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方法论的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赏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赏析摘要:一、全文简介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四、导言赏析五、总结正文:一、全文简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
全文分为导言和正文两部分,导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文部分则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导言部分进行赏析,以了解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思想。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是“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绝对精神通过自我外化的方式,不断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最终实现自身的自由。
黑格尔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客观精神、主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客观精神主要体现在国家、法律和道德等制度层面;主观精神则体现在个人意识和道德行为层面;而绝对精神则是前两者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黑格尔将法、国家、道德分为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两个层面,马克思认为这种划分是错误的。
在他看来,法、国家、道德应该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不是抽象的精神层面。
2.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统一,马克思对此表示质疑。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无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真正统一。
3.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一种纯粹的思想运动,不能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四、导言赏析在这部分,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自己早期哲学思想的转变。
导言部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为全文的批判奠定了基础。
同时,导言部分也表达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质疑和不满,展示了他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风貌。
五、总结《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赏析,使我们深入了解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以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哲学思想上的飞跃和发展,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引言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著作。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二、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观点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认为国家、法律和道德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在现实世界中的最高体现,具有绝对权威;法律是国家的外部表现,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道德则是个人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内在规范。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将国家视为绝对精神最高体现的观点是错误的。
他指出,国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2.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法律的观点提出批判,认为法律应该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不是普遍正义的体现。
他指出,在现实中,法律往往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非公平地对待所有人。
3.马克思对黑格尔道德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其“道德至上”观点的质疑。
他认为,道德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阶段的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不能将其视为绝对的、超越历史的存在。
四、马克思批判的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为后世研究法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2.实践意义:马克思的批判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他揭示了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实际作用,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结论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著作。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揭示了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实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摘要:一、引言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三、结论正文:一、引言在卡尔·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出的三个主要论断。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认为,在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他看来,宗教批判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当人们认识到宗教的本质是虚幻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对其他领域的现实进行批判和思考。
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马克思指出,当在天国的神祗的辩护被驳倒后,谬误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
他认为,人们如果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那么他们就不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上述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种寻找超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投射,是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尊重的一种体现。
然而,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射是虚幻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寻找真实的自我,而不再满足于看到自己的幻象。
三、结论总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三个主要论断,即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以及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44年写成的一篇著名的哲学论文,这篇论文的内容主要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该论文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也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思想”哲学。
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虽然吸收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但是却过度强调了思想的独立性和抽象性,忽略了人类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哲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有效的贡献。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必须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它必须承认现实社会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不是仅仅依靠思想和意识的力量。
第二,它必须是历史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哲学必须要对历史的变迁和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它必须是批判性的。
哲学应该具有批判精神,不仅要批判先前的哲学思想,还要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端和问题,通过批判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社会性的个人”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价值和发展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因此,作为社会的个人,必须关注社会的集体利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获得真正的自由。
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的劳动和对自然的改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发展人类能力的源泉,同时对自然进行改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哲学理念必须要试图理解并掌握劳动和自然改造的过程,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真正的贡献。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众多哲学观点影响深远,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哲学的本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哲学理论方面,也在于它对现实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
抛弃理念的幻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涵义

黑格 尔的 “ 理念” 世界 :国家与理 性的一 体
黑格 尔在 《 法哲学 原理 》 中对宗教 与理 念世界 进行 了某种 区分 ,在他 看 来 ,“ 果虔 敬 是 真正 的虔 敬 的 如 话 ,那 么 ,当它 离 开内心生 活而 进入理 念所 展开 和理念所 揭示 的华 富那样一 种光 明之境 ,并 且本着对 上帝 的 礼拜对 自在 自为地存在 的 、凌驾 于感情 主观形 式之 上 的真理 和规律表 示崇敬 的时候 ,它马上会 放弃这 一感情
[ 中图分 类号 ]I — 3 0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8 18 (o10 — 04 0 0 — 7x 21) 03 — 3 0 6
黑格尔的 《 法哲学原理》 曾因其经典语句 “ 是合乎理性 的都是现实的 ;凡是现实 的东 西都是合 理 凡
的 ”一: [l 而备 受争议 。很 多观点 认 为黑 格 尔的哲 学充 满 了极权 主 义 ,黑格 尔本人 也 因此 成 为保 守 主义形 象 的 ]s i e
克思 为我们 找到 的就是 黑格 尔 的 “ 理念 ” 。黑 格尔 的 “ 念” 同样 给人 以现 实 的慰 藉 ,然而 这 一慰 藉 却 往往 理 只 能导 向对周 围环境 虚幻 的满足 。不仅 仅是 马克思 ,就连歌德 也对黑 格尔把 哲学 和神学 结合起 来 的行 为表示 不满 。洛 维特也认 为 “ 黑格 尔哲学 那贯 穿一 切 的 、双 重含义 的本质就 是 :它是一 种建立 在基督 教 的逻各 斯立 场之 上 的精神哲 学 ;它从根本 上是 一种 哲理 神学 。 J ” 2
片面性和非真理性 ,同时指出 ,只有概念 ( 不是平常听到那种称做概念的、其 实只是抽象理智规定 的东西 ) 才具 有 现实性 ,并从 而使 自己现 实化 。… ”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张楠摘要: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思想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获得重要启示。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洞察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思维及其神秘主义的真相;二是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同时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认识,也点明其不可避免的“虚假的普遍性”。
马克思不同意以国家为目的,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克服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冲突。
他主张在市民社会中寻找解放的力量,并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于解剖市民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法哲学批判;理性国家观;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1)03-0091-07DOI :10.13877/22-1284.2021.03.014收稿日期:2020-12-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意蕴研究”(18YJC71005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新时代意义研究”(2020C011)。
作者简介:张楠,女,吉林大安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吉林长春130024)。
学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研究是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入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蕴含着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
就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发展来看,马克思正是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启了自己的思想道路。
阿维纳瑞认为,马克思后来思想的显著样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中攻击黑格尔时就已经成形了[1]。
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和基础。
确切地说,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批判逻辑

彻 底地 展 示 了以 自否定 的方式 自规 定 的 自由机 制 。 通 过 资产 阶级 这个 有着 自己特殊 利益 追求 的 阶层解
而 他 的“应用 逻辑学 ”则论 证 了 ,无 论是 自然 世界 ,还 放 自己、取得普遍统治权的形式进行的。它具体 的措
是 人 的社会一 历史 世界 ,都 在 不 同程 度 上遵从 这 一 施 是 ,在 自身和 群众 中激起 瞬 间 的狂热 ,在 这阶级成了社会 的总代表,它的要求和权利成
黑格尔“法哲学”从 自由的意志出发 ,讨论 了使 了社会 本身 的要 求和 权利 。这 种 自由革 命模 式 的最
丁 三 东 :
《黑格 尔法哲学批判》的批判逻辑
《黑格 尔法 哲 学 批判》的批判逻 辑
丁 三 东 (四川大学 公 共管理 学院 ,成都 610065)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一种反思性的学术解读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面对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时,需要反 思和回应。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和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哈贝 马斯的批判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唯物主 义的局限性和问题所在,同时也需要反思哈贝马斯的批判是否符合实际。在反思 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对于这些批判,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进行反思和回应。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哈贝马斯所强调的社会实践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方式的概念是抽象的。 相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和规律,这也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次,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但并没有 忽视其他社会因素。
在第五次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人类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黑 格尔的哲学人类学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和理性 的存在。然而,马克思指出这种哲学人类学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没有真 正认识到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种对人的本质的片面 理解。
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黑格尔 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一方面是批判黑格尔把抽象的概念、逻辑和绝对精神看作是 世界的本原和最终根据;另一方面是批判黑格尔掩盖了社会的阶级性质和矛盾, 以及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这些批判为我们重新审视黑格尔的思想提供了 重要的视角和启示。
在第三次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黑格 尔的政治哲学强调国家的理性和必然性,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和最高阶段。 然而,马克思指出,这种政治哲学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和现实矛盾,没有真正 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对政治现实的虚伪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方法论的批判
作者:姚远《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4日14版)【学者论坛】
马克思对黑格尔体系的批判离不开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离不开对其方法论的批判,而整个黑格尔法哲学的精华正在于方法论。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首先从方法论角度向黑格尔发难,并由此确立他了对方法论问题的终身兴趣。
批判的灵感来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方法论灵感被认为主要来自费尔巴哈。
正是费尔巴哈率先发展出颠倒主谓的“改造性批判技术”,揭示出思辨哲学的思辨神学本质,敲响了黑格尔唯心论的丧钟。
与此同时,马克思本人也在青年时代多部作品中高度肯定费尔巴哈的功绩。
甚至为判定《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撰写时间,学界也着重考虑了马克思最早读到《关于哲学改革的临时纲要》的时间。
尽管如此,通常易被忽略的事实是,费尔巴哈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关联并无直接文本证据,相反,至少在酝酿和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前后两年间,马克思最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卢格。
马克思首次讨论《临时纲要》、说它太多自然而太少政治的那封信,就是1843年3月写给卢格的,而卢格的回信表明他们对费尔巴哈局限性的看法一致,都赞成把费尔巴哈的方法论扩展到政法研究。
实际上,卢格1842年8月发表于《德国年鉴》的《黑格尔法哲学与我们时代的政治》,早就先于马克思迈出这一步,并成为马克思反思黑格尔法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智识资源。
卢格认为,黑格尔法哲学缺乏政治实践品格,因为它关心的是纯粹科学和抽象理论,执迷于现实事物的逻辑—理性方面,试图掩盖同一性哲
学背后的实际二元论;黑格尔混淆了实存(或历史范畴)和逻辑范畴,仅仅根据周而复始的逻辑规定考量现实国家,但逻辑学中没有实存可言,唯有历史进入科学王国之时,实存才有相关性,而历史认识的要义就是弄清特定实存事物的独特性;法国人代表着片面的政治人而德国人代表着抽象的理论人,二者应该互通有无、携手共进。
马克思最开始采用的是卢格的方法论,即便这套方法论最终可以追溯到费尔巴哈,也是经过卢格结合法哲学语境重新塑造过的。
批判的性质
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出发点是现实经验,而黑格尔法哲学的出发点是逻辑理念,最终沦为“逻辑学的补充”。
若只看到这一点,就等于承认马克思的批判是一种外在批判,即批判者和被批判者的前提完全对立。
外在批判的优点是明确划清二人在方法论方面的界限,缺点是难以让黑格尔的同情者和捍卫者心悦诚服。
例如,有学者主张“法哲学=应用逻辑学”这一描述本身是中性的,并不足以否定黑格尔,他的精妙方法论一方面真正从概念上把握了法和国家的内在整体性和错综复杂性,使之成为可作哲学理解的东西,另一方面在利用逻辑学遮掩自己的激进政治意图,这是应对普鲁士政治高压的隐微写作技艺。
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上述外在批判是实施内在批判之后的最终结果和必由之路。
所谓内在批判,是指马克思在接受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承诺(政治意图)的前提下,致力于揭露其理论承诺和实际兑现之间的自相矛盾。
马克思深知方法论是黑格尔引以为荣的事情,甚至毫不讳言地谈到黑格尔法哲学方法论相比既往研究成果“前进了一大步”。
但马克思通过细致钻研它的实施效果发现:其一,黑格尔法哲学由其方法论导致固有的保守性,“把某种经验的存在非批判地当作观念的现实真理性”,到头来不过是以曲折的路径将现存事物接受下来,授予其“哲学的证书”。
这种固有的保守性、这种“适应”、这种“非批判性”摧毁了
黑格尔的政治意图,甚至是他本人未能洞察的,意味着真正原则上的缺陷。
其二,黑格尔法哲学无力胜任法和国家的真正解释工作,只是一再重复逻辑学概念,制造神秘深奥的印象,不能向我们解释清楚现实事物本身的逻辑或“特殊本质”,而“没有指出特殊差别的解释就不成其为解释”,由此形成的所谓真正认识不过是幻觉或假象。
批判的着眼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中谈到加工整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次序,认为宜先批判各个具体环节,再批判起支撑作用的方法论,换言之,应该首先在推理的细节层面揭露黑格尔法哲学的无效和不当,再反过来强调凡此种种的无效和不当都同他的方法论挂钩。
这在一定意义上照应了他《博士论文》的思路,即在“细微之处”可以证实的东西,结合“更大范围”的表现也容易加以说明,相反,如果仅作“极其一般的考察”,所得结论是否“在每一个别场合都能得到证实”就令人生疑了。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方法论时,有四个相对具体的着眼点:
“同一性哲学”向二元论的蜕变。
黑格尔哲学体系自诩为“同一性哲学”,但马克思发现它蜕变为“体系的发展的二重化”。
黑格尔营造出“双重的历程”,即“秘密的”历程和“公开的”历程。
如果说“公开的”历程只是表面现象,谈论的只是“比喻”,只是理念的“容器”,只是理念的意义强加于经验存在,那么“秘密的”历程亦即从国家中重新找出逻辑概念的发展,才是黑格尔法哲学真正的主旋律。
与此同时,马克思还觉察到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本质矛盾和不可调和的冲突,二者的同一性只是“应有的、双重的同一性”。
徒有虚名的“逐渐过渡”。
从经验到逻辑,或者从事实到概念,总需要某种衔接方式或联系渠道,黑格尔法哲学有没有提供这样的东西?马克思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他敏锐地发现黑格尔的文体有个特点,即随意使用“由此可见”这样浑水摸鱼的词语来连接理念发展和现实关系,打造“逻辑顺序、演绎和阐释的假象”。
虽然黑格尔满心希望将有机体规定为法和国家的制度,但从一般有机体观念通向特定的国家有机体观念的桥梁并未架设起来,而且永远也架设不起来。
这样看来,黑格尔无视显而易见的鸿沟,谈的东西名为“逐渐过渡”,实为“变体”。
“中介体系”的瓦解。
黑格尔法哲学依赖那套以“中介”或“中项”为纽带的推理方式,他甚至宣称国家制度究其本质是“中介体系”。
可是,黑格尔所设计的“中介”或“中项”基本上都是“混合物”“木质的铁”,希望消除对立,却往往是“被掩盖了的对立”。
那些据说本来对立着的“极端”,好似双面雅努斯,借助于单纯逻辑学的转换,“时而起着极端作用,时而起着中项作用”。
马克思以漫画手法向人们描绘:我们面前就出现了一帮好斗之徒,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彼此真打起来会打得鼻青眼肿,而准备打架的两个对手也都想法使拳头落在给他们劝架的第三者身上,但后来打架双方中的一员又成了第三者,结果由于过分小心,他们始终没有打起来。
但真正现实的极端并不是单纯实存上的差别,而是两种本质间的差别,正因此,它们既不能互为中介,也无须任何中介,黑格尔苦心编织的“中介体系”应声瓦解。
“内在前进运动”的幻象。
黑格尔法哲学一如整个黑格尔体系,构想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所谓“内在前进运动”。
他所谓“抽象”是指脱离语境、单纯潜在的概念;他所谓“具体”是指概念通过不断自我规定、不断使自己特殊化,从而不断与由此赋予自己的内容结合起来。
黑格尔宣称自己只是这番“内在前进运动”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决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概念演绎过程,所有
的素材都是概念内生的。
可是马克思发现黑格尔法哲学有时简直是“对某些国家中的经验状况的简单描述”,那些具体规定是“从外部获得的”,是某种“附加的东西”,亦即并非概念自身的产物。
究其原因,黑格尔不是根据对象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自身已经形成了的并且是在抽象的逻辑领域中已经形成了的思想”来发展对象。
对黑格尔法哲学方法论的批判,进而对整个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最终将马克思引向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认识马克思主义之真正灵魂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