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论文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论文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论文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和论证方式上都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此时的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黑格尔主义者。

在青年黑格尔派等思想的影响下,他要求将思想学说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对博士论文中自由意识的论证,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形成了实践哲学的雏形。

以下是店铺为打击精心准备的: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相关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

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

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

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首先,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矛盾的。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驱动的,而这种矛盾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对立
的统一。

这种对立的统一是一种新的质量,它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

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超越。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
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而现实世界中的阶级矛盾才是驱动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矛盾。

因此,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这种经济基础又
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这个矛盾的统一不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而是在经济
基础的变革中实现的。

最后,马克思还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例如,黑格尔
过分重视意识的作用,将人的意识视作现实的主导力量,而忽略了经济基础的作用。

马克
思则认为,经济基础是现实世界的根本,而人的意识和思想只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马克思还认为,黑格尔没有正确地理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将它们等同起来,而实
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是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贡献。


不仅传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发展,为人类思想的进步
和科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性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性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性的批判与超越作者:曾小波来源:《党政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历史性作为事物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的特性,是历史科学中绕不开、避不过的核心范畴和最高原则。

黑格尔从以理性和精神为本质的理论基础出发,把历史理解为精神的作用和外化,从而对历史的发展进行了纯粹逻辑的、抽象的表达。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从现实的路径出发,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全部历史的基础和出发点,历史性因此具有了客观性、过程性和必然性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对历史性的科学揭示,不仅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而且为我们深入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提供了理论钥匙和重要的方向引领。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性;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A81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5-0071-10只要我們一谈起历史,就无法完全避免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历史是什么?大多数人会安顿于“历史”是“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事”,但这一对历史“常识性”的解答显然将历史存在本身遮蔽掉了。

在何种维度上对历史进行认识和理解,是理解历史科学的关键。

黑格尔从理性和精神为本质的理论基础出发,把历史理解成为精神的作用和外化,从而对历史的发展进行了纯粹逻辑的、抽象的表达。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意识形态本身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

”〔1〕显然,在对历史究竟是什么的诸多讨论和解释中,对历史性的认知和理解不仅成为我们解决自身历史来源的基础和关键,而且对理解和阐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继承者,他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丰富和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原则是“矛盾”,但他不止步于黑格尔,而是将矛盾作为深入剖析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是研究客观世界的必要方法。

因此,他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方法。

首先,马克思进一步丰富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矛盾观。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运动而来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对立面是暂时的,而矛盾的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

马克思以矛盾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认为,矛盾的解决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即在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中,过渡阶段是一种消极的否定,但这种否定又包含着一个新事物的积极肯定,从而使得新事物的产生。

马克思发展了黑格尔的观点,将“否定之否定”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通过“否定之否定”方式实现的。

最后,马克思强调了“具体的辩证法”,即指在对矛盾的辩证分析中,要有严格的实证方法和实践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世界的本质。

他的这种强调,有利于防止空洞的抽象辩证法,从而使得辩证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决定论”思想。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是世界运动的根本动力。

而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决定论”是唯心主义的,物质才是实际的决定性因素,从而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其次,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世界的历史发展视为“逻辑上的发展”,而没有作为客观的历史过程来加以分析。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有具体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是不断推动和改变历史进程的基本因素。

马克思在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分析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是现实 的 、 感性 的、 具体 的劳动 , 从 而确立 了历史 唯物 主义 的 逻辑起点 。加之 , 黑格尔诉诸 于在家庭 、 国家 、 市 民社会及其
关系 中来探究人 本质 的视 阈 , 也使 马克思 觉悟 到 , 人不 是栖
本缺陷 ; 其次 , 是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与神秘性 。 可 以这么说 , 德 国古典实践理性 哲学 的发 展是 自成体 系 的、 连贯的 , 从康德 向黑格 尔的发 展过程 中 , 无论是 辩证 法 、 实践观 , 还是其他方 面 的内容 , 始 终局 限在精 神活 动规 定 的 领域中 , 成为 了他们所普遍具有 的不足 。
劳动 只是抽象 的精 神劳 动 , 但 却 揭示 了人 历史 性 生成 之过
程, 终结 了认 为人的思维和行动 的一切 结果具有 最终意义 的
看法 , 这些都深 深地触动 了马克思 的内心世界 。诚如马克思 所言 “ 黑格尔 的《 现象学》 及其最后 成果——作为 推动原则 和
创造 原则 的否定性 的辩证法——伟 大之处 首先在于 , 黑格尔 把人 的 自我产生看 作一 个过程 …… 因而他 抓住 了劳 动的本 质, 把对象性 的人 、 现实 的因而 是真 正的人 理解 为他 自己劳 动 的结果 o " [ 1 ) ( P 1 6 5 ) T是在黑格尔精神辩证法 的启示下 , I 马克 思提 出了唯物辩证 法 , 宣称 劳动不 再是抽 象 的精神 劳作 , 而
马克思对 黑格尔实践哲学 的批判与超越
云净 泽 八 人
( 清华 大学 哲 学系, 北京 1 0 0 0 8 4 )
[ 摘 要 ] 黑格 尔的 实践观深刻地的存在 方式、 人 的历 史性 生成 等方
面的问题 , 这些 思想深深地 影响并成为 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 重要理论 来源 。但是 , 黑格 尔毕竟是 个唯 心主 义 者, 其 实践观 带有浓厚 的思辨 性与神秘 性。正是 通过 对黑格 尔辩证 法、 自我 意识、 精神 劳动 、 异 化观等 问题批 判性分析 的基础 上 , 马克思对 其进行 了继承 与超越 , 创立 了科学的 实践观 。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之一。

他深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但同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超越。

本文将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价、马克思辩证法的继承与马克思辩证法的超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积极评价。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对现实世界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揭示了社会世界的内在运动规律,对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同黑格尔对事物的历史脉络的关注,他认为历史是一种具有发展规律的过程,黑格尔关注历史脉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理性的表象,是对社会现实的主观精神的理论化。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并认为黑格尔忽略了社会现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将对事物发展的理解建立在对物质基础的分析上。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辩证法的理论。

马克思在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相关的理论。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驱动的。

他还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矛盾。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的主观理性辩证法,更好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与运动规律。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批评者,但是他也承认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并建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自己的思考,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继承和超越。

继承方面,马克思与黑格尔一样,认为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本质,是认识世界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

但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标志——绝对精神进行了批判,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而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特征,即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推动,在这一点上他是与黑格尔的观点不同的。

超越方面,马克思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辩证法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它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分析,从而达到揭示和解决客观世界问题的目的。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实践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实践是辩证法的本质,但不同于黑格尔强调的精神实践,马克思视之为现实实践。

总的来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在理论层面上构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辩证法观,它既保留了黑格尔辩证法“矛盾共存,革命性转化”的特征,又将辩证法与人类实践相联系,有益于进行社会实践的创造和改进。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四重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四重超越

作者: 王聚芹;屈朝霞
作者机构: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讨
页码: 45-48页
主题词: 黑格尔;世界历史;欧洲中心论;超越;多样性
摘要: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在世界历史主体资格问题上,以"现实的人"超越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奠定了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座;二是在参与世界历史的国家资格问题上,以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跨越"发展超越了黑格尔的落后民族不在场的缺陷,指出了落后国家世界历史化的特殊路径;三是在世界历史发展道路问题上,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唯一的西方化道路,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真相;四是在世界历史演进格局问题上,以"并行"图示彻底放逐了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成就了特色化和真正多样性发展的理论雏形.经过这四大超越,马克思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而且交给了东方社会以特色化方式走向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为东方社会搭建了通往共产主义的理论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5-01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CK2010Z02)作者简介:邓龙奎(1974—),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2011年7月第38卷第4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ly ,2011Vol.38No.4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邓龙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马克思早期在参加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汲取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有利因素,从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三个方面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阐释清楚马克思早期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历史观;超越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11)04-0016-04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它规定着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可以说,对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关系的认识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是马克思在继承以前思想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在马克思的早期阶段,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其他青年黑格尔主义者都对马克思思想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厘清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弘扬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逻辑起点的超越:从“绝对精神”到“现实的个人”在人类思想史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主张的哲学形态、哲学观点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但是,每个哲学家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总有一个逻辑出发点。

在哲学史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他们以原子为逻辑的出发点构建了原子论哲学。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事物的规定,要认识现象世界,必须先认识理念世界。

他们以理念作为逻辑出发点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可以说,在对自然的认识上,思想家们要么从物质出发,对自然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要么从思维(精神)出发,对自然作出唯心主义的解释。

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观上,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都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历史进行阐释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精神、理性、自由和理念,它们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负有责任,历史不外是精神的外化和扬弃外化的历史。

正如马克思指出,“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

”[1]203可见,黑格尔的历史观是以绝对精神作为自己的逻辑出发点,在精神自身的生成和外化中去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历史不是丰功伟绩和大灾大难的杂集,而是世界精神在自我意识方面时而渐进、时而突发的进展。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逻辑出发点去诠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早期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

但是,马克思早期在现实生活的斗争中逐渐意识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缺陷,从历史观的逻辑起点上逐步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从而为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1年,马克思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阐述了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原子运动的“偏斜却表达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2]35。

在这里,马克思在阐—61—述自然哲学时透露出对人的研究的兴趣,赋予原子以个体的意义,原子偏斜运动也被赋予个体解放的价值。

而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历史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理性运动的一种逻辑展现,作为历史运动中的人,是受理性制约的,是被动的个体。

虽然马克思的思想和黑格尔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仍然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把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和主宰。

正如列宁所说:“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交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

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3]3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到《莱茵报》工作,在此期间,他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议论的难事。

马克思发现国家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是道德和自由的体现”,不过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在《莱茵报》时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国家观的缺陷,物质利益问题已经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

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报》后,在克罗茨纳赫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在文中指出,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这表明马克思在现实生活斗争中遇到的难题促使他对黑格尔思想进行反思,并从理论上迈出了清算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第一步。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1]17马克思明确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作用,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同时,他越来越感到黑格尔式的精神理性在现实面前是那样的软弱无力,竟没有办法去扬弃那些“精神异化物”,他认为,只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才可能是走向真理的唯一通道。

所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1]196在这里,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外化的思想,认为世界历史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生成的。

但是,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人”还带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痕迹。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

”[1]519可见,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克服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影响,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确定为“现实的个人”。

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马克思开始受黑格尔的影响,从理性出发来分析社会,但在现实斗争中,现实与理性往往发生冲突,并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议论的难事。

因此,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摒弃了黑格尔历史观的唯心主义的立场,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观点,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出发点,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重超越。

二、历史发展动力的超越:从理性到物质生产活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始终是历史哲学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前,许多思想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索,但真正在这一问题上提出有价值的思想的是近代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爱尔维修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主要是由法律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取决于人的理性,而人的理性则是教育的结果,教育能帮助人民克服错误的意见。

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些错误意见是道德腐败和政治腐败的真正原因,从而得出了意见支配世界的结论。

因此,法国唯物主义者不可能找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所在。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并力求揭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有规律运动的原因。

黑格尔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力图用财产关系去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市民社会”,即社会制度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

但是,黑格尔不能正确说明市民社会的起源,认为市民社会决定于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一个环节。

这样,黑格尔就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归结于绝对精神。

同时,他除了认为绝对精神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外,也充分肯定了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

这里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4]291。

黑格尔虽然把恶劣的情欲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但他同时也—71—看到把这些恶劣的情欲激发起来的热情不能不受到理性的制约。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指出,“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5]394。

可见,在黑格尔那里,只有理性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看来,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在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时,虽然提出了某些有见地的思想,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从总体上都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没能找到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马克思对这些思想家的历史动力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地分析,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找到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莱茵报》时期,现实生活中的斗争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产生怀疑。

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马克思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

接着,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研究,其早期研究成果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其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186。

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指出,历史的诞生地不是天上的云兴雾聚之处,而是地上的粗糙的物质生产。

可见,马克思早期把全部历史理解为人的活动的历史,而粗糙的物质世界才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为唯物史观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505而人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离开了人的生产活动,就没有社会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物质生产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指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