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饰艺术鉴赏

唐代服饰艺术鉴赏
唐代服饰艺术鉴赏

摘要唐朝南北统一,其首都长安是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交流中心,与各民族及各国使节亲密往来。其服饰艺术也在国力富强、人民安民乐业的背景下,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服装款式大胆开放,风格时尚,服饰图案精美清新,服饰色彩绚丽丰富,促进了唐代服饰艺术的更新与发展,展示出人类服饰艺术的内外交流与融合,与唐代文学、艺术、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

关键词:唐期服饰艺术因素特点

对于艺术这个丰富的,仿佛永远也说不完的永恒而常新的话题,前人已经有了许多从各个角度、层面入手的研究、探索。只要人类存在,文明发展,这种研究和探索就不会停止。而服饰艺术,它巧夺天工,来自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人类创造性的一种表现。服饰的功能除了遮体暖身,更具有审美的作用。自从有了服饰,人类就顺理成章地将其生活情趣、审美观念、色彩喜好及各种文化氛围、社会习俗等,都融入了服饰,这就构成了服饰艺术。

唐朝,对于中国服饰的演变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唐朝的服饰艺术统一在中国文化精神之中,它的俊逸飘洒正如写意的中国画,曾激起数不清的艺术家的灵感和创作热情。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超然的美与飘逸的神韵,体悟到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从它的创意和设计,无不体现着本身的美。从唐朝服饰艺术的独特风格我们看到,它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国力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更新。

唐朝的服饰艺术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服饰文化源泉,它将东方的典雅、泱泱大国的悠久文明融合在一起,如同酿造出的浓烈老酒一样,使得中国服饰的魅力芬芳隽久。

一影响唐期服饰艺术的社会因素

服饰艺术自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制约及它所在历史阶段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公元581年,隋文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统一了中国。公元618年,李世民父子结束了隋的分裂混乱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唐王朝。唐朝经济发达,是当时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随着以唐朝的都城――长安(现在的西安)为中心,各国使臣、各族同胞的亲密来往以及不断与亚洲各国进行文化与技术的交流,再加之著名的丝绸之路的畅通,都空前畅通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往来,亦将当时的世界各种文明引入唐朝,文化艺术灿烂多彩……所有这些,无疑都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

唐朝服饰作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产物,与唐代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全盛时期的灿烂文明。它在保持汉族服饰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其它民族和国家的服饰艺术特点,比如印度、伊朗、西域、吐蕃文化,采众家之长,令唐服绽放光芒,异彩纷呈,形成了服饰艺术的大变革,出现了多姿多彩的局面。唐服从官服到民装,女装和男装,完全表现出了那个时期大胆开明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充分映照出时代的鲜明性和民族的气度。

服装艺术代表着社会政治的气候。社会稳定繁荣,才能包容并创造设计出各色各样的美衣华服。唐朝服饰艺术与唐朝的开放政策密切相关。唐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经济生活富足,社会生产力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政治环境和经济体制,使得唐朝服饰艺术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及辉煌发展的阶段。特别是思想开放,敢于广收博采,允许儒、道、释思想并存,以及对域外异质文化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的大胆汲取,这些直接影晌到服饰艺术的风格。在服饰的各方面:头上、脚下、襟、袖,无不写入诗文,甚至穿衣的动作也写入诗中,如“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唐诗中对服饰的极力渲染,说明了唐期的服饰制度已经进入了完备的状态。

二唐朝服饰艺术特色

早在唐朝以前,中国服饰艺术已经非常丰富,又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服饰在多地区、多民族间不同程度上互相吸收营养而发展,就此产生了好多新的服饰和穿着款式。

到了唐期,各种艺术文化百家争鸣,山水画、人物画更是人才辈出,远扬中外。高超的艺术造型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给当时的服饰设计创造了优越完备的条件。加上大唐盛世政治局面稳定,经济相对繁荣,对外交流活跃、民风奢华,大胆创新,因而无论是在服饰样式、服饰色彩上,都呈现出绚丽多彩、雍容华贵的喜人情景。

服装款式男装单一,女装富美。

1 唐代男装服饰相对女装来说比较单一,最流行的是圆领袍衫(也叫团领袍衫)。这种常服不论地位尊卑,各种场合(如宴会)都可以穿,甚至可用作朝服。而传统的冠冕衣裳,只在隆重场合,如祭祀天地、宗庙等时才穿。常服因受北方民族的影响,样式大致没什么变化,大多是圆领,只是在所用材料、颜色及衣服的装饰物上有所不同。为了配合圆领袍衫,唐期男子最常见的就是裹戴幞头(也叫首服,一种包头的软巾,类同现在的帽子)。而幞头的样式是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与汉族的风格融到一起所产生的,脚上再以乌皮六合靴相配,既俊逸潇洒,又显出男子的英武气概。唐朝皇帝服饰种类繁多,而“黄袍加身”是帝王登极的象征,以致黄色作为非皇帝莫属的御用色的习沿对中国社会文化意识起了相当强的制约作用。唐朝官员按品级的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制的鱼符。还有一种缺胯袍,在腋下开衩儿,便于行动,多是军服。最后就是“褐”,材料是麻或毛,多为平民所穿。唐朝读书人未进仕途时穿麻衣;农民田间劳动时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猎人戴毡帽,穿圆领开衩齐膝衣,穿麻鞋。

2 唐代服饰最精采之处是女子的服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服装丰美华丽、雍容大度、装饰奇异、不拘一格。较男服相比,服装色彩鲜艳、款式变化多、更讲究穿着的线条美。

思想开放、大胆、时尚。唐朝思想开放,服饰审美意识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释放的水平,妇女所受的封建礼教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女性服装的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唐朝女性服饰薄、透、露。唐代女服裙腰提高至腋下,多不穿内衣,以绸带系之,显示出女子雍容丰腴之美。胸前袒露,可见女性胸前乳沟、裸臂,仅披纱罗。而纱罗材料多为丝帛,质地轻软,更显女性幽柔清沏、丰满华丽、高贵典雅、飘逸灵动令人遐思、艳羡,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尤其是在女皇武则天执掌朝政时,更是鼓励女性开阔思想,重视女性。唐朝诗人方干在《赠美人》中所写“粉胸半掩疑晴雪”,就是对女性袒领衣着的描绘。而这种大胆的着装多集中在贵族女性、宫廷侍女、歌妓身上,尤其是在盛唐时期最为流行,乃至民间也都纷纷效仿。唐朝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中最大胆的,成为中国服饰艺术发展上一个重要的代表。

中国封建的传统礼教,男女衣服是不互通的。但是唐期宽松的社会文化局面,让人们的创作无拘无束,促进了服饰艺术上的姹紫嫣红、百家争鸣,如汉族将其他民族服饰风格吸纳借鉴,使唐朝的服饰艺术打破传统、形成气势恢宏的文化景象。《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明确记录了女着男装的情形。女着男装,既秀美俏丽又潇洒英俊。唐朝皇室祖先起源于西陲,具有深厚的鲜卑(胡族)血统,使中华民族的眼界格外开阔,气度极其宏大。所以,服饰艺术亦受胡服的影响,超越了单一的传统风格,汉胡风格融合到了一起。唐朝人渐渐接受了穿胡服、跳胡舞的胡人生活方式。

胡服没有森严的等级性和政治性,服饰自由方便,穿着舒适且男女混穿,形式独特新颖、贴身,突出女性身体曲线,对女性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因此胡服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装束之一,又使唐期女性耳目一新。

唐朝时尚的感召力是非常惊人的。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以百鸟毛织成,白天看是一种色彩,灯光下又是一种色彩,正面、反面看都是不同的颜色。且能呈现出鸟形态,堪称中国织绣史的绝技,当时的富贵人家女子纷纷效仿。而这种服饰的争奇斗艳,又由宫廷服装发展到民间,兼受北方民族影响而更具特色,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服饰图案精美、色彩丰厚而鲜丽。唐朝服饰的色彩是体现其完美的重要因素。唐朝手工

业发达,尤其是在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方面,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织纺工艺以及丝绸、印染技术的发展,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使其色彩更加鲜亮浓艳,纹饰更加精美。很多女服非常艳丽,可谓五彩缤纷。女裙则是以红色最为流行,而后是紫、黄、绿等。服饰图案更以表现自由创新、丰满的艺术风格见长。用真实的花、草、鱼、虫来织就装饰图案,图案上又加上创作者的想象,织以珍禽异兽(如龙、凤、麒麟等)、奇花异草,生趣盎然。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边饰、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表现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的完美结合。

与服装搭配在一起的能显示女性气质和风采是梳妆。唐代女性注重头饰,发式多变,常见的有双环望仙髻、半翻、云髻、反绾髻、盘桓、惊鹄、抛家、椎、螺等将近30种,发上插满金钗玉饰、簪花、鲜花、绢花,设计别出心裁、自由丰满、工艺精雕细琢、华贵圆润,图案的纹样多变。大唐盛世的服饰、服饰图案,跨越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博采众长,对后代服饰发展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三唐朝服饰艺术的审美意义

服饰艺术的审美,主要是通过款式、色彩、质料、图案等形式,以实现服饰的审美价值。唐朝服饰的审美观念,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唐朝服饰表现出了无所束缚、大胆创意、蓬勃向上的美感意识。唐人对服饰的审美,更重于写真。最能体现女性展示美、创造美的服装就是女性的裙子,最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齐地,不但显露人体健康的曲线美,又能表现女性华贵秀丽的柔美,形象地表现出了唐期人的审美风尚和艺术情趣。唐朝国泰民安,文化昌盛,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转化成为对美的赞颂和追求,而女性则成为社会审美的载体,整个社会对女性美的欣赏成为流行于宫廷市井的风尚。以丰满为美、以开放为时尚,成为唐人审美的特征。可以说,盛唐把女性浑厚饱满为美的欣赏推到极致。而不管是各种样式的女装,还是潇洒、干练的胡服和男装,都反映了唐人在不同时期独特的审美眼光。

唐服处处显示出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唐服的开放程度更令人惊叹。如对周边国家,如日本和服、韩服以及越南、不丹民族的服饰文化影响也非常深远。日本“大化改新”,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有人说日本是在中国人的指导下,才形成的有形文化。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总之,唐期经济的高度繁荣及社会局面的安定、惊世的吸取与创新精神令民族振兴。这些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装兴旺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唐朝对于中国服饰艺术的发展,以及对世界服饰艺术的交流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唐朝服饰艺术作为古代服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服装发展史上将永远绽放其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周莹:《试论唐代汉族服饰的多民族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 关洁:《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 李怡:《唐人心态与唐代贵族女子服饰文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 戴钦祥:《中国古代服饰》,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5] 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 陈旭光:《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杨彩蓉:《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唐代服饰鉴赏

唐朝服饰鉴赏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随着江山的易主,我们的服饰一随之慢慢的演变,由间到繁,有朴素到奢华,从黄帝到夏商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都穿着一种上衣下裳的服装。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以黑色为尊贵之色,并进一步规范礼服制度。两汉四百年间,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并以大袖为多,领、袖都饰有花边。唐代至明代最具时代特色的礼服是常服,它是内有夹层的圆(盘)领连体长衣。此服皇帝与官员均可穿着,前者着黄色,后者以绯、紫、绿色等区别等级。而明代对常服最大的改进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后,朝廷要求文武官员袍服的胸前和后背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衣冠禽兽”之称由此得来。此制被后来的清朝所沿用,称为“补服”。明万历孝靖皇后凤冠到了清朝,礼服制度在保留满洲习俗礼仪的同时,吸收了汉族服饰中的一些特点,但彻底废弃了冠冕衣裳为祭祀之服,以及通天冠、绛纱袍服的传统制度。 虽然我过古代的服饰种类繁多,但是我却偏爱于唐朝的女子服饰。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其中我又比较欣赏以露为美的“袒胸装”传统的封建思想礼教对女性的束缚非常大,而盛唐的女装却显得异常的大气,敢于大胆地将胸部坦露出来,充分的展示了女性的人体曲线美。出土的唐代女俑像和壁画就是这方面的铁石证据,方干的《赠美人》里曰:“粉胸半掩疑暗雪”,以及“胸前如雪脸如云”等诗句就是对这种服饰最佳表述。唐代的“袒胸装”主要由之前的传统襦裙演变而来,最突出的特点是袒领的出现。领口开的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女性的乳沟这种服饰形态通常不着内衣,将胸部坦露以此展示女性丰满的胸部,据考证在盛唐时期只有贵族女性才能穿开胸衫,嫔妃公主允许袒露胸部,歌舞妓女也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人。在唐代,这是自然的,美的,时尚的,高贵的。那时的文人也比较认女子把美态表露出来,初唐欧阳询《南乡子》中就有“胸前如雪脸如花”的句子。还有其他文人“长留白雪占胸前”,“粉胸半掩疑晴雪”等诗句,都是对这种袒露的真实描写。从那些唐代的仕女画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女性日常穿着的低胸装和抹胸装都是非常飘逸宽松的,追求的是吴带当风的飘逸感,崇尚身体的自由发展,充满活力,这也符合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当然,那样的穿着只限于贵族妇女,普通女子的穿着还是保守的。这点与现代有点相似,至少低胸露背的服装太贵,估计普通女子也买不起! 唐代的服饰比较开发,比较性感,在保守的古代这个是难得的。虽然说各朝代有各个朝代的审美标准,如果以现在人的眼光去看,反倒不一定是唐朝性感,唐朝人流行的化装是不适合现在人的审美标准!而且唐朝人的装着并不是那么暴露,有好一部分是被影视作品所影响,唐朝的服饰艳丽确实是艳丽,但并不暴露,像我们在电影电视看的都露出乳沟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

唐代女性服饰妆容论

关于唐朝的女性时尚,有一段著名的记载,"……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旧唐书.舆服志》)。而那些壁画、女佣也在对这样的指控"供认不讳":唐代女性服饰确实是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我们今天还用"唐装"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但是,现代的唐装,根本无法和唐代的服装千姿百态、灿烂夺日相比。 而就在她们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时候,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日本还是因为物资匮乏而禁止庶民穿红染衣服的茶良时代,至于纽约,还是印第安土著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 来看看长安的位置:位于秦岭之下,渭水之滨。远从西汉时起,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使长安得到灌溉,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河流给它带来交通运输之便,关东地区、剑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丝绸源源不断而来;秦岭茂盛如青障的森林,不仅带来了王维在诗中一再赞美的"深林"、"空林"景致,更带来了良好的小气候。 这一切,使长安这个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然地成为富庶繁华的时尚中心。它开创服饰制度、生成时尚风气,然后迅速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唐初可以说是创制时期。自隋文帝开始的"复汉魏衣冠"的服饰改革之后,历经唐太宗、高宗对服制、服式作出规定,开创了制度,一直相沿到盛唐玄宗时期。在这种对制度的沿用中,长安不断地给中国女性制定着新的时尚审美标准,从体型到服饰到化妆,甚至到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标准的变化,加上女性对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带来丰富的时尚流变。 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样式),由简单趋于复杂(花纹、妆饰),由简朴趋于奢华(服装风格),由清秀而趋丰腆(体型) 在唐代,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万全匹帛。"所描写的情景用来形容唐代也非常贴切。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上头决策。下面会变本加厉地盲目执行,但是若从时尚角度来考察,却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作为时尚中心、时尚之都的巨大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波及朝鲜。日本,直到中亚。(有学者这样形象地表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原来的情况像一锅豆浆,唐朝的精神是卤水,一下子将它点成了豆腐。从此有了成型的文化。服饰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相社交名嫂、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也许是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胡化"尚武,并影响了审美观;也许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审美与富裕的物质基础相遇造成的一种必然一一唐代崇尚浓丽丰肥之美。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是"尚丰肥",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六幅,八幅,十二幅,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杨贵妃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玄宗对她的宠爱,更是推波助澜,使"以肥为美"达到顶峰。 唐代妇女服装有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而男装也同样可见上层的示范作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次在高宗的内宴上,以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佩带弓、剑等"纷砺七事"的装扮出场,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后都觉得好笑。对她说:"女子不可以当武官的,你干嘛打扮成这佯?"公主带头这样"玩酷",对女穿男装的影响可想而知。 当我无意中看到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照片的时候,突然想,唐代的开放真是难以想象。身着美艳晚礼服的某些好莱坞明星,胸前泄露出来的春光,还不如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持高足杯宫女。 也就是说,早在唐代,中国的女性已经创造出可以媲美好莱坞的时尚、美妙、开放、争奇斗艳。在唐代,暴露前胸不但是美的,而且是高贵的。"唐代前期,往往愈是贵妇人愈穿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 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如果拿隋唐时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

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至少于唐玄宗朝前后,统治者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初唐时期,百废待兴,世情浇浮,官吏民众、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无制度的混乱状态,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为了整饬风尚,改变“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的“讹杂”世象,贞观四年,唐太宗专门颁布《定服色诏》就官民人等的常服做了令式规定:“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精)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 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1] 2唐代服饰的特点 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 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

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公望小传称:“尝为浙西宪司史,……宪长徐容斋高礼重之。”此虽有具体人物,但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嘉靖《浙江通志》则明确记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瑛辟为书吏,未几弃去。”此后,万历《杭州府志》及其他记述皆引此说。又有记载云:徐瑛世祖二十九年出任浙西廉访使,是时,黄公望24岁,被“辟为书吏”,当年岁末随署迁到杭州。 公望入狱,《录鬼簿》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叙述固然简略,但事件顺序清楚。黄公望入狱一次,且与浙西宪司徐瑛无关。对于入狱之缘由,相关各书记载均有含糊不清之象。目前发现,唯有元代王逢(1319—1388)明确指出与张间案有关。《梧镶集》卷四《题黄大痴山水》诗前引云:“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王逢是黄公望晚岁“忘年交”,对公望一生中最关紧要的事件自然清楚。张间于延祐二年(1315)九月被治罪。然依史考,可知公望在京师入狱,时间稍晚于张间。翰林杨载《仲弘诗集》中,有三首是给黄公望的诗,都与其下狱之事有关。例如,《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云:“解组归来学种园,栖迟聊 复守衡门。徒怜郿坞开金穴,欲效寒溪注石尊。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昊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据首尾两联之意, 此诗应为杨载辞官归杭后接到黄公望在京都狱中赠诗而作。黄公望出狱后,虽未对宦途彻底灰心,但因蒙受过牢狱之灾,加之年近知命元朝才开科取士,故而加入全真教并潜心绘画,不久即声名大震。此后,他常“潜合隐士之行”,并逐步走向隐逸之路,构一堂于别径,“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 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4]73。 总之,黄公望自幼即负才名,早年画艺虽不高明,但中年画艺精进,颇受时人赞赏,亦为官僚地主所赏识,为豪富座上宾。通过刻苦钻研, 大量临摹古代画迹并参以己意,逐步形成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5]12。早年的他混迹于宦途,豪富们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就成了他临习的范本,也使得他能够从古代名迹中吸收丰厚的艺术营养,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综上可知,历史生活背景、拜师学艺、为吏及下狱和豪富们的经济资助和艺术支持等成就了黄公望。这些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升和艺术风格迅即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宾虹.中华美术丛书[C].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博采外来的王朝,它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代传统文化的成果,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因此,开放性和世界性,成了它最大的特点。反映在服饰上,就是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征。 一、唐代服饰的特点 1.中原服饰与胡服的结合。“胡服”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作为外来民族服饰的意义使用的,其所指不限于一个民族。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概括来讲,唐代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腰间系有革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穿着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着竖条小口裤。脚上为尖头的绣花软履。从西安出土的陶俑中可以看出很多这种装扮的妇女形象。所谓胡帽, 通常以兽皮制成,周沿上折,甚为轻便。最受欢迎的胡帽叫“浑脱”,以羊毛制成。 胡服传入中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在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在初唐至盛唐的一段时间内。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印度、波斯等国使节、商人来华者甚多,异族文化亦随之输入,特别是西域文化大量传入唐代(最主要是西域文化的传入),对于胡服的流行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唐代对外来文化采用兼容并包、大胆吸收的态度,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爱好。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在东宫“使户奴数百人专习伎乐,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桎跳剑,鼓甬之声日常于外。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似胡者著以羊裘辫发”[1]2648 。上行下效,这种风气至开元、天宝之时,风靡日 甚,贵族妇女莫不以胡化为时尚。开宗后,“宫人从驾,皆衣胡帽乘马,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有衣男子衣如靴,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间, 妇人穿履及线靴。开元中,初有线履,奴婢服阑衫,而士女衣胡服”[2]528。 唐代女子受到胡服的影响最为深远,处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胡女的装扮,以穿胡服为美。她们头戴胡帽,身穿翻领或圆领的对襟窄袖长袍,领口边有绣花的宽边,里面穿着有条纹的小口裤。这些妇女当中,以杨贵妃为代表。 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由于骑马之风非常流行,所以女子的骑马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他们在马上往往穿着一种叫做“幂詈”(一种斗篷)的服装,大约是为了遮蔽风沙,其样式很像一种连帽的斗篷,这服装在北齐即已经传入中原,武则天之后逐渐被淘汰。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受到回纥服的影响,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袖口和领边用金线绣花,贵族妇女还佩戴缀有宝石的金饰冠。翻领窄袖长袍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也流行于宫廷之中,皇帝出宫,随驾的女子也穿回纥服。在胡服流行的同时,女子穿着男装也是非常流行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中性的打扮可能只有在发达的21世纪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早在唐代的时候,这种风气就非常流行。 女子穿着男装先从宫中开始,后来民间女子也争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2.开放的唐代女装。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儒衫加长衫为主要特点,至中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许多外来的元素,风格更多元 唐代由于政治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并直接影响到 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在服饰上形成了雍容华贵、 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点。唐代服饰特点成因 论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罗进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73

[服饰文化,中国,女性]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一、隋唐时代历史背景 不同时代的审美眼光不同:秦服紧窄,妇人深衣曲裾行不露足;汉服主张宽大对襟,融合阴阳五行道家的和谐思想;南北朝女服上俭下丰,潇洒俊逸;元清两朝均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服风格融合之杰作,但女装发展甚少,思想较为封闭,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而作为开放程度深、范围广的隋唐时代,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汉服风格,也兼收了中国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风格特色。 公元618917年间,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文化方面兼收并蓄,接纳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同时,隋唐时期的服装文化也因此到达全盛时代,服饰交流由原来的南北方向,部分短时期交流变为东西方向,全面深刻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第三次重大变革。衣料种类丰富,纹饰饱满华丽,款式新颖多样,也成为唐朝时期的服饰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二、纹饰 唐代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的风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唐代开始逐渐将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加入绣花纹样中,并融合以龙凤等传统纹样,以重复连续的手法形成了唐代最为流行的缠枝纹。此时的服装纹样饱满丰盈,结构自由,改变了以往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更加偏向于关注身边的自然生活,也意味着作为生产绣品主力的女性思维得到了解放和充分的发散。 三、款式 初唐到中唐是整个唐朝社会的上升期,经济文化发达,域外少数民族风气也融入女子日常生活装束中,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越来越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唐代的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裙 裙装上为束胸,下长至地数米有余,最能体现女子的窈窕身姿。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正是这种装束的形象描绘。领口低,袒露胸部,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之处。袒露装与裙腰束得极高相关。袒胸装的流行,表现了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抗争,表现出她们对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壮大。 (二)襦 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代表了该类服饰特点。盛唐时思想开放,穿着袒领短襦,可看见女子胸前乳沟。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种着装方式在侍女中极为常见。《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描绘。

唐代服饰研究

唐代女子着男装的旷达之美 [摘要]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女着男装成了这个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女子着男装不仅没掩盖其本身的美丽,相反着男装后女子更于女性的娇美中多了一份男子的洒脱与旷达的气质,使得她们更具魅力。 [关键词] 唐代襕衫胡服审美意识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内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在唐王朝289年近三百年的历史潮流中我国不仅在经济、文化、外交等诸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服装的发展上

也取得的辉煌的成就,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唐代的女着男装吧。 唐朝时期由于政治开明更是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因此女性的地位也是骤然提升,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出门游玩、有自己的社交活动,这样女着男装蔚然成风,但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新唐书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新唐书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

中国服饰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服饰之我见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因为中国古代的服饰琳琅满目,多不胜数,这里我就不一一说明,以下我就中国古代服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服饰,起初人们是用来遮体暖身,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地它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成了人们区分富贵贫贱的标志,往往不是以貌取人,而是依靠着装来判断一个人的地位,家世和权力。可以说,在古代,人们很重视着装,所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区分贵贱和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服装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例如天子最为尊贵,着十二章纹,绣有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除此之外,其他人就不许再着此衣物,它是帝王的象征,如果有其他人穿,那就是僭越,严重的话还会被定义为谋反,引来杀身之祸。在许多朝代,文官官服上的补子绣的是飞禽,武官绣的是走兽,几品的官员绣什么样的补子,不可以出错,也不准越级使用,否则就是犯罪。除了对款式的区别外,还对颜色有着严格的区分。哪一种身份的人穿着哪一种颜色的服裳, 皆有定制, 不得错乱、“僭越”。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品色服”制度。公卿高官衣着朱紫, 荣宠显赫; 工商、皂隶、屠沽、贩夫身穿白衣, 寒酸卑贱, 无异于囚徒穿上囚服。例如,在隋朝, 不同品级的官员之间, 服色被严格区别开, 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 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 小吏用青色, 平民用白色, 而屠夫与商人只许用黑色, 士兵穿黄色衣袍, 任何等级都不得使用其他等级的服装颜色。由此可见,服饰中的等级制度是多么森严。 服饰制度的森严,是为了标榜统治者的地位,而服色的规定却可以说是统治者出于“无奈”。例如,西周以前, 统治阶级通过独享布帛来标榜自己的特殊地位,但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 统治者没办法再垄断布帛的享用权了。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寻找另一种方式来凸显自己的地位。与此同时, 由于染料行业的蓬勃发展, 统治阶级开始通过限定服色来区分社会等级。而颜色的规定,具有神秘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颜色迷信。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提出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第一章前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女子服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开放,由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a)上衣儒裙 b)半臂 c)披帛 第三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a)女着男装 b)色彩鲜艳 c)穿着胡服 第四章小结造成唐朝女子服饰特点的原因 a)隋朝奠定的物质基础 b)与各国各族人民的广泛交往 正文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思想开放,中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以致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当时的唐朝国都长安,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君临全国,而且也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各国使臣,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服饰,作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产物,与唐代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全盛时期的灿烂文明。 唐代女子的生活服饰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域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她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而唐朝的女子服饰,也成为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为“时世妆”。她格调华美,生机勃勃,品类丰富,大唐三百年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儒裙,半臂和帔帛。 1.儒裙 儒裙,主要为上着短儒或衫,下着长裙的服装样式。唐代的儒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儒而短于袍,衣身较为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儒,袄有窄袖和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对襟两种。儒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等等。盛唐时期,中外交流繁荣,人们思想开发,有一时流行袒领,最开始时时有宫廷妃嫔,歌舞者所穿,后来也得到仕宦贵妇的垂青。方干曾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暗雪”,或许描述的就是这种装束。 裙的造型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及地的样式,这种样式不仅显露了女性的形体美,也表现出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2.半臂 所谓的半臂,是一种套穿与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也称其为“背子”。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知识讲解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转、舒展,給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唐的袍服,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最能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我们现在虽然不能

唐朝服装历史浅析

浅析唐代仕女服饰的特点 ——09时装设计(4)班段秋华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妇、贵妇及声色技艺行业的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唐代仕女服饰的特色 1。开放的唐代女装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不禁约束了女子的行动,而且桎梏着她们的思想,要求妇女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稍有裸露便被视为放荡。唐代时期国风开放,女子的地位相对提高,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形成了独特的开放风格。唐代女子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袒胸装”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这表明盛唐时期的妇女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时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追求时尚不仅是当今女子的专利,在唐代已得到体现。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唐代流行的女装款式为襦、袍、衫、裙、半壁等种类。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服饰雍容大度、典雅、华贵、飘逸、百美竞呈。 唐代女裙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有单色和间色之分。但当时最流行的是一种红色的裙子——“石榴裙”。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诗句咏叹石榴裙,白居易的诗中就描绘过:“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还有一种流行的间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色彩上常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对比强烈。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饰 盛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唐朝的诸多新颖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巨大的一种。胡服传入到唐代为止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流行于唐代妇女中,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的特点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和袖口都加有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 二、唐代仕女服饰发展与女权主义的觉醒 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相比,唐代女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她们的言行较少受到严格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就产生在这个时代。在服饰上,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 三、唐代仕女服饰对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唐代仕女服饰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日本、韩国、越南,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 学生:蒋雅婷 指导老师:刘真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8) 【摘要】:唐代女子服饰妖娆多姿,大胆展现人体美的襦裙服,女着男装和穿胡服的盛行,以及多种多样的首服,丰富的妆饰和不同样式的靴履等都体现了大唐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唐代对一切外来文化及事物的包容心态,展示了作为泱泱大国所具有的非凡气度。本文通过用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的方法对唐代妇女的服饰进行了研究,然后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唐代女子服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唐代妇女服饰之所以繁荣的背景进行了论述,继而对唐代女子多种多样的服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让我们领略到唐代妇女服饰的繁荣,并且对唐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通过图片的形式,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最后对其在我国服饰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造就了唐代女子服饰的繁荣,使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让我们看到唐代女子服饰的精彩与魅力,是任何其他朝代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了解唐代妇女的服饰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唐朝的历史,而且对现在的服饰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装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服饰文化的背景和特征 (一)服饰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服饰与文化的_关系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初的长袍马褂旗服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山装旗袍,从六十年代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到八十年代的夹克喇叭裤以至到现在的时装,服饰的变化之快令人炫目,而服饰变化的背后则是文化的变化。中国的这一百多年的历程,基本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种学习几乎是全方位的,从一开始的科学技术,到后来的政治制度,以至生活方式,而服饰亦成了其中一项。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贫穷落后,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自己传统的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自卑,于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加以否定,无论精华还是糟粕,统统舍弃,从五四到文革,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然而在我看来,科技虽有先进落后之分,而文化则无先进落后之别。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力渐渐强盛,人们也逐渐富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国人的自信开始恢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开始重新审视,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服饰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二.服饰的界定既然说到了唐裝,那我们就从唐裝说开去。唐裝,并非是指唐朝人的服装,而是指中国人的服装,因为中国人被西方人称作华人或唐人,因此,中国人的服装也就被称为唐裝。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服饰之一。自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汉族的民族服饰就已经成型了——交领右衽,宽袍大袖,这种基本制式延续了近5000年的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与周边文化的交流,汉族的民族服饰又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样式,如曲裾、直裾、圆领、直裰和半袖等,布料也从麻发展为丝、棉、绸、皮革甚至羽毛,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场合穿着的需要。这些不同的种类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汉族服饰体系,并对藏族、白族、朝鲜族以及周围的日本和族、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汉服是世界上完全可以和西方服饰体系相媲美的成熟的完善服装体系。现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大化改新”(635年),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在之后约300年间,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不过和服和标准的唐代汉服还是有些区别的,日本人的“唐服”和真正历史上的唐代汉服比较起来,稍显拘束、小气,缺乏真正的唐服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这也是环境使之然,岛国之人毕竟没有唐代中国人那种宽阔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