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汉武帝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呈现的内容
(三)经济上:农业生产发达的时代 1.措施 (1)推广先进生产工具:铁农具样多规范 (2)推广先进的耕作法:代田法 (3)提高技术和产量:精耕细作、轮作复种、施肥 技术,产量世界前例。 2.作用:为西汉王朝的繁盛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二.呈现的内容
(四)民族关系上:各民族紧密联系的时代 1.措施 (1)对匈奴的三次战争,解除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2)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辖 A.西域 a内容:设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 b意义:加强对西域的控制,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 B.西南、东北、东南、西部地区 a内容:设置郡县和其他管理机构 b意义:进行有效的管辖
二.呈现的内容
(五)国际影响上:汉文化影响远播的时代
通过丝绸之路,使汉文化远播异域,伊斯兰世界和欧 洲各国(主要是罗马共和国,当时称大秦)得益匪浅。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么判断?
二.呈现的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一)政治上:从“无为”到“有为”的时 代 2.作用 (1)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 (2)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消除郡国并行制负 面影响。
二.呈现的内容
(二)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 1.措施 (1)设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 (2)设太学,以选拔官吏 (3)设郡县学校,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才 2.作用 (1)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道路 (2)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3.实质:“儒表法里” (1)没有采纳董仲舒解决民生的方案 (2)使用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
• 董仲舒认为:只有孔子所开创的六艺,也 即儒学才是正道,其他学说皆应一并杜绝, 更称之为“邪辟之说”。如此便能使纲纪 得到统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确,百姓自然 也就顺服了。 •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 奉儒家以外各家学说者不予提升重用,目 的是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统 治。
探索与争鸣
• 秦始皇 战国末年,七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秦始皇完 成了对六国的兼并,统一了全国,给人民创造了一 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中央 集权国家机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成为历代王朝 政治统治制度的蓝本。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采取 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措施,对于社 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 秦始皇不能适应从中国西部一小国的统治到全国统 治的变化,所推行的政令过于严苛,造成民不堪命 的局面,甚至采取焚书坑儒这样极端残暴的手段来 维护统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 响,最终导致秦的短命而亡。
主要原因: ② 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变化导致统治思想的变化: 战国与秦朝,“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 落、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重农抑商,符合新兴地主利益, 因此,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到西汉中期, 新制度逐渐稳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也相对丰富, 从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农业经济与根深蒂固的 家族制度——出发,统治者转而提倡以“入世”态 度积极进取塑造人格,并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 系,规范社会秩序的儒家势在必然。因此,儒家思 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西汉前期实际上是地主阶级 的一个探索思考期。
3.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 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从而说明西汉王朝是 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之一。
政治上:为了加强皇帝集权,抑制丞相的职权,设立“内 外朝”,从而剥夺丞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权力。创设 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监督和控制。为了削弱诸侯王的权力,颁布“推恩令”, 基本消除了地方分裂的隐患。 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统治。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将 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 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确立了儒学 在官学中“独尊”的地位。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对 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关系: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 奴对北方的威胁。设置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等地区设置郡县或其 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并使汉文化远播异域。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一.出现的背景
1.汉初以“清静无为”为生活的准则 2.汉初经济复苏,引起统治者思想的变化 3.汉武帝改变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
二.呈现的内容
(一)政治上:从“无为”到“有为”的时代 1.措施 (1)中央:内外朝 A.内朝(中朝):皇帝与亲信近臣,掌握实权 B.外朝:丞相为首政府机关,没有实权 (2)地方:刺史制度、推恩令 A.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官员到地方检察 B.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子弟
2.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 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变化:秦始皇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 法家思想。西汉初期,倡导“无为而治”, 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汉武帝时期, 变“无为”为“有为”,“独尊儒术”。
主要原因: ① 社会状况的变化导致统治政策与统治思想 的变化:秦时以法治天下,政令严苛,使 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汉初统治者鉴于此,采用道家学说,加之 汉初经济凋敝,需休养生息,故采取“清 静无为”的政策。在经历了“文景之治” 后,汉朝国力日臻丰厚,武帝又欲有一番 作为,故“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为主张 “有为”儒家思想所替代。
探索与争鸣
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 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防止以偏概全;要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 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 家的统一。 试以秦皇汉武为例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评 价。
探索与争鸣
• 秦始皇与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封建帝 王,他们的建树对当时乃至于后世都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但在开创丰功伟绩的同时, 两位历史人物也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