与
就是一系列“挑战”与“应战”的过程, 这是文明起源发展的动力。 免带有主观性的偏误。
但 是 ,“ 挑 战 ”与“ 应 战 ”的 规 律 不 能 简 单 地 表 达 为“ 挑 战 越 强 , 刺
再次, 汤因比历史哲学中包含诸多的唯心主义因素。一是汤
激越大”这样一个公式。它有一定的范围, 越过这个范围就会得 因 比 在 方 法 上 注 重 文 明 的 发 展 与 人 类 心 理“ 原 始 意 象 ”的 平 行 。
和第三代文明起源于母体文明衰落与瓦解所造成的社会混乱的 “间歇期”。这两种挑战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 即五种“刺激”: 困难
地 方 的 刺 激 、新 地 方 的 刺 激 、打 击 的 刺 激 、压 力 的 刺 激 、遭 遇 不 幸 的刺激。一个文明的兴起, 可能由于对上述一种刺激的成功反 应, 但更多的时候是几种刺激的混合所致。这些刺激有来自社会 内部, 有来自社会外部。文明就是这些“挑战”与“应战”不断交互 作用的结果。
二、汤因比历史哲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1.开 创 宏 观 综 合 治 史 之 先 河 。 《历 史 研 究》问 世 之 前 , 西 方 专 业 史 家 中 还 没 有 什 么 人 从 宏 观的角度, 对整个世界历史总体的纵向、横向进程做出深入的比 较研究, 更不用说拿出一套深刻的、有影响的世界史解说体系 了。所以, 它的出版引起西方史学界的高度注意和好评, 至今仍 是西方宏观史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笔者认为, 汤因比一生所做的工作与努力不是描述过去的 事 件, 而 是 试 图 寻 找 到 历 史 演 变 的 规 律 ,“ 他 的 兴 趣 不 在 个 别 的 具体事件, 而在再三重演的图案”[3]。因此, 汤因比并不是一位纯 粹 的 历 史 学 家 。当 代 西 方 大 多 数 历 史 学 家 日 益 追 求 史 实 的 客 观 把 握 , 史 学 成 为 日 趋 专 门 化 的 科 学 , 汤 因 比 却 把“ 文 明 ”视 为 历 史研究的最基本单位, 摒弃了传统的史学分期, 打乱了国别和 时代的限制, 使历史研究在方法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从这个 角度看, 汤因比更应该被视为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本人也努力 从一个历史学家向历史哲学家进行转变, 开创了宏观综合治史 的先河, 在反思西方文明产生的悲剧中走出了自己的专门且狭 隘的领域。 2.文 明 形 态 史 观 中 的 辩 证 法 因 素 。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具有一些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首先, 文明不是一种状态, 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一种文 明 都 有 它 的 起 源 、生 长 、衰 落 和 解 体 的 过 程 。 这 与 辩 证 法 理 论 的
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范围和限度的观点 , 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 人类潜意识以及心理的关系。汤因比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 在表
立统一, 在人类的活动中要防止“过犹不及”。
述文明生长的性质和特征时, 特别强调变外部挑战为内部持久
再 次 ,“ 挑 战 与 应 战 ”中 包 含 着 内 因 与 外 因 的 辩 证 关 系 。辩 证 法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通过内 因而起作用。在汤因比的历史理论中, 挑战分为两种: 一是自然 环境的挑战, 第一代文明的起源在于人类对各种险恶的自然气 候提出的挑战做出了成功的应战; 二是人为环境的挑战, 第二代
关键词 汤因比 历史哲学 文明形态史观
一、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思想
英 国 学 者 阿 诺 德·汤 因 比 被 誉 为“ 西 方 当 代 最 伟 大 的 历 史 学 家 ”, 是“ 文 明 形 态 史 观 ”的 集 大 成 者 , 其 思 想 的 世 界 性 影 响 至 今 不 衰 。汤 因 比 思 想 涵 盖 历 史 、哲 学 、伦 理 、宗 教 、外 交 事 务 、政 治 制 度等诸多内容, 具有十分复杂的因素。汤因比早年是一个经受过 严格训练的职业历史学 家 , 22 岁 时 从 牛 津 大 学 巴 利 尔 学 院 毕 业 后即担任研究员兼导师, 被认为是希腊—罗马史和近东问题的 专家。他曾在英国的外交部政治情报司任职, 并作为英国政府代 表团中的近东问题顾问, 参加了 1918 年的巴黎和会。此后他担 任 了 伦 敦 大 学 的 史 学 教 授 。 汤 因 比 在 这 一 时 期 出 版 了《新 欧 洲》 《古 希 腊 的 史 学 思 想》《希 腊 人 的 文 明 和 风 格》《巴 黎 和 会 以 后 之 世 界》等 专 门 史 著 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