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政治练习题

文化与经济政治练习题
文化与经济政治练习题

2013年高考政治复习检测试题同步测试(必修三)

1.2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河北师大附中模拟)“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搞好了,文化也就搞好了

2.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节目,因其较高的收视率,不仅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更成为商家必争的广告宣传载体。这主要说明( ) 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D.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3.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更上层楼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动漫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④文化决定了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也应作出新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突破制度性束缚,爆发出应有的活力,从而使文化更好地发挥新的经济驱动力作用。这表明( )

A.文化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B.文化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D.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5.(2012年广东广州调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论断是基于A.文化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基础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D.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6.2011年10月8日,《辛亥革命百年影像展》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56张老照片

从不同角度记录了百年前发生在“首义之城”武汉的那段革命风云。材料主要说明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B.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与政治是相互影响的 D.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7.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把国家区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产权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把文化创新作为我国当前工作的中心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2012年1月1日至31日期间,广东南海影视城举行了“魅力影城伴我行——黄河文化艺术节”大型旅游活动。活动期间,《中华鼓王》和《太平流韵》两台节目以全新姿态与观众见面。该活动在丰富游客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与政治相互交融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9.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这种观点( )

A.是文化实用主义的观点 B.符合世界多极化的要求

C.说明文化具有经济功能 D.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观点

10.山东省青州市以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发挥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书画古玩交易中心,把文化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把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了经济社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这是因为(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④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2012年2月28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成绩和经验,全面动员部署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深圳的“文化立市”告诉我们( )

①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日渐突出②文化产业的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目前各项工作的中心④当今经济文化化、文

化经济化的特点日益明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1年,我国电影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上半年,全国城市电影票房近57亿元,全年电影票房达到130亿元。我国大力推进电影市场的发展繁荣,是因为发展文化产业( )

①有利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②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③能排斥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④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注:国际上对“支柱产业”的界定,一般是指产业增加值占CDP总值5%以上的产业。

材料二: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已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然而,广东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且普遍存在“小、弱、散、乱”的状况,这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材料三:2010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必须坚持开放创新,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中“文化与社会”的角度,说明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性。

14.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不单单表现在大力发展经济上,也表现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起点上,唯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增长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其发展才能进入更高的层次。作为一个有着崇高追求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责任。既要自觉地立于文化的潮头,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进步;又要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还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着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还需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关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第2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1.C 经济是基础,A、B两项错误。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故D项错误。

2.C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3.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动漫文化本身是文化在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动漫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表明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夸大了文化对经济的作用。

4.A 材料主要表明经济与文化的密切关系,B项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才起促进作用,C项错误。经济实力强并不意味着文化先进,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故D项也错误。

5.B 题中的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体现了B项。经济是基础,A项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的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6.C 此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的关系,A、B两项并非主要的观点。照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百年前发生在“首义之城”武汉的那段革命风云,说明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故选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项错误。

7.D 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工作的中心,①说法错误。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中“相互决定”的说法错误。故选D。

8.D A项错误,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文化与经济并不是亦步亦趋,B项说法错误。题中材料并不体现政治因素,故排除C。该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正确体现了D项。

9.D 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相符。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价值观,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观点。故选D。

10.C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③属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1.B ②③说法错误,应排除。①④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

12.B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②错误。不能一味排斥外来文化,③错误。①④准确表达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故选B。

13.[解析]首先,本题的角度是从“文化与社会”即《文化生活》的第一课去分析,其次就是要说明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性。文化的重要性,在第一课的第一课时是关于文化的力量,第二课时是关于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材料是讲述近几年广东省在文化产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所采取的措施,回答时要求先回答文化与社会的相关原理,然后结合材料去分析即可。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促进广东和谐发展。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促进广东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文化强省有利于提高广东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力。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理解,但特别要注意角度“关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知识”,然后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去分析即可。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⑤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⑥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 政 3. 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让优异传统文化“活”起来》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今年故宫举办的“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非常火爆,一票难求。 这表明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也让人们为传统文化焕发新姿而感到振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当下,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漠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②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通过越来越多样的形式融通古今,让优异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经过多轮富有创造力的探索改造,在许多人眼中,它已不再只是那个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上72万平方米的皇家庭院。不止如此,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今,说起我们与诗歌书信最近的一次重逢,自然会想到《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等一档档文化节目。 正是在一次次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亲切感、新鲜感和满足感,也让传统文化自身更加具有“时代感”。 ③有人说,故宫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炼成并非偶然,是因为它很好地契合了中国人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激发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事实上,回顾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我们的发展有过高峰也有过低潮,前进的道路有过平展也有过险阻,但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始终未曾改变。 ④事实证明,一些文化创意类产品之所以受到广博认可,追根溯源就在于,它们真正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只有更贴近现实、更贴近群众,优异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走进人们心中;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成为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1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20.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浅析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和反作用

浅析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和影响 ——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摘要:政治、经济与文化是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三者并驾齐驱,共同发展才能使我国更加昌盛和富强。然而在许多的研究资料中,我发现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其为社会的一般精神享受上,对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通过学习经济社会学,我对文化与经济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我觉得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一番,本文就是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的。 关键词: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文化经济 前言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马克思曾经精辟论述过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他指出,一方面,“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另一方面,精神和上层建筑相对于物质和经济基础又不是消极被动的,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起来起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可以说现在社会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发展有力的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两者的关系,并注重分析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与影响。 一、什么是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日趋一体化,经济中有文化,文化中又有经济,文化力和经济力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全新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要研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有多种定义,但总体来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而从狭义来看,通常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是一种由公民所约定俗成的或习惯性的具有时空性的一组或一个带有一定固定性的集体生活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模式。它包括了历史遗留的精神行为、民族思想意识、地域国家观念、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法律等的明文规定、知识及其传承等。文化的外在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科学工作者所占比重,科技,人才,人口素质,创新意识观念等。 二、文化与经济两者的关系 (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我们知道,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特别是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文化实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也日益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

最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题)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21题。 (一)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史金波 ①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负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②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道产公约》(即《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至2018年7月,共有53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处,世界自然遗产13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首都北京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 上拥有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 ③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有反映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的遗产。如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建于两千多年前,后联成万里长城。甘肃敦煌莫高窟,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________A________。 ④有的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如西藏的布达拉官,始建于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________B_______。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总面积约100 万亩,是哈尼族人民一千三百多年来生生不息“雕刻”出的山水田园风光画,表现出哈尼族地区农田种植和管理的特点。 ⑤中国非常重视文物古籍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评选和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截至2016年,已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5批珍责古籍,其中既有大量汉文典籍,也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全部共评审出国家珍贵古籍12274种,先后由国务院公布,并以图录的形式分5次出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展示出中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 ⑥中国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传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⑦自2005年开始,中国已建立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72项。其中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多姿,其中有表现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如京剧、昆曲、中国古琴艺术、______C______、安徽宣纸等;还有很多表现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____D____等。 ⑨总之,中国近些年加大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更多的文物、文献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使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使文化遗产在当代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认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认知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传统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选自2018年《新华文摘》第23期,有删改)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文化与经济政治完整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政治科组:冯小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10.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

10.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设计 课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课型:新授课 班级: 时间: 教学目标: 1.列举不同时代的思想道德模范,理解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特征及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 2.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以及基本要求。 3.明确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原因和具体要求。 4.掌握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阐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教学重点: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以及基本要求 明确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原因和具体要求 教学难点: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名言警句导入:课件展示:名言警句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3.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师设疑:从这些名言警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这些古今名人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导入新课:透过这些名言警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人物所具有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内容。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学生活动:畅谈自己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德典范的图片:如:雷锋、任长霞、郭明义、孔繁森…… 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在你看来,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畅所欲言 师生共同总结道德典范的共同点: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巨大的贡献。 1、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1)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 (2)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多媒体展示岳飞等历史上的道德典范的图片和当代道德典范图片 师结合图片设疑:历史上道德典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范有没有不同的地方?说明什么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2、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 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我们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师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3、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师过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 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 (1)核心: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2)原则: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师过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多媒体展示材料: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之所以能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从形式到内容都 是地道的“中国创造”。老百姓之所以特别喜爱这档节目,是因为它没了往常靠明星脸吸 人眼球的矫揉造作的表演,是地道的普通老百姓来唱主角,所有登台的选手都是从基层攻关夺隘起步,一步步战胜对手,最后冲向高峰对决。这个设计理念是让朴实的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它本身就打破了过去一贯盛行的“非明星便没有观众”的惯性思维。此外,在“百人团”“飞花令”等一系列的节目细节安排和精心编织的竞赛流程中,登台选手口若悬河,主持人仪态端庄,海内外观众倾心介入,不仅精彩纷呈,也把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以展示,因此一个本来普通的综艺节目,便呈现了精彩迭出、好戏连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可以说,它是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一档综艺节目,它理应给中国时下的文化创新以更多更深的启示。 (摘编自《为文化创新者点赞》) 材料二: 西方物质文明的侵入与现代化传播形式无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接受内容、感受内容的形式。曾经,中国人在残酷的暴力打击下如饥似渴地拥抱外来文明,盼望以此自强,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矫枉过正,摒弃和遗忘了一些原本珍贵的精神文明。而在物质文明获得高度发展后,人们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精神家园的虚无。重新品味古老的歌谣,竟让我们获得如沐春风的感觉。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喜怒哀乐,究其本质,往往都有相似的心理成因。千年前的古人和今天寸步不离低头看手机的人同样为生活烦恼,同样存在感情困扰,同样为美好事物称赞,为美好的消逝感叹。今天的人不一定会写古诗词,但今天的人乃至未来的人,内心始终会留有诗意,人类尚在,诗意永存。所以古诗词在任何时代,凭借恰当的渠道与方式,都能成为流行文化,而不应在图书馆的藏书中昏睡,更不该沦为语文课后加于学生肩上的负担。 (摘编自《<中国诗词大会>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意》) 材料三: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时髦靓丽”?以广东粤剧院为例,该团近年来就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瞄准大学生群体,尝试用“互联网+戏曲”的理念吸引年轻观众,动漫主题粤剧《决战天策府》、以交响乐伴奏排演的《白蛇传·情》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走进剧场。“粤剧进校园”活动自2011年至今已举行80多场,受众累计达8万人,仅在2016年就做了22场。2016年5月底,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汉语系留学生汉语节目表演中,俄罗斯姑娘塔尼亚和美国小伙子乔治表演的粤剧折子戏《帝女花》之“香夭”片断,引发现场最热烈的尖叫声。今年春节前,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麦玉清率领七颗“新星”共同演绎的省剧折子戏专场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让粤剧艺术生生不息。 (摘编自《<中国诗词大会》等人文综艺节目人气高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这个“易”有三种意思:“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革命的。所以我们中国的革命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 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中国人认为儒释道可以合起未,我们可以三教并带。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西方人是讲信徒笃真,你信这个种,就不能再信其他种了。而我们三教并并带相交,只要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有利,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吸收包容,所以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磅的一项是 A. “易”既指日月的变化,也指蜥蜴的交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 B. “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核心意思,“易”包含了“变”“不变”和“简易”三种意思。 C. 孟子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体现了每个中国人把香火交传下去的重大责任。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关于传统文化》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

文化生活:1.2文化与经济、政治1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 要地位。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重点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主要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 教学。 【教学方法】材料导析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新授内容】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材料一、据了解,为购买“超级女声”节目冠名权,蒙牛乳业投入了2800万元。在竞得冠名权后,为了投放“超级女声”标志的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平面媒体广告,蒙牛又追加了将近8000万元的投资。另据了解,2005年蒙牛向市场投放20亿袋印有“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其中广告和促销费用超过1亿元。 材料二、在拉美和亚洲,一些流行歌星、影视巨星、能言善辩或外形很酷的候选人凭借着“剧场效应”,高票当选为议员或政府领导人。阿诺-施瓦辛格出生在奥地利,原先以健美为职业,后来步入影坛并主演了《魔鬼终结者》、《蒸发密令》等一系列知名动作片,他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2003 年10月7日举行的历史性的罢免选举中,原任民主党州长戴维斯被罢免,而共和党候选人施瓦辛格则轻松地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副州长巴斯特曼特而当选为新州长。 探究1、“超级女声”属于什么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2、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成天载歌载舞,却无法欣赏到我们今天的超级女声,为什么?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黑暗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期间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那以后的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我国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系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必然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就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民主是一种基层自治和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广泛而深刻的实践。要保证这些制度,就需要发挥法律的作用,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和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社会主义特征又要兼顾中国特色,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僵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确定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及宏观调控上具有自身的特征。其中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部分和集体体成分。公

高中政治示范课优质课录像

高中政治示范课优质课录像 [作者:shulihua 来源:书利华教育网点击数:302 更新时间:2012-12-24 ] 【字体:】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整节课例_高中历史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正确对待金钱--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用工荒”与“就业难”(专题复习)--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节课例(1)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整节课例_高中政治广东名师课堂教学展示视频 父爱母爱进行时高中思想品德优秀课实录视频视频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高中思想品德优秀课实录视频视频 高二政治优质课视频《“认识论”板块知识复习》研究课_张老师 高三政治优质课视频《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李老师 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价值导向》中实学校齐丽晶 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分配制度》13中学杨絮 高二政治优质课视频《美国的两党制》 高中政治优质课视频《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73中学杜微 高中政治优质课观摩视频实录《2010年高考样卷分析》刘老师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清远梁丽勤_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清远梁丽勤_2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茂名高天珍_4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茂名高天珍_2 0007高二政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说课比赛视频 a1276高中政治视频《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a1239新课标高中政治优质示范课《高二政治_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实录与评说(1) h2834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面对经济全球化》刘老师 h2828高中政治优质课展示《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合肥幼儿师范卫老师 h2900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_李老师 h2829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h2901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文化创新的途径》 h2832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企业的经济效益——基于虚拟情境的探究》 h2902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_周老师 h2903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必修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h2904高二政治优质课展示必修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g0447高二政治优质示范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_沈雪春 h2906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国家财政》孟炳忠 h2905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传统文化的继承》 h2907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价格变动的影响》 h2908高一政治优质课展示《市场配置资源》朱晓敏

实用类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