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手针辩证取穴配经外奇穴!针入即见特效!

郎手针辩证取穴配经外奇穴!针入即见特效!
郎手针辩证取穴配经外奇穴!针入即见特效!

郎手针辩证取穴、配经外奇穴!针入即见特效!

郎手针是李平老师综合前人的手针基础及在临床上的

应用的效果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手针理论。结合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脏腑辩证(部位辩证)、表里辩证、平衡辩证、经络辩证、交叉辩证、经验穴辩证、五腧穴辩证)整理出实用、简单、易懂、好操作的新的手针理论的治疗方法。

手部穴位刺激的突出优点是方便易行,行走座卧任何场合皆可随时针刺,同时手部没有针刺禁区,所以手针疗法,既安全又有效,而且方便。而且去除了多余的穴位,简化了复杂理论复杂。对一些急性疼痛患者起效快,针进症状马上缓解或者消失,针对内科的一些功能性疾病在临床上应用也取得了很满意的治疗效果。本针灸疗法,理论易懂,辩证非常简单而且条理清晰,易学易掌握。主要分为六辩证01阴阳辩证(部位辩证、病性辩证阴阳表里)02部位对应辩证(脏腑在手部的对应分布、压痛,结节颜色)03经络辩证(经络在手上的分布)04特殊穴位对应辩证(经外奇穴,特效穴)05对应平衡辩证06模糊辩证除了这六种辩证还有特定的配穴原则,通过这些原则取穴非常简单,更加容易掌握。本针法详细讲解:头痛、眩晕、中风后遗症、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肩周炎、肘关节痛、腕关节痛、胸痛、手麻足麻、腰痛、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踝关

节痛、足跟痛、鼻渊、心悸、失眠、咳嗽、哮喘、胃痛、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癃闭、水肿、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病、遗尿、乳腺病、痄腮、高血压、耳鸣耳聋、胆绞痛、发热、荨麻疹、等疾病的详细的辩证以及取穴,并利用这些穴位的实例的辩证讲解,举一反三能自行对其他的疾病进行辩证取穴!头痛辩证:

1.部位辩证:头部(肝部肾部胃部胆部膀胱部脾部)

2.平衡辩证:头痛点止晕点(风池)胸痛点肩痛点醒脑三点胸痛点经络辩证: 1.头顶痛:百会行间太冲长强2.前头痛:头维上星合谷厉兑

3.偏头痛:太阳侠溪涌泉阳陵泉

4.肝阳上亢:风池行间侠溪百会

5.气血不足:温阳点足三里气海合谷三叉神经痛

部位对应:面部头部手部脚部平衡辩证:头痛点面瘫点肩痛点经络辩证:1.太冲后溪侧三里侧下三里

2.阳白太阳后溪翳风迎香

3. 听宫牵正

4.地仓颊车

5.太阳透颊车并详细讲解29个经外奇穴特效穴位!针入即可见特效!针法主要适应症状

1、软组织伤痛:各型头痛、眩晕、中风后遗症、面瘫,颈

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腕关节痛、胸椎痛,腰椎病、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扭伤、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踝

关节、腱鞘炎、足跟痛、骶髂关节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以及各部位无原因的疼痛症等。

2、神经性痛:外伤、术后康复后期引起的神经痛、手麻木,足麻木;三叉神经痛等。

3、内科疾病:心悸(心脏病)、咳嗽,哮喘,胃痛(痞满)、泄泻(肠炎)便秘、腹痛、胁痛(胆石症、胆囊炎)癃闭(前列腺炎、慢性膀胱炎)水肿、遗尿(小便失禁)、高血压,耳鸣耳聋、胆胀(胆绞痛)痄腮、发热。

4、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病(盆腔疼痛、附件炎)、乳腺增生。

5、外科:荨麻疹、皮肤过敏。主讲内容:1、所有适应症的病因病机、临床常见症状、治法原则及手针的应用。

2、手针的运用方法,相互结合讲解,系统化、经验化、实用化,安全系数高,取穴方便。

3、讲解多年积累的有效的运用方法,相互结合讲解,系统化、经验化、实用化。

4、阴阳辩证、部位辩证、平衡辩证、经络辩证、特殊辩证、经验辩证、以点带面整套体系的辩证治疗思想。主讲专家介绍李平:中医学专业,执业医师,毕业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演达医科大学,后进修中医专业毕业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先后就职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齐垦煤矿医院中医科医生及针灸科医生,七台河市茄子河煤矿职工医院中医科同时及针灸科医生。在多年针灸临床中发现,有的急性疼

痛患者运用传统的穴位配伍见效慢、疗程长的缺点;不断收集大量的针灸各家学派及流行针法,其中发现手部针灸对一些疾病的疗效的神奇性;并且运用多年,发现手针对一些疼痛患者起效快,针进症状马上缓解或者消失;随后又针对内科的一些功能性疾病在临床上应用也取得了很满意的治疗

效果;除去了多余的部位和穴位,简化理论复杂性形成我自有手针理论新体系。费用研修费每人3200元(包括:资料费、证书费、合影以及三次免费复习的费用)。食宿协助安排,费用自理。手针主要使用针具,以及针法

1.患者手自然微屈,然后进行皮肤和针具消毒。

2.用1寸或0.5长得0.25—0.30的毫针选好位置,进针深度为3---5分。

3. 直刺法:针体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主要适用于手指肚,手背,手掌部位。

平刺法:沿皮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主要适用于手指部位。

4.斜刺法:针体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主要适用于手指肚,手背,手掌部位。

5.手法刺激: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不同刺激手法也不同。一边是弱刺激有酸胀感即可。(因为手针刺激性太大)

6.治疗次数:一般一日一次,每次选穴,轻的1—3穴,重的或者复杂的1—5穴,,慢性病或体质弱的可隔日一次,

7----15天为一疗程.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体质来决定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腹针的原理: 1.固定的穴位有22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因此一定要细致,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2.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3.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腹针的特点: 1.穴位少,易懂易记。 2.针刺浅,较安全。 3.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 1.取穴一定要准,(毫厘之差)疗效不同。定位一定要准。 2.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45分钟以上。越时间长,疗效越好。(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只能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4.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定位要精确。 2.深浅度要合适。 3.不需要捻转提插。 4.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 浅刺: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如:口腔溃疡。

中刺:针尖在脂肪层。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作用通经络。 深刺: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而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 上腹:从脐中心至胸键联合处为8寸。 侧腹:从脐中心至侧腹外缘为6寸。太胖者按髂骨上缘的宽度为准。 下腹:从脐中心至耻骨联合处上缘为5寸。 注明:上腹一寸并不等于下腹一寸,一定要按骨与脐的距离定尺寸,手的4寸也不能适用于此。 用针的标准: 1.针体的长度标准:一般多用于1寸的针,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胖瘦体形的不同来分别 0.5,1.5寸,2寸的针。身体的好坏看小腹,小腹摸得实在,是正气足,用1寸的 针即可。小腹摸得虚软,气血两虚正气不足。用1.5寸即可。针的长短取决于下腹部关元穴。 2.针体的粗细标准:一般多用于0.25,0.22,0.16的粗细。针是越细越好用。创面 小,病患感觉舒适。 腹针常用的穴位及作用:(腹部的经络及穴位和作用) 经络的位置: 任脉是在身体正中间。 肾经是旁开0.5寸。 旁开2寸是胃经。 旁开4寸是脾经。 任脉: 脐上: 中脘脐上4寸。深刺时针尖向下较安全45度角,否则会很危险,扎出副作用。中脘很危险一定要时常观察病人。针尖可以垂直,如果针体立不住时可以把针尖向下调向肚脐。绝不能针尖向上,并且针刺要浅。 作用:调理脏腑。 下脘脐上 2 寸。针尖垂直深刺,如:瘦人站不住针向下斜刺。 作用:调理脏腑。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用补法,有宁心安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

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中医认为,人体经脉上有361个穴位,如果再加上经脉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个。具体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困难,因此穴位养生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点远。中医院推拿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总结出便于大家记忆的十个养生要穴,平时按揉几下,可助您强身健体,祛病养生。 明目醒脑穴:风池

董氏奇穴特效配穴

董氏奇穴特效配穴(作者:董景昌胡文智)2009-02-16 20:45董氏奇穴特效配穴作者:董景昌胡文智 1 正会穴治流鼻血尤具(卓效)。流鼻血 2 州圆、州崙、州昆等三穴配合正会、前会、后会等穴为治疗中风,半身不遂之(特效穴)。半身不遂 3 上瘤穴治疗脑瘤(特效)脑瘤 4 上瘤穴治疗脑癌(奇效)脑癌 5 灵骨穴治疗肺癌、肺气肿、肺积水时配大白穴(奇效)。肺癌、肺气肿、肺 积水 6 灵骨穴治疗半身不遂时配大白穴、上三黄穴、通肾穴、通关穴、通背穴、通山穴、通天穴、正会穴(奇效)。半身不遂 7 耳圆穴治疗解酒醉(特效)解酒醉 8 灵骨穴治疗经痛配门金穴、四花上穴特效。经痛 9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通肾、通胃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久年胃病有(奇效)。胃、十二指肠溃疡、久年胃病 10 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同时取用为治疗坐骨神经痛、骨刺之(特效穴)。坐骨神经痛、骨刺 11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地宗穴治心律不整(神效)。心律不整 12 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配心灵一穴二穴治狭心症(特效)。狭心症 13分金穴治疗过敏性鼻炎、鼻蓄震症、感冒、喉炎、咳嗽之(特效穴)咳嗽 14 正筋穴、正宗穴为治嵴椎痛、耳鸣之(速效)。嵴椎痛、耳鸣 15 正会、前会、后会、镇静四穴为治疗神经衰弱、失眠之(特效穴)。也是治 疗四肢颤抖(舞蹈症)之(特效穴)。神经衰弱、失眠、四肢颤抖(舞蹈症) 17 大白治急性肺炎(特效)急性肺炎 18 大白穴以三稜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肺炎(特效)。小儿气喘、发高烧、肺炎90 19 侧间穴(肠炎特效)肠炎 23 合金穴治疗过敏性鼻炎、鼻蓄震症、感冒、喉炎、咳嗽之(特效穴)咳嗽 24 三圣穴治疗高血压(特效)、低血压过高症(特效)高血压、低血压过高症26侧间穴以三稜针扎出血(有特效)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28 大白穴配灵骨穴治疗范围甚广,凡属气滞血淤之症均有(奇效)。气滞血淤之症 31 治疗梅毒、淋病时需配分技上、下穴(奇效)。梅毒、淋病 33 重子穴治小儿疾患以三稜针刺出血(特效)。小儿疾患 35 治疗妇女百病,本穴配妇科穴(奇效)。妇女百病 36 小閒穴治疗肠炎(特效)疝气(特效)肠炎、疝气 38 其门穴,其角穴、正三穴为治疗痔疮、下腹部发炎症之(特效穴)。疗痔疮、下腹部发炎症 39 心脏麻痺(特效)、眩晕(特效)、胸闷(特效)心脏麻痺、眩晕、胸闷 43小閒穴以三稜针扎出血(有特效)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50心灵穴为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对治疗心脏疾病疗效神速。配地宗穴为治疗心脏病之(特效穴)心脏病

腹针通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 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2)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 目录 (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 一、头部疾病 (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书) 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 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 (三)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头痛。(己验证) 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己验证) 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 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 (六)眉棱骨痛: 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 寸处)(视频) (七)感冒头痛: 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 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 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 配灵骨大白 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书) 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 取穴:(77-1 )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 中衡穴中衡穴在哪个位置 简介:中衡穴位于中指。中指对应心包经络及五官、肝脏。常按摩此养生穴位及整个中指,主治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等症。...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15 17:48:02 手指尖的四组穴位:十宣穴、十奇穴、十绝穴、十王穴 简介:手指尖的四组穴位,包括正经十二经络的十二井穴,以及经外奇穴的十宣穴、十奇穴、十绝穴、十王穴等。穴位所在,都是人体经气之所出的位置。而且,每只手指的末梢,就都有多达四个穴点呢。...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14 10:19:05 足心穴足心穴位位置图按摩足心穴的作用和功效 简介:足心穴位位置图,足心穴的准确位置图,足心穴位怎么找,足心穴定位,足心穴取穴方法,足心穴位的作用,足心穴养 生功效,足心穴保健按摩方法。...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13 15:24:22

膝旁穴膝旁穴位位置图小腿痉挛 简介:膝旁穴位位置图,膝旁穴的准确位置图,膝旁穴位怎么找,膝旁穴定位,膝旁穴取穴方法,膝旁穴位的作用,膝旁穴养生功效,膝旁穴保健按摩方法。...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13 14:21:21 仙骨穴位位置图_按摩仙骨穴的作用与好处 简介:仙骨穴位位置图_按摩仙骨穴的作用与好处。按摩仙骨穴的作用与好处提高-性-欲、清除疲惫、精力复生等。仙骨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仙骨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05 17:48:43 上仙点穴上仙点穴位位置图 简介:上仙点穴是人体背部穴位之一。位于腰俞穴位靠上一点的地方。上仙点的主治病症为:指压上仙点穴,对于治疗闪腰、慢性腰痛非常显效。... 浏览全文 时间:2015-05-04 22:52:06 戒烟穴戒烟穴在哪戒烟穴位位置图

腹针

3、腹部围绕着人体中心——肚脐(神阙) 神阙穴为神之所舍其中也。为肚脐。其:“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脐窝是由新生儿时脐带残端变干后.脐带与腹壁表皮相连接处出现裂口,逐渐与腹壁脱离,遗留创面愈合后形成。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脐带。胎儿出生后,脐带作为一个废弃的组织将会在新生儿期干燥、脱落。但脐周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通道及网络并未完全消失。脐环与脏腑及人体其他部位的沟通点多与腹部的穴位叠落,其连线可在前腹壁浅层呈现出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状似神龟。 此外,腹诊的临床应用也有了近千年的历史。这些都为腹针疗法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腹针的定位及取穴特点 1、熟悉腹部的骨度分寸和腹部的划分定穴 腹部为了临床取穴方便一般把以神阙至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来计量。其他参照针灸骨度分寸。任脉的定位以腹白线为准(比较粗),而不是简单地定为腹正中线。其他经脉的定位按比例与任脉相平行而定。 2腹穴的定位: 神阙——脐之正中取之。任脉 下脘:脐上2寸取之。任脉 商曲穴:下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肾经 建里:脐上3寸。任脉 石关:建里穴旁开5分处取之。肾经

上脘:脐上5寸取之。任脉 中脘穴:脐上4寸取之。任脉 阴都:中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肾经 气海旁:气海脐下1.5寸,当脐与关元穴连线中点处取之。任脉 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 关元穴:脐下3寸,中极上1寸取之。任脉 水分:脐上1寸取之。任脉 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胃经 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之。胃经 石门:脐下2寸,关元上1寸取之。任脉 阴交:脐下1寸,石门上1寸取之。任脉 外陵穴:阴交穴旁开2寸处取之外陵。胃经 上风湿点:滑肉门旁开5分上5分。新穴 上风湿外点:滑肉门旁开1寸。新穴 上风湿上点:下脘旁开3寸。新穴 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5寸。新穴 下风湿内点:气海穴旁开1.5寸。新穴 下风湿下点:石门旁开3寸。新穴 大横:脐旁开3.5寸取之。脾经 3腹部的划分定穴 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 其头部伏在中脘穴上下, 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 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到上风湿上点,止于上风湿外点,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在下风湿点屈曲,到下风湿下点,止于下风湿下点穴。

小儿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

小儿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 李富萍况洁静脉输液是治疗儿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既造成患儿的痛苦,又易使浅表静脉受到破坏,影响以后的静脉穿刺更加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但临床中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送软管需双手操作,右手固定针翼,左手持针座送软管,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然后拔出针芯,这种方法适用于配合操作的患儿。当护士单独值班时,若患儿哭闹、不配合,我们将采用单手送软管法,可以提高穿刺幼儿手背静脉、桡侧浅静脉,大引静脉的成功率。 一、介绍穿刺Y型留置针穿刺方法如下: (1)取出留置针,旋紧肝素帽,连接输液器针头,排净空气; (2)转动针芯,松动外套管,易刺入血管后退针芯,松动时避免上下拉动,以免损伤导管,便套管在上,针翼在下,取下针尖保护套; (3)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如手背静脉)握住患儿手,利用左手大拇指绷紧皮肤,严格消毒后,右手拇指在上、食指在下捏住导管座和针翼部分,穿刺点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以15度-30度角进针直刺静脉,穿刺角度较头皮钢针稍高,避免角度过度损伤导管及静脉外膜; (4)进针速度宜慢,以免刺破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约0.2cm,约为针尖距软管的距离,以防针尖刺入血管而导管进入,

造成; (5)左手不动,握患儿小手,右手食指轻轻前移,以指腹顶住针翼向后用力,相对固定,拇指指腹顶住针座向血管内送软管。 (6)将软管全部送入后,拔出针芯,松止血带,打开调速器; (7)固定。 二、注意事项 1、右手拇指食指相互配合同时用力,用力要均衡,防针芯脱出太长而致软管无法送入血管,可将止血带固定在四肢充当血管相近练习手法,再实践操作。 2、穿刺部位应选择血管弹性好、粗、直、皮肤无溃损,非关节部位,尽可能将导管全部送入血管,固定牢固,以防止活动使留置软管折曲,造成输液不畅,脱出后禁止再送入血管,穿刺部位在无菌操作下观察皮肤有无红肿、渗液、未发生渗液情况下可留置5-7天。

董氏奇穴特效针灸速成班讲义[最新版)--左常波

1997.12.9 师公董景昌先生 左常波与恩师杨维杰博士摄于台北市 ●董公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杨师曰:“只有一流的人品,才能成就一流的学问。” ●常波语:“董氏奇穴,永远相信奇迹。”

目录 1.绪论: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 (3) 2.董氏奇穴特效核心奇穴 (9) 3.董氏奇穴特种针法 (23) 4.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26) 5.董氏奇穴特效刺血术 (33) 6.董氏奇穴临床应用 (35) 董氏奇穴疏导促通法治疗痛症 (35) 董氏奇穴特效美容针拨术 (36) 董氏奇穴治疗妇科病 (36) 董氏奇穴治疗疑难病 (36) 7.附录:董氏奇穴系列培训班 (44) 8. 后记 (45) 一、绪论: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

引言 孔子云: 礼失求诸野。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 两千年的岁月沧桑, 传统针灸有许多精华的东西湮没佚散了, 但是在民间, 中国针灸之真传命脉却延绵不絶, 一脉相承, 生生不息。 月印万川,风流千古。面对董氏先祖的大智慧, 我的心灵一次次被强烈震撼…… 1、历史渊源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公景昌先生,祖籍山东省平度县。其父董森公,身怀绝技,以针术名噪乡里。董公幼承庭训,绍衍祖学,18岁即独立行医,曾在青岛悬壶数载,一时名声鹊起。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台湾。数十年来,董公临诊40万人次,活人无数。其医术日见精湛,造诣更为深厚。董门独派针灸绝学,在其手中运用如神,功至臻境。197l年,董公以奇穴针灸治愈高棉总统龙诺之半身不遂,其针术之神奇震撼台湾,时人盛誉其为“当代针圣”。为弘扬董门绝学,董公摒弃门户之见,打破先祖不传外姓之陈规,开门授徒,并取其祖学之精华,于1973年辑成《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在台湾出版。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于世。 董公嫡传入室弟子杨维杰先生,祖籍山东省高密县,家学渊源,自幼学习医药、伤科、针灸,后师从董公潜心研究董氏独门奇穴针法。因杨氏天资聪颖,用功精专,为人厚道,深得董公期许,遂将家传绝学倾囊相授。杨氏克绍箕裘,尽得真传,28岁即出版第一部由张大千先生亲笔题名的著作《针灸经纬》,以后陆续推出《针灸经穴学》、《针灸五输穴发挥》。尤可称道者,杨著《董氏奇穴针灸学》,乃董公原著之后第一部深入阐释董氏奇穴针灸心法的巨著,在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及美国针灸界产生极大影响。 杨氏临证数十载,潜心于董门绝学的研究之中,苦心孤诣,兀兀穷年,将董氏奇穴针灸发扬光大,形成蔚为大观之董杨大成针灸体系。1997岁末,笔者从青岛千里迢迢慕名前往台湾,拜谒董氏嫡传弟子、美国针灸学会学术组长、台湾中医针灸界泰斗----杨维杰先生为师,学习董氏奇穴针灸心法。承蒙恩师不

小儿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的操作和体会

小儿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的操作和体会 发表时间:2014-06-06T10:11:32.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0期供稿作者:马庆霞[导读] 静脉留置针由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容易被护理人员和病人接受,有利于临床用药和抢救。马庆霞 (苏州市吴中区吴中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215000)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儿科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241-02 静脉留置针由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容易被护理人员和病人接受,有利于临床用药和抢救。由于儿科患儿的特殊性,如血管细,穿刺不配合,给留置针穿刺增加了一定难度,采用小儿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 1 常规静脉留置针送管法缺点 1.1儿科患儿年龄小,血管细,大多数患儿哭闹不配合,增加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的难度1.2双手送管法在患儿不合作的情况下,需另一个人或两人以上协助完成操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晚上夜班护士单独值班,穿刺需独立完成,抢救病人基本上穿刺也常一人或两人以上来完成,单手送管法就能克服这个问题,为改善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成功率低的现状,现将小儿静脉留置单手送管法操作介绍如下: 2.1材料 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型号留置针。 2.2患儿及家长的准备 操作前耐心给患儿及家长解释治疗目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做好患儿心理护理,年长儿可以用通谷易懂的语言告诉其采用静脉留置针的好处,鼓励患儿,对患儿的配合给予肯定和表扬。 2.3血管选择 选择直而粗、柔软、富有弹性、血流量相对丰富、位置易于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一般来说,能选上肢,不选下肢,因远端血管回流慢,易导至静脉炎。 2.4穿刺方法 取出留置针,连接输液器头皮针,排净空气;转动针芯,松动外套管,松动时避免上下拉动,以免损伤导管,使套管在上,针翼在下,取下针尖保护套;左手固定穿刺部位,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上食指在下捏住导管座和针翼部分,穿刺点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以15~30°角进针直刺静脉。穿刺角度较头皮钢针稍高,避免角度过低损伤导管及静脉外膜;进针速度宜慢,以免刺破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cm-0.5cm,左手不动,右手拇指指腹顶住外套管针座,食指协助,向血管内送软管(如果遇见穿刺难度大的患儿,见回血后,无法确定确切位置时,操作方法又有所不同,可将右手中指指腹顶住针心的针翼,但不向后用力,而是右手拇指拇指指腹顶住外套管针座,食指协助。向血管内送软管,这时软管将沿着进入血管那少许针心的方向进入血管内,软管进入血管后中指才用力退出针心,这样更多时候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将软管全部送入后,中指指腹顶住针心的针翼向后用力,最后拔出针心,松止血带,打开调速器;用专用敷贴固定导管针,在敷贴上写明患者姓名、留置日期和时间,取出松解压脉带。 2.5注意要点 穿刺时左手固定不动,右手拇指食指相互配合同时用力,用力要均衡,以防针芯脱出太长而导至软管无法送入血管。连续穿刺2次以上,导丝针尖部易折勾,导管软管曲裂,故仅可作一次性穿刺。若穿刺失败,不可用原针头再次穿刺,必须重新更换留置针。 3 体会 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采用常规方法为患儿或烦躁患者操作需2人以上协助固定肢体,本操作法可由1人独立完成,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护士独立完成技术操作,减少因多人操作造成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敏感度及反应强度,同时提升患儿及家属对护士技术操作的满意度及信任度。提高套管的成功率,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素质,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在操作时一定要沉着、冷静、自信,见回血后要沿静脉进针少许,再抽出针芯,将外套管顺利进入,确保成功留置,掌握好每一环节,细心体会,使套管针的成功率提高。参考文献 [1]陈碧珠.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良[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志,2007 .5. 25. [6]晏兰.单手循环送管法在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7.21.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奇穴针灸学 (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 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书)2 、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3 、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2 、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4 、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5 、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 、侧 三里(足三里后1 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 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解溪穴下1 寸为上溪穴,其下1 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 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 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 、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 取两穴、向下斜刺)3 、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

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 、高血压头晕, 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 )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 4.5 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 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 寸。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 、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2 、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配复溜效更佳。(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2 、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三)目赤: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2 、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加针上白,效果更佳。(四)目干涩:针明黄有效。配复溜效更佳。(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2 、针光明、人皇。(六)沙眼:1、睑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七)白内障:1 、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效。2、针肾关、光明。(八)迎风流泪:1、针木穴特效。2 、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久年老病可点刺三重穴。 4、花骨一穴之四穴(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叉口下每隔5 分一穴) 5、眼发干、流泪:木穴(食指掌侧第一节D 线,四分法取三穴)(九)角膜炎,眼痛、眉棱骨酸痛:三叉一穴(十)偷针眼:灵骨(交刺)(十一)眼跳:1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2、针风市、复溜。(十二)青光眼:针下三皇、光明有卓效。(十三)眼睛诸疾:分白、上白(食指、中指掌骨间上5 分、1寸5分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寸。

最新懂氏奇穴总结

最新懂氏奇穴总结 目录 1.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2.董氏刺血针法之特点 3. 特色诊法 4.治疗特色 5.精华董氏奇穴特效配穴 6.董氏72绝针 7.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歌诀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概念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着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择其要者举述如下: 一、穴法特色 概括 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着。

2、穴位组合 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 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 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杨师常说:“真正悟透了董氏奇穴之精神,常用奇穴二、三十个足矣。” 二、针法特色 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指挥针法内容有四: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其术简单,其理深奥,看似至简至易,实乃形神合一之上乘针法,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人体内在潜能,集中定向冲击病灶,使诸多疑难杂症、顽症痼疾奇迹般速愈。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不论病有多重,只要有病,就必有其治法。董公常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知象则理在其中),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董公遇到疑难杂症,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显示穴位下针,往往针到病除,立见奇效。 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古法针灸,最重刺络放血。董公秉承数十代之祖传绝技,又广泛涉猎各家活血化瘀之文献,厚积薄发,独出机杼,将董氏刺血针法运用得出神入化,时人盛誉“董氏刺血针法独步世界专治大病”。杨师当年随侍董公身侧,尽得董氏刺血真传,又遍访中国刺血名医,使刺血针法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进一步发挥。 董氏奇穴针灸有独具特色的“络病理论“,认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痛症必瘀”、“难病必瘀”。凡病经数次针治,未见病情改善,这时董公认为必有瘀血阻滞气机,当在相关区域寻找瘀络,刺络放血,使恶血邪气尽出,立起沉疴痼疾。 董氏刺血针法之作用:决凝开滞、涤痰祛瘀、泻热活血、排毒利湿。杨师有云:“祛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机”。

腹针治疗常见病方法及取穴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定义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义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董氏奇穴及单穴治疗学-董氏针灸培训门户

董氏奇穴及單穴治療學 頭痛:木火加肺心穴; 婦科; 富頂; 後枝; 火主(心臟病引起); 天皇; 火散; 針靈骨立可緩解; 五嶺點刺眉稜骨痛:二角明; 花骨一; 腎關; 公孫; 崑崙 前額痛:二角明加中白; 火菊加火連; 水相加中白; 五虎四; 公孫、內庭、陷谷 後頭痛:指三重; 火菊加火連; 水相加正筋、正宗; 束骨; 沖宵點刺 偏頭痛:指三重; 婦科; 六完; 三重(特效); 四花外點刺; 側三里加側下三里加腎關4至5次即愈; 九里; 三泉; 次白加木斗; 足解穴加耳背點刺 頭頂痛:火主; 門金; 沖宵點刺 鼻骨痛:二角明; 花骨一 太陽穴痛:門金 頭痛在耳上及耳後:足臨泣 顱內痛:束骨、湧泉 全頭痛:列缺透太淵; 腎關; 側三里、側下三里 頭上怕風:靈骨、大白

頭暈眼花:中間; 指四馬; 火腑海穴; 四花上; 三通(針對腦貧血) 頭暈腦脹:靈骨; 富頂; 後枝; 支通; 落通; 火菊; 火散 頭暈耳鳴因心經引起者:前谷、後谿 腦神經不清:正會、鎮靜、三重點刺 失眠:指針按壓雙風池穴; 大陵透外關(100%有效); 百勞(大椎上二寸旁開一寸) 目眩頭疼:灸腦空 血壓高;富頂; 後枝; 上曲; 下曲; 支通; 落通; 五嶺點刺加火硬 血壓高引起之頭暈眼昏、心跳、心衰:火連 血壓高肝陽亢進、中風後神志不清:火連 血管硬化:後枝; 肩中; 地宗; 支通; 落通; 火菊; 四花中副 瞼面神經麻痹:指三重; 靈骨; 富頂加後枝; 四花外點刺; 側三里、側下三里再加風市然後三重點刺; 四馬(面部神經緊張); 上中下三泉; 地機、漏谷、三陰交

面癢:迎香 風水頭面腫:水溝 下頷痛、口不能張:合谷、解谿; 火硬 顴骨痛:三重(點刺); 側下三里 唇痛、白口症:上下唇 頸骨正中央脹痛:沖宵點刺 頸部胸索乳突肌痛:心門 頸脖痛:肺心穴; 上白; 富頂加後枝; 火菊; 三皇; 四肢穴; 九里 脖子硬:中七里; 天皇(斜方肌頸項強) 脖子不能左右:後谿 脖子不能前後:束骨 脖子扭轉不靈:火菊; 正筋、正宗; 重子、重仙; 內關; 絕骨 脖子扭傷:液門深針 發音無力:背面穴 喉嚨生瘡、喉炎、扁桃腺炎:足千金、足五金; 外三關咽喉炎:曲陵點刺; 分金加鎮金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1、耳鸣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 25mmx40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E)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 —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 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X 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 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 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 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 一60mn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