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勘探开发考试大纲

煤层气勘探开发考试大纲
煤层气勘探开发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煤层气勘探开发》考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煤层气勘探约40%

煤层气开发约60%

(二)题型比例

简答题约30%

论述题(包括证明题)约70%

二、其他

特别说明:《煤层气勘探开发》是我校新增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大纲的内容、结构、比例、考试要求仅供参考。

煤层气勘探

一、煤层气生成、储集、运移

考试内容

煤层气的成因煤成烃的物质基础煤化作用的化学过程煤成气的成因类型煤层气的储集层储集层的孔隙与裂隙特征煤的双重孔隙系统基质孔隙分类煤孔隙的扫描电子显微特征煤孔隙的成因类型(原生孔气孔外生孔矿物质孔)基质孔隙度基质孔隙度的影响因素基质孔隙的研究方法孔隙在煤储层中的作用与研究意义煤的割理系统割理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割理的扫描电子显微特征割理密度及其计算方法割理发育的影响因素煤的裂隙特征煤中裂隙的研究方法储层的其它性质储集层的分级与分类煤层气的封存机制影响盖层有效性的因素储层内流体的性质储层内液体的粘度流体粘度和影响因素流体地层体积系数煤层气的地层体积系数水的地层体积系数流体的饱和度储层内的气体――煤层气的赋存状态煤层气的流动煤层气的运移和产出机制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基本特征的对比储层数值模拟储层模拟模型综述

考试要求

1. 理解煤层气的成因

2. 理解储集层的孔隙与裂隙特征

3. 理解孔隙在煤储层中的作用与研究意义

4. 掌握煤的割理系统

5. 理解割理发育的影响因素

6. 掌握煤层气的封存机制

7. 理解影响盖层有效性的因素

8. 理解储层内流体的性质

9. 掌握储层内煤层气的赋存状态

10.了解储层数值模拟

二、评价煤层气开发前景或进行开发规划的参数测定

考试内容

煤的等温吸附常数的测定吸附理论及其数学模型吸附等温线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吸附等温线的数学表达式煤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等温吸附性的测试煤层气含量测定煤层气的组分及其含量含气量及其控制因素气含量的测试方法解吸法的基本原理(损失气、解吸气、残留气的确定方法)含气量的表达基准吸附时间的确定吸附时间的概念及确定方法渗透率的测定储层的渗透性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渗透率的影响因素试井方法与过程解吸速率煤储层压力测定煤储层压力概念与原理测试方法与过程煤储层压力影响因素

考试要求

1. 掌握煤的等温吸附常数的测定

2. 理解吸附理论及其数学模型

3. 理解吸附等温线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

4. 掌握煤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5. 掌握煤层气含量测定

6. 掌握含气量及其控制因素

7. 理解解吸法的基本原理

8. 理解含气量的表达基准

9. 理解吸附时间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10.理解渗透率的测定

11.理解煤储层压力测定

12.掌握煤储层压力概念与原理

13.理解煤储层压力测试方法与过程

13.掌握煤储层压力影响因素

三、煤层气综合地质评价

考试内容

煤层气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区域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中的几个问题储层描述内容区域地质评价的内容和原则勘探阶段地质评价初期开发试验阶段地质评价

考试要求

1. 理解煤层气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2. 掌握区域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3. 掌握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4. 掌握区域地质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5. 理解储层描述内容

6. 了解勘探阶段地质评价

7. 了解初期开发试验阶段地质评价

煤层气开发

一、钻井

考试内容

煤层气开发井网优化井网井距的气藏模拟优选煤层气开发井网类型优化煤层气开发井距煤层气井的钻井程序煤层气井钻井方式煤层气井钻井设计井身结构的概念套管定义与分类确定井身结构的原则与依据井身结构的确定钻井设备的选择钻井类型与钻探设备煤层气钻井技术的特殊性煤层气井钻井技术特点煤层气井钻井参数和技术措施钻井取煤心技术钻柱受力计算钻井液的性能要求与调整钻井液的选择煤层气井的钻井方式煤层气井的钻井参数煤层气井取心目的与要求煤层气井的取心方法与技术钻井过程中对储层的伤害问题钻井液对储层的伤害钻井压力对储层的伤害降低储层伤害应采取的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煤层气井的钻井程序与钻井设计

2. 掌握煤层气井的钻井方式

3. 掌握井身结构的概念与套管分类

4. 掌握煤层气井的取心方法

5. 理解煤层气井的取心技术

6. 了解煤层气井取心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7. 了解钻井过程中对储层的伤害问题

二、测井

考试内容

测井方法及其对煤的响应电阻率测井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密度测井(伽马伽马测井)声波测井和中子测井自然伽马射线能谱测井和诱导伽马射线能谱测井地球化学测井和碳/氧测井裸眼井、下套管井和生产井的测井组合选择裸眼井的测井方法下套管井的测井方法生产井测井方法从测井资料获得的储层特性(煤层厚度、煤的工业分析,含气量,吸附等温线,渗透率)测井资料的计算机模拟

考试要求

1. 理解测井方法及其对煤的响应

2. 理解从测井资料获得的储层特性

3. 了解测井资料的计算机模拟

三、完井和固井

考试内容

煤层气井完井目的完井方法(裸眼完井、套管完井、套管-裸眼完井)套管固井地层进入方法(裸眼井、套管井、特种地层进入技术)地层进入方法的选择(用于储层特性鉴定的地层进入、用于水力压裂的地层进入、用于生产井的地层进入)完井方法选择流程煤层气井固井技术套管柱的设计固井材料的选择固井方法固井的有关计算

考试要求

1. 理解煤层气井完井目的

2. 理解完井方法及其选择

3. 了解套管柱的设计

4. 了解固井材料的选择

5. 了解固井方法

6. 了解固井的有关计算

四试井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考试内容

试井的基本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状态方程、达西定律),不稳定试井的理论基础井筒污染表皮效应井筒储存效应多相流总淌度、储存系数与总流动速率钻杆测试(DST)钻杆测试设计钻杆测试过程钻杆测试试井分析钻杆测试用于煤层气井的局限性段塞试井段塞测试设计段塞试井分析段塞试井分析方法注水-压降试井注水-压降试井设计注水-压降试井分析方法干扰试井干扰试井设计干扰试井分析方法压力恢复试井压力恢复试井设计压力恢复试井分析方法

考试要求

1. 掌握试井的基本原理

2. 理解井筒储存效应

3. 理解表皮效应

4. 掌握试井方法

五煤层气储层强化

考试内容

储层强化机制煤层压裂技术水力压裂概念煤层压裂机理小型压裂测试技术水力压裂工艺水力压裂设计水力压裂实施水力压裂效果评价特殊强化工艺(顶板强化、酸化处理)支撑剂选择煤层压裂机理煤层破裂条件及煤的力学特征煤层压裂裂缝形态及产生条

件压裂模型选择压裂工艺技术压裂设备压裂施工

考试要求

1. 理解储层强化机制

2. 掌握煤层压裂技术

3. 理解水力压裂设计

4. 掌握煤层压裂机理

5. 理解煤层破裂条件及煤的力学特征

6. 掌握煤层压裂裂缝形态及产生条件

7. 理解压裂模型选择

8. 理解压裂设备及施工

六煤层气生产技术

考试内容

煤层气的生产的特点煤层气的地下运移产气量的变化规律煤层气生产工艺特点煤层气排采方法(有杆泵、梁式泵、螺杆泵、气举及电潜水泵)排水采气井筒液面测试煤层气井检修煤层气井减少故障的方法煤层气井生产管理

考试要求

1. 理解煤层气的生产特点

2. 掌握煤层气地下运移

3. 理解产气量变化规律

4. 掌握煤层气排采方法

5. 理解煤层气生产工艺特点

6. 理解排水采气井筒液面测试

7. 理解煤层气井检修

国内外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国内外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煤层气又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是煤层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经生物化学和热解作用所生成,并储集在煤层中的天然气。目前,世界上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其中美国已在圣胡安、黑勇士、北阿帕拉契亚、粉河等多个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已在美国天然气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加拿大也已形成商业煤层气产能,且煤层气生产规模仍在扩大。在北美,煤层气与致密气、页岩气一起已经成为实现天然气储量接替的三类重要的非常规资源之一。剑桥能源预测,在北美以外的地区,以上三类非常规气将在十年后形成大规模开发,因此,可以预见,煤层气将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煤层气的资源现状 1、世界煤层气资源分布 世界煤层气资源储量为256.3万亿m3,约为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50%,主要分布在北美、前苏联和中国等煤炭资源大国,其中俄、美、中、加、澳五国合计占90%(表1)。但是,由于各国研究程度不一,煤层气资源量的准确性有很大差别。, 表1 世界主要国家煤层气资源储量

数据来源:1. CMM Global Overview,2006.7;2.根据美国环保局报告,2002;3.其他文献 据不完全统计(表1),世界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俄罗斯/中亚和亚太地区。其中北美地区占35%,俄罗斯/中亚32%,亚太21%,欧洲10%,非洲2%。目前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研究工作,除美、加两国以外,20个国家已钻探了煤层气探井以开展研究(表2)。但是商业煤层气开发目前主要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三国,中国、印度、波兰、英国等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煤层气报告

高压细水雾技术在煤层气抽采利用 和控制煤矿瓦斯粉尘危害的应用概述 一、中国煤层气(瓦斯)的现状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储存在煤层中的自生自储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它的甲烷浓度最高可达98%,而石油天然气则只有80%左右。但是煤层气的危害极大,70~80%的煤矿事故均与煤层气(瓦斯)爆炸有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未经处理或回收的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能源资源。 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威力更强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23倍,同时甲烷也是一种洁净高效的能源,热值与常规天然气相当。 我国煤层气(瓦斯)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位居世界第三,储量与我国陆上3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储量基本相当,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但我国每年瓦斯的实际利用率不到2%,过去因为没有找到合理的利用手段,我国在煤矿开采中所抽放的瓦斯大多排放到大气中,即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瓦斯被称为煤矿的第一杀手。因此,开发利用煤层气不仅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改善煤矿安全生产,还可变害为宝。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可是煤层气钻井施工难度大,开采困难,我国煤层气单井产量不高,必须采用特殊技术工艺,才能提高产量,实现商业开采。 二、中央、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政策 大型煤层气和大型油气田的开发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大力推进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中详细分析了煤矿瓦斯抽采的重大意义。重大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瓦斯、煤尘灾害形势不容乐观。 张德江指出:增强瓦斯抽采利用科技保障能力。搞好瓦斯抽采利用,必须立足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要进一步加大以煤矿瓦斯抽采和利用为重点的安全技改国债支持力度,地方和企业也要增加配套资金。要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加强瓦斯抽采利用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加大瓦斯抽采和煤层

煤层气利用技术简介通用版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501 煤层气利用技术简介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煤层气利用技术简介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煤层气简介 煤层气俗称煤矿瓦斯,是一种以吸附状态为主,生成并储存在煤系地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成分与常规天然气基本相同(甲烷含量大于95%,发热量大于8100大卡),完全可以与常规天然气混输、混用,井下抽放的煤层气不需提纯或浓缩就可直接作为发电厂的燃料,可大大降低发电成本。 煤层气是近20年来崛起的新型洁净能源,它在发电、工业和民用燃料及化工原料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对煤层气的合理利用可以缓解当前能源短缺的状况,改善能源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煤层气利用技术 世界主要产煤国都十分重视开发煤层气,英国、德

煤层气的开采与利用

煤层气的开采与利用 (包括不限于新旧技术的介绍与对比、国内外技术对比,目的是搞清楚煤层气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 一.煤层气背景介绍 1.我国煤层气资源分布 我国大型煤矿区煤层气资源丰富,13个大型煤炭基地煤矿区埋藏深度1500m以浅,煤 ,煤 2. 12起,。3. 程等。 地质载体特殊性 煤层气的地质载体为煤层,煤炭本身就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对象,这一自然属性更是有别于其他所有的化石能源矿产。煤层气与煤炭资源的同源同体的伴生性决定了这2种资源的开发必然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煤矿区煤炭资源的开采引起矿区岩层移

动的时空关系,影响着煤层气资源开发的钻井(孔)的布设、采气方法的选择和抽采效果等多个方面。 鉴于上述特殊性,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既有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来源、借鉴甚至直接移植,又有自己的独特性,还有与采煤技术交叉融合的耦合特性,是一个与常规天然气和煤炭开发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复杂技术系统。 1. 三(多) , 2. 创新, 3. 前提下,协同开采技术得以发展和进步。如解放层开采、井上下联合抽采、煤炭与煤层气共同开采等就是其典型实例。 4.煤层卸压增透技术

对于煤层渗透率低和含气饱和度低的矿区须探索应用煤层卸压增透技术,提高煤层气 抽采率。此类技术主要包括保护层开采卸压增透技术、深孔预裂爆破技术、深穿透 射孔技术、高能气体压裂技术和高压水力增透技术等。 三.近年来我国煤层气开采技术发展 1.勘探技术手段深化 (eg 2~3倍; 管、。)2. 活性 变排量控制缝高技术、前置液粉砂多级段塞降滤失技术、前置液阶段停泵测试技术、大粒径/高强度支撑剂尾追技术、压后合理放喷控制技术等。 针对多煤层地区,采用煤层和岩层组合分段压裂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单井产量和资源 利用效率。

煤层气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视煤层气为重要能源, 并把煤层气作为新的勘探目标。美国有较丰富的煤层气资源, 估计资源量为11.3*1012m3,占世界第三位,1977年2月, Amcoc公司首先在圣胡安盆地CeDARHill地区完钻第一口煤层气井, 90年代美国煤层气已逐渐形成一门新兴的能源工业.目前美国煤层气生产井有7000口以上, 预计到2000年煤层气产量可达8495*104m3/d 。美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成功很快引起的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兴趣。加拿大把煤层气作为该国90年代的能源资源, 加紧开展评价和研究。英国也于1991年引进美国技术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前苏联等国通过煤层资源的评价, 已肯定它是重要的第二动力资源 ----------《煤层气开采技术与发展趋势》p24 全球的煤层气总资源量大约达260 万亿m 3。根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 ) 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球90%的煤层气资源量分布在12 个主要产煤国。按资源量从大到小依次是: 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波兰、英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南非〔1〕。 ------------<国外煤层气开发现状及对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思考>p46~p47 据美国国家石油委员会(NPC) 的报告,2006 年世界煤层气资源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2006 年世界煤层气资源分布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局(EIA)的报告,2007年全世界探明煤炭储量分布情况见表2。由表2 可见,世界煤炭探明储量合计9088.64×108t,其中亚太地区居第一位,欧洲和欧亚大陆地区居第二位,北美地区居第三位。 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最为成功,居世界领先地位,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初见成效[4]。 -----------<国外煤层气生产概况及对加速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思考>p26~p28

煤层气(矿井瓦斯)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建议书

目录 1概述 2资源:煤层气(矿井瓦斯) 3厂址条件 4工程方案 5环境保护 6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7节约及合理利用能源 8工程项目实施条件、轮廓进度9劳动定员 10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 11结论

1 概述 1.1 编制依据 1.1.1 项目名称 平顶山煤业集团煤层气(矿井瓦斯)综合利用工程。 1.1.2 编制依据 根据平煤集团公司的委托公函,依据现行的有关瓦斯及燃气等方面规范规程,并重点根据下述有关规范规程进行编制。 1.1. 2.1《煤矿安全规程》 1.1. 2.2《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1.1. 2.3《矿井瓦斯抽放管理条例规范》 1.1. 2.4《瓦斯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 1.1. 2.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1.1. 2.6《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 1.1. 2.7《建筑防火规范》 1.1. 2.8《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 1.2 研究范围 平煤集团四、五、六、八、十、十一、十二、十三、首山一矿的煤层气(矿井瓦斯)综合利用,通过瓦斯发动机驱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主要技术原则:①机组选型为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500GF-RW型②十矿设5000m3储气罐③主厂房采用封闭式④设备年运行小时数:7200h。 1.3 平煤集团概况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依蜿蜒起伏的伏牛山脉,东接宽阔平坦的黄淮平原,南临南北要冲的宛襄盆地,北连逶迤磅礴的嵩箕山系。 地理坐标: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之间,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中心市区位于北纬33°40′~33°49′,东经113°04′~113°26′,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公里,面积453平方公里,以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市区距省会郑州铁路里程218公里,公路里程135公里。市党政机关驻中心市区。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市,是河南省省辖市之一。 平顶山市是河南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0家。其中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原煤2000万吨,是全国第二大统配煤矿;中国神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尼龙六六盐两万吨,锦纶帘子布五万吨,是世界三大帘子布生产企业之一;姚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是华中电网大型骨干火电厂之一;舞阳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生产特宽特后钢板的重点企业;天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生产高压电器的三大主导厂家之一,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平顶山市现已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纺织、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等门类为主体产业的工业体系。 平顶山地处京广和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之间,横贯市区的漯宝铁路把两条大动脉相连接,货物年吞吐量 3000 余万吨,客运量 4000 余万人。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 4175 公里,铁路 409 公里。周边三个航空港,其中新郑国际机场距平顶山只有 100 公里,并有高速公路相通,可直达日本、香港和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空中和地上便利的交通条件。 平顶山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充足。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哲学思考

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115,No110,1999 ?博士文苑?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哲学思考 傅 雪 海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在圣胡安盆地地面勘探开发煤层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引进了这一技术,并在煤层气地质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实践中经历了曲折的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地质特征的煤层气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方法。这一成果的取得经历了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往复,目前正在向更高一级的认识迈进。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真理相对性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等方面来阐述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历程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1 煤层气的基本概念和 勘探开发的意义 煤层气是成煤和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并储集在煤层内的一小部分气体,俗称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由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能源、煤矿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多重意义,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有关工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能源问题的严重挑战,由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制约,能源供应长期以来不能满足经济迅速增长的需要。因此,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不同于发达国家,也有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煤炭资源量(包括探明储量和远景资源量,-2000米以浅)约5157万亿吨左右〔1〕,1994年全国煤炭产量为12129亿吨〔2〕,资源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直占70%以上。煤层气资源量约14万亿米3(甲烷含量大于4米3/吨,-2000米以浅)〔3〕,煤层气地面开发尚没有取得实际产能,但井下瓦斯抽放每年约6亿米3左右(146个矿井总计)〔2〕,其中利用的约4亿米3,其它2200多个矿井,煤层气(瓦斯)直接向大气中排放,年排放量约达100亿米3,既浪费了能源,又污染了环境。因此,地面勘探开发煤层气为保护我国能源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 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早期实践与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同客观世界相接触,获得大量材料、信息,经过整理、加工,便形成了认识。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切断了主体和客体的联系,任何认识都是不能产生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在煤矿开采实践活动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煤与瓦斯突出,或瓦斯爆炸等灾害性事件,逐渐认识了煤内瓦斯气体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其对矿工的危害并改善矿井安全,人们尝试着从井下抽取瓦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煤中瓦斯的产生、储存和释放,瓦斯在煤层内流动方式及煤层开采前和开采期间的脱气机制等。 认识的深化,固然以正确的思维作指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事实资料的发现和积累,而这些是同新工具、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井下瓦斯抽放早期只能在采空区和巷道内进行,随着钻探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井下施工垂直和水平钻孔进行目的层抽放或临近层排放。抽放技术由开采后老窑抽放发展到边掘边抽和预抽,由自然抽放排空到水力压裂、爆破致裂,人工卸压抽放、运输、储集和利用。我国煤层气含量测试五十年代采用的是磨口瓶法,六十年代采用的是真空罐集气法(前苏联引进),八十年代以后,采用的是解吸法(美国引进),并颁布了标准M77-84(原煤炭部),统一了煤样的采取和测试步骤与方法,测试精度有了明显改善,近年 26

煤层气开发技术及产出规律特征

煤层气开发工艺及排采技术 一、产出理论(前言) 煤层气开采通过抽排煤层及上覆岩层中的地下水,从而降低煤储 层的压力,促使煤层中吸附的甲烷气体解吸释放出来。煤储层条件和 煤层气赋存环境条件是煤层气开发的基本地质条件,煤层气开发是在 充分认识这些基本地质条件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工程(钻井、压裂、排 采等工艺)改变煤层气赋存环境条件(地应力、地下水压力、地温环境)使煤储层条件发生变化的过程,从而使煤层中吸附的甲烷气解吸 出来。煤层气的排采是一个“解吸-扩散-渗流”的连续过程,在实际 排采中可分为三个阶段,Ⅰ阶段为排水降压阶段,煤储层压力高于煤 层气解吸压力,该阶段主要是产水,并有少量的游离器和溶解气产出;Ⅱ阶段为稳定生产阶段,煤储层压力降至煤层气解吸压力之下,产气 量相对稳定,并逐渐达到产量高峰(一般在3年左右),产水量下降 到较低水平;Ⅲ阶段为产气量下降阶段,产少量水或不产水,该阶段 的开采时间最长。由于煤层气抽采目的、对象、条件和资源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煤层气开发模式,总体上分为煤矿井下抽采和地面 钻井抽采两大类。

图表 1典型煤层气井的气、水产量变化示意图 时间 产 量 Ⅰ Ⅱ Ⅲ 产气量 产水量 临界解 压力 压力

二、煤层气的开发工艺 煤层气开发的目的主要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煤层气资源、最大 限度的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降低瓦斯)、更好的保护环境等几 个方面。按照煤层气开发服务目的不同,煤层气开发总体上分为煤 矿井下抽采和地面钻井开发两大类,而我们公司目前所实行的“采 煤采气一体化”的瓦斯治理模式是把上述两种开发方式的有效结合,它不仅有效的服务了煤矿的安全生产而且实现了煤矿瓦斯利用的最 大化。 (一)、煤矿井下抽采 目前煤矿井下抽采技术已由单一的本煤层抽采发展到本煤层抽采、邻近层抽采、采动区抽采等多对象抽采;抽采技术也由单一的 钻孔抽采发展到钻孔、巷道、地面井和混合抽采等。 按抽采对象的不同 煤矿井下抽采开采层抽采 邻近层抽采 围岩抽采 采空区抽采 采动区抽采 废弃矿井抽采

国外煤层气发展现状

国外煤层气开发技术新进展改善勘探开发 2011-11-14 13:36:39 全球石油网 内容摘要:当前国际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煤层气勘探开发聚焦了世界的目光。Big Cat 目前正和澳大利亚的一个业务供应商进行商讨评价,将ARID 井内含水层回注系统用于澳大利亚的煤层气产出水处理。 当前国际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煤层气勘探开发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主要大国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考虑,加大了对煤层气的投入。煤层气在采矿业被看作是危险的因素,但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清洁能源,煤层气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对世界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的研究,实现煤层气资源的优化利用,改善勘探开发效果。最近的一些技术新进展正在成为我们开发这一非常规资源的得力助手。其中有些方法源于对常规油气作业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的改进,有些则是针对煤炭的独有特征而专门设计的新型技术方法。 1. 煤层气新型压裂液技术 水力压裂是煤层气增产的首选方法,美国2/3 以上的煤层气井采取水力压裂技术进行改造,以提高产量。传统压裂液能够改变煤层基质的润湿性,不利于煤层脱水。斯伦贝谢公司新型CoalFRAC 压裂液技术,添加专为煤层气生产开发的CBMA 添加剂,能够加强煤层脱水。这种添加剂不仅能够保持煤层表面的润湿性,还能减少微粒运移。添加到常规增产液的表面活性剂会改变地层流体性质,并影响对启动煤层气生产至关重要的脱水过程。斯伦贝谢公司针对煤层气储层开发的CBMA 添加剂可以优化脱水,并有助于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微粒。微粒会降低产液量,堵塞井筒,损坏生产设备。黑勇士(Black Warrior)盆地的煤层气井在开始脱水后不久就显示出CoalFRAC压裂液的增产效果—比周围那些用其他压裂液处理的井产量高38%。 2. 注CO2 提高煤层气产量技术 注气开采煤层气就是向储层注入N2、CO2、烟道气等气体,其实质是向煤层注入能量,改变压力传导特性和增大或保持扩散速率不变,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采收率的目的。煤基质表面对气体分子的吸附能力是一定的,向煤层中注入氮气、二氧化碳气,其气体分子会在一定程度上置换甲烷分子,使甲烷分子脱离煤基质束缚而进入游离状态,混入流动的气流中,从而达到提高煤层气产量的目的。 西南地区碳封存合作伙伴(SWP)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北部圣胡安盆地Pump Canyon地区进行先导试验,将CO2注入到难以采掘的深煤层进行埋存,同时提高煤层气的产量(ECBM),目的是为了测试CO2 提高煤层气产量以及埋存的效果。试验由康菲石油公司实施,在一个现有的煤层气开采井网中,新钻了一口CO2 注入井,深度达到白垩纪晚期Fruitland 煤层。康菲公司在井中部署了各种监测、验证和计算(MVA)设备,用来跟踪CO2 的运移轨迹,并实施了一个详细的地质描述和油藏模拟方案,用来再现和理解地层

煤层气开发钻井工艺及设备选择方案讲解

煤层气开发钻井工艺及设备选择方案 APE OGGO 李向前 2010-12 煤层气简介 煤层气(Coal Bed Methane/CBM。煤层气俗称“ 瓦斯” ,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在煤的生成和煤的变质过程中伴生的气体。在成煤的过程中生成的瓦斯是古代植物在堆积成煤的初期,纤维素和有机质经厌氧菌的作用分解而成。甲烷通常是由水压支撑在煤层气中。煤层气的主要组成部分(95%是天然气。因此,煤层气具有热值/每立方米与天然气几乎一样,可与天然气混合运输。

煤层气就像天然气,相对便宜,是清洁燃料。 CBM 是 21世纪重点发展的替代能源。 CBM 开发技术基本成熟,在中国潜力巨大。 煤层气储量 中国煤层气产业数据概览: 36.8万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 12% 41. 5万平方公里煤层气产区面积 2010年地面产量为 15亿立方米; 2015年地面产量为 110亿立方米; 2020年达240亿立方米。 中国 9大煤层气富集盆地: 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滇东黔西、二连、吐哈、塔里木、天山和海拉尔等含气盆地(群、 121个含气区带。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资源分布集中,适于开发资源比例大, 煤层气产业刚刚起步,煤层气市场逐步步入商业化阶段,煤层气资源量与常规天然气相当,有效勘探开发可以对常规天然气形成重要补充。 目前能够商业化的煤层气主要目标市场为山西沁水、韩城、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区 储存特点:低渗透,低压力,开发难度较大。 煤层气开发与常规天然气开发技术不同

煤层气开发流程 -地面开发 第一步:勘查规划(国家投资带动外资 第二步:招商引资(区块开采权:中石油,中联,煤业集团第三步:钻井、固井、压裂、排采(承包商承包:煤田地质勘探队; 钻井工程公司等等 第四步:运输(井口压缩机,管道输送 第五步:应用(煤层气发电,加气站,工厂,民用

瓦斯概述

瓦斯概述 矿井瓦斯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的总称。有时单独指甲烷(沼气)。 广义定义:井下除正常空气的大气成份以外,涌向采矿空间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总称。 狭义定义:煤矿生产过程中从煤、岩内涌出的,以甲烷为主要成份的混合气体总称。 目前一般认为它的来源包括四方面:第一来源是在煤层与岩层内赋存并能涌入到矿井的气体;第二来源是矿井生产过程中生成的气体,例如放炮时产生的炮烟,内燃机运行时排放的废气,充电过程中生成的氢气等等;第三来源是井下空气与煤、岩、矿物、支架和其他材料之间的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等;第四来源是放射性物质蜕变过程生成的或地下水放出的放射性惰性气体氡(Ru)及惰性气体氦(He)。 瓦斯的物理化学性质 瓦斯的化学名称叫甲烷(CH4),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瓦斯混合到空气中后,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还闻不出来,只能依靠专门的仪器才能检测到。 甲烷分子的直径为0.3758×10-9m,可以在微小的煤体孔隙和裂隙里流动。其扩散速度是空气的1.34倍,从煤岩中涌出的瓦斯会很快扩散到巷道空间。甲烷标准状态时的密度为0.716kg/m3,比空气轻,与空气相比的相对密度为0.554。瓦斯微溶于水。 CH4的危害及其经济价值 1、危害性(有四大危害): (1)可以燃烧,引起矿井火灾; (2)会爆炸,导致矿毁人亡; (3)浓度过高时会导致人员缺氧窒息、甚至死亡; (4)发生煤(岩)与瓦斯突出,摧毁、堵塞巷道,甚至引起人员窒息死亡、瓦斯爆炸。 2、重要能源 CH4 + 2O2 CO2 + 2H2O 1m3CH4 37022.2kJ 相当于1~1.5Kg烟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

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煤层气测井技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其实际应用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因此本文将对煤层测井技术的基本概述、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策略进行探析 标签: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实际应用 前言:近年来,国内的煤层气测井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相比发多国家对该技术的应用,我国的煤层气测井技术在勘探开发方面仍处于较为落后阶段。因此,如何在测井技术方面进行完善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煤层气测井技术的基本概述 煤层气测井技术的发展主要依托于石油与煤田艮期应用的测井技术。其中煤田测井技术使用的方式一般较为简单,往往局限在标定的煤层,而油气的勘探开发主要得益于石油测井,尤其曾经技术逐渐向高精度方向发展,使油藏地质特性能够被准确的描述与分析出来。目前对煤层气测井技术主要集中在采集技术与解释评价技术两方面。在采集技术方面,国内外目前常用的测井技术终端煤层标定通常包括井径、自然伽马、双侧向以及声波时差等方面,另外许多辅助性的技术如自然温度或自然电位等也逐渐应用于实践中。在解释评价技术方面,国内的技术进展可从四个角度分析。首先。评价含煤性过程中,对煤层识别及其厚度的确定比较完善。其次,评价可采性或含气性过程中,南于地区性限制,使用的多为定性分析的方式,因此测井技术在此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再次,从处理技术角度,国内所利用的非线性处理技术已取得一定的成就,特别对煤层气储层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的研究也逐渐趋于完善。最后,综合评价煤层气储层方面,相关的参数如岩石力学、封盖层以及含气量等已有定量的解释,并对勘探开发提出了配套的计算处理程序[l]。 二、煤气层测井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许多学者研究以及煤层气实际勘探开发活动,测井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对含气量、热值以及灰分等煤阶的识别、对作业效果及煤层的评价、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以及技术规范化等方面。 (一)煤储层含气量的计算与煤质的评价 计算煤储层含气量时,常用声波时差以及中子便可对天然气层进行判断,但煤层自身由于孔隙过低且存有大量的水,导致其中的吸附气过少,使得煤储层含气量很难通过现有的方式进行计算。同时,由于煤自身的储存物质较难确定,且地质特点与煤阶的不同对挥发分与灰分的成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计算煤

煤层气开采模式探讨

I If 编号:SM-ZD-16333 煤层气开米模式探讨 Orga nize enterp rise safety man ageme nt planning, guida nee, inspection and decisi on-mak ing. en 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 审核: 时间: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煤层气开采模式探讨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20xx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制定了“先抽后采,以风定 产,监测监控”的煤矿瓦斯防治方针,强化了瓦斯抽采在治理瓦斯灾害中的地位。但目前的井下瓦斯抽采远远不能满足瓦斯治理的要求,“地面钻采”煤层瓦斯日益提上日程。如何将“地面钻采+井下抽采”有机结合,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本文在分析了两种开采模式差异基础上,利用“系统工程事故树分析法+多层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最后提出了不同类型矿井的煤层气开采模式。 1两种开采模式的异同 1.1开采机理的差异(1)井下煤层气抽采机理。所谓井下煤层气抽采就是借助 煤炭开采工作面和巷道,通过煤矿井下抽采、采动区抽采、废弃矿井抽采等方法来开采煤层气资源。井下煤层气抽采机理是:当煤层采动以后,破坏了原岩石力学平衡,造成了煤层的卸压,由于瓦斯气体90%以上以物理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为了继续保持平衡,煤层中的瓦斯涌出,通过人工改造使其成为密闭系统,从而持续维持卸压区域.这样,煤层瓦斯将源源不断被抽出。由此可见:使井下煤层气得以抽采的2个基本条件是:在小范围内有足够的煤层气资源及使煤层瓦斯得以释放的煤层透气性大小。 (2)地面钻采煤层气机理。地面钻采煤层气就是利用垂直 井或定向井技术来开采原始储层中的煤层气资源。地面钻采煤层气的机理是:当储层压力降低到临界解吸压力以下时,甲烷气体从煤基质微孔隙内表面解吸出来;由于瓦斯浓度差异而发生扩散到煤的裂隙系统,最后以达西流形式流到井筒。 解吸是煤层气进行地面钻采的前提,降压是解吸的前提。由此可见:地面钻采煤层气能否发生的根本在于煤层气是否能降压解吸。

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现状

贵州盘江矿区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现状探讨 摘要:煤层气的排空不仅是对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煤层气的抽采与利用一直都是艰难的 课题。贵州盘江矿区近年来对煤层气实行高浓度发电,低浓度发电及民用,特低浓度及乏风瓦斯氧化利用的梯级开 发,逐步实现煤层气的“零排放”目标。对其他矿区今后利用煤层气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贵州盘江;煤层气;发电与民用;乏风氧化;CDM 中图分类号:TD71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25(2011)05-0242-03 Study o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al Bed Gas in Panjiang Coal Mine in Guizhou Province HE Ming-hua 1,YUAN Mei 1,2,WANG Zhen 1,CHEN Wei-cai 3 (1.Mining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03,China; 2.The Guizhou Key Laboratory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Non -metallic Mineral Resources,Guiyang 550003,China; 3.Technology Center, Panjiang Coal Electricity Group,Liupanshui 553536,China ) Abstract:The exhaust of coal bed gas is not only a waste of resources,but also a damage to environment.The extract and utilization of coal bed gas is always a difficult subject.Recent years,PanJiang coal mine in GuiZhou province have taken coal bed gas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in high density and low density,for civil use,to exploit coal bed gas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in extraordinary low density of gas and utilization of VAM,and come to the "zero exhaust"object of coal bed gas in stages.The experience will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utilize coal bed gas to other coal mines in the furture. Key words:guizhou panjiang;coal bed gas;generate electricity and civilization;VAM gas oxidation;CDM 收稿日期:2010-08-12;修订日期:2011-01-21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黔科合J 字(2008)2010];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项目(Z2007-1-52012);贵州省科技厅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黔科合SZ 字(2009)3032] 作者简介:何明华(1980-),男,贵州黔西人,贵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井灾害防治,E-mail:h_minghua@https://www.360docs.net/doc/d65633562.html, 。何明华1,袁梅1,2,王珍1,陈伟才3 0引言煤矿瓦斯也称煤层气,是一种以吸附状态为主,生成并储存在煤系地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瓦斯不仅是煤矿事故的罪魁祸首,也是环境污染的头号杀手,抽排瓦斯对大气产生的温室效应是CO 2的 21倍左右。近年来,国内外纷纷投入对瓦斯利用的 研究,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的成熟),我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和推动煤层瓦斯相关项目的研究利用。贵州盘江矿区为加快对瓦斯的利用进程,改善矿区环境, 减轻对大气的污染,专门组建了贵州盘江煤层气开 发利用有限责任公司,来开发利用整个矿区(包括土 城矿、月亮田矿、山脚树矿、老屋基矿、火铺矿)抽采 的瓦斯。目前已基本形成高浓度瓦斯发电,低浓度瓦 斯发电及民用,特低浓度瓦斯及乏风瓦斯氧化利用 的梯级开发。1国内外煤层气开发及利用技术现状分析目前全球煤层气储量约124.8万亿m 3,其中90%分布在12个主要产煤国家,我国的煤层气储量约(1.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阳550003;2.贵州省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3;3.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贵州六盘水553536) 问题探讨 第30卷第5期2011年5期煤炭技术Coal Technology Vol.30,No.05May,2011种信息进行查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王凤斌,段隆振,李向东,等.UM L 面向对象建模在管理信息系统 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2):20-23. [2]张平,马德云.我国竞技体育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3):82-82.[3]杨廷双.面向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1(4):411-414.[4]马小军,周海燕.综合性运动会体育比赛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J].微型机与应用,2002,21(5):37-39. (责任编辑赵勤)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煤层气勘探开发新技术与理论评价分析实用手册

煤层气勘探开发新技术与理论评价分析实用手册主编: 编委会 出版社: 煤炭科技出版社2011 年 规格: 全一卷16 开精装 定价:380 元 优惠价:310 元 xx 本书收录了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80 篇,内容包括地质理论新认识,煤层气的选区评价和经济评价、煤层气勘探开发适用工艺技术、地面集输技术、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以及我国煤层气开发前景展望等方面的文章。 本书可供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工程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篇煤层气地质理论与选区评价 基于动力学条件的煤层气富集高渗区优选理论与方法 煤层气开发地质学及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煤层含气量校正系数研究 我国煤层气选区评价参数标准初步研究 基于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的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煤层气物质平衡方程通式的推导与动态地质储量预测煤中残余气含量预测方法研究几种关键压力的控制因素及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煤变质作用对煤吸附能

力的控制作用机理高温高压煤层岩心动态污染评价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水饱和煤样三轴力学实验研究利用测井、气测资料评价煤层含气性研究与应用 国内外中煤阶煤层C02气体埋存可行性分析 xx 比德向斜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沁水盆地不同煤阶煤相渗规律实验和模型研究 xx 盆地煤层气成藏控气作用研究 xx 盆地南部含气饱和度研究 深部煤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因 深部煤层xx 特征研究现状及展望 xx 昭通盆地新近系褐煤地球化学特征 xx 向斜煤层重烃浓度异常及其成因探讨 xxxx地区煤层气储层特征 xxxx地区煤系地层对比特征 xx 陆块煤层气勘探方向及高效开发潜势 xxxx地区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开发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评价 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分析山西省沁水煤田煤层气资源量预测及开发潜力 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固县地区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河南省焦作区块煤层气开发潜力评价及市场前景分析xx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xx 东部xx 地区煤层气潜力分析 XXXXXX狮王寺勘查区煤层气浅析

煤层气的形成

煤怎么形成的? 煤是由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这个转变过程叫做植物的成煤作用。一般认为,成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学过程,后者是物理化学过程。 在泥炭化阶段,植物残骸既分解又化合,最后形成泥炭或腐泥。泥炭和腐泥都含有大量的腐植酸,其组成和植物的组成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煤化阶段包含两个连续的过程: 第一个过程,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层发生压实、失水、肢体老化、硬结等各种变化而成为褐煤。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组成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植酸含量减少,氧含量也减少。因为煤是一种有机岩,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成岩作用。 第二个过程,是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煤的性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变质作用。地壳继续下沉,褐煤的覆盖层也随之加厚。在地热和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继续经受着物理化学变化而被压实、失水。其内部组成、结构和性质都进一步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褐煤变成烟煤的变质作用。烟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减少,腐植酸在烟煤中已经不存在了。烟煤继续进行着变质作用。由低变质程度向高变质程度变化。从而出现了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烟、气煤,中等变质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瘦煤、贫煤。它们之间的碳含量也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温度对于在成煤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地层加深,地温升高,煤的变质程度就逐渐加深。高温作用的时间愈长,煤的变质程度愈高,反之亦然。在温度和时间的同时作用下,煤的变质过程基本上是化学变化过程。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脱水、脱羧、脱甲烷、脱氧和缩聚等。 压力也是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煤化过程中气体的析出和压力的增高,反应速度会愈来愈馒,但却能促成煤化过程中煤质物理结构的变化,能够减少低变质程度煤的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 当地球处于不同地质年代,随着气候和地理环境的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就植物而言,从无生命一直发展到被子植物。这些植物在相应的地质年代中造成了大量的煤。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 (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迭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袍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株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天然气的成因 天然气与石油生成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石油主要形成于深成作用阶段,由催化裂解作用引起,而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终;与石油的生成相比,无论是原始物质还是生成环境,天然气的生成都更广泛、更迅速、更容易,各种类型的有机质都可形成天然气——腐泥型有机质则既生油又生气,腐植形有机质主要生成气态烃。因此天然气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天然气的成因可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和煤型气。近年来无机成因气尤其是非烃气受到高度重视,这里一并简要介绍,最后还了解各种成因气的判别方法。 天然气形成 一、生物成因气 1.概念

我国煤层气开发研究现状调研

摘要 煤层气产业是新兴的能源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我国是一个煤层气储量很丰富的国家。但是我国煤层气的储量评价、储层模拟、开发技术等的研究都还处在初级水平,进一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煤层气尤为重要。虽然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能降低温室效应,但也会引发很多的环境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否则环保问题就可能成为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瓶颈。 本文开始主要介绍了煤层气的成因(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煤层气的化学组分(主要成分是甲烷)、煤层气的物理性质、煤层气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介绍了煤层气的利用途径,如化工原料、合成油、工业和民用燃料。准确的估计煤层气储量对其生产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本文详细的讲解了煤层气储量的评价方法,尤其是体积法和物质平衡法还给出了计算公式。通过对煤储层中煤层气的生成、储集、运移和产出机理的了解,概化出了煤层气储层模拟的地质模型;以油气藏数值模拟和数值计算方法为工具,总结出描述三维、双孔隙、非平衡吸附、拟稳态条件下气—水两相流体混相运移规律的煤层气储层模拟的数学模型;在查阅有关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的增产机理的资料后,综述了双重介质下煤层气—水流动方程、孔隙度—渗透率压力敏感性模型、定向羽状水平井简化模型和井筒压降模型。最后对本文做出总结。 关键词:煤层气;煤层气储量;煤层气储层;定向羽状水平井;井筒压降模型

西南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Coalbed methane industry which is an emerging energy industry has a vas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is very rich in coalbed methane.But China's coalbed methane's reservoir evaluation, reservoir sim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are still at the initial level, Thu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further research , develop and make full use of coal-bed methane rationally.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to reduce the greenhouse effect, but it also led to a lo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o it must be properly addressed.Otherwise, Environmental issues may be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industry. The beginning of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ain causes of coal-bed methane (biogenic and thermal cause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oal-bed methane (main component is methan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al-bed methan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oal-bed methane.At the same time, I also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such as chemical raw materials, synthetic, industrial and civilian fuel. Accurate estimates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e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CBM , so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evalu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es in detail, especially the volume of law and the material balance method. Th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reservoir, migr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utput, I have outlined the geological model simulation of the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with oil and gas reservoir simulation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methods, I also summed up the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simul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ree-dimensional, dual porosity, non-equilibrium adsorption, Steady-state conditions to be gas - water miscible two-phase migration rule body; I have access to the inform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wells in plume-oriented production mechanism, and then I summed up the model of coal-bed methane - water flow equation under the dual-medium, Porosity - permeability of the pressure sensitivity model, Directional feather horizontal wells simplified model and Well-bore pressure drop model. Finally, I sum up this article. Key words: Coal-bed Methane; coal-bed methane reserves;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directional plume horizontal wells; well-bore pressure drop mode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