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百鸟朝凤》观后感

合集下载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最新6篇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最新6篇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最新6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会增长不少见闻吧,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是对影片最好的回忆。

下面为您整理了《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15月23日晚,东青山西同志们一起学习了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内心波澜,久难平静。

当民间艺术遭遇现代科技,珍贵艺术逐渐被遗忘;当传统文化遭遇信息时代,文化精神不再受重视,身为炎黄子孙,身为民族的接班人,该作何思考?又该如何应对?感中华师承文化真正的老师,会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绝对无私地传授给学生;而真正的学生,则会谦卑受教,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个人得失,继师之志,将老师所教发扬光大。

电影里,焦老师是这样的老师,天鸣是这样的学生。

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尊师重道,传承道统,是学生的本分。

有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如此一脉相承,才会有好的教育。

电影中,针对天鸣的疑惑,焦老师叮嘱他说:别盯着手里的那几张票子,得盯着手里的唢呐;天鸣在人群中迷失,焦老师一句话,唤醒梦中人;临去世时,焦老师依然不忘唢呐的传承:我卖牛不是为了看病,是为了你把唢呐传下去。

在焦老师那里,唢呐的价值超过了金钱的价值,唢呐的重量超过了自己生命的重量。

唯有这样的情怀和热爱,唯有超脱了利益的桎梏,真正的教育才能落实,文化的真正精神方能得以传承。

另外,对焦老师选择学生的原则与标准,印象深刻。

相比于聪明,更注重德行,因为德行才能真正让让师者放心,让一个人走得长远。

独具慧眼,善于识人,才能选对接班人,这也应是一位老师必备的能力。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2时代浪潮滚滚而来,浪潮中夹杂着利益的诱惑、信息的爆炸以及科技的“权威”。

电影中,面对如此浪潮,师徒二人显然因势单力薄,完全招架不住了。

人们对于唢呐匠越发的不重视,相比于唢呐老套的表演形式,人们更喜欢看美女,听流行音乐。

不是唢呐落伍了,唢呐还是那个唢呐,只不过是世道变了,人心变了。

世道变得利益至上,人心变得浮躁不堪。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百鸟朝凤》观后感1“凤凰已逝,但百鸟皆鸣”,返璞归真的感人故事,凝重厚实的影视风格,色彩浓郁的传统民俗特色,悲天悯人的哀婉乐曲,让这部《百鸟朝凤》——大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呈现了经典。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八百里秦川上的无双镇,老一辈的唢呐师父焦三传艺给徒弟游天鸣,希望他将这门民间手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但在现代化大潮的裹挟下时代风尚发生转向,唢呐班子无以为继、四散衰败。

时常100分钟的电影,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内心一次次震撼。

师父焦三爷说“唢呐是个匠活”,吹唢呐人自称唢呐匠,而不是唢呐艺人,正是匠人精神的骨与魂。

传统行当有它的伦理和规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德行高于技艺。

表面看起来严肃古板,一身傲气,实则是一位热血、善良、重情重义的唢呐师父焦三,在挑选唢呐徒弟的过程中,尽显其苛刻,一开始天鸣差点因为天赋不够被拒之门外,学徒过程中吹奏的悟性也不如师弟蓝玉,最后却从师父手里接过整个唢呐班,就是因为品行纯良。

天鸣问师父你为什么会收下我,师父说:“是因为你父亲摔倒时,你眼里流下的一滴泪。

”我想也是因为他的善良和热情,因为他的勤奋和执着,用芦苇秆吸水练功,哪怕是风吹雨打,并不间歇;因为他的不那么精明,因为他在大火中帮师弟抢出了师弟的唢呐而牺牲了自己那把碰都不让别人碰的唢呐。

毕竟唢呐班的接班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天赋秉异技艺高超的演奏者,更需要一个坚韧隐忍赤胆忠心的传承人。

匠人精神大概正是这样一种心无旁骛的风骨,一种一生悬命的魂髓。

我们一边心疼传统文化的消失殆尽,一边又鄙夷固执老派的匠人精神,一生只专注一件事不要说常常养不活自己,就连最起码的基本尊重也得不到。

管乐没有错,靡靡之音没有错,甚至管乐取代唢呐也没有错,潮流就是这样汹涌,时代就是这样更迭,但我们是否可以给传统文化和匠人精神一点时间和空间,不要让祖宗留下的好东西都断了根绝了后。

大浪淘沙,形式可能消失,但精神终将不朽。

我感动,为这部《百鸟朝凤》,我期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我虔诚的期望,自己甚至更多人都能记住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用平凡的、普通的行动,用最真实的心灵写照,去捍卫我们的心灵。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心得范文5篇

《百鸟朝凤》的观后感心得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的导演就是吴天明。

还有一部很有名的《变脸》,也出自吴天明。

可以看出,《百鸟朝凤》的故事与旧作《变脸》相似,也是一个关于传统艺术消亡的故事。

然而这些电影又不仅仅是一群艺人的人生故事,更倒是吴天明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思考。

他就如同《百鸟朝凤》里那个真正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延续着中国老电影人的精神和灵魂。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百鸟朝凤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1师父非师傅,更与老师有本质上的区别。

父母给我们生命,而师父给的是人生。

师父是用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和他自己的灵魂教会你走好人生之路。

而当今这个时代,师父都成师傅。

工人阶级的专用称呼,更高级的就是老师了。

老师是个职业,更加成就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与中国传统中的师父一词有天壤之别。

电影中这一个世代相传的唢呐匠焦三爷,用生命演义了传承,演义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师父。

他虽固执,但仁爱,有骨气,爱憎分明,有操德,个性鲜明。

他爱他的唢呐,爱着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爱他的徒弟,唯独不爱他自己。

这几乎是中国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共有的性格特点。

他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得,是吹给自己的,要吹到骨头缝里,不能让唢呐没了。

”这经典的语言,只有师父才能说的出来。

因为这个声音来自他的灵魂,而不是嘴唇。

我的骨科师父世代相传,她的一生只收了我这么一个徒弟。

我常问师父为啥不多收徒弟,师父经常笑而不语。

有一天师父说:“孩呀,咱家这个手艺是救人的,这么多代了,都是传女不传男。

你大姐(师父的亲生女儿)人品不好,不能传给她,会害人的。

我以为我要把这手艺带到棺材里了呢,结果没想到遇到了你。

咱娘俩有缘,你这孩子心眼好,有德性,又会内科,你学会这个手艺能治病救人,不会瞎了咱们家祖辈名声。

虽然违背了祖训,但我想她们会理解的,孩呀,她们都看着你呢,千万不要为了钱去救人!”我听到这泪奔了,从此再没问师父为啥不多收徒弟。

现在师父不在了,这话却从不敢忘记,如同那电影里的游天鸣。

《百鸟朝凤》观后感6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6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 6篇《百鸟朝凤》观后感 1一部片子的质量,不是只看票房,它更取决于观看者的质量。

没看之前,媒体的所谓炒作,票房低的《百鸟朝凤》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可以说众说纷纭。

站在个人喜好角度,谁都可以发言;倘若站在民族的高度,人文的角度,其价值又有多少人能够估量得了?"感动,回味无穷"是观后最大的感受。

影片中那些朴实的话,让我收获很多。

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打开百宝箱,师傅对徒弟游天鸣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

随即,拿起一根唢呐兴致勃勃地演奏了一段,忽地栽个跟头倒地酣睡,嘴角露出甜甜的笑。

有人说,师傅是为找到了传承人开心开怀;也有人说,师傅是在言传身教,真正的秘诀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

不管何种理解,最重要的是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声音,与外在无关。

纯粹到,没有一丁点杂质,是忠于选择,对生命认真负责。

师傅焦三爷,传授的不仅是唢呐这么技艺,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做人做事的态度。

正如,师傅选中天分并不高的天鸣是因为,"你看见你父亲摔倒,扶他起来的那滴泪"。

厚德才能载物,人无所成时该问问自己修炼了多少德行。

我们永远成为不了别人,要成为最好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 2作为一种表演技艺,唢呐是吹给别人的,作为一种个人志趣,唢呐是吹给自己的,而技艺的精湛终究是根源于志趣的迷恋,所以唢呐归根结底是吹给自己的。

如此,才能当它红火时不得意,当它冷落时不消沉。

在喧嚣之外独自享受自己的乐趣,气定神闲并精益求精,这也才是一种匠活的`传承之道。

文艺,不应把它的保留寄托于市场,也不应把它的衰落归咎于社会。

社会是有主流有时尚的,而思想文化的潮流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市场专制,是泯灭艺术个性的屠刀。

当一种文化把大轰大嗡视为成功的时候,离它的衰亡也就不远了。

因而,要想保护某种文化遗产,与其呼吁社会的扶危救困,不如呼吁社会的思想自由、多元宽容,摒弃在文化领域泛滥简单的成功哲学(即以多数人喜欢为成功、以能挣钱为成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自然会有人把那些小众文化玩到极致并赢得掌声。

《百鸟朝凤》观后感(通用13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通用13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通用13篇)《百鸟朝凤》观后感篇1那日是无双镇的大日子,谁家嫁娶摆酒都不如焦三爷在自家院子里拿手一划来得气派。

黄土地的脊背上长出了无双镇,无双镇的命脉里流淌着唢呐声。

素日都只垦地纺线的庄户人,唯有听见焦三爷和他的焦家班,才能在生计活儿里挺起一会儿身子,才能从骨头缝儿里抖落一身的风沙。

那日焦三爷把自个儿学徒的第一把唢呐传给了徒弟天明,他说「咱们唢呐也是匠活儿,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

毛头小孩儿听得眼里直掉泪,他那时只管自己的师父是天底下吹唢呐的第一把好手,他后来才知道,焦三爷也是这世上顶珍贵的头一号匠人:是艺术家,是传道者,是捍守的灵魂,是遗世的背影。

电影中第一个打动我的场景,是少年天明把着师父割来的芦苇秆儿,要从河湾里吸上一口水。

葱绿的芦苇上浮动着柔软的白絮,湛青的湖水中托起一个小小的少年,少年郎与大自然,正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之“天人协调”,不免使人去想,这湾河水边跪坐过多少个虔诚的娃娃,才使那一把唢呐之音传到如今。

第一日吸水不成,脸蛋被汗水和泥浆糊花的天明悻悻返家,师父立马把他碗中的白饭刨去了大半,师娘劝慰师父「娃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呢」,师父激他说「我哪个徒弟不是从娃开始的」。

一年又一年水草丰茂,一代又一代唢呐情长。

徒弟从师父手中接过唢呐那日要起一个誓,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天明在被师父选为接班人那天应过一句话,是他会把无双镇的唢呐担起来、传下去。

成年后的天明不再是焦家班的弟子,而是游家班的班主,这时候洋乐队已经飘进了各家庄户,办酒席的也没人再给年轻的乐师行礼。

他的骨头缝儿里开始长出师父的威严和沉静,面对身边人另谋生计的劝说或嗔怪,天明说了两回「我给师父发过誓的」,他并不作辩白,旁人也都不再说话。

这处理手法也是好精彩,焦三爷已老,唢呐的气却是不会断的,纵使无双镇和这世道要翻上几百回几千个新,这把家伙事儿的魂还是长在人心里,还是埋在黄土根。

陶泽如先生饰演的焦三爷,大多数时候不怒自威,但几处围绕着饭桌的电影段落,却也幽默可掬,焦三爷是中国传统严父的形象。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5篇精选范文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5篇精选范文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5篇精选范文《百鸟朝凤》讲述了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带领徒弟们用执着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的故事。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百鸟朝凤》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百鸟朝凤》观后感一学期中,我听说有《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就一直想去看看,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这个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了这部电影。

这电影看得我都为此掉眼泪了,我还是写下如下观后感。

《百鸟朝凤》原来就有一个故事,我以前还做过绘本。

我从小就喜欢这种神鸟凤凰。

从前凤凰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但它却和别的鸟儿不一样,它总把别的鸟儿吃剩的果子捡起来藏起来。

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都找不到食物,快饿死了了,凤凰就将自己储存多年的果子拿来与众鸟分享。

众鸟为了感谢凤凰,将自己身上最漂亮的羽毛摘下送给凤凰。

从此,凤凰成了百鸟之王。

《百鸟朝凤》其实是一首经典民乐,而这影片是吴天明生前的作品,耽搁了整整两年才上映。

它不是预言故事,而是讲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传承手艺的故事。

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是心怀热血。

他其实是寻找自己的接班人,他用自己的教育方法寻找到他合适的作文/接班人。

这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片段是游家班在给窦家出活时,焦师父主动提出给窦老爷吹《百鸟朝凤》曲子——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听到的曲子。

焦师父吹呀吹,吹得如同活泼可爱的布谷鸟;吹呀吹,犹如歌声优美的百灵鸟;吹呀吹,又像机灵鬼怪的鹦鹉……但是才吹到一半,天鸣发现师父的唢呐染着红红的鲜血,他和师兄弟们苦口婆心地劝师父不要再吹了。

可焦师父却吩咐他们把鼓架起来,自己打鼓,让天鸣继续吹。

他这样不要命的吹打,是想让他的曲子传下去,也把吹唢呐这门艺术传下去!焦师父最终还是承受不住,噴着鲜血倒了下去。

电影看完了,它带给我的是泪花吗?不,这电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吧!我想它是想来告诉我们:社会在进步,但同时不要忘了老时代的东西,这些有意思的音乐和它的工具。

百鸟朝凤观后感 1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 1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百鸟朝凤观后感 1朋友推荐,周末看了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

影片故事情节平铺直叙,人物形象朴实生动,画面优美且真实自然,不愧是大师的精心之作。

看了以后如饮甘醇,回味无穷……该剧5月6日上映以来叫好不叫座,电影人方励情急之下跪求院线周末予以排片,引起哄动,才有了周末2700万的票房收入。

戏内戏外都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戏内焦三爷身上体现出的“匠人”精神尤其让我记忆深刻影片通过两代唢呐"匠人"的坚守,深刻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烈冲撞,用唯美的画面展示了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西北田园风光以及黄土文化的内涵,形象地表现了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西北农村普通人群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信念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焦三爷是具有中国"匠人"精神的代表人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坚定的信念。

执着与热爱是信念的基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门精湛的技艺是需要沉心历炼的,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身体的苦,更有心智的磨。

"我学徒的时候饿过三天肚子"。

天鸣日复一日的在河边用芦苇竿吸水,都说明了心浮气躁是注定成不了"匠人"的。

既便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活儿"越来越少,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焦三爷仍然坚信:"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至死仍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

爱徒的一曲《百鸟朝凤》高度褒扬了师傅平凡又壮丽的一生,也让这个形象永远驻留在观众心间。

其次是坚守职业操行。

火庄村长去世,孝子贤孙一大片齐刷刷跪倒在焦三爷面前,要求吹一曲《百鸟朝凤》,并明示钱不是问题。

焦三爷决然摇摇头,他的神情中分明写着:"德配其位"是祖宗留下的共识,《百鸟朝凤》只可奉给可以享用的尊者。

金钱、权势、地位甚至乡情都是不可凌驾其上的。

职业是人们生存的手段,操守是职业的'生命。

古时候有"不愿为三斗米折腰"的贤达隐士,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恪守着祖先的传承!第三是择徒授业有要求。

师傅收徒弟"才"为基本,但焦三爷不以天赋和技艺高低为唯一标准,他更看重的是德行的大小。

《百鸟朝凤》观后感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5篇《百鸟朝凤》观后感1我去看了《百鸟朝凤》,期间哭的稀里哗啦,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周围抽咽声就一直未曾中断过。

能赚取人们眼泪的片子虽不一定是好片子,但一定是触及心灵的片子,一定是令人若有所思的片子。

6号上映那天就想去看的,可在我们这样的三线城市有些电影是不给排片的,昨日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提到看了此片,我便向其询问观影场所,在得知周末有两个影院每日有一场后我果断购票,放弃了之前的一些安排。

我不想在这里评说这部影片,更不想剧透,故事是简单的,但镜头传达出来的情感却那样真实以及震撼人心。

能放弃各式商业大片而选择排片率如此之低且时间又不大合理的人,他们大抵也是有些文艺气息的,或者喜欢文艺一些的生活方式,文艺的人呢,通常是感性的,所以整个影厅哭声一片也不足为奇。

人们为什么要看电影?有些人当作娱乐,有些人是无事可做,选一部文艺片来看,娱乐性几乎没有,话题性却十足,只是我又一个人去看的,无人谈起,故此才要写这一篇,算是推荐,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相见,坐在一起聊聊传统与革新的话题。

如果不考虑盈利的话,我有许多想法,可实际上都无法实现,一旦想到生存的问题,那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时代在变,而且变得那么快,稍不留神,就成了落后分子,就成了文盲。

想想以前,一个唢呐匠人,他可能就是个文盲,可这不耽误人们对于他的尊敬,每当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东家是要行迎师礼的,一把太师椅至于堂前,匠人独坐其中,那是何等威风。

一般家请个四台,富裕户请八台,若是德高望重之辈,可奏百鸟朝凤。

您说您出钱请奏百鸟朝凤,对不起,这个真不行,祖上的规矩,能享用百鸟朝凤者必是德行兼备之人。

人们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匠人不为财,他们还是人吗?此人非彼人,意为君子,谁说君子不能是文盲呢?品行一致,即为君子,这话是我说的,我也就读了个大学本科,在不远的将来,我也得算文盲一个,那天在千山书院参加活动,一排坐了四个人,其中俩硕士,另一个北京地质大学毕业的90后美女创业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出口到海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还是要有所坚守,文化还是要有人传承,在看了百鸟朝凤之后,你是否有同样的感受呢?本文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百鸟朝凤》观后感,欢迎参考借鉴。

我是在初中老师的朋友圈知道的这部电影,然后就问舍友没有有想一起看的,她们不感兴趣,我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哪怕一个人去电影院,也要去看这部电影。

《百鸟朝凤》是一部感情电影,由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导演,陶泽如、郑伟、李岷城主演。

影片讲述的是李岷城与陶泽如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此片是吴天明绝唱之作,聚焦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张艺谋、徐克、贾樟柯、黄建新等导演为其站台。

关于这部片的其他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是想说说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感受。

天鸣的父亲想要当唢呐匠却没有成功,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天鸣的身上,要说的话,很像是子承父亲的理想,也可以说是望子成龙。

这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希望,也是孩子甜蜜的负担。

天鸣以为焦师傅看不起他而逃回家时,意外听到了父亲在朋友面前吹嘘他的本事。

其实,父母总是会在我们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了不得,但在外头,总会下意识地把自家孩子往好的说,哪怕是夸大其词,与他们而言那也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所以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夸张了。

而为了不给父亲丢脸,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天鸣默默地回去了。

其实,影片中这一段父母对孩子的希望的情感渲染的并不够充分,只是很清浅的一笔,但有切身体会的人就会懂得那背后所包含的来自父母厚重的爱,以及作为孩子所需要承担的甜蜜的负担。

导演拍摄少年天鸣吹唢呐的画面,然后把镜头在唢呐上停了数秒之后再切回去时,吹唢呐的天鸣已长成了青年。

这一组镜头很平凡很普通,没有丝毫的过度渲染,但是却说明了在这段成长的岁月里,天鸣一直与唢呐为伴,唢呐融进了他的生命,同时他也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

成年后的天鸣已经有实力自立门户了。

只是在他带领的游家班接的第一趟活儿,是他朋友的喜事,没有行接师礼,同时演奏也被随意地掐断。

天鸣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把红包分给了其他的师兄。

而他在与焦师傅说起这件事时,焦师傅顿了片刻,摇摇头说:"没规矩了,没规矩了。

"这重复了两次的几个字,让我感到心酸。

我们那么多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教科书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潮流,要现代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到底有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时代的洪流下被冲刷的面目全非,在那残忍的洪流下到底还有多少还在这世间呼吸着?每次看到新闻,或是络上在说着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我都会感到一丝悲伤,迷茫,也不理解。

我们所知道的还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很多我们还来不及知晓就已经被掩埋,可能其中有一些是封建落后,但也有很多是千年来,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我们还来不及看一眼,它们就因为时代前进的步伐而被淘汰掉了。

焦师傅喝醉酒之后,满脸酡红吹唢呐的画面让我久久难以回过神来。

导演在这里给的是焦师傅的面部特写,镜头很随意地跟着焦师傅的摇摆而晃动,让人更能体会到唢呐带来的韵律和激昂。

焦师傅是一名伟大的唢呐匠,他从他的师傅手中接过唢呐,然后传承给他的弟子。

他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

"传承不能断,哪怕世人不再尊重唢呐匠,哪怕西洋乐越来越时髦,
传承就应该传承下去。

焦师傅演奏百鸟朝凤那一段,我仿佛真得听到了杜鹃在泣血,其实泣血的是焦师傅,他因这挤压唢呐匠生存的世界而泣血,他因传承在他还尚在人世时就受到阻碍而泣血,他因世人对唢呐匠越来越不尊重而泣血……
是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曾经无数人追捧,曾经无数人尊崇的文化为什么就这样跌落尘埃了呢?
在影片临近结尾时,有一个正局长说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上了天鸣。

那时我以为,唢呐匠有救了,谁知道他说:"希望你们能演奏一遍,我们把它录下来。

"只是录下来,只是录下来不够啊。

一种文化,只是用机器录下来是根本不够的。

我一个朋友说:"在日本,他们懂得包装宣传之外,凡能称为匠人的,是个受人人尊敬的地位,政府会用经济奖励扶持,大部分的人民文化素质高,审美能跟得上欣赏,有人群懂得欣赏就不容易垮台,匠人就该是名利双收的,因为他们传承文化上这个角色(并不是人人能当)是有这个价值的。

这就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区别,匠人得不到扶持,大部分人也不懂欣赏,不从内心感受到它的美,乱包装一气,宣传了也就是个即逝的小火花。

"每次看到一些传统工艺消亡就真的很遗憾。

中国啊,虽说传承千年,但到了现在却像是要断层了一般。

那个什么局长说要保护非文化遗产结果只是要录下来而已,这样的保护完全不够啊。

焦师傅明白厉害的人才虽然难遇,但是最难的是愿意传承下来,所以天鸣的责任心才被赏识,虽然结尾没有交代唢呐的命运如何,但天鸣还是会吹下去的。

蓝玉有悟性,但如他所说他性子野,交给他传承只会断了。

所以很多时候一些略微平庸却能当上负责人也是这个原因吧,一腔热血并不能代表全部,更重要的是坚定而真诚的心。

在影片的结尾,焦师傅去世了,为他演奏的只有天鸣一个人。

在山头上,在苍穹之下,天鸣对着师傅的坟墓,独奏唢呐。

他的视线渐渐模糊,却看见师傅就那样安静地坐在他的身前听着他的演奏,如往常一般无二。

只是,过了一会儿,师傅默默地站了起来,一声不吭地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唢呐声也渐渐远去。

最后的一幕是:无声中,焦师傅远走的背影。

这是影片的结尾,而我真的不希望这是唢呐的结局,不希望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结局。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幸观看了这部《百鸟朝凤》,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触良多。

这是一部比较有艺术气息的名字的电影,而且是以唢呐曲命名的。

整个电影的故事与唢呐有关。

唢呐,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吧我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样。

电影中主要讲述了一门艺术从流行到衰落的过程,这里面有传承,有坚持,有信念。

整部电影看下来不禁感觉肩上有了一种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的责任感。

这是一部发生在 2年的故事,天鸣的父亲小时候一心想当唢呐匠可是没有人教,就把这个愿望寄托到了天鸣的身上。

带着天鸣跋山涉水来到焦三爷家里拜师学艺学艺,经过刻苦练习与持之以恒的精神终于天鸣的唢呐技巧得到了焦师傅的认可成为接班人,当时很是风光,唢呐匠也很是受到村里人的敬仰。

天鸣的父亲很是激动,举村欢庆。

但是没几年的功夫,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唢呐匠就开始渐渐地走向了末路,传统技艺受到了洋乐器洋乐队的冲击,不被村民们所接受了,所以无法再靠吹唢呐来养家挣钱了。

老艺术老文明与现代流行的冲撞和对抗,洋乐队搭起大舞台,所有人都围着在看,在天鸣带领的游家班很是不服,唢呐越吹越大声鼓越敲越响。

最后以一场扭打的闹剧收场。

渐渐地天鸣的父母从开始的高兴到嫌弃天鸣吹唢呐赚不了钱,劝他改行。

游家班的其他师兄弟也开始陆续的走出村子到城里面打工去了。

为了让唢呐队不散掉焦三爷拖着病重的身体给德高望重的逝人吹奏了那首百鸟朝凤,看到这时我的眼泪已悄然落下,为了那种坚持和信念最终焦三爷离开了人世,最终天鸣在政府的帮助下将百鸟朝凤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部电影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渐渐地走向末路,一些我们需要传承的东西渐渐的被我们所抛弃,我想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标签,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丢掉我们的传承,怎样使传承与发展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是大人的事情也是我们学生应该考虑,我们要做一名传承者,去传承即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瑰宝。

这部电影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都没有人继承,那么在将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悲哀,所以传承文化从我做起吧!
今天,我和老妈观看了电影《百鸟朝凤》,它令我回味无穷。

《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叫做游天鸣的小男孩拜师学吹唢呐的故事。

天鸣学的头两个月里,师父叫他去水湾里用竹竿吸水,吸不上来水就不给吃饱饭。

后来,师父又收了一个小徒弟叫蓝玉。

虽然天鸣每天都刻苦练习,但师傅总是带着蓝玉出去见世面,并且也先叫蓝玉吹唢呐。

原来,这是师父在一步步地考验天鸣,看他是否具备当接班人的品质。

终于,天鸣也可以学唢呐了!他更加勤奋刻苦,学着用唢呐吹出各种鸟儿叫的声音,真是活灵活现。

在传声大会上,师父点名要教给天鸣吹《百鸟朝凤》。

要知道,这首《百鸟朝凤》可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也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受用得起!后来,天鸣长大了,师父正式把唢呐班子交到他的手里,原来的“焦家班”变成了“游家班”。

但是经济大潮却来了,游家班历经坎坷,路子越走越难,眼见着就要散伙。

天鸣和师父急了,做了最大的努力。

雨后彩虹现,唢呐要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就在这个时候,师傅却得绝症过世了。

于是,天鸣在师父的墓前吹起唢呐,为师父送行......
看了这部电影,我很受感动。

师父非常负责任,既严厉又温和;小天鸣很有决心,有毅力,胜不骄败不馁;师娘也把天鸣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和疼爱。

唢呐能够传承下来也真是不容易,学的时间长,很辛苦,既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力和人品的考验。

我认为,这部电影比唢呐更珍贵,更加值得收藏。

感谢拍这个电影的人!
出电影院的时候,空中还飘着小雨,但是太阳已经出来了,一条巨大的彩虹横亘天际。

好长、好美的彩虹啊!好多人都忍不住惊叹。

我想,这是就是意味着影片里最后师父走进了彩虹?或者预示着“只要努力不放弃,就能见到彩虹”呢?总之,我觉得这彩虹为这次观看《百鸟朝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