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合集下载

世界历史理论:浅析黑格尔与马克思理论逻辑的联系与区别

世界历史理论:浅析黑格尔与马克思理论逻辑的联系与区别
世界历史 。 黑格尔本人对这种思维过程是深信不疑的 , 而且一直试 图去说服他人来信奉 自己的假设 。而马克思认 为世界历史一个重 个领域 , 随着历史 的前进 , 生产力一定会 由于生产关系的进 步而不
马克思 的这两种世界历史 理论 既相互关联也有所 区别 ,本文将就 纯的相加 , 世界历 史是 由个体组成 的有机整体 , 这是哲学上所讲 的 两种世界历史理论的异同作一个 比较 。

( 三) 都承认世界 历 史不是 简单的机械 相加 , 而是有着 内在联
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 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散到了全球 系的整 体
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承认世 界历 史并非是简单 的数学之和。黑
个新 的整体 , 并且提到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 黑格 尔与 格尔认为 , 世界历史不是历史书上写 的那样纯粹 和简单 , 它不是单
与马克 思的世界 历史理论既互相联 系也相 互区别 ,两种理论在相互交错 中形成 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思想体 系。
关键 词 :世 界 历 史理 论 ; 黑格 尔 ;马 克 思
中 图分 类 号 :G 6 4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 6 5 3 1( 2 0 1 4 )1 3 - 0 0 1 6 — 0 2
黑格尔是德 国近代最伟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代表 , 他最先在 《 历 特视角 , 利用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解释世界历史 。也就是说 , 马克思 史哲 学》 中提 出了“ 哲学 的世 界历史 ” 这个观点 , 认 为世 界历 史是 是 一 个 坚 定 的 唯 物 主义 哲 学 家 ,他 从 物 质 的视 角 来证 明思 维 的存 “ 绝对精神 ” 的呈 现 , 精神从 东方漫游到 了西方 , 意指世界文 明由东 在 , 正如 马克思 自己说的那样 , 历史 向世界历史的演变并非是某种

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质

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质

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质:贫困的历史决定论摘要黑格尔勇于把基督教“信仰”的眼睛转换成理性的眼睛,把奥古斯丁建立的历史神学转化为历史哲学,贯彻其始终的是把基督教的上帝意识转变为绝对精神,以绝对精神为主线所建构的世界历史理论,展现了其思想本身所具有的辩证和革命的精髓。

排除黑格尔对哲学的巨大贡献的合理因素之外,其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质在于抽象思辨的框架和世界历史的终结,否认了历史发展中偶然性作用,片面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陷入贫困的历史决定论。

1、世界历史进程中抽象的人黑格尔世界历史作为世界精神实现自由的过程,在翻开他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变化和行动,以及交往中推移的各民族、国家和个人。

主体普遍东西的实现是个体性的运动,世界精神作为普遍的东西,需要人的热情和人的活动,而实现自身自然地达到自觉的自由意识。

只有通过特殊的民族和个人才能实现,即拥有自由意识的日耳曼民族和日耳曼人才能实现,展现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现实的人”的缺失与空场。

黑格尔承认社会历史是人们共同活动的产物,他把所有社会成员分成两种:一种是“再生产的个人”,即人民群众。

黑格尔所关注重视个人的存在,个人的需要、本能和热情,并认为热情是决定行动的原动力,“我们简直可以断言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11]。

对于热情的界定可以说成是从私人或自身目的和利益出发的人类活动,同样没有热情的话,世界历史也不会形成。

世界历史不仅是精神观念的产物,还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共同构成了其世界历史的经纬线。

所以黑格尔不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创造作用。

如果没有农夫和兵士的存在,一个僧侣的国家断然不能够存在,正是他们的这种活动维持并再生产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条件。

但是,毕竟黑格尔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积极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认为人民群众是愚昧无知和进行不自觉的活动,以追求自身利益、荣誉为目的的、没有定性的群众。

人民群众就是不知道自己应该需要什么的那一部分人,但现实的人和人的活动只是世界精神的手段和工具罢了!在他们追求和满足的自身目的过程中,同时又是扮演着为实现精神自由发展这一更崇高目的的工具和手段。

黑格尔划分的历史阶段

黑格尔划分的历史阶段

黑格尔划分的历史阶段
黑格尔划分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著作《实践理性批判》中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划分。

他将历史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传统阶段:这个阶段是历史上最早的阶段,人类社会在这个阶段处于一种未开化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的思维和行为是由传统和信仰所驱动的。

2、理性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类社会从传统阶段向理性阶段的转变,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开始使用理性思考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传统和信仰。

这一阶段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3、超越理性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类社会在理性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将理性思维进一步发扬和提高,超越了理性阶段的局限。

黑格尔的历史划分的理论是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理论,虽然它在现代有批评,但是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黑格尔关于国家和社会的观点

黑格尔关于国家和社会的观点

黑格尔关于国家和社会的观点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的哲学家、评论家和政治理论家,他被誉为现代德国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经典著作《法哲学原理》(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中,他提出了关于国家和社会的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

首先,黑格尔认为国家是自由的实现和最高道德机构。

他认为,个体的自由只能通过参与和归属于国家来实现。

国家是一个独立的和有机的整体,个体通过服从国家的规则和法律来实现自己的自由。

他强调国家对个体的约束和规范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的基础。

其次,黑格尔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国家的存在和作用来实现的。

他将社会看作是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的利益和自由只能在国家的框架内获得保障。

国家不仅是个人充分发展的保证,也是个人权利的维护者。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强调,国家的目标是实现普遍自由和普遍利益的统一,通过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此外,黑格尔还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

他强调社会和国家是通过矛盾和冲突不断演进的。

他认为,自由的实现需要克服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权力,通过这些矛盾和冲突,国家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他将国家看作是历史的产物和实践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此外,黑格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还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观点。

尽管他认为国家对个体的规范是必要的,但他也指出国家的权力容易膨胀和滥用。

他警告说,国家的过度干预可能导致个人权利的压制和社会凝聚力的破裂。

他强调社会也有自己的力量和机构,可以独立于国家发展和运转。

因此,他主张国家应该遵循法治原则,保障个人权利和社会自由。

总之,黑格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观点在德国哲学和政治思想中具有重要影响。

他认为国家是个人自由和道德的实现机构,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存在和作用。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

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

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

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

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

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和中心,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

黑格尔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理解。

离开历史的语境,黑格尔哲学及其意义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1822年在柏林大学时做的世界历史哲学讲演录,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

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黑格尔是一位有“巨大历史感”的思想家,赞扬“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

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

”德国哲学家勒维特说过,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基本上是用历史术语思考出来的,在他之前没有别的哲学这么做。

在黑格尔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那样,试图全面把握历史的性质。

正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

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

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及对其的一些思考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及对其的一些思考
黑格尔悲剧理论及对其的 一些思考
一 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1770—1831) • 背景:十八世纪后半期至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各种思 潮汹涌澎湃。在这些思潮中,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是这一时期遍及欧洲的最强劲 的政治思想运动;与此同时,作为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相抗衡的一种思潮,保 守主义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德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自 由主义、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三大思潮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分别形成了温和的 自由主义思潮、浪漫主义化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及浪漫主义化的保守主义思潮,深 刻影响了德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深深植根于十八世纪后期、 十九世纪前半期的德国乃至欧洲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和这三股思潮的发展紧 密联系在一起。 • 经历:出生于公务员家庭,一生经历丰富,主要是那个时代的原因,看到了许多大的 政治变动,他一生主要是教书和做学问,性格比较妥协,保守,但那个时代背景是浪 漫的自由的,所以可以说他是个浪漫的妥协派。他热情的赞扬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但是到了雅各宾专政时期他就忍不住了,表现出绝望和彷徨。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他 的市民阶级的摇摆性和不彻底性。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歌德所说的一样,黑格尔还 没有摆脱当时德国“庸俗的市民”的习气。
• 情致就是悲剧人物静态的性格,当悲剧人 物行动时情致就转化为悲剧人物的性格 。
• 情境:一般世界情况规定了悲剧人物活动的大致时空, 情境则把这一模糊的时空具体化到人物的日常活动中来 了。情境包括三种或三个阶段,即无定性的情境、处在 平板状态的情境和冲突的情境。其中只有冲突的情境适 合于悲剧情节的展开与悲剧人物的塑造。无定性的情境: 自足的艺术形象还没有和周围世界发生联系,而只是处 于一般世界情况之中的时候,这种艺术形象还处于白闭 状态,表现出的是一种静穆或泰然自足的艺术特色。处 于平板状态的情境:它和周围世界的联系不具有重大的 意义,不产生矛盾冲突,而只是一些独立的行动。人物 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即使建立起来了也只 是些无关紧要的关系,见不出对立斗争。

黑格尔哲学思想浅析

黑格尔哲学思想浅析

黑格尔哲学思想浅析摘要黑格尔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且是其后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源头和土壤,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研究无论对于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或是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评价,还是对于我们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

通国西方哲学史的,本文着重对黑格尔的主要哲学思想进行介绍,并谈谈笔者个人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浅析。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思想;绝对理念;精神哲学;社会历史观黑格尔,全名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

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

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

一、主要哲学思想1.1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绝对理念,它是概念与存在的辨证的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的统一。

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

因此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正是说明了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

并且,根据这种转化的需要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矛盾转化,从一种逻辑范畴发展到另外的逻辑范畴,逐渐发展成所有的概念和范畴,显示其无限丰富性。

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

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成三个小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

在机械性阶段中,理念外化为零星,互相没有联系、分散的物质状态。

在物理性阶段中,开始形成行星系统和身体的物体,出现了风、雨、光、磁等自然现象。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一、文献资料1、《马克思世界史观:文本、前沿与反思》——黄皖毅着(第一章)马克思的新“世界历史”概念和世界史观的提出,是受到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深刻影响的结果,但是马克思所探讨的世界历史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不可同日而语。

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本体、世界历史的分期、世界历史始于东方王国终于日耳曼王国的进程、作为部分的各个国家与世界历史整体的关系等都进行了阐述。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精神的发展过程:“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这好比‘自然’便是‘观念’在空间里的发展一样。

”“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它潜伏在自身本身精神’的表现。

如像一粒萌芽中已经含有树木的全部性质和果实的滋味色相,所以,‘精神’在最初迹象中已经含有‘历史’的全体。

”因此,黑格尔是在思辨、逻辑的领域内用绝对精神来规定世界历史,超越了历史学意义,提升到了哲学的层次,归根结底是抽象的,带有本体意义的。

可以说,马克思只是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术语以及一些基本形式,在内容上则已经发展出新质,是发前人之未发。

2、《新编历史唯物主义》——陈章亮主编(第一章)人类要探求社会历史规律,必须打破用人性来解释历史的框架,黑格尔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他不是在人性之中,而是在他所构想的“绝对观念”中去探索历史事变的原因,用“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来描绘人类历史,把历史的进程看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历史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黑格尔否认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的观点,认为在这些动机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动力。

这一卓越的见解,为最终解决“历史之谜静指出了方向。

但是,黑格尔的哲学是头足倒置的。

当他进一步揭示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时,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把历史发展的动因归结为绝对精神。

这是他用思辨的逻辑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必然归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献资料1、《马克思世界史观:文本、前沿与反思》——黄皖毅着(第一章)马克思的新“世界历史”概念和世界史观的提出,是受到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深刻影响的结果,但是马克思所探讨的世界历史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不可同日而语。

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本体、世界历史的分期、世界历史始于东方王国终于日耳曼王国的进程、作为部分的各个国家与世界历史整体的关系等都进行了阐述。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精神的发展过程:“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这好比‘自然’便是‘观念’在空间里的发展一样。

”“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它潜伏在自身本身精神’的表现。

如像一粒萌芽中已经含有树木的全部性质和果实的滋味色相,所以,‘精神’在最初迹象中已经含有‘历史’的全体。

”因此,黑格尔是在思辨、逻辑的领域内用绝对精神来规定世界历史,超越了历史学意义,提升到了哲学的层次,归根结底是抽象的,带有本体意义的。

可以说,马克思只是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术语以及一些基本形式,在内容上则已经发展出新质,是发前人之未发。

2、《新编历史唯物主义》——陈章亮主编(第一章)人类要探求社会历史规律,必须打破用人性来解释历史的框架,黑格尔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他不是在人性之中,而是在他所构想的“绝对观念”中去探索历史事变的原因,用“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来描绘人类历史,把历史的进程看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历史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黑格尔否认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的观点,认为在这些动机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动力。

这一卓越的见解,为最终解决“历史之谜静指出了方向。

但是,黑格尔的哲学是头足倒置的。

当他进一步揭示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时,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把历史发展的动因归结为绝对精神。

这是他用思辨的逻辑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必然归宿。

3、《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赵家祥主编(概论第三节)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是一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观点、伦理观点、道德观点和智力状况等等的决定着,是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

这表明他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黑格尔在历史观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的,甚至是精辟的见解。

黑格尔在历史观上的首要贡献,就在于他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历史。

他认为人类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服从于一定的规律的,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在这些动机的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动力。

他力求揭示历史运动的有规律的过程,并且到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中去寻找历史运动的原因。

这些思想无疑是深刻的。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他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

”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历史观誉为“划时代的历史观”,明确指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1其次,黑格尔力图用财产关系去解释社会现象,说明历史过程。

在这一点上,他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观点有共同之处。

黑格尔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考察时,一方面承认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又认为不能停留在对这种相互作用的了解上。

他以古希腊的斯巴达的宪法和道德风习之间的关系为例说明这一点。

究竟是斯巴达的宪法决定道德风习,还是道德风习决定宪法呢?他认为,道德风习无疑影响宪法,而宪法也影响道德风习,但两者都是某个“第三者”即某种特殊力量的结果。

这种特殊力量,即创造影响宪法的道德风习,又创造影响道德风习的宪法。

那么,这种特殊力量是什么呢?他认为是“市民社会”,即社会制度,它是各民族生活的深刻基础。

他分析斯巴达衰落的原因时指出,斯巴达之所以衰落,在于财产状况的极端不平等。

他还认为,国家作为政治组织,是由于财产的不平等和穷人反对富人的斗争而产生的,家庭的产生同原始民族的经济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还讲过,在希腊城市“各党派”之间的斗争,乃是希腊经济发展的结果。

总之,他试图用社会制度说明事变的原因、解释历史的过1《马恩选集》第二卷,121页程。

但是,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没有给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下过定义,他也没有能力说明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的起源。

他认为它决定于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又是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

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不过是绝对精神从一个阶段上升到另一个阶段的外部表现。

结果,黑格尔陷入了与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和19世纪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一样的迷魂阵,用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说明思想状况,又用思想状况说明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

这是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无法摆脱的厄运。

通过对马克思以前一些有作为的思想家的历史观的扼要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已经达到什么高度,得出了怎样的结果。

4、《南开哲学第一辑》——王南湜主编黑格尔的社会历史哲学可以说是自古希腊以来“逻各斯中心主义”观念在理论上的完成,这个完成体现为一种历史与逻辑、理念与现实在一个概念或命题的演绎体系中的融合。

黑格尔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为在一系列逻辑矛盾中自我展开的“绝对理念”。

这样,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在他那里,就成为一系列历史概念合乎逻辑地生成、推演、转化的过程,并最终消融在“绝对理念”的庞大的概念系统中。

黑格尔认为,发展只能是一种“概念的运动”。

他说:“概念的运动就是发展,通过发展,只有潜伏在它本身中的东西才得到发挥和实现。

”f1,P.329]为此,他区分了“就存在来说的变化和就概念来说的变化”【2,P.362】。

自然界中的变化就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仅仅表现为一物向他物的过渡,或从~种性质到另一种性质的推移。

而就概念而言的变化则不同,事物在概念里的变化具有一种内在联系,一种东西如果没有它的对方就不能存在,它与对方,从而也就与全体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这样,概念的运动就不仅表现为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或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的过渡,而且在这种过渡或变化中保持自身的同~性,即表现为自身的发展。

因此,从“理性”的高度看,概念的运动所建立的对方,其实并非对方,而是在它自己本身之中,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仍保持自身,并“表示其自身为自我发展的本性”黑格尔关于概念运动的理论是他的社会历史观念的中心线索。

理性、概念、理念作为“客观精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念经历了从纯概念的逻辑推演(逻辑学)到“外化”或“异化”为“自然界”(自然哲学),在经历了自然界的各个演化阶段后,又进而达到由于人和人的意识的产生而回复自身的阶段(精神哲学)。

一切社会历史问题都是在精神哲学这个阶段发生的。

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道路。

最初的意志只是一种对象意识,既“对于他物的知识”【3,P.1 16】。

这种意识所包含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其目的是寻求客观对象的本质。

在经过感性、知觉的发展阶段后,意识达到了知性的阶段。

这时,意识所把握到的就不仅仅是关于事物的感性的确定性(感性),也不仅仅是关于事物的差异和共相(知觉),而是追究事物的全体、本质和根据。

然而,事物的全体、本质、根据,作为“无条件的、绝对的共性”就是“概念”。

在概念中,一方面事物返回自身,即回到自己的概念中成为“自在之物”,而意识也返回自身,即概念不过是意识本身,从而成为“自在之我”。

知识的运动至此使对象的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一种对于自身的知识。

在自我意识阶段,概念的运动或理念的发展就体现在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亦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通过自我意识发展的诸阶段表现出来,并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本质。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欲望,或者说,在这个阶段上,“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3,P.117]。

自我意识一开始之所以是欲望,是因为意识作为自我意识,本身拥有双重的对象:一个是直接的感觉和知觉的对象,另一个就是意识自身。

这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在这个对立中,自我意识起初作为自在之我的意识,只是一个抽象的“我”,而对象则是“我”的生命的条件。

“我”只有占有或扬弃这个对象世界,才能获得并确信我的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欲望”。

在这里,黑格尔并不像许多近代哲学家那样,把人的欲望简单地理解为动物性的“本能”,而是把它理解为属人的“自我意识”,理解为自我意识与其对象的否定性的关系,因而他说:“欲望和欲望的满足而达到的自己本身的确信是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的,因为对自己确信是通过扬弃对方才达到的;为了要扬弃对方,必须有对方的存在。

因此自我意识不能够通过它对对象的否定关系而扬弃对象;由于这种关系它毋宁又产生对象并且又产生欲塑.”『3.D.121 15、《欧洲社会历史观从古希腊到马克思》——何怀远着黑格尔的理论贡献在于他看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自由的发展的一致性。

他把自由看作人类的最终目的,认为自由的实现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致的。

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概念,不仅是人对自然关系的自由,而且也包括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并且深刻揭示了二者的关系,鲜明地指出人的自然解放是人的社会解放的前提。

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虽然没有被彻底排除在历史哲学之外,但黑格尔却没有看到人的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关系,所以,当他考察自由在世界历史上的进步时,只看到自由从一个人的自由到某些人的自由再到全体人的自由。

这不能不是黑格尔社会自由论上的严重缺陷。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体系博大精深,也荒诞繁芜,他用“精神”、。

理性”、“理念”的自在自为解释一切社会问题,这是不折不扣的、赤裸裸的客观唯心主义。

有趣的是,“他在给‘理念’以应有的估计以后,就赶快下降到具体的历史的基础上,寻找社会现象的真实原因,但已不是在理念的特性中,而是他当时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本身中寻找了。

”②因而他能作出一些合理的论证和天才的猜测。

黑格尔的突出才能在于他具有宽宏深远的历史感,总是力图探讨社会的宏观结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根本动力,并着力说明社会的一般动力机制。

这些思想给后人以重大影响,在他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管是他的信徒还是他的反对者,只要想严肃地研究人类社会历史问题,几乎都未能跳越黑格尔社会历史哲学的门坎而径直无歧地进入社会历史观的理论殿堂。

马克思也是弄清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后才走出黑格尔社会历史哲学的迷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