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的观后感5篇
观《百鸟朝凤》心得体会范例五篇

观《百鸟朝凤》心得体会观《百鸟朝凤》心得体会范例五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百鸟朝凤》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百鸟朝凤》心得体会范例五篇1昨天带儿子去把《百鸟朝凤》看了。
谢谢方励那一跪,我家门口的影院也上了排片表。
有人抨他这是道德绑架,破坏商业规则。
明明是土的掉渣的剧情片,还硬要和商业片去抢档期。
你跪一个我看看,能不能改变什么?知道方励,是看了韩寒的那部《后会无期》以后才听说有那么一位的。
然后又看了他的演讲《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
但这片子和方励没一点关系,就是他觉得那么好的片子拖了两年才上映,又撞上有胸有颜有盔甲的美国队长,是个发行商就知道该投那个赚钱。
他觉得要替吴天明老师做点事,不然过不了自己这关。
这一跪,不是求你们去看看这部片子吧而是求你们多给几个档期吧。
何来的道德绑架?拿来作为话题进行商业炒作不是没有可能,可翻翻方励的简历,六十多岁的成功人士为了个素未谋面的老导演,一分钱好处没有的当众下跪磕头。
这是被逼急了,真的急了。
我想去看这片子的原因是吴天明导演。
其实讲真,他之前的片子我没看过,一部都没有。
我就看了部他主演的电影《飞跃老人院》,话说这也是部非常好看但是注定没有票房的电影。
里面那个精力充沛整天乐呵呵的光头黑胖子就是吴天明。
记得那时候我还写过影评,把《飞跃老人院》和《涉外大饭店》做了对比,一样都是老人在陌生环境开始新生活的题材,虽然都是活的乐观精彩,但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为了那么个热爱电影的老头,也得买票进去看看,更何况这是他的绝唱。
因为带了儿子,所以特地选了个靠边的座位。
没想到片子开始的时候座位居然全部坐满,还有不少和我一样是带着小孩来的。
这片子前半部挺适合带小孩来看,大段的镜头就在描述焦三爷怎么教自己的两个徒弟天明和蓝玉吹唢呐。
里面有天明他爸因为自己儿子资质一般,怕三爷不肯收,一脚踹倒天明然后用水漂劈头盖脑的一顿狠揍。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作文五篇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作文五篇《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作文一时代浪潮滚滚而来,浪潮中夹杂着利益的诱惑、信息的爆炸以及科技的“权威”。
电影中,面对如此浪潮,师徒二人显然因势单力薄,完全招架不住了。
人们对于唢呐匠越发的不重视,相比于唢呐老套的表演形式,人们更喜欢看美女,听流行音乐。
不是唢呐落伍了,唢呐还是那个唢呐,只不过是世道变了,人心变了。
世道变得利益至上,人心变得浮躁不堪。
唢呐是一门艺术,浮躁的时代下浮躁的人们,哪还有心思欣赏这唢呐?不再像以前那个时候,婚丧嫁娶,首先重视的是唢呐,人们的眼神中透着敬畏,仿佛唢呐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那么神圣,过世的老人,如果能配得上《百鸟朝凤》,则代表着他德行厚重,功德圆满。
于是,唢呐不是简单的乐器,成了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甚至是一种信仰!世代延传,这种信念便约定俗成,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
就是这几百年的传统啊,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巨大冲击,竟然显得如此“弱不禁风”,时代发展,新旧交替,本是无可厚非,但在这巨变和聚变中,人们是否丢失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呢?传统,传承正统。
正统代表着正直、正义和正气,正统不存,便难怪社会有不正之风了。
艺术是表现形式、表达手法,是一个民族文化核心和灵魂的外现。
艺术的形式与技艺丢了不可怕,可以通过刻苦学习,重新找回来;但支撑艺术长久流传的文艺精神、文艺灵魂一旦丢失,便意味着这类艺术正统的丢失。
而“民艺论”定文化,古往今来,民间艺术一直离老百姓最近,区别于宫廷或贵族艺术,它们起到了极大的教化大众百姓、影响社会风气以及塑造民间文化的作用。
以“评书”(又称“说书”)为例,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评古论今,演绎人生,在嬉笑中辨清是非,在怒骂中阐释大道,在中国民间非常喜闻乐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网上有一段关于“陕北说书”的文字,可令我们感受一二:“每逢说书,村里男女老少都要围坐在一孔窑洞里。
说书人摇头晃脑,指手画脚,嘻笑怒骂,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幽默滑稽,令人目不暇接,啼笑不止。
《百鸟朝凤》1000字观后感5篇精选优秀范文

《百鸟朝凤》1000字观后感5篇精选优秀范文《百鸟朝凤》是一部好电影,值得静下心去观看。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百鸟朝凤》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百鸟朝凤》观后感一看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就是:沉重、压抑、无奈。
电影最后,游天鸣一个人站在焦三爷坟头吹奏《百鸟朝凤》的情节,我实在是没忍住,哭了。
影片结束后,发现居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没有立即起身离场,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年龄多是80后、90初的观众,女性观众占60%,男性观众占40%,一半以上的女性观众都还沉浸在电影情绪中没回过神,抹着眼泪,一半的男性面露沉重,看着抹着眼泪的女生。
个人认为能生出这样的情绪来的大多都是有过类似亲身体验和感触的人。
我生长在四川农村,白事在中国农村是一件特别浓重的事,在我们老家也一样,哪家有丧事就会请到“道士”到家里做“度亡道场”。
四川那种民间“道士”并不是真正的道士,(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门手艺)是一种佛、道、巫(地方民间信仰崇拜)融合的产物。
这些“道士”确切来说是术士,正真的僧、道(出家)他们是要遵守清规戒律的,并且长住寺庙、道观中…这些术士在民间多是家族、师徒相传、无任何清规戒律…佛道的金典多数人是一无所知。
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念经超度,同时兼乐手,受到川剧的影响,伴奏乐器也都是川剧里常用的几种乐器: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唢呐。
其中打鼓的是指挥,其他人演奏完全看他的手势。
道场,是四川人对死者奠祭规格的量度。
《百鸟朝凤》里讲的陕西一带丧事操办分为4台、八台和最高级别《百鸟朝凤》,和电影里一样,我们老家道场也分类,分类标准主要是看价钱,由价钱来制定相应的“套餐”。
一般百姓,做一天道场算是尽了孝子的心;有钱人家老人归天,做三日、五日、七日的道场是常有的。
除了请道士到家来做道场,丧事中还有一个仪式感特别强的环节,就是“抬棺”,农村流行土葬,我们川渝一带丘陵土坡,道路难行,由八个壮汉将棺材架起来,必须通过喊号子来统一节奏,丧葬号子节奏缓慢、旋律悲伤,八个人前后呼应,声音却能响彻山谷。
《百鸟朝凤》观后感6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 6篇《百鸟朝凤》观后感 1一部片子的质量,不是只看票房,它更取决于观看者的质量。
没看之前,媒体的所谓炒作,票房低的《百鸟朝凤》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可以说众说纷纭。
站在个人喜好角度,谁都可以发言;倘若站在民族的高度,人文的角度,其价值又有多少人能够估量得了?"感动,回味无穷"是观后最大的感受。
影片中那些朴实的话,让我收获很多。
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打开百宝箱,师傅对徒弟游天鸣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
随即,拿起一根唢呐兴致勃勃地演奏了一段,忽地栽个跟头倒地酣睡,嘴角露出甜甜的笑。
有人说,师傅是为找到了传承人开心开怀;也有人说,师傅是在言传身教,真正的秘诀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
不管何种理解,最重要的是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声音,与外在无关。
纯粹到,没有一丁点杂质,是忠于选择,对生命认真负责。
师傅焦三爷,传授的不仅是唢呐这么技艺,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做人做事的态度。
正如,师傅选中天分并不高的天鸣是因为,"你看见你父亲摔倒,扶他起来的那滴泪"。
厚德才能载物,人无所成时该问问自己修炼了多少德行。
我们永远成为不了别人,要成为最好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 2作为一种表演技艺,唢呐是吹给别人的,作为一种个人志趣,唢呐是吹给自己的,而技艺的精湛终究是根源于志趣的迷恋,所以唢呐归根结底是吹给自己的。
如此,才能当它红火时不得意,当它冷落时不消沉。
在喧嚣之外独自享受自己的乐趣,气定神闲并精益求精,这也才是一种匠活的`传承之道。
文艺,不应把它的保留寄托于市场,也不应把它的衰落归咎于社会。
社会是有主流有时尚的,而思想文化的潮流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市场专制,是泯灭艺术个性的屠刀。
当一种文化把大轰大嗡视为成功的时候,离它的衰亡也就不远了。
因而,要想保护某种文化遗产,与其呼吁社会的扶危救困,不如呼吁社会的思想自由、多元宽容,摒弃在文化领域泛滥简单的成功哲学(即以多数人喜欢为成功、以能挣钱为成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自然会有人把那些小众文化玩到极致并赢得掌声。
《百鸟朝凤》观后感(通用13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通用13篇)《百鸟朝凤》观后感篇1那日是无双镇的大日子,谁家嫁娶摆酒都不如焦三爷在自家院子里拿手一划来得气派。
黄土地的脊背上长出了无双镇,无双镇的命脉里流淌着唢呐声。
素日都只垦地纺线的庄户人,唯有听见焦三爷和他的焦家班,才能在生计活儿里挺起一会儿身子,才能从骨头缝儿里抖落一身的风沙。
那日焦三爷把自个儿学徒的第一把唢呐传给了徒弟天明,他说「咱们唢呐也是匠活儿,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
毛头小孩儿听得眼里直掉泪,他那时只管自己的师父是天底下吹唢呐的第一把好手,他后来才知道,焦三爷也是这世上顶珍贵的头一号匠人:是艺术家,是传道者,是捍守的灵魂,是遗世的背影。
电影中第一个打动我的场景,是少年天明把着师父割来的芦苇秆儿,要从河湾里吸上一口水。
葱绿的芦苇上浮动着柔软的白絮,湛青的湖水中托起一个小小的少年,少年郎与大自然,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之“天人协调”,不免使人去想,这湾河水边跪坐过多少个虔诚的娃娃,才使那一把唢呐之音传到如今。
第一日吸水不成,脸蛋被汗水和泥浆糊花的天明悻悻返家,师父立马把他碗中的白饭刨去了大半,师娘劝慰师父「娃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呢」,师父激他说「我哪个徒弟不是从娃开始的」。
一年又一年水草丰茂,一代又一代唢呐情长。
徒弟从师父手中接过唢呐那日要起一个誓,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天明在被师父选为接班人那天应过一句话,是他会把无双镇的唢呐担起来、传下去。
成年后的天明不再是焦家班的弟子,而是游家班的班主,这时候洋乐队已经飘进了各家庄户,办酒席的也没人再给年轻的乐师行礼。
他的骨头缝儿里开始长出师父的威严和沉静,面对身边人另谋生计的劝说或嗔怪,天明说了两回「我给师父发过誓的」,他并不作辩白,旁人也都不再说话。
这处理手法也是好精彩,焦三爷已老,唢呐的气却是不会断的,纵使无双镇和这世道要翻上几百回几千个新,这把家伙事儿的魂还是长在人心里,还是埋在黄土根。
陶泽如先生饰演的焦三爷,大多数时候不怒自威,但几处围绕着饭桌的电影段落,却也幽默可掬,焦三爷是中国传统严父的形象。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精选5篇)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于5月6日上映以来,一直口碑爆棚,影片也得到了电影圈的大力支持和推荐。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篇1《百鸟朝凤》是我国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的绝唱之作。
20XX年2月,《百鸟朝凤》完成剪辑制作,仅一个月后,吴天明导演就离世了,《百鸟朝凤》就此成为大师绝唱。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的电影不仅书写了一个时代:《人生》《老井》《变脸》……在电影票两毛钱一张的年代,他导演的电影有过亿票房。
而他之所以名垂影史,更是作为幕后推手,为影坛培养了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周晓文、田壮壮、何平、顾长卫、芦苇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电影人,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教父”。
电影讲述了一个坚守信念的励志故事,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百鸟朝凤”没那么简单《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
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支曲子那么简单。
据影片主演陶泽如介绍,《百鸟朝凤》原是欢快的曲子,常被用于乡间结婚喜事。
然而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吴天明导演将其改成了哀曲,变得深沉庄重。
一般情况下不吹此曲,“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得起为他吹《百鸟朝凤》。
这首曲子,承载的是对人生的评价。
”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评价:“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
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
电影到了这个份儿上,才是真正的大师。
”辗转两年,上映不易20XX年吴天明导演离世后,因为缺乏宣发费用等原因,《百鸟朝凤》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
吴天明导演的女儿吴妍妍四处奔波,直到遇见了著名制片人方励。
“我让方励老师看了《百鸟朝凤》,他看完之后背过身去,半天没有说话,等他转过身来,满眼都是泪水。
然后他问你缺什么,我说缺资金,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来做这件事。
看完百鸟朝凤的心得感想(精选5篇)

看完百鸟朝凤的心得感想(精选5篇)看完百鸟朝凤的心得感想篇1师父非师傅,更与老师有本质上的区别。
父母给我们生命,而师父给的是人生。
师父是用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和他自己的灵魂教会你走好人生之路。
而当今这个时代,师父都成师傅。
工人阶级的专用称呼,更高级的就是老师了。
老师是个职业,更加成就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与中国传统中的师父一词有天壤之别。
电影中这一个世代相传的唢呐匠焦三爷,用生命演义了传承,演义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师父。
他虽固执,但仁爱,有骨气,爱憎分明,有操德,个性鲜明。
他爱他的唢呐,爱着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爱他的徒弟,唯独不爱他自己。
这几乎是中国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共有的性格特点。
他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得,是吹给自己的,要吹到骨头缝里,不能让唢呐没了。
”这经典的语言,只有师父才能说的出来。
因为这个声音来自他的灵魂,而不是嘴唇。
我的骨科师父世代相传,她的一生只收了我这么一个徒弟。
我常问师父为啥不多收徒弟,师父经常笑而不语。
有一天师父说:“孩呀,咱家这个手艺是救人的,这么多代了,都是传女不传男。
你大姐(师父的亲生女儿)人品不好,不能传给她,会害人的。
我以为我要把这手艺带到棺材里了呢,结果没想到遇到了你。
咱娘俩有缘,你这孩子心眼好,有德性,又会内科,你学会这个手艺能治病救人,不会瞎了咱们家祖辈名声。
虽然违背了祖训,但我想她们会理解的,孩呀,她们都看着你呢,千万不要为了钱去救人!”我听到这泪奔了,从此再没问师父为啥不多收徒弟。
现在师父不在了,这话却从不敢忘记,如同那电影里的游天鸣。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很多与师父的点滴生活,我几乎一直在流泪看完这部电影,没有拜过师父的人很难理解这种感情。
金钱至上的中国人灵魂深处是什么?我说不好,但一个头磕在地上,一句师父,一个承诺,一种精神,便成就了我生命的全部!是与血液容在一起的,誓死捍卫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敢忘记师父的教诲和自己的誓言!师父说你要勇敢的做一个殉道者!百鸟朝凤,凤就是殉道者的化身,捍卫和守护着光明和希望的灵物。
《百鸟朝凤》观后感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5篇《百鸟朝凤》观后感1我去看了《百鸟朝凤》,期间哭的稀里哗啦,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周围抽咽声就一直未曾中断过。
能赚取人们眼泪的片子虽不一定是好片子,但一定是触及心灵的片子,一定是令人若有所思的片子。
6号上映那天就想去看的,可在我们这样的三线城市有些电影是不给排片的,昨日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提到看了此片,我便向其询问观影场所,在得知周末有两个影院每日有一场后我果断购票,放弃了之前的一些安排。
我不想在这里评说这部影片,更不想剧透,故事是简单的,但镜头传达出来的情感却那样真实以及震撼人心。
能放弃各式商业大片而选择排片率如此之低且时间又不大合理的人,他们大抵也是有些文艺气息的,或者喜欢文艺一些的生活方式,文艺的人呢,通常是感性的,所以整个影厅哭声一片也不足为奇。
人们为什么要看电影?有些人当作娱乐,有些人是无事可做,选一部文艺片来看,娱乐性几乎没有,话题性却十足,只是我又一个人去看的,无人谈起,故此才要写这一篇,算是推荐,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相见,坐在一起聊聊传统与革新的话题。
如果不考虑盈利的话,我有许多想法,可实际上都无法实现,一旦想到生存的问题,那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时代在变,而且变得那么快,稍不留神,就成了落后分子,就成了文盲。
想想以前,一个唢呐匠人,他可能就是个文盲,可这不耽误人们对于他的尊敬,每当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东家是要行迎师礼的,一把太师椅至于堂前,匠人独坐其中,那是何等威风。
一般家请个四台,富裕户请八台,若是德高望重之辈,可奏百鸟朝凤。
您说您出钱请奏百鸟朝凤,对不起,这个真不行,祖上的规矩,能享用百鸟朝凤者必是德行兼备之人。
人们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匠人不为财,他们还是人吗?此人非彼人,意为君子,谁说君子不能是文盲呢?品行一致,即为君子,这话是我说的,我也就读了个大学本科,在不远的将来,我也得算文盲一个,那天在千山书院参加活动,一排坐了四个人,其中俩硕士,另一个北京地质大学毕业的90后美女创业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出口到海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还是要有所坚守,文化还是要有人传承,在看了百鸟朝凤之后,你是否有同样的感受呢?本文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百鸟朝凤》的,欢迎参考借鉴。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一】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幸观看了这部《百鸟朝凤》,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触良多。
这是一部比较有艺术气息的名字的电影,而且是以唢呐曲命名的。
整个电影的故事与唢呐有关。
唢呐,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吧我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样。
电影中主要讲述了一门艺术从流行到衰落的过程,这里面有传承,有坚持,有信念。
整部电影看下来不禁感觉肩上有了一种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的责任感。
这是一部发生在1982年的故事,天鸣的父亲小时候一心想当唢呐匠可是没有人教,就把这个愿望寄托到了天鸣的身上。
带着天鸣跋山涉水来到焦三爷家里拜师学艺学艺,经过刻苦练习与持之以恒的精神终于天鸣的唢呐技巧得到了焦师傅的认可成为接班人,当时很是风光,唢呐匠也很是受到村里人的敬仰。
天鸣的父亲很是激动,举村欢庆。
但是没几年的功夫,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唢呐匠就开始渐渐地走向了末路,传统技艺受到了洋乐器洋乐队的冲击,不被村民们所接受了,所以无法再靠吹唢呐来养家挣钱了。
老艺术老文明与现代流行的冲撞和对抗,洋乐队搭起大舞台,所有人都围着在看,在天鸣带领的游家班很是不服,唢呐越吹越大声鼓越敲越响。
最后以一场扭打的闹剧收场。
渐渐地天鸣的父母从开始的高兴到嫌弃天鸣吹唢呐赚不了钱,劝他改行。
游家班的其他师兄弟也开始陆续的走出村子到城里面打工去了。
为了让唢呐队不散掉焦三爷拖着病重的身体给德高望重的逝人吹奏了那首百鸟朝凤,看到这时我的眼泪已悄然落下,为了那种坚持和信念最终焦三爷离开了人世,最终天鸣在政府的帮助下将百鸟朝凤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部电影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的背景下渐渐地走向末路,一些我们需要传承的东西渐渐的被我们所抛弃,我想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标签,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丢掉我们的传承,怎样使传承与发展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是大人的事情也是我们学生应该考虑,我们要做一名传承者,去传承即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瑰宝。
这部电影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都没有人继承,那么在将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悲哀,所以传承文化从我做起吧!《百鸟朝凤》的观后感【二】我是在初中老师的朋友圈知道的这部电影,然后就问舍友没有有想一起看的,她们不感兴趣,我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哪怕一个人去电影院,也要去看这部电影。
《百鸟朝凤》是一部感情电影,由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导演,陶泽如、郑伟、李岷城主演。
影片讲述的是李岷城与陶泽如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此片是吴天明绝唱之作,聚焦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张艺谋、徐克、贾樟柯、黄建新等导演为其站台。
关于这部片的其他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是想说说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感受。
天鸣的父亲想要当唢呐匠却没有成功,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天鸣的身上,要说的话,很像是子承父亲的理想,也可以说是望子成龙。
这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希望,也是孩子甜蜜的负担。
天鸣以为焦师傅看不起他而逃回家时,意外听到了父亲在朋友面前吹嘘他的本事。
其实,父母总是会在我们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了不得,但在外头,总会下意识地把自家孩子往好的说,哪怕是夸大其词,与他们而言那也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所以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夸张了。
而为了不给父亲丢脸,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天鸣默默地回去了。
其实,影片中这一段父母对孩子的希望的情感渲染的并不够充分,只是很清浅的一笔,但有切身体会的人就会懂得那背后所包含的来自父母厚重的爱,以及作为孩子所需要承担的甜蜜的负担。
导演拍摄少年天鸣吹唢呐的画面,然后把镜头在唢呐上停了数秒之后再切回去时,吹唢呐的天鸣已长成了青年。
这一组镜头很平凡很普通,没有丝毫的过度渲染,但是却说明了在这段成长的岁月里,天鸣一直与唢呐为伴,唢呐融进了他的生命,同时他也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
成年后的天鸣已经有实力自立门户了。
只是在他带领的游家班接的第一趟活儿,是他朋友的喜事,没有行接师礼,同时演奏也被随意地掐断。
天鸣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把红包分给了其他的师兄。
而他在与焦师傅说起这件事时,焦师傅顿了片刻,摇摇头说没规矩了,没规矩了。
这重复了两次的几个字,让我感到心酸。
我们那么多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教科书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潮流,要现代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到底有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时代的洪流下被冲刷的面目全非,在那残忍的洪流下到底还有多少还在这世间呼吸着?每次看到新闻,或是网络上在说着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我都会感到一丝悲伤,迷茫,也不理解。
我们所知道的还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很多我们还来不及知晓就已经被掩埋,可能其中有一些是封建落后,但也有很多是千年来,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我们还来不及看一眼,它们就因为时代前进的步伐而被淘汰掉了。
焦师傅喝醉酒之后,满脸酡红吹唢呐的画面让我久久难以回过神来。
导演在这里给的是焦师傅的面部特写,镜头很随意地跟着焦师傅的摇摆而晃动,让人更能体会到唢呐带来的韵律和激昂。
焦师傅是一名伟大的唢呐匠,他从他的师傅手中接过唢呐,然后传承给他的弟子。
他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
传承不能断,哪怕世人不再尊重唢呐匠,哪怕西洋乐越来越时髦,传承就应该传承下去。
焦师傅演奏百鸟朝凤那一段,我仿佛真得听到了杜鹃在泣血,其实泣血的是焦师傅,他因这挤压唢呐匠生存的世界而泣血,他因传承在他还尚在人世时就受到阻碍而泣血,他因世人对唢呐匠越来越不尊重而泣血……是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曾经无数人追捧,曾经无数人尊崇的文化为什么就这样跌落尘埃了呢?在影片临近结尾时,有一个正局长说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上了天鸣。
那时我以为,唢呐匠有救了,谁知道他说希望你们能演奏一遍,我们把它录下来。
只是录下来,只是录下来不够啊。
一种文化,只是用机器录下来是根本不够的。
我一个朋友说在日本,他们懂得包装宣传之外,凡能称为匠人的,是个受人人尊敬的地位,政府会用经济奖励扶持,大部分的人民文化素质高,审美能跟得上欣赏,有人群懂得欣赏就不容易垮台,匠人就该是名利双收的,因为他们传承文化上这个角色(并不是人人能当)是有这个价值的。
这就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区别,匠人得不到扶持,大部分人也不懂欣赏,不从内心感受到它的美,乱包装一气,宣传了也就是个即逝的小火花。
每次看到一些传统工艺消亡就真的很遗憾。
中国啊,虽说传承千年,但到了现在却像是要断层了一般。
那个什么局长说要保护非文化遗产结果只是要录下来而已,这样的保护完全不够啊。
焦师傅明白厉害的人才虽然难遇,但是最难的是愿意传承下来,所以天鸣的责任心才被赏识,虽然结尾没有交代唢呐的命运如何,但天鸣还是会吹下去的。
蓝玉有悟性,但如他所说他性子野,交给他传承只会断了。
所以很多时候一些略微平庸却能当上负责人也是这个原因吧,一腔热血并不能代表全部,更重要的是坚定而真诚的心。
在影片的结尾,焦师傅去世了,为他演奏的只有天鸣一个人。
在山头上,在苍穹之下,天鸣对着师傅的坟墓,独奏唢呐。
他的视线渐渐模糊,却看见师傅就那样安静地坐在他的身前听着他的演奏,如往常一般无二。
只是,过了一会儿,师傅默默地站了起来,一声不吭地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唢呐声也渐渐远去。
最后的一幕是无声中,焦师傅远走的背影。
这是影片的结尾,而我真的不希望这是唢呐的结局,不希望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结局。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三】今天,我和老妈观看了电影《百鸟朝凤》,它令我回味无穷。
《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叫做游天鸣的小男孩拜师学吹唢呐的故事。
天鸣学的头两个月里,师父叫他天天去水湾里用竹竿吸水,吸不上来水就不给吃饱饭。
后来,师父又收了一个小徒弟叫蓝玉。
虽然天鸣每天都刻苦练习,但师傅总是带着蓝玉出去见世面,并且也先叫蓝玉吹唢呐。
原来,这是师父在一步步地考验天鸣,看他是否具备当接班人的品质。
终于,天鸣也可以学唢呐了!他更加勤奋刻苦,学着用唢呐吹出各种鸟儿叫的声音,真是活灵活现。
在传声大会上,师父点名要教给天鸣吹《百鸟朝凤》。
要知道,这首《百鸟朝凤》可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也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受用得起!后来,天鸣长大了,师父正式把唢呐班子交到他的手里,原来的“焦家班”变成了“游家班”。
但是经济大潮却来了,游家班历经坎坷,路子越走越难,眼见着就要散伙。
天鸣和师父急了,做了最大的努力。
雨后彩虹现,唢呐要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就在这个时候,师傅却得绝症过世了。
于是,天鸣在师父的墓前吹起唢呐,为师父送行。
看了这部电影,我很受感动。
师父非常负责任,既严厉又温和;小天鸣很有决心,有毅力,胜不骄败不馁;师娘也把天鸣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和疼爱。
唢呐能够传承下来也真是不容易,学的时间长,很辛苦,既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力和人品的考验。
我认为,这部电影比唢呐更珍贵,更加值得收藏。
感谢拍这个电影的人!出电影院的时候,空中还飘着小雨,但是太阳已经出来了,一条巨大的彩虹横亘天际。
好长、好美的彩虹啊!好多人都忍不住惊叹。
我想,这是就是意味着影片里最后师父走进了彩虹?或者预示着“只要努力不放弃,就能见到彩虹”呢?总之,我觉得这彩虹为这次观看《百鸟朝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四】《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
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
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
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
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
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
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
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
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
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
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
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
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
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
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
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